复杂网络聚类及其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复杂网络聚类及其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Network World ?

网络天地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9【关键词】复杂网络聚类 神经网络 算法 聚

类分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

会文明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以指数增长的

速度创造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在以数据库为核

心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

的使用,能够有效加快对信息的定位,并且,

结合神经网络的发展需要,聚类分析法的应用

范围更加广阔。

1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

所谓复杂网络,是指具有一定组织性、吸

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的网

络,并在结构与形式方面存在较高的自相似性。

这一概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得到广

泛认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验证了复杂

网络中的节点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的特点,并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无标度网络模型。自此,关

于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进入到新的技术领域。

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我国虽然起步较

晚,但是,凭借众多研究人员的努力,我国复

杂网络研究的进展速度惊人,在相关领域的渗

透速度令世界各国瞩目。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

复杂网络普遍具有的社团结构特征,以及与之

相对应的社团结构算法,为复杂网络聚类分析

法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人类所

了解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似,互联网创造了

一个虚拟的世界,并且,在这一虚拟世界中,

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生存规则”。随着互联网

技术在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不断渗透,

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逐渐浮出水面。复杂网络聚类及其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

文/高超

早期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直至1957年,ERosenblat 所提出的感知器模型,为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创造了可能。在此之后,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各种具有创新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实验室中的相关研究结果,同样证明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3 几种常见的复杂网络聚类分析方法在神经网络技术实现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复杂网络聚类分析法主要包括K-Lin 算法、传统谱平分法、分裂算法。3.1 K-Lin算法基于对贪婪算法的研究,B.W.kernighan 和S.Lin 提出了一个新的聚类算法“K-Lin 算法”,该算法将已知网络进行社团划分,利用增益函数表达两个大小已知社团内部变数与连接两个社团变数的差值Q 。通过对比Q 值,其中Q 值最大的划分网络就是最佳的社团结构,在不断的试探过程中,得到最佳算法。然而,K-Lin 算法也存在的一定的缺陷,这就是必须事先知道两个社团的大小,否则,计算结果将存在不确定性。正因为此,K-Lin 算法不能够应用于位置网络大小的实际网络之中。3.2 传统谱平分法在计算机图形分割的实现过程中,基于Laplace 矩阵特征值的谱平分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是由于传统谱平分法能够严格执行数学理论的各项要求。基于Laplace 矩阵特征值的谱平分法根据无向量图G 对应的对称矩阵L 的不同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进行网络区分,其复杂程度较高,其中主要运算内容是对特征矩阵向量的求解。由于传统谱平分法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网络进行一定比例的划分,因此,对复杂网络的首次二分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网络划分的正确性,所以,采用传统谱平分法存在一定的算法冗余情况,其效果也并不理想。3.3 分裂算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分列算法则依据网络节点对的相似程度对节点对的边进行删除,在这一行为的不断重复过程中,整个复杂网络也就被划分成了多个社团。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社团划分的情况,随时终止算法进程,以避免复杂网络过度分割后的情况出现。如图1所示,在水平虚线逐渐下移的过程中,复杂网络中的社团个数不断增加,当水平虚线移至最底端时,也就达到了这一复杂网络的最小社团划分单位。4 基于CNM聚类优化的RBF神经网络算法由于RBF 网络中隐含基层函数的中心选取会对整体网络的收敛特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降低网络精度,这导致了RBF 神经网络所具有的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在使用了CNM 聚类算法的情况下,RBF 神经网络原本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网络质量、稳定性、精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基于CNM 聚类优化下的RBF 神经网络算法思想如图2所示。5 总结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则需要采用科学的复杂网络聚类分析方法,对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使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范围更加广阔。参考文献 [1]孙丹,万里明,孙延风,梁艳春.一种改进的RBF 神经网络混合学习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05).[2]安娜,谢福鼎,张永,刘绍海.一种基于GN 算法的文本概念聚类新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14).[3]杨博,

刘大有,金弟,马海宾.复杂网络聚类方法[J].软件学报,2009(01).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 湖北省武

汉市 430074

图1:基于树状图记录算法的复杂网络社团分割结果图2:CNM 聚类优化下的RBF 神经网络算法思想流程示意图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实际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实际应用 摘要:本文就主要讲述一下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特别是BP神经网络原理,以及它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神经网络、BP算法、鲁棒自适应控制、Smith-PID 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一直探究大脑构筑函数和思维运行机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对大脑有关的感觉器官的仿生做了不少工作,人脑含有数亿个神经元,并以特殊的复杂形式组成在一起,它能够在“计算"某些问题(如难以用数学描述或非确定性问题等)时,比目前最快的计算机还要快许多倍。大脑的信号传导速度要比电子元件的信号传导要慢百万倍,然而,大脑的信息处理速度比电子元件的处理速度快许多倍,因此科学家推测大脑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非常复杂的,是一个复杂并行信息处理系统。1943年Macullocu和Pitts融合了生物物理学和数学提出了第一个神经元模型。从这以后,人工神经网络经历了发展,停滞,再发展的过程,时至今日发展正走向成熟,在广泛领域得到了令人鼓舞的应用成果。本文就主要讲述一下神经网络的原理,特别是BP神经网络原理,以及它在实际中的应用。 1.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因为人工神经网络是模拟人和动物的神经网络的某种结构和功能的模拟,所以要了解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生物神经元。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看出生物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由细胞核、细胞质与细胞膜组成;

轴突:是从细胞体向外伸出的细长部分,也就是神经纤维。轴突是神经细胞的输出端,通过它向外传出神经冲动;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许多较短的树枝状分支。它们是细胞的输入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冲动;突触: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地方,既是神经末梢与树突相接触的交界面。 对于从同一树突先后传入的神经冲动,以及同一时间从不同树突输入的神经冲动,神经细胞均可加以综合处理,处理的结果可使细胞膜电位升高;当膜电位升高到一阀值(约40mV),细胞进入兴奋状态,产生神经冲动,并由轴突输出神经冲动;当输入的冲动减小,综合处理的结果使膜电位下降,当下降到阀值时。细胞进入抑制状态,此时无神经冲动输出。“兴奋”和“抑制”,神经细胞必呈其一。 突触界面具有脉冲/电位信号转换功能,即类似于D/A转换功能。沿轴突和树突传递的是等幅、恒宽、编码的离散电脉冲信号。细胞中膜电位是连续的模拟量。 神经冲动信号的传导速度在1~150m/s之间,随纤维的粗细,髓鞘的有无而不同。 神经细胞的重要特点是具有学习功能并有遗忘和疲劳效应。总之,随着对生物神经元的深入研究,揭示出神经元不是简单的双稳逻辑元件而是微型生物信息处理机制和控制机。 而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对生物神经元进行尽可能的模拟,当然,以目前的理论水平,制造水平,和应用水平,还与人脑神经网络的有着很大的差别,它只是对人脑神经网络有选择的,单一的,简化的构造和性能模拟,从而形成了不同功能的,多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 2.BP神经网络 目前,再这一基本原理上已发展了几十种神经网络,例如Hopficld模型,Feldmann等的连接型网络模型,Hinton等的玻尔茨曼机模型,以及Rumelhart 等的多层感知机模型和Kohonen的自组织网络模型等等。在这众多神经网络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 这里我们重点的讲述一下BP神经网络。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50年代,但一直进展不大。直到1985年,Rumelhart等人提出了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即BP算),实现了Minsky的多层网络设想,其网络模型如下图所示。它可以分为输入层,影层(也叫中间层),和输出层,其中中间层可以是一层,也可以多层,看实际情况而定。

PNN神经网络聚类法模式分类思想

目录 摘要 (1) 1概率神经网络 (1) 1.1网络模型 (1) 1.2分类思想 (2) 1.3 PNN分类的优点 (3) 2 PNN网络的构建 (3) 2.1 构建步骤 (3) 2.2 Matlab中的主要代码 (4) 3 Matlab编程及结果分析 (4) 3.1 Matlab中的编程 (4) 3.2 仿真结果分析 (7) 3.3 结论 (10) 4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PNN神经网络聚类法 摘要 近几年来,对于神经网络的研究越来越普遍,神经网络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可替代,尤其在模式识别的领域里,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酒是由多种成分按不同的比例构成的,兑酒时需要三种原料(X,Y,Z),现在已测出不同酒中三种原料的含量,本文正是基于PNN神经网络针对酒中X、Y、Z三种含量的不同来对酒进行识别分类。本文首先介绍了PNN神经网络的网络模型以及它对不同的模式进行分类判别的思想,然后针对本文的酒类判别的要求来构建PNN网络,并在Matlab中进行编程仿真,最后对所仿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找出最优的模式分类。 1概率神经网络 概率神经网络(Probabilistic Neural Networks,PNN)是由D. F. Specht在1990年提出的。主要思想是用贝叶斯决策规则,即错误分类的期望风险最小,在多维输入空间内分离决策空间。它是一种基于统计原理的人工神经网络,它是以Parzen 窗口函数为激活函数的一种前馈网络模型。PNN吸收了径向基神经网络与经典的概率密度估计原理的优点,与传统的前馈神经网络相比,在模式分类方面尤其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 1.1网络模型 PNN的结构如图1所示,共由四层组成。 图1 概率神经网络结构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摘要] 该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和发展动向,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即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 一、前言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 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为信息是分布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 (2) 并行处理方法,使得计算快速。 (3) 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使得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 (4) 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5) 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多信息融合和多媒体技术。 二、神经网络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人工神经网络复习题

《神经网络原理》 一、填空题 1、从系统的观点讲,人工神经元网络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极其丰富和完善的连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2、神经网络的基本特性有拓扑性、学习性和稳定收敛性。 3、神经网络按结构可分为前馈网络和反馈网络,按性能可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按学习方式可分为有导师和无导师。 4、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 5、网络稳定性指从t=0时刻初态开始,到t时刻后v(t+△t)=v(t),(t>0),称网络稳定。 6、联想的形式有两种,它们分是自联想和异联想。 7、存储容量指网络稳定点的个数,提高存储容量的途径一是改进网络的拓扑结构,二是改进学习方法。 8、非稳定吸引子有两种状态,一是有限环状态,二是混沌状态。 9、神经元分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10、汉明距离指两个向量中对应元素不同的个数。 二、简答题 1、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特点? 答:(1)、信息分布存储和容错性。 (2)、大规模并行协同处理。 (3)、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 (4)、人工神经元网络是大量的神经元的集体行为,表现为复杂

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 (5)人式神经元网络具有不适合高精度计算、学习算法和网络设计没有统一标准等局限性。 2、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特征有哪些? 答: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特征有:(1)、空间相加性;(2)、时间相加性;(3)、阈值作用;(4)、不应期;(5)、可塑性;(6)疲劳。 3、怎样描述动力学系统? 答:对于离散时间系统,用一组一阶差分方程来描述: X(t+1)=F[X(t)]; 对于连续时间系统,用一阶微分方程来描述: dU(t)/dt=F[U(t)]。 4、F(x)与x 的关系如下图,试述它们分别有几个平衡状态,是否为稳定的平衡状态? 答:在图(1)中,有两个平衡状态a 、b ,其中,在a 点曲线斜率|F ’(X)|>1,为非稳定平稳状态;在b 点曲线斜率|F ’(X)|<1,为稳定平稳状态。 在图(2)中,有一个平稳状态a ,且在该点曲线斜率|F ’(X)|>1,为非稳定平稳状态。

增量式神经网络聚类算法(

增量式神经网络聚类算法* 刘培磊1,2,唐晋韬1,谢松县1,王挺1 (1.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2.国防信息学院 信息化建设系 信息资源管理教研室,湖北 武汉 430010) 摘要: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问题建模能力,但是传统的反向传播算法只能进行批量监督学习,并且训练开销很大。针对传统算法的不足,提出了全新的增量式神经网络模型及其聚类算法。该模型基于生物神经学实验证据,引入了新的神经元激励函数和突触调节函数,赋予模型以坚实的统计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增量式神经网络聚类算法。算法中引入“胜者得全”式竞争等学习机制,在增量聚类过程中成功避免了“遗忘灾难”问题。在经典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聚类算法与K-means 等传统聚类算法效果相当,特别是在增量学习任务的时空开销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关键词:神经网络;增量学习;聚类算法;时间开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Incremental clustering algorithm of neural network LIU Peilei 1,2, TANG Jintao 1, XIE Songxian 1, WANG Ting 1 (1. College of Compute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China 2.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cademy of National Defense Information, Wuhan 430010, China) Abstract: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powerful in problem modelling. But the traditional back propagating algorithm can only execute batch supervised learning, and its time expense is very high. According to these problems, we put forward a novel increment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corresponding clustering algorithm. This model is supported by biological evidences, and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novel neuron’s activation function and synapse adjusting functi on. On this base, we put forward an adaptive incremental clustering algorithm, in which mechanisms such as “winner -take-all” are introduced. As a result, “catastrophic forgetting” problem can be successfully solved in the incremental clustering process. Experiments results on classic datasets show that this algorithm ’s performance is comparable with traditional clustering models such as K-means. Especially, its time and space expenses on incremental tasks are much lower than traditional clustering models. Keywords: neural network; incremental learning; clustering algorithm; time expense ① *收稿日期:2015-09-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532001,61472436) 作者简介:刘培磊(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E-mail :plliu@https://www.360docs.net/doc/bf12163800.html, ; 王挺(通信作者),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E-mail :tingwang@https://www.360docs.net/doc/bf12163800.html,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发展,大量无标注的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 [1,2]。这些数据的海量性、无标注性、实时性等特点给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3]。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强大的问题建模能力,理论上含有足够多隐藏层神经元的神经网络可以逼近任意函数。但是主流的学习算法如BP (Back propergating )算法使用梯度下降的方法进行学习,是批量监督学习算法,即所有的训练数据必须一次性全部输入学习模型。而模型一旦训练完毕,再碰到新的输入数据时,只能将新数据与旧数据并在一起重新训练模型。这个问题被称为“遗忘灾难”[4],即新学习的内容会导致已经学习的内容的“遗忘”。 梯度下降的方法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训练的时间开销很大,难以在线处理海量的实时性数据[5]。近年热门的深度学习模型也面临类似的计算时间开销问题[6] ,因此训练规模较大的深度神经网络往往需要使用大规模并行计算集群。ART (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 )模型提出了一套不错的应对

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简介及应用概要

科技信息 2011年第 3期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生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而设计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大量的人工神经元以一定的规则连接成神经网络 ,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及各连接权值的分布用来表示特定的信息。神经网络分布式存储信息 , 具有很高的容错性。每个神经元都可以独立的运算和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输出结果 , 网络具有并行运算能力 , 实时性非常强。神经网络对信息的处理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 , 便于联想、综合和推广。神经网络以其优越的性能应用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模式识别、控制工程、信号处理、联想记忆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1986年 D.Rumelhart 和 J.McCelland [1]等发展了多层网络的 BP 算法 , 使BP 网络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神经网络。 1BP 网络原理及学习方法 BP(BackPropagation 网络是一种按照误差反向传播算法训练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基于 BP 算法的二层网络结构如图 1所示 , 包括输入层、一个隐层和输出层 , 三者都是由神经元组成的。输入层各神经元负责接收并传递外部信息 ; 中间层负责信息处理和变换 ; 输出层向 外界输出信息处理结果。神经网络工作时 , 信息从输入层经隐层流向输出层 (信息正向传播 , 若现行输出与期望相同 , 则训练结束 ; 否则 , 误差反向进入网络 (误差反向传播。将输出与期望的误差信号按照原连接通路反向计算 , 修改各层权值和阈值 , 逐次向输入层传播。信息正向传播与误差反向传播反复交替 , 网络得到了记忆训练 , 当网络的全局误差小于给定的误差值后学习终止 , 即可得到收敛的网络和相应稳定的权值。网络学习过程实际就是建立输入模式到输出模式的一个映射 , 也就是建立一个输入与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

(完整版)卷积神经网络CNN原理、改进及应用

卷积神经网络(CNN) 一、简介 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引起广泛重视的一种高效的识别方法。 1962年,Hubel和Wiesel在研究猫脑皮层中用于局部敏感和方向选择的神经元时发现其独特的局部互连网络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反馈神经网络的复杂性,继而提出了卷积神经网络[1](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简称CNN)7863。现在,CNN已经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特别是在模式分类领域,由于该网络避免了对图像的复杂前期预处理,可以直接输入原始图像,因而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Fukushima在1980年基于神经元间的局部连通性和图像的层次组织转换,为解决模式识别问题,提出的新识别机(Neocognitron)是卷积神经网络的第一个实现网络[2]。他指出,当在不同位置应用具有相同参数的神经元作为前一层的patches时,能够实现平移不变性1296。随着1986年BP算法以及T-C问题[3](即权值共享和池化)9508的提出,LeCun和其合作者遵循这一想法,使用误差梯度(the error gradient)设计和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在一些模式识别任务中获得了最先进的性能[4][5]。在1998年,他们建立了一个多层人工神经网络,被称为LeNet-5[5],用于手写数字分类,这是第一个正式的卷积神经网

络模型3579。类似于一般的神经网络,LeNet-5有多层,利用BP算法来训练参数。它可以获得原始图像的有效表示,使得直接从原始像素(几乎不经过预处理)中识别视觉模式成为可能。然而,由于当时大型训练数据和计算能力的缺乏,使得LeNet-5在面对更复杂的问题时,如大规模图像和视频分类,不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因此,在接下来近十年的时间里,卷积神经网络的相关研究趋于停滞,原因有两个:一是研究人员意识到多层神经网络在进行BP训练时的计算量极其之大,当时的硬件计算能力完全不可能实现;二是包括SVM在内的浅层机器学习算法也渐渐开始暂露头脚。直到2006年,Hinton终于一鸣惊人,在《科学》上发表文章,使得CNN再度觉醒,并取得长足发展。随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对该网络进行了改进。其中,值得注意的是Krizhevsky等人提出的一个经典的CNN架构,相对于图像分类任务之前的方法,在性能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改善2674。他们方法的整体架构,即AlexNet[9](也叫ImageNet),与LeNet-5相似,但具有更深的结构。它包括8个学习层(5个卷积与池化层和3个全连接层),前边的几层划分到2个GPU上,(和ImageNet 是同一个)并且它在卷积层使用ReLU作为非线性激活函数,在全连接层使用Dropout减少过拟合。该深度网络在ImageNet大赛上夺冠,进一步掀起了CNN学习热潮。 一般地,CNN包括两种基本的计算,其一为特征提取,每个神经元的输入与前一层的局部接受域相连,并提取该局部的特征。一旦该

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概述

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概述 摘要:模糊神经网络(FNN)是将人工神经网络与模糊逻辑系统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强大的自学习和自整定功能的网络,是智能控制理论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因此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分析模糊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 关键字:模糊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BP算法。 Abstract:A fuzzy neural network is a neural network and fuzzy logic syste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a powerful. The self-learning and self-tuning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is a very intelligent control theory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active branches. So the fuzzy neural network control research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i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fuzzy neural network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Key Words: Fuzzy Neural Network, Fuzzy Control, Neural Network Control, BP Algorithm.

1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概述 1.1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由大量神经元通过极其丰富和完善的联接而构成的自适应非线性动态系统,它使用大量简单的相连的人工神经元来模仿生物神经网络的能力,从外界环境或其它神经元获得信息,同时加以简单的运算,将结果输出到外界或其它人工神经元。神经网络在输入信息的影响下进入一定状态,由于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以及神经元本身的动力学特性,这种外界刺激的兴奋模式会自动地迅速演变成新的平衡状态,这样具有特定结构的神经网络就可定义出一类模式变换即实现一种映射关系。由于人工神经元在网络中不同的联接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式,其中误差反向传播网络(Back-Propagation Network,简称BP网络)是目前人工神经网络模式中最具代表性,应用得最广泛的一种模型【1,2】。 1.2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发展简史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己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神经网络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3]。 (1) 孕育期(1956年之前):1943年Mcculloch与Pitts共同合作发表了“A logical calculus of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一文,提出了神经元数学模型(即MP模型)。1949年Hebb提出Hebb学习法则,对神经网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MP模型与学习规则为神经科学与电脑科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为后来人工神经网络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诞生期(1957年一1968年):1960年Widrow提出了自适应线性元件模型,Rossenbaltt在1957年提出了第一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式一感知机模式,由二元值神经元组成,该模式的产生激起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又一次新高潮。(3)挫折期(1969年一1981年):1969年Minsky等人写的《感知机》一书以数学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西安邮电学院电信系樊宏西北电力设计院王勇日期:2005 1-21 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1.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1.1.1 神经生物学基础生物神经系统可以简略地认为是以神经元为信号的处理单元,通过广泛的突触联系形成的信息处理集团,其物质结构基础和功能单元是脑神经细胞,即神经元(neuron) 。 (1)神经元具有信号的输人、整合、输出三种主要功能作用行为,结构如图1 所示: (2)突触是整个神经系统各单元间信号传递驿站,它构成各神经元之间广泛的联接。 (3)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接模式是生物体的遗传性与突触联接强度可塑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变化是先天遗传信息确定的总框架下有限的自组织过程。 1.1.2 建模方法神经元的数量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固定,后天的脑生长主要是指树突和轴突从神经细胞体中长出并形成突触联系,这就是一般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方法的生物学依据。人脑建模一般可有两种方法:①神经生物学模型方法,即根据微观神经生物学知识的积累,把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及机理逐步解释清楚,在此基础上建立脑功能模型;②神 经计算模型方法,即首先建立粗略近似的数学模型并研究该模型的动力学特性,然后冉与真实对象作比较(仿真处理方法)。1.1.3 概

念人工神经网络用物理町实现系统采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义学科,其概念以T.Kohonen.Pr 的论述 最具代表性:人工神经网络就是由简单的处理单元(通常为适应性神经元,模型见图2)组成的并行互联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 经系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1.2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始于40 年代初。半个世纪以来,经历了兴起、高潮与萧条、高潮及稳步发展的较为曲折的道路。1943 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提出了M—P 模型, 这是第一个用数理语言描述脑的信息处理过程的模型,虽然神经元的功能比较弱,但它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依据。1949 年,心理学家D. O. Hebb提出突触联系可变的假设,根据这一假设提出的学习规律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1957 年,计算机科学家Rosenblatt 提出了著名的感知机模型,它的模型包含了现代计算机的一些原理,是第一个完整的人工神经网络。1969 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学者M.Minsky 和S.Papert 编写了影响很大的Perceptron 一书,从理论上证明单层感知机的能力有限,诸如不能解决异或问题,而且他们推测多层网络的感知能也不过如此,在这之后近10 年,神经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缓慢发展的萧条期。美国生物物理学家J.J.Hopfield 于1982年、1984 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两篇文章,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引起了研究神经网络的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几种神经网络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这几种神经网络结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并对它们在科研方面的具体应用做了一些介绍。 关键词:神经网络径向基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反馈神经网络Sever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with their concepts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 neural networks RBF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wavelet neural networks feedback neural networks 2 引言 随着对神经网络理论的不断深入研究,其应用目前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并在智能控制,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滤波和信号处理,非线性优化,语音识别,传感技术与机器人,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神经网络,径向基神经网络,支撑矢量机,小波神经网络和反馈神经网络的概念及它们在科研中的一些具体应用。 1. 径向基网络 1.1 径向基网络的概念 径向基的理论最早由Hardy,Harder和Desmarais 等人提出。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它的输出与连接权之间呈线性关系,因此可采用保证全局收敛的线性优化算法。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是 3 层单元的神经网络,它是一种静态的神经网络,与函数逼近理论相吻合并且具有唯一的最佳逼近点。由于其结构简单且神经元的敏感区较小,因此可以广泛地应用于非线性函数的局部逼近中。主要影响其网络性能的参数有3 个:输出层权值向量,隐层神经元的中心以及隐层神经元的宽度(方差)。一般径向基网络的学习总是从网络的权值入手,然后逐步调整网络的其它参数,由于权值与神经元中心及宽度有着直接关系,一旦权值确定,其它两个参数的调整就相对困难。 其一般结构如下: 如图 1 所示,该网络由三层构成,各层含义如下: 第一层:输入层:输入层神经元只起连接作用。 第二层:隐含层:隐含层神经元的变换函数为高斯核. 第三层:输出层:它对输入模式的作用做出响应. 图 1. 径向基神经网络拓扑结构 其数学模型通常如下: 设网络的输入为x = ( x1 , x2 , ?, xH ) T,输入层神经元至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的中心矢 为vj = ( v1 j , v2 j , ?, vIj ) T (1 ≤j ≤H),隐含层第j 个神经元对应输入x的状态为:zj = φ= ‖x - vj ‖= exp Σx1 - vij ) 2 / (2σ2j ) ,其中σ(1≤j ≤H)为隐含层第j个神

人工神经网络在聚类分析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采用无导师监督的som网络,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民生活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没有先验信息的条件下,不采用人为主观赋予各指标权重的办法,转而运用自组织神经网络自组织竞争学习的网络方法来进行赋值、计算和评价,消除了主观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的主观性,得到的结果较为符合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结果。 关键词:聚类分析;k-means聚类;系统聚类;自组织神经网络;人民生活质量 一、引言(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极大发展,生活水平总体上得到了提高。但是,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始终存在,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我们利用自组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民生活水平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二、指标选取与预处理 1.指标选取 遵循合理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的原则,从以下5个层面共11个二级指标构建了人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人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指标预处理 (1)正向指标是指标数据越大,则评价也高,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园等。 正向指标的处理规则如下(1): kohonen 自组织神经网络 输入层是一个一维序列,该序列有n个元素,对应于样本向量的维度;竞争层又称为输出层,该层是由m′n=h个神经元组成的二维平面阵列其神经元的个数对应于输出样本空间的维数,可以使一维或者二维点阵。 竞争层之间的神经元与输入层之间的神经元是全连接的,在输入层神经元之间没有权连接,在竞争层的神经元之间有局部的权连接,表明竞争层神经元之间的侧反馈作用。训练之后的竞争层神经元代表者不同的分类样本。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的目标:从样本的数据中找出数据所具有的特征,达到能够自动对样本进行分类的目的。 2.网络反馈算法 自组织网络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以下两步: (1)神经元竞争学习过程 对于每一个样本向量,该向量会与和它相连的竞争层中的神经元的连接权进行竞争比较(相似性的比较),这就是神经元竞争的过程。相似性程度最大的神经元就被称为获胜神经元,将获胜神经元称为该样本在竞争层的像,相同的样本具有相同的像。 (2)侧反馈过程 竞争层中竞争获胜的神经元会对周围的神经元产生侧反馈作用,其侧反馈机制遵循以下原则:以获胜神经元为中心,对临近邻域的神经元表现为兴奋性侧反馈。以获胜神经元为中心,对邻域外的神经元表现为抑制性侧反馈。 对于竞争获胜的那个神经元j,其邻域内的神经元在不同程度程度上得到兴奋的侧反馈,而在nj(t)外的神经元都得到了抑制的侧反馈。nj(t)是时间t的函数,随着时间的增加,nj(t)围城的面积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个神经元,而这个神经元,则反映着一个类的特征或者一个类的属性。 3.评价流程 (1)对n个输入层输入神经元到竞争层输出神经元j的连接权值为(6)式:

神经网络应用实例

神经网络 在石灰窑炉的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神经网络应用广泛,尤其在系统建模与控制方面,都有很好应用。下面简要介绍神经网络在石灰窑炉的建模与控制中的应用,以便更具体地了解神经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和应用效果。 1 石灰窑炉的生产过程和数学模型 石灰窑炉是造纸厂中一个回收设备,它可以使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化工原料循环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环境污染。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图1所示,它是一个长长的金属圆柱体,其轴线和水平面稍稍倾斜,并能绕轴线旋转,所以又 CaCO(碳酸钙)泥桨由左端输入迴转窑,称为迴转窑。含有大约30%水分的 3 由于窑的坡度和旋转作用,泥桨在炉内从左向右慢慢下滑。而燃料油和空气由右端喷入燃烧,形成气流由右向左流动,以使泥桨干燥、加热并发生分解反应。迴转窑从左到右可分为干燥段、加热段、煅烧段和泠却段。最终生成的石灰由右端输出,而废气由左端排出。 图1石灰窑炉示意图 这是一个连续的生产过程,原料和燃料不断输入,而产品和废气不断输出。在生产过程中首先要保证产品质量,包括CaO的含量、粒度和多孔性等指标,因此必须使炉内有合适的温度分布,温度太低碳酸钙不能完全分解,会残留在产品中,温度过高又会造成生灰的多孔性能不好,费燃料又易损坏窑壁。但是在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分、含水量、进料速度、燃油成分和炉窑转速等生产条件经常会发生变化,而且有些量和变化是无法实时量测的。在这种条件下,要做到稳定生产、高质量、低消耗和低污染,对自动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以前曾有人分析窑炉内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并根据传热和传质过程来建立窑炉的数学模型,认为窑炉是一个分布参数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可以用二组偏

BP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最新知识点)

BP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1。1生物神经元模型 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是神经元(神经细胞),它是 处理人体内各部分之间相 互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据神经生物学家研究的结 果表明,人的大脑一般有1011 个神经元。每个神经 1010 元都由一个细胞体,一个连接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和一些向外伸出的其它较短分支--树突组成。轴突的功能是将本神经元的输出信号(兴奋)传递给别的神经元。其末端的许多神经末梢使得兴奋可以同时送给多个神经元。树突的功能是接受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兴奋.神经元细胞体将接受到的所有信号进行简单地处理后由轴突输出.神经元的树突与另外的神经元的神经末梢相连的部分称为突触....感谢聆听...

1.2人工神经元模型 神经网络是由许多相互连接的处理单元组成。这些处理单元通常线性排列成 组,称为层。每一个处理单元有许多输入量,而对每一个输入量都相应有一个相关 联的权重。处理单元将输入量经过加权求和,并通过传递函数的作用得到输出量, 再传给下一层的神经元。目前人们提出的神经元模型已有很多,其中提出最早且影 响最大的是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在分析总结神经元基本特性的基础上首先提出的M—P模型,它是大多数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

)()(1∑=-=n i j i ji j x w f t Y θ (1。1) 式(1。1)中,j为神经元单元的偏置(阈值),ji w 为连接权系数(对于激发状态,ji w 取正值,对于抑制状态,ji w 取负值),n 为输入信号数目,j Y 为神经元 输出,t 为时间,f ()为输出变换函数,有时叫做激发或激励函数,往往采用0和1二值函数或S形函数. 1.3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特性 人工神经网络由神经元模型构成;这种由许多神经元组成的信息处理网络具有并行分布结构.每个神经元具有单一输出,并且能够与其它神经元连接;存在许多(多重)输出连接方法,每种连接方法对应一个连接权系数。严格地说,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下列特性的有向图:...感谢聆听... (1)对于每个节点存在一个状态变量xi ; (2)从节点i 至节点j ,存在一个连接权系数wji; (3)对于每个节点,存在一个阈值 j;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神经网络的应用及其发展 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者:苗爱冬 [摘要] 该文介绍了神经网络的发展、优点及其应用和发展动向,着重论述了神经网络目前的几个研究热点,即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的结合。 [关键词]遗传算法灰色系统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小波分析 一、前言 神经网络最早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 合作提出的,他们提出的MP模型拉开了神经网络研究的序幕。神经网络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47~1969年为初期,在这期间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神经元模型和学习规则,如MP模型、HEBB学习规则和感知器等;1970~1986年为过渡期,这个期间神经网络研究经过了一个低潮,继续发展。在此期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如Hopfield教授对网络引入能量函数的概念,给出了网络的稳定性判据,提出了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途径。1984年,Hiton教授提出Boltzman机模型。1986年Kumelhart等人提出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简称BP 网络。目前,BP网络已成为广泛使用的网络;1987年至今为发展期,在此期间,神经网络受到国际重视,各个国家都展开研究,形成神经网络发展的另一个高潮。神经网络具有以下优点: (1) 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容错性,因为信息是分布贮于网络内的神经元中。 (2) 并行处理方法,使得计算快速。 (3) 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使得网络可以处理不确定或不知道的系统。 (4) 可以充分逼近任意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5) 具有很强的信息综合能力,能同时处理定量和定性的信息,能很好地协调多种输入信息关系,适用于多信息融合和多媒体技术。 二、神经网络应用现状 神经网络以其独特的结构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应用如下: (1) 图像处理。对图像进行边缘监测、图像分割、图像压缩和图像恢复。 (2) 信号处理。能分别对通讯、语音、心电和脑电信号进行处理分类;可用于海底声纳信号的检测与分类,在反潜、扫雷等方面得到应用。 (3) 模式识别。已成功应用于手写字符、汽车牌照、指纹和声音识别,还可用于目标的自动识别和定位、机器人传感器的图像识别以及地震信号的鉴别等。 (4) 机器人控制。对机器人眼手系统位置进行协调控制,用于机械手的故障诊断及排除、智能自适应移动机器人的导航。 (5) 卫生保健、医疗。比如通过训练自主组合的多层感知器可以区分正常心跳和非正常心跳、基于BP网络的波形分类和特征提取在计算机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6) 焊接领域。国内外在参数选择、质量检验、质量预测和实时控制方面都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

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 摘要:人工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两大分支,在实际应用中都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但作为单个系统来讲,二者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专家系统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和神经网络知识表达的“黑箱结构”。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将专家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集成,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利用神经网络优良的自组织、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来解决令家系统知识获取的困难,同时用专家系统良好的解释机能来弥补神经网络中知识表达的缺陷。论文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结构模型,知识表示方式以及推理机制等。 关键词: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系统集成; 0 引言 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是一种设计用来对人类专家的问题求解能力建模的计算机程序。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其内部含有大量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一个专家系统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启发性——不仅能使用逻辑性知识还能使用启发性知识;透明性——能向用户解释它们的推理过程,还能回答用户的一些问题;灵活性——系统中的知识应便于修改和扩充;推理性——系统中的知识必然是一个漫长的测试,修改和完善过程。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系统。它由如图1所示的5个基本的部分组成[1,2,3]。 知识库存储从专家那里得到的特定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逻辑性的知识和启发性知识两类。数据库用于存放专家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和产生的信息。推理机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控制策略,根据用户提出的问题和输入的有关数据或信息,按专家的意图选择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并进行推理,以得到问题的解答,它是专家系统的核心部分。人机接口部分的功能是解释系统的结论,回答用户的问题,它是连接用户与专家系统之间的桥梁。知识的获取是为修改知识库原有的知识和扩充知识提供的手段。 1 传统专家系统存在的问题 传统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的处理的系统,将领域知识整理后形式化为一系列系统所能接受并能存储的形式,利用其进行推理实现问题的求解。尽管与人类专家相比,专家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是,随着专家系统应用的日益广泛及所处理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的不断扩大和提高,专家系统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是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2]:(1)知识获取的“瓶颈”问题。(2)知识获取的“窄台阶”。(3)缺乏联想功能、推理能力弱。(4)智能水平低、更谈不上创造性的知识。(5)系统层次少。(6)实用性差。 2 神经网络与传统专家系统的集成 神经网络是基于输入\输出的一种直觉性反射,适用于进行浅层次的经验推理,其特点是通过数值计算实现推理;专家系统是基于知识匹配的逻辑推理,是深层次的符号推理。将两者科学的结合形成神经网络专家系统,可以取长补短。根据侧重点的不同,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的集成有三种模式[2]:(1)神经网络支持专家系统。以传统的专家系统为主,以神经网络的有关技术为辅。 (2)专家系统支持神经网络。以神经网络的有关技术为核心,建立相应领域的专家系统,采用专家系统的相关技术完成解释等方面的工作。 (3)协同式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针对大的复杂问题,将其分解为若干子问题,针对每个子问题的特点,选择用神经网络或专家系统加以实现,在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之间建立一种耦合关系。

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介绍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 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 建立了神经网络和数学模型,称为MP 模型。他们通过MP 模型提出了神经元的形式化数学描述和网络结构方法,证明了单个神经元能执行逻辑功能,从而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1949年,心理学家提出了突触联系强度可变的设想。6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的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完善的神经网络模型被提出。其中包括感知器和自适应线性元件等。M.Minsky 等仔细分析了以感知器为代表的神经网络系统的功能及局限后,于1969年出版了《Perceptron 》一书,指出感知器不能解决高阶谓词问题。他们的论点极大地影响了神经网络的研究,加之当时串行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掩盖了发展新型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新途径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使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处于低潮。在此期间,一些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者仍然致力于这一研究,提出了适应谐振理论(ART 网)、自组织映射、认知机网络,同时进行了神经网络数学理论的研究。以上研究为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J.Hopfield 提出了Hopfield 神经网格模型,引入了“计算能量”概念,给出了网络稳定性判断。 1984年,他又提出了连续时间Hopfield 神经网络模型,为神经计算机的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开创了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1985年,又有学者提出了波耳兹曼模型,在学习中采用统计热力学模拟退火技术,保证整个系统趋于全局稳定点。1986年进行认知微观结构地研究,提出了并行分布处理的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1990年1月5日开始的十年定为“脑的十年”,国际研究组织号召它的成员国将“脑的十年”变为全球行为。在日本的“真实世界计算(RWC )”项目中,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是,按照网络连接的拓朴结构分类和按照网络内部的信息流向分类。按照网络拓朴结构分类网络的拓朴结构,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按此划分,可将神经网络结构分为两大类:层次型结构和互联型结构。层次型结构的神经网络将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