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清代史学

第七章 清代史学
第七章 清代史学

第七章清代前期史学

——中国封建史学的总结与嬗变

第一节清代官方史学

一、清代官方史学概况

1、清代史馆组织的多样化

有清一代开设的史馆极多,各种修史项目几乎涵盖了整个史学领域,在组织上有着周密布局。特开之馆,是专为编修特定史书而开设,书成馆闭,不再重开,如《明史》馆、《明纪纲目》馆、《通鉴辑览》馆、《三通》馆等。

例开之馆,是每到一定时期必应开办的史馆,如实录馆在每一朝皇帝去世后不久即照例开办,玉牒馆每十年开设一次。

常设之馆,乃是常设不闭、持续进行修史活动的史馆,如起居注馆、国史馆等。

阅时而开之馆,是指根据具体条件议定开设,以纂修接续性、系列性史籍的史馆,如会典馆、功臣馆等。它既不常设,又无定例,这在表面上与特开之馆相似,但其实不同,因为此类史馆所修史书,本身就预示着还将有所接续,而且先后开馆,都以成例、成书相参稽,这又与例开之馆相似。

例开之馆、常设之馆和阅时而开之馆的主要任务,都是纂修本朝历史,体现了清代纂修本朝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从官修当代史的角度看,例开的实录馆、常设的国史馆和方略馆以及阅时而开的会典馆,构成了修史机构的骨干,在清代官方史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实录馆主要纂修本朝实录,有时还奉命编纂一些其他史书。

国史馆主要纂修纪传体国史,同时也兼办特旨交与的其他修史任务。

方略馆主要纂修纪事本末体方略,内容多记载重大军事行动的始末。不过,方略馆也奉旨承担其他修史任务,尤其在乾隆朝,由方略馆承修的史书为数极多。同时,还办理军机处的日常文书往来、档案保存等工作,并越来越成为军机处的办事机构,而非专门的修史机构。

会典馆在清代共开设五次,每次纂修《会典》,都是在前书的基础上将时限延伸、内容累加,故后修之书内容更加丰富。《会典》本是分机构、按衙署编辑本朝典章制度的书籍,但书中同时叙次典制实行过程中的实例,因而具有本朝典制史的内容。

上述四馆已使清朝官方对本朝史的纂修在内容和体裁上大体齐备,再加上随时举办的特开之馆,官方修史活动更加丰富。

特开之馆的设置有极大的机动性,而且专题集中,规模大小伸缩自如。清朝所修的质量较高的《明史》、内容丰富的?°续三通?±、?°清三通?±,体现官方系统历史思想的《通鉴辑览》,有满族特色的《八旗通志》(初集)等,都是由特开史馆纂成。

清朝举办的特开史馆在种类、规模上都超过以往各代,这是其官方史学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

2、清代史馆职官结构的一般模式

修史各馆虽然规模大小不一,常设和非常设性质有别,但大多数史馆在官员的设置上都有总裁、副总裁之职。

总裁之下,设提调主持馆内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收掌、供事等在提调指挥下分担各种事务。纂修人员有总纂、纂修、协修等官。协修与纂修结撰初稿,经总纂细加删改,再由总裁审阅。另外还设有校对、翻译、誊录等。

这种组织方式基本上达到了史馆的编纂工作和事务工作各有专责,并且层层督率和审核,以保证修史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从组织结构上说,清朝史馆制度是相当健全和严密的。

3、清朝官方对修史人才的任用

清代史官无专职

任用修史人才的措施:

其一,以科举考试而广泛收罗。

清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经学外还有史学。考中进士的人员,多数先在翰林院内任职,大部分都有机会参与修书工作。因此,进士中精于史学的人员,一般都能得到相应的任用。清朝官方修史活动规模较大,需要众多的修史人员,其主要来源是科举考试中收罗到的词臣。

其二,以荐引延请而专门擢用。针对具体史书的编撰,清朝还允许采用举荐和延请的方式聘用修史人员。

其三,视真才实学而委以重任。

总之,清朝官方在任用修史人才上的多种方法,是其修史活动组织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保证了官修史书得以完成并达到一定水平。

4、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特点

①皇帝亲自干预的加强。

首先,清朝皇帝对官方修史的整个过程都常常施加干预,对重要史书的审定,实行以次陆续进呈,不待全书完稿。即使官方同时纂修多种史书,也要排定次序、“按卯分进”,不放弃对任何一书的审阅。

其次,清帝对修史活动的干预深入具体,不仅官修史的宏纲大线和思想准则要仰遵上谕,而且许多细枝末节也常常得到皇帝的指令,具有十分认真的精神。

制约与消极影响的同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保证满人参与修史。

这与清代在其他国家机关中都规定满官名额的作法是一致的,带有一定的民族戒备心理。

不过,修史毕竟是一种文化事业,与掌握实权的国家机关不同,因此它还应寓有一种抽象的民族意识,也就是要使满人在官方史学上也体现出主导地位,哪怕只是表面化的体现。

③较严格的督察处分制度。这是清朝官方修史活动的独到特点。

第一,对修史人员定有功课。

第二,对所修史书定有期限,如果逾期不竣,有时要受到一定的处分。

不过,清廷对修史所立限期,往往极不现实,于是只好又屡次施恩展限。这样一来,立限就全为空话,造成清廷按限期督察修书进度的制度不能圆满施行,对逾期之书的纂修官也就不能有较严厉的处分。

第三,有负责督察的机构。

乾隆九年,清高宗发出谕旨,批评各馆修书“怠忽成习”,开始对修书工作定期督察,由名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的机构执行,有条不紊地配合了皇帝对官方史学的控制和干预。第四,对修史的迟延和错误有所惩处,其中对修史错误的处分,远比修史逾期严厉得多。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四库全书》馆制定《功过处分条例》,专为参修人员设立“功过簿”。这是处分修书错误趋于制度化的开始。嘉庆时期又陆续做了一些新的规定,但实际上对修史错误的处罚要比这些规定严厉得多。

而对于在《圣训》等书中将清先帝庙号字画写错者,处罚更为凶狠,这虽说是对修书错误的处分,但却明显的带有一些文字狱色彩。可见清廷对于修书错误的处分,主要还是根据皇帝的意旨,随事而定,制度性规定仅处于次要地位。

5、清代的官方修史格局

到雍正朝时,清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官方修史格局。

这主要表现于本朝当代史的纂修,由起居注、实录、圣训、国史、方略、会典、功臣传等几大系列史书,组成了官修当代史的整体布局,囊括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典制史、人物传记等各种体裁体例,门类齐全,并且都可以做到接续性或持续性的纂修,成为整个官方史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的纂修内容,奠定了清代官修史的稳固基础。

再加特开史馆纂修专门史书,使清朝官修史书进可达于丰富鼎盛,退可稳守基本格局而不至于

没落。

乾隆朝即是中国古代官方史学达于鼎盛的时期,所修正式史书种类之多、卷帙之大,空前绝后,而且注重修史的学术性,即使有明显政治意图的修史项目,也加强其学术因素;而其“续三通”、《日下旧闻考》等,又是接续和攫取私家修史项目,揽私撰为官修。

嘉庆朝后,官修史数量、水平明显减退,但基本修史格局仍一直维持到清末。

6、对清朝官方史学的认识

清朝修史机制在许多方面都趋于健全和完备,保证了官方能够进行多种多样、较大规模的修史活动,并带来了官方史学的一度繁荣,造就了大批私家史学才俊,推动了治史学风,也为清后期和近现代的私家治史提供了史料和素材。

但是,清朝并没有完全克服封建王朝官方修史的固有缺点,特别是清朝的修史制度完全是在皇权专制强化的前提下形成的,限制了史官的史才和史识的发挥。

整个清代官修史书的数量非常丰富,但真正卓有建树的史学著述却难得出现,这不能不归因于官方修史机制的局限性。

二、《明史》

纂修《明史》,是清朝官方史学上的一件大事。前后历经95年之久,是《二十四史》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整个清代,对《明史》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被誉为二十四史中质量较好的一部。如赵翼、梁启超。

1、《明史》纂修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顺治二年至康熙六年。

第一阶段:自康熙十八年至康熙四十八年。这是《明史》纂修的最重要时期。万斯同勒成416卷《明史稿》,是《明史》最终纂修得以完成的奠基之作。

第三阶段:自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

王鸿绪成《明史列传稿》208卷,于康熙五十三年进呈。后汇成完整的《明史稿》310卷,于雍正元年六月进呈,这是《明史》纂修第三阶段的主要成果。

第四阶段:自雍正元年至乾隆四年,完成阶段。总裁官张廷玉在王鸿绪史稿的基础上,删定、润色、订正,至雍正十三年(1735)定稿。当时乾隆已经继位,命继续润色、订正,于乾隆四年刊刻成书。题为张廷玉等撰。

2、《明史》的特点:

体例谨严,内容丰富,记述了有明一代史事。

优点:①史料丰富可信,而且能够考订事实真伪。②体例完备,并有所创新。创立了《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七卿年表》。③评价人物比较中肯,一般都能做到功过并举,很少有完全肯定的。④基本反映了明朝的史实。

缺点①对清的先世,即满族的源流和发迹的史事等,或语焉不详,或避而不谈。②对南明的历史事迹,极力抹煞。③间有名误、重出、互异等错误。④极力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三、《清实录》

主要包含清太祖努尔哈赤至清德宗同治帝十一朝实录,还包含清廷入关以前所修《满洲实录》(即《太祖实录战迹图》),以及清亡以后清室自修之《宣统政纪》,合计4433卷。

清朝统治者很重视纂修实录。

一般按汉、满、蒙3种文字各缮写5份,分藏皇史宬、沈阳故宫、内廷乾清宫、内阁实录处等地。

实录不轻易示人,除了内阁及史馆诸臣,外人不得见,以示禁密。

《清实录》是清代官修史书的最重要成就。这部编年体的系列史书,详尽的记载了有清一代的重大史事和朝章国故,其所据资料包括上谕、硃批奏折、起居注和其他原始档案等重要文献,反映了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面貌,也记录了清王朝由兴而亡的历史过程,从中亦可窥见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景象和道光以后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并具有其他文献不能替代的重要价值。

第二,对所修史书定有期限,如果逾期不竣,有时要受到一定的处分。

不过,清廷对修史所立限期,往往极不现实,于是只好又屡次施恩展限。这样一来,立限就全为空话,造成清廷按限期督察修书进度的制度不能圆满施行,对逾期之书的纂修官也就不能有较严厉的处分。

第三,有负责督察的机构。

乾隆九年,清高宗发出谕旨,批评各馆修书“怠忽成习”,开始对修书工作定期督察,由名为“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的机构执行,有条不紊地配合了皇帝对官方史学的控制和干预。四、对清朝官方史学的认识

清朝修史机制在许多方面都趋于健全和完备,保证了官方能够进行多种多样、较大规模的修史活动,并带来了官方史学的一度繁荣,造就了大批私家史学才俊,推动了治史学风,也为清后期和近现代的私家治史提供了史料和素材。

但是,清朝并没有完全克服封建王朝官方修史的固有缺点,特别是清朝的修史制度完全是在皇权专制强化的前提下形成的,限制了史官的史才和史识的发挥。

整个清代官修史书的数量非常丰富,但真正卓有建树的史学著述却难得出现,这不能不归因于官方修史机制的局限性。

此外,康熙年间修成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年间修成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收录书籍3457种,7970卷,“存目”之书6766种,93556卷,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汇辑方面,都是创举。《四库全书总目》200卷,在古代历史文献学和古代学术发展史上,都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

第二节清初的历史批判精神和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1、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历史批判精神

《明夷待访录》是一部具有鲜明民主思想的史论、政论著作,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作,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以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为核心,阐述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批判性见解和进步的历史观。

《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中国古代学术史的著作的最高成就,奠定了学案体史书体制。

2、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史学思想:

3、王夫之:独树一帜的史论大师:

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第三节乾嘉史学五大家

一、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二、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三、赵翼《廿二史札记》:

四、崔述《考信录》:

五、章学诚

乾嘉史学不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在史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就是章学诚《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进到它的最高阶段。

2、章学诚史学理论的主要建树:

(1)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即著作之书和为著作提供材料的资料汇编。

(2)提出了考察史学源流的思想。提出史书应该设立《史官传》。

(3)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史书体裁的主张。

盛赞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的创举,认为起到了化臭腐为神奇之功,但还不算完善。

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增图谱之例而删书志之名。

这种新体裁分本纪、传、表、图±四体。本纪相当于编年大事记;图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对于那些天象、地形、舆服、仪器等难以用文字叙述者,绘图来说明之;人物也要列?°表?±,不重要的高官人物,没有什么重要事迹,可以列表中,也便于稽检;°传?±要分为记人、记事两种,记事的传要用纪事本末体的写法。

(4)有一种史学建设的总体观念。

章学诚认为“史”有不同的范围、层次,认为有一家之史(家谱),一方之史(方志),一国之史(国史),应该将家史、方志、国史统合在一起,其中“州县方志”是重点,上可以为国史提供丰富的资料,下可以给家谱文集提供确证。主张国家在修史制度的建设上,修史机构由上而下,而史料的采摭应该由下而上,一级一级的提供材料。

(5)重视“史意”。

“意”即意旨、意图。章学诚认为,“读史贵知其意”,要把读史的出发点弄清楚;作史也必须“贵知其意”,讲究宗旨、目的。章学诚的史意就是经世致用。

(6)倡导“六经皆史”说。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章学诚针对时弊,重新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的命题,并加以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成为他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核心。

(7)提出史家必须具备“史德”。

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盖欲为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不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述者之心术矣。?±

所谓?°辩心术以议史德?±,乃是以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和纲常伦理为准则的道德标准。

但近代以来,被认为是强调辨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治史时能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不搀杂主观偏见。胡适、何炳松等。

可以说,“史德”这个概念,在抽象意义上,使史家标准论更为丰富,人们可以各自对?°史德?±标准作出自己的阐发,提出不同的主张,从而扩展对史学理论探讨的广度。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清朝历史人物故事 康熙帝名玄烨,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可是康熙为什么叫玄烨,或者“玄烨”二字有什么含义,似乎鲜有人问及。读高中时,历史 老师提到康熙皇帝名玄烨,当时就感觉这名字起得玄,多少年来一 直都这么觉得。最近读汤若望的传记,眼前陡然一亮,答案似乎有了。 400多年前的紫禁城里,有一个深目高鼻的西洋人,在此自由出 入达20余年之久。这位洋人,将西方最精密的西洋钟和千里镜带进 这皇宫禁苑,还在紫禁城开阔的空场上为崇祯皇帝铸造过20门大炮。顺治皇帝管他叫“玛法”,“玛法”在满语里是爷爷的意思。顺治 皇帝的母亲,即孝庄皇太后,尊其为义父。他为顺治皇帝亲政游说 过觊觎皇位的亲王,他是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中国至今阴历阳 历并用,他是第一个将阳历引进中国的人,为此几乎被处凌迟,但 最终没有执行;他官居一品,三代荣受皇封,并且可以世袭;康熙6 岁继承皇位,也多亏他直言劝阻别的王位觊觎者。他一生未婚,笃 信天主,生于泰西,殁于中土,葬于北京。他的美名在中西交通史 上千秋永垂———这个人就是汤若望。 那么汤若望与“玄烨”之命名有什么关系呢?康熙是1654年也就是顺治十一年出生的。就在这年的前一年,顺治皇帝赐予汤若望 “通玄教师”之封号,加奉一级。3年后,也就是顺治十四年,顺 治皇帝又为汤若望御撰《天主堂碑记》一文,并赐“通玄佳境”堂额。可见,在康熙皇帝玄烨出生前后的三四年间,“玄”字在顺治 皇帝的心目中是十分重要的,儿子的名字里带着“玄”字,给洋 “玛法”的赐物里两次带有“玄”字,这个在重大场合频繁使用的“玄”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是老庄的“玄之又玄,重妙之门”的“玄”吗?不是。它是汤若望传授的包括天文、历法、机械以及天主 教信仰在内的、为顺治皇帝深深服膺的一套学说。顺治皇帝笃信天主,生命的最后一两年改信佛教,故有五台山出家之谜。

经典的历史著作

经典的历史著作 虞云国、周育民《中国文化史年表》 严耕望《治史三书》 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 许倬云《西周史》 刘宗绪等《世界近代史》 段炳麟等《世界当代史》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上、下册)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后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word版)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国史大纲》(word版) 朱东润先生传世名著《张居正大传》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大精品课程) 杨志玖先生主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

柏杨先生《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 田余庆先生《拓跋史探》 梁启超、苑书义、黄波《李鸿章传》 冯天瑜先生《张之洞评传》 陈寅恪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沈志华《朝鲜战争揭秘》(港版) [美]戈尔斯坦《喇嘛王国的覆灭》 《台大历史学报》24—37……14-15 香港珠海书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5)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6)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6) 《天涯明史文集》 (16) 《二十五史》……16—18 台湾.庄练著、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18-21 【美】艾伦-阿克塞尔罗德《历史学家箴言录》……21—22 许倬云《历史分光镜》 (22) 费尔南.布罗代尔《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古代史》......22—23 哈.麦金德著《历史的地理枢纽》 (23)

茅海建先生著《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23) 周宁先生编著《契丹传奇》……23—24 陈乐民先生《欧洲文明十五讲》 (24) 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4—25 李零先生《中国方术考(修订本)》……25—26 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导论 (26) 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26—27 易中天《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27-28 马克.布洛赫传世名著《历史学家的技艺》 (28) 朱瑞熙先生《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28—29 许倬云先生等著《中国历史论文集》……29—31 李学勤、艾兰编著《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31-32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罗马与长安》作者:凌沧洲 (33) 《中兴之臣还是卖国贼:原来李鸿章》作者:牛贯杰 (33)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33—34 剑桥战争史(杰弗里·帕克)……34—35 台湾版《中国历史图说》第5集秦汉……35—38 台湾版《中国历史图说》第6集魏晋南北朝……39—42 台湾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 (42) 内闱—宋代的婚姻与妇女生活 (42) 华林甫著《中国地名学史考论》……42—43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人》三部曲 (43)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史学传统。但真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的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汤用彤、陈寅恪、陈垣等,无不参与到佛教史的研究中来;加上吕澂、蒋维乔、黄忏华、李翊灼、妙舟、法尊等佛教界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他们把欧美的实证主义理论、语言学与文献学为主的历史学方法,和清代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在佛教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佛教初入华土至民国初年的流传概况,总结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揭示了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禅宗史和藏传佛教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近代佛教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和佛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与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和学术史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但是,对于这一专题,尚无人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本文试图以1900—1949年间的佛教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其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业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在篇章结构上,本文按照佛教史学的研究

领域来划分,每章叙述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以学者为中心来展开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八章。绪论部分,首先对佛教史学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近代佛教史学的概况作一交代,接着叙述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第一章论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它是近代佛教复兴思潮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产物,同时日本的佛学研究对学人们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章阐述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梁启超是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物。1920年代初,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运用近代学术方法,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标志着中国学者从事的具有近代性质的佛教史研究开始起步。他虽然没有完成一部系统的佛教史论著,但他构建了中国佛教史的基本轮廓,对佛教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着重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具有筚路蓝缕之功。【关键词】:佛教史学近代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092.6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公元前21世纪,启继承父亲禹的皇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汤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我国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 楚汉之争:刘邦与项羽四年之战 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差使张骞出使西域 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开凿大运河:隋炀帝时期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称帝:690 文成公主进藏:嫁给松赞干布(吐蕃) 陈桥兵变:北宋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定都东京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 红军起义:朱元璋(’明太祖)应天称帝 洋务运动:“自强”“求富”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为了巩固清朝统治 中华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就职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军阀统治: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召开建立中国共产党1922年中国二大召开 抗日战争:“七七事变”标志全面爆发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45.8.15 裕仁天皇发布《终战诏书》 1946. 内战爆发 三大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10.1 外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文艺复兴:14世纪意大利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 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杰斐逊《独立宣言》华盛顿美国第一任总统并建立联邦政府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人民-----巴士底狱 第一次世界大战: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德国袭击波兰德国投降标志欧洲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标志大战结束 联合国的建立美国旧金山《联合国宪章》

清朝的文化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清朝的文化(三)——文学和艺术的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清朝小说的成就,《聊斋志异》的特点,曹雪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什么叫“诗界革命”,黄遵宪的诗。清朝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和京剧的形成。清初朱耷、石涛,清朝中期“扬州八怪”,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绘画。杨柳青、桃花坞的民间年画。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二、思想教育目标: 在我国悠久传统文学艺术基础上,清代的小说、戏剧、绘画又有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是具有文学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的民族,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应努力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能力培养目标: 逐步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分析文艺作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清朝的小说、京剧 难点:《红楼梦》、京剧的形成 板书设计: 一、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二、清朝的诗歌 三、京剧的形成

1.清代中后期北京剧坛盛况 2.徽剧、汉调合流和京剧的形成 四、清代的绘画 五、学堂乐歌和近代体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讲了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其中以魏源、严复两人为代表。两人的共同点是对现实的不满,主张改革现状。清朝在文坛上还出现了一些敢于揭露封建制度且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们的著作不仅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古代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世界文坛的珍宝。 (板书)一、清朝的小说 1. 清朝的小说的成就 清朝的小说在整个清朝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文学以小说成就最大。清朝小说,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富有特色,出现了一些艺术性很强高的进步小说,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几部名著。 (板书)2.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特点 (欣赏书中的插图)同学们都知道聊斋的故事吧?里面讲了些什么呢?(鬼故事)《聊斋志异》是清初文学家蒲送龄的作品,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这部书多是写神鬼狐妖的故事,情节离奇,引人入胜。作者通过这些离奇的故事,说出了透彻的道理,例如:《画皮》中写一个恶鬼,披上画作美女的皮,欺骗祸害善良的人。这一故事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两面派的诡计和丑恶的本质,寓意深刻。其中“画皮术”乃是作者对两面派诡计的形象概括。作者通过谈鬼写狐,究竟要说明什么社会现象呢?(请同学思考)那就是要揭露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官吏贪酷,科举制的腐朽等种种丑恶的现象,抨击封建礼教,此书中“写鬼与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一部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进步小说。但书中也有一些宣传封建迷信的内容,应予以否定。同学们读《聊斋志异》的时候应注意什么问题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板书)3.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提问:《儒林外史》一书的作者是谁?这部书的属于那种类型的书?内容如何?对后世的小说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4. 中国古代小说的高峰《红楼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王俊义 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时曾指出:“自明清之际起,考据学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名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其为乾嘉考据学派。”事实也是如此,追溯乾嘉考据学派的渊源,首先提到的正是顾炎武。本文拟对顾炎武的学术倾向、他与乾嘉学派的联系、区别等问题,试作分析和探讨。 一、倡导经世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鲜明而突出的特色,主要是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而重视实证与博学,倡导具有批判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以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既推动了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发展,也促进了经学在清代的复兴和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至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良知之说风靡海内。降至明末,王阳明的心性良知之学,又日趋颓废没落。流风所及,一些封建士子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为求捷径,不读经书本文,只是捧着“语录”讨生活。充斥学术界的是“置四海穷困于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然而,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变动,及“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则被视为祸国误民的重要原因。在对之进行抨击的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如朱之瑜提倡学术要“经邦弘化,康际时艰”;李颙主张“匡时要务”,“学贵实效”;颜元更大声疾呼:“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这些思想主张,汇集成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空谈心性的学风,他尖锐指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因此,顾炎武提出自己的治学宗旨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研究探讨的问题,多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以及“六经之旨”、“当世之务”,举凡兵、农、财赋、典制、舆地等等。 为了改变明末以来弃经书于不读的空疏学风,顾炎武又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这是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既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也反映了他对理学中不同流派的态度。在《与施愚山书》中他明确指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就是说宋以前尚无“理学”。接着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理学,禅学也。”2换言之,也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

读《中国史学名著》有感 内容简介: 《中国史学名著》是在讲座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钱穆从学科史的角度,以点带面、提纲挈领地勾勒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特征和存在问题,并从中西史学的比照中见出中国史学乃至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大义。本书扼要介绍了从《尚书》到《文史道义》等数部中国史学名著,实为一部简明的史学史著作。 读后感: 初听《中国史学名著》一书,是在骆扬老师的中国历史文选课上,甫一开课,老师便向我们推荐了几部大一新生可看的书,其中就包括钱穆先生的《中国史学名著》。老师推荐此书的理由有几点,一是此书的写作方式其实是钱先生的课堂实录,文字口语化,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没有很深的学究感和乏味感;其二便是这本书背后蕴含了钱穆先生的治学理念和众多史学观点,可以让我们这种初踏史学门径的人一窥大师的思想;其三自然是此书跟中国历史文选有丝缕关联,读此书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不少助力。 钱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大师,从小便熟悉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学识渊博,记忆超群,被家里人称为读书种子;他曾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齐鲁大学、西南联大等 任教,在北大期间,他与胡适都因以演讲的方式上课而驰名学校,成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在学生中即有北胡南钱之说。在1969至1970、1970至1971这两年间,钱穆先生为台湾文化学院历史研究所博士班学生开设了中国史学名著这一课程,第二年戴景贤来旁听此课,随身携带了一个录音机,将钱先生的课堂所讲录了下来,下课后照收录写出,遂成《中国史学名著》一书。因为是讲义,所以东拉西扯,涉及颇多,就像钱穆先生在自序中所说的,虽非著述之体,然亦使读者诵其辞,如相与謦欬于一堂之上,但也正因此,这本书少了些学术作品的严肃而多了些趣味性。而这种趣味性在作者广博的学术背景和宽广的学术视野下,却越显出大家气象。 通读此书,钱先生对各本史学名著的见解和讲授自然使我受益匪浅,但引起我更多深思和反省的,还是他在授课过程中反反复复体现的自己对读书的态度。比如,钱先生在书中不断强调:读书不能只读内容,更要读书背后的那一个人,读书不知其作者,则不能算知书。把书当书,也就是把人当人,钱先生于史学中最重视的就是人的精神,如果没有精神,则史学不过是死学。在谈到清代考据之学时,钱先生就指责道,乾嘉学者自称承继汉学,但对于汉代的学术思想与时代的关系却茫然不知,其实汉代经学的最重要一点就在于通经致用,经学为政治服务,不懂得这个道理,则清代所谓汉学,也只是死汉学。在讲《尚书》时,钱先生特意着重了《西周书》,他说: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在一人或某几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传到下代后世。如果我 们只单纯的读书,而不能看到整部书的集结和它背后的时代精神与人物精神,便失去读书的意义。因此我知道了,我们研究历史,更重要的是应懂得历史里边的人,没有人何来历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必修一)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近代史开端) 1841年三元里抗英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1853年洪秀全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中英、中法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 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75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基本收复新疆 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清朝设立新疆行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905年同盟会成立(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清宣统皇帝退位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签订《凡尔赛条约》 五四运动爆发(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共的成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 1927年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南昌起义 汉口会议 秋收起义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4年万里长征开始 1935年遵义会议 华北事变 一二九爱国运动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世纪!"—#"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 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既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更无民主思想,只为考据而考据,粉饰太平而已;从学术角度指出其弊病者,认为在清代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学者不敢谈政治,研究范围限于古籍,故其精密虽超越顾炎武等人却无磅礴大气。故有章学诚笑其“工于擘缋补苴,如蚕食吐丝而不能成茧”的传言。 然而,顾颉刚却充分肯定清代考据学的价值,他认为绝不能低估考据学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地位,他在《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一文中说:“我 是一向佩服清代考据学的,以为它一扫宋明哲学的空洞的主观主义而走入实证的道路,接近于唯物主义。它虽不能‘去粗取精’,却能‘去伪存真’,看呵,《古文尚书》、《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不是全被搜出了伪证而推翻了吗?《左传》、《周官》、《仪礼》、《孝经》、《谷梁》这几部经典,不是已提出了许多可疑之点吗?它虽不能‘由表及里’,却能‘由此及彼’,看呵,他们不是利用了先秦诸子、金石文字、释典《道藏》,把许多古籍都校勘明白,又解释得合理了吗?这样的文化,在秦、汉以来二千年中是少有的,是中国走上科学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这里,他强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任何史料都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所以考据是获得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是考据学必做的工夫。因此考据学绝不是末流之学,它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顾颉刚不但钦佩清代考据学者研究之精密,而且以扬州学派为例,说明考证与疑古是相关联的。他在《清代扬州学派》一文中认为,扬州学派虽不标明疑古,但所作“无不在破坏旧说,重行估价”,“且令笃旧者无从置喙,可谓革命中之稳健派”。他写道,“盖旧说之弊,在乎‘凿空之病与拘牵之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华东师范大学龚咏梅博士 史海钩沉《探索与争鸣》!""$%# &!

《西方史学名著导读》——读《屠猫记》

读《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① 《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下简称《屠猫记》)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法国文化史,截取的时间断面是十八世纪的法国。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是很讨巧的,它正是社会剧変之前,而通常社会变革总发生在文化自发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于是在这个时间切入点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前兆,亦即是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预征。其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1939年出生于纽约,著名欧洲文化史专家。他和他的著作曾获多项学术奖和图书奖,包括美国的麦克阿瑟奖金、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奖;以及法国的美第奇奖提名)。《屠猫记》是一本研究法国文化史的经典著作,我读的是台湾学者吕健忠翻译,新星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说起来这本书,能顺利读完这本经典著作可谓是“一波三折”,我先是到网站上购买,本想一来可以完成作业,二来可以读完之后收藏,以便以后再读,但是不知怎么地这本书在各大网站上都是缺货,一直等了好久都没有货,后来我到图书馆借,但是好几次我去借都被人借走了,幸好得一好友帮我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借到,于是才能顺利读完这本著作。 “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史学以人类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②大凡一本经典的史学研究著作,之所以经典,我想在于“文贵出新”,它开创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在材料上有新的发现和使用,或者在研究方法的解释上有所创新与突破。无疑《屠猫记》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在未读该书之前,因为对史学研究方法这方面的书籍看得很少,以前很少说过“新文化史学”,在读了该书以及查阅了研究该著作的一些论文之后,才明白《屠猫记》是当今研究新文化史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新文化史是当前史界最为深刻的变革。当社会史路向变得日益琐碎和生硬,史学转而开始关注人类文化的能动性,热衷于叙述和想像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烙印。随笔体的《屠猫记》是雅俗共赏的新文化史代表作,在史料的选择、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及研究路数的转变上,其均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维度,为了能更好理解何为“新文化史”,以及新文化史学的代表作《屠猫记》,这本著作我看了两遍。本书共六章约25.4万字,下面我把本书的目录简要列举如下: 一、农夫说故事:鹅妈妈的意义 二、工人暴动:圣塞佛伦街的屠猫记 三、资产阶级梳理他的世界:城市即文本 四、警探整理他的档案:文坛解剖 五、哲学家修建知识树:《百科全书》的认识论策略 六、读者对卢梭的反应:捏造浪漫情 因为第一遍基本上只看懂了著作的第一、二和第六章,这些篇章以故事的形式来阐述作者的学术观点,内容丰富有趣、幽默。第三、四、五章涉及到法国的阶级、文坛和哲学,读起来不怎么有趣,而且难懂,所以我又读了第二遍。读完该著作,发觉《屠猫记》当是历史花园中的一朵瑰丽,那些在现代人、异国人眼中匪夷所思的故事,那些早己尘封的历史记忆,在罗伯特·达恩顿生花妙笔、缜密推理下得以破译和“还原”,作为新文化史学写作的扛鼎之作,《屠猫记》为作 ①[美]罗伯特·达恩顿著,吕健忠译,《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②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序:2。

第十章 清代考据学和今文经学

第十章清代考据学和今文经学 第一节清代考据学(古文经学、汉学) 一、清代考据学兴起的原因: 1、对理、心之学的反动 2、康、乾之际的盛世修典 3、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开先河 4、清初文网严密 二、清代考据学概况: 1、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 2、乾嘉学派:段、王 A、吴派; B、皖派: C、浙东派: 3、清季俞樾、孙诒让、章炳麟、王国维等 三、考据学举例: 陽癉憤盈 古者,太史順時覛土,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詳晨正,日月厎於天廟,土乃脉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於初吉,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脉其滿眚,穀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監農不易。”’(《周語上》,頁一六~一七) “陽癉憤盈,土氣震發”,韋解:“癉,厚也。憤,積也。盈,滿也。震,動也。發,起也。” 《集解》:“《舊音》:‘癉,丁佐反。’《方言》:‘楚謂怒爲癉。’孔晁云:‘癉,起。憤,盛也。盈,滿。震,動也。言陽氣起而盛滿,則震動發也。’宋庠曰:‘癉,又音得案反。’吳曾祺曰:‘憤與僨通,動也。’元誥按:孔說是。” 今按:諸說未審文例,於“癉”疑皆失其訓。《素問·瘧論》:“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王冰注:“癉,熱也。”《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南方暑濕,近夏癉熱。”“癉”“熱”連文,義同。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癉,叚借爲燀。”《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故冬不淒寒,夏無炎燀。”“炎燀”平列,且與“淒寒”對文,“燀”殆謂“熱”無疑。張銑注:“燀,熱氣。”“陽癉憤盈,土氣震發”,對文甚工,“癉”、“氣”義當類。下文:“陽氣俱蒸,土膏其動。”是其證。《周語下》:“水無沈氣,火無災燀。”亦“氣”、“燀”對文,是其比。陽氣熱暖,故“陽癉”之“癉”,當讀爲“燀”,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1.《中国通史纲要》,翦伯赞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编定的通史教材,出于史学大家翦伯赞之手,体系结构严谨,内容详略得当,叙事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直为国内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并且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选》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与其配套使用。 2.《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大出版社出版。 【简介】这是北大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学术成果。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例上回避了习用已久的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基本上按照朝代顺序进行叙述,辅以帝系年表,并兼顾一些贯穿历史演进脉络的专题,因此历史线索清晰,能够给人以明确的印象。 3.《中国通史》,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范老写了前四卷,其余的由其学生续完。范著的特点是叙述详尽,并且侧重于文化,续作亦以叙述通俗流畅见长,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文物典章制度,甚为可读。 4.《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介】此书与国内通史在理论体系和叙述体例上都有很大不同,有着与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的历史分期和学术视角,议论不多,基本以直接引证史料说话,在不大的篇幅内(上下册)以精选的史料勾画出了中国历史的梗概,可为治史的入门读物。 5.《剑桥中国史》,费正清等著,(先秦至明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简介】这一套书由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主编,集中了世界上许多著名汉学家参加编纂,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集中了国外(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学者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观点上能够代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动向,并能给人以很大启迪。 6.《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出版。 【简介】黄仁宇是近年来对国内史学界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国内出版,对国内史学界已有范式和方法的转变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本书是以随笔散论的形式纵论历史,议论独到,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后可以阅读。 7.《中国近代史》,李时岳等著,中华书局出版。 【简介】这是国内所出的一部较好的近代史。虽然在观点、体例上难以有大的创意,但是在具体史实上力求客观,可供初学者作为知识准备的入门读物 8.《中华民国史》,李新等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简介】与前书一样,是在现有体系下力求客观叙述,反映历史真实的严肃的史学著作。作为多卷本的民国通史,它对于民国时期的一系列人物、事件有着较为详尽的阐述,是了解那一段历史的较好的入门读物。 9.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本书作者主持编纂过中国近代史料丛书,对中国近代史的史实极为熟悉。他运用这一优势,在一次公务交接的间歇闲暇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此书。书中以他所掌握的大量史料,对于近代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提出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一种历史的理性态度,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10.《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三联书店出版。 【简介】多卷本著作,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叙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关系史,内容详尽,可作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参考读物。

清朝历史年表

清朝历史年表 清﹙女真●满﹚﹙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 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公元1559年,出生 公元1577年,开始了他六年的游历生涯 公元1584年,祖父与父亲被明军杀害, 努尔哈赤继建州左卫都指挥史 公元1586年,击败叶赫等九部联军。 公元1587年,建赫图阿拉城 公元1593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把目标盯向海西女真 公元1601年,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从而建立八旗 公元1607年,灭辉发 公元1611年,灭扈伦 公元1616年,称帝,建国,国号金,年号天命 公元1618年,宣读告天“七大恨”,誓师伐明,并在萨尔浒大败明军 公元1619年,灭叶赫,统一海西女真,在此期间内也统一了东海女真,完成了统一所有女真部落的大业. 公元1621年,发动辽沈之战 公元1625年,迁都沈阳,推行“计丁授天,按丁编庄”制度, 公元1626年,兵败宁远,不久伤重而亡,庙号太祖,葬福陵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公元1592年,出生 公元1612年,第一次出征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后,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同成为辅政四大贝勒公元1626年,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年号天聪 公元1627年,出兵剿灭朝鲜,使其成为后金的咐属国 公元1631年,颁布《离主条例》,得到汉人的拥护 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 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大大增加了劳动力 公元1639年,发动松锦大战,歼明军13万,俘洪承畴,并劝降. 公元1643年,因操劳过度,于清入关前一年驾崩, 庙号太宗,葬清东陵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18年 公元1638年,出生 23年 公元1643年,即位,年号顺治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 公元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百姓死亡人数过百万.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 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 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 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 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王鸣盛曾耗费近30年时间才完成《十七史商榷》之作。他的《十七史商榷》处处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王鸣盛自己所撰写的序文,通篇都在强调“求实”这一主旨;就其校考方法来看,他对十七史的的内容做了大量改正、添补、删减,据统计《十七史商榷》光卷五十四就出现了十四条校勘,十七条考证;以“求实”为评价史学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史料不论正野,是否“真实”才是关键。王鸣盛总的说来,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都偏重考据,尤以王、钱二书为典型,这是当时考据之风盛行的反映。但是,赵翼却超出了只重考据的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

历史上的今天:6月重大历史事件

6月1日,国际儿童节 ·1831年,詹姆斯·罗斯发现北磁极 ·1859年,美国哲学家杜威诞辰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 ·1987年,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成立 ·2008年,中国大陆所有超市开始实行有偿提供塑料袋 6月2日 ·1815年,拿破仑颁布法国自由宪法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投湖 ·195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图) ·1966年,美国无人飞船“观察者1号”在月球登陆·2004年,上海F1赛道全面建成 6月3日 ·923年,五代十国时代开始 ·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 ·1935年,诺曼底号客轮创横越大西洋速度纪录(图)·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 ·2008年,奥巴马成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6月4日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 ·1942年,中途岛海战爆发(图) ·1946年,贝隆当选阿根廷总统 ·1961年,被英国侵占的片马归还中国 ·199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一百万 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 ·1723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诞辰 ·1910年,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去世 ·1926年,叶挺独立团攻克湖南攸县 ·1975年,关闭8年后的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图)·1997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微型诊断仪

6月6日 ·1799年,俄国诗人普希金诞辰 ·1925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成立 ·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66年,无人宇宙飞船拍下月球表面照片(图)·1981年,袁隆平荣获我国首个特等发明奖 6月7日 ·1914年,第一艘货船通过巴拿马运河(图)·1922年,《妇女杂志》在中国首倡计划生育·1974年,《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出土·1985年,美国研制镓芯片32位微处理机 ·2009年,网络游戏WOW的中国运营商9C代理到期 6月8日 ·1824年,加拿大批准第一个专利 ·1876年,法国女作家乔治·桑逝世 ·1958年,大跃进运动放出第一颗亩产卫星(图)·2004年,金星凌日 ·2008年,希腊发生6.5级地震 6月9日 ·1934年,唐老鸭首次亮相 ·1969年,贺龙逝世(图) ·1975年,我国与菲律宾建交 ·1983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大选中获胜,连任首相·2008年,北京地铁开始使用自动售检票系统 6月10日 ·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图) ·1582年,葡萄牙宣布独立 ·1723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出生 ·1907年,卢米埃尔兄弟发明彩色照片制作工艺·1929年,英国妇女首次进入内阁

清朝历史人物典故介绍

清朝历史人物典故介绍 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人的活动,历史学科是一门与“人”有关的学科,不同的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成长与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们的相关事迹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朝历史人物典故,欢迎阅读借鉴! 雍正对道教修炼的丹药,非常感兴趣,在宫中蓄养道士为他炼丹。他亲自用朱笔书写密折数份,特谕一些地方心腹要员:"留心访问,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如果能找到,一定要耐心开导,不可强迫,并相赠重金来安顿他的家人。对本人更要优礼荣待,迅速派车护送来京;朕有用处,一定要博问广访,竭力为朕寻找。"为了消除诸大臣的疑虑,他同时说"即使送来的人没有本领,朕也不怪罪。朕自有试用的方法。"诸大臣接到如此上谕,又怎敢怠慢,纷纷推荐道士进京。 这些道士之中,他赞赏的是紫阳真人,说他所著的《悟真篇》,阐明了金丹的真谛,堪称"神仙"。雍正还写过许多歌颂道士采药、炼丹、放鹤的诗句。在他的《御制诗集》中。就有这样一首描写炼丹的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

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灵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熟,天符降紫鸾。"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宫中炼丹图。 雍正服食丹药,除治病外,更重要的是补充元气的济丹,从不间断。他曾将济丹赏赐给心腹鄂尔泰和田文镜吃。说济丹是"经过精心炼制,不论寒热温凉,效果殊异,确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良药,尽管放胆服用,不必有所怀疑。"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仓促驾崩。雍正驾崩后只隔一天,即八月二十五日,新君乾隆就下谕旨,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等人出宫,称他们是"市井无赖之徒,最好造谣出事"。并将所有炼丹原料清运出宫。 滥设名目,强收杂费,这是历朝贪官污吏惯用的发财之道,清朝尤其严重。清世宗雍正帝把禁绝地方官员乱收杂费作为治吏安民的内容之一,倾力整顿,颇见成效。 地方杂费有不少是相沿成习的。如奉天府,老百姓做生意的时候如果有车辆进出,就要到奉天府衙门领取照票,边门验票放行,小车一辆收银十六钱,大车一辆收银三十二钱,每年都收两千两左右,此项银两均被府尹、书吏、经历司查验等官员分掉。另外,有猪羊贩卖进出也要按照每口三钱收费。由于官吏的勒索,致使边口地带物价腾贵。 此事被巡察奉天的御史释迦保查实之后奏报给了朝廷,雍正帝立即下令严行查禁。奉天府府尹杨超曾遵奉谕旨,立即将车辆及猪羊收费项目尽行革除,不许再索取分文,雍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