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研究综述姓名: 金秋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62

学号: 2236225

指导教师: 李明职称: 讲师

2009 年6 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文化产业投资融资的研究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金秋

指导教师李明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比较晚,要让它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的问题成为了这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加以自己的思考,综合了投融资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策略;体系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Finance and Inves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JIN Qiu

Tutor LI Ming

Abstract:It is a known fact that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began relatively late, hence it is vital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The cultur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shares an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conomy, particularly in the aspect of finance and investment. This has formed an area of interest which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relevant literature, a list of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with respect to China’s curren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direction is summariz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se limitations, and sheds light on Chin a’s investment direction towards developing its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Investment and financing;Mechanism;Strategy;System

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各界的关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词为“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文献共有96篇,绝大多数文献发表于2005年之后。

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与好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大国,人力资源较为丰富而资本要素相对短缺,资金不足在过去和未来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困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文化产业投融资已不仅仅关系到一个产业的发展,更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而要使文化产业投融资有一个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与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做保证。

一、文化产业投融资相关概念

(一)文化产业的定义

文化产业的定义多种多样,胡惠林在《文化产业学概论》中提出:“文化产业是指

各种文化生产、经营事业;这里的“事业”与和“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文化事业”是不同的,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存在状况的整体性概念,是指具有明确目标、规模和系统,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活动。”[1]这是一种比较主流的全面的观点,理论性较强。

另外一些观点比较通俗易懂,如赵莉提出的“文化产业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的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机制,从事物质文化产品和非物质文化生产服务,满足人们精神和文化需求的部门”的概念。[2]

总结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文化产业有了一种新的定义:文化产业就是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以营利为目的,对人类发展有影响的产业的总称。

(二)投资融资

1.投资的定义

投资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现实生活贴的很近。国家计划投资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在内涵上,投资既是指为获得预期效益的一定量货币、资金,也是指这种预期效益的实现过程。在外延上,投资既是指固定资产投资及实质资本的形成,同时又是指金融资产投资及虚拟资本的运动。”[3]

在投资的分类上,每个专家给出的分类方式有不同,具体主要是一下集中投资: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易于变现的投资,不易于变现的投资;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性投资。

投资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期货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储蓄存款,国债投资,外汇投资,黄金投资。

目前存在的投资主体有: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国外资本。

2.融资的定义

融资和投资都是一种经济状态。克劳斯·德尔曼与路德维希·奈斯坦斯基在《联邦德国的企业经营与管理》中提到:企业此为自主经营而在金融领域从事的所有资金筹措活动和为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就叫做融资。[4]

融资的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于守法提出的将融资分为:公司融资和项目融资,权益融资和负债融资,长期融资和短期融资。[5]鲍春莉将融资简单分为:直接融资,间接融资。[6]

绝大部分文献中提出将融资渠道简单分为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

邱庆剑与黄雪丽在他们的书中指出,融资的分类可以具体分为: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其他企业资金,民间游资,企业留存收益。[7] (三)文化产业投融资

1.定义

结合文化产业的定义与投资融资的定义,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为了发展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营利性产业而采取的各种各样筹集资金的行为。

2. 文化产业融资的特点

(1)利润高。从融资的主体最关心的问题上来讲,文化产业融资具有利润高的特点。文化产业融资不仅收效快,而且往往有超出其他产业的高额利润。由于有利可图,文化产业已成为现代经济各部门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产业。

(2)收益快。文化产业融资具有收益快的特点。1998年,著名的摩根·斯坦利咨询公司发表的一份全球投资报告,对几种产业建立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作了统计分析,发现大众传媒所需年限仅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他产业。

3. 文化产业投资的特点

文化产业投资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由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逐渐转向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8]

二、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要形式

(一)按投融资主体分类

1.公有资本投融资

罗华,方晓萍在《创意产业的投融资分析》中指出,在创意产业的起步阶段,国家和政府是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一般来说,创意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小、风险较高,在筹集资金开办公司或进行业务拓展方面很容易出现困难。因此,需设立多项资助计划协助创意产业获取资金。从国内外实践来看,政府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9]公有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资中仍然占一个很大的比例,我国文化投资仍然过分依赖政府。在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中的国有资本占比超过一半,这个占比明显的高于电力、煤气和水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更高于一般商品批发和零售业。

2.民间资本投融资

民间投资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所涵盖的各类主体的投资,具体包括个体投资(居民个人的生产性投资和住宅投资、城乡个体工商户经营性投资)、私营企业投资、私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企业投资以及集体企业投资。

民间融资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用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

民间资本有快速、灵活的优点,但也有趋利性和盲目性的缺点。

随着文化产业逐步的发展,已经有一些民营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中来。一些省市为了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参与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

3.国外资本投融资

国外资本的投资融资也应该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的主体之一。例如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广东,已经向外资开放文化产业投资领域,扩大文化产业吸收外资的规模,从国家允许的、市场准人度高的文化产业入手,加大吸收外资的力度。

国外资本投融资的特点是:投融资目的多元化,能够体现着国家与民族利益,投融资所使用的货币既单一化又多元化,投融资环境存在着差异性,投融资风险较大。

(二)按投融资模式分类

1.BOT模式(Building-Operate Transfer)

BOT投资方式的运作过程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确定项目、准备、招标、合同谈判、建设、经营、产权转让。最典型的方式为:私人投资者组成的项目公司从项目所在国政府获取“特许权协议”,负责设计、筹资和承建某项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所在国政府。[10]

2.TOT模式(Transfer-Operator Transfer)

投资者投资购买国家所有的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由该国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投资者在约定的时间内拥有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及经营权。通过经营活动取得收入,收回全部投资并获得相应的利润,约定期届满,投资者将该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及经营权无偿移交该国政府。[11]

王璐在《BOT与TOT:两种投融资方式之比较》中总结了两种投融资方式的异同:“BOT

与TOT两种融资方式都是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资金不足问题的途径。这两种融资方式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发中西部地区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12]

同时她还提到,BOT投资方式的产生并逐渐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用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够解决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另外对于筹资者来说,采用BOT投资方式筹资还有一些其他优点:BOT投资方式项目融资的所有责任都转移给私营承包商,减少政府借债和还本付息的责任;政府可以避免大量的项目风险;承建商将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设计和管理办法,提高建设风险水平以及运营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和使用者的费用;可以汇集当地资本和吸引国外投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式灵活,能产生一些衍生产品。

3.ABS模式(Asset-Backed-Securitization)

是指以目标项目所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该项目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为保证,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高级债券来筹集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

4.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是指政府与私营商签订长期协议,授权私营商代替政府建设、运营或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并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这四种模式是国际上通用投融资模式,可以看出他们都注重的是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不同的是每一个融资模式的操作阶段和方式不同。同时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和收益也就不同。总之。无论采取哪一种融资模式只要投资项目成功,它带来的不仅是直接的经济效益。通过投资乘数作用,还可以带来巨大的连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

三、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渠道单一化

刘肖原在《探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方案》中表示:“国有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渠道过分依赖国家财政以及银行,缺乏资本市场渠道。民营企业由于受其规模限制,难以在正规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同时,民营、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由于自身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低等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要支付较高信息费用、保险费用、实施监督和保护产权费用,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向民营及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贷款的成本。”[14]

谢耘耕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两个突破》中的观点类似于刘肖原:“长期以来,我国文化投资仍然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民间资本与外资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15]

从整体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资金问题。原有的投资主体和投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过分依靠政府的资金,而一些民营资本及多种投资主体并没有很好的参与到其中来。融资的渠道也是比较的单一,多元化程度低。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的根本弊端在于未能形成一种市场化投融资机制,而这又与政府垄断投资有关。

(二)投融资主体结构不合理

王爱平在《山东省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探析》中指出,文化发展投融资主体结构还不合理。投融资主体主要是指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从现阶段的文化发展投融资现状来看,投融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省内大型国有和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和居民在文化发展中虽有投入和赞助,但比重还较小,还不是主要的投融资主体。[16]岳红记在《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中提出,现行文化的投资体制仍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很不适应,由于融资渠道不畅,大多数文化产业都缺乏资金,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而且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协调,投资带有随意性,在文化投入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

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17]

纪建悦,鲁志水,燕欣春在《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机制问题的探讨》中尖锐的指出,我国政府在对文化产业的投入上仍然是一种事业型融资方式,而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融资方式。忽视了文化产业赢利性与非赢利性共同发展的趋势,忽视了当前文化产业投入与产出之间不对称的关系,忽视了文化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过于重视文化产业的事业性、公益性,而轻视了文化产业具有追逐利益的特征。既然文化作为产业发展,文化资本就应该进入市场,就应该按照市场规律运行,服从资本的逻辑而追求“利润最大化”。[18]

(三)投资融资渠道不畅

杜广中在《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兼论福建省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中指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不畅主要表现在:一是财政资金有限,财政收入虽然逐年递增,但需要财政支出的项目过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国防科技等都需要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资金缺口很大,只靠财政资金难以满足;二是银行信贷难,文化产业在相当程度上属于高风险行业,又由于文化产业起步晚,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用于银行信贷的抵押资产有限、可信度不高,造成了银行对文化企业的“惧贷”;三是资本市场融资难,由于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主板市场的上市条件太高,对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文化企业来说,很难实现上市融资;四是民间资本进入不畅,与国有资本相比,民间资本的准入领域还不够宽阔,民间资本进入的可能性和数量要打一定的折扣。[19]俞晓敏在《重构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对策》中指出,传统的文化投融资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形成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导致文化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单一,国有文化单位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从而使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严重不足。[20]卫兴华, 孙咏梅在《文化产业市场化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中指出,我国原有的文化产业单位大多是国家事业单位,没有资产处置权,其资产不属于法人资产而是属于国家资产,不能用来作为抵押,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重组和资源共享等,更限制了文化产业单位向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21]

潘邦贵在《民间投资发展问题探析》中指出,有些领域由于项目审批复杂,条件苛刻、门槛过高、行业障碍等使民间资本可望而不可及。这种人为限制投资活动范围的做法造成优质的民营企业很难通过投资将企业的资源在不同产业间调整,过高的市场准入限制,一方面造成这些领域的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大量民间资本只能挤在狭窄的领域内过渡竞争,极大地缩小了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22] 彭朝明指出,融资难以及融资成本过高是民营企业投资增长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3]

(四)政策保障机制不完善

对与民间资本来说,由于税负不公,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投资扩张。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不畅、金融体制不适应民间投资发展也是制约民间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因素之一。加上民间投资的法律保障不力,服务体系很不健全,民间资本投资者自身素质较低,这一系列原因的叠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成长。投融资活动的实质是资本的运动。由于资本具有“趋利”的特性,而这种趋利性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而且还需要有法律和法规的保护和规范。目前某些文化大省只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保护和规范各类资本的法律和法规。因此,文化发展投融资的政策和法规环境还有待完善。[24]

谭震在《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研究》中指出,文化产业法规体系还不完善,风险成本急剧攀高。投资者望而生畏。文化娱乐业近年来以行政命令冲击法律法规,大张旗鼓地“压缩规模”,明令停止审批新项目,造成持续滑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5] 郑裕阳,杨莉莎在《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分析》中分析到,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

产业的门槛较高。首先是因为初始投入资本量与经营资本需求量大,其次是是制度要求高。由于我国文化产业的性质大部分从属于各级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下级机关,资本构成的主要部分属于国有或集体性质。其中又以各级财政投入占主要部分。另外,较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活动、群众集体娱乐活动也主要依靠各级相关职能部门组织运营。除部分中小规模、以商业宣传为目的的文娱活动外,民间资本基本无力组织参与面广、影响力大的文化活动。[26]

四、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策略选择

(一)投融资机制、渠道的多元化

由于文化产业投资涉及的面很广,有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对涉及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的开发,有对文化人才的培养,也有对经营性文化项目的投资,还有对文化经营类上市公司的投资。而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政府投资、企业投资、私人投资等,出于对投资回报的考虑,所选择的投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邴正,丁晓燕在《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总结了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对策:“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二是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予以优先扶持。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文化企业支持力度,有效解决文化机构国有资产担保抵押问题,积极发展各种文化体育相关保险服务。四是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进人文化产业,根据不同领域和投资项目情况,享受与国有文化机构的同等待遇。”[27]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多元化的混合投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除了政府直接对文化领域提供支持外,还积极的引导配套的社会资金及产业资金。如美国政府尤其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以及全社会对文化事业进行赞助和支持。

澳大利亚政府和文化机构认为,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于是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向文化机构提供商业赞助。澳大利亚政府1991年出台的文化组织登记制度规定,任何企业和个人如果向已登记的文化组织(目前约1000多个)提供赞助,即可免纳相应数额的收入所得税。同时,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专门为企业与文化机构提供咨询,尽力牵线搭桥。[28]

美国通过金融制度的创新筹措资金。金融制度的不断创新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如电影投资基金的募集通常是由私募基金以高收益债、低收益债和优先股等不同品种的金融产品吸引风险承受力不同的投资者而完成。

能够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目的是限制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国内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国内较高的利润回报率,从客观上造成了大量国际投资进入美国文化产业。[29]

(二)实行投融资机制市场化

花建认为:“把文化投资看作一种完全由行政垄断和政府投资来承担的行为,不但效率非常低,而且事实上政府也无法承担巨额的投资费用,其要害是:投资主体完全背离了市场的定位,无法达到投资回报的基本要求。”[30]他的观点否认了政府垄断行为,而认为需要通过市场来达到投资的目的。投融资市场化具有反应快、决策效率高,筹资成本低廉的优势,它有利于实现政府由全面投资向重点投资的战略性转变,为社会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创造一个基本的体制环境。

花建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中提到,在投资融资的前期一定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设计,要考虑的有风险,回报效益。要提高投资回报的效益,就必须确立市场在整个投资结构形成中的作用。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市场可以对投资主体产

生内在的约束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投资主体本身具有与市场相对应的性质。

[30]

王为理在《从边缘走向中心——深圳文化产业研究》中提到:“深圳大部分文化产业门类是在没有任何产业基础,几乎没有国家及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条件下,在自由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原发性,较少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约束,市场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31]

贾克勤在《山西创意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中提出,研究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信贷为支撑、多方引资为辅助、风险投资为促进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理顺政府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在推动、引导创意文化经济发展中的导向、调控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减轻政府投资负担;突出企业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成为资金投入及受益的主体。[32]

(三)制订扶持文化产业投融资的财政税收政策

我国政府应该给文化企业减免赋税,以提高各投融资主体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积极性。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中的差别税率政策,文化产业当中的差别税率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文化事业和不同社会效益文化产品或服务,实行不同的税率。另外,通过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鼓励企业和个人赞助或捐赠行为。对于赞助或捐赠的企业,实行税前列支或相应减少纳税基数。对赞助者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回报,包括广告、冠名、庆典演出以及给予捐赠者一定的精神鼓励等。[25]

王建社在《发展文化产业理设文化大市》中提到,在制度方面,应该建立一种有利于文化创业的机制,如对文化企业实行减免税。[33]

倡导文化投资的倾斜鼓励政策,那就是以政府的公共投资进行先期投入,包括营造文化基础设施、扶持示范项目、培养优秀人才等,同时,对此间进入的企业商业投资进行减税和配套补贴,给予积极的鼓励,以后随着收益率的提高,逐步减少公共投资的数量。还要根据文化产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反过来给予文化投资者以相应的回报和奖励。[34]

(四)加强文化发展投资体系的政策法规扶持

杨春宝在《如何投资文化产业》中提出,文化部门将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对过去颁布施行的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要进行认真清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35]

张伟,周鲁柱在《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中指出,加强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政策和法规的建设,一是要加大对文化发展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文化的经济特性和作用以及文化发展对各类资本的优惠政策。以此来吸引各类资本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积极性。二是加快制定保护和规范各类资本的法律法规,形成各类资本参与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36]韩国政府采取投资鼓励政策,以信息化技术为突破口,加大对文化内容产业的投资力度,还成立了文化内容产业振兴院。从1998年到2000年,韩国政府和企业对文化内容产业的投资每年递增35%以上,还吸引了美、日、欧盟等国的大量投资。韩国政府的这一战略选择,在国际上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37] 李惠芬在《深圳文化产业模式探微》中总结到,政府定位要做到:积极作为,但不越位。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但政府管得过多,又必将使其发展走入死胡同。为此,在政府功能定位上,深圳的做法是:积极作为但不越位,从宏观层面对文化产业进行引导扶持,但坚决不参与市场具体运作。[38]

廖小波在《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勃兴的条件分析》中指出:“国家应当重新审视、调整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战略产业加以对待,把文化创意资

源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加以管理,制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引导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39]

(五)实行投融资准入区别化

在市场准入这一个条件上,需要正确的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明确了文化产业大幅度向民间资本开放。[40]除了正确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以外,还应该积极、合理的利用外资来发展文化产业。

结语

我国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方向还不是很明确,研究的内容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少。在研究文化产业投融资时,虽然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渠道、策略、管理进行了探索,但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合现在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预见到今后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如何建立健全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并将这个体系应用到文化产业实际的发展中去。

致谢

由衷感谢李明老师在完成文献综述过程中悉心的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 文化产业学概论[M].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111.

[2] 赵莉. 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

[3] 国家计划投资研究所. 1989中国投资报告[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89:13.

[4] 克劳斯·德尔曼,路德维希·奈斯坦斯基. 联邦德国的企业经营与管理[M]. 杨仲伟,译.北京: 中

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 1988:150.

[5] 于守法.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案例应用手册[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239.

[6] 鲍春莉. 如何创办产业投资咨询公司[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78.

[7] 邱庆剑,黄雪丽.管好企业的钞票:财务管理百问百答[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5.

[8] 刘吉发,乔艳,陈怀平. 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 西安:西北大学

出版社,2006:74.

[9] 罗华,方晓萍. 创意产业的投融资分析[J]. 当代经济,2008(1).

[10] 闻超群,章仁俊,闻超杰. 一种新的投融资方式——BOT浅谈[J].江苏商论,2003(2).

[11] 柳江,苏耀华.政府在TOT融资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发展,2003(5).

[12] 王璐.BOT与TOT:两种投融资方式之比较[J].国际经济合作,2003(4).

[13] 于婷.安徽省文化产业融资模式探讨[J].现代商业,2008(5).

[14] 刘肖原.探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方案经济研究参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27).

[15] 谢耘耕.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两个突破[J]. 新闻界,2004(2).

[16] 王爱平.山东省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探析[J].济南金融,2007(12).

[17] 岳红记.西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4).

[18] 纪建悦,鲁志水,燕欣春. 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机制问题的探讨[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06(4).

[19] 杜广中.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兼论福建省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J].东南传

播,2008(9).

[20] 俞晓敏. 重构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对策[J]. 中国财政,2008(8).

[21] 卫兴华,孙咏梅.文化产业市场化与投融资体制的改革[J].教学与研究.2005(1).

[22] 潘邦贵.民间投资发展问题探析[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1).

[23] 彭朝明.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民间投资增长[J].中国物价,2002(7).

[24] 王爱平. 山东省文化发展投融资体系建设探析[J].金融论坛, 2007(12).

[25] 谭震.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3(9).

[26] 郑裕阳,杨莉莎.我国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分析[J].中国外资,2008(8).

[27] 邴正,丁晓燕.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长征, 2007(9).

[28] 周荣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J].当代世界,2009(5).

[29] 余晓泓.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 2008(24).

[30] 花建.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战略的思考[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2(2).

[31] 王为理.从边缘走向中心--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6.

[32] 贾克勤.山西创意文化经济发展战略及对策[J].经济师,2008(7).

[33] 王建社.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J].宁波通讯,2004(12).

[34] 花建.文化资本何处寻——文化产业投资效益的思考[N].人民日报,2002-04-17.

[35] 杨春宝.如何投资文化产业[J].政策服务,2004(11).

[36] 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现代传播双月刊,2006(4).

[37] Choi Young Ho. KCCCA:Developing Direction and Necessity of Korean Cultural Contents

Industry [J].Korea Culture and Contents Agency: Culture and Tourism, 2001(3).

[38] 李惠芬.深圳文化产业模式探微[J].江苏商论,2009(4).

[39] 廖小波.新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勃兴的条件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5)

[40]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R].国发[2005]10号,2005-4-13.

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

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与趋势 魏鹏举 【专题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专题号】G01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原文出处】《前线》(京)2014年10期第43~46页 【英文标题】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作者简介】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逐步进入了一个战 略发展期。所谓“战略发展期”有三层涵义:整体经济的高速增长托起了文化消费的大盘;高速增长过程中的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使文化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对社会资本产生了显著的吸引力。 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现状特征 国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中央政府提出的新经济增长观对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中国的金融业则面临着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互联网金融崛起等因素导致的新竞争时代的到来,资本亟待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新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各类资本的目标。 各种因素都在促进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兴盛,这一场文化资本“盛宴”的主要特征有如下 三个方面: ——政府投入力度持续加强,带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2012 年,全国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251 亿元,比上年增加358 亿元,增长18.9%。2007 年以来,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年平均增长16%,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15%,表明近年来财政文化投入力度在逐步加大。 针对文化产业的各级政府投资都在不断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 年中国文化 及相关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257 亿元,是2005 年的 5.6 倍,年平均增长近28%。其中,国家预算资金837 亿元,是 2005 年的 8.1 倍,年平均增长近34.9%。在地方政府层面, 文化产业是许多地方拉动经济增长、实现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新经济增长点,对于文化产业 的投入往往更积极,力度也更大。以北京为例,从2006 年开始,每年的文化创意产业专项 资金有 5 亿元人民币,从2010 年开始,每年增长到9 亿多。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几年,每 一年全国各级政府的各类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出总规模超过100 亿元,这个趋势还在继续。 财政部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 年的规模是34 亿元,2012 年增长到了48 亿元。 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加,政府投资的绩效问题日益受关注,创新投入方式,改善投资机制,示范和带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这将成为政府投资的重要任务,贷款贴息、后 期奖励、引导投资、组合投资等模式会成为各类政府专项资金、投资基金等改进绩效的主要 方向。 近年来,为促进文化企业与金融体系的对接,文化部积极开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推动文化产业信贷融资发展。据统计,仅2011 年部行合作框架内的重点信贷项目就达97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 张伟周鲁柱 【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投融资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投融资存在的问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投融资空间,比如需求空间、内容空间、规模空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投融资效率低,投融资渠道缺乏。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既有政府管理理念的落后、文化产业政策的不健全、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也有投融资客体(文化产品或服务)科技含量低等。为解决这种矛盾,笔者提出建立“国民结合、以国资为引导、以民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问题;对策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生产,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但精神文化产品的发展取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投融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加大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应当成为今后进行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求均衡还有较大的空间。 1、需求空间 目前,我国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存在巨大的缺口①。据统计,从需求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均GDP 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该是44%,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应该在个人消费中占18%,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 2010年达到人均GDP1,6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应为33%,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需求总量应为20,100亿元; 2020年达到人均GDP 3,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30%,城乡居民平均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3%,实际需求量为42,400亿元。从供给角度来看,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供给量是5,300亿元,距离以上的预测需求量10,900亿元还有5,600亿元的缺口,如果继续以目前10%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仅能达到29,460亿元,距离以上计算的预测需求42,400亿元的缺口将达到12,940亿元。根据以上数据,我国要满足个人文化实际需求,从当前到2020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至少达到每年13%,即由现在的5,300亿元到2020年的42,400亿元。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吸引更多的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壮大文化产业,在实现资本增值的同时,也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2、内容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眼界大大开阔,形成了对各种新文化内容的强大需求。但我国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或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据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调查,越是收入在中等以上的家庭,越是对目前休闲娱乐生活的质量表示强烈的不满意,认为家庭休闲活动的质量大大落后于物质消费、情感生活质量,观看演出和参加文化娱乐的机会也非常少,特别是消费比较前卫的都市白领群体更觉得适合他们的演出更少。因此,文化产业在实现内容空间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投融资空间。 3、规模空间 我国的文化企业与国外的大型跨国文化企业集团相比差距很大。比如,当今世界全球性商业传媒企业由9大传媒巨头把持,其中最大的传媒集团时代华纳1年的销售额为排名第50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资料讲解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而采取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以下简称IPO)和私募股权融资(PE,以下简称PE)。 自2010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中的各项金融扶持与创新举措明显加快。2012年,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各项利好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众多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文化产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41.18%。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传媒的财政拨款为636,828.28万元,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额的92.7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展,资金不断充裕,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全国各大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所投资规模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各类型文化行业领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对其投资金额高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度新增约330亿元,增幅达30%,是全行业中融资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出对文化企业的青睐。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业传媒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历史 从改革开放到目前为止,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85年,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娱乐业从无到有,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文化观念。20世纪80年代以后,录音机首次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与革命歌曲不同,当时被称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大力追捧,尤其是每年春节晚会后人们对港台歌星的迷恋,引发了录音磁带的热卖,使得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音像出版得到率先和快速发展。这一新的文化现象的出现,刺激和引领了社会的文化消费。1985年,国务院转发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把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生产统计的项目,这事实上确认了文化艺术可能具有“产业”的性质。 (二)1985-1992年,文化产业的自发培育和成长阶段。以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的大量出现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1991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同年出版的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是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 (三)1992-2001年,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1992年“十四大”之后,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活力,文化企业的自由度也逐步加大。社会的商业化推动了文化的市场化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迅速从以政治为主导的社会形态下解放出来,全面导向大众市场。199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组建报业集团,形成了多种媒体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舆论宣传体系;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并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问题的探讨

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趋势,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创意产业显然已成为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对经济发展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想要发展,离不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在我国,投融资问题仍是限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 1998年英国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个体创意、技巧及才能的产业,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来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一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然而却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文化创意产业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的版权型、以英国为代表的创意型和以中韩为代表的文化型。我国在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中具体阐述了文化创业产业的形态和业态,指出现阶段我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综合上述观点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可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集文化、创新和科技于一体的,具有“一动、二低、三高”(即动态性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科技含量高、渗透性高、附加值高)的新型产业集群。 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的主要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以其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21世纪的朝阳行业。其投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政府的财政投入 政府的财政投入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上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近年来,我国设立多项资助计划和专项基金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14年,中央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资金208.07亿元,比2013年增加26.39亿元,增长率为14.53%。 (二)民间资本融资 民间资本融资有着快速、灵活的特点,但也存在着趋利性和盲目性的弊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看中文化创意产业这块沃土,将民营资本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进驻文化市场,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三)国外资本投融资 外资在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市场上的地位举重若轻。外资的进入给文化市场带来了新鲜血液,充足的资本促使文化创意产业快速稳步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1年已公布投资者的202起投资事件中,外资投资机构参与其中的108起投资事件,占总投资事件54%。从投资比重来看,投融资事件涉及美元规模为488889.69万美元,占投融资总规模的76.17%。 (四)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文化产业投融资

文化产业投融资,我们走了多远?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20年前曾经预言:“一个高技术的社会必然也是一个高文化的社会,以此来保持整体的平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上升到12%;英国也由3%上升到10%;意大利则由当时的起步飞跃到25%。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全国有17个省市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来培养,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代表产业之一,云南等走在前例的一些省份,文化产业产值已经占到本省GDP的4%到6%,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市场规模巨大、投资回报丰厚的特点,有学者将文化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并称为世界上两大“最挣钱的产业部门”,视其为朝阳产业。 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国家,文化产业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在我国,从政府到民间都越来越意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发展文化产业逐渐成为一股潮流,“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文化立市”、“文化兴市”已经被许多省市提到了战略的高度。 投融资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用品生产和销售活动、文化设备生产和销售活动、相关文化产品制作和销售活动在内的综合文化产业体系。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放开,文化产业在利用传统政府财政拨款之外,也吸引了各方资金,同时在融资渠道、融资方式上都有所创新,一时间亮点纷呈。 政企银联手打造“油画第一村” 深圳市龙岗区大芬村占地仅4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前,大芬村村民以种田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看中大芬村房租价格便宜,交通比较便利,便找了几名画工,租用一间民房,迈开了当时内地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出口的第一步。一时间四面八方的绘画人员纷至沓来,大芬油画生产、采购和集中外销的“一条龙”体系雏形初现。 2000年开始,布吉镇政府邀请了东南大学规划研究所的专家,为大芬油画的发展制订了总体规划,画家、代理商和经纪人分工明确,逐步搭建起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为油画村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可融资难依然是发展中的油画村面临的主要问题。龙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不但区镇村三级共同出资1000多万元对油画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鼓励海内外有经验的商人加入进来,大力培育重点民营文化企业,共同做大做强油画产业。政府主动联系银行和企业,三方共同协商,为其量身定做融资方案,解决资金障碍。 现在,大芬村已经占领了世界油画市场60%的份额。2006年,大芬村油画销售额超过了5亿人民币,人均收入逾3.4万元,成为文化部指定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外资金为“华谊兄弟”起飞助跑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务业等上百个门类。一系列旅游和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奠定了临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与趋势答案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与 趋势答案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题目: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文化产业与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以淮阳县为例项目编号:112400450160 一、何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新,他将现代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经济》一书里提醒人们,人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数据 的价值。 __开发计划署也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强调:“创意与人才将比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__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那么,文化产业到底包括哪些产业,文化产品又是指哪些产品呢?维基百科的英文解释如下: cultural industries generally

includes textual, music, television, and film production and publishing, as well as crafts and design. For some countries, architecture,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sport, advertising, and cultural tourism may be included as adding value to the content and generating values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可见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字的、音乐和电视作品、电影、出版物、艺术和设计等等;对有些国家,建筑风格、可视的或行为艺术、体育运动、广告业、文化旅游等也可以增加文化产业的价值,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创意。文化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于上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阐述和界定,下文要对影响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因素加以分析。 二、影像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因素 对人才的需求,与其他产品市场的需求不同之处在于,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所以对其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正是因为对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才导致了文化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可以运用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将影响文化产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力量辨析和归纳如下: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学术论坛 ACADE M I C FORUM NO.6,2010 (Cum ulatively NO.233)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傅利平,宋俊生,邓晶,何兰萍 [摘 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68-04 根据关键词 文化产业和 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搜索了从2003年到2009年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2000余篇文献,同时参考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集,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些资料中,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论述的有69篇,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7篇。可见,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体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还相对缺乏。 一、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不同的学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学术会议中,大家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徐萍参照竞争力学说,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核心产品、迅速占据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1]。与此类似,顾乃华、夏杰长综合了波特和W EF、I M D对竞争力的理解来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花建将竞争力分为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文化产业作为从中观层次理解的产业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生产力,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3]。依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可界定为: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文化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转换,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其价值的能力;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 卿立新引用了花建提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提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4]。 王颖从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5]。 赵彦云等人强调文化创造力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8023) 168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13061764.html, 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及分析 作者:董扬 来源:《北方经济》2014年第05期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经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经营发展目标而采取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文化产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有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以下简称IPO)和私募股权融资(PE,以下简称PE)。 自2010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文化产业中的各项金融扶持与创新举措明显加快。2012 年,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并实施各项利好政策,大力扶持文化产业金融体系,积极引导、鼓励投资者对文化企业的资金投入。众多投资机构纷纷涌入文化产业,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 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长高6.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已经达到3.48%,按照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加0.2%,而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达5.5%。 2013年,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 济支柱性产业,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8亿元,比2012年增加 41.18%。统计局数据显示,文化传媒的财政拨款为636,828.28万元,占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总额的92.7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类型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扩展,资金不断充裕,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其投融资体系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全国各大银行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所投资规模涵盖了互联网、文化旅游、影视制作、网络游戏等各类型文化行业领域。其中,中国工商银行2013年对其投资金额高达1442亿元,比上一年度新增约330亿元,增幅达30%,是全行业中融资增长最快的领域。而其他一些商业银行也表示出对文化企业的青睐。在第二届中国文化金融创新峰会上,民生银行分别为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华夏视听环球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春秋永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贷款总额高达10 亿元。此外,民生银行还进一步与合作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专门的金融服务团队,为所合作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的资金融通需求提供专项服务。 一、文化企业IPO上市情况 IPO上市(即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是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企业可以依托资本市场中强大的融资平台,持续获得资金支持,从而不仅实现价值增值,还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及公司声誉。 2013年,由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暂时关闭IPO市场,近800多 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清科数据统计显示,共有80家中国企业先后在境外资本市场完成

文化投融资公司组建方案(最新)

文化投融资公司组建方案 根据《中共X市委X年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我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战略发展需求,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搭建有利于全市文化产业健康、良性、快速发展的平台,按照《X市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组建“X市文化投融资公司”方案如下: 一、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通过灵活多样的投融资手段撬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投公司组建和运营目标,是通过各种金融手段和资产重组及配置,依托文化产业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和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等后发优势,在实现X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成为支柱型产业的同时,借助X 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布局,辐射、涵盖、引领周边城市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多元化、集群型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资产管理和投资是文投公司主营业务的两大板块。根据市政府X 年9月15日常务会议精神,对市属国有文化资产进行整合,注入文投公司。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市文广局所持有x广场商业经营部分,总面积为3471.77平方米,市值约1亿元。二是X文化艺术中心(包括杂技团负一层商业用房近4000平方米,目前为X童话餐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租用),面积约3平方米,市值约1.6亿元。三是现文化馆办公楼,面积约2600平方米,市值约3000万元。四是目前在建的X演艺中心,总面积约0平方米,总投资约1.8亿左右。

以上资产的注入,在方便文投公司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布局的同时,为进一步融资开展与之相关的项目运营和放大资金使用量奠定基础。 公司组建后,由政府以注入资本金形式,向文投公司增资万元,文投公司以此资本金及所属资产,获取金融机构资金或吸引社会资金,进而通过信贷、借贷、股权等形式,投资文化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和项目,同时对设立的产业基金组织进行投放和管理,在确保自身赢利的基础上,扶持文化企业和项目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文投公司管理的资金重点用于X市的行政区域内,且投资方向为X市确定的重点项目。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X市区域中心城市优势,跨区域进行投资和运营产业项目。 二、公司的组建 (一)公司的性质。公司为国有独资企业,由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作为出资人。 (二)注册资本的来源。 公司注册资本计划为4.9亿元,由财政注入的资本金和建筑物及配套设施设备组成。注册计划于年内完成,具体见下表:以上资产市值为文广局预估值,准确价值以评估事务所评估为准。组建文投公司所必需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工商等专业服务的各项支出,均由财政垫支或以补贴形式减免。 公司分阶段获得的4.7亿元现金资本全部用于向市政府购买以上文化设施。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 (一)旅游与文化 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

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旅游文化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继承性等特点。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文化不仅覆盖了旅游业的六要素,而且与旅游的各相关部门、产业有紧密的关联度,其内容相当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则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组合成产品推向市场。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得越丰富,文化旅游产品项目也将不断推陈出新,更具有特色。文化与旅游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二)文化旅游 关于文化旅游,有不同的认识和角度,反映了社会组织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的认同,充满了学者的纷争。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内涵却是一致的,立足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相对于自然观光、度假疗养等而言的一种特殊旅游类型,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看,则涵盖了古迹游览旅游、民俗体验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艺术欣赏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基本上都强调两个方面:①强调资源,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支撑,旅游者以获取文化印象、增智为目的的旅游产品。②强调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地文明古国,具有深厚地历史资源,丰富地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地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地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地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地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地扶持文化发展地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地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地应属美国地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地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地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地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地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地世纪颁布地.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地意义.在以后地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地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地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地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地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地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地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地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地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地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地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地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地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地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产品、工业品、服

国外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简析

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简析 日本:中央地方民间一起投入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但不“包办”,而是采取政府推动、政府和民间一起投入的机制。 企业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主要投资及融资来源,而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日本,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多依赖于企业、公司的投资和资金赞助。更重要的是在演出界、电影界、出版界、广告界等拥有一支成熟的知名文化企业队伍。日本的文化产业不是由政府“包办”的,文化产业项目都进入市场操作。几乎所有的日本一流大型企业都以各种不同形式支持、参与文化活动,他们将此视为改善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例如,NEC公司举办的中日围棋擂台赛,富士通公司举办的世界围棋超霸赛,丰田公司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丰田杯”足球赛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文体活动。日本多达800余家民间企业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三得利公司在东京建造的音乐厅、创价协会在东京都八王子市郊建造的富士美术馆等都堪称世界一流。 近年来,日本政府审时度势,在技术开发的“行政指导”方面,对“创新企业”实行较多的政策倾斜和材料扶持,即政府通过信贷、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手段,促进“创新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可获低息贷款。若开发成功,按低息还本付息,若开发失败,则免除利息。政府还规定对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实行优惠税制与折旧制,对企业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给予财政补助,这给日本的信息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文化产业的投资也受到政府的多方重视。一方面,它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享有“研究投资和科学技术投资”,另一方面,作为对国民投资,它又享有“文化投资”的经费。日本人在进行文化信息产业的投资中,主要是采取“产学研”的协作体制。这种将有限的技术人员和研究经费集中起来,统一指导开发研究计划,为了共同的目标重拳出击的“官民合作研究”机制,是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换和实现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对节约有限的研究经费和宝贵的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力地推动了日本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日本的有关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正是由于有了民间企业的大力投入和融资以及日本政府在文化产业上的投资政策的扶持,日本的文化产业才得以普及和发展。 美国:多层次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