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河南方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峰峡(1986 ),女,河南驻马店人,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8卷 2011年9月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
张峰峡
摘 要:语码转换是人们使用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已得到众多相关研究领域的关注,语言顺应论的提出更是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平台。本文以语用学顺应性理论为基础,通过对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码转换,从语言现实、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四方面分析了二者语码转换的顺应性体现。
关键词:语码转换;顺应理论;河南方言;普通话;顺应体现
一、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性理论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V ers -chueren 在1999年出版的 语用学的新解 一书中提出的新的语用学研究理论。根据该理论他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语言的过程。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作出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密切相关,选择只是手段,顺应才是目的。
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动机可能来自语言的内部,也可能来自语言的外部。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交际主体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现实、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以及交际目的选择语码,以实现顺应。
二、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
语码转换是指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人们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社会语言学认为言语、语言、俚语、方言等都是语码。于国栋在2004年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他认为语码转换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交际者实施语码转换的目的是顺应具体语境因素,从而有意识、有目的地顺利完成交际。这一模式的提出为语码转换的研究开创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研究天地。
三、河南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
众所周知,河南方言属北方方言即官话方言,实际上就是古代的普通话。由于各种历史运动、人口迁移以及经济活动等原因,河南方言涵盖的区域很
广。河南方言区包括河南省98个市县、山东省西南部31个市县、河北省南部两个市县、山西省西南部28个市县、安徽省淮河两岸部分县市以及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及语法三方面。它与普通话在声调上的差异表现在:普通话声调具有抑扬顿挫感;河南方言抑调较多,缺少上扬。如 人 ,普通话调值为35,河南话调值为42,因而听起来较重。在词汇方面,有些河南话在普通话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因而出现词义空缺现象。如,河南方言中 格意人 表示令人讨厌、厌烦的意思,普通话则无此词汇。此外,还有少数河南方言与普通话形同义不同,如,河南方言 喝茶 一词是指喝烧开的水,而普通话中 喝茶 指饮茶叶水。
四、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顺应性体现针对普通话与河南方言的语码转换现象,本文从主要是语言现实、交际对象、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四个方面作为交际者的顺应对象进行分析。
第一,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被称为语言现实。受文化背景、人情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一种语码中存在的词语未必能在另一种语码中找到对应,比如在河南方言中存在许多普通话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这种语言空缺的现象只有通过语码借用来解决。这种现象即体现了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例如:
儿媳(普通话): 妈,您再吃点吧!
136
婆婆(河南话): 别聘我啦。
儿媳(普通话): 嗯?
婆婆(普通话) 真饱了,吃不下了。
聘 在河南方言中是一个动词,指自己不想吃硬吃或别人不想吃硬让他吃。上文中讲河南话的婆婆用河南话说 别聘了 ,她想表达自己已经吃饱的意思,可常规语码为普通话的儿媳没能理解,因此婆婆需要采用语码转换的策略,选择普通话语码才能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第二,对交际对象的顺应。语码转换常常因人而异,在生活中由于交际对象不同,说话人的身份与听话人的身份在不停转换,这种情况下,交际主体要根据不同谈话对象选择不同语码,根据具体情况转换语言才能使交流更贴近现实、更具生活气息。如:小张(河南话): 你说今儿咋恁热也?
老公(河南话): 哎,热里很。
儿子(普通话): 妈妈,天热宝宝可不可以吃雪糕?
小张(普通话): 宝宝忘啦,吃雪糕肚里会长小虫虫呀。
河南方言中, 咋 与普通话中的 怎么 意思相同, 恁 相当于普通话中程度副词 那么 , 热里很 用普通话应表述为 好热啊 。上文中小张老公的常规语码为河南方言,儿子的常规语码为普通话,小张根据交谈对象使用的语码不同而进行了一次语码转换,正是对交际对象的顺应体现。根据F ish-m an提出的语域理论,语言的使用要受到个人在交际中的身份、交际情景、交际话题的制约。在上述对话中,作为母亲的小张为了让儿子能经常接触并操练普通话,所以选择普通话作为与儿子交流的语码。
第三,对交际环境的顺应。语码转换与交际环境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在不同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需要在特定环境中选择选择特定语言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河南方言区人们在较正式的公共场合交际多用普通话,但在非正式环境中交流语言则多为河南方言。
例如,身为教师的莉莉在学校工作时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回到家则转为地道的河南音。这种语码转换正是对不同交际环境的顺应。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电梯中两个普通话使用者正津津有味地讨论一个话题,由于不想让同乘电梯的其他人员得到他们的交谈信息,二人选择转用河南方言进行交谈。这一语码转换在谈话中用以孤立那些不懂河南方言的听众,从而为个人谈话交流创造更大的私密空间,使交谈主体更自在惬意。
第四,对交际目的的顺应。交际目的从多方面影响着交际主体语言的选择,反过来,选择不同语言又反映了人们的社会交际目的。语码的转换常常是一种下意识行为,它往往掩盖着说话人的真正目的和意图。贾尔斯运用 言语顺应理论 来解释语言靠拢和语言偏离现象。语言靠拢是指说话人调整自己的语言或语体,以更接近谈话对象的语言或语体,这种行为反映的是说话者赞同或讨好谈话对方的心理。一般说来,交谈双方都希望自己的语言与对方相似,这样能增强彼此之间的吸引程度和理解能力,从而使谈话顺利地进行。
例如:
售货员(普通话): 你好,买苹果吗?
顾客(河南话): 咦!你这苹果咋枯憷了?
售货员(普通话): 哪枯憷了?今儿才进里货,你尝尝。
顾客(河南话): 中,俺先尝尝。
河南方言 枯憷 是形容词,意为不平整、不新鲜。 中 是 可以 的意思,表示赞同、同意。 俺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我 。上述例子中,售货员先用普通话与顾客交流以示郑重,当发现顾客的常规语码为河南话时又换用河南方言与其交流,以示亲切。售货员的目的显而易见,他是为了使使用同一语码的顾客有亲切感、拉近双方距离、以达到促销目的。总的来说,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也是一种有力的交际策略。
总而言之,顺应性是双向的,河南话与普通话语码转换的顺应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和谐,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灵活地选择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随着国家对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河南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日益加深与扩大,语码转换现象也日趋频繁,对此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进一步增进不同语码使用者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 erschue ren的新作
评介[J].现代外语,1999,(4)
[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
学,2004,(1).
[3]姜望琪.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 顺应论 模因论[M].上
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