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可持

续发展对策

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

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因此西部地区要改变落后的面貌,必须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本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政府适当投资和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西部文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制定正确的战略和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有力推动西部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西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

1.历史文化悠久。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文物众多,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西北地区以西安为中心,以古代丝绸之路为轴线分布着大量驰名中外的人文景观。如敦煌莫高窟、秦始皇兵马俑、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等历史文化遗址;西部地区也有着光荣的革命文化传统,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文物和纪念地,如延安、遵义、红岩村等。在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西部地区。如云南就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等五个国家历史名城。

2.自然风光秀丽、奇特。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大川交错,自然景观优美。南有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北有温带的草原、戈壁、沙漠。既有奇异的高原雪域风情,又有山青

水秀的桂林山水、三峡风光。境内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众多。名山、名湖、瀑布、岩溶、泉水数量众多。在这些名山大川、高原雪山之间,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以其稀有性和奇特性,具有巨大的保护价值和多样性的开发功能。

3.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方,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众多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一些古代艺术的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各地的民间歌舞、民间文学宗教艺术等。

由于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殷厚独特,潜力巨大,非常有利于综合开发,为西部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无疑是西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西部地区必须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综合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二、制约西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因素

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少数民族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关注,地方政府的支持,将给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旅游文化产业、文化设施产业、文化服务产业、公益文化产业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该产业中的名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

济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西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等种种原因,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1、对文化产业认识不足,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在西部许多地方,政府办文化的传统计划管理模式还是比较突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政府出钱办并当作福利无偿供给的公益事业,不能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文化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导致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更谈不上向产业化过度及市场化管理。从总体上看,西部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很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许多人把文化产品仅仅看成是精神产品,而忽略其商品性。一段时间内,西部一些地区提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于是一些富有地域性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等纷纷出台,以便给经济“搭台”。在这些招商引资的活动中,经济是主角,文化只是点缀,短时期内这样做,确实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看,要做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那是不足取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当地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更有赖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不能只甘当配角,也应当和其他产业一样,有主角的地位。

2、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政府、社会各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加上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目前,

西部文化产业资本来源基本上以政府为主,国有资本在文化各行业中布局过宽,投资过于分散,大量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文化产业,导致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这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的资本扩张能力不适应。这样,尽管西部地区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却未能使之转化为与之匹配的文化生产力,因而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在规模、管理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3、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协调。西部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短期行为,不注重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对民族文化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使之永久性地消失。如许多古迹、文物被改头换面,重新包装,失去了古迹文物的原貌;许多民间舞蹈、仪式、风俗习惯被庸俗化、简单化,失去了原有的神韵;在部分地方,一些古迹、文物和建筑在开发的名义下遭到严重的破坏,有些甚至被毁灭。黄河流域的过度和无序的开发,已严重破坏了其生态环境,西部牧区中一些地方的沙漠化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华北地区的日益干旱就与内蒙古草原的沙化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短期的行为,既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破坏了人与人的和谐,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规律,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4、文化产业规模小。西部地区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经营规模偏小,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不多,文化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产业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文化产品的生产还处于低水平状态,具有市场优势的品牌不多。

5、文化人才短缺,科技基础薄弱。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人才,而文化建设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因为,文化建设的领域包括文化理论研究、文物的鉴赏和保护、人文旅游等方面,但西部地区这方面人才严重不足。主要原因有:一是西部人才流失严重。二是西部引进的人才少。由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许多人才被东部丰厚的待遇所吸引,投身于东部,造成了西部人才的短缺。三是西部地区自身培养的人才少。由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对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规模小、人才培养的总量少,远远满足不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目前,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整体水平低,不能将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转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部地区的信息能力太低、科技不发达。这是对民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后劲的最大制约。

三、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作用。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由于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渠道还很少。这就

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给予大力扶持。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文化产业。在开发民族文化产业中,强调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不是要求各级政府把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包起来,而是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民族文化建设、开发的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加以引导和鼓励。政府对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引导,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和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

2、加大投入,有选择地资助重点文化建设工程。西部地区要改变过去文化产业投资渠道单一的状况,将社会力量纳入文化产业的总体规划,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坚持“谁投入,谁收益”的原则,在政策、法律、法规许可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充分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同时,西部各地要对文化产业进行总体布局,与资源、地理、人文城市相适应,通过市场主导,选择最具地方特色的项目为突破口,并对其重点资助,使其能以点带面,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相关产业集群和市场发展布局。在此基础上,应在民族区域内文化资源较为集中,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可供开发文化产业的城镇,尤其是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加速其城市化的进程,在确保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为其注入更多的现代文明成分,使其向成为国内外较有影响的历史名城的方向发展。已经有相当的文化产业基础的文化名城,要进一

步改善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取得更快的发展。

3、调整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发展西部的民族文化产业,要以社会效益优先为原则,做好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规划,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同时要针对实际,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细则。在民族资源的开发中,克服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只有既坚持合理有序地开发和综合利用,又注重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民族文化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培植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已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实施提升战略。不断创造西部新文化,才能永葆它的青春和价值,并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4、努力创造民族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更要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品牌的特点是既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价值。但是,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品牌化运作,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在确保其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力求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要从全局出发,在了解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注重考察那些既能展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又有经济开发

价值的文化资源,确定民族文化品牌运营的战略目标;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和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运作,注重文化创新;集中力量培养优势品牌,组建民族文化支柱产业,并在此基础上,作好品牌的推广、保护、更新等工作,把民族文化产业做强、做大。

5.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步伐。西部的民族文化产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西部新文化。这就要求全面提高西部人的文化素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创新西部新文化,努力营造一个“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同时,切实加强西部地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要在西部地区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要鼓励作家、艺术家及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西部,参与开发,体验生活,创造出反映西部大开发、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繁荣西部文化。同时,西部各地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重点建设与高科技相结合、建立具有先导产业性质的文化电子信息服务网络,为西部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插上强有力的翅膀。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论文题目: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院系: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08土木 学号: 姓名: 传统民居与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目录 一.生态建筑背景 1. 生态建筑背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1. 乡村住宅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技术 2. 乡村采暖节能技术 三.总结 1.因地制宜,为农民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 2.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3. 将传统民居纳入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住宅建筑,传统民居,节能技术; 一.生态建筑背景 1,生态建筑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以及建筑耗能和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7年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使用。

1987年出版的着名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描述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意在强调环境质量和环境投入在提高人们实际收入和改善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了“2l世纪议程”(Agenda 21),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指出,我们所面临的多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真正解决问题,就必须进行综合而辩证的考察。 如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其真谛在于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美学等方面,提出整合的解决办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将促进建筑科学的进步和建筑艺术的创造。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利用有限的资源和社会财富为今人和后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只有依靠加大科技力度,设计及建造节能、环保、与环境和谐的住宅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战略 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可简单定义为:建筑能够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延长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同时保护环境少受污染的建筑设计和建设方法。它包含的概念如绿色环境亲和生态等,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正是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科学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已经成为21 世纪世界各国建筑学界的流行语,怎样才能在设计中更好的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建筑的生态性。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传统民居对可持续性的生态建筑研究的借鉴作用 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有的建筑形式它数量多分布广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适应气候与自然条件,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许多传统民居经历长期演变,蕴含着丰富且朴素的原生绿色思想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从

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答案)

2019高三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有 答案)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目前的重要战略,以下是查字典地理网整理的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练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选择题(60分) (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 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答案D 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其原因主要是() 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 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 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 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

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D (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 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 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 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B 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梅雨,影响农作物的收割,导致收割时间相对推迟;丁处

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复习专题 一、有关新闻材料 1、党的十八大指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3、2012年12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 4、2013年新年伊始,大范围的雾霾突袭我国中东部地区,盘踞不去,造成了大范围的严重污染。全国多个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而最为严重的北京,10米之内看不见车灯,PM2.5指标一度逼近1000。 5、2012年1月17日,习近平就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作出重要批示,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把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贯彻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6、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光盘”行动。该活动的主题是:人们在饭店就餐打包剩饭。“光盘”行动,形成人人节约粮食的好风气。 7、2013年4月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 8、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宣布加入2013年“地球一小时”活动,并启动“城市生活乐享低碳”2013年上海市民低碳行动

系列活动。这是上海连续第五年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该活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 9、2012年12月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八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会议在卡塔尔举行。 二、与教材相联系的知识点∶ 1、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就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为,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均占有量资源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而加剧,因此,我国必须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4、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以及如何建设) 6、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需要每个人的实际行动,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7、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落实到创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地理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带答案)

地理2019高考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带 答案) 2019高考地理的复习需要在做题中进行完善和充实,下面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测试题,请考生进行练习。 一、选择题(60分) (2019乌鲁木齐一诊)下面为世界两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B.乙区域自然资源较为贫乏 C.甲区域全都属于外流区 D.乙区域植被根系非常发达 解析由图示经纬度可知,乙区域主要为撒哈拉沙漠。由于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植被为了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根系非常发达;甲区域大部分属于季风区,但并不全部属于外流区;乙区域石油资源丰富。 答案 D 2.图中乙区域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但近几年灌溉面积却不断缩小。其原因主要是() A.保护环境,退耕还林、还牧 B.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化工业 C.经济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 D.不合理灌溉,导致次生盐渍化 解析由于撒哈拉沙漠地区气候干旱,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使灌溉面积不断缩小。 答案 D (2019专家原创)经过11年的奋战,中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于2019年第三季度正式通水。结合右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后() A.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得到解决 B.黄河以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能力将大幅度提高 C.长江径流量会大幅度下降 D.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将发生显著改变 解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通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河北等地区用水紧张的状况,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等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江水系庞杂,调水工程对长江径流量的总体影响不大;调水工程对黄河南北的干湿地区范围的影响有限。 答案 B 4.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B.乙处可以利用地势自流送水 C.机械化水平低导致丙处每年夏季农作物收割时间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D.丁处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 解析甲处地势南高北低,可以自流;乙处地势北高南低,不能自流;丙处夏季有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do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 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以达到组团式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劝发展红利”。即从知识互补、人力互补、技术互补、产业互补和设施互补中,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最终享受发展红利为区域带来的整体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组团式城市群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三类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 l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解决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出路。 在未纳入组团式城市群范围时,土地是作为第一产业(以绿色植物作为初始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的载体而存在,其基本属性是作为资源,加上其他自然投入(如水、太阳光)和劳动力投入,形成了农业的初始生产力。当土地纳入到组团式城市群之后,其功能形态和使用价值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原先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转变为高资本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 2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培育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中一要在数量上将农民转变为市民,二要将农民的素质与积聚财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本质要务。 3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银行的转变:逐步走向扩大“内投”的稳健方向

现在我国的民间储蓄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加上固定资产的占有,民间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十分可观的地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将这个庞大的资本释放出来,转变为逐渐制衡外部投资额的程度,是推行城市化进程中扩大生产、解决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的重要步骤。 十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七原则 研究报告拟订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七原则: (1)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规模、等级、互补、共生及其在国土空间布局中表达出的有序充填(空间谱);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结构、功能、协同、进化及其在时间序列识别上表现出的整体协调系统(时间谱)。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企业战略生态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文档资源★★★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大势所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的基础上,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提出了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战略目标的确定、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企业文化的培养;同时提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供应链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在1984年世界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各参加方代表一致认为:全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各国的企业,企业界必须认识到污染既是一种浪费又是一种生产的低效率现象;同时,企业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人类必须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而企业为了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放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不文明生产方式,把环境保护融入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去,只有做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促进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是企业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科学界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对于研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进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对于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没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需在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精髓的基础上,同时要包含生态环境要素在内加以界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既要追求当前利益,也要注重长远发展,采用保护环境的生产方法和措施,既要顾及市场份额的扩大,也要满足消费者的正当利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企业与社会、竞争者、消费者、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永续发展。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衡量企业的标准是经济效益的高低。近年来,在人类饱受了环境恶化之苦后,其绿色意识开始觉醒,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一个环境产出系统,企业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资源,如劳动力、物质设备、各种能源等,经过生产经营活动又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现代企业为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学术界基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述。其中以现代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所阐述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当代人生存的地球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为了谋求长足发展,须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

关于西部关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基础的应用精修订

关于西部关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基础 的应用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关于从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为视角看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关于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基础----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为视角 作者常祯[内容摘要] 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如何保障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国内众多学者已从多种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法律保护为视角,着重研究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法律保护问题,以期为西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点启迪。 关键词: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法治 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西部地区是国家的生态屏障,其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应具有公平性原则,体现为时间上的公平性与空间上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要实现这种公平,就是要解决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平衡问题,重点是破解制约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瓶颈”。 一、环境问题是制约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关键性因素 有专家认为,当前制约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而恶劣,人口相对过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贫困人口较多,从而形成环境退化—人口增长—贫困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西部地区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出恶性循环怪圈,打破环境与贫困、人口增长的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一怪圈呢?一是解决贫困问题。在解决贫困问题上,我国以往的扶贫战略是以经济政策扶持为主导,结果是生态失衡加剧,环境进一步恶化,用大量资金和管理投入换来的经济增长也常被无情的自然灾害夺走。因此,通过扶贫打破恶性循环怪圈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

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挑战

11. 论WTO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何维达(江西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指出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地区工业趋同化严重,此外还存 在独特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有布局不合理,体制改革 滞后,市场化进程缓慢等。因此,在加入WTO背景下,本文中西部地区产业调整 应重点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和深加工工业,同时强调科技在产业高级化过程中的作 用,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培育新兴的主导产业,同时要大力改革现有体制,培育市场,重视人才建设。 关键词:WTO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现状 分析近几年中西部地区GPP三次产业的构成,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1)第一产业比重偏高。(2)第二产业比重相对偏低,特别是西部各省市大大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2001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占GPP比重分别为19.6%、44.0%和36.4%,而全国平均水平则为15.2%、51.1%和33.7%,即在第一产业中,中西部地区高出4.4%,在第二产业中,中西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出7.1%,这说明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很低。 从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构成来看,劳动力就业构成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则相对较低。具体构成情况可见表7—1。值得指出的是,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企业下岗人数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 (二)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和基础产业发展滞后 (1)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农业属于国民经济的初级产业部门,农业发展落后既是其他产业部门不能很快发展的原因,也是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的表现。中西部地区农作物产量虽然占全国产量的很大比重,但技术水平低,产品单一,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2)基础产业滞后 中西部地处内地,远离沿海和发达地区,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历来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地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基础观念根深蒂固,并受各自地区利益的驱动,不注重基础产业以及与主导产业相辅助行业的发展,而竞相盲目发展投资少、短期回报快的一般性行业,这加深了产业结构性的矛盾。 2、地区工业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中西部的轻重工业结构、加工工业结构以及工业产品结构都具有高度的趋同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大国经济特征所决定的。需要注意的是,地区工业结构趋同是指工业部门构成比重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地区之间工业增长水平的接近。另外,工业结构趋同在较大程度上包含着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这妨碍了行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易引起过度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 改革开放前,我国各地区在强调建立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都要求产业齐全,产品样样都有,排除了地区间的合理分工。20世纪80年代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基础上不惜花费巨额投入,追求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造成了大量低效的重复建设。如20世纪80年代末,当东部沿海地区从事电视、冰箱、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生产而获得高回报之后,中西部地区也竞相从国外引进相应的生产线,结果造成原材料供应紧张,市场竞争激烈,最后导致很多企业破产。这种不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地区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分工利益和规模效益的双重损失。 3、高效益的经济综合区尚未形成 改革开放后,生产要素和商品的区际流动趋于活跃,区域间的经济协作和联合本可得到加强,但中西部地区习惯于自我循环和封闭运转,并通过财政、投资、税收等手段来加强对地方经济的保护,这就限制了区域间的要素正常流动,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大型经济综合开发区的发展,使其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干道的功能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应。目前存在的中西部产业发展区,如三峡开发区、西南“三江”资源开发区等,与东部沿海的珠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6-2020

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西北旱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6省区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热充足,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战略后备区和畜产品的重要产区。为指导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适度挖掘该区域发展潜力,促进增产增收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协调兼顾,特编制本规划。 一、重大意义 (一)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家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西北旱区资源储备开发空间广,农业发展潜力大。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立足现有水土等资源环境承载力,匹配好各种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农业产能建设,保证国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 (二)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内在要求。西北旱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突出问题,对于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三)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西北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5,农牧民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对于实施产业精准扶贫,打赢西北旱区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 (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确保边疆稳定的重要保障。西北旱区边境线长,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业是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农牧业建设和农牧民安居乐业,对于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五)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农牧业历史悠久,民族乡土气息浓厚,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推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汲取传统农耕精华,对于保护传统的农耕文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农业,发扬拓展农耕文化意义重大。 二、发展形势 (一)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特点 西北旱区农业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独特,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 长和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保证我公司未来的良好持续发展,应该从公司内部入手,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步对公司的内部管理、人力资源、经营模式、公司文化、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建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建立合理、完善的发展战略,以下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报告: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公司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如何使公司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公司的重视。而这就是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就理论而言,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它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信息管理、客户管理、人员管理、公司内部管理、市场管理以及各方面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要求建立网络式、多元化的发展计划,要有前瞻性。 二、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建立全面的公司可持续发展计划,首先要分析公司某些要素的增长与公司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公司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公司整体上转化资源、增加价值的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实际中较为常见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按照“调整”的方式实现的。在调整过程中,公司的资源、工艺、组织

结构等因素的变化,都是以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公司的未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的。公司可持续性发展应是“渐进式”的改革战略,而且这种“渐进式”的战略在目前公司中有其现实的接受性、操作性。 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并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下面就对这几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创新与文化 创新是公司保持活力和竞争力的基本驱动力。在管理、市场、组织上的创新是公司发展的推动力和成果标志。技术创新是公司的核心任务,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保障和服务。创新是不断否定现有事物的前进脚步,而文化则是对过去和现有的积淀和固化。正确处理好创新与文化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继承和发扬、传统与新生、守持与变革的关系,防止邯郸学步或新陈代谢掌握不当,出现组织混乱和机能失调现象,甚至引发一些危机,威胁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公司哲学和宗旨上、处理内外事情重要性和优先性的取舍原则上、员工的基本准则、作风,基本管理制度以及环境、风貌等建设中,点点滴滴中提炼、催化、巩固有利组织的公司文化,是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二)管理与治理 在产品过剩、资本过剩的时代,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制约公司发展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资金和生产能力,而是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能力,是公司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对公司的贡献大小。为了增强公司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公司将不再贪大求全,应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公司的组织结构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公司部门要根据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增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