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教师研究高考数学试题的六个视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线教师研究高考数学试题的六个视角

【摘要】本文结合实例,提出了从“试题的命制意图、试题的解答思路、考生的失分因素、试题的源与流、试题的分类、试卷的评价分析”等六个方面研究高考试题的方法,对一线教师有具体的指导。

【关键词】研究、高考试题,视角

近几年的安徽数学高考过后,不少高三师生都有这样一种感慨:“考前两个多月学生做的、教师讲的数学模拟试卷一点用不上派场,似乎等于白做、白讲。”面对如此感慨,我想,作为一线教师肯定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到底是题目新、偏、难、怪、繁造成的,还是我们教学出现了问题而导致的学生思维能力的缺失?笔者认为要想弄清楚是“教学的原因”还是“题目的原因”,必须对历年高考试题作一认真的分析研究,看一看高考到底考什么?而我们教学中讲的是什么?学生练的是什么?并从中发现高考试题与我们平时教学的内容存在多大的差异,然后才能做到知彼知己,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然而,当今高三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受备考资料的牵制,师生整天围绕资料转,一般而言,学生头一天做,做得头昏脑涨,教师第二天讲,讲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对高考试题的研究,所以高三备考中很多教师只顾拉车而不抬头看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备考偏离方向,收效甚微是情理之中的事。当然可能有的教师认为历年高考数学题考过了,今后不会再考,何必再研究呢?的确,原来考过的题再考的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不能因此原因而置之不理,而应该通过对试题的研究透视一下高考命题的理念、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导向性等,从而可使教师做到把握高考命题脉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高效的备考,那么一线教师该怎样研究高考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视角进行着手。

一、研究试题的命制意图

由于高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多,加之高考对考生的数学能力要求也高,然而受试题题量的限制,也就限制着高考命题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必有某些知识点与能力不能得到考查,但总体来说,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及五大数学能力在试卷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这样一来,要求命题专家必须对试题进行精心雕琢,不仅要关注知识点的覆盖,而且还要侧重能力立意,可以说,高考数学试卷中不论是客观题,还是解答题,题题都带有一定的考查目的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高考每道试题做到细细品味,揣摩透命题者命题的意图。笔者认为,高考试题命制的意图无外乎有五个方面:

(一)是意在关注教材的。2013年我省理科第(3)题要求考生选出哪一个不是公理的,当然,试卷中的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的靠前的试题其实与教材中例习题的难度相当,也是意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这就提醒教师在备考中要重视基础知识与通性通法,不可眼高手低。

(二)是意在顺应课改的。如近年来我省新课改高考试卷中的解析几何大题,都是在有意回避“韦达定理”而命制的,这一命题特点显然是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

(三)是意在纠偏的。如2013年我省理科第(19)题的立体几何题,难度并不大,却难道了不少考生,为何?笔者认为此道题有意在回避了多年来以“向量法”为主的解决立体几何题的思维策略,以强化传统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问题的地位,着力去改变师生过去多年来重“向量法”轻“综合法“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教学极端倾向。因为在当前的立体几何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空间向量的引入,给大家提供了一种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模式化方法,而忽视了立体几何的学科特点的渗透,,空间向量似乎解决了一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学习的畏难心理,好像只要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就可以解决所有立体几何问题,甚至有些老师主张在文科也讲空间向量。但是学生的立体几何思维的培养、推理论证的演绎能力的提高,如果得不到落实的话,就会妨碍学生的立体几何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在高考中对于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2013年的立体几何大题由于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方便,故“向量法”求解受阻,这也是考生感到难的根源。事实上,此题运用“综合法”求解并不困难,可以说,一个数学成绩平平的文科生可能就能解答好,而一个数学成绩不错的理科生可能解答不出来,这种现象不值得我们对教学作一反思吗?笔者认为,空间向量不是立体几何的全部,它只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个工具,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将它神化,在立体几何的教学和复习时,充分揭示出这门几何学科的特点和思维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思维在解决立体几何问题中的重要到位。

(四)是意在考查能力的。如试卷中的一些选择题及填空题,想投机取巧走不通,只有老老实实地“算”,才能获解,这说明命题者着意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又如,“字母多”是2013年的解答题的一大亮点,如第(19)题的函数、不等式与导数交融而成的,此题的两问中都分别牵扯到四个字母,明显加大了考查学生形式运算的能力,而淡化具体运算能力的考查,弄得学生晕头转向,分不清主次,而感到困难;第(20)的零点判断时,由于平时训练的都是具体运算的问题,即将区间端点值代入函数关系式,直接就判断正负号,而此题第(1)问加大了形式运算的力度,仅代入函数关系式通过计算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放缩法,本来学生对放缩法就发怵,这样一来,无形中就感到此题不易;第(21)

题第(2)小题,由k n

k m k n k m k C C C m X P ---==)(入手,如果展开此式直接求其最大值,解题会陷入困境,而如果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采取“先大胆猜想,再小心求证”的策略,即先考查此函数的单调性,探究出使)(m X P =的整数m ,然后再论证所得到的m 值符合题意,显然这种处理方式是把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解题思路就豁然开朗,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形式运算阶段的心智水平,可见,本题对学生的形式运算能力要求之高,令学生望题兴叹!由此可见,2013年高考题加大了对形式运算水平的考查力度,但当今的数学教学却往往仅重视具体运算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形式运算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形式运算能力较弱,这一现象应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五)是意在导向的。2013年数学科考过之后,网上关于考生的感受留言比较多,笔者发现“高三一年不知做了多少卷子多少题目,太辛苦了,这根本是毁灭性的,完全是白写了”这几句话出现的频率较高,可以说正是当今“题海战术”复习模式下考生心声的真实写照。的确,“题海战术”是高三复习常用的谋略,这种战术在以前有很大的市场,但在新课标下已完全失去优势,高考命题专家可以说个个讨厌“题海战术”,个个都是“反题海战术”的高手,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试卷,这种“反题海战术”的试题比比皆是,目标直指“题海战术”的症结所在.数学高考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部分,理应发挥“素质教育”的强力导向,为了使数学教学早已摆脱“题海战术”的羁绊,安徽省2013年的理科数学命题加大了“反题海战术”的力度,今年的数学试题真正考查数学能力,使过分依赖题型记忆、复制模仿解数学题的考生少得分或不得分,使被动学习者、题海战术者在应试中力不从心,难有较大作为,故不少考生感觉题“难”,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研究试题的解答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试卷中的很多试题是不止一种解法的,有繁简之别,数学素养好的考生因为思维有深度,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面对同一道试题,能机智地选择出一种最佳的解决方案,而数学素养不高的考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解答,虽然也能解答出来,但费时费力,解

题速度慢。例如,2012年理科第(7)题:若2

521(2)(1)x x

+-的展开式中4x 的常数项是( )A 、3- B 、2- C 、2 D 、3,此题中规中矩,常规方法是写出二项式521(1)x -的展开式的通式求解,但较慢,如果使用“组合思想”处理就快速多了。

又如, 2011年安徽省理科第19题:

(1)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证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证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此题当年难倒不少考生,究竟“难”在何处?对此,笔者针对其解法作了研究,得到了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