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学生版)
2014届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训练(五)——咏物诗(学生版)

1、(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2、(2012年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叶

修睦①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分)

3、(20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4、(2010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11分)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gǔn: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2)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2011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

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2010全国大纲卷I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碟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碟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碟的活动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胜过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3、(2012浙江卷)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执教:黎军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性情,有些与人情相近、相似或相通。 看着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情;看到杨柳,少不了轻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顿生绵绵惜别之情;看到天空高悬的一轮明月,我们也许会不禁想起了跨越千古的思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重点 四、.考点扫描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得思想内容和作者得观点态度。近几年得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五. 示例感悟,归纳咏物诗的情感类型 1、骆宾王的《咏鹅》 2、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描摹事物的情态,表达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对某种精神品格的赞美或追求) 3)借物讽喻,针砭时弊 六、师生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的什么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作者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歌声优美、自由自在的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受羁绊的“笼中鸟”与自由的“林间鸟”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挣脱羁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

语文:高三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高三诗歌鉴赏..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ppreciation of high school poetry ..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高三诗歌鉴赏.. 作者:不详 一.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复习内容: 诗歌鉴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要从字词句篇入手。所谓的字,在诗歌鉴赏中地位特别重要,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所以必须弄清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同时,因为诗歌形式上的一些特点,有时候字词的运用涉及到上下文之间的对应,比如对仗等,意思有相反或者相对的关系,还有,诗歌语言因为是高度凝练的,所以经常会利用一些熟悉的意象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意思,比如月亮,梅花等。诗歌的句不但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律诗中的起承转合,比如词中的过片,上下片之间内容上的分工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为我们准确地理解诗歌提供了钥匙。任何一篇诗歌的鉴赏必须从具体的字词句入手。

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就要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这些内容以下会详细讲解。 第一、二课时鉴赏诗歌语言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杨花即________,两首诗都运用了这一意象,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 (2)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有这样的解释:“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根据王国维的论述分别找出两首诗体现“有我之境”的诗句,并作简要批注。 【答案】(1)柳絮;拟人 (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英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飘动,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自然,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借此启示珍惜春光,不失时机。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柳絮飘荡,风情万种,惹动着彼此缭乱的高绪。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 【解析】【分析】(1)本题中杨花就是柳絮,是晚春时节特有的景物,诗人常用杨花入诗,表现春景,表达愁绪,惜春之情。这两首诗都用了杨花这一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杨花随风飞舞的景象,把杨花赋予了人的情感来写,写杨花“无才思”“惹春风”。(2)本题要求根据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鉴赏情景关系。《晚春》中“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理解为“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杨花榆英都加入了留春的队伍。诗人融情于景,我惜春则我眼中的杨榆也惜春。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避短用长,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柳》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解释为“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无语的柳树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的愁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此句正是把诗人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把索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借“千丝万絮”表现出来,使景物也具有人的情感。这两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体现出了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关于情景之间关系的解说。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一. 知识归纳: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 “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 托物抒情, 情景交融, 融情于景, 用典抒情, 以景结情)两种。描写手法主要有:(1)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2) 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 白描(4) 扬抑(5) 象征(6) 高低远近结合(7) 动静结合(8) 点面结合(9) 声色光味结合(10) 渲染(11) 借古讽今(12) 对比(14) 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答: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

(人教高中语文)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 鉴赏表达技巧

2012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3.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上一讲引到的王维《观猎》,首联起得突兀,“风劲角弓鸣”大有先声夺人之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末联以“回看”一语写将踌躇满志的神情,以与首联对比照应,颇令人回味.清人评论这首诗时说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这绝非过誉.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二、鉴赏表达技巧的目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不在于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边练边悟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原文注释、翻译 赏析_古诗大全 课题: 咏物诗鉴赏 课型: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1、20xx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2、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讲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3.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雨巷 戴望舒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 了________ 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第二册 《诗经》两首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2017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解析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汇编 (课标卷1)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课标卷2)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chí: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课标卷3)内宴奉诏作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8.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山东卷)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4分) (天津卷)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北京卷)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