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混合网络TCP性能研究

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混合网络TCP性能研究
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混合网络TCP性能研究

第28卷第3期电子与信息学报V ol.28No.3 2006年3月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 2006

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混合网络TCP性能研究

乔艳涛金彦亮余松煜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上海 200030)

摘要MANET网络是未来民用和军事通信应用的理想选择,它和Internet的通信是必不可少的。该文分析研究了有线/MANET混合环境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网关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移动节点速度、流的数目等对TCP性能的影响,为有线/MANET混合网络在未来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移动Ad hoc网络,TCP性能,隐藏终端,暴露终端

中图分类号:TP39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06)03-0570-04

Simulation-based TCP Performance in Wired/Mobile Ad hoc Networks

Qiao Yan-tao Jin Yan-liang Yu Song-yu

(Dept. of Electron. E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Mobile Ad hoc NETworks (MANET) are an ideal technology in future civilian and military applications and it will become necessary to communicate across MANET and the wired Internet. In this paper, It is investigated that the effect of some key issues, such as hidden terminal and exposed terminal of gateway, the speed of the wireless nodes, the number of flows, on TCP performance in the static and dynamic wired/wireless scenarios. This paper will prove very valuable to future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wired/MANET networks.

Key words Mobile Ad hoc NETworks (MANET), TCP performance, Hidden terminal, Exposed terminal

1 引言

Ad hoc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不需要固定设施支撑的,由若干移动节点组成的自组织无线网络。它具有建立快捷灵活,不受有线网络约束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国防战备、灾难救助、偏远地区等一些无法建立固定网络设施或只是临时需要但建立有线通信网络代价太大的环境。毫无疑问,多跳无线Ad hoc网络技术是未来民用和军事通信应用的最佳选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几年来,许多研究开始对有/无线的混合链路的TCP性能进行探讨,对传统的TCP协议进行了改进(如,TCP Snoop[1],TCP Peach[2],TCP Westwood[3]等),以使它们适用于无线链路的场合。但上述情况考虑的无线链路大多是一跳的,对多跳无线链路的网络环境没做考虑。Xu等[4]对多跳无线链路和有线Internet的环境进行了仿真,对多个流的公平性问题以及相关原因作了详细地讨论,但没有考虑无线业务流的影响。事实上,在Ad hoc网络存在的情况下,节点可能都是移动的且彼此间有业务流存在,这些无线业务流会对有线和无线间的混合业务流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004-08-16收到,2005-05-08改回2 混合网络结构

一般情况下,Ad hoc网络通过一个或多个网关与有线网络相连。无论这些网关是否移动,它们至少要存在两个接口,一个用来与有线网络中的节点相连, 一个与Ad hoc网络中的无线节点相连。有线子网与现有Internet网络相同,而无线子网采用目前的Ad hoc网络路由协议。在本文的仿真实验中,使用一个固定网关将一条有线链路和一个由多个无线节点构成的无线子网连接起来。

3 仿真环境

在仿真过程中,使用ns2来仿真混合网络环境。CMU(卡内基?梅隆大学)对ns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某些无线支持,包括对物理层,链路层,路由选择层在仿真环境下一些新的支持。使用ns2这些新的特性,可以对有线/MANET混合网络进行准确真实地仿真。在仿真过程中,有线节点与网关相连构成有线子网部分,而无线节点通过网关接入到有线网络,Ad hoc网络中采用DSDV路由协议。仿真模拟了两种不同的场景。场景1(图1)是一个静态场景,有线子网由3个有线节点构成,无线子网由10个静态的无线节点构成。无线链路的带宽为2Mb/s,无线节点的通信范围是250m,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是240m。节点W0和W1之间的时延是100ms,节

第3期 乔艳涛等: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 混合网络TCP 性能研究 571 点W 1和W2之间的时延是50ms ,有线链路的带宽为1.2Mb/s 。场景2是一个动态场景。在动态场景中,有线子网的模型同场景一完全相同,而无线子网由30个无线移动节点构成。

图1 静态场景网络拓扑 Fig.1 Network topology in static scenario

4 仿真结果

4.1 静态场景

在静态场景仿真中,建立了3个TCP 流。流1和流2分别建立在有线节点W0与无线节点4和节点5之间,而流3是一个无线连接,建立在无线节点4和5之间,节点4是发送端,节点5是接收端。节点4和节点5互为隐藏终端,彼此间的通信相互影响。同时,由于它们和网关相邻,混合业务流(流1、流2)和无线业务流(流3)的性能也会相互影响。在后面的仿真中,我们会改变无线业务流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位置来研究不同情形下的系统性能。假定TCP 业务流在时间段[t +Δt ]内传输的数据为D t ,当Δt 很小时,业务流在时刻t 的吞吐量为X (t ):

X (t )=D t /Δt Δt —>0 (1) 从图2可以看出,在4种不同的情形下,60s 后3个业务流都趋于稳定。在稳定状态下,两个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基本上相同,比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高5k 左右。与其他实验不同,本文的仿真实验考虑各个业务流的建立情况。从图3还可以看出,业务流的方向对业务流吞吐量的收敛速度有重要的影响,图3(b)的情形和图3(d)的情形具有较短的收敛时间。

图2 业务流的吞吐量(无线连接在节点4,节点5之间)

Fig.2 Instantaneous throughput of TCP flows

(FTP3 from node 4 to node 5)

图3 业务流的吞吐量(无线连接在节点3,节点4之间)

Fig.3 Instantaneous throughput of TCP flows

(FTP3 from node 3 to node4)

4.1.1 隐藏终端的影响 这里的隐藏终端是对网关而言的。由于流3在无线节点3和4之间(节点3是发送端,节点4是接收端),网关相对于节点3来说是隐藏终端。流1的吞吐量比图2的情形增加了10k ,流3的吞吐量则增加了一倍多,而流2的吞吐量则降低到几乎为0, 如图3所示。可见,与网关互为隐藏终端的节点对有线/无线间的混合业务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情形下,各个业务流到达稳态的时间基本相同。在图3(c)的情形中,流2的短暂起伏造成其他两个流较大波动,而图3(d)的情形中流2短暂出现后迅速降为0,但这也使流3的峰值降低了很多。

4.1.2 暴露终端的影响 暴露终端也是对网关而言的,在这种情况(节点2是发送端,节点4是接收端)下,混合业务流的性能有很大提高,吞吐量达到了40k 左右。同时,由于节点4是节点2的隐藏终端,有线节点和无线节点4间的通信抑制了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如图4所示。可见,无线链路

图4 业务流的吞吐量(无线连接在节点2,节点4之间)

Fig.4 Instantaneous throughput of TCP flows

(FTP3 from node 2 to node 4)

572 电子与信息学报第28卷

的跳数对业务流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同时, 从图上还可以看出,在图4(a)的情形中业务流在90s以后才达到稳态,在图4(c)的情形中业务流在40s后达到稳态。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关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对有线子网和无线子网之间的混合业务流有很大的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网关是各个混合业务流的枢纽;(2) 在有线/MANET环境中,无线业务流对混合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各个业务流的无线链路上,其无线链路的跳数起决定作用;(3) 多个从有线子网到无线子网的混合业务流可以公平地分享信道,而除了隐藏终端的情况,从无线子网到有线子网的业务流也可以公平地分享信道。这一点与文献[4]的结论略有不同;(4) 当混合业务流的方向是从无线子网到有线子网时,它与无线业务流的竞争比较大,整个系统达到稳态的时间也比较长。(5) 无线业务流对从无线子网到有线子网的混合业务流的影响比从有线子网到无线子网的混合业务流的影响要大得多。

4.2 动态环境仿真

在动态仿真环境中, 有线子网与静态仿真环境相同,而无线子网由30个移动节点组成。与静态环境类似,在有线子网与无线子网间建立两个业务流,不同的是无线子网中的端点是运动的。首先考虑无线节点的速度对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其次考虑无线业务流的数目对各个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为了获得比较客观的结果,分析了20个场景的平均结果。

4.2.1 速度对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从图5(节点最大速度5m/s)可以看出,随着移动节点速度的增加,各个业务流的起伏增大,混合业务流吞吐量的逐渐增加,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则从其最高值迅速下降,经过很长的波动,3个业务流趋于平衡,各个业务流的吞吐量都在15k上下波动且波动较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建立,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迅速上升,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却迅速下降。其他不同的节点速度时,情形类似。分析不同节点移动速度的情形,可以发现,无线子网中节点的移动速度对各个业务流的吞吐量有重要的影响。节点的移动速度比较小时,业务流断开的机率较小,无线业务流的性能比较稳定,因而它的吞吐量比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高出一些。但随着节点移动速度的增加,业务流会频繁地断开,因此,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会波动很大,混合业务流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但是,混合业务流无线链路的平均跳数要比无线业务流无线链路的平均跳数少,因此,它所受的影

图5 业务流的吞吐量(节点最大速度5m/s)

Fig.6 Instantaneous throughput of TCP flows

(the mxinum speed is 5m/s)

响也比无线业务流小,吞吐量略有增加。当移动节点的速度很高时,业务流的断开更加频繁,因而各个业务流的吞吐量变小。路由表的使用和平均跳数的减少弥补了频繁切换的不足,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迅速增大,而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迅速下降。

4.2.2 无线业务流的数目对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考虑无线节点的移动速度为10m/s时, 无线业务流的数目对各个业务流吞吐量的影响。当存在4个无线业务流时,混合业务流的波动变化不大,吞吐量略有下降,而无线业务流的波动明显减小,平均吞吐量的下降不明显(见图6)。当无线业务流的数目为其他数值时,情形类似。比较不同无线业务流的情形,我们发现,由于各个业务流之间的互相影响,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波动始终很大,但无线业务流的波动有随无线业务流数目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图6 4个无线业务流时,各业务流的平均吞吐量

Fig.6 Instantaneous throughput of TCP flows

(the number of wireless flows is4)

第3期乔艳涛等:基于仿真的有线/MANET混合网络TCP性能研究 573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移动节点的速度对各业务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当速度比较低时,各个流的吞吐量趋于稳定;随着速度的增加,各个流的波动明显增大,混合流的吞吐量略有增加;当速度很高时,各个流的波动更大,无线业务流的吞吐量会显著增加;(2) 无线业务流的数目对各个业务流的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随着无线业务流数目的增加,无线业务流的波动和吞吐量变化显著,而混合业务流的波动和吞吐量变化缓慢;(3) 在不同的场景下,各个流的吞吐量会有很大的不同。有时无线业务流吞吐量较大,混合业务流的吞吐量很低,有时则相反;(4) 随着移动节点速度的增加,总的吞吐量略有增加;随着无线业务流数目的增加,总的吞吐量变化不大,但波动变大;(5) 混合业务流的平均吞吐量与其方向的相关性减弱。

5 结束语

本文对有线/MANET混合环境中网关的隐藏终端和暴露终端、有线子网中有线链路的带宽和时延、无线子网中移动节点的速度和无线业务流数目等关键问题对业务流TCP 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仿真和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为有线/MANET混合网络在未来民用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Balakrishnan H, Seshan S, Amir E, et al.. Improving TCP/IP

performance over wireless networks [A]. In Proceedings of ACM

MobiCom’95 [C], Berkeley, CA: Nov. 1995. 211.

?

[2]TCP-Peach[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c08872007.html,/~jtang/nasaprojec

t_homepage/ tcppeach.html.

[3]Zanella A, Procissi G, Gerla M, et al...Bandwidth estimation for

enhanced transport over wireless links [A]. In Proceedings of

ACM MobiCom’01 [C], Rome, Italy: Jul 2001: 16?21.

[4]Xu K, Bae S, Lee S, et al.. TCP behavior across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and the wired internet [A].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ireless Mobile Multimedia, WOWMOM 2002 [C], Atlanta, Georgia, Sep. 2002: 41?48.

乔艳涛:女,1976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无线多媒体通信及移动ad hoc网络.

金彦亮:男,1973年生,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

余松煜:男,194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图像通信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数字电视和图像通信专家.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主要接入方式详解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主要接入方式详解 目前常用的宽带有好几种,在某些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网络的融合是发展的趋势,标清IPTV业务需要2M以上带宽,而未来主流的高清视频至少需要10M以上带宽,而中国现有网络依然以ADSL接入为主,通信网络已经逐渐到达瓶颈状态,提高接入技术水平,扩大用户带宽是未来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按照接入方式,主流的接入技术主要分为有线接入与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主要有ADSL、xPON、PTN等,主要形式为一点对多点接入,带宽统计复用,以以太网模式进行业务承载,无线接入技术主要有WiFi、数字微波等,主要以本地多点分配业务、无线室内覆盖、无线宽带大范围接入等方式实现,有线接入的终端主要以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为主,具有带宽高、稳定性好、可支持高清视频、网络游戏等大数据量业务; 而无线接入的终端多为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等,其优势在于随时随地可用、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二、无线宽带网络具有多种技术,包括无线局域网、蜂窝、蓝牙等技术。结合全IP技术无线宽带网络可在高速和低速移动环境下为用户提供宽带无线接入服务,无线宽带可以实现无线蜂窝系统、无线局域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网络等系统的无缝衔接,使人类实现在任时间、任何地何点与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通信的梦想。 三、WiFi技术是移动宽带化的重要补充手段,通过与移动通信网络紧/松耦合的方式,在热点提供覆盖,使移动用户能享受高速数据服务,同时又不会增加移动通信系统的资源消耗,Wi-Fi无线上网目前在大城市比较常用,传输速度非常快,符合个人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因此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但由于其数据速率、覆盖范围、可靠性的限制,还不能广泛应用,只能作为高速有线接入技术的补充以及小型办公区域及家庭的覆盖。 四、DSL技术是基于普通电话线的宽带接入技术,它是在一根铜线上分别传输语音与数字信号,并且不需要拨号,一直在线。主要用于替代传统T1/E1接入技术,与传统的T1/E1接入相比,DSL技术具有对线路质量要求低、安装调试简便等特点,而且通过复用技术,还可以提供语音、视频与数据多路传送等服务,DSL技术主要包括 ADSL、RADSL、HDSL和VDS L等等。 五、FTTH是一根光纤直接连接到家庭。FTTH是指将光网络单元安装在住家用户或企业用户处,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外最靠近用户的光接入网应用类型,最显著技术特点是不但提供更大的带宽,而且增强了网络对数据格式、速率、波长和协议的透明性,放宽了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要求,简化了维护和安装,xPON技术下的FTTx接入模式以其巨大的上下行

无线传感器网络练习题(1)

一、填空 1.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含汇聚节点、传感器节点、管理节点。 2.传感器节点一般由通信模块、传感器模块、存储模块和电源模块 组成。 3.无线传感器节点的基本功能是:采集数据、数据处理、控制和通 信。 4.传感器节点通信模块的工作模式有发送、接收和空闲。 5.无线通信物理层的主要技术包括介质的选择、频段的选择、调制 技术和扩频技术。 6.扩频技术按照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直接序列扩频、 跳频、跳时和宽带线性调频扩频。 7.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的主要传输介质包括无线电波、光纤、 红外线等。 8.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选择的频段有:868MHz、915MHz、和5GHz。 9.传感器网络的电源节能方法:休眠机制、数据融合。 10.根据对传感器数据的操作级别,可将数据融合技术分为一下三类: 决策级融合、特征级融合、数据级融合。 11.根据融合前后数据的信息含量分类(无损失融合和有损失融合) 12.根据数据融合与应用层数据语义的关系分类(依赖于应用的数据 融合、独立于应用的数据融合、结合以上两种技术的数据融合)13.定向扩散路由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兴趣扩散、梯度建立、路 径加强。

14.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时间同步机制、数据融合、 路由选择、定位技术、安全机制等。 15.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安全需求主要包括结点的安全保证、被动抵 御的入侵能力、主动反击入侵的能力。 16.标准用于无线局域网,标准用于低速无线个域网。 17.规定三种帧间间隔:SIFS、PIFS、DIFS。 18.标准为低速个域网制定了物理层和MAC子层协议。 19.ZigBee主要界定了网络、安全和应用框架层,通常它的网络层支 持三种拓扑结构:网状网络、树形网络、星型网络。 20.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测距方法有: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到达时间 差、到达角。 21.ZigBee网络分4层分别为:物理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链路 层。 22.与传统网络的路由协议相比,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具有以 下特点:能量优先、基于局部拓扑、以数据为中心、应用相关。 23.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 情况评估与预测。 24.无线传感器网络信息安全需求主要包括数据的机密性、数据鉴别、 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实效性。 25.传感器结点的限制条件是电源能量有限、通信能力有限、计算和 存储能力有限。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办法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办法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本地DCN网络的安全,促进本公司各类信息系统、计 算机终端、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保证DCN网络上的各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的系统、网络、终端,是指运行在泰安本地DCN网络上的服务 器、网络设备及个人使用的计算机终端。 三、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所有系统使用人员及所有计算机终端使用人员都 有义务遵照本办法执行与维护系统、网络安全运行。 第二章硬件安全 四、各种网络设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使用电源都必须符合设备安装 使用规范。网络设备所用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必须有可靠的稳压保护措施,重要的核心网络设备、小型计算机与客服相关计算机终端必须配有UPS。 五、各种系统、网络设备、计算机终端在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装手册中指定 步骤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各种设备通风散热良好。 六、本地DCN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系统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由信息

七、 九、 十、化支撑中心负责,未经信息化支撑中心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 得擅自安装、拆卸网络设备,不得私自增减和改动网络节点。 除信息化支撑中心网络管理员外,任何人不得修改网络设备的软 硬件配置,不得更换交换机或路由器端口。 如确因工作需要调整网络配置或端口配置,应先征得信息化支撑 中心的同意,调整完毕后将调整情况通报信息化支撑中心网络管理员,以方便网络资料的归档与更新。 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施工、建设时,不得危害计算机系统、本地DCN网络与计算机终端的安全。 第三章软件安全 接入DCN网络的计算机终端,应确保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并安装相应的系统补丁(windowsXP 操作系统至少安装SP2补丁)。安装公司统一要求的防病毒软件诺顿后方可接入DCN网络。 、个人终端设置开机密码和屏保密码,入域机器自动符合符合 集团的相关要求(密码长度至少为8位,且包含大写、小写、数字、 特殊字符中任意两种字符),屏保时间设置为10分钟以内;未入域 机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控制密码设置情况。 十二、严禁在DCN网络运行的服务器、计算机终端上使用未经授

网络仿真技术文献综述

成绩:

网络仿真文献综述 摘要: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 关键词:网络仿真;统计模型;仿真技术

1.前言 目前,数据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一般采用的是经验、试验及计算等传统的网络设计方法。不过,当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网元类型不断增多、网络拓扑日趋复杂、网络流量纷繁交织时,以经验为主的网络设计方法的弊端就越来越显现出来了。网络规划设计者相对来说缺乏大型网络的设计经验,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主观的成分更加突出。 数学计算和估算方法对于大型复杂网络的应用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得到的结果的可信性也是比较低的,特别是对于包交换、统计复用的数据网络,情况更是如此。因此,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充,越来越需要一种新的网络规划和设计手段来提高网络设计的客观性和设计结果的可靠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网络仿真技术正是在这种需求拉动下应运而生的。网络仿真技术以其独有的方法能够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网络仿真技术是一种通过建立网络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统计模型, 并模拟网络流量的传输, 从而获取网络设计或优化所需要的网络性能数据的仿真技术。由于仿真不是基于数学计算, 而是基于统计模型,因此,统计复用的随机性被精确地再现。它以其独有的方法为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客观、可靠的定量依据,缩短网络建设周期,提高网络建设中决策的科学性,降低网络建设的投资风险。 2.网络仿真软件比较分析 网络仿真软件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一个虚拟的网络平台,来实现真实网络环境的模拟,网络技术开发人员在这个平台上不仅能对网络通信、网络设备、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进行设计研究,还能对网络的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另外,仿真软件所提供的仿真运行和结果分析功能使开发人员能快速、直观的得到网络性能参数,为优化设计或做出决策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手段。因此运用网络仿真软件对网络协议、算法等进行仿真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通信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智能家居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智能家居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将ZigBee技术应用到智能家居系统中。提出了一种以ZigBee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阐述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总体构成,CC2430无线芯片为棱心,选取了合适的ZigBee模块进行了硬件电路设计。研究并分析了ZigBe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串口收发程序,传感器程序,以及节点间的无线通信程序,并根据ZigBee协议,使节点组成树状网络,最终实现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设计目的,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能家居;无线传感器网络;ZigBee;CC243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上,从而出现了智能家居的概念。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使人们可以对家居内的任意电器进行数字化控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设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集中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本文以ZigBee技术对智能家居内部进行无线网络组网,通过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实现节点对各种传感器信息的采集、传输和控制功能。 1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种强调极低耗电、极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网络技术,遵循 IEEE802.15.4标准。它专注于低速率传输控制,网络容量大,时延短,提供数据完整性检查,加密算法采用AES-128,网络扩充性强,有效覆盖X围为10~75 m,具体依据实际发射功率的大小和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定,基本上能够覆盖普通的家庭环境,通信频率采用2.4 GHz免执照频段。

ZigBee是一组基于IEEE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技术标准。IEEE802.15.4仅定义了MAC层和物理层协议,而ZigBee联盟则对其网络层和应用层进行了标准化。ZigBee联盟还开发了安全层,以保证这种便携设备不会意外泄漏其标识,而且这种利用网络的远距离传输不会被其他节点获得。 2 系统结构设计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传感器、CC2430无线模块构成,结构图如图1所示。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树状结构,网络中有一个协调器,负责整个网络中数据的处理、转发以及网络的管理。终端节点(传感器节点)上电复位后,会搜索协调器节点,当能够搜索到协调器时,直接申请加入网络。当终端节点搜索不到协调器时,这时就会通过路由器节点找到协调器来加入网络。 加入网络后保持待机状态,当有数据需要发送时,按照组网时的路径来收发数据信息。协调器通过串口与PC机相连,利用超级终端实现发送命令或者显示数据。 3 硬件电路设计

内网终端安全管理系统项目解决方案

北信源内网终端安全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 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1.前言 (4) 1.1. 概述 (4) 1.2. 应对策略 (5) 2.终端安全防护理念 (6) 2.1. 安全理念 (6) 2.2. 安全体系 (7) 3.终端安全管理解决方案 (9) 3.1. 终端安全管理建设目标 (9) 3.2. 终端安全管理方案设计原则 (9) 3.3. 终端安全管理方案设计思路 (10) 3.4. 终端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实现 (12) 3.4.1. 网络接入管理设计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1. 网络接入管理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2. 网络接入管理方案及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 补丁及软件自动分发管理设计实现 (12) 3.4.2.1. 补丁及软件自动分发管理概述 (12) 3.4.2.2. 补丁及软件自动分发管理方案及思路 (12) 3.4.3.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设计实现 (17) 3.4.3.1.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概述 (17) 3.4.3.2. 移动存储介质管理方案及思路 (18) 3.4.4. 桌面终端管理设计实现 (21) 3.4.4.1. 桌面终端管理概述 (21) 3.4.4.2. 桌面终端管理方案及思路 (22) 3.4.5. 终端安全审计设计实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5.1. 终端安全审计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5.2. 终端安全审计方案及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4.方案总结 (41) 5.附录:系统硬件要求 (41) 6.预算 (43)

网络仿真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2-08-21 第20卷 第10期 计 算 机 仿 真 2003年10月 文章编号:1006-9348(2003)10-0089-03 网络仿真的研究 侯宗浩1,2,王秉康1,黄泳翔2 (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信息科,陕西西安710032;2.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新型机所,陕西西安710049) 摘要:该文研究了网络仿真软件的发展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描述了网络仿真的一般步骤,分析了网络仿真软件的原理及其基本组成,并对当前最为流行的仿真软件OPNET 和NS2的特点做了简要的介绍。关键词:网络仿真;仿真;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1 简介 网络仿真是一个很有用的网络研究工具,它以系统理论、形式化理论、随机过程和统计学理论、优化理论为基础。在设计阶段,仿真方法可提供一个虚拟模型来预测并比较各种方案的性能;运行阶段,通过对不同环境和工作负荷的分析和比较,来优化系统的性能。在某些情况下,仿真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和技术。仿真方法的抽象化程度比数学分析方法低,耗费的时间比测量技术少,其低成本和有效性是其他传统方法不可替代的。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数据网络的日趋复杂,对网络仿真技术的需求必将越来越迫切,网络仿真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网络仿真技术已成为研究、规划、设计网络不可缺少的工具。 从80年代开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一直致力于开发商业和非商业用途的网络仿真产品。近年来,我国的网络仿真研究和应用得以发展。1997年,CERNET 网络中心开始开发自己的网络仿真软件;1998年后,我国多家单位陆续引进 OPNET 网络仿真软件,用于网络协议开发、网络规划设计和 应用的研究。 2 网络仿真的一般步骤 一个完整的仿真一般要经过问题定义、建模、模型确认、数据采集、程序编制和验证、模型运行和结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 通过问题定义,可以更进一步的明确仿真的目的和要求。 网络仿真模型是仿真系统的核心,它是对真实网络系统的简化,必须包含决定网络系统本质属性的主要因素及其逻辑关系,使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建模和模型的验证是两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模型确认一般有三种途径:专家分析;对模型假设的检验;初步仿真结果与真实系统的一致性比较等。 数据采集是网络仿真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的性能不 但取决于系统本身,还和系统上运行的工作负荷等多种因素有关;历史数据往往是仿真的数据来源之一,实时网络数据的采集可以为优化网络性能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模拟产生的数据必须考虑到多种随即因素的综合作用,涉及到多类分布。 早期的网络仿真系统多采用通用程序设计语言,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复杂性和对数据的苛刻要求,使得设计难度非常之大,由此引发了对面向过程、面向事件和面向对象的仿真工具的开发。目前所实施的仿真,多采用此类工具。 通过模型的运行和结果的展示,可以得到仿真的结果。实际上,上述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网络仿真模型并不是越详细越好,详细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参数,无用的参数可能使仿真结果变得不准确,另外,详细的模型会使系统的处理效率下降。因此,在建模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仿真层次非常重要。 3 仿真软件设计原理 网络仿真是随机离散事件仿真的一种。离散事件仿真就是按离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事件进行排序,并通过事件发生时对系统状态的影响来模拟实际系统的运行特性的。随机离散事件是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它们是离散系统仿真中最基本的要素。 仿真过程中通常都有两类实体:固定实体和流动实体。固定实体是仿真过程中始终存在的实体,用于接受或拒绝流动实体的进入,对于进入的流动实体,需按照特定的逻辑或数学关系,对其做排队、转移、逗留或处理,从而使流动实体按所需的要求在模型中流动;流动实体是仿真所处理的对象,它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从系统外部输入系统,在仿真模型的框架结构中运动,每当到达或离开模型中某一固定实体时,就触发各项离散事件。网络仿真中,典型的固定实体包括网络设备和协议等,流动实体指各种数据包等。 网络仿真软件的实现原理如图1所示,其基本组成及其解释如下: 1)未来事件列表 — 98—

通信网络仿真

目录 1 绪论 1.1 设计的背景 目前,现代通信网络的仿真,智能化网络规划、优化以及管理成为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OPNET这一网络仿真工具为解决通信网络(包括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卫星网络)仿真和优化以及网络高效的管理提供了整套解决方案,是网络仿真分析领域出类拔萃的软件。 包交换兼有电路交换和报文交换的优点,如包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线路利用率高、比报文交换的传输时延小交互性好等,使得包交换网络在数据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国外,网络仿真方面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覆盖各个领域。而国内数据通信网络仿真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迅猛。 在包交换网络仿真方面,利用OPNET Modeler平台进行的仿真测试对包交换网络性能的进一步提高起到显著的作用。 在复杂多样的SME网络应用方面,相关研究缺乏,既使是已解决的部分技术项目,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因而,研究包交换网络中OPNET的仿真应用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1.2 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程设计主要研究SME包交换网络中OPNET的仿真应用,即借助OPNET仿真平台来研究包交换网络的性能。 本文中将主要解决如何使用现代化网络仿真工具进行SME包交换网络的性能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处,能找出现有网络存在的不足,从而设计出更适合SME包交换网络的方案。 在学习通信网的基础上,学习通信网仿真方面的专业软件,对进一步掌握通信网络的性能有实践意义。掌握使用OPNET软件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及毕业后从事网络设计领域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1.3 设计的基本思路及文章组织 本文在OPNET网络仿真平台上,首先对一个简单的SME包交换网络进行性能分析,然后对现有的网络进行升级扩展、引入新业务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SME包交换网络的设计方案。

无线与有线网络并存

无线与有线网络并存,综合布线系统设计! 1623026 卓泓毅网工中日B16-2 无线网络因其便利、束缚性比较小,所以日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但是笔者认为,无线网络虽然有种种优点,但是其跟有线网络比起来,仍然有一些先天的缺陷。为此笔者认为,无线网络至少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完全取代有线网络。在必要的时候,无线网络应该与有线网络并存,相互补充。但是有些企事业单位,则太过于迷信无线网络技术了。甚至于完全抛弃原有的有线网络,而全部升级为无线网络。根据笔者多年的网络设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有线网络的存在,布线的发展将是往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方向上提升。 一、关键性的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连接 现在应用服务器的部署,往往是服务器连接到路由器或者交换机,而路由器或者交换机再连接到客户端。此时如果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也使用无线连接的话,则很可能他们之间的连接会成为应用服务器的性能瓶颈。因为现在大多数应用软件都存在并发行访问的问题。此时各个客户端就好像一条条小溪,通过路由器汇聚在一起,流向应用服务器。如果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河道比较窄的话,则这些汇聚起来的溪水,这个河道有可能容纳不下。此时就可能会产生网络拥塞,从而影响到应用服务器的性能。 在同等条件下,有线网络的传输速度要比无线网络快的多,也要稳定的多。为此,如果把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换成有线网络的话,就好像是扩大了应用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河道,把河换成了江。那么其就可以容纳更多

的溪水。在同一个时间内,其传输的数据量要比无线网络多的多。而且服务器一般就是放在那边,也不会经常移动。为此也没有部署无线网路连接的必要。 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一些关键应用服务器与网络设别之间的连接,如Oracle数据库服务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有线网络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在短时间内,无限网络技术无法替代有线网络。 二、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 如果要部署无限网络的话,那么无线路由器(更加专业的说法,叫做无线接入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企业往往需要一个边界路由器,用来连接无线局域网与互联网。也就是说,企业往往是通过光纤或者ADSL拨号等手段,通过路由器连接到互联网络。然后再在企业内部部署无线接入点,一方面连接无线客户端,另一方面连接路由器。现在的问题是,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该如何连接呢? 现在大部分的无线网络,在这方面采用的都是有线连接,也就是,无线接入点与路由器之间仍然是通过网线等有线材质进行连接的。这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于带宽的考虑。因为如果采用无线网络的话,那么同一个蜂窝内的客户端数量很难控制。有可能蜂窝内只有一个客户端,也有可能一个蜂窝内有成百个客户端。虽然通过调整蜂窝的大小,可以适当控制无线客户端的数量。但是其控制的力度远远没有有线网络的那么强。有线网络的话,一个接口就只能够连接一台主机,除非又采用其他的交换机、集线器等扩展设备。而且无线接入点现在采用的还主要是共享带宽的机制。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8872007.html, 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分析 作者:王娜 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年第24期 摘要无线传感网络集合了微机电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无线通信技术等学科技术,发展 前景广阔,应用价值较高。本文简要分析了无线传感网络的特点,对其组网模式、拓扑控制、媒体访问控制和链路控制、移动控制模型以及路由、数据转发及跨层设计等五项关键技术做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微机电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集合了这三种学科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也随之兴起。无线传感网络能够实现协同工作,能够长期、实时的监测各种待检测对象数据,其广泛的应用到了不同的领域中,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改变,基于以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 1 无线传感网器络的特点 数据获取网络、数据分布网络和控制管理中心是无线传感网络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包括处理器模块、通信模块和传感器模块,三个模块的各个节点能够通过协议自行组成分布式的网络,之后将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再通过无线电波传回到信息处理中心。无线传感器网络有着如下特点: 1.1 硬件资源有限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采用的处理器和储存器为嵌入式的,这就使得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其计算能力,影响了信息处理; 1.2 电池容量有限 为了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对真实世界具体值进行测量,无线传感器网络各个节点在待测区域内分布十分密集,因此,每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都需要储备长期使用的能量,或者自行吸收外界的太阳能; 1.3 没有中心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会构成对等式网络,这个网络没有指定的重心,节点能够随时随地的加入网络或离开网络,这依赖于动态拓扑结构,任一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对等式网络的运行,抗毁能力较强。此外,无线传感网络各个节点之间能够通过分布式算法进行均衡协调,即使在没有人值守的情况下也能够组织测量网络;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办法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一、为了保护计算机系统、本地DCN网络的安全,促进本公司各类信 息系统、计算机终端、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保证DCN网络上的各个系统的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二、本办法所称的系统、网络、终端,是指运行在泰安本地DCN网络 上的服务器、网络设备及个人使用的计算机终端。 三、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所有系统使用人员及所有计算机终端 使用人员都有义务遵照本办法执行与维护系统、网络安全运行。 第二章硬件安全 四、各种网络设备、接入网络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所使用电源都必须符 合设备安装使用规范。网络设备所用电源必须有良好的接地,必须有可靠的稳压保护措施,重要的核心网络设备、小型计算机与客服相关计算机终端必须配有UPS。 五、各种系统、网络设备、计算机终端在安装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安装 手册中指定步骤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各种设备通风散热良好。 六、本地DCN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和系统设备管理维护工作由信息化 支撑中心负责,未经信息化支撑中心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安装、拆卸网络设备,不得私自增减和改动网络节点。 七、除信息化支撑中心网络管理员外,任何人不得修改网络设备的软 硬件配置,不得更换交换机或路由器端口。 八、如确因工作需要调整网络配置或端口配置,应先征得信息化支撑 中心的同意,调整完毕后将调整情况通报信息化支撑中心网络管理

员,以方便网络资料的归档与更新。 九、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施工、建设时,不得危害计算机系统、本地 DCN网络与计算机终端的安全。 第三章软件安全 十、接入DCN网络的计算机终端,应确保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并安装 相应的系统补丁(windowsXP操作系统至少安装SP2补丁)。安装公司统一要求的防病毒软件诺顿后方可接入DCN网络。 十一、个人终端设置开机密码和屏保密码,入域机器自动符合符合集团的相关要求(密码长度至少为8位,且包含大写、小写、数字、特殊字符中任意两种字符),屏保时间设置为10分钟以内;未入域机器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控制密码设置情况。 十二、严禁在DCN网络运行的服务器、计算机终端上使用未经授权、来历不明的应用软件;严禁使用可能携带病毒的软件,对于网络上的系统软件,应及时查阅有关资料,找出其存在的BUG,并及时打补丁。 十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系统网络及其联网计算机上传送危害国家安全、通信公司安全的信息及个人隐私(包括多媒体信息),不得录阅传送淫秽、色情资料。 十四、网络的IP地址是网络中的重要的资源。IP地址配置不当将会引起地址冲突,给网络安全带来隐患。IP地址应由网络管理员按计划分配和回收。维护人员在给节点分配IP地址时,应在规定的地址段内按地址由低至高依次分配,并将配置资料交网络管理员。任何IP地址的使用人员不得随意更改IP地址信息。 第四章网络互联

组网仿真平台介绍

项目来源: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项目名称:自取能无线温度传感芯片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子课题名称:自取能无线温度传感芯片构建无线传感网的关键技术研究版本:V1.0.0 组网仿真平台介绍 任务承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拟稿人:王超尘、李芬 任务负责人:贺光辉 子课题负责人:祝永新 上海交通大学

目录 一、Opnet仿真平台介绍 (3) 1.1OPNET仿真软件概述 (3) 1.2OPNET仿真技术 (3) 1.2.1三层建模机制 (3) 1.2.2离散事件仿真机制 (6) 1.2.3仿真调度机制 (6) 1.2.4opnet通信机制 (7) 二、实际环境仿真介绍 (8) 2.1建立网络拓扑结构 (8) 2.2仿真结果 (14) 2.2.1固定发送时间 (14) 2.2.2随机发送时间结果 (14) 2.3实验结论 (15)

一、Opnet仿真平台介绍 1.1O PNET仿真软件概述 OPNET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决策支持工具提供商,总部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主要面向网络领域的专业人士,为网络专业人士提供基于软件方面的预测解决方案。OPNET公司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信息决策实验室受美国军方委托而成立的。1987年OPNET公司发布了第1个商业化的网络仿真软件,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网络性能优化工具,使得具有预测性的网络性能管理和仿真成为可能。1987年以来,OPNET迅速而稳步地发展,作为高科技网络规划、仿真及分析工具,OPNET在通信、国防及计算机网络领域已经被广泛认可和采用。成千上万的组织使用OPNET软件来优化网络性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通信网络和应用的可用性。至今OPNET已经升级到了11.5以上版本。它的产品线除了Modeler 外,还包括ITGuru、SP Guru、OPNET Development Kit和WDM Guru等。 OPNET的产品主要针对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设备制造商和一般企业这3类客户。OPNET目前在全球有超过5000个客户,在全美设立了4个办事处,分别在加州、德州、北卡罗来纳州及马萨诸塞州,另外,OPNET也在全球设立了4个办事处,分别为法国的巴黎、英国的剑桥、澳大利亚的悉尼以及比利时的根特。新加坡经纬线科技公司是OPNET产品在亚洲地区的总代理。OPNET的全球部分电信级运营商客户,如AT&T、NTT DoCoMo、France Telecom等,这部分客户相对于中型企业,具有更复杂的网络结构和协议配置,因此管理起来更复杂。OPNET利用高网络智能来辅助运营商的网管人员管理网络,同时OPNET 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互联性,可以和当前很多流行的网络管理和监控软件一起协同工作,如HP公司的OpnetView、Tivoli公司的NetView、Cisco的Netflow以及Angilent公司的NetMetrix等。 目前OPNET的应用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OPNET具有很大的研究及应用价值。 1.2OPNET仿真技术 1.2.1三层建模机制 网络是复杂的系统,OPNETModeler建模采用层次化和模块化的方式,将复

无线网与有线网的区分

无线网与有线网的区别 一、什么是无线网: 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乃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所实现的现代通信网络,而无线网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在远距离无线网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WLAN)区域服务中心,无线网络最主流的应用也将是通过公众所使用的移动通信网所实现的无线网络区域(如:3G、4G或GPRS)和(WiFi)所组成的两种形式。而使用GPRS手机上网乃是一种借助移动电话网络来接入lnternet的无线上网方法,因此只需你所在的城市里开通了GPRS网上业务服务便可在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可使用电脑或手机移动WLAN来上网。 二、无线网卡与无线天线的区分和使用安全 无线网卡:无线网卡的用途类似于以太网中的网卡来作为无线互联网中的无线区域网接入窗口,并且良好的实现无线区域网宽带网络连接。无线网卡是依据接入窗口的类型不同点来完成的,而无线网卡主要是以PCMClA、PCL 和USB三种网卡名。PCMCLA网卡仅适于笔记本电脑,支持热插拔,可以方便地实现移动无线接入窗口;而PCL 网卡适用于普通的台式电脑和计算机所使用,而PCL无线网卡其实只是在PC转接卡上插入一块普通的PCMCLA 卡,可以不需要电缆而使用微机和别的电脑在网上通信。无线NIC和其他的网卡相似,不同的是它能通过无线电波来收发数据。 无线天线:无线天线其实就可以解释为无线区域网(WiFi)的所在地,是可以扩展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而当计算机与无线AP或其他计算机相距相远之时,而随着网络信号的减弱或者是传输速率明显下降,或者根本无法实现与AP或其他计算机之间通讯,此时,就必须借助于无线天线对所接收或发送的信号进行增益(放大)。而无线个人网应是在网络围内相互连接数个装置所形成的无线网络,通常是个人可及的范围内。例如蓝牙连接耳机及膝上电脑,ZigBee也提供了无线个人网的应用平台。蓝牙是一个开放性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标准。该技术并不想成为另一种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它面向的是移动设备间的小范围连接,因而本质上说它是一种代替线缆的技术。它可以用来在较短距离内取代目前多种线缆连接方案,穿透墙壁等障碍,通过统一的短距离无线链路,在各种数字设备之间实现灵活、安全、低成本、小功耗的话音和数据通信。 有线网络: 有线网是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来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同轴电缆网是常见的一种连网方式。它比较经济,安装较为便利,传输率和抗干扰能力一般,传输距离较短。双绞线网是目前最常见的连网方式。它价格便宜,安装方便,但易受干扰,传输率较低,传输距离比同轴电缆要短。光纤,是光导纤维的简写,是一种利用光在玻璃或塑料制成的纤维中的全反射原理而达成的光传导工具。微细的光纤封装在塑料护套中,使得它能够弯曲而不至于断裂。通常,光纤的一端的发射装置使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一束激光将光脉冲传送至光纤,光纤的另一端的接收装置使用光敏元件检测脉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光在光导纤维的传导损耗比电在电线传导的损耗低得多,光纤被用作长距离的信息传递。而与无线区域网络不同的便是: 1 有线网络布线繁琐,办公室电缆线泛滥。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办公室成为信息网络系统的末梢。在办公室

无线传感器网络复习总结

复习 题型:共计38~39题,计算题较少,原理题很多 (1)选择题15’ (2)填空题10’ (3)名词解释3’x5 (4)作图题10’x1 (5)问答题20’x1(根据原理应用自主进行选择作答) 第1章 1.P3 图1.1无线网络的分类 2.无线传感器的定义P3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目的是协作地采集、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地域内感知对象的监测信息,并报告给用户。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三个基本要素:传感器、感知对象、用户;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功能:协作式的感知、采集、处理和发布感知信息。

3.P4 图1.2现代信息技术与无线传感器网络之间的关系 无线传感器网络三个功能: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 对应的现代信息科技的三大基础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应的构成了信息系统的“感管”、“大脑”和“神经”。 4.P5P6 ★图1.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宏观架构 传感器网络网关原理是什么?

无线传感器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汇聚节点(sink node)和管理节点(manager node)。汇聚节点有时也称网关节点、信宿节点。 传感器节点见后2要点介绍。 Sink node:网关节点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各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有线的或无线的方式将数据传送给最终用户计算机。网关汇聚节点只需要具有处理器模块和射频模块、通过无线方式接收探测终端发送来的数据信息,再传输给有线网络的PC或服务器。汇聚节点通常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和通信能力,它既可以是一个具有足够能量供给和更多内存资源与计算能力的增强型传感器节点,也可以是一个带有无线通信接口的特殊网关设备。汇聚节点连接传感器网络和外部网络。通过协议转换实现管理节点与传感器网络之间的通信,把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转发到外部网络上,同时发布管理节点提交的任务。 5.传感器网络节点的组成P5 图1.4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功能模块组成 传感器网络节点由哪些模块组成?---作图、简答 传感器模块负责探测目标的物理特征和现象,计算机模块负责处理数据和系统管理,存储模块负责存放程序和数据,通信模块负责网络管理信息和探测数据两种信息的发布和接受,电源模块负责节点供电,节点由嵌入式软件系统支撑,运行网络的五层协议。 6.传感器网络的协议分层P5 1.5传感器网络的协议分层 每一层的作用是什么?---作图、简单

终端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XXXX信息中心 终端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信息中心 年月

XXXX信息中心 终端信息安全管理规定 注:XXXX代表单位名称,XX代表单位简称,xxxx代表系统名称,**代表部门名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XXXX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员工在使用计算机终端过程中的行为,提高计算机终端的安全性,确保员工安全使用计算机终端,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XX使用计算机终端的所有员工,包括内部终端和外部终端,信息中心及其他部门员工。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计算机终端包括员工在XX网络中用于办公用途的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 第二章台式计算机安全管理 第一节硬件使用相关规定 第四条台式计算机由XX(单位简称)**(部门名称)部门统一配发,员工领到台式计算机后,应妥善保管台式计算机的主机、显示器以及附带的所有附件(包括各种线缆、 光盘、说明书等)。 第五条质保期内员工不得自行拆卸台式计算机,以免影响台式计算机厂商的售后服务。第六条未经许可,严禁将非XX配发的台式计算机接入XX局域网。 第七条未经员工所在部门批准,员工不得自行变更台式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第八条因工作岗位变动不再需要使用台式计算机时,应及时办理资产转移或清退手续。台式计算机做资产转移或清退时,应删除机内的敏感和重要数据。 第二节系统使用相关规定 第九条台式计算机的IP地址由XX统一分配,员工不得自行变更,否则会造成台式计算机无法正常连接网络。 第十条各部门应记录和管理IP地址相关的设备使用情况,对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应及

时记录设备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接收来自外部的软件或资料时,应首先进行防病毒处理。 第十二条禁止在没有采用安全保护机制的台式计算机上存储重要数据,在存储重要数据的台式计算机至少应该有开机口令、登录口令、数据库口令、屏幕保护等防护 措施。 第十三条员工应设置台式计算机的开机密码,有关密码设置按照《帐号口令权限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员工离开自己台式计算机时,应将台式计算机屏幕锁定;员工完成应用系统的操作或离开工位时,应及时退出系统。 第十五条所有的台式计算机系统设备必须有一个台式计算机可读的设备属性标签,以便于查询和统计。 第十六条存放台式计算机系统设备的区域必须保持适当的工作温度和湿度,相关要求参见产品说明。 第十七条必须明确所有台式计算机的使用者,台式计算机上不得放盛有饮料等液体的容器。 第十八条根据信息安全管理员的通知进行所使用台式计算机的病毒防治产品的升级版本检查,是否升级完成。 第十九条定期对所使用台式计算机进行病毒的检测和清除。如果发现病毒,将检测和清除的结果报安全管理员进行备案。 第二十条对于外来的(例如从网络上下载)程序和文档,在运行或打开前必须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清除。 第二十一条对于电子邮件附件所带的程序和文档在确认来自可信的发件人之前不得运行或打开,并且在运行或打开前必须进行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清除。 第二十二条不得进行计算机病毒的制作和传播。 第三章便携式计算机安全管理 第二十三条便携式计算机的硬件使用、系统使用安全管理规定参照台式计算机相关条款执行。

有线网与无线网比较

有线网与无线网比较 无线局域网指的是采用无线传输媒介的计算机网络,结合了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首先,无线局域网是有线局域网的延伸。使用无线技术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减少了用户的连线需求。 在有线世界里,以太网已经成为主流的LAN技术,其发展不仅与无线LAN 标准的发展并行,而且也确实预示了后者的发展方向。通过电气和电子研究所(IEEE)802.3标准的定义,以太网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高速、应用广泛且具备互操作特性的网络标准。这一标准还在继续发展,以跟上现代LAN在数据传输速率和吞吐量方面要求。以太网标准最初仅能提供10兆位/秒(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可以提供网络主干和带宽密集型应用所要求的100兆位/秒的数据传输速率。IEEE 802.3标准是开放性的,减少了市场进入的障碍,并导致了大量可供以太网用户选择的供应商、产品和价值点的产生。最重要的是,只要符合以太网标准就可以实现到操作性,从而使用户能够选择多个供应商提供的一种产品,同时确保这些产品能够共同使用。 第一代无线LAN技术是低速的(1-2兆位/秒)专有产品提供。尽管有这些缺点,无线所带来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还是在纵向市场上为这些早期产品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零售业和仓储业,这些行业的移动工人使用手持设备进行存货管理和数据采集。随后,医院使用无线技术将病人的信息直接传送到病床边。随着计算机进入课堂,学校和大学开始安装无线网络,以避免布线成本和共享Internet 接入。打头阵的无线供应商不久就认识到,为使这一技术获得市场的广泛接受,需要建立一种类似以太网的标准。供应商们在1991年联合到一起,第一次建议并随后建立了一个基于各自技术的标准。1997年6月,IEEE发布了用于无线局

最新版本终端安全管理规定

终端安全管理规定 主导部门:IT部 支持部门:N/A 审批:IT部 文档编号:IT-V01 生效日期:

版本发布日期发布原因生效日期Version Issuance Date Reasons of Issuance Effective Date 1.0 新版本发布 会签批准人签名签署日期 Approval(s) Signatures Date Signed 起草人 Editor IT经理 IT Manager IT总监(VP) IT Director

终端安全管理规定 1. 目的 终端安全管理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司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保证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在公司安全体系框架下(准入系统),本规定加强公司终端的管理,规范公司终端的配置和使用,降低由于个人对终端的使用不当而给公司造成的风险,提高公司终端标准化程度。 2. 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使用终端的员工以及管理终端的系统管理员。 3. 定义 3.1 终端 终端泛指一切可以接入网络的计算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3.2 用户账号 用户账号是用户用于访问公司信息系统的唯一的身份标识,包括用户名和密码。用户账号分为终端账号、AD账号、业务系统账号、VPN账号,以及后台管理账号。 3.3 办公终端 办公终端指用户办公目的,连接办公系统的终端。 4. 职责和权限 阐述本规定涉及的部门(角色)职责与权限。 4.1 IT部的职责和权限 公司IT部门负责终端安全策略的统一规划,制定终端的技术安全规范,定期检查公司终端的安全情况。 4.2 IT系统Infra组和CIM组的职责和权限 IT系统Infra组负责办公终端安全的具体工作,IT CIM组负责生产终端安全的具体工作,要求各系统进行终端区域的划分,定期检查各系统终端的安全使用情况。 4.3 系统管理员的职责和权限 各系统的管理员应根据要求严格执行终端的安全操作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