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发行量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等因素对通货

膨胀的影响研究

——基于V AR统计模型的一个实证分析

上海理工大学邓乃杰、史修策、张国民

[摘要]:后金融危机时代,最吸引世界眼球的莫过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新兴经济体产能过剩问题了,正当世界经济为“二次探底”风险而焦虑的时候,“金砖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悄然走高,甚至达到了不可控的地步,这又进一步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前景增加一分担忧。在我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0%,而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5%,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尽管货币当局密集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多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没有阻挡住CPI的势头。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到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论调。

本文在充分研究现状和文献基础上,利用从国家统计局《经济景气月度报告》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季度报告》中获取的2001-2010的货币供应量、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食品零售价格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月度数据,建立了反应变量之间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分析技术研究了四个指标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得到货币供应并非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以及目前我国的通货膨胀仍将持续几个月等的诸多重要结论。对政府制定政策改观恶性通货膨胀现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字]:C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广义货币;通货膨胀;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引言

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CPI不断攀高,今年5月份,同比上涨达到5.5%的34个月以来的最高位。尽管政府决策层采取了一系列试图控制通货膨胀的宏观措施,其中包括自2010年初以来已经11次上调商业银行法定准备金率和4次提高银行基准利率,但目前看来仍然收效甚微。有专家和金融机构预测,6月份,CPI指数将会达到甚至超越6.0%,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CPI上涨?而这种引致因素是通过何种路径推动的物价上涨?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才是寻找通货膨胀难题解决途径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本文将试图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一、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一系列商品及劳务价格的变动指标,通常被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CPI的增幅大于3%的时候,则经济体就呈现通货膨胀状态了;而当CPI增幅超过5%,则经济体便是处于恶性通货膨胀(Serious Inflation)状态。

温家宝总理曾说,通胀就像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经过连续十几个月的上涨之后,5月份的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5.5%,创下了34个月以来的新高。一年多以来央行的11次法定准备金率密集上调和4次的提高银行基准利率可以说收效甚微。一些经融机构预测,6月的CPI将超过6.0%大关!CPI 长时间的大幅不可控上涨,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会依法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最突出表现就是股市的低迷,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上证指数已从3067.46的高点(4月18日)跌到了最低的2676.54点(6月2日)。

图1:2010年以来央行上调法定准备金情况

(资料来源:新浪财经网/)

图2:2010年第二季度上证指数K线图

(资料来源:和讯网/)

今年政府的CPI调控目标定格在4%,按目前的发展趋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大的难度,通货膨胀问题必将成为时下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解决也必将是政府面临的一个艰巨而且迫切的任务。

1.2 研究意义

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各经济体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在控制通货膨胀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近年来,频繁的资产价格膨胀和波动,以及期间数次由于市场崩盘而引发的系统性经济衰退甚至金融危机,使得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对于商品和资本的价格波动进行干预成为政府与货币当局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是否能够理清货币供求状况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又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节点。央行的货币政策步步从紧,而CPI却节节攀升,这最起码在表象上证明,货币政策之于通货膨

胀的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甚至在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的理论阐释中,当人们论述在任何一场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政府的救市和扩张性宏观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的事实时,其理论逻辑一般是:巨额政府财政赤字,会导致央行货币超发,最后传导到消费品物价上,表现为CPI上涨。这也正是后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Hyman P. Minsk 生前一直坚持的基本观点。

而在当今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并不能把Minsk的这一理论简单地应用于分析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现实。由于最近两年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实际上还不算太大(两年1.95万亿),且200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5条和第30条实际上又禁止政府向央行透支的方式来弥补其预算赤字,人们可以认为近两年政府的财政赤字并不是央行“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但是,这决非就证明了政府的财政不是这一轮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主要推手这一点。简单说来,目前中国内部的宏观动态机制并不是像Minsk所阐释的那样是通过政府巨额财政赤字→货币超发→通货膨胀→CPI普涨这样一个宏观作用链条来工作,而可能是通过一个微观机制链条而直接推动CPI上涨的。

不少专家认为,此轮CPI上涨的直接推手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还有一些专家把原因归结为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例如原油价格突破100美金大关、金属矿等在2011第一、二季度月涨幅都在10%左右。苏剑等(2011)归纳说,这些输入性通胀与我国食品价格上涨结合,是CPI上扬的主要原因。有一种观点最为普遍,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政府的四万亿财政支出造成的流动性过剩是此轮通货膨胀的主因,并将继续影响数月。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在《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发现的“银行贷款创造存款从而在经济总体扩张的宏观条件下会不断内生广义货币”的逻辑,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解释最为合理①,他还支出造成目前的恶性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各环节的高赋税。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各个方面探讨了通货膨胀的原因,但都不免流于片面。通货膨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很难从一个视角就能做一个全面的解释。本文将通过变量自回归方法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RMPPI)、食品零售价格指数(RPIF)、广义货币(M2)和CPI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系统研究,希望找到究竟是哪种原因或者价格体系部分引致了CPI的攀高,从而能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建议,为政府政策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1.3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关于CPI的影响因素及M2、RPIF、RMPPI对CPI的影响作用和程度,国内外学者做过很多研究。货币主义大师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他通过对美国1867-1960年的数据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密切关系(Friedman & Schwarz,1965)。Lucas(1980)采用1953-1977 年美国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对比货币数量变化率、通胀率、名义利率三者的移动平均值,发现只要调整合适的移动量,货币数量的变化就会带来相同比例价格指数和利率的变化。Nelson(1985)通过逻辑分析表明稳定的通货膨胀状态由稳定的货币增长来决定。Kormendi & Meguire(1998),以及Geweke(2000)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Reynard(2006)通过对美国和欧洲的数据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之间具有明显的比例关系。Sekine(2006)认为,由于近年来很多国家的货币

①维森教授在《华尔街日报》上评论说:“现在看来这一逻辑(指文中提到的后凯恩斯学派的银行贷款创造村矿的逻辑)仍然在中国经济的现实中不断展现自身,且看来仍然在大行其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