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 深度解读

追根溯源  深度解读
追根溯源  深度解读

追根溯源深度解读

徐刚

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应当钻研教材,分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领悟教材内涵,吃透教材。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是什么?前后有怎样的知识联系?例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等。以透彻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为基本要求,追根溯源,深度解读教材,方能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从而准确、灵活驾驭课堂。

一、追根溯源,深度解读,透彻理解“是什么”。

我们常说,“学生要一碗水,教师要一桶水。”这句话虽然引发诸多歧义,但它一定程度上却反映了学生与教师在知识储备方面的关系。作为教师,首先应知道“是什么”。

【案例1】五年级上册《数字编码》

教师出示邮政编码: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邮政编码,讨论、汇报: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位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投递所。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如果前两位表示省,则四川省用62表示,而乐山市属四川省,但是61开头,这是为什么呢?(如峨边县614300)当场问得教师哑口无言,无比尴尬。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位老师的课堂,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对邮政编码缺乏一个清晰、深入的认识。的确,教参书上,各类资料上均有说明,中国邮政编码采用四级六位编码制,前两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三位代表邮区,第四位代表县(市),最后两位数字是代表从这个城市哪个投递区投递的,即投递所的位置。按照这个说法,为什么前两位表示省又不对呢?这是因为中国一共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而前两位最多可表示99个省市区。第三位代表邮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级市,一些省往往又有十个以上的市,这就导致表示市的编码不够,因此邮政部门在编邮政编码时,根据地理方向分区编码,将一些市调整到前两位。因此,则用61至64开头为代码表

示四川省。

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前深入了解编制邮政编码的方法,相信课堂上就不但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反而会因学生的质疑,让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也更具生命的活力。

【案例2】简易方程的教学(P71第3题)。

这个不易发现的小小的改动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年级备课组活动中,一位老师首先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说到底,这涉及新课标关于解方程的要求。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会解如2X +7=13,3X -X =5这样的简单方程,形如a -X =b 或a÷X=b 这两种类型的方程以后在中学进行学习。而在本题中,当求出单价后,用方程解答,前教材所列方程为(3156-X )×2.5=135,修订后教材所列方程为(X -3102)×2.5=135。这就有效避免了出现a -X =b 这种类型的方程。因此,我们说,教材的修订是严格的、严肃的、充分的。

二、对比设计,瞻前顾后,细细揣摩“为什么”。

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课标指出:教学内容要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分数、图形、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逐级递进、螺旋上升。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如果忽视这种呈现形式,将极大的影响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把握,也很难带领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例】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意义分别在三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下册呈现,对于两次呈现,区别在哪儿,各自的要求是什么,这是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从两册教材的情景图中,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都从生活情景中引出“分数的产生”。但三年级教材主要通过直观的形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分数的简单加减法。由于是初步认识,本册教材涉及到的分数,分母都教材修改后: 教材修改前:

不超过10。相比之下,三年级的生活情景更有儿童性。因此教学目标应定位于: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分数的意义;2.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分数。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则逐渐脱离直观方式的支持,更多的是从数系发展的角度,认识多方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所以需要对分数产生的历史背景做些交待,这也是对高年级学生数学文化的感染,更容易满足高年级学生认知的好奇心。在对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三年级仅仅描述性的提出“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五年级更从一个物体到多个物体中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明确叙述分数的一般意义“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且,对于分数的意义,教师应清楚,除了能表示具体的数量以外,还表示两个数或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在六年级进行分数乘法的意义教学和解决问题中充分体现。因此,教学目标应定位于: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他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活、生产需要而产生;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3.分子、分母表示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智慧源于解读”,准确深入地解读教材是智慧课堂的前提与基础。只要我们仔细揣摩,反复琢磨,不断追问,透彻理解,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深入歌曲文本解读

最新资料推荐 深入歌曲文本解读 《深入歌曲文本解读,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方案龙港五小孙小蕾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针对当前歌唱教学中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提出从歌曲艺术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三种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以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的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2、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文本解读是歌唱教学的根,用音乐的、 人文的、创新的角度进行多维解读,即从歌曲的特点、文化的语境、个性化的理解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领略歌曲的艺术魅力,最终获得对歌曲的正确理解。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和文献分析1、课题界定(1)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一种体现美的艺术。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2)歌曲。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词曲相应。 歌曲的创作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先词后谱写乐章,一曲专为一词所用,二是先曲后词, 依声填词。 (3)歌曲的文本解读:

是指从音乐要素出发,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把音乐要素作为音乐学习 主要内容。 通过对音乐要素准确、深入而细致的分析,设计有针对性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教学手段而直指音乐本体,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 2 、政策、理论依据(1)根据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比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 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 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2)雷默先生在《音乐教育的哲学》指出,教学中要尽可能发现和挖掘音乐中独特的音乐语言(要素),以此来发展学生对表现要素的理解力和更明晰的感知。 这句话点明了挖掘歌曲中音乐要素的重要性,它包含了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音色、结构、调式、和声、曲式、风格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歌唱教学很容易被上成一堂综合 课,虽然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但是对歌 最新资料推荐 曲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现状,意在优化歌唱教学文本解读 质量,提高歌唱教学有效性。

儿童经典诵读意义

儿童经典诵读意义何在 教育学研究成果表明,0-13岁是人一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期间,90%的记忆力已经形成。 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一旦错过这一人生记忆的黄金期,不管后天怎么努力,都补不回来了。所有做出成就的大人物无不是抓住了这一关键期。 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如果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程度,其能力一辈子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其主旨就是要让儿童在最关键的幼年时段,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篇章,使其天赋与潜能在轻松愉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又能达到学习语言、培养情趣以及提升素质、奠定人文底蕴的综合目的,使儿童日益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记忆一些永恒的经典作品,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诵读经典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最简洁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儿童的记忆力加强,注意力集中。长期实践表明,诵读经典可以让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获得显著提高。而注意力也是儿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2)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儿童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不自

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正是“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 (3) 儿童经典诵读与有利于孩子学好语文。 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胸有万巻书,下笔自有神!经典教育除了为孩子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孩子的语文程度。 利用孩子记忆的最佳阶段让孩子轻松地学习经典,从早解决孩子的语文学习的问题呢?变被动为主动,轻松愉快地学好语文,语文学好了也可以带动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成绩的提高。 (4)培养儿童的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各方面知识。

解读海恩法则

解读海恩法则 一、海恩法则的定义 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海恩法则的精髓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海恩法则的启示 (一)必须以预防为主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断,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 要在安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必须坚持“六要六不要”: 1.要充分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充分准备就是不仅熟知工作内容,而且熟悉工作过程的每一细节,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事前搞得清清楚楚; 2.要有应变措施,不要进退失据。应变措施就是针对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甚至安全事故可能发生所预定的对策与办法; 3.要见微知著,不要掉以轻心。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遗下隐患;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

对教材重点难点的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的视角 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首先要确立课程意识,重新定位教材地位,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已经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这里重点从教材的深度、广度、梯度、角度四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深度 深度指对照课程标准,深入钻研教材,不仅要理清知识脉络和知识结构,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点、易错点,并探寻知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更要挖掘出知识内容所体现的思维深度和所蕴含的价值情感。他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情感的深层体验非常重要。但是备课光有深度是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停留在教师经验的课程上,更重要的是如何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学生经验的课程,也就是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上,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没有教师的深入浅出就没有学生的浅入深出。高明的教师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而槽糕的教师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使原本懂了的学生被搞得云里雾里、扑朔迷离。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厚本变薄本,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这是浅出的过程。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教材、其他教学材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处理好教材,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把教材中深奥的不易理解的抽象知识,翻译成能读懂的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的学习。同时尽量做到教学过程的设计重点突出,导学和探究的问题能引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二度创作通过导学案设计呈现出来,不仅仅体现在对深度的设计创作上,更是一个综合创作的过程,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取舍、巧妙拓展、大胆改动、多方整合。前提是目标不偏离,要求不降低。 对教材的二度创作还体现在对教材的建构重整上。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对章节、单元、学年甚至整个学段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因为新课程标准设置的目标和内容给教师留出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很大余地。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往往差别很大,不同版本的同一教学内容出现了跨学期、跨学年的情况。这说明进行重新建构知识系统不仅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师要树立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的政策解析(深度解读)

【网站点评】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政策解读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突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先了解一下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解析。 【背景介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将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定位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存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等这一教育观念,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教育,导致当今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新的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不仅是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主要要素,而且带来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的各种变革。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契机。 经济和社会环境得到优化,创业的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创业空间更加广阔,创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更多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和张扬个性的要求将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这些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可能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 1、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和发达国家在诸多方面的差距已越来越小,这和我国对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是分不开的。但我们要进一步赶超发达国家,则不能一味地学习、吸收、引进,而要更多地依靠我们自己的自主创新。我国党和政府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并把它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只有从教育方面不断重视起创新,这样才能有效的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才符合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方向。 2、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际需要 我们力图通过各门课的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来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这是不够的。和中小学生不一样,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学校、家庭、政府等多方面的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可以以创业促就业,减轻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社会的压力。当然,并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要去创办自己的企业,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可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创新观念和思维 我国近年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但是这种方式的刺激,往往是以短期收益为结果,竞赛和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奖励,老师取得了荣誉,在后续的过程中很少有继续深入实践的,多数团队就此终止研究,同时指导教师也转向其他方面的科研中。由此可见,以科技竞赛带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虽然有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短期行为严重,严重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观念、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的培养,严重影响其持续发展的能力。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诵读的意义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千古传承记录着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光辉。我们日日诵读浸润,人生的启迪,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掏溶出深度和高度,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所有的聪明智慧唯有建立在这个平台上才能尽其用。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当然是自由的阅读,自觉的学习,主动的体验),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这二者的相辅相成对孩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文化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诵读课文,记忆力明显增强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水结晶试验表明,诵经典正是利用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调用能量之法,运用自己的声波音能,承载丰富美善智能量的经典语言,文字信息,反馈给自己的体内之水,从而改善整个身心气质,达到和谐身心、开智益慧的目的。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语言正是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学习力的强力影响正是建立在对记忆力的拓展和优化基础上的,具有开发右脑的作用。具有开智的意义。 我们一年级的孩子读经典能达到倒背如流。他们每次背诵常规语文的时候也用背经典的方法熟读成诵,背得很快,这正是诵读经典带来的极强记忆的神力。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

任务一掌握新闻通讯与新闻评论的阅读特点 活动1用典型事例和生动细节塑造人物 1.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物的哪个典型事例与生动细节?请说出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活动2小标题在通讯中的作用 2.《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探界者”钟扬》均使用了小标题,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一个小标题拟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喜看稻菽千重浪》小标题即凸显了大功至伟的袁隆平的个性品质,更多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们其实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更有价值的劳动,那就是:明确国家、人民的迫切需求,并以此为目标;需要坚定不移的决心、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需要敢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的精神;需要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探界者”钟扬》小标题则以钟扬的生命阶段为纵轴,以其人生广度为横轴,揭示了其生命探界的深度、广度与长度。 相较而言,我认为《“探界者”钟扬》的小标题拟得好:形式整齐,词语生动,概括性强。《喜看稻菽千重浪》形式不够整齐,拟制的标准并不一致。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并无小标题,如果让你给它拟制四个小标题,该如何拟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温暖场面:热情周到,体贴入微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

深度解读海恩法 、海恩法则的定义 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 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 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事故苗 事故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海恩法则的精髓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海恩法则的启示 (一)必须以预防为主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断,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 1.要充分准备,不要仓促上阵。充分准备就是不仅熟知工作内容,而且熟悉工作过程的每一细节,特别是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异常情况,所有这些都必须在事前搞得清清楚楚;

2.要有应变措施,不要进退失据。应变措施就是针对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甚至安全事故可能发生所预定的对策与办法; 3.要见微知着,不要掉以轻心。有些微小异常现象是事故苗头、事故征兆的反映,必须及时抓住它,正确加以判断和处理,千万不能视若无睹,置之不理,遗下隐患; 4.要鉴以前车,不要孤行己见。要吸取别人、别单位安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作为本单位本人安全工作的借鉴。传达安全事故通报,进行安全整顿时,要把重点放在查找事故苗头、事故征兆及其原因上,并且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5.要举一反三,不要固步自封。对于本人、本单位安全生产上的事例,不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事例,只要具有典型性,就可以举一反三,推此及彼,进行深刻分析和生动教育,以求安全工作的提高和进步。绝不可以安于现状,不求上进; 6.要亡羊补牢,不要一错再错。发生了安全事故,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就是要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绝不能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听之任之,以免错上加错。 (二)要有“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 任何细小问题,都可能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导火索”,甚至是“定时炸弹”。比如一个烟头可能会引发一场火灾,一块劣质的钢筋可能会使一座大楼坍塌,一件质量不合格的刹车片可能会导致一起车祸,等等。所以,抓安全工作不能忽视小问题,要坚持从细小问题入手,以“小中见大”的敏锐眼光和“见微知着”的警觉意识,善于从各种征兆中发现苗头、从苗头中排除隐患。特别要善于发现和解决那些掩盖在成绩荣誉光环之下、隐匿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躲藏在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视线之下的各类细小问题,从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抓预防。

文本解读三境界

【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 【专题号】G351 【复印期号】2011年03期 【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西安)2010年10期第21~22页 【作者简介】汪昌友、吴晟民,湖北宜都市陆城一中。 【关键词】EEUU 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属于“纯个人”解读(曲解和误解都无所谓)。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与一般意义的文本解读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为教材承载着更多的公众教化功能,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文明层面等,涵盖主体个性和社会共性两个维度,同时义不容辞地调和着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教材的文本解读不仅要发散思维,彰显多元解读(诸多可能的信息组),而且要基于核心价值做聚焦性思维,凸显主题解读(特殊示意的一组)。既要克服肤浅的多元的盲视,又要避免过度诠释的洞见。 笔者就课堂中的文本解读进行长期观察,借用邵雍《观物外篇》中“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之说,把当下的文本解读状态归结为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以目观物,盲人摸象 以目观物,往往只是浮光掠影,课堂观察表现为“浅”。经常以两种态势呈现:一是罗列文本中“诸多可能的信息组”。如关于《春酒》,师生共同解读出下列元素——风俗美、人情美、童真童趣、母爱、民风民俗。在整个解读过程中,没有“观大略”,只有“局域打探”。笔者感觉学生就如盲人摸象一般,文本的各个元素如“柱”,如“墙”,如“扇”……在此基础上,老师强加给学生“琦君笔下的‘春酒’已不仅仅是春酒,而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的风俗美,人情美,春酒是记忆中家乡的味道,是作者思乡情结的寄托,是生生不息的民族根”。课堂中的解读“质壁分离”。 二是布陈各种题材的“物质性”。教材解读如“水果拼盘”,一般只停滞在“色泽、形状”层面,“香、味”层面都不曾品味,更不曾深究其来龙去脉、身价、声誉等。如《端午的鸭蛋》,教师引领学生对其“色美”“味美”“形美”进行了解读。除此之外,老师还让学生明白,作者对鸭蛋不仅从正面进行了直接的描绘,还采用了不露痕迹的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至此,物质层面上的鸭蛋就从语言的朗读、鉴赏及表达的技巧等三方面进行了解读。类似这样的解读就是“以目观物”。 第二境界:以心观物,按图索骥 以心观物就是主观先行,或基于情感定位之后的解读,或纯粹凭借自己喜好随意解读。课堂观察表现为“偏”。笔者曾经观察一位老师的课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媒体呈现的视觉冲击,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执教老师的演讲:我震撼于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反差,几乎拍案而起,“一定要追查罪魁祸首!”遗憾的是,执教老师此刻脱口而出:“人类啊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当时我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感想:“没有庭审的决断。”追查凶手的过程应该有严肃的态度、严谨的思辨、严密的逻辑,有了这样的解读准备,引领学生探寻“悲剧的根源”才能够心服口服,入心入髓。 我们解读文本往往有“按图索骥”的陋习。把“文本”“教参”当作“图”,亦步亦趋地寻“骥”(主题)。用这种方法解读文本呈现两种现象:其一,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备课只读教参,根本没有先读文本的习惯。“教参是鸦片”(叶圣陶),让不少教师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其二,以教师的身份功利性地肢解文本,仅仅就文本的文字符号机械解读。 笔者曾在全国优质课观摩中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一位老师对胡适先生《我的母亲》这样解读:角度一:母亲;角度二:后母;角度三:婆婆;角度四:妇人。当从角度四解读时,(选文为“我家五叔是个无正业的浪人,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我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大概总有什么好处给他……”)强调母亲面对侮辱有刚气。这没有错,但是不应该把“寡妇”解读为“妇人”!虽然两者都是女人,但是我们细细品位,就会发现“寡妇”的生存比“妇人”艰难。一方面,“寡妇”孤苦无助,办事难度大;另一方面,“寡妇”处境艰难,“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样一改,令母亲的刚气品质褪色不少。第三境界:以理观物,一叶知秋 林语堂说:“真正有益的读书,便是引领我们进到这个沉思境界的读书,而不是单单去知道一些事实经过的读书。”因此,最有效的文本解读应该是以理观物。 我们不妨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的一个比方来解释“以理观物”,即“好比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文本呈现的往往是“飞沙、麦浪、波纹”,这些都是表象,而且浅显直白,无需在这个“学生已知”的疆域左冲右突。文本解读强调“准度”“深度”“广度”,应该聚焦在“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出了风的姿态”。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以为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与“与时俱进”并重。前者强调文本历史意义的解读,后者强调现实意义的解读。 “知人论世”地解读文本,已经达成共识并且行之有效,在此不再熬述。由于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核心价值观也悄然变脸,所以对于文本解读强调“与时俱进”迫在眉睫。 经典是安静的,它必须等到一个好的读者才能复活。“好的读者”不仅是“知人论世”的读者,更应该是“与时俱进”的读者。理由有二:其一,“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所以,理解文本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这个创造过程,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其二,“文本的解读是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目的。在解读中就必然使读者与作者以文本为媒介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这个“碰撞”和“问答”的过程中,也无法回避读者当下的时代背景。 如何做到与时俱进地解读呢?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三种尝试行之有效。

大学各专业解读及知识普及

50余个布点较多、稳定性好、报考热度较高的专业。每一个专业都从专业解析、专业与就业、报考指南、录取数据四个方面深入解读,帮助考生家长从报考的角度了解专业,从权威的数据中获取信息。 工学 信息安全:互联网时代的安全卫士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国家安全。病毒、恶意代码导致的计算机和手机等设备瘫痪、个人信息的无故泄露、各种电信诈骗手段、窃取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事件屡见不鲜,以致于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安全变得至关重要,甚至已成为全球国际事务的重要话题。信息安全,听起来“高大上”,似乎有点高深莫测,实际上我们一点也不陌生……税收学 税务局不是就业唯一选择

税收学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只要是买来的东西都和纳税有关。就拿“营改增”来说,以前一套总价100万元的二手房需要交5%的营业税就是50000元,现在改为增值税后,只需要交47600元,比之前少交税2400元。“营改增”后还为企业减轻了很多负担。 听了这些你是否立刻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了呢?那么,税收学学什么?它主要研究什么?就业情况如何?报考时又该注意什么呢?呢? 经济学 经济学: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相信大家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陌生,但你也许不知道,经济学是诺贝尔奖在社会科学中唯一授予的学科,足见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它更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经济(Economy)一词据说源于希腊文oikonomia,在古希腊语中是指对家庭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对于家庭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在财富的取得和使用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劳动及产品的浪费,用最合理的方法管理家庭收支,这就是“经济”一词最初的含义。 理学 化学:变来变去的学问

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doc

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 一、基本理念 1.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经典诵读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2.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 经典诵读应遵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倡导用普通话诵读诗文,用规范字书写诗文,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背诵和写字方法。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 经典诵读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提供符合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诵读材料,通过循序渐进的活动安排,逐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经典诵读应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会诗文的音韵美与内涵美,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实践活动中,了解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目标和内容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及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与语言学习规律,确定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一)总体目标和内容。 1.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2.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创设自由宽松的诵读环境,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经典诵读活动,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积累经典诗文,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建立健全诵读活动机制,丰富经典诵读资源。 学校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工程等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我省经典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讲解-共9页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年04月20日15:2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201911期作者:安富 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2 作者简介:安富海,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0 安富海,1981年生,男,甘肃庆阳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内容提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高阶思维发展的理解性学习,具有注重批判理解、强调内容整合、促进知识建构、着意迁移运用等特征。深度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教师通过确立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整合意义联接的学习内容、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情境、选择持续关注的评价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关键词:深度学习浅层学习教学策略 标题注释: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XJC880001)和2019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9A022)成果之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中的独白和灌输逐渐被“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所取代,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新型的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授受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广度和师生合作交流的状态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但由于教师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内涵、原理、实施策略等方面理解不到位,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调查发现,许多自称合作性、探究性的课堂上,学生忙碌于各种“工具”的使用和“自由”的交流,对于学习活动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往往只停留在对过程和步骤的认识层面上。从课堂学习的现状来看,和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的仅仅是学生记忆知识的愉悦程度,并没有体现出对新型学习方式所强调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精神的重视。这种只关注外在形式、忽视其精神实质的学习过程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体验情感、践行价值观,而仅仅使学生记住了知识、认识了情感、了解了价值观。这种基于简单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浅层学习对于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局限。本研究拟针对这一问题,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教师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1]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参考文本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参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一、海恩法则的定义 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 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 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 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 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 领域,在其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 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

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海恩法则的精髓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海恩法则的启示 (一)必须以预防为主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事故征兆、事故苗头,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事故苗头、事故征兆、事故本身就会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工作水平也就提高了。由此推断,要制服事故,重在防范,要保证安全,必须以预防为主。 要在安全工作中做到以预防为主,必须坚持“六要六

2020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2020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 - 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工作总结】 经典诵读具有激发学生潜能与智慧的作用。有助于审美教育与人文思想教育,拓展思想深度。下面是为您带来的“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希望您喜欢!请点击查看。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1 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抓好这项工作。本学期,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读书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及诵读的评价。同时加强诵读的资料积累。学校定期组织专人进行诵读检查,使经典诵读活动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营造良好诵读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学校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的名言佳句装点教育墙壁。悬挂学生的诗文书法作品,举行书法比赛。教育环境体现班级特色,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的活动成果,包括读后感、手抄报等等。鼓励学生家长为孩子订阅报刊、购买图书,建立小书柜。

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每天定时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二、科学整合安排时间,确保诵读活动扎实开展 学校根据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结合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坚持做到让学生每天诵读时间在30分钟以上。为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合理穿插安排。即每天利用晨诵和午读时间,检查学生的诵读进度,总结交流诵读的经验,更可以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 三、灵活运用多种诵读形式,有效提高诵读成效 为了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避免单调枯燥的背诵,学校采取多种诵读方式穿插其间,例如:师生对诵、男女生对诵、接龙读、擂台诵、诗词诵读大比拼等生动活泼的愉快形式;有时还积极引导学生经典诵读手抄报,融诗词、绘画、书法于一体;有时也指导学生在课外游戏中借用琅琅上口的诗文诵读。本学期还开展了大型诗歌朗诵会——亲子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与支持,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背诵,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这样,既巩固和传播了经典文化,又提高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四、将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简易版

深度解读海恩法则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一、海恩法则的定义 海恩法则:任何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 的。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 人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 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 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 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 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它确实 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 当然,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在其

他领域也同样发生着潜在的作用。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当一起重大事故发生后,我们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事故征兆”和“事故苗头”进行排查处理,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及时解决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海恩法则的精髓 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三、海恩法则的启示 (一)必须以预防为主 假如人们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前,预先防范

小学数学培训复习提纲及主要参考内容

暑期培训数学复习提纲(2011.7) (1)对现实资源的开发,要处理好什么关系? 答:“学习生活化”与“知识经验化”两方面的关系。 (2)在实际教学中“综合与实践”一块却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答:“综合与实践”资源缺乏、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不足。 (3)要实现“综合与实践”课程资源的全方位拓展,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外,还要多关注什么? 答:要多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意外生成资源、现实生活资源以及与数学相关联的其他学科资源。 (4)对意外生成资源的开发,要做到哪几点? 答:“即时捕捉”、“慧眼识珠”、“巧妙转化”、“有效利用”。 (5)对综合学科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什么? 答:广泛涉猎,融会贯通,以体现知识的应用性。 (6)要探索出独具个性的“综合与实践”课程资源,可采取如下哪些策略?答:对传统数学小工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深度挖掘”、“有机统整”; 对数学课外读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旁征博引”、“巧插妙传”; 师生经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到“营造氛围”、“互动共享”。 (7)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是什么? 答:“综合与实践” (8)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自主研发的内容,怎样更好地体现其价值? 答:都要充分根据其学段要求的不同来组织和实施。 (9)什么叫做“全等变换”? 答:如果图形经过变换,与原来的图形重合,也就是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发生变化,那么这样的变换就叫做全等变换。 (10)全等变换的本质是什么? 答:全等变换的本质是两点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11)全等变换包括哪些? 答:平移、旋转和反射。 (12)什么叫做“平移变换”? 答:如果原图形中任意一个点到新图形中相对应点的连线方向相同,长度也相等,这样的全等变换就称之为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13)什么叫做“旋转变换”?

如何深层解读文本

如何深层解读文本 杨敏 解读是在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事件、人物、性质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具隐性的思考,它不仅不拼弃文章原有的价值,而是更深入地、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欣赏。 《最后的辉煌》曾是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记叙了诺贝尔晚年将自己的巨额资产用于捐助祖国医学事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辉煌业绩,歌颂了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受到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感染。如果只是解读诺贝尔的无私精神同样是解读的缺陷,收不到真正意义的效果,诺贝尔的形象是空洞的、高虚而空大的。一味地强调人物的高尚道德,学生也就跟着唱“高调道德”,此有何用?这就是为什么教育学生做好人好事的文章越来越多,而这样做到的学生越来越少,也正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通病之一。用这种“高调道德”来要求学生是不公平的,我们都知道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无利益也就无所谓道德,小学生也是如此。虽然文中人物的品质超群,但作为一个不成年的孩子未必理解。浮上去只能适可而止,沉下来才尽其意。

今天是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人们已经没有了智商的差别,只有情商的距离。某校的三年级(1)班搞了一次以“我为班级做贡献”的班会活动,班主任老师要学生用实际行动为班级献力。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为班上买了一包洗衣粉作打扫卫生用,当天回到家却被奶奶大骂其蠢、愚笨,并责令其收回洗衣粉。作为孩子他已经算是无私了,良好的用心所受到无情批评与责令使幼小的心灵如何理解家长与学校的“矛”盾。当然我们明知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可是孩子今后再读到诺贝尔的故事,他也就把他当作“童话”故事读一读罢了。时代的发展使人们都在当今的经济大潮中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这些孩子会受到何种伤害呢?家长的自私面、社会的冷漠面,与诺贝尔的“激情”相比天壤之别,用其文本的正面批判个人和社会的反面,正面教育的反向作用更胜一筹。 选编到小学教材的作品除有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古诗词外,都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歌颂,对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引发思考等作品。不同的作品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解读毫无定论;不同的老师对同一篇章的解读也存有不同,随着教师个人生活阅历的增长和不断的阅读反思,每次解读同一文本的观点较之以前也有相异之处。通过解读不断形成个人有效的阅读批判。 当然,解读并不是去挖文章的“死角”。某省在选编初中教材时有人提出朱自清的作品《背影》中他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穿过铁路,翻越栅栏,因此不应该选入教材供学生学习。大家都知道

大学专业解读

大学专业解读 《大学专业解读》 一所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参差不齐,办学水平各有高低;只有选择了理想学校的特色专业或优势学科,才能接受目前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教育部给高等院校的本科专业划分了四个层次,分别是学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国家重点学科。层级越高实力越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华所在,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往往集中在这些地方。这不仅是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区分专业强弱与高低的重要标志。 重点里面有一般,一般里面有重点,只有全面把握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情况,才能量体裁衣、对号入座。 据报载,重庆市一位曾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的考生,填报志愿时看到某著名以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想象中此专业应当是研究航天火箭推进器和燃料的,于是抱着从事航天事业的梦想,毫不犹豫地填报了这个志愿,入学后才发现这个专业就是过去的锅炉专业,为此后悔不已。还有,为什么有的考生即使上了大学却学的并不轻松,甚至郁郁寡欢、厌倦学习,为什么有的学生读了几年大学,好不容易挨到毕业,却求职无门、四处碰壁,甚至不得不长期待业,给家庭和本人带来新的焦虑和不安,——了解专业、把握内涵,关注就业、兴趣结合已刻不容缓,是每位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必修课。 本书前言及内容示例如下: 前言 填报高考志愿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莫过于挑专业了,因为确定专业是考大学的最终落脚点,它不仅关系你的兴趣和爱好,而且涉及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生涯。因此,了解我国大学的专业情况,准确把握各大学每个专业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高低,从而为填报志愿提供科学参谋和指导,就成为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迫切需要和必修内容。鉴于此,我们在综观目前各种同类图书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从贴近考生、服务报考以及详实、权威的角度出发,汇编了这本《大学专业解读》——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实力大全。 中国普通高校上千所,本科专业300多个。同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其办学实力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同一个专业不同大学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差异很大。无疑只有选择了重点大学的强势专业或优势学科,才能接受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同样,只有选择了理想学校中(包括一般本科)的特色专业,才能受到“货真价实”的优质本科教育。 那么,不同大学、不同专业之间其办学实力和水平怎样衡量、怎样挑选,区分他们高低、强弱的最明显标志是什么,或者通俗一点讲,怎样了解普通高校的优势专业或学科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价要素告诉我们,提供评价一所大学实力的主要指标就是专业与学科实力。看专业、学科就是看其建立的时间长短,是否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否是国家重点学科。一般来说,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是最好的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是好的专业,有硕士授予权的专业是比较好的专业。一所好大学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好,一所普通大学,也有比较好的专业。所以我们在报考时,要尽量选择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以上的专业。 除以上标志性特征外,看一所学校是否在该学科具有优势,还要看该专业是否设有“基地班”。所谓“基地班”就是国家在该专业设立的全国“重点班”。这里的师资力量强,补助和奖学金高,有本科——硕士连读或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机会。当然,我们在分析和使用这些要素时,还要注意一些学科例如数学,在全国很多院校设有重点学科和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而一些新兴的学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没在全国任何院校设重点学科,仅有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