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农户经济区域特色探析

黄河三角洲农户经济区域特色探析
黄河三角洲农户经济区域特色探析

XINJIANGSTATEFARMSECONOMY

黄河三角洲地区包括德州、滨州、东营等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作物产区。惠民县位于黄河三角洲平原地区,总面积1364平方千米,总人口624552人。萧圣庙村在惠民县城东南,北距惠民县城30公里,东南距济南市区110公里,总人口1250人。萧圣庙村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作物种植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近些年来,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途径上,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之路。首先,该村充分利用耕地充裕、土质肥沃的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其次,在粮食及其农产品丰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和家庭养殖业;其三,发展家庭加工业,其建筑绳网加工制造业成为仅次于农业收入外的重要来源,与此

同时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萧圣庙村在建设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有特色的地域经济模式,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户建设现代农业进行了有益探索,本文对村中农户进行了随机调研,以所获26户农户的家庭经济资料为依据,分析萧圣庙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一、农民家庭经济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是传统社会农民的主要生活依赖,也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渠道。因此,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萧圣庙村现有耕地2420亩,人均耕地面积1.94亩。通过对村中26户村民的调

[摘要]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背景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户以粮食种植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以萧圣庙村为代表的该地区农户,发挥人均土地相对宽裕、劳动力较为丰富的区域优势,形成了家庭规模养牛、手工编织等特色产业,出现了农村三个产业链均衡发展的局面,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也应看到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农户经济区域特色

黄河三角洲农户经济区域特色探析

张安福张文

(石河子大学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综合基础部

山东

青岛266100)

[作者简介]张安福(1972-),山东临沭人,石河子大学新疆屯垦与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经济史博士;张文(1977-),山东莒南人,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综合基础部教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

33

查后发现,该村土地分配相对均平,人均耕地大体上和总平均数一致。

为了更为清晰了解人、地比例关系,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列出萧圣庙村的人、地比例示意图:从上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萧圣庙村的耕地相对宽裕,人均耕地2.14亩,大大高于全国人均1.4亩的标准,更高于山东省1.22亩的标准(2006年)。在人均2亩多耕地的情况下,农民的粮食播种面积得到了保障。萧圣庙村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三种作物二年三熟制。由于土地面积相对宽裕,在保证粮食作物种植的前提下,许多农户家庭还经营果园、蔬菜等。从收入看,一般情况下,一亩玉米的年收入在600元左右,棉花在900元左右,小麦在500元左右,而果树的收入就相对可观了,大概在2000元以上。不过,在萧圣庙村种植果树的农家并非普遍,大约有20家左右的不到60亩的果园,所以果树的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从对20多户农家的调查来看,土地种植收入成为是农户家庭收入的主体部分,大体能占据农民收入总数的一半甚至更多(见附表4)。

其次,萧圣庙村耕地较为平均,人均耕地大都是在2亩左右,而且自改革开放土地包产到户以来,已经20多年没有再调动耕地,这和国家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变的精神是一致的,与一些地方频繁调动农民耕地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土地均平稳定,使农民能进行长期投入,增加地力和肥效,并经营一些生长

周期较长的果木、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保障了收入途径。较高的农业收入对农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2006年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农业生产的热情提高了。

二、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家庭养殖业

萧圣庙村土地平均,粮食收入稳定,为发展家庭黄牛养殖业奠定了基础。黄牛是鲁西北、鲁北地区重要的肉牛品种,在消费市场上享有盛誉。在调查的26户农家中,养牛户有14家,占调查户总数的54%,这些分散式小户型家庭养殖,饲养黄牛从一头、至三、四头不等。养殖地点主要在自家的庭院,劳动力全是自家人员。目前黄牛的价格从每头3000元至1000元不等,一般农户都是买入小牛饲养1年左右后卖掉,小牛的价格大约为1000元左右,成年牛的价格为3000元左右。饲料主要是农作物秧杆,加以饲料,每头投入大体为600元左右,除去人力,每头牛的盈利为1500元左右。所以,分散式小户型家庭特色养殖,以较小的投入,可取得较大的收益,以14户黄牛养殖户为例,其投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情况详见表格附表2。

分散式、小户型家庭养殖黄牛适合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是促进致富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其发展优势是,第一,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农户

表1萧圣庙村农户土地情况34

XINJIANGSTATEFARMSECONOMY

表2农户黄牛养殖与收益分析表

家庭养殖在起步开始无需大的投入,一般的投入开始只是牛犊的价钱,构成足够的生产能力,当年就可以见效,养殖规模上开始扩大,以二、三头牛为普遍方式,发展后劲足,成效好;第二,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和家庭劳动人手,省时、省力、省工,饲养管理等方便易行,饲养成本低。萧圣庙村发展家庭黄牛养殖,充分发挥了农作物种植桔杆的后续效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困难家庭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土地相对平均,对于萧圣庙村有重要意义。由于土地肥沃,粮食产量稳定,该村形成了饲养肉牛的传统产业。一般情况下,一头肉牛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出栏,除去成本大概还能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如果规模饲养,效益就更为可观。据统计,一般两头黄牛的养殖农户比较多,规模饲养的就很少了。但是,由于养牛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保障农民大宗开支的重要来源。村中大多数农户,特别是没有其他技艺的农户大都饲养黄牛,所获收益成为应付日常支出和大宗支出的主要依赖。而且,从表1和表2的对比可以看出,农户养殖黄牛的数量和家庭人口、土地数量是成正比的。由于土地数量相对均平,家庭人口和土地数量多,农作物种植和桔杆产量就相应较多,因此,单位面积上能承载的饲养肉牛量和产值量也就相应较多,从而家庭收入情况就相当可观。

三、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不仅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家庭饲养业,而且要搞“农、工、贸”一体化生产,在保证第一产业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使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

萧圣庙村所在的姜楼镇有“绳网之都”的美誉,编织建筑用化纤绳网一直是该地的特色产业。姜楼镇大力实施“创名牌、强龙头、扶中小”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这一主导产业的优势,使姜楼镇成为全国化纤绳网的主要产地之一。为支持绳网制造这一优势产业的发展,姜楼镇专门设立工业区,配备了良好的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在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使得这一支柱产业发展更快,规模效应日益凸显。现在全镇拥有“安惠”、“黄河”等120余家网绳厂,其中全国著名品牌10余家,化纤绳网年产量达4.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20%;全镇从事化纤绳网制造业人员高达1.2万人,占全镇人口的1/5强(2005年全镇人口54898人)。分别从事原料的采购、绳网的制造、产品的销售等。

萧圣庙村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农户经济已经融入到乡镇企业的编织行业体系中。织网成为家

35

XINJIANGSTATEFARMSECONOMY

庭中重要的经济活动。编织网绳具有既能集中生产也可分散生产的特点,许多农户将初级产品的订单拿到家中编织,充分利用家庭人手和闲暇时间,甚至夜间也在劳作,正如唐人所描写的全家劳作共同编织的情景,“茶陵一道好长街,两畔载柳不载槐。夜后不闻更漏鼓,只听锥芒织草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为广大农户中的老、弱群体加入到编制行业中提供了方便,许多农户把对绳网加工、定货作为主要产业进行经营。更多的年轻劳力直接到姜楼镇网绳厂打工,并参与到网绳的货流中去,产品远销大江南北,大量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据统计,在该村300户农家中,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织网业中的达到100户,占据了农户总数的1/3,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

图1:萧圣庙村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比例图(单位:元)从图示中可以看到,家庭收入较高的农户一般都是在搞好粮食种植的前提下,兼从事织网、养殖等产业,家庭收入渠道多元化。而仅仅靠种植粮食的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一般都相对较差。

萧圣庙村耕“织”结合的发展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绳网制造这一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措施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有效缓解了土地对农民增收的制约。

四、问题及展望

萧圣庙村土地资源较有优势,并发展了家庭养殖和特色家庭编织手工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萧圣庙村形成了村风朴实、治安良好的局面。从村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来看,26户农民无论经济状况怎样,但是对于

社会治安的看法是基本满意的(见附图2)而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本村的大多数农户都把猪圈、耕牛等家畜放在户外饲养,这和山东省许多地、市农村治安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该地良好的治安状况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图2萧圣庙村村民对治安和生活的满意度(根据调查的结果,满意为5分,一般为3分,不满意为1分)

当然,在探讨萧圣庙农村经济发展经验的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视。萧圣庙村村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二是基层缺少致富带头的能人和组织,三是考虑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基础设施首先体现在农村道路上。“要想富,先修路”,山东省的道路质量之高在全国有名,“村村通”工程也搞得轰轰烈烈,成为学习的样板。但是,从姜楼镇到圣庙村大多还是土路,镇上的出租车都不愿意到这个村子来。雨后更是泥水四溅,崎岖难行。道路成为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绳网编织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减少运输费用、加快物流成为当务之急,很多进出该村的运送绳网的车辆入蜗牛爬行,严重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硬化道路、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起码的要求,而该村住宅也缺乏统一的规划,随意建设,从而使村中的大街也随着农户的住宅方位而曲曲折折;此外,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村民随意丢弃垃圾,人畜粪尿随意堆放的现象比较普遍,村中的一处沟汊,更是异味弥漫。所以,(下转第45页)

36

XINJIANGSTATEFARMSECONOMY

(上接第36页)富裕起来的村民,更该认真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强环境卫生的监管力度。

其次,萧圣庙村缺少带头的能人和组织。在对萧圣庙村基层党建讨论会上,村党支部孔书记谈到了农村党建的问题和忧虑:从2004年到现在,有着1200多人口的村子没有一个党员发展指标,更为重要的是,党支部会议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都流于形式,如传达一下党的有关文件等内容。这从农民对生活的态度也可以看得出来,在我们有调查资料的26户农家,无论是经济条件好的还是经济条件相对差的,对生活满意度远远地低于对治安的满意度,大都感到生活压力较大,对未来充满了困惑。因此,如何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年轻、健康、有活力,发挥示范、组织和保护的功能,是今后基层党组织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大事。

再次,要考虑如何将产业做大、做强,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萧圣庙村农户家庭收入来源比例图”(附图1)我们可以看出,粮食收入仍然是农民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而以织网收入为代表的产业来源其比重仍然不大。在我国农村经济仍主要“靠天吃饭”、农村经济基础脆弱的今天,如何将以织网收入为代表的二三产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益,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恐怕不是一个萧圣庙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靠上级政府宏观调控、有效引导,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和科学指导,只有这样农民收入才能持续增加,新农村建设才能有更加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惠民县统计局:《惠民统计年鉴》(2005),山东省统计局印务中心2006年.

[2]山东大众网:《搞好第二次土地调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7.26)http://dzrb.dzwww.com/dazk/fdc/200707/t20070726_2365778.htm.

[3]林毅夫.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把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4月21日.

(责任编辑:刘俊浩)

vol.107,no.61.

[2]程广帅,万能.农村女性婚姻迁移人口的成因及影响[J].西北人口,2003,(4):31-33.

[3]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1):14-21.

[4]马健雄.性别比、婚姻挤压与妇女迁移——

—以拉祜族和佤族之例看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移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88-94.[5]Bossen,Laurel,“ChineseWomenandRuralDevel-opment:SixtyYearsofChangeinLuVillage,Yunnan,Lan-ham,Boulder: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INC,2002.[6]Muldavin,Joshua,“ThePoliticalEcologyofA-grarianReforminChina:theCaseofHeilongjiangProvince”,RichardPeets,MichaelWatts(eds.)LiberationE-cologies:Environment,DevelopmentandSocialMovement,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pp.227-259.[7]回良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N].新华网,2004-1-12.

[8]徐钢泓.东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少数民族人口的涌

入[M].民族出版社,2001:118.

[9]宣宇才.云南承诺5年内消灭绝对贫困[N].人民日报,2003-6-20.

[10]陈友华,米勒?乌尔里希.中国婚姻挤压研究与前景展望[J].人口研究,2002,(3):56-63.

[11]文献良.中国人口性别比研究[J].社会科学,1993,(5).

[12]郭志刚,邓国胜.中国婚姻拥挤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3):1-17.

[13]郭志刚,邓国胜.婚姻市场理论研究——

—兼论中国生育下降过程中的婚姻市场[J].中国人口科学,1995,(3).

[14]郭志刚,邓国胜.年龄结构波动对婚姻市场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8,(2):1-8.

[15]潘金洪.出生性别比失调对中国未来男性婚姻挤压的影响[J].人口学刊,2007,(2):20-25.

(责任编辑:张红丽)

45

XINJIANGSTATEFARMSECONOMY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文章标题: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般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文秘网文章找 范文,到文秘网]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然而,如何发展好县域民营经济,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重要地就是要打好区域民营经济的“特色牌”,充分立足本地传统产业和优势资源,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近年来,我们某市县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支柱产业,以及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大特色产业.但是,调查中发现,我们某市的一些特色产业多年来仍在低水平上徘徊,“膨胀”、“拉动”能力和扩张势头还没有形成,企业集中度低,形不成规模,龙头企业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像苏南、浙江那样的区域规模经济优势。针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要想使某市的民营经济得到大发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强势竞争力的区域块状经济,形成竞争优势,就必须努力找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一、加强调研,充分摸清民营经济在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应该说,近年来我们某市的民营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也十分注重培植

和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但是在实现特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低、弱、散”的状况阻碍了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我县玻璃产业发展为例,该产业起步于上个世纪年代,是从玻璃仪器加工发展壮大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特别是进入年代以来,生产企业逐步增加,外销产品不断增多,促进了该产业的加快发展.目前全县拥有玻璃及水晶工艺品生产企业多家,其中:中外合资企业家,加工点多个,从业人员余人,全县个乡镇均有玻璃制品加工企业或加工点,星罗棋布,遍及全县镇村。尽管玻璃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层次较低.在企业层次上,不少企业规模还较小,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在产品外销上,不少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国内各有关外贸口岸或香港、台湾地区的代理商间接出口,产品利润被中间商获取太多;在产品层次上,大多数产品是为国内外客商搞配套、组装产品,直接销往国内外市场的还比较少,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广东、浙江、上海等地。二是管理较弱。不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较乱,家族式管理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现代公司的规范化管理要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三是摊子较散。众多的生产加工企业缺少公司长期发展计划、产品研发规划,缺乏对产品市场的调研;缺少对公司内部和周围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工地点分布比较零散,集中统一管理难度较大,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树立重视程度不够。 (二)同行业无序竞争影响了特色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一方面,同行

浅析区域经济合作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发展策略 2010级地理科学 1.区域经济合作: 1.1理解:区域性经济合作是指某一个区域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进行产品交换而采取共同的经济政策,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性经济团体。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世界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产物和表现。它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趋势,有其深刻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必然性。 1.2分析:当前国际大势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总体来看,三大特征或三种发展的大趋向脉络日益显现。一是经济的全球化有向区域化深入的趋势;二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单极化与多极化的斗争日趋激烈,多极世界的到来已现端倪;三是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加速转向亚洲。亚洲尤其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只重要力量,但是相对于欧洲和北美,亚洲的区域经济合作水平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在参与全球竞争和防范全球性危机方面,整体上还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加快亚洲经济整合,提高区域化合作水平,走向亚洲经济一体化,是亚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利用机遇,化解挑战的必由之路。中国是亚洲大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中扮演关键性角色,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自身的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增进亚洲其他经济体的整体利益也是大有裨益的。 2.蓬勃发展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 2.1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市从60年代就开始酝酿,80年代取得一定进展,到了90年代,面对西欧、北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挑战,为适应区域经济活力增长的需要,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比以往更加迅速。 亚洲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中心舞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亚洲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禀赋,既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必然使亚洲成为世界各种势力角逐的舞台,从而也必然对亚洲经济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和威胁。 不可否认,包括中国在内的充满着生机的亚洲经济确实分享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显示出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当这种竞争力触动和有可能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因为他们不愿与发展中国家公平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 “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杨家

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争取到国家、地方、企业的投资和扶持资金,重点加强了对魏氏庄园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同时建成若干座行业主题博物馆。鼓励成立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司,促进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文化产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4.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本区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优良的生态优势尚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还不适应,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区域经济学案例期末测试

区域经济学案例期末测试 案例一 上海浦东陆家嘴,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开发区,去年贡献税收478亿元。这个数字约占浦东新区税收的1/4,约占上海同期税收的1/16,而上海的税收又接近全国的1/16。 1、上海浦东陆家嘴新区创富秘密在哪里? 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金融贸易开发区。行业龙头和集团公司总部集中于这些“亿元楼”里。 2、什么是总部经济?如何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 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3、案例说明了总部经济至少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什么效应?税收贡献效应,社会资本效应、产业乘数效应 4、为什么说总部经济的发展会带动积聚企业总部的中心城市以及相关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集聚带来了总部产业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积聚,形成强大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有力的推动了中心城市的发展。 中心城市企业总部与周边生产基地、产业基地的企业价值链与产

业价值链的形成,强化了相关产业的实力,扩展了经济发展空间,有力的带动了中心城市经济区域的发展。 2.二战初期,西欧的一些国家因努力恢复经济而扩大支出,造成了国际收入的不平衡,为解决一系列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着手建立一种自由化的体系,试图克服贸易壁垒和数量限制等。1951年,法国、原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签订为期50年《欧洲煤钢联营条列》,整个50年代,西欧国家在GATT的旗帜下,成功地进行了关税减让,极大的消除了贸易壁垒。 1)简要分析欧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2)欧盟建立对于成员国有什么积极作用? 有利于内部贸易发展, 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各成员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3)利用关税同盟理论,从生产转移和投资转移角度,分析产生上述积极作用的原因。 贸易壁垒的降低提高了区内的贸易自由度,在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下,劳动力和企业向自由贸易区集中,扩大了该区域的市场规模和供给能力,而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将选择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作为生产区位。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本地市场的放大作用下,区外的产业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亚行)的支持下,大湄公河次区域(GMS )内的六个国家基于共同的历史文化,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以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大湄公河次区域包括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具体是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老挝民主共和国(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该次区域是以湄公河为纽带形成的自然经济区,面积26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38亿。 在亚行及其他发展伙伴的支持和推动下,GMS 经济合作计划帮助次区域确立和实施了许多行业的优先发展项目。 为了实现繁荣、一体化、和谐的次区域发展愿景,GMS 经济合作计划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发展战略(“3C 战略”):? 通过实现可持续的实体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将交通走廊转变为跨国经济走廊,加强区域连通性(Connectivity ); ? 通过有效促进人员和货物的跨境流通,以及实现市场、生产流程和价值链的一体化,提高区域竞争力(Competitiveness );以及? 通过开展项目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建立更广泛的共同体意识(Community ) 。

GMS战略框架(2012—2022) 2011年,在GMS经济合作第四次领导人会议上,各参加国领导人通过了2012—2022年指导次区域发展的十年《战略框架》。该《战略框架》以参加国的承诺和国家发展计划为基础,旨在促进GMS内外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 GMS国家重申了该计划目前的愿景和目标: ? 建立更加繁荣、一体化、和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 ? 该计划将通过(1)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基础设施纽带,促进跨境贸易、投资、旅游和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以及(2)开发人力资源和技能,释放次区域的发展潜力。 ? 为确保发展过程的公平及可持续,GMS计划在规划和实施项目过程中充分尊重环境和社会利益。 区域投资框架 2013年12月,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第19次部长级会议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通过了“区域投资框架(RIF)”,并通过确立2013—2022年的优先投资和技术援助项目规划,落实了《战略框架》。RIF包括200多个项目,涉及10个行业,总投资额超过500亿美元。“RIF实施计划”明确了2014—2018年的92个高度优先发展项目,此外还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中期实施计划和监测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14817427.html,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浅析 作者:郑学进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7期 [提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稳步进行,我国正处在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将直接影响我国振兴崛起的脚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会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由于区位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地区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一般,而西部地区发展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这种格局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如何平衡好地区经济的发展,将会决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只有协调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快地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因此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月15日 对于区域经济,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比较简单的理解是指,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包括空间、地理、文化、社会等一些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地理位置、资源、气候、人文、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区各种资源、位置、气候等的差异,导致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新的经济发展格局也在悄然形成。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区域发展也很不平衡,因此协调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新概念。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很少有人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减缓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扩大,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同时保持和提高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欠发达地区为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后盾,同时发达地区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各种技术、资金、项目等的支持,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形成良性的竞争循环的关系,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协调好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012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No.8总第20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4 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魏学文 (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 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在政府谋划、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市 场运作、科技支撑、融合发展、人才保障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高效生态型文化产业发展 新模式。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高效生态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8-0137-03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定位。这既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也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转方式、调结构,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自然生态与文化和谐共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高效生态的文化产业新路。 (一)政府推动,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总布局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充当着引领者、设计者、推动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关系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1.理念引领。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首先要明确高效生态的发展理念。地方政府应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发展、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引领文化产业向高效生态方向发展。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功能,提高企业与公众对发展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认识,向全社会传播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心和态度,激发个人和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情,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规划设计。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在规划设计中,地方政府既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又要结合各市、县(区)实际进行县区规划。整体规划要体现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的实际,市、县(区)规划要反映地方的文化特色。比如:滨州市政府制定的《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详细绘就了滨州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既体现了高效生态经济的总体要求,又结合了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 3.政策推进。政策资源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政府应运用政策工具对文化产业高效生态发展做出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在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可提供资本推进、项目推进、制度推进、人才推进等政策支持,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创新,探索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体系。 4.环境治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为高效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既要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又要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和制度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发挥文化企业的主体作用,让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 收稿日期:2012-04-29 作者简介:魏学文,男,滨州学院黄河三角洲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基于高效生态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以黄河三角洲为例”(2911RKA16018)、滨州学院重大招标课题“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2011ZDW01)的阶段成果。 731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区域规划案例比较 无论是中央政府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各种层级和类型的区域规划名目繁多、发展定位相似、区位特色淡化,造成了区域经济政策失灵、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负面效应,因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区域规划亮点解析 1、美国的西部开发 “美国西部”是一个历史性的地理概念,它是指太平洋沿岸和广大的内陆区。美国西部由于开发较晚,曾一度成为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但是美国西部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矿产很多,其煤的储量占全美的2/3以上,黄金、白银和铜的储量分别占全美的70%、50%和50%,能源潜力超过中东的全部油田。 美国西部开发经历了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末两个阶段。第二阶段采取的政策措施如下:实施联邦“公共土地”政策,鼓励开发。规定只要在西部地区种草植树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规模或一定时间,就可低价或免费得到一定面积的土地。设立专门机构和配套相关法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落后地区发展。利用军事工业拉动产业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美国的西部开发运动促进了西部地区的跨越性发展,使西部地区变成了“小麦王国”和“畜牧王国”,同时也保证了美国区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欧盟的区域发展 欧盟成立初期,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差异较大,成员国之间

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当前,欧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集团,也是解决区域经济稳定与平衡发展最成功的组织之一。 欧盟区域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下:成立欧盟协调地区发展的机构。完善财政金融政策,促进地区发展。协调成员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使成员国发展目标与区域发展目标相一致。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是世界上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区域政策,其总体目标是为了解决整个共同体范围内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保证共同体内各成员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确保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3、日本的区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的“过密区”和“过疏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和地方经济圈,在人口密度、经济规模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扩大,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出现了人口过密、拥挤和地价上涨等问题,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出现了人口过疏、没有活力和经济衰败的现象。 为转变区域发展现状,日本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区域规划:通过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法律,完善区域管理。通过规制改革,实现行政服务灵活化、多样化、效率化。通过树立人才观以及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发展城市群、都市圈整备计划以及建设特色城镇,协调城乡发展。通过“观光力国”战略、“一地域一观光”战略以及大力发展田园生活体验发展旅游业。通过这些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了经济、人口的“过密”和“过疏”问题,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取得了明显成效。 4、迪拜的区域发展 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由盛到衰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普遍现象。

新柔廖成长三角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典范

新柔廖成长三角 一、新柔廖成长三角基本情况 东盟南成长三角发起之始,其合作主要集中于新加坡和印尼廖内群岛中的巴淡岛以及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因而曾被称为“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长三角”,或是“新柔廖成长三角”(Sijori,Singapore的Si,Johor的jo和Riau的ri)。随着合作的不断推进,1996年扩大到包括马来西亚南部4个州和和1997年印尼的6个省,故后来又称为“新马印尼成长三角”,有时也称为“东盟南部成长三角”。新柔廖成长三角作为东盟区域内进行经济合作的重要试验地,已经成为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最成功的典范。 二、新柔廖成长三角成立情况和次区域合作的进展 南成长三角是东盟最早出现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它是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于1989年12月首先提出的,当时仅仅是发展“新加坡-柔佛(马来西亚)-巴淡岛(印尼廖内群岛的一个岛屿)成长三角”的构想。1990年,这一构想得到印尼总统苏哈托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的积极响应,印尼将合作范围扩展到廖内群岛的其他岛屿,故被称作是“新柔廖成长三角”。1996年和1997年,该成长三角又被扩大到马来西亚南部的马六甲、森美兰、彭亨州和印尼的西苏门答腊、南苏门答腊、占碑、明古鲁、西加里曼丹等省。

(一)新加坡—柔佛州之间的双边合作 新加坡与柔佛州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自70年代末,新加坡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它把相当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工序转移到柔佛州,从而促进了柔佛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成长三角计划实施前,新在柔总投资额为7.94亿马元(1981—1990年),约占柔外资的20%,位居第二;到1991年则上升为14.3亿马元(约合5.8亿美元),占23%,上升到第一位;1993年第一季度批准外来投资额1.19亿马元,其中新加坡为0.476亿马元,占40%,比重继续增大。” (二)新加坡—廖内群岛之间的合作 印度尼西亚政府为吸引外资流入,采取工业园和工业区的形式进行成片开发,外资可在岛上的投资项目持有100%股权。自1978年以来的20多年来,巴淡岛一直是免税的保税区,这是巴淡岛招商引资最大的优势。截至2004年9月,巴淡岛上共有17个园区,在巴淡岛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735家,分别来自34个国家,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4亿美元。目前,新加坡工业园是巴淡岛最大的工业园,另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园和工业区,包括:台湾在巴淡岛设有“光华工业区”,占地340公顷;巴淡岛东岸的卡比(Kabil Industrial Estate)工业区,占地180公顷。民丹岛的开发形式也是发展工业园。民丹工业园,占地4000公顷,至1998年初期,已有29家公司安家落户,已投入生产的17家公司租户在1997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文章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 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 (一)资源优势 甘肃以古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l.5亿立方米。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农业环境独特,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有较为良好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石油钻采、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风动工具、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相对优势突出,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省内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商业流通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二)资源劣势 甘肃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特别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虽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产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企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现状仍未得到彻底的改变;从业人口文化程度低下,投资环境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老、少、边、困区域范围大;由于受自然条件、区域位置、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以及人文背景等各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加大,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而这种状况在西部大开发中,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二、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制约 1、土地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基础设施差。甘肃耕地资源是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均比全国略高,但合理利用程度不高。县域范围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制约了地域优势的发挥。 2、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产业分布与文化结构不对称。劳动生产率的低下,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目前甘肃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仍以小学、初中文化为主。从劳动力产业间的分布看,一、二、三产业劳动力呈正三角形分布,小学、初、高中以上文化结构呈倒三角形分布。 3、技术、人才、信息等成为稀缺资源。甘肃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的耕作技术、综合生产技术以及非农就业、自主创业的基本技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供给缺失。在人才方面,大量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

浅析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路 内蒙古党校2009级经济管理专业二班韩凤廷 摘要: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南与辽宁省接壤,东与吉林省相邻,既属东北经济区,又是中国西部大开发区域中的东部地区,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09.10万人。通辽市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高土质肥沃、水草丰美。既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但由于历史、政策、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通辽经济总体水平偏低,同全国发展的差距较大。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非均衡发展略、外部市场驱动、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等策略实施,以有效地解决资源丰富但开发不足的问题,使通辽市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阶段,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关键词:通辽;区域经济;资源条件;发展思路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现状 (一)优势条件 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有雄浑的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肥沃的科尔沁草原、珠日河牧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 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气候适

宜,现有耕地88万公顷,草原面积290万公顷,宜农宜林荒地130万公顷,人均占有土地2.3公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黄牛、生猪、绒毛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和“黄牛之乡”之称。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便于农作物生长发育。 工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通辽市工业发展比较快,重点行业有煤炭、电力、食品、纺织、化工、建材、医药、冶金、机械等。农畜产品加工、煤电转化、医药化工、建材为通辽市工业的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工业。主要有以当地粮食、经济作物等农产品和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酿酒及饮料制造业、牲畜屠宰及肉类加工业、纺织业等。煤电转化工业主要是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炭开采及二次能源转化。医药化工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麻黄草资源及蒙医、蒙药资源发展起来的化学原料药及蒙药生产加工业已形成相当规模。建材工业主要以水泥制造、水泥制品、玻璃制造、砖瓦生产、耐火材料制造为主,有各类企业100多家。 教育文化独具民族特色。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享有“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版画艺术之乡”、

区域经济学案例

点辐射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线辐射 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重庆,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7个省2个直辖市。长江经济带不仅是长江流域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也是全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和全国经济、科技、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

云南省选择的昆河经济走廊发展战略(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合作走廊)就是很好的线辐射案例,他们利用边疆区位特点构筑了从中国昆明到越南河内的经济走廊,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选择充分发挥边疆的优势,加快了边疆的发展。 面辐射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

根据辐射的特点,面辐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摊饼式辐射,另一类是跳跃式辐射,这是我们借用移民理论的概念对辐射理论做的分类。摊饼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逐渐与周边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并逐渐向外推移。这样的辐射导致的发展时间上是渐进的,从空间上来看是连续的,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没有出现盲区。例如,广东省与周边省份的辐射首先从交界处开始,逐渐向后推移。这种辐射方式很像摊饼时的推移过程,因此得名。跳跃式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跨过一些地区直接与落后地区进行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流动和传播,使后者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辐射从空间上来看是跳跃式的。例如,目前中国政府在积极倡导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对口扶贫工作,东部发达地区和边疆西部落后地区之间形成的辐射就是跳跃式辐射。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策略浅析

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策略浅析 根据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我国区域经济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共同富裕问题。之所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国家为了谋求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共同富裕而进行的总体策划。所以本文就分析了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经济结构需要考虑的政策问题。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经济空间结构的特点,找出符合国情与客观规律的区域经济战略思路,就是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都市圈”为目标重组我国区域结构,需要考虑以下政策问题。 标签:都市圈重组区域经济政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在总量及结构上均出现了与改革开放前极为不同的深刻变化。进入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生产要素空间结构不合理安排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对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未来的进程形成极大阻碍。 1 首先需要确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各工业化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本在60年代以后四次制定国土规划,则始终是以防止人口过度集中为基本宗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制定的几个五年计划中,都把区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虽然自“六五”计划以来有了从“沿海与内地”,“东、中、西”,和“七大经济区域”的区域划分提法的变化,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也有若干种其他的不同划分,但区域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始终不明确。比如沿江经济带的划分根据只是其地理特征,而从铁路货运所代表的省际交流情况看,1994年湖北与省外的经济交流,只有不到19%是在沿江流域,四川的比重更低,还不到12%。这两省的省际经济交流主要是南北向而非东西向的,所以沿江经济合作虽然嚷了很多年,却一直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再如环渤海经济区的划分也是根据其地理特征,但辽宁的省际经济交流只有10%是在京、津、冀、鲁四省市,而山东与京、津、冀、辽的省际经济交流还不到12%。所以自改革以来,对我国经济区域的划分虽有过许多说法,但是由于离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在规律,就成了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不服谁的事情了。在具体规划中,则是在各个经济区域内谁都想当“头”,彼此争来争去,或者是我的规划不包括你,你的规划又把我抛弃在外,而各自所划出的腹地范围又都基本上重合在一起。这样的规划,显然难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实际意义。 2 其次是通过改革来推动都市圈经济的建立 按都市圈模式重组我国区域经济,说到底是要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改变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原有区域经济格局,这就必然要对原有的区域经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次区域合作发展思路 一、合作发展宗旨 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澜沧江—湄公河为纽带,以“同饮一江水、共建幸福家园”为理念,以推进次区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开发和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合作为突破口,坚持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合作机制,按照WTO和次区域合作总体框架及各项协议的要求,发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沟通次区域陆上大通道,实现次区域与中国、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对接;营造一个适合国际贸易与投资发展的环境;通过对话确定共同实施的项目,建设经济走廊、产业带,使次区域合作得到扩大和发展,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尽快形成;把次区域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试验示范区和陆域经贸区;创造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改善次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次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顺应世界经济大潮,增强次区域国际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共建次区域一体化经济,建立稳定而长久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计划时间和年限 计划编制基准年为2002年,计划年限为2004—2008年,2008年后作远期展望。 三、次区域预期发展目标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阶段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 近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东南亚国家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预计2004年—2005年,次区域国家GDP和对外贸易额将会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相互投资稳步增加,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基本实现已有或新建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通讯的畅通,为货物进出口和人员往来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较好地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与自由贸易区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泛亚铁路”东线尽快开工建设,力争将大通道建设上升为联合国促进次区域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加大投入,促进大通道建设目标早日实现。 中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继续稳定增长,境外投资力度明显加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三产业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各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有较大提高;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口岸和城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提高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在次区域各国一些重要沿边结合部,即泰国北部清莱府与缅甸交界地区、中国西双版纳磨憨与老挝么丁交界地区、中国河口与越南老街交界地区、中国德宏瑞丽与缅甸木姐交界地区等,建成重要的经济园区和生产基地;争取泛亚铁路中、西线开工建设。 远期:次区域国家的GDP增长率应不低于前期水平,外贸进出口额和外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有较大提升;次区域国际大通道建设顺利完成;次区域合作机制业已完善,区域大市场业已形成,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特别是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合作及开发,全面推进次区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摘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越来越为人们重视的今天,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符合这一前提要求。通过对甘肃发展特色经济制约因素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发展特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科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制约因素;措施一、甘肃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资源禀赋资源优势甘肃以

古甘州、肃州而得名,位于祖国中心。全省设五个省辖市,七个地区以及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民族有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哈萨克、土、撒拉、满等民族,人口近2634万人。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地形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祁连山地六大区域。主要山脉大多分布在省境边缘,大多数河流都以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矿藏主要有石油、煤、铁、铬、铜、钨、磷、石膏、池盐、芒硝等。森林资源多集中在山区,主要有陇南白龙江林区的青冈、桦木、云杉、

冷杉等用材林树种,木材蓄积量近亿立方米。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七位,人均耕地居第六位,同时,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大;甘肃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广阔;甘肃省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