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恙虫病的护理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流行特征由于鼠类及恙虫的滋生、繁 殖受气候与地理因素影响较大,本病流行有 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北方10、11月高发季 节,南方则以6~8月为流行高峰,11月明显 减少、而台湾、海南、云南因气候温暖,全 年均可发病。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 恙螨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灌木丛边缘、草 莽平坦地带及江湖两岸。
流行病学

病分布很广,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 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 远东地区常见。我国主要发生于浙江、福建、 台湾、广东、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新 疆、西藏等省、自治区,以沿海岛屿为多发。 近年江苏、山东、安徽和某些地区也有小流 行或散发。

(一)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 如沟鼠、黄胸鼠、家鼠、田鼠等。野兔、家 兔、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鼠类感 染后多隐性感染,但体内保存立克次体时间 很长,故传染期较长。人患本病后,血中虽 有立克次体,但由于恙螨刺螫人类仅属偶然 现象,所以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安徽出现罕见恙虫病58例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1月01日 来源: 南方日 报 作者: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安徽省卫生厅获悉,入秋以 来安徽省部分地区零散发生恙虫病病例58例,目前尚 未发生死亡病例。据悉,近20余年来,该省对恙虫病 疫情未见报告。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一种以鼠类为传 染源、以恙螨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பைடு நூலகம்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受染的恙螨幼虫叮咬人体后,病原体先在局部 繁殖,然后直接或经淋巴系统入血,在小血管内皮 细胞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不断 释放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 立克次体死亡后释放的毒素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本 病的基本病变与斑疹伤寒相似,为弥漫性小血管炎 和小血管周围炎。小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 增生、血管周围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皮疹由立克次体在真皮小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引起 内皮细胞肿胀、血栓形成、血管炎性渗出及浸润所 致。

国外最早系日本人于1810年首先描述本 病,1927年日本学者绪方规雄等用病人血液 注射家兔睾丸内,经5~6次传代后,阴囊红 肿,取其涂片染色发现立克次体,命名为东 方立克次体(Rickettsia orteintalis)。1931 年定名为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幼虫叮咬的局部,因毒素损害、小血管形成 栓塞、出现丘疹、水泡、坏死出血后成焦痂, 痂脱即成溃疡。全身表浅淋巴结肿大,尤以 焦痂附近的淋巴最为明显。体腔如胸腔、心 包、腹腔可见草黄色浆液纤维蛋白渗出液, 内脏普遍充血,肝脾可因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而肿大,心脏呈局灶或弥漫性心肌炎;肺脏 可有出血性肺炎或继发性支气管肺炎;脑可 发生脑膜炎;肾脏可呈广泛急性炎症变化; 胃肠道常广泛充血。
疾病传播

恙虫病立克次体由恙螨(常为红纤恙螨及地理 纤恙螨)经卵传递,以叮咬取食物时传给诸如森林 及农村鼠类,包括家鼠,田鼠,及野鼠等。人体感 染在恙螨幼虫叮咬后发生。潜伏期约6-21天左右 (平均10-12天),起病往往突然,典型病例常以 恶寒或寒战开始,在第一周,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度,常见有严重的头痛,并有结膜感染充血。在 发热的5-8天,躯体常出现斑疹,并常扩展到手臂和 腿。他们可能很快消退,或变成斑丘疹,色泽加深。 在发热的第1周,可有咳嗽;第2周,可发生肺炎。 发病同时可见有四肢酸痛,疲乏思睡,食欲不振, 便秘或腹泻,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在重笃病例, 脉率增加,血压下降,出现谵妄,昏迷及肌肉抽搐, 间质性心肌炎也比其他立克次体病更常见。

(二)传播途径 恙螨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恙螨种 类近3000多种,但能传播本病者主要为地里恙螨, 红恙螨与高湖恙螨。其生活史包括卵、幼虫、稚虫、 蛹和成虫。仅幼虫营寄生生活需吸吮动物的体液, 其余发育段皆为自营生活。由于幼虫一生中仅叮咬 动物或人一次,所以由感染鼠类获得立克次体的恙 螨幼虫,在当代无传播机会,经稚虫、蛹、发育为 成虫产卵。立克次体经卵传至下一代(第二代)幼 虫,当第三代幼虫叮刺动物或人时,立克次体随唾 液传入新的宿主,故称为隔代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 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感染后免疫 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且只能获得对园株 病原体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发病。
恙虫病的护理
感染科—吴妙玲
恙虫病 的概念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又名丛林斑疹伤 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 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 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早在公元313年,我国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如 “人行经草丛、沙地、被一种红色微小沙虱叮咬, 即发生红疹,三日后发热,叮咬局部溃疡结痂”, 颇似现代恙虫病。但直到1948年才于广州分离出恙 虫病立克次体。
据介绍,报告的58例病例,均在安徽北部地区,阜 阳市47例、蚌埠市8例、亳州市3例。目前,所有病人 都得到及时治疗,部分病人已经出院,未发生死亡病 例。
恙虫病的疾病病原

恙虫病立克次体呈双球或短杆状,多成对排列,大小不 等,约0.2~0.5μm×0.3~1.5μm,寄生于细胞浆内。用姬 姆萨染色,细胞核呈紫红色,胞浆为淡蓝色,立克次体为紫 红色靠近胞核旁,成堆排列。患者的血液等标本接种在鸡胚 卵黄囊,Hela细胞中均可分离出病原体。小白鼠对其很敏感, 常用来作病原分离。本立克次体株特异性抗原血清型较多, 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可分为5型:Karp,Gilliam, kato,Fan及Chon。近又鉴定出3个新的抗原型,总共已发 现8个抗原型。因不同地区、不同株间的抗原性与毒力均有 差异,故病情及病死率的差异也较大,恙虫病立克次体另具 有与变形杆菌OXk共同抗原成分的耐热多糖抗原,临床上常 用变形杆菌OXk为抗原作凝集试验协助诊断。但与OX2、 OX19不发生凝集反应。病原体耐寒不耐热,低温可长期保 存,-20℃能存活5周,加热56℃10分钟即被杀灭;对一般消 毒剂极为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