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安师案例分析知识点(OK)81

注安师案例分析知识点(OK)81
注安师案例分析知识点(OK)81

2013注安师案例分析知识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找隐患)管理P121,附录四)※

人的因素:

1、生理: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禁忌作业;

2、心理:三个周期:疲劳周期、智力周期、情绪周期,外界因素压力大:抑郁症,辨识功能异常:色盲;

3、行为:违章指挥、监护失误、指挥错误、操作错误(违章作业);

物的因素

1、物理性危害: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无防护装置)、电伤害、噪声、振动危害、电离辐射(焊接)、运动物伤害、明火、高低温物质、信号缺陷、标志缺陷、有害光照、其他风险。

记忆:

1)4个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防护缺陷;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2)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电伤害;

3)明火、高温物质、低温物质、有害光照;

4)噪声、振动危害、运动物伤害、其他。

2、化学性危害: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有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粉尘与气溶胶、其他。

第1类、爆炸品: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不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有液化气体:

第1项、易燃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第2项、不燃气体(无毒、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压缩空气、氮气等。

第3项、有毒气体(毒性指标同第六类)如:一氧化氮、氯气、氨等。

第3类、易燃液体:

第1项:低闪点液体:闪点<-18℃。如:乙醚(闪点为-45℃);乙醛(闪点为-38℃)等;

第2项: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如:苯(闪点为-11℃)、乙醇(闪点为12℃)等;

第3项:高闪点液体:23℃≤℃≤闪点<61℃。如:丁醇(闪点为35℃)、氯苯(闪点为28℃)等。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1项、易燃固体: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如:红磷、硫磺等;

第2项自燃物品: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于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如:白磷、三乙基铝等;

第3项遇湿易燃物品: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些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如:钠、钾等。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1项氧化剂。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为敏感,如:过氧化钠、高锰酸钾等;

第2项有机过氧化物。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键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和摩擦极为敏感,如: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甲乙酮等。

第6类、有毒品:剧毒品、有毒品、有害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一级放射性物品、二级放射性物品、三级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第1项酸性腐蚀品。如:硫酸、硝酸、盐酸等。

第2项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乙醇钠等。

第3项其它腐蚀品。如:亚氯酸钠溶液、氯化铜、氯化锌等。

记忆:压爆放毒,粉氧易腐。

环境因素

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场地通道、照明;

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道路狭窄等;

3、地下(水下)作业环境不良:有毒有害气体;

管理因素

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

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

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4、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未落实;

5、操作规程不规范;

6、事故应急预案和响应缺陷;

7、培训制度不完善;

8、其他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

9、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

10、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

11、其他管理因素缺陷。

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20类伤害)(找危险源)(P122)※

一个打击:物体打击;

四个伤害: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其他伤害(摔伤,野兽咬伤);

四个常见:触电、火灾、高处坠落、坍塌;

四个煤矿:冒顶片帮、透水、防炮、瓦斯爆炸;

四个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粉尘属于其他爆炸);

一个中毒与窒息:氮气、CO2、缺氧窒息;

两个不常见:灼烫、淹溺。

其他类——七大类有害因素:

噪声、振动、粉尘、高温、低温、气压、气流、辐射

所以危险源一共有20+7=27类

机械伤害类型14种: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三、参照卫生部颁发的《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危害因素分为十类(7类物质),分别为:

1、粉尘;

2、放射性物质;

3、化学物质(有毒物质);

4、物理因素(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四、技术对策(技术措施)※

1、物体打击:加安全防护网(罩),正确佩戴安全帽

2、其他伤害:其他对策(这一条必须要有,否则扣分)

3、高处坠落:安全带(高挂低用)、安全帽、软底防滑鞋;

4、坍、塌:要求货物整齐靠边摆放、堆放限高2M

5、中毒:设备密闭;厂房通风;防腐服装、防毒面具或防毒口罩。(不能用湿式作业,会造成毒物扩散)。

6、窒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配氧气瓶、戴氧气呼吸面罩。

7、灼烫:加大距离、穿长袖工作服

8、淹溺:个体防护:安全带、空中护栏和平台

9、电器安全对策:(防止触电)※

1)接地,接零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3)绝缘;

4)电气隔离;

5)安全电压;

6)屏护和安全距离;

7)连锁保护;

8)设置防爆电气设备。

10、防火:※

1)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2)密闭和负压操作;

3)通风除尘;

4)惰性气体保护;

5)采用耐火建筑材料;

6)严格控制火源;

7)阻止火源的蔓延;

8)抑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

9)组织训练消防队和配备消防器材。

11、可燃物质发生化学性爆炸的条件

1)存在可燃物质,包括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

2)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并且达到爆炸极限,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3)存在火源。

12、防止粉尘爆炸:※

1)缩小粉尘扩散范围;

2)消除粉尘;

3)控制火源(静电等);

4)适当增湿。

13、影响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因素:※

1)温度;

2)含氧量;

3)压力;

4)火源能量;

5)惰性介质;

6)容器。

14、防爆:※

1)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火源;

3)及时泻出燃爆开始时的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5)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建筑的损坏;

6)检测和报警。

7)防爆设计 (1)抗爆容器。(2)爆炸卸压。(3)房间泄压。

8)防爆电器设备

9)控制爆炸的极限范围:(温度、压力、点火源能量升高,爆炸可能性变高;加惰性介质、孔径变细爆炸可能

性变低)

15、职业危害

1)噪声:吸声、隔声、消声、减振、个体防护:配耳塞、耳罩(效果好)。

防止职业性耳聋的措施※

1、工艺选择或改造:减少噪声源和噪声强度;

2、加强设备维护:运行良好,降低噪声;

3、采取消声、降噪、隔离措施;

4、定期检查噪声强度;

5、佩戴有效的听力保护用品;

6、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实行轮、换岗制度;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振动(减振):控制震动源、设计劳动作息时间、事宜的个人防护措施。

3)粉尘(八字控制方针):隔(隔离)、水(湿式作业)、密(设备密闭)、风(厂房通风)、护(防尘口罩)、管、教、查。

16、职业病※

1)噪声:噪声聋

2)振动:手臂振动病

3)红外线:白内障

4)紫外线:电光性眼炎。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5)电离辐射:放射病。

6)粉尘:尘肺病。

7)高温:中暑

8)生物因素: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

9)气压低:减压病、高原病、航空病

17、职业性皮肤病:

接触有毒物质的企业在职业卫生方面应做的工作

1)建立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工作场所设备机械通风设施;

3)给工人配备适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4)按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

5)对工人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组织工人定期到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体检;

6)加强安全培训,使工人了解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及防护知识;

7)遵守国家工时制度,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

8)使用的各种化学品,应选择标有厂名、厂址,有化学成分和毒性中文说明的合格产品。高温:

18、室内高温:空调、通风、减少高温作时间、放高温假、发防暑降温费、发茶饮料

29、室外高温:通风、减少高温作时间、放高温假、发防暑降温费、发茶饮料、遮阳措施

20、低温:增加防护保暖、减少低温作时间。

21、辐射(每年都考):(三大防护)

1)减少与辐射源作业时间

2)拉大与辐射源距离(微波炉:3M,电视:5M,电脑70CM)、

3)屏蔽

22、非电离辐射:※场源屏蔽、距离防护、合理布局、个体防护

23、电离辐射:※剂量控制、相应的防护措施。

1)外:时间、距离、屏蔽

2)内:围墙隔离、除污保洁、个体防护。

24、高温作业防护:※

1)对于高温作业,首先应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这是改善高温作业条件的根本措施。

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利用水来进行。

3)通风降温。通风降温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

4)保健措施。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暑季供应含盐的清凉饮料是有特殊意义的保健措施。

5)个体防护。使用耐热工作服等。低温的防护,要防寒和保暖,加强个体防护用品使用。

6)异常气压的预防。可通过采取一些措施预防异常气压:技术革新,如采用管柱钻孔法代替沉箱,工人不必7)在水下高压作业;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保健措施,高热量、高蛋白饮食等。应注意有职业禁忌症者不能从事此类工作。

25、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治理措施)※

1)首选办法: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根本途径:生产过程密闭化、自动化。

2)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3)局部排气罩。

4)排出气体的净化。

5)个体防护。

6)密闭空间作业的防护。

26、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

1)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2)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3)处置危险和危害物并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内;

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因素;

5)发生意外事故时,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施救条件。

27、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

1)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2)设置安全装置

3)增强机械强度

4)保证电气安全可靠

5)按规定维护保养和检修机器设备

6)保持工作场所合理布局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28、危险化学品泄漏安全措施:※

(1)切断火源、电源;

(2)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人员出入;

(3)尽快找到泄漏原因,采取堵漏措施;

(4)对中毒人员进行急救,并尽快送到医院;

(5)泄漏物的处理:对于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对于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处置;

(6)实施上述步骤时,应急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发生毒物泄漏时要佩戴防毒面具;

(7)马上向领导和政府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有关情况;

(8)必要时由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员对受影响的设施、人员和场所进行清洗消毒。

29、氨气泄漏事故急救援预案中人员紧急疏散、撤离应包括的内容:※

当出现氨气泄漏事故时,应当进行紧急疏散和撤离,这时应确定疏散区域、疏散距离、疏散路线、疏散运输工具、安全蔽护场所等细节,同时应该考虑疏散人群的数量、所需要的时间和可利用的时间、风向等环境变化,确保疏散能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不会出现慌乱、盲目的情况,更不会出现因疏散导致次生事故。

30、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

1)用于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应符合要求,禁止使用电瓶车、翻斗车、铲车、自行车等运输爆炸物品,禁止用叉车、铲车、翻斗车等运输易燃、易爆液化气体等危险化学品。

2)根据危险化学品特性,在车辆上配置相应的安全防护器材、消防器材等。

3)运输易燃、易爆物品的车辆,其排气管应装置阻火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