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王昌龄《出塞》原文、译文、赏析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②。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 (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注释]

①这两句诗含意较深,有许多言外之意:诗人由月夜的关塞,想到强大的秦汉时代与匈奴贵族统治者斗争的历史。那时明月象眼前一样照临关塞,但斗争取得了胜利;作者的时代,长城依然如故,但战争失利,远征的将士不能凯旋。首句从字面上看,它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关塞)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似不易理解,但由于后面的感慨点出了历史上的斗争,四者之间便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不致使人产生秦月照汉关的误解。这种“秦月汉关”式的写法是一种艺术手法。

②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唐平州北平郡(汉代右北平郡)郡守所在地,属平卢节度使管辖。“龙城”,一作“卢城”。飞将:飞将军。汉代李广曾任右北平郡太守,威望很高,匈奴人称他为“汉之飞将军”,不敢骚扰他守卫的地方。胡马:等于说胡骑,指敌人的军队。阴山:长城外面横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山脉,绵延不断,东接内兴安岭,汉代匈奴常越过此山骚扰内地。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敌人就不敢来犯。

[说明]

《出塞》,汉代《横吹曲》曲名。关塞并不都在边疆,内地某些军事重地也叫“塞”。唐代诗人写我国东北、西北和北方地区的生活、战斗,常用《出塞》、《入塞》、《塞上》、《塞下》、《前出塞》、《后出塞》等汉唐乐府民歌的名称作诗题。《出塞》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唐玄宗后期沉醉于荒淫的生活,政治昏暗,内有权奸李林甫、杨国忠弄权,外有安禄山等藩镇受宠。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等节度使,在与契丹、回纥(hé禾)和奚的贵族统治者的斗争中常常失利,给将士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首诗感叹守将无能,大约是针对这种现实的。

[译诗]

从秦汉到如今明月依旧照耀边关,

到塞外从军的人征程万里仍然没有回还。

如果现在有象李广那样的将军镇守边境,

那就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掷地有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刘禹锡《说骥》原文及翻译

刘禹锡《说骥》原文及翻译 原文: 伯氏佐戎于朔陲,获良马以遗予。予不知其良也,秣之稊秕,饮之污池。厩櫪也,上庳而下蒸;羁络也,缀索而续韦。其易之如此。予方病且窶,求沽于肆。肆之驵亦不知其良也,评其价六十缗。将剂矣,有裴氏子赢其二以求这之,谓善价也,卒与裴氏。裴氏所善李生,雅挟相术,于马也尤工。覩之周体,眙然视,听然笑,既而抃\随之。且曰:“久矣吾之不觏于是也,是何柔心劲骨,奇精妍态,宛如锵如,晔如翔如之备邪!今夫马之德全然矣,顾其维驹藏锐于内,且秣之乖方,时用不说于常目。须其齿备而气振,则众美灼见,上可以献帝闲,次可以鬻千金。”裴也闻言竦焉。遂儆其仆,蠲其皁筐其恶,蜃其溲,催以美荐,秣以芗粒,起之居之,澡之挋之,无分阴之怠。斯以马养,养马之至分也。居无何,果以骥德闻。客有唁予以丧宝,且讥其贸也微,予洒然曰:“始予有是马也,予常马畜之。今予易是马也,彼宝马畜之。宝与常在所遇耳。且夫昔之翘陆也,谓将蹄将齧,抵以挝策,不知其籋云耳。昔之嘘吸也,谓为疵为疠,投以药石,不知其喷玉耳。夫如是,则虽旷日历月,将至顿踣,曾何宝之有焉?由是而言,方之于士,则八十其缗也,不犹踰于五羖皮乎?”客谡而竦。予遂言曰马之德也存乎形者也可以目取然犹为之若此矧德蕴乎心者乎斯从古之叹予不敢叹。 译文: (一位)在北方边陲军队当参谋姓伯的(朋友),得到一匹良种马送给了我。我不知道它的好处,喂它吃的是裨草和秕谷,给它喝的是污水池的水。马厩和马槽那,是上面闷(不通风)下面热气蒸腾;马笼头和缰绳,都是绳子和牛皮连缀起来的。对待那马简单到如此(的地步)。我当时生病而且很穷,(牵它)到市场去卖。市场上的马贩子也不知道它的优良所在,估的价是六十串铜钱。将要卖了,有个姓裴的先生用超过他的价钱的两倍要求购买,(我)认为这是个好价钱,最终还是卖给了姓裴的了。姓裴的交好的姓李的先生,一直具有看相之术,对于相马也很精通。察看马的周身形体,瞪着眼睛看,满脸笑容,最后鼓起掌来。并且说道:“我很久没有看见这样的马了,这是多么柔顺的身体强劲的骨骼,奇妙的精气美好的姿态,婉转铿锵的嘶鸣,光华灿烂疾如飞翔它全都具备啊!当今马的优点它全都具备啊,看这马真是将精锐蕴藏在内,但是用错误的方法喂养,经常用它去做它所不喜欢的普通的事。必须等到它牙齿长全精气得到提振,那就所有的优点耀眼地显现出来,上可以献进皇帝的马厩,再次也可以卖千金之价。”裴先生听了肃然起敬。于是督告他的仆人,不让它干活,用筐清理它的马厩的污物,用绘有蛤蜊图案的尊装它的粪便,喂最好的草料,吃(加工了的)芗草,起居(要照顾好),洗完澡要擦拭干(身体),不分什么时刻没有怠慢的。这样养马,是养马之最啊。过了不久,果然是以好马著称。有的客人安慰我丧失了宝贝,还讥诮卖得那么便宜,我坦然说道:“当初我拥有这匹马,我当普通马养它。如今卖了这马,他当宝马养它。宝和普通就在于其是否被认识(知遇)啊。原来它要跳跃,以为是要踢要咬(人),(它)得到的是鞭打,不知道它能跑如驾云。原来它的嘶鸣,认为是瑕疵是犯病,给它吃药扎针,不知道那嘶鸣是美好的声音。这样的情况,那么经过长年累月,必将使它疲顿趴倒,那又那来的什么宝啊?这么来说,卖给一般的人,就算八十串铜钱,不就是超过五只黑公羊的皮吗?”客人(马上)起立肃然起敬。我于是说:“马的优点,存在于它的形体之中,可以凭眼睛看见,但是还会是这个样子。何况德行蕴藏在心中的人呢?这是自古以来令人感叹的啊,我不敢说什么的啊。”

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哄堂大笑 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于是哄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 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 (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 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 遽回顾小吏曰译文: 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 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 的官署。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 看后说:“九百。”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 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冯道这时又慢腾腾 1、您、于是、慢慢、说 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 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 戴震难师 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③,至“右 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②就傅:跟随老师。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④朱文公:朱熹。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 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 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 象呢 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 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 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

课外文言文翻译

课外古文翻译 方山子传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记游松风亭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晚游六桥待月记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明朗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吕僧珍传 吕僧珍在任期间,他公平对待属下,不对亲人徇私情。他堂兄的儿子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这一职业想求他在州里给自己安排个官职,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呢!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肆去吧。”吕僧珍家的老宅在街市北面,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督邮官署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官府的屋子,设置成立以来,就在这个地方,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 孔子家语 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就是融入到环境里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仆于此岂以为大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啊!您的话都很对。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知道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王昌龄出塞赏析及诗意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 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诗意 1】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诗意 2】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 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 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 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 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 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 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他英勇善战, 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 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 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六篇附答案及翻译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岳飞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岳飞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为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内黄,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子云尝习注坡,马踬,怒而鞭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卤掠”。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李宝自楚来归,韩世忠留之,宝痛哭愿归飞。世忠以书来谂,飞复曰:“均为国家,何分彼此?”世忠叹服。好贤礼士,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节) 译文: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代务农。其父岳和,常节省粮食周济穷人。乡人耕种侵占他家土地,他便割地让给人家;邻居向他借钱,他从不去强迫人家还债。岳飞出生时,有天鹅般的大鸟,在屋顶上飞过并鸣叫,因此父母便为他取名“岳飞”。岳飞出生不足一月,黄河在内黄这个地方决堤,洪水暴至,岳飞的母亲姚氏抱着岳飞坐进一个大缸,被河水冲到岸边得以活命,乡人都为此感到神奇。年少时的岳飞就有气节,沉默忠厚,很少言语,家里虽穷但他勤奋好学,特别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吴起的兵法。天生有惊人的力量,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他向名师周同学习射箭,学到了周同的所有本领,可以左右开弓。周同死后,岳飞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周同墓前摆上供品祭奠。岳和认为儿子为人仁义,说:“如果你将来能够为国家效力,应该会为国、为正义而献身吧!” 绍兴七年,岳飞面君,宋高宗从容地问:“你是否得到良马?”岳飞答复说:“我本来有两匹良马。它们每天要吃洁净的草料小豆数斗,要喝清澈的泉水一斛。若不是干净良好的食料或饮料,它们宁可挨饿而不接受。装上鞍甲,骑着它起跑,初时并不是很快,等到跑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意境雄浑苍茫、感情丰厚深广,强烈的现实感和深远的历史感,被称为唐人七绝之压卷 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意境深远,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 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盛唐边塞诗通过写苦中作乐,表现出健康、开朗的情绪,洋溢着乐观主义的风采和浪漫主义的精神。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篇幅虽小,而容量特大.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四句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诗的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接着,诗人触景生情,写出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既叙事又抒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现了诗人对于久戍士卒的深厚同情。而这一句,又从空间的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这样,诗人便创造了时空交织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这两句包含了多少言外之意呵!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面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诗人借助阔大、悠久的时空意象,表现战争给秦、汉以来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立意既高,又看得深远,真可谓“发兴高远”。 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诗人在三四句作出了正确的回答。他为久戍的士卒发出呼吁,希望有象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课外文言文(有译文)

1、灵隐寺僧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 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灵隐寺有一位僧人,他以会茶道而出名,精通茶具.而且他收藏的茶有几等,看客人的贵贱而分别煮不同的茶给他;那最好的茶,若不是贵人或识茶之人,是不会给他的.一天,有一贵客来到,僧人待他很恭敬,给出好茶,亲自冲茶给他,等待客人的称赞.贵客一直沉默不言.僧人很疑惑,再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茶快喝完了.僧人等不急了,鞠了一个躬,说:"这个茶味道如何?"贵客拿着茶杯拱手,说:"有点热了." 疑人窃履 原文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译文 从前有个楚国人夜宿在朋友的家里,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来,楚国人不知道。恰好他让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仆人私藏了买鞋的钱把偷来的鞋子交给他,楚国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来拜访他,看见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国人的脚上,很惊讶,说:“我本来就怀疑是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断绝了联系。过了几年有关这个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来到这个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说:“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请让我们和好如初吧。” 2陶侃惜分阴 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云:“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⑤,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陶侃在广州任刺史,在州内闲著无事,于是就每天早上把很多砖瓦搬到屋外去,到了晚上又搬进屋内,人家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尽力恢复中原,如果过份悠闲放逸的话,恐怕到时候会没有能力来从事复兴中原这件大事,所以我要训练我的体力罢了。”陶侃聪慧灵敏,对人谦逊有礼,做事尽心尽力。整日盘腿正坐,军中府中所有的事情,陶侃自上而下检查管理,从不遗漏,没有一点空闲。他常对他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如此珍惜很短的时间,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更应当珍惜时间。怎么可以只游乐宴饮。活着的时候不能对国家有所贡献,死了以后不能被后人传颂,这是自己糟蹋自己啊!”

八下古诗词及课外古诗词翻译

《赠丛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唯独我一人登台感怀,更觉得凄怆心酸,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中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玩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时间。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王昌龄《出塞》赏析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698—757),盛唐时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当时声名极著,影响很大,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盛唐人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最多,超过李白和王维。早年家贫,耕读为生,30岁左右时考取进士,开元十九年34岁时以博学宏词登科,一生仕途颇多坎坷。王昌龄性情豪爽豁达,与当时著名诗人孟浩然、王维、李颀、王之涣、李白、高适等人都颇有交游。 明代李攀龙选唐七言绝句,以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人压卷之作。王世懋《艺圃撷余》则说: 于鳞(李攀龙字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其实王翰、王之涣此二诗固然是唐诗中不可多得之神品,为同样题材中无与伦比之杰作,但是就整体艺术成就而言,与王昌龄此诗相比,还是略为逊色。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其名著《盛唐诗》中,称赞王昌龄是“描绘动人形象、

戏剧性行为以及含蓄景象的大师”。而这首诗便是他这一赞誉的一个最好的例证。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含蓄的特点也是历代不少诗评所公认的,明代胡应麟《诗薮》便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神韵干云,绝无烟火,深衷隐厚,妙协《箫韶》,……千秋绝调”,“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寥寥七字,简单明了,是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诗意无穷。诗人当此之时,明月城关已历千年,天地苍茫而无尽(下句“万里”接城关而出,正使明月城关的背景显出辽阔而无尽),而诗人之视界穿越时空,一时尽览。今时之月亦是古时之月,今时之城关亦犹古时之城关。而征人万里,戍此城关, 今古又何曾有异,但岂非也多少正因如此,此时此处之人(包括诗人)视秦汉其时其关其月其人,自有一种情怀,一种同情,一种亲切之情感。而昔时已逝, 昔人已去,此时心中自然也不能不有一些怅悒之情。而此句之佳,犹不止于此。反复诵读此诗,我们还会发现,这一联看似大致为静态的人与物,竟然也在表 现出一种极深沉悠远雄阔壮美之动态。原来这明月城关固然是从秦时经历时光 荏苒而至于汉,复从汉时至于今日,而万里征人亦仿佛从秦时便随此明月城关,征越无数岁月,而漫漫征途上,久久未能归还。于是我们从中看到诗人在鲜明 地表现出,一个民族为了度越一个长久的苦难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英勇坚定深沉 悲壮的历史感。所以诗人的笔下其实充满了一种抒情的性质,充分显示出一种富于诗意的美感。所以那些认为此诗下一联带有讽刺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在抒写出这样苍茫悠远雄阔壮美的境界后,一个优秀的诗人无论如何也不会迅速转 向对于现实某些具体情形的讽刺上来,因为相形之下那一类的事情总是未免显得琐碎了。是以下一联仍然主要含带抒情的性质,是诗人对于未来美好的想望, 也含带了诗人心中美好的祝愿。 王夫之《姜斋诗话》称赞王昌龄:“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疵颣”。也说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这既说明王夫之对于诗感觉的敏锐,他意识到了这里应该是有问题,如果按历来人们通常的解读;也说明他没有能够看出这两句诗能够表现为一种流动的意象。王昌龄通过这种意象的流动感,达成了举重若轻的效果,极

初中语文书本中“课外古诗文“原文和翻译汇总

初中语文书本中“课外古诗文“原文和翻译汇总 一、七上第182页 《上邪》(选自《乐府诗集》) 原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之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译文:上天啊!我要和你相亲相爱,我要使爱情永远不断绝,不衰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或除非天塌下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二、七下第139页 1、原文:舜命禹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桥梁(节选自《拾遗记》) 译文:(到了舜接位时),舜命令禹疏导河道拜祭泰山,需要跨越大海时,玄龟立即成群结队地架一浮桥等你通过(需要翻越高山时,则有神龙可以为坐骑帮你飞越)。 2、原文:周穆王姬满讨伐楚,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驾鼋鼍以为梁。(节选自《竹书纪年》) 译文:周穆王姬满讨伐楚国,(大军)从九师出发,东面到达九江,巨鳖和猪婆龙(扬子鳄) 成群结队地架一浮桥等你通过。 3、原文:尾声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节选自《庄子·盗跖》) 译文:尾生的男子跟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却不肯离去,竟然抱住桥柱子而淹死了。 三、八下第32页 1、夏日绝句(李清照)(选自《李清照集校注》) 原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泛东海歌(秋瑾) 原文:登天骑白龙,走山跨猛虎。叱咤风云生,精神四飞舞。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不见项羽酣呼钜鹿战,刘秀雷震昆阳鼓,年约二十余,而能兴汉楚;杀人莫敢当,万世钦英武。愧我年二七,于世尚无补。空负时局忧,无策驱胡虏。所幸在风尘,志气终不腐。每闻鼓鼙声,心思辄震怒。其奈势力孤,群才不为助。因之泛东海,冀得壮士辅。 译文:网络收索无果。 四、九上第197—200页 1、《盘古开天辟地》(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 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译文: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混混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的变化,他的智慧比天还要高超,他的能力比地还要强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 2、《盘古之死》(选自《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 原文: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肤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译文:在开天辟地时首先诞生的盘古,临死时他的身体忽然发生巨大变化:他吐出的气成了天上的风和云,发出的声音成了震耳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四根撑天的柱子和五座高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筋脉变成了山脉和道路,肌肉皮肤变成了田土,头发髭须化为天上的星星,身上的皮毛变成了草木,牙齿和骨头变成了金属矿物和石头,精液和骨髓变成了珍珠和宝玉,他流下来的汗成了润泽万物的雨露。 3、《女娲造人》(选自《太平御览·风俗通》) 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附: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绳)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附: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4、《女娲补天》(选自《淮南子·览冥训》)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王昌龄《出塞》古诗配图解析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 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 匈奴畏惧他的神勇, 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 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至今依然如故,而战争却一直不曾间断,已 有无数将士血洒疆场,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只要当年镇守 龙城的大将军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跨过阴山,侵犯我中原。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 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 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

“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 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 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 他们的 诗歌 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王昌龄是这 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诗从写景入手。“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 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 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 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 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 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 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是说明 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 者是果。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 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只要有卫青那样的名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这 两句写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 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 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 表现的 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又 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 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 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 洋溢着 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 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 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 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 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100练

(译文答案)课外文言文200练(6-10) 6.及之而后知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③。 (选自《魏源集》) [注释] 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来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ò):尝一口。 [文言知识] 人,因此它有“接触到”、“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乌_________②披__________ 2.“五岳”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座高山。 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接触了实际然后才知道真相,实地做了然后才晓得困难,哪有不实践就能够知道的呢?翻阅五岳的地图,以为了解山了,实际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一趟;谈论大海的广阔,以为懂得海了,实际不如做买卖的人在海上望一眼;讲说各种珍品的食谱,以为知道美味了,实际不如厨师尝一口。 【参考答案】 1.①哪②翻阅 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 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 4.实践第一。 7.管仲破厚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