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删节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

一、名词解释:

1、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发展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格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报酬,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或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条件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商品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人格的物化:指人依赖一定的物质性存在而具有其对应的属性。如资本化下的资本家,资本竞争使资本投资行为的矛盾必然转化为个人的内在人格。①商品生产条件下,人的社会生产关系通过商品价值关系而得到表现的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②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不能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通过交换由另一商品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即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关系,从而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4、物的人格化:价值这个概念就是产品经交易而具有的人格化。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内在矛盾之一的一个方面。②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

生产关系以物化形式表现为商品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承担者,从而成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者,这就是物的人格化。

5、资本主义占有规律:①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的一部分来继续无偿占有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

劳动,以增殖资本价值,扩大资本规模,使原来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所有权,转变为资本家占有别人无酬劳动的权利。②它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③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所有权对于资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别人无酬劳动或产品的权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6、物化劳动:指凝结在劳动对象中体现为劳动产品的人类劳动,物化劳动又称为对象化劳动,凝结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或物化在生产资料上的劳动。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就是人们应用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进行劳动,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生产出新产品。任何新产品,都是劳动与物相结合的结果。

7、资本积累:①资本家把榨取来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使资本规模扩大。②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迫使资本必需进行积累以扩大规模,因此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表明,工人的无酬劳动是资本积累的真正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会促进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又会加速资本积累,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变,对工人阶级命运产生严

重影响。

8、资本主义有机构成:①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的百分比来表示。②资本的技术构成指一定数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资本的价值构成指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③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的变化是影响工人阶级命运的重要因素。

二、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

1、(序言)《资本论》体系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A.内容和结构:①《资本论》全书共3卷,第1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②《资本论》第1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共7篇25章。按照其中所包括的范畴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这7篇可分为3大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狭义劳动价值理论;第2部分由第2、3、4、5、6篇构成,阐述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资本积累理论。

③劳动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研究的起点。它既是《资本论》卷、篇、章的结构体系的起点,也是范畴结构体系和理论结构体系的起点。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价值增殖的秘密。资本积累理论揭示了资本本身的来源和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剥夺者被剥夺的历史必然性。

④《资本论》第2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共3篇21章,可分

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构成,阐述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2部分由第2篇构成,阐述资本周转;第3部分由第3篇构成,阐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1、第2部分以单个资本为研究对象。

⑤《资本论》第3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各种形式,共7篇52章,可以分为3部分:第1部分,由第1篇、第2篇和第3篇构成,这一部分阐述产业部门中剩余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利润)及其分配规律,包括利润平均化、生产价格以及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2部分,由第4、5、6篇构成,这一部分是对以上所述的利润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论述了商业资本所得的商业利润、借贷资本所得的利息和土地所有者所得的地租。第3部分由第7篇构成,阐述价值的生产与分配。这是第3卷的总结,也是全书理论的总结。

B.方法:《资本论》的方法是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相统一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运用了数理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

2、(第一篇)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

①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是指物物交换过程中两种使用价值进行交换的关系或者比例。

③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对立性表现在:属性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范畴不同,使用价值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是历史的范畴;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性表现在: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④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是以二者的分离为条件的,只有通过交换,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才能解决。

3、资本家为什么关注剩余价值以及资本家为什么希望价值和交换价值降低?

(1)这是由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共同决定的。

(2)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关心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是商品的绝对价值,而是商品中包含的并由商品出售而实现的剩余价值。为此,资本家必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再按社会价值出售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最终会使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不仅使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且最终会使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劳动力价值下降,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劳动生产力越高,劳动力价值越是降低,生产的相对剩余价值就越会增加,从而资本家从便宜的商品出售中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也就越会增多。

(3)商品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