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企业的规模都小,雇员少,企业大都属于雇主型企业。(2)由于生产工艺较为简单,流程较少,企业能独立完成,相互之间较少有专业化分工和合作。(3)集群内靠社会关系网络主要基于血缘、亲缘、地缘和工作关系。(4)生产经营对当地本身依赖性较强;(5)生产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6)供应商和顾客群往往一致,竞争比较激烈。(7)在对外销售方面具有较强的合作性。

在浙江为数众多的产业集群中,以私营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一地一品”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目前达到900多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就有122个,从业人员140多万人。其中,大塘的袜业、嵊州的领带、海宁的皮革、嘉善的木业等块状经济产值及市场占有率均在全国独树一帜。

一个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含制度创新)会对周边企业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而企业间的空间距离越近、人员往来越密切、沟通越便利,这种示范作用越强,扩散的成本越低、效果越好。

1739年,从休谟开始,政治经济学者们就开始意识到,在人们完全从自立动机出发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倾向于被过度利用、低效率使用和浪费。

下面就是以空间聚集型产业集群为例构建的公共资源的利用模型:

设某集群内有n家企业,每家企业都可以自由利用公共资源,由于资源有限,如果公共资源被利用的总额超过一个限度,则会影响企业资源的质量,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假设群内企业在投资决策作出以后才开始利用公共资源,则可以看作每个企业在决定自己的生产数量时并不以别的企业的行为为决策依据。再假设所有用户都清楚资源的总额,集群生产总量不同水平下的产品质量,这就构成了一个静态博弈。博弈方为n个企业;各自的决策空间是他们可能选择的生产数量qi(i>0);集群的总产量1 2 3 Q=n q+q+q+??+q根据前面的介绍,每件产品的质量应该是总产量Q的减函数62:

V=v(Q)=v(1 2 3 n q+q+q+??+q)()

假设生产成本与产量成正比,系数为c,产品价格与产品质量成正比,系数为b,则

第i个企业生产q i件产品的利润函数为:

i i i i 1 2 n i u=q bv(Q)-q c=q bv(q+q+??+q)-q c()

为了使讨论更加简单化,进一步假设n=3,c=4,b=1,1 2 3 V=100-(q+q+q),则有:

1 1 1

2

3 1 u=q[100-(q+q+q)]-4q

2 2 1 2

3 2 u=q[100-(q+q+q)]-4q()

3 3 1 2 3 3 u=q[100-(q+q+q)]-4q

求得三个企业各自对其他两个企业策略(产量)的反应函数,得:

1 2 3 2 3

q=R(q,q)=48?12 q?12 q

2 1

3 1 3

q=R(q,q)=48?12 q?12 q()

3 1 2 1 2

q=R(q,q)=48?12 q?12 q

三个反应函数的交点(q1*,q2*,q3*)就是其纳什均衡解。解得q1*=q2*=q3*=24,再

将q1*=q2*=q3*=24代入,得u1*=u2*=u3*=576,则集群总利润u0=u1*+u2*+u3*=1728。这

就是三企业同时独立决定获取公共资源时,集群所能获得的总利润。

此外,为了对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作出评价,还需要讨论集群总利润最大时的产量。

设集群获取资源的总量为Q,则总利润为:

u=Q(100?Q)?4Q=96Q?Q2()

总利润最大时,有u'=0,解得Q*=48,再将Q*=48代入总得益函数,有u*=2304,

比三企业同时独立决定获取公共资源时集群所能获得的总利润u0=1728大。还需要注意的是,此时Q*=48,比三企业独立决策时所获取的资源总量u0=q1*+q2*+q3*=72要小。

进一步推广,当n为4,5,??n越大,纳什均衡解越低,集群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

也越低。

价格竞争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

来源:刘艳发布日期:2008-12-18 16:28:05 查看次数:7950次索取号: 摘要:价格是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问题,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的灵魂。围绕着目前我国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问题,即集群对外竞争优势作用发挥受到集部内部频繁的价格竞争影响,分析视角应该主要放在对价格机制作用的正确理解上,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和判断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方向。

关键词:价格竞争产业集群演进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4-1618/F(2008)09-0023-04

作者简介:刘艳,经济学博士,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区域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s)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产业集群指同一类型或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或聚集。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创新性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正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在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珠三角地区和浙江地区,已经形成了数目较多、形式多样的各类产业集群。从理论上讲,当面临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时,为避免中小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中小企业可以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新型的竞争合作关系。因此,依据中小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进入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产业集群,以协作效应增强集群整体实力,就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在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演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受人关注的就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困境问题,即集群作为整体的对外竞争优势,常常面临来自集群内部成员之间价格竞争的阻碍。具体表现为:市场型产业集群内部同业竞争严重,价格无序竞争问题是其发展的难点;中卫型产业集群内部一般存在完整的供应链,但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价格均衡机制却也是影响其发展的重点。所以,本文认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过程中,价格机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产业集群内部的价格竞争角度出发,有助于深化关于产业集群演进动力及发展模式的认识。

二、产业集群对外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存在前提

产业集群现象,在前工业化时期就已存在。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集聚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解释为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提出通过形成协同创新的集群环境,可以使所有成员获得技术外溢带来的外部经济。此后,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指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成本收益比较,在区位选择中倾向于集中。直到今天,要素禀赋或自然成本优势与集中产生的知识技术外溢仍然是集群产生的主要原因。

具体说来,产业集群组织模式之所以具备竞争优势,主要因为其具有以下特点和有利影响:第一,成本优势。集群内企业彼此邻近,相互分工协作,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例如,集群成员可以直接从区内就近获得各种投入品并共同使用公共设施,从而降低运输和库存环节的损耗。对于关系密切的集群而言,地区共同的文化容易形成以合作与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减少企业把握市场动态的信息成本,并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使交易双方容易达成交易并履行合同,从而降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第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集群区内的企业彼此高度分工协作,使整体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

质提高,交易能力增强,使整个产业集群获得一种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第三,学习和创新效应。发展良好产业集群不仅通过在一定区域内营造企业网络关系,来加强单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技术创新的动力,而且在区域范围内产生一种整体的创新环境与激励,使产业集群演进与技术创新在互动中得到发展。

所以,当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一致对外时,其竞争能力显然比单独一家企业要强。然而,这一判断也存在前提条件:一是参与全球价值链。经济全球化带来技术分工与专业的细化。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再把所有的生产过程都放在本企业内部进行,而是选择保留本企业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部分,如核心技术、关键的生产环节、品牌、高效的营销渠道、发达的信息中心或强大的科研机构等,而把其它部分转让给更具效率的企业进行。或者是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其它企业的价值链构成当中。二是构建企业网络。发育良好的产业集群应该通过价值链的扩展和延伸,在集群内部的同业竞争者、上下游供应商和其他实体间,形成了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网络,才能对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当两个前提条件不存在时,产业集群所具备的对外竞争优势就会受到来自集群内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三、产业集群内部的价格竞争起因

产业集群由众多成员企业构成,集群整体竞争优势的体现与其内部是否存在有效的关系协调机制相关。现实当中集群成员之间的价格竞争说明一点,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内部关系协调机制缺失的现状。后者主要受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影响。

从产业集群的模式和形成机制上看,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市场型产业集群,其内部各企业之问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通过彼此在市场上的水平交易联系来完成产品的生产。特别是当地存在比较发达的专业化市场时,更是促使中小企业在共同的市场基础上集中。如浙江省义乌的小商品集群、绍兴的轻纺产品集群等。二是中卫型产业集群,指大量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多个大中型核心企业,进行最终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原材料的供应,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在意大利与台湾的产业集群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三是网络式产业集群,其涉及的中小企业数目增加,与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资本、技术多方面的协作也进一步增强,上下游产品连成一条条供应链,企业之问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化联系。此时,集群内部联系的关键因素不只是原材料、零部件等物质因素,而是技术、信息等非物质因素。

对于市场型产业集群而言,成员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更是一种经常性的经济活动。珠三角和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多数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均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又都集中于价格优势上,导致集群内企业的价格竞争现象,并直接影响整个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这类产业集群的产生原本是要在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发展间实现有机结合,并通过降低销售费用、信息成本,强化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以此来促进技术创新。部分在管理或技术水平上达不到集群平均要求的企业,或不能有效参与集群整体的分工协作,将被集群所淘汰,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但是,创新很容易外溢到邻近的其它企业,使其它企业在快速的技术扩散中学到新知识和新技术。因此,市场型产业集群内部的技术扩散,很可能导致技术领先企业和跟随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当我国的出口商品遭遇越来越多反倾销调查时,这种由于集群内部技术扩散所加剧的价格竞争现象尤其值得重视。

对于中卫型产业集群而言,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价格谈判,或讨价还价过程所达到的价格均衡,首先与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相关。尤其当供应商数目较多、商品相近、生产能力较大且需求方较少时,在供应商之间达成价格串谋或价格默契的可能性并不大。这是因为即使大家团结一致,同时向核心企业索要高价格,买方也会在供应商中择其一二而非全部进行交易。这样对供应商而言,能否达成交易而非价格高低才是关注的要点。所以,供应商在博弈过程中会主动接受买方的低价位,或以低报价来吸引买家。从中卫型产业集群的构成上看,核心企业在保障产业链上的资产质量和各生产环节的核心能力方面有优势,无论是一级供应商,还是外围的二三级供应商,均要接受核心企业的挑选,不能满足核心企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供应商将被淘汰。即便是对符合各项要求的供应商,核心企业还要通过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在最终的价格均衡上获得成本最低的好处。为保证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有必要合理处置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

四、启示:价格机制作用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演进

价格是经济学的核心研究问题,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的灵魂。在市场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决策,所以,价格机制实际发挥着市场调节器的作用。《价格法》也明确规定我国的基本价格制度是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围绕着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困境”的分析,我们的分析视角主要放在对价格机制作用的正确理解上。

现代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价格公平竞争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灵魂,是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协调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就说明,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与供求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等方面紧密相关,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市场型和中卫型产业集群,两者都具备价格形成机制要求的基本条件。例如进入产业集群的门槛低、主体数量大、商品相类似。这就决定了其内部竞争机制的作用明显,而且由于技术外溢的存在缺乏技术创新动力,使得区域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停留于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并可能向无序价格竞争过渡。所以,在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这一问题上,关键就在于努力促使集群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向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为核心的高水平竞争过渡。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现有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价格机制的作用,更要求区域产业集群能向更高一级的集群模式演进,在发展中解决集群内部目前的无序价格竞争问题。

网络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可取的发展模式。它与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发生改变。中卫型产业集群中,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之间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产品的原料供应、生产与销售。市场型产业集群中,成员企业服从自主交易原则,自由选择交易对象,企业之间是无序组织方式。而网络型产业集群介于两者之间,兼而有之前两者的优点,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网络组织方式。网络型产业集群以新兴的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发达的网络将供应企业、生产企业、消费者甚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交易主体连接起来,形成反应快捷、高智能化的供应链。随着国内企业日益溶入国际化、复杂化的分工协作体系,更多零散的中小企业会选用这种网络化协同发展的模式,以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保持和发挥成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此时,企业不再以低水平价格竞争手段来获取进入集群、或在集群中谋求更多利益的机会,而是力图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以此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在与其它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价格机制在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应该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和要求,做如下考虑:

首先,扶持优势企业,使之成为某一区域当中有辐射力和可模仿性的龙头企业。这是因为加强集群的技术创新功能,除了引进国内外大型高科技公司、大项目和资金以扩大区内产业的总体规模外,关键是加强区内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而这要求优势企业能发挥带动作用,在区域内逐步打造分工协作关系,并以此优化区内企业的价格竞争方式。

其次,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强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各种信息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人才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于优化企业集群的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区域市场机制作用的完善。

第三,加强产学政联合,增强产业集群的创新实力和发展动力。产学政三方的联合作用在区域产业集群的建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税收政策、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以及放松市场准入等多种手段,从宏观上推动了区域市场环境的完善和技术进步、有助于改变传统产业集群中低水平价格竞争的状态,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实力。

第四,加速企业改制和企业组织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发展都依赖于企业这个微观主体或微观基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能为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调整提供活力,而企业组织创新则适应新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使同行业或相关企业由竞争关系走向竞争合作关系。相应地改变竞争状态下的无序价格竞争方式,转而在有序价格竞争引导下实现集群成员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邝国良,刘奕洵.价格竞争——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发生时可能导致的结果[J],特区经济,2007(1).

[2]岳军.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脉络[J],财经科学,2006(2).

[3]朱方伟,高畅等.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演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

[4]张元智.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优势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1(9).

[5]贾根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6]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中卫型企业集群: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选择赖小琼,程宏

理论经纬?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状况来看,已由宏观上的调整进入中观和微观调整阶段,由表层调整阶段进入深层调整阶段.因此,如何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对于完成"十五"计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不同规模企业技术协作的可能性分析根据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有其优势和劣势,具体表现在企业资源和企业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不同规模企业之间明显的互补性,成为建立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技术协作的理论基础.对大企业来讲,其技术创新的优势在于:一是大企业髓够负担起高昂的技术创新费用.二是大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强,其创新不容易被模仿,更有可能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并维护持续的垄断租金.三是规模经济使新产品的引入更加顺利,从而大企业从创新中获取的受益要远大于中小企业.四是由于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大,政府政策常常向大企业倾斜.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劣势表现在:一是大企业的管理结构相对复杂而稳定,一般具有一套严密的行政等级制度,由此导匪亘圃致的官僚主义常常窒息研究人员的创新激情.二是企业家精神减弱,决策层更趋于保守.三是大企业对那些小的,不太重要的创新兴趣不大,对于风险较大的潜在市场如高新技术产业也一般不愿涉足,往往要等到市场前景逐渐明朗,技术日趋成熟时才会大举进入.对中小企业来讲,其技术创新优势在于:一是中小企业同样具有创新的积极性.二是中小企业对一些小的,特殊的或是高风险的创新比大企业显得更具活力和优势.如喷雾器,光扫描器,个人电脑,速冻食品以及拉链等等,都是20世纪美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三是中小企业组织层次少,结构灵活,更有利于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创新决策.四是中小企业可以在自身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主要借助大学,大公司的&;投入所产生的知识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来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五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的发明与创造,而更多是在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商业化方面.同时也意味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有赖于与外界的合作.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所面临的不利园素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一是资金障碍;二是人才进入障碍;三是信息障碍;四是中小企业获得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不足;五是?理论经纬?由于中小企业缺乏对市场的控制力,创新容易被竞争者模仿而失去优势.由以上分析可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各有优势和不足.因此,构建企业集群这一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技术协作,将形成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整个产业创新效率以及创新成果转化率的提高.尤其对于开放条件下竞争力不足的我国的传统产业,这种产业

组织形式对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中卫型企业集群——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基础(一)何谓"中卫型企业集群"中卫型企业集群是众多小企业围绕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大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企业群体.大企业处于整个集群的支配地位,小企业集群处于外围或下属,依托企业集团实现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同规模的企业通过资本联系或有关协议,承诺,以及人际关系建立起较为稳固持久的关系,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资金融通等方面相互协作.在这种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映灵敏的配套产品.而大量的卫星小企业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度高的相关零部件与半成品.这种产业组织形式优势明显,是目前国际上太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通行模式之一.例如韩国的彩电生产.其90%以上的产量集中在三星等三家大企业里,而这三家大企业只生产彩色显象及组装整机.绝大部分中间产品均委托给上千家小企业组成的企业集群去专业化生产.(二)中卫型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1,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卫式结构的产业组织将大部分的零部件委托给外部中小企业制造,创造了所谓的(士西工日1玎丑1圳ⅱ)生产方式.对大企业来说,不仅促进了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太大提高其专业化程度.使其能更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且,与"大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相比,它使大企业的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组织机构更为精干,有效防止了"大企业病"的发生.对于中小企业.一方面,大企业在资金,市场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将有助于改善中小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这种结构所体现的垂直分工大体上界定了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层次的竞争空间,避免了压圃全面的过度竞争,使小企业日益专于某项技术的创新.从而能使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太大降低.2,对技术创新的扩散作用中卫型企业集群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它有利于创新的扩散.从学习过程来看,集群化打破了市场经济中技术扩散的产权屏障,使先进技术在不同规模企业间能迅速扩散.这种组织结构中.中心企业与卫星企业相互间的交易,组织活动基本上形成了正向因果关系的价值链.中心企业作为网络中的一环.会主动把新技术情报,新产品开发技术等传递到卫星企业手中,而卫星企业用自己高度专业化或特有的技术为中心企业生产部件时,也等于把自己的技术并入了中心企业的生产系列之内.这样将形成不同规模企业间独特的技术传递链,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总之,发展中卫型产业集群是当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的现实选择.它实现了企业问关系的高度合作与协同.使产业组织中不同规模企业在创新优势上互补.构造分层竞争的结构.在这种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程.囹(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系)责任编辑赵慧

3.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动

伴随着浙江省集聚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专业市场,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又一奇迹,是浙江省农民发展市场经济的一大创举。自2O世纪9O年代以来,浙江省商品交易市场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特色、规模较大、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指在一定区域内形

成并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以一种或几种有关联性的商品为主要交易对象,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的有形或无形的商品交易市场。截止2005的3年,全省共有专业市场4036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463个,实现成交额5591亿元。据2004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的统计,浙江省不论在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还是成交金额上都名列前茅,其中市场数量、摊位数、成交金额居全国各省市第一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大省。浙江省产业集群依托专业市场,把成千上万个中小企业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具有浙江省特色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式的经营模式。这里既有产业集群催发市场,也有市场诱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两者互为依托、互动发展的格局:首先,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产业基础。专业市场作为大规模原材料和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这种一定规模的市场供给,离不开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可以说,产业集群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直接决定了专业市场的规模与发育程度。浙江省的许多专业市场都是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后才形成的。例如,永康的中国科技五金城走的就是地方产业集群形成一专业市场兴起之路。其次,专业市场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产业资源配置的平台和庞大的销售网络。专业市场为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息和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搜寻成本,有利于企业适应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专业市场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销售成本,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使一些没有品牌的中小企业拥有了共同的“区域品牌”,这种“搭便车”为自身营销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开拓了市场。义乌市围绕中国小商品城形成了几百个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专业加工基地,伴随着小商品城的发展,这种市场辐射力也带动了周边县市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互动”的发展模式促进了浙江省城乡经济的繁荣发展。

.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小企业依托企业集群这个平台,在不断成长过程中,由集群内普通小企业成长为集群中核心企业之一的发展模式。企业集群的发展通常是围绕少数几个大中型集团产品的生产、销售或原材料供应等所形成的各具特色合作模式的企业群体。

关中“一线两带”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张俊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6-7

关中高新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张聚峰西安理工大学,2007-6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邵桂荣新疆农业大学 2005

“虚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虚拟”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和新兴的集群发展模式,它是随着新经济时代产业集群的演变和进步而诞生的。

“虚拟”产业集群的内涵在于,在这种体系下,一个企业并不追求“全能”,而是追求

具有特色、很先进的局部优势,从事自己专长范围内的业务,可以通过组织方式的变革应对市场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机遇时,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几个有关企业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合作,各自贡献所长,形成动态联盟,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入赢得这一机遇,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快速响应。所以,该内涵的核心是采用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集成基础结构,以分布式结构连接各类企业,构成虚拟制造环境,以竞争合作为原则在虚拟制造环境内动态选择合作伙伴,组成面向特定任务—即用户的虚拟企业进行快速生产。系统运行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尽快满足客户需求。

在该种集群发展模式中,群内企业把非核心能力外包出去,只做自己最优秀的部分,由于企业外包的部分是外包给区域内最优秀的企业,组装成的产品将是最优秀的。同时,本企业也将参加别的企业为核心的动态联盟,为另一个企业提供具有比较优势零配件,当业务完成时或企业不再具有优势时,动态联盟将解散。在不同新业务下,将由不同企业组建成新的联盟,竞争和合作在这种体系之下达到完美的统一。

从宏观上讲,硅谷成功是虚拟制造体系思想的一次尝试,硅谷的企业不是追求全能,而是在某一个方面力争最优,由一群小企业组成最优秀的生产群。新竹、班加罗尔、东莞的企业都是在价值链某一个环节上做得最好,从而融入国际高技术体系,这是虚拟制造体系核心思想在宏观领域的反映;从微观来说,国际上许多高技术小公司都围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开展生产,把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耐克公司自己不生产一双鞋,利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成为世界最着名的鞋业品牌。日本任天堂公司,一个不到千人的中小企业,1993年位居日本企业第三位,税前利润为1684亿日元。而位于第一位的丰田公司拥有7万多名职员,第二位的电报电话公司职工总数多达23万人;而任天堂公司只有950人。公司通过虚拟制造的思想,运营自己的无形资产、专利资源搞“虚拟经营”,委托加工,依托30个协作厂昼夜运行,人均创造纯利润9000多万日元,按当年国际汇率,相当于每年每人创利80万美元。

在虚拟企业集群体系之下,高技术小企业将集中于技术的创新、品牌的运营,通过传统产业把它们的技术、品牌创立起来,国有大企业将通过分解孵化等方式发展一批核心能力强的高技术小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大量的小企业结成联盟共同合作,发挥原有大企业的功能。大量高技术企业诞生,一批企业会很容易壮大起来。对于高技术小企业,采用虚拟式的经营方式,企业不需要投巨资去建设生产车间,就可以发展成为大企业。另一方面,传统企业成为这些高技术企业的成果转化器和生产商,效益及技术水平会提高,产业结构会升级。企业的分解和孵化并发展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高技术小企业,通过虚拟制企业集群将消除小企业的不利之处,使小企业与大企业优势互补,发挥更大的效力。

和传统集群发展模式相比,“虚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具有下述特征:

(1)中小企业的数目将显着增加,其功能、地位日益重要。大中小企业均为“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关系更趋于平等。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劳动及其产出发生质的提升、企业的知识信息产品种类和知识信息服务项目增多,其他传统产品的知识技术集约度提高。包括制造机械性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制造业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将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和分工、协作效能的发挥。随着教育产业的发展,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以及金融业充分市场化(如创业风险基金等金融产品的出现),资本运作己提升到了“资本”—“智本”并行运作阶段,中小企业将大量涌现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与大型企业相互间开展生产、经营、资本、技术多方面的协作,上下游产品连成一条条“供应链”,企业边界模糊化,从而构成一个个跨地区、跨国境的虚拟企业集群。较之传统产业集群中骨干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带有主从或等级制色彩的关系,“虚拟”产业集群,中各种规模企业的关系将成为更加平等的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2)人、财、物、信息资源将打破传统的企业界限,按新型产权关系在企业间更快捷

地互动交流、充分共享。

在“虚拟”产业集群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纵向关系不是依靠行政指令而是通过具体的经营目标和协作效应相协调。在横向关系上,其组织构架类同于“目标规划制(矩阵制)”,也将更为弹性化。同理,“虚拟”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直接和灵活。市场经济法则不仅在“虚拟”产业集群之间而且在“虚拟”企业集群内部,得以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市场易形式和新型的弹性松散联盟关系,使各类资源在企业群体内外合理配置和流动,并加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例如,现今“猎头”公司的“挖角拆台”,将为智囊、互聘、网络化顾问公司所替代。

(3)竞争形式由“排他性”,转为“排劣性”。

在“虚拟”产业集群内外,依旧存在着竞争。但与传统产业集群明显不同的是:传统集群内外的竞争固然具有“排劣性”,而由于信息传递的低速及等级制中,非经济效应导致的信息失真,其“排他性”的色彩更为浓厚。“虚拟”产业集群则不然,因为网络化信息技术和市场经济法则乃“虚拟”产业集群生存的基础,企业群体内外的竞争形式将更趋于“排劣性”;在社会文化及企业伦理层面,更为公平、公正和合理。其自身越来越变成“开放式”学习型组织,并将产生“扩放”效应,使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为安定、活跃和有序。

假设,集群内存在核心企业甲,两家专为甲提供同类零部件产品的企业乙和丙,乙和丙同时行动并只有两种选择:降价和不降价。再假设甲企业选择价格低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得到图3-2相应行动和收益的关系矩阵:

从矩阵中得出乙企业的最优行动准则:不论丙企业采取什么行动,自己的选择都是降价;对称地,丙企业的最优选择也是降价。(降价,降价)就构成了一个均衡。所以,在非合作博弈下,同类零部件供应商是陷入降价的。

降价不降价

降价(2,2)(8,0)

不降价(0,8)(5,5)

图3-4依托企业集团“小巨人”型集群发展模式中的“囚徒困境”

“The Convict Difficult Position”In The Depending On The Enterprise Group“The Small Giant”Industrial Cluster Development Pattern

按照核心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或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方式不同,我国学者仇保兴将中卫型产业集群划分为以下三种:

(1)以生产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对规模经济反应灵敏的配套产品;而大量的中小企业多分工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度高的相关零部件。鉴于这种模式的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产品的组装生产,而与之配套的产业群专事上游产品的生产,故也称向后垂直整合型态的合作模式。

(2)以销售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某集群以一家贸易公司为核心企业,专门负责销售业务,而广大中小企业则按核心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生产的产品由核心企业进行收购。鉴于这种模式的核心企业主要负责最终产品的销售,而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专事产品生产,故也可称其为销售整合型态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由于既能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营销优势,又可以充分利用中小企业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优势,故也被较为广泛地采用。如浙江嵊州

市,2002年领带的年产量达2亿多条,它们中的绝大部分就是通过300多家专业化的贸易商远销到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

(3)以原材料供应为中心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于某大型原材料生产或供应企业(多为化工原料、冶金材料等)的存在,从而为周边广大中小企业群体取得该原材料带来相对优势,进而形成的一种合作模式。如,在上海石化厂的周边就催生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化纤类产业集群。这是先有原材料生产大企业、后形成产业集群的情况,当然也有先存在加工产业集群,而后形成关键的原材料生产企业或供货商的例子。

依托“小巨人”的集群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依托生产型“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由集群内普通中小企业成长为主要负责产品(零部件)的开发、最终组装,以及一些技术难度高、附加值大的集群核心企业。而大量生产技术要求较低、批量小、专业分工度高的相关零部件与半成品由集群内大量普通小企业群完成,即向后垂直整合型态的合作模式。这种企业发展模式在以集群成长为特色的企业成长中最为常见。

(2)依托销售型“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小巨人企业一般是由有比较优势的贸易型中小企业依托产业集群成长起来的。销售型“小巨人”企业是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专营销售业务。这种以销售为主营业务的“小巨人”的发展模式在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形成了集群内的“销售整合形态的合作模式”。该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核心企业(销售小巨人企业)的营销优势,又充分利用生产加工小产业集群的灵活、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经营优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浙江嵊州的领带生产业,年产量达2亿多条,绝大部分是通过300多家专业化的销售型小巨人远销国内外各地。

(3)依托原材料供应型“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发展模式与前面讨论的依托销售型“小巨人”企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主要是从事原材料供应与采购为主要业务的小企业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为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模式。

(4)依托中介型“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依托中介型“小巨人”企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很多种,主要有“物流形态的小巨人企业发展模式”和“技术服务型的小巨人发展模式”。规范的物流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作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中一个潜在的优势并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基于产业集群技术平台上的、主要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服务型企业,在近年中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并涌现出一大批小巨人企业。如中国轻纺城的金昌计算机印花设计制版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己成为亚洲最大、档次最高、能提供24小时服务的分色制版中心。

不难发现,集团内的三种关系(垂直支配关系,即为了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一种服务,而按其自然形成过程发生的企业间支配关系;水平发展式关系,即集团内部各企业间

共同生产某一商品或提供某种劳务的关系;混合式关系,即具有垂直支配式和水平发展式特点的多边支配形式),不管哪一种,都是建立在竞争机制的基础之上(或称在集团内部存在一个可行竞争的市场)。

这种方式不仅是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的自然过渡,而且还可以弥补单靠市场配置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交易费用过高的缺陷。当企业集团从总体上进行这类运作时,必然会对构成集团体系基础的大量小企业进行结构优化与调整。随着集团发展的重点的转移,往往首先在企业集团内部进行调整。即通过扩张、扶持需要发展的重点企业和经营方向,收缩、淘汰需转移的企业和相应的经营方向。处于集团组织边缘松散层的小企业,可以抓住时机,看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随着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使自身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提升,并力争能借助集团公司的力量,在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获得充分的支持,从而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实现结构优化与调整,求得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依托于企业集团的小企业,在当前经济紧缩、结构调整的的严峻形势下,仍能得到较好发展的原因之一。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现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索洛曾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的80—90%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但是,纳入集团组织体系内的大量小企业集群如何依托这种创新的组织形式来加速技术进步呢?研究表明,技术进步的速度,包括创新的强度以及扩散率的大小,都与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实力呈正相关关系。在技术创新阶段(如新产品构思和相应的技术基础性研究),不但研究开发经费的充裕与否甚为重要,特别是此阶段的投资风险特别巨大,更显得重要则是以雄厚实力作后盾的强大抗风险能力。大集团由于聚集了一定的财力和科技人才,特别是内部竞争机制的有效运作,大大激发了处在松散层的大量小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由于企业集团特定的组织形式,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集团公司往往会对正处在发明阶段的相关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经过筛选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并进行风险投资,起着风险投资家和投资银行家的双重作用,纳入集团组织体系内的大量小企业正是依托这种创新的组织形式来加速技术进步。在技术开发运用阶段,即如何将新的发明、创意进行开发运用,可能是我国更为重要并急待解决的问题。据估计,我国每年的专利数达十多万件,但真正开发利用的不到20%,在国外则达60%以上。这里的影响的因素很多,但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资金的集中投入问题。据对2004年我国北京、江苏、上海、四川、山东、辽宁、广东、陕西等8个主要省市的统计,我国来源于政府和企业的全部研究开发经费仅为亿元,折合64亿美元。而日本同年企业投入的研究开发经费为亿美元,德国为亿美元,就连荷兰1992年企业也投入了亿美元。我国的不少发明,尽管构思处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经费的不足,致使功亏一篑。在这方面,拥有众多创新主体的企业集团,显然比单个企业具有多重优越性。首先,单个企业如果把他们的所有的资源投入到一个创新项目上,那么它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而大集团则能从其他项目的获利取得风险的平衡。在筹措资金能力方面,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也是单个企业、特别是单体小企业无法与之比拟的。至于创新成功以后的技术扩散阶段,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更是

明显。企业集团可以发挥其规模经济和内部化优势,迅速将技术创新(即使是处在集团边缘的松散型小企业的创新)转化成整个集团的生产力,取得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双重效益。但是,依托“小巨人”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同样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明显的表现集中于“集群结构”方面。

因为最优的集群结构是“基于相同的知识技能,集群成员合作开发一定范围的不同产品和服务,以不同渠道和方式提供给不同的客户”,而依托企业集团的“小巨人”型集群发展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

国际众创空间三大发展模式分析

国际众创空间三大发展模式分析 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比特与原子中心主任尼尔-格申非尔德教授的一门课如何制造(几乎)所有的东西(howtomakealmosteverything)。该课程为学生提供工具和机器,让学生在动手的环境中自己探索科学。没有技术经 验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创造出很多充满想象力的作品,例如能够在安静场合收 集尖叫并在合适场景下回放的盒子,为鹦鹉设计的计算机交互界面,以及能 够保护女性安全的自动防御裙子等。 目前在全球各地共有超过200 家秉承教育与社会创新理念的FabLab,各地FabLab 试三、营利性空间 创客空间的另一种运行模式是通过会员制或者是工位出租的方式聚集 创客,并为他们提供开放硬件和开源软体。这一类创客空间以Techshop 为代表的开放式硬件工厂(machineshop)。他们自称为美国第一间全国性的开放式公共工作坊。TechShop 以连锁的方式运行,自从2006 年在加州的MenloPark 开设第一家分店以来,目前在全美共有9 家门店。Techshop 如同一个巨型工厂,不仅有激光切割、3D 打印等新型生产工具,也有用于切割、焊接铸造的传统器械。TechShop 采用会员制运营。通过支付每月175 美元的会费,会员便可以使用Techshop 里包括场地和工具等所有的资源。对于零基础的会员,TechShop 也提供各种使用新工具与创新方法的课程。这样的盈利性的空间通过会员模式为会员提供固定或者是流动的工位,同时提供开源硬件、3D 打印机、基础性培训等。 其中,WeWork 作为美国新兴共享式办公租赁空间运营商,不仅针对 创客提供从办公硬件到设施服务,并且以打造创客社区为核心经营理念,使 其成为创客空间盈利模式重要代表。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 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转 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期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所占比 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中技术、 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象在服务领域中日趋突出,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商 务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壮大起来,现代服务业集群保持较快的发展。 表1:典型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制约因素和基本模式 (一)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根本动力。 第一,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直接动力。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发达的交通运输条件、已形成规模的工业、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便捷的服务和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引力场,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当这种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即不经济)时,便会引起各种生产要素向周边地区的扩散。而无论是集聚还是扩散都将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新的需求,带来城市空间的扩展。换言之,城市空间的扩展是在集聚力和扩散力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第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决定了城市空间扩展速度和扩展形式的周期性变化。一方面,从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大城市不同时期的空间扩展情况看,城市空间扩展是非匀速推进的,表现出加速与减速的交替过程,直至进入稳定期。当经济高速发展时,城市建设投资增加,城市空间扩展加速,反之则放缓,使城市空间呈现出“年轮”性特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还影响着城市空间扩展的形式。当经济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形式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水平扩展,城市建设用地比较粗放、松散,紧凑度指数下降。当经济处于稳定增长或缓慢增长阶段时,城市空间扩展则转为内涵式垂直空间扩展,以内部填充、改造为主,建筑密度加大,紧凑度指数明显上升。 2.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需求是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力量。 在城乡差距存在且政策开放的情况下,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城市住房需求猛增。新增人口中的低收入群体通常在市区的边缘地带栖身,由于边缘区的土地价格较低、交通便利、房租较低、管理松散,同时建造商在郊区建设新屋的成本也较低,城市空间以空前的速度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不满于中心区的喧闹、拥挤和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郊区迁移,追求更加宽敞、更接近自然的舒适居住环境,这就要求有更多的土地空间作保障。与之相适应,部分产业向这些地区的迁移以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兴建,又进一步增加了对土地的占用。 3.交通网络的拓展对城市空间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 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地铁、轻轨等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加强了城市的对内对外联系,大大提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并改变着城市空间的扩展方式。由于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给居民的工作、生活、出行带来方便,因此,在重要的交通站点会形成新的集散中心,并沿主要交通干线轴向扩展。发达的交通线路对各种生产生活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而纵横交错、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城市空间扩展最终呈现网结状格局。 4.技术进步对城市空间扩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垂直扩展,在一些聚集效应较高的城区,土地供给非常紧张,人们凭借先进的技术使建筑向更高处发展,建成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或住宅区,从而使城市空间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水平扩展,也改变着城市的空间形态。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网上购物、网上办公 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 陈玉光

众创空间学习资料(一)DOC

众创空间学习资料(一) 【基本概念】 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新、大众创新、开放创新趋势,把握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发展众创空间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着力发挥政策集成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概念提出】 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模式的嬗变。传统的以技术发展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点的用户参与的创新2.0模式。 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发展以及知识社会来临的机遇与挑战,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对以用户参与为中心的创新2.0模式进行探索。Fab Lab及其触发的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环境,引发了创新2.0时代的全球创客浪潮。 创新2.0时代的创客浪潮进一步推动了众创空间的形成。 2015年1月4日,因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创客”进入国内大众视野,并被赋予了代表创新前沿的标签。在深圳视察的过程中,李克强特意强调,“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并建议科研机构不要闭门造车,学习民间创新,聆听市场需求。 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肥东发展与改革 肥东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 (总第18期)2008年4月23日------------------------------------------------------------------------------------------------ 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构筑跨越发展战略支撑 ——赴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外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编制好我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升我县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助推肥东跨越式发展,经县领导同意,4月18日下午,县发改委组织县直有关部门前往河南省长垣县学习考察。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长垣县概况和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 长垣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新乡市,地处豫北平原,东靠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西(北)邻滑县,南界封丘,北依濮阳,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8乡、4个办事处,总人口80万,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和绿色农业示范区、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建筑之乡、起重机械之乡、医疗器械

之乡,是河南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扩权县和对外开放重点县,系“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 目前,该县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省108个县(市)中排序第33位,较1990年前移了59个位次。近5年来,长垣县GDP年均增速在2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速达30%左右,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4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60%以上。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3.2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8.9亿元,增长42.1%,实现利润4亿元,增长170.8%。财政收入完成2.57亿元,增长27.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9亿元,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7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62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4198元,增长17.3%。 二、长垣县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地处黄泛区的长垣县,近年来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被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誉为“长垣现象”、“北方的温州”。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为何发展得这么快,取得如此大的成绩,通过学习考察,我们得知,这主要得益于长垣县在近年的发展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外向化”的新路子,加快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聚、向骨干龙头企业集聚、向城镇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育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六大经济板块(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商贸流通、特色农业、劳务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V ol.27 No.22 Nov. 2010 第27卷第22期 2010年11月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  周 潮1,2,刘科伟1,陈宗兴1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2.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建设和发展低碳城市是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动力支撑因素。基于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的概念及二者的关联性,在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低碳发展理念观的3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以促进城市低能耗发展,为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动力机制。 关键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0.22.014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0)22–0056–04 0引言 人类社会正步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城市正成为城市品牌的新亮点和新坐标,是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范围内城市软实力的竞争中即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建设和实现低碳城市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西方国家对低碳城市的研究较早,在实现模式、城市规划和政策研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1~4],如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在相应的城市进行了实践[5]。作为一个发展大国,发展低碳城市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面向“后京都时代”的必然选择。因此,国内学者也围绕低碳城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6~10],并在保定市和崇明岛等城市进行了低碳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主要注重:①理论探讨,如理论模型、评价方法和指标等;②技术革新,如新建筑材料和新交通工具使用;③策略研究,如加强政府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等,但研究中对城市空间结构与低碳城市的关系涉及较少。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低碳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的时期,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成为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协调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利用、保证城市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文将在分析低碳城市概念及影响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因素的发展阶段的“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对促进和实现城市低碳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低碳城市与城市空间结构 1.1低碳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心,但也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工业文明城市(特别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生产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关注焦点。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级政府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的概念[11],但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我国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进行了相关的论述[12~14],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归纳与总结,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低碳转变,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设低碳排放的宜居模式城市,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低碳城市强调以低碳理念为指导,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以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为主要对象,以市民低碳生活为行为特征,通过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全球碳排放减少作出贡献。 1.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合理的空间结构模式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城市空间结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及答案 《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试卷本试卷共有单选题10 道,多选题10 道,判断题10 道,总分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中国的产业集群发展特征、类型及案例分析》 一、判断题(10 道) 1. 产业集群的空间尺度和范围取决于发展集群的地方经济的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定。 正确 2. 市场驱动型集群所包含的外源企业内部的网络化程度比较高。 错误 3. “三来一补”指的是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 正确 4.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50亿-300亿立方米的中型气田64个。 错误 5. 事实上,产业集群可能是单一的横向关联,也可能是单一的纵向关联。 正确 6. 湖北十堰汽配城是一种典型的销地驱动型产业集群。 正确 7. 产业的纵向关联是指围绕一个企业,从原材料的筛选、加工、制造、组装到精深加工、产品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延伸。 正确 8. 产业关联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 正确 9. 中关村科技园是一类技术转化型产业集群。 错误 10. 中国发现地质储量大于300亿立方米的大型气田64个。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的烟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B. 云南省 2. 广西的铝资源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关键原因是() B. 资源数量不能够适应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 3. 知识技术研发产业集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瓶颈因素是()。 A. 产品生命周期相对短 4. 在我国从研发到产业化投资强度大约为()。 A. 1:50 5. 产业集群的第一特征是()。 A. 产业关联 6. 以下各项属于知识技术型产业集群的是()。 D. 美国微软 7. 我国煤炭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地区是()。 A. 山西省

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透析中国三大激光产业集群 导读: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OFweek激光网讯:激光加工(包括激光切割、焊接及表面处理等)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技术。我国激光加工产业正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激光这个高科技名词已经由“阳春白雪”变为了真正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已成为中国激光加工行业的现实。 激光作为新型光源,具有方向性好、亮度高、单色性好及高能量密度等特点。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工业在全球发展发展迅猛,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通讯、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方面。据统计,从高端的光纤到常见的条形码扫描仪,每年和激光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高达上万亿美元。 激光产业已形成完整、成熟的产业链分布,上游主要包括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主要为各种激光器及其配套设备,下游则以激光应用产品、消费产品、仪器设备为主。国内激光市场主要包括激光加工设备、光通信器件与设备、激光测量设备、激光器、激光医疗设备、激光元部件等,要应用则在于工业加工和光通信市场,两者占据了近7成的市场份额。 目前我国激光产业主要应用于激光加工、医疗等行业,其中科研开发领域占12%,材料加工领域占32%,通讯领域占12%,信息领域占14%,医学领域占20%,测量与其他领域各占9%和1%。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5个国家级激光技术研究中心,10多个研究机构;有21个省、市生产和销售激光产品,常年有定型产品生产和销售、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有200多家。国内激光行业已形成激光晶体、关键元器件、配套件、激光器、激光系统、应用开发、公共服务平台等环节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 我国激光加工产业可以分为四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华中地区和环渤海地区。这四个产业带侧重点不同,珠三角以中小功率激光加工机为主,长三角以大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为主,环渤海以大功率激光熔覆和全固态激光为主,以武汉为首的华中地区则覆盖了大、中、小激光加工设备。 随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老工业基地及小企业基地,开始向高端制造领域转型。例如温州激光产业集群及鞍山大力发展激光产业等。 一、2020年武汉将成全球激光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集聚地

“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双创”背景下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在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逐渐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众创空间作为一种新型创业服务平台,顺应了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对于支撑经济转型、壮大小微企业、挖掘经济新动力、优化创业环境、带动社会就业、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重大。如何有效扶持众创空间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成为重要课题。 一、众创空间的定义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对众创空间进行了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众创空间旨在通过在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科研机构等主体间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平台,聚合社会各类资源,以满足创业者需求,为其提供专业的整条产业链服务,包括设备、场地等运营基础,招商引资等金融服务,创业

培训,企业招聘、法律咨询、宣传推广、申请政策、登记注册、业务辅导、组织社交活动等,能够孵化和壮大小微企业,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国众创空间的类型包括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地产思维型、产业链服务型、综合创业生态体系型。 二、众创空间的发展背景 我国经济亟待转型升级。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一是要素制约。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中小微企业占较大比重,其发展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并惯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原料价格上涨,劳动者薪酬增加,创业成本提高,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企业利润被压缩,高投入、高耗能、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企业发展亟需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是创新不足。由于小微企业成本高、实力薄弱,加之经营者认识不足,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很难着眼于创新投入和长远发展战略,导致企业技术含量低、创新动力不足,长期处于粗加工的生产链低端,跟风经营甚至易造成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三是人才紧缺。小微企业是我国安置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一、充分认识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意义 产业集群是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同一区域形成产业链接和聚集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经济群体,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形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近年来,市已在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呈现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的特征,石化装备制造产业已连续5年纳入全省重点扶持产业集群范畴水产品加工园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二十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之一但与省内外先进地区相比,市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还较低,主要是规模小,企业个数和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市域内配套率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有利于发挥全市工业优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生产要素有效集中,促进企业集聚、行业整合、产业集中,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培植骨干企业,加速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引导产业聚集,不断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二)主要目标。期间,按照“规划科学、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要求,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整合优势人

力和技术资源,发展壮大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和医药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力争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纳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范畴。末,力争我市机械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行业总产值均达到100亿元,成为全国石化设备重要制造基地和主要研发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大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科学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升级的内在规律,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相结合,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行业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作用,把产业集群规划编制的过程作为政府、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各方资源综合和融合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指南。 (二)加强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济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是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要采取产业链带动、品牌带动、市场带动等多种模式,搞好产业园区的规划发展。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加强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实现聚集。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产业集聚中关联度高、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推动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有力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集中。期间,重点支持产值过亿元的10家骨干企业。 (四)突出抓好产业链条延伸。以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为基础,明确产业延伸的方

众创空间在中国发展现状、七大模式、三大案例

众创空间在中国发展现状、七大模式、三大案例2015/05/14 11:29来源:搜狐焦点产业新区作者:投中研究院李克强总理于5月7日结束了对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这不仅让聚集在创业街上的“众创空间”们欢欣鼓舞,也使得中国无数从事与创业相关的人群倍感振奋。今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国家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也俨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 投中研究院秉承严谨专业的风格保持着对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深度观察,现拟从“众创空间”这一热点出发,力图全面梳理和总结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以供各方参考。 1.众创空间概述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015年1月4日,李总理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倍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 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

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那么,究竟何谓“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显然,“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科技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投中研究院认为,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应比后者范围更大(见图1),此外,它还应包括创客空间(见下文第2章)、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

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分析及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614525458.html, 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模式分析及建议 作者:尹璐璐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2期 【摘要】众创空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手,是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载体,旨在以产业生态的概念营造孵化环境,形成聚合全要素全分享的平台。重庆市在推动双创发展上成绩突出,目前已建成核准的市级众创空间数量约280家。伴随着众创空间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定位不明确、盲目跟风、运行模式单一、管理松散等问题。建议持续完善行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市场运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促使创业创新走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众创空间创业模式服务 一、重庆众创空间发展情况 受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发展需求及内生经济增长驱动的影响,近年来,重庆市众创空间呈现创新活跃、数量倍增、发展迅猛、分布广泛的燎原态势。 (一)从产业类别上看,产业集中度较高。主城区主要以互联网产业主导的众创空间居多,51%眾创空间涉足互联网产业,15.6%众创空间与文化创意相关,33.4%众创空间涉及农业、装备制造、汽车、旅游、生物制药、建筑等,关联产业集中度高。 (二)从发展模式上看,服务模式类型少。重庆众创空间主要有三种模式:产业服务型,主要以单方面或多方面提供资金、培训、推广、孵化等服务为目的;地产结合型,主要以提供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为目的;综合生态型,主要以提供创业所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两江新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和江北区众创空间的研究,众创空间模式主要以产业服务型为主,占78%,其次是综合生态型占15.6%,地产结合型占6.4%。 二、重庆众创空间发展类型 (一)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高校为主导的模式以提供在校师生提供免费创业载体为服务模式,通过校方的项目评估体系,甄选优质项目进行培育孵化。服务对象仅限于学校内部人员,且不收取任何载体管理费用,以档案转移为入孵项目毕业的标志。通常提供创业教育、创新培训和创新实践的服务,较少对接融资、社会服务等资源。 (二)以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模式。企业或科研院所为主导的模式一般以打造内部生态圈为主要服务模式,对内部优质项目进行评估并予以投资孵化或者提供外部优秀项目免费场地,并注入股权。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前景、七大商业模式、三大精选案例

2017年众创空间发展前景、七大商业模式、三大精选案例 李克强总理于5月7日结束了对北京中关村创业街的造访,咖啡杯的余温还未退却。这不仅让聚集在创业街上的“众创空间”们欢欣鼓舞,也使得中国无数从事与创业相关的人群倍感振奋。今年初,“创客”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会两万字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创业”,国家明确表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经济发展新常态。“众创空间”也俨然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热词。 秉承严谨专业的风格保持着对中国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深度观察,现拟从“众创空间”这一热点出发,力图全面梳理和总结我国现存的“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和模式,以供各方参考。 1.众创空间概述 1.1 提出众创空间的背景 早在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开幕辞时,提出要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2015年1月4日,李总理探访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称赞年轻创客们充分对接市场需求,创客创意无限。创客运动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让“创客”和“创客空间”们倍受鼓舞。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被寄予厚望。 1月28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中央文件第一次提到“众创空间”。2月,科技部发文,指出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3月5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再次反复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且将其提升到中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双引擎”之一的高度,显示出政府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以及创业创新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众创空间”纲领性文件——《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此举为国家层面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平台,支持大众创新创业。《意见》提出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等特点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 1.2 众创空间是什么 “众创空间”是科技部在调研北京、深圳等地的创客空间、孵化器基地等创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总结各地为创业者服务的经验之后提炼出来的一个新词。 那么,究竟何谓“众创空间”? 根据国务院《意见》中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显然,“众创空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也不能把它与现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划等号。科技部也一再强调,众创空间绝不是大兴土木的房地产建设,而是在各类新型孵化器的基础上,打造一个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 认为,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但应比后者范围更大(见图1),此外,它还应包括创客空间(见下文第2章)、创业咖啡等新型孵化器模式。一方面,众创空间包括那些比传统意义上的孵化器门槛更低、更方便为草根创业者提供成长和服务的平台;另一方面,众创空间不但是创业者理想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还是一个能够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商业模式构建、团队融合、政策申请、工商注册、法律财务、媒体资讯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与趋势.docx

关于《中国产业集群高层论坛》的报告 ——中国产业集群现状、趋势及招商建议报告 一、中国产业集群现状 1、中国产业集群类型和形成机制 ◆ 资源驱动型产业集群:如广东的五金、家电产业集群、山西的 煤炭产业集群 该产业集群包括社会资源驱动型和自然资源驱动型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依靠当地的工商业传统、文化等社会资源; 后者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依靠当地的矿产、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 ◆ 贸易驱动型产业集群:如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山古镇灯饰 产业集群 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贸易带动的产业集群。特点是小规模企业成功创业后,迅速带动其他企业的跟进,并有相应的配套 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形成面向全国和全球市场的产业集群。 ◆ 外商直接投资型产业集群:如昆山台资企业群 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群以以IT 产业为典型,主要有两类:一是围绕个别外商投资的龙头企业形成众多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如北京 以诺基亚为龙头的移动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全球行业内大企业和产业 链上下游企业齐聚的产业群,如苏州昆山的2583 个外商投资企业集群。

◆ 科技资源衍生型产业集群:如中关村产业集群 形成以科研资源为依托,科技创新为重点,技术推广应用为内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大企业种子型产业集群:如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大企业专注于某一环节的核心能力建设,将其他业务外包出去,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依附在周边,提供配套服务。 ◆ 产业转移型产业集群:东部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的 产业集群转移,如成都女鞋产业 此类产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资金、技术、市场、人才、对外贸易等方面处于弱势,但在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容量的缩小,劳动密集型、土地等资源依赖型产业进行产业转移。 2、中国产业集群的宏观特点: ◆ 产业集群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尚处于培育 期 ◆ 东部地区的产业集群对市场环境依赖性高,外向型和创新型产 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中西部地区以资源依赖性为主 ◆ 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其 中技术、资源和市场对产业聚集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 ◆ 产业集群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少数大型企业正在引领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产业集群发展的几点意见 发布时间:2009-5-5信息来源: 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调研,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产业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支持; 2、低水平重复建设依然严重; 3、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4、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我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1、坚持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 为突出尾毛产业集群特色,按照“科学规划、高起点设计、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打造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产业集群”的建设思想,对产业集群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行业资源、企业分布等情况进行定位。 (1)在产业集群规划方面,以培育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政策调整,在整个产业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明确产业定位,规划产业分工,制定以促进关联、合并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集群化发展体系。按照“整合资源、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拉长链条、提高水平、打造品牌的思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质量和数量。使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培育区。 2、在产业规划方面,按照“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连片发展。 3、在企业厂房建设方面,按照标准化厂房建设要求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产业集群道路,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也要进行科学论证,一次设计到位 2、优化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 制订出台了重点企业挂牌保护、纳税人评议执法部门、检查收费许可证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重奖和表彰,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地位,社会上得荣誉。一方面成立经济环境整治领导组,专门受理企业和商户的投诉,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违纪案件,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每月定期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交流经验,探讨发展新思路,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另一方面重点开展企业同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企业提供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区的基础设施和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配套工程进行了完善,努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3、加强体系建设,推进行业管理 在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建立融资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流资需求;二是建设信息网络体系,建立中国中小企业网站,使其成为企业的门户,成为企业的宣传队。在推进行业管理方面,一是成立产业协会,并完善制定了一整套产业政策及交易管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关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思考 [摘要]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近年来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领域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名称事例项目的产生的背景,归纳了工作内容、特点、作用和方法,评价了存在的误区和改进方向。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总体规划的研究,认为前者尽管有时冠以“规划”,但仍然只是一种研究类型;指出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也不应被“代替” [关健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自2000年6月广州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开展以来,类似的规划研究在全国大城市成“风起云涌”之势(仇保兴,2001),有的称“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有的称“城市战略规划”,也有的较准确地定名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空间战略研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先后参与了广州、南京、宁波、杭州、深圳、呼和浩特、合肥、厦门、济南、哈尔滨等省会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空间战略研究工作,笔者有幸参加了上述大多数项目中的研究工作。 1 背景:城市发展与规划的问题 1.1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对于城市发展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在城市与地区层面上,从规划师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归纳为8个方面: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关系变动——城市地位变迁与区域竞争; .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空间结构调整; .人口、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压力——保持经济增长速度与投资规模; .社会结构多元化(原住民、城市居民、新移民、打工者),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冲突——降低城市“门槛”,城市扶贫,社会空间结构整合; .人文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承压力——从空间结构上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城市特色继承和创造; .自然资源保护与环境压力——资源合理配置,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 .转型期政府角色的两面性——资金短缺的压力,资源开发; .行政体制障碍与局部利益冲突——“属地经济”分散资源,整合空间利益。 上述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属于传统意义的城市规划范畴,城市规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但这些问题都是城市规划的背景和条件,决定着城市规划制度的走向和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城市规划技术内容的扩展和方法的改进,也影响着规划师的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空间战略研究可能比其他层面的规划研究更多地涉及到这些问题。 1.2 上版总体规划问题与政府动机 开展空间战略研究的大多数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在1999年至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城市空间布局现状与未来趋势探讨 《人民论坛》<2018年第2期)魏广龙任登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发展,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文章在介绍国外城市发展理论和研究方向地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现状,找出我国城市空间布局地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善城市空间布局地方法,即:资源分配均衡化、交通设计合理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化. 【关键词】城市发展理论城市空间布局均衡可持续集约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地转型期,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不断蔓延扩展,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城市空间布局呈现出一些不合理地状况.大城市空间布局呈现两极分化地趋势,如:中心区空间布局过于拥挤,而城市外围地空间布局过于分散;产业区域相对密集,城市绿化率不断下降;等等.这些不合理地城市空间布局最终会影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一系列严重地城市问题. 国外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疏散理论,即田园城市—卧城—卫星城理论.①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在此基础上,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地概念.20世纪40年代,

处于二战后地修复时期,大城市改建时进行了第一代新城建设;50年代进行了第二代新城建设;60年代进行了第三代新城建设.20年代地卫星城概念只能称为城市郊区,第一代新城是卧城,由于规模过小,没有起到疏散地作用.第二代新城也属于卧城,依赖于大城市地发展,没有吸引力,因此起不到疏散城市地作用.第三代为独立地卫星城,有自己地吸引力,对城市疏散和容纳外来人口起到了一定地作用. 区域规划理论,即中心地理论—增长极核理论.②50年代,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区域规划活动,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增长极核理论,主张先促进少数经济上增长较快地城市迅速繁荣发展,进而带动附近区域地发展.此理论可促进城市快速发展,但容易引起城市地盲目蔓延. 城市美化运动,即城市环境生态学.③二战前期,在美国,先驱者们主张人与自然要正确合作,美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公共绿地规划.自20年代至今,一直注重城市环境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地影响,强调将自然环境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 城市发展由单一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再到大都市绵延区.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城市化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开始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大城市地布局由单一中心城市模式转为多中心城市模式.单一中心城市造成城市无限蔓延,多中心城市郊区化现象严重,逐渐发展为大城市绵延区,形成无边地城市,造成土地大面积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