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18.恐龙无处不在

朱龙伟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平实严谨的说明文,表面看好像是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因此,学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留心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就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所以,在初读了解作者后我提出了问题“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这样的设计看似有些唐突,但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却有很好的效果,同是,

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然后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结构,让他们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在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说明顺序和方发进一步剖

析文章。最后以赏析语言结束课文。不过为了能进一步升华主题,我设计了“学了本文之后有什么启示?的讨论问题。这不仅锻炼的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且对文章进行完善的小节。

教学目标:

1.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 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法:讲授法、问答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图象导入:

播放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 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

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

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着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研讨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说明对象是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即“板快构造”理论。

2.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明确: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4.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明确;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四、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板快构造理论。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推理论证——得出结论。

2.课文中应用了那些说明发法进行说明?有何作用?

明确:(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恐龙无处不有冲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说法严谨.

(2)作比较。例如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3.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生物学和地理学。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强有力的证据.

4.细读课文品味周密准确简明的语言。

(过渡:作者之所以能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介绍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除用恰当的说明顺序,还得益于他周密准确的说明语言。)可老师读这篇文章发现阿西莫夫一点都不自信。请看下面的句子:

(1)A、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B、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C、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也许、似乎。可能”用的太多给人不自信之感。你赞同我的意见吗?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准确。

(2)老师发现阿西莫夫有时又太自信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你认为呢?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周密。

(3)第12段的“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换成“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气候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的时候恐龙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界所提供的食物毕竟有限,而恐龙的胃口实在惊人,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机体没有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可以吗 ?

讨论明确:得出说明用语的简明。.

五、拓展延伸

1、说说学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启示?

(提示: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大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来谈。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备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谢皮罗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

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3: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

2、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 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六、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无处不在———————板块理论的正确

生物学 ――――———— 地质学 

一个领域 -――———— 其他领域

影响

八、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结果正是这个问题学生的看法有了分歧,大部分同学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认为说明对象就是恐龙,写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这样的引导,本文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有关恐龙的还是板块构造学说,大部分学生们回答是板块构造学说。我就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就是板块构造学说。不知是因为慑于老师的下定结论,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原先那部分认定“对象是恐龙”的人也不敢出声了,可是细察他们的神色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对老师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我立即进行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依然这样设计,这次也依旧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我就不急于定答案,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在概括内容要点的情况下从文本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语句理解,这样使一部份人认识更加深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