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六看”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六看”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六看”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六看”鉴赏诗歌第一步能读懂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确定内容

2.看作者确定诗风

3.看意象把握情感

4.看尾句参透主旨

5.看注释破解难点

6.看题干得到启示

(一)看题目——题目定内容1

1、表达作者写作缘由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1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2]眼波横:这里的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3]眉峰聚:这里的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4]眉眼盈盈处:这里指山与水交汇处。[5]欲:想

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风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2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不看题目,就可能错误地理解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赞扬山中的美景,只有看了诗歌的题目——《山行留客》,才能明白写作用意是留客,是让朋友留下来,欣赏美景只是个理由罢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近试上张水部》,才知道作者是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已期待与不安,并希望张水部帮助自已过关的心情。

看题目——题目定内容 3

3、表达作者的情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思家的孤寂。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北朝战乱尚武精神南朝安定男女情思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积累历史知识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1

例1

金陵晚望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金陵图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例2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 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2

2、了解作者的气质、风格。

陶渊明——归园之乐

李白——愤世嫉俗、清新飘逸

杜甫——沉郁顿挫

王维——含蓄生动,雄浑奇拔(边塞诗)

白居易——雅俗共赏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含蓄绰约

杜牧——清丽俊逸

李清照——闲适与愁苦。

看作者——作者定诗风3

3、了解作者的际遇。

不同经历和遭遇,呈现的内容和风格会有极大差异。

如: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决定他超尘脱俗。李白的诗人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决定他是一个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草堂生活为界,之前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又经安史之乱;到了成都后,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这样的经历决定了他前后作品内容、风格的差异。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

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品充满愁绪……

有许多作者的生平,我们不了解,虽给我们做题带来些困难,但我们还可以从诗歌中找相关的信息。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三)看意象——把握情感1

意象的效果。(表达情感、塑造形象)

柳树—寓意是“惜别怀远”,表达思乡之情。

月亮—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流水—流水不返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

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哀怨、思归 )

莲—纯洁、脱俗、高洁。

菊花—傲霜之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寒蝉—命在旦夕,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候鸟,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浮云喻游子。

积累文化常识

立象以尽意

指包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

物象+情意=意象

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2、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王冕《白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山园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5、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6、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7、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8、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狱中咏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意象归类 1、意同象异 2、象同意异

指出下列诗句中哪些不同的意象表达了相同的意境?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戴叔伦《堤上柳》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3、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4、

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竹里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指出下列相同的意象表现哪些不同的意境。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李白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

此三句中,都用了“猿”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这些句子中,都用了“酒”意象,他们表达的情感一致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说《闻官兵收河南河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王冕《白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

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

?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2018年中职春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题

2018年中职春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答题的套路 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注意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插叙的作用 1、注意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描写手法的作用 1、注意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的综合题附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 “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 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 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10. 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 (6 分) 2017 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及参考答案 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7 题。(共 12 分)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 【1 】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 【 1】树杪:树梢。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3 分) 王昌龄《古意》 ) 晁补之《吴松道中》 ) 张耒《感春》 )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 (17) 同样是描绘山峡, 《晓行巴峡》 与下列诗句相比, 在运用意象、 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6 分) 巴东三 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郦道元《水经注》 ) 杜甫 《秋兴八首》 ) 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0-11 题。(11 分)

2018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诗歌鉴赏-(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诗歌鉴赏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 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本试卷模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1.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试卷页数页 2.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2卷(表达题)两部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4.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題. 名士家风 两晋南北朝的各个家族,权势虽有大有小,有久有暂,有长有消,但其为?权势?则一,其于家风则有异。 ?家风?二字,完全可以对等译为家族精神文化传统。当时士人好教子弟,诫子弟,以至南北朝之末有集大成式的《颜氏家训》一书,正是向后世传递自家传统,当时又好修撰?家谱??家录??家传?之类,也是提醒后世保存家族传统,如谢灵运《山居赋》有云:?家传以申世模。?便明言以家传申述家族文化模式的用心。 各个家族的家风除有?共相?外,又有相对而异、保持甚久的?殊相?。何为陈郡谢氏家风的殊相?《南史·谢晦等传》史官评论说:?谢氏自晋以降,雅道相传。?显然,?雅道相传?便是谢氏特有的殊相。 ?雅道相传?四字甚好。?雅道?是一种精神文化风貌,?相传?正是现代所说的文化传承。?雅??俗?这对价值判断,其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在儒学兴盛的汉代,以言行合于五经为雅,以悖于五经为俗。在老庄玄学流行的魏晋六朝,则以高蹈出尘、任情背礼为雅,以尘务经心、拘挛礼法为俗。如当时语云?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以偃蹇倨肆为优雅?,可以看出那种喜尚不理政务、任诞放达的价值取向。在魏晋六朝,雅是名士风流的同义语,?雅道相传?的谢氏家族便得此种精神风貌。 《晋书·谢安传》说时人比谢安为王导,只是?文雅过之?。王导、谢安都是东晋名相,是王谢两家在政治上的最有成就的人物,也是两家家风的典型代表。?文雅过之?不仅是王导、谢安二人之异,也是王谢二家之异。王导的五世孙、南齐名臣王俭曾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他也不能不承认在名士风流方面,其高祖王导终不能不让谢安一头。 在我看来,谢氏文化传统的殊相是名士家风,这种家风的精神底蕴是庄老心态,这种心态的结构是重情轻礼。 诚然,在魏晋六朝,名士家家有,代代有,却都不像谢氏那样一以贯之;庄老玄学处处谈,世世谈,始终不绝如缕,而以谢氏最为持久。在两晋南朝谢氏家史上,除一世祖谢衡是?硕儒?,末世孙谢贞受儒学熏陶外,再无一人好儒学者,这与琅玡王氏大不相同。

最新2013年-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 及答案

近5年高考真题—诗歌鉴赏 1 2 【2013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3 鹊桥仙 陆游 4 5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6 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7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8 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9 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0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的情感?(5分) 11 12 13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14 15 16 【2013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7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18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19 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20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首发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1 22 23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24 25 26 【2014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27 阮郎归 28 无名氏① 29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30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31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32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33 34 35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36 37 38 39 【2014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40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41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42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43 宿渔家 [宋]郭震 44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45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46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

2018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教案

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教学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总课时安排6课时左右(2节讲读课,4节习题讲评课)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掌握相关术语。 一、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

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特点与趋势 1、自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将6分分解为3+3或2+4,先填空再简答。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题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全国题开口很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全国。2014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命题内容的选择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2、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简析(略) 三、掌握相关知识术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边练边悟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在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情景结合不仅要注意其顺序,更要注意情与景之间的关系: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明景衬暗情等。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1)“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 一全国一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14. B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 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全国二卷 5-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阅读汇编王珍彩第1 页共6 页

古诗词鉴赏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古诗词鉴赏(6)2018 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有详尽解析) 一、(2018年全国I 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 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B【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二、(2018年全国II 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 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 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 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 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 答案:(1)D【考点】炼字、关键字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感情类题目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2)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讲述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的十三种答题模式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 规范答题技巧: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 【示例】试简要分析诗中“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了一个孤独清高的老渔翁形象。(什么形象) 在寒冷、寂静的环境中,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专心钓鱼,形体孤独,性格显得清高孤傲。(形象的特征) 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问: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为丈夫远出久而未归,因为思念日益憔悴的思妇形象。(步骤一)诗歌的前两句写出妻子因为丈夫外出,内心空虚,无心劳作。后两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思妇因为日夜的思念,容颜憔悴,宛如那圆圆的明月,在逐渐的减弱其清辉,渐变为缺月。(步骤二)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新题型训练(客观题+主观题)有详细答案

诗歌新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 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⑤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杜宇:指杜鹃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临溪流,即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就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诗人于拂晓被杜鹃鸟吵醒,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便书此词,却未写此景,只用“杜宇一声”概之,这是留白写法,让人顿生无限遐想。 E、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红楼梦》中写道,经过两首不成功的《咏月诗》后,香菱终于写成了一首众人称赞为“新巧有趣”的诗。诗文如下: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1)阅读上面一首诗,选择对诗意解说有误的两项:(5分) A、首联写月光璀璨,光芒难掩。但月亮看上去外貌娟秀,它的背里却非常凄清。 B、颔联写一泻千里的月光之下,处处传来捣衣之声,直到雄鸡高唱、缺月高挂。 C、颈联写了穿绿蓑的江上人秋夜闻笛,闺中女子楼头望月两幅画面。 D、尾联诗人向嫦娥发问:“为什么不让分离的亲人重新团聚在一起,永不再分离呢?” E、该诗同《春江花月夜》一样,借思妇、离人、游子的月下情怀表达月之思乡怀人意蕴。(2)这首诗被众人赞为“新巧有趣”,其“新巧有趣”体现在何处?请从写作特色方面作答。(6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浪淘沙感事 明刘基 天际草离离,鸿雁南归,冷烟凝恨锁斜晖。蝴蝶不知身是梦,飞上寒枝。 惆怅倚阑时,总是伤悲,绝怜红叶似芳菲。清露自凋枫自落,没个人知。 【注】这首词写与元末乱世,避难于江湖时期。(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正确 ..的两项是(5分) A、首句写无边的青草直漫向天涯,透露的是生机,奠定昂扬的基调。 B、“鸿雁”这一意象不仅点出深秋季节,也暗示出旅人的思归。 C、上片结句暗用典故,与“庄生晓梦迷蝴蝶”如出一辙,蝴蝶正是诗人梦中之物。 D、枫叶红似春花,却无人怜,遇清露而自凋,这“枫叶”正是孤高诗人的写照。 E、全诗明写秋实写“感事”,所以是一首伤时失意的寓托之作,词风婉约。 (2)“没个人知”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老翁一家只剩一人的情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颈联运用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清廉。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浙江)2008-2019真题

久城KuJou 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久城KuJou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 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高中语文课本诗歌鉴赏练习(一) 第一册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的“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意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义进行简要分析。 3.上片“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片“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能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 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雨巷 戴望舒 (一)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以细雨表现 了________ 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 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 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 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 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第二册 《诗经》两首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

1、【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词句注释 ?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 ?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 ?席:犹言列坐。 ?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 ?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 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创作背景 据《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题下注"嘉佑四年",于是知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主持贡举(嘉佑二年,1057年),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甚至闹事。但是不良的文风,终于给扭转了过来。嘉佑二年二月,欧阳修充御试进士详定官。情况已非昔比,心情也两样得多了。嘉佑四年的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叶梦得《石林燕语》云"至和嘉佑间,场屋举子为文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及放榜,平日有声如刘辉辈皆不与选,士论颇汹汹",群聚嘲骂,甚至在街上拦住欧阳修的马头哄闹,而欧公不为所动,终于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本传)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 文学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总复习

诗歌鉴赏专题 一、整体感知 诗歌鉴赏首先要明确诗题,从诗题中汲取相关的信息,以助理解诗歌情感。其次,看清楚作者,作者如果是不熟悉的,那可以通过注释把他和自己熟悉的诗人联系在一起,可以是经历相似,可以是风格相似,以助理解诗歌情感。最后,就是要明确注释给我的信息。 综合以上信息之后,其实对作品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注意很多诗歌不要太纠结于字句的翻译,相信自己对诗歌的整体感觉比什么都重要。 二、答题模式 高考的诗歌鉴赏常考的只有两种题型,1、思想情感。2、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的把握要注意:首先,明确诗歌的情感不会只有一种,要从诗歌具体内容判断;其次,诗歌的情感要通过作者生平或者注释所给信息判断,切记无中生有,生搬硬套;最后,不要忘记最简单的,例如作者对……的喜爱之情之类的。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含义更广泛,包括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所以还是要把现代文基础文体知识看得滚瓜烂熟。(参见记叙文文体知识) 答题模式主要是手法+效果+情感 但是有些还是要注意到 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形象 情节:1、与上文……/题目相照应 2、为下文……作铺垫 3、线索,围绕“”展开,从而揭示作品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也就是说,虽然是诗歌鉴赏,但还是要从作品全局把握,用现代文的答题思维把握(参见记叙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答)。 山水田园诗 【常见写景手法】: 1、对比 对比,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远景描写和近景描写相结合 2、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相结合,注意通感的用法。通感的效果是:以…觉(虚幻)写…觉(真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月夜之下,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同小提琴下缓缓流淌的《小夜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听觉写视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塘中月光的和谐与静谧的特点。 3、修辞手法:设问、比喻、拟人、借代、反问、比拟,借喻、互文、对偶、用典 4、描写手法:工笔、白描(在现代文阅读中也叫“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见记叙文、散文阅读常见题型解答) 景物描写如果出现在诗歌开头部分,常常会有这样的作用: 1、交代季节,具体的时间、地点; 2、渲染某一种气氛,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凄清、幽静、萧条、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壮丽、秀美。 【思想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分类汇编(教师版) 新课标1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14.BE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答案】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新课标2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