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学习

中医理论学习
中医理论学习

中医护理理论学习资料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编印

二00八年再版

目录

中医基础理论 (1)

1、何谓五行学说 (1)

2、何谓脏腑? (1)

3、五行与脏腑的相互关系? (1)

4、何谓六淫?简述六淫致病特点? (1)

5、简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

6、何谓经络? (2)

7、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特点? (2)

8、何谓八纲辨证? (2)

9、简述八纲辨证的具体内容? (2)

10、简述中医小儿指诊的基本方法? (3)

11、中医护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那些? (3)

12、简述中医护理学的优势与特色? (4)

13、简述中医施护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4)

14、何谓中药的四气、五味,各有何作用? (5)

15、食物的分类及宜忌范围有那些? (5)

药物疗法 (5)

1、传统的中药包括哪些? (5)

2、什么叫中药的四气? (5)

3、什么是中药的五味? (5)

4、中药五味的作用有哪些? (5)

5、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 (6)

6、什么是药物毒性? (6)

7、入药方法中什么样的药物需要后下? (6)

8、什么样的药物需要另煎? (6)

9、什么样的征候忌用及慎用清热类药? (7)

10、清热类药物煎煮的时间及服法要注意哪些? (7)

11、服用清热类药物时的膳食要注意哪些? (7)

12、感冒药及芳香化湿药的煎煮时间药注意哪些? (7)

13、哪些征候药忌用或慎用温里类药? (7)

14、服用温里类药物的膳食要点有哪些? (7)

15、服用理气类药物的膳食要点是什么? (7)

16、止血类药物的饮食要点心理护理有哪些? (7)

17、活血化瘀类药物的服用要点是什么? (8)

18、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的饮食及精神护理要点有哪些? (8)

19、服安神类药的给药时间是什么? (8)

20、安神类药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8)

2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8)

22、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8)

23、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8)

24、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9)

25、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9)

26、何谓熨敷疗法? (9)

27、熨敷疗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9)

28、熨敷疗法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9)

30、何谓灌肠疗法? (10)

31、肛管的插管深度及滴注时的速度是多少? (10)

32、什么叫超声雾化疗法? (10)

33、超声雾化的吸入时间是多少? (10)

针灸疗法 (10)

1、针灸疗法的概念是什么? (10)

2、腧穴的作用有哪些? (10)

3、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 (10)

4、什么叫做指寸定位法? (10)

5、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分别是什么? (11)

6、配穴处方的原则是什么? (12)

7、针刺的进针法有哪些? (12)

8、针刺的角度有几种? (12)

9、什么叫行针? (12)

10、什么叫补法和泻法? (12)

11、出现晕针的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分别是哪些? (12)

12、什么叫滞针,原因是什么? (13)

14、什么叫火针法? (13)

15、水针法的概念、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13)

16、什么叫刺络法? (14)

17、刺络法中的点刺法多用于哪些穴位? (14)

18、刺络法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4)

19、什么叫做穴位埋线法? (15)

20、穴位埋线法的适应范围有哪些? (15)

21、头针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5)

22、常用灸法有哪些? (15)

23、艾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6)

24、什么叫做拔罐法? (16)

25、拔罐方法中的火罐法是指什么? (17)

26、拔罐法的应用有哪些? (17)

27、拔罐法的适应范围是哪些? (17)

28、拔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7)

29、刮痧法的概念是什么? (18)

30、刮痧的方法是怎样的? (18)

31、刮痧的适应范围有哪些? (18)

32、刮痧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8)

推拿疗法 (18)

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8)

2、什么叫做滚法? (19)

3、滚法每分钟要摆动多少次? (19)

4、捏法的概念是什么? (19)

5、捏法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9)

6、什么叫捻法? (19)

7、什么叫摩法? (19)

8、什么叫擦法? (19)

9、什么叫推法? (19)

10、什么叫揉法? (19)

11、什么叫搓法? (20)

养生指导与护理原则 (20)

1、什么叫做治末病? (20)

2、什么叫养生,有哪些方法?运动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0)

3、既病防变是什么? (20)

4、中医治疗与护理原则有哪些? (20)

5、标本治则时应遵循些什么原则? (20)

6、什么叫正治? (20)

7、什么叫反治? (21)

8、什么叫扶正祛邪? (21)

9、什么叫相因制宜? (21)

10、为什么要调整阴阳? (21)

11、什么叫补其不足? (21)

12、什么叫治法,有哪几种? (21)

13、什么叫方剂? (21)

14、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2)

15、情志护理与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2)

16、情志护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22)

17、什么叫做饮食疗法?食疗的种类有哪几种?食物按味来分类又可分

(22)

18、食物按性质来分类可分为哪几种? (22)

19、饮食调护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2)

20、什么叫辩证施食?如何进行辩证施食? (23)

21、饮食宜忌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有有哪几种? (23)

22、常用饮食调护方法有哪几种? (23)

“三基”中医护理学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

1、何谓五行学说

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所构成,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而且不断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2、何谓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奇恒六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3、五行与脏腑的相互关系?

五行与脏腑的相互关系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4、何谓六淫?简述六淫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在正常的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只有气候异常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就称为六淫。

六淫致病的特点: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夏末初秋或久居湿地多湿病,深秋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六淫邪气可以单独使人致病,也可以两种或多种邪气同时侵犯机体而发病,如风寒感冒、湿热黄疸或风寒湿痹等。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也常常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可以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以化燥等。

5、简述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位与胸中,主要功能: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

(2)肺:位于胸中,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

(3)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4)肝:位于胁部,主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

(5)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藏精、主水,纳气、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6、何谓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络脉系统的纵行干线。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回络全身,无处不至。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支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7、何谓七情?简述七情致病特点?

七情是指人的情志活动。中医学把情志活动分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简称七情。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并不是致病因素,但如果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刺激或某些情场活动持续过久,超过了人体生理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便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为:七情致病与内脏密切相关,不同的持久情志变化和剧烈精神刺激对内脏有着不同的影响。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等。情志的异常变化伤及内脏,主要特点是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具体表现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气机的影射也不一样。

8、何谓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就是把中医病症归纳为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四对纲领性证候,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

9、简述八纲辨证的具体内容?

表里辨证:表里辨证就是辨别病变部位和趋势的一种辨证方法。

(1)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一般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的起初阶段。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治法:辛散解表。

(2)里证: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以发病缓、病程长、病情重、病位深的特点。

治法:里证范围甚广,治法多样,其总的治疗原则可用“和里”来概括。表证可入里,里证亦可出表,亦有表里同病的情况。

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1)寒证: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常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倦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症状。治法:温阳去寒。

(2)热证: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耳赤,烦躁不宁、小便短少,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速等症状。

治法:清热泻火。

寒证与热证还可表现为上热下寒,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等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的情况。

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1)虚证:虚证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润脱、小便失禁、舌上少苔或无苔、脉虚无力等。

治法:补虚扶正(温阳益气、养血滋阴)。

(2)实证:

临床表现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治法:泻实祛邪

阴阳辨证阴阳是八纲辨证总纲,用以统括其余六个方面,即表热、实证属阳证。里、寒、虚证属阴证。

10、简述中医小儿指诊的基本方法?

三岁以下小儿诊脉困难,常代以诊指纹,即观察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以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纹紫为热,淡红为虚,青色为风、主痛,青兼紫黑为血络瘀闭。纹在风关是邪浅病轻,纹达气关是感邪较重,纹透命关则病尤重。指纹的变化虽可反映病变的轻重、深浅,但只能作为辨证的参考。

11、中医护理学研究的内容有那些?

中医护理学研究的内容应包括:中医护理发展史,中医护理古籍整理

及挖掘,中医护理理论研究,如中医护理原则,适应范围,中医护理长处及不足,具体护理技术的规范,改进及运用,中医理论与现代护理的关系;中医理论与理疗的关系,中医护理管理等。

12、简述中医护理学的优势与特色?

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体观:即人与四时,人与环境,人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的关系。重视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经络通畅,机体局部的变化受全身整体机能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全身。

(2)辨证观:就是根据护理对象的不同情况,予以具有很强针对性的不同护理,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体现“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等法则。

(3)预防观:中医护理学重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运用中医护理手段,预防疾病,通过对疾病的观察,及时调护,促进疾病早愈。

(4)大众化与实用性:中医护理学理论通络易懂,护理技术简便易行,护理措施舒适方便,贴近大众。

13、简述中医施护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中医护理原则为: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其主要内容有:预防为主、护病求本、标本缓急、正护反护、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相因制宜护理等。

预防为主体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护病求本既在进行辨证施护时,首先应辨清标本缓急,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病变的本质,急则护标,缓则护本;

正护反护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辨明病变的本质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不同方法进行护理。而对某些复杂、严重的病证,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的性质不符,甚至出现假象,在护理时,则采用顺从疾病之证进行护理,也就是服从疾病的假象。

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是指对同一种疾病,通过灵活辨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手段。而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护理措施。

相因制宜护理则是指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护理,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病人的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不同而制

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

14、何谓中药的四气、五味,各有何作用?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药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有收敛、固涩等作用;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辛有发散、行乞等作用;咸有软坚、散结等作用。

15、食物的分类及宜忌范围有那些?

辛辣类:葱、蒜、酒、姜、韭、胡椒等。适宜于寒证疾病,阴虚阳亢之体及一切血证、咳嗽、痔疮等须禁忌;

生冷类;瓜果及生冷蔬菜。适宜于热证疾病,如瘟病、便秘、喉痛等。寒虚之体及脾胃功能不良者应禁忌;

油腻硬固类:动物的油脂及煎炒食物。凡外感、黄疸、大便滑泻及肠胃病者应禁忌;

海腥类:海鱼、虾蟹、蚌肉等水产品。凡脾肾有病、宿有痼疾及皮肤病者应禁忌。

发物类:菌菇、笋类、芥菜、公鸡、鲤鱼母猪肉等。能诱发旧病。加重新病,故疮疡、肝病患者忌食用。

二、药物疗法

1、传统的中药包括哪些?

传统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由于以植物药为主,故又称“草本”。

2、什么叫中药的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3、什么是中药的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4、中药五味的作用有哪些?

五味的作用如下: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等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都有辛味。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某些甘味还具有解药食中毒的作用,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说,如甘草、绿豆等。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酸:能收、能涩,即收敛固涩,具有敛汗、敛气、止泻、涩精、缩尿、止带、止血等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所致诸症。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降泄,泻下或燥湿,或坚阴作用。此外,药理研究表明,少量苦药有开胃进食的作用,但服用过量,反能伤胃。因苦能燥,易伤阴津,阴津不足者不宜用。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

5、什么是中药的升降沉浮?

升降沉浮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症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沉浮的作用。

6、什么是药物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

7、入药方法中什么样的药物需要后下?

有效成份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煮几分钟即可。

8、什么样的药物需要另煎?

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频服,或再与其他药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份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9、什么样的征候忌用及慎用清热类药?

清热类药皆寒凉而多多味苦,易伤阳气,故脾胃虚弱、阳虚及寒证忌用;苦燥之剂又易伤津液,阴虚者慎用或辅以补阴药。

10、清热类药物煎煮的时间及服法要注意哪些?

清热之剂,视药物不同,煎煮时间有别,一般煮沸后10-15分钟,若为清热解毒或清热解暑等辛凉之品,煎煮时间要求稍短;凡清热、解毒之剂,宜凉服或微温服;使用清热药应中病即止,不可过用,以免损伤正气。

11、服用清热类药物时的膳食要注意哪些?

清热类药多用于治疗火热、热毒之证,宜采用清补之类膳食,可多饮清凉饮料、果汁等,或以西瓜、梨、苹果及凉性瓜果蔬菜等微辅食;中暑及高热汗出较多者,宜让患者多饮含盐饮料。忌用辛辣、油腻之品。

12、感冒药及芳香化湿药的煎煮时间药注意哪些?

解表药多属辛散之品,加水渗透后,文火煮5-10分钟。不可煎煮时间过长,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芳香化湿药多气味芳香,富含挥发油,入汤剂不宜久煎,一般煎煮10-15分钟即可,以免影响药效。

13、哪些征候药忌用或慎用温里类药?

温里类药辛热而燥,故热证、阴虚证慎用或忌用。

14、服用温里类药物的膳食要点有哪些?

服温里类药宜采用温补膳食,如姜、葱、蒜、胡椒等,以加强药物的温中散寒作用,忌食瓜果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15、服用理气类药物的膳食要点是什么?

饮食易用温通类的膳食,以助药力,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或损伤胃肠。

16、止血类药物的饮食要点心理护理有哪些?

饮食应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禁烟酒。呕血患者,应禁食8-24小时。精神调护重点是解除精神紧张和恐惧的心理,保持安静,放松身心,有利于治疗。

17、活血化瘀类药物的服用要点是什么?

活血化瘀类药物宜饭后服用,或适当配伍消食健胃药,以助药物吸服。

18、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的饮食及精神护理要点有哪些?

病人宜多饮水,以补充过多的水分消耗,少食油腻,禁食生冷及过甜、过咸、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宜进清淡易消化食物;喘咳频繁,烦躁不安者,应给以安慰,稳定情绪,或转移其注意力,以减轻咳嗽。

19、服安神类药的给药时间是什么?

服安神类药,应根据人体生物节律,采用睡前半小时服药的方法,以提高疗效。

20、安神类药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护理应注意了解病人失眠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观察病人的睡眠情况及睡眠时间,用药情况及反应等;饮食以清淡可口少刺激为原则,及辛辣肥甘、烈酒、浓茶、咖啡等,进食勿过饱;精神护理注意解除心理负担,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平气和,以利睡眠。

21、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祛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阴液。

(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

(3)应慎与解热镇痛类西药同服,以防汗出过多。

(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类食品。

22、温里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1)服药期间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风寒侵袭及腹部受寒。

(2)宜进温热饮食以加强药效,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3)温里类药多辛温香燥,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服药后若出现咽喉疼痛、舌红、咽干等症状时,为虚火上炎,应及时停药。

(4)危重病人服用回阳救逆药时应密切观察药后反应。

23、清热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1)清热类药性寒,易伤阳气,应中病即止,平素阳虚者应禁用。

(2)清热类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在用药前询问病人有无脾胃宿疾,

以防损伤脾胃。

(3)清热类药宜饭后服用,服药期间宜服食清凉食品,忌辛辣油腻。

24、补益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1)补益类药应于饭前空腹服用,以利药物吸收。

(2)补益类药易使胃气壅滞,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虚弱而食滞不化者应慎用,或应同时配用消导药。

(3)外感期间不宜使用补益类药。

(4)补益类药需要长期服用方能见效,应鼓励病人坚持服药。

(5)服补益类药期间忌油腻、辛辣、生冷及不易消化食品。

25、安神类药的服法与护理有哪些?

(1)安神类药应于睡前半小时服用,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

(2)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作好精神护理,特别应使患者在睡前消除紧张激动情绪,保持平常心态。

(3)饮食以清淡平和为宜,忌辛辣、肥甘、酒、茶等刺激性食品。

(4)服安神类药者,晚饭不宜过饱。

26、何谓熨敷疗法?

熨敷法是用药物、药液直接加温或煎汤敷于局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利用温热和药物的作用,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包括热水袋熨法、药熨法、葱熨法、盐熨法、醋熨法、坎离砂熨法等。

27、熨敷疗法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适用于虚寒性脘腹痛、泄泻、腹水、癃闭、跌打损伤、寒湿性痹痛、阴疽、注射引起的局部肿块等。

28、熨敷疗法的护理要点有哪些?

(1)将药物炒热或蒸热装袋,放置于病变部位,徐徐摩转运行或上下推移,或敷于一定部位。热敷时间以30-60分钟为宜。药冷可再蒸炒加温复用。

(2)温度要适宜,一般不超过70℃,局部皮肤可先涂以薄荷油脂或凡士林,以保护皮肤,注意随时听取病人对热感反映及局部情况,以免烫伤。若出现局部疼痛或水泡,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适当处理。

(3)已成脓的阳热实证、肿毒,不宜用熨敷疗法。

30、何谓灌肠疗法?

灌肠疗法是将汤剂自肛门灌入直肠至结肠,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多种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便秘、泄泻等内科疾病及外科保守治疗的病症。常用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

31、肛管的插管深度及滴注时的速度是多少?

应根据病变的部位,确定肛管插入的深度。一般插管深度为10-15厘米,用输液瓶者每分钟60-100滴的速度滴入。

32、什么叫超声雾化疗法?

超声雾化疗法是利用超声雾化器将中药药液雾化为蒸汽,由患者主动或被动的吸入人体内治疗疾病的方法。临床上多用于急症,慢性病亦可使用。

33、超声雾化的吸入时间是多少?

吸入时间一般每次15分钟左右。

三、针灸疗法

1、针灸疗法的概念是什么?

针灸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它运用针刺与艾灸作用于人体经络穴,改善自身调整能力,提高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它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经济简便等优点。

2、腧穴的作用有哪些?

有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使用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及器官的病证。

远治作用:是十四经穴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腧穴中,主要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的下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的远部病征,有的甚至影响全身的作用。

特殊作用:临床实践证明,刺激某些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

3、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几种?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取穴法。

4、什么叫做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穴的定位方

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

5、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分别是什么?

合谷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近第二掌骨中点的桡侧缘。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连线的中点。

天枢脐中旁开2寸。

足三里在犊鼻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三阴交内踝高点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阴陵泉胫骨内侧踝下缘凹陷处。

神门腕横纹上,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委中腘窝横纹中点。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间的陷沟下端。

涌泉足趾跖屈时,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大椎第七腰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约当两侧耳尖连线中点的头顶正中。

水沟鼻中膈直下,人中沟上1/3处。

中极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神阙脐窝正中。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太阳眉梢和外眦的中点,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6、配穴处方的原则是什么?

根据经穴主治特点和经络的关系,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有:

(1)远部取穴(2)近部取穴(3)随证取穴又称对证取穴或辨证取穴

7、针刺的进针法有哪些?

(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提捏进针法(4)舒张进针法

8、针刺的角度有几种?

是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主要依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和治疗要求而定。一般分直刺(针身与皮肤成90度角)、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度角)和横刺(针身与皮肤成15度角)三种。

9、什么叫行针?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的手法有多种,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

10、什么叫补法和泻法?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手法宜轻。

泻法是泛指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手法宜重。

针刺补泻就是通过针刺腧穴,采用适当的手法激发经气以补益正气,疏泻病邪而调节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促使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

11、出现晕针的原因、表现、处理及预防分别是哪些?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汉、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

现象: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萎靡、倦怠,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

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热茶饮之,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12、什么叫滞针,原因是什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疼痛的现象。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13、什么叫断针,怎样处理?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镇静,并嘱患者不要惊慌,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坠入。若折断处针体尚有部分露于皮肤之外,可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见到残端者,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遂即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没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14、什么叫火针法?

火针刺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火针刺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

15、水针法的概念、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法”,是在选定的穴位上注射一定的(中、西)

药物,利用针刺和药液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浓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

适应范围:穴位注射法的适应范围很广,凡是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大部分均可采用本法。如痹证、腰腿痛等。

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禁忌及毒副作用。凡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必须常规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中草药制剂有时也可能有反应,应用时也应注意。

(3)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

(4)药物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

(5)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6)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内脏。

(7)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16、什么叫刺络法?

刺络法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亦称“刺血络”。

17、刺络法中的点刺法多用于哪些穴位?

点刺法多用于手指或脚趾末端穴位,如十宣、十二井穴等。

18、刺络法操作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浅、宜快;泻血法一般出血不宜过多,注意切勿刺伤深部大动脉。

(3)对体弱、贫血、低血压、孕产妇均需慎用。凡有出血倾向或血管瘤的患者,不宜使用本法。

19、什么叫做穴位埋线法?

穴位埋线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

20、穴位埋线法的适应范围有哪些?

主要有哮喘、胃痛、腹泻、遗尿、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以及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神经官能症等。

21、头针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对针刺部位应仔细严格消毒,不要因头发的防碍而使头皮部的消毒不完全。

(2)治疗期间,应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面色,及时询问患者的感觉,以防晕针。

(3)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对出血较多者,应适当延长按压针孔的时间。若出现皮下血肿,可轻轻揉按,促使其消散。

(4)高热、心力衰竭、病情危重以及婴幼儿囟门尚未完全闭合者,不宜采用头针法;血压过高时,应待其稳定后方可行头针治疗。

22、常用灸法有哪些?

(1)艾炷灸将纯净的艾绒放在平板之上,用拇、食、中三指边捏边旋转,使艾绒捏紧成规则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①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及瘢痕灸

无瘢痕灸又称非化脓灸临床上多用中、小艾炷。先在施灸部位涂凡士林,然后放置艾炷点燃,待艾炷2/5或病人感到烫,用镊子将艾炷拿去,换炷再灸。一般3-7壮,以局部充血、红润为度。灸后不化脓、不留瘢痕,多用于虚证。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临床上多用小艾炷。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大蒜汁,然后放置艾炷点燃,待艾炷燃尽,除去灰烬或病人感到烫,用镊子将艾炷拿去,换炷再灸。一般5-10壮,灸时疼痛较烈,可用手在灸部周围轻轻拍打,以缓解灼痛,灸后局部皮肤灼伤,起泡化脓。3-4周后灸疮自愈,留下瘢痕。故灸前必须征得患者。此法多用于急性或顽固性疾病。

②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上某种物品而

中医知识测试题

2018年中医专科培训测试题 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B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A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B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著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C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D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是:E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著作是:A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C A.《黄帝内经》 B.《难

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D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C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D: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B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著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A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B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D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A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E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D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B A.叶天士 B.吴鞠通 C.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美容其实很简单,中药网推荐:自制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中药美容面膜是我们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美容面膜由于副作用小,效果明显持久,同时能很好的改善我们的肤质,所以受到广大朋友的欢迎。自己动手制作也未尝不可。只要用法得当,有据可循,一样能让你的皮肤白皙、滋润、有光泽。今天就为女性朋友介绍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一、人参润肤面膜 材料与做法:人参、当归、桔梗、玄参、白芨磨成粉末,加上天花粉、上好珍珠粉等调成。中药网提醒:干性肤质者可加桃仁或冬瓜仁。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二、三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白芷粉1茶匙、白茯苓粉2茶匙、白芨粉1茶匙、芦荟鲜汁、蜂蜜或牛奶适量。将以上三种粉混和,冬天加蜂蜜适量调和,如果感觉黏就加几滴牛奶。夏天或是超油皮肤就只加牛奶适量调和。每次敷于面部20~30分钟。 中药网提醒:常用此款面膜可以起到柔嫩肌肤、美白润泽之功效。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三、绿豆三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绿豆粉、白芷粉、白茯苓、白芨粉以2:1:2:1的比例调制,可酌加1个鸡蛋蛋清或蜂蜜。 中药网提醒:喜好花香者,可加玫瑰精油或研成末的干燥桂花。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四、美白紧致面膜 材料与做法:白芷18克,白芨18克,藁本18克,白附子18克,蛋清1个,蒸馏水20 毫升。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待敷料八分干时洗净。

中药网提醒:油性皮肤者每周2次,干性皮肤者每周1次,其效果集美白与紧致肌肤于一体。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五、当归醒肤保湿面膜 材料与做法:当归9克、甘草3克、白芷9克、蛋清1个、姜黄3克、蒸馏水10毫升。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敷料八分干洗净,油性每周2次,干性1次。 中药网提醒这款面膜具有活血醒肤、润肤保湿的神奇效果,是四季皆宜的靓颜佳品。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六、滋养美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芷130克、益母草30克、乌梅15克。将研成的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晚取适量用牛奶调成糊状敷面,至八分干时洗净,连用15~20天。中药网提醒:此款面膜汇集了滋润、营养、美白肌肤等多重效果,是女性朋友的美丽好帮手。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七:银耳面膜: 成分:银耳、黄芪、白芷、茯苓、玉竹各5克。 制作:将以上共研成细末,并配面粉5克,用水调和。 用法:将其涂面,每次30分钟。 功效:滋养肌肤,茯苓能祛除面斑,并引导诸药直入肌肤,但皮肤有炎症的女性慎用。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八:白芷面膜 成分:白芷10克,白附子10克。 制作:将两味中药共研细末,加水和蜂蜜适量调和。 用法:将其敷面,20分钟后洗净。 功效:有祛斑、消斑、增白作用,适用于面部色素沉着或有黄褐斑的女性。

中医诊断学知识重点

第一单元绪论 中医诊断三大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第二单元望诊 1望神 ①得神:健康 ②失神、无神:重病,久病,虚证,实证。 精亏盛衰:意思模糊,目无光彩,眼球呆滞。→提示:脏腑精气亏虚已极。 邪盛神乱(病重):实证导致谵语←热扰心神所致实证。 ③少神:得神与失神之间,亚健康:精神不振,面色不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 ④假神:突然面红如妆,戴阳证,除中。→脏腑精气耗竭殆尽,正气将绝,阴不敛阳,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回光返照)傻 2神乱:癫狂痴痫脏燥↑ ⑴焦虑:脏燥;恐惧:卑惵;⑵淡漠痴呆:见于癫,痴呆⑶猝然昏倒,口吐白沫,口中怪叫见于痫病。↓ 喃喃自语,哭笑无常; 3望面色 ①正常人(有胃气;有神气;):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主色(生来就有肤色;有光泽和无光泽之分) 客色(→外界影响)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善色,恶色属于异常。 ②五色主病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实热证; 两歡潮红、嫩红:虚热证、阴虚。 面色苍白,歡颊部嫩红如妆:戴阳证 白色:主虚证(血虚→淡白;气虚→苍白;阳虚→晄白),寒证,失血证。无阴虚 黄色:主虚证(脾虚为主),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 黄胖:脾虚湿盛 黄疸:阳黄黄色鲜明如橘,湿热 阴黄如烟熏,寒湿。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寒痛淤惊+气滞) 青紫:血瘀 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眉间鼻柱,唇周围色青:惊风、惊风前兆。 青黑、淡青:寒盛痛剧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淤血,剧痛。(寒痛淤虚+水饮) 面黑暗淡:肾阳虚 面黑干焦:肾阴虚 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黧黑:淤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50个经典中医养生方 所谓的中医养生秘方,都是我们日常中都能看到的药物或者食物去配合而成的成本低,效果好的中医养生疗法。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中医50个经典的中医养生秘方吧!大家不妨将之收其藏。 1.牙齿变白 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 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 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 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去除口臭 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 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牛皮廯 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8.牙痛绝招 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9.鼻子流血怎么办 当鼻子大量流血时,患者放平躺下,将鼻眼相反的手高举,穴位自动封死,血立即可止。 10.鱼刺卡喉 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1.脚气小窍门 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化,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2.病后耳聋、耳鸣 大蒜味猫鼻猫自尿。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3.控制糖尿病新方法 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4.睡觉打呼咬牙 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打呼咬牙。 15.脚臭、脚出汗 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16.癫痫(羊角疯) 蚯蚓一条,白矾半两放入大碗中用开白水冲开。一次一碗晨起空腹,连喝十天。 17.口腔炎症 每天早晚吃梨一个,慢慢咽下,保持3-4天,立即好转。病情严重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 18.冠心病 黄豆50克,煮熟加食盐适量多吃连吃3-4天,此方对控制冠心病不发展,特别理想,犯病以后再用此方。 19.治偏头痛窍门 用白色的萝卜皮贴在两面的太阳穴上,每晚贴20分钟,可达速效,头不痛就不用再贴了,此方主治头晕脑涨。 20.治痔疮偏方 尿素三两放盆中开水冲开后将毛巾放入沾湿后拧干放凳上腾。一次十分钟一天三次,边腾七天。可治内外痔,便血脱肛。 21.急速催奶 芝麻炒熟,加入盐少许,最好是产前10天就开始吃,进餐时作副食,可快速增乳汁,吃得越多奶来的越快。 22.治失眠小窍门 将大葱白切碎放在小盘内,临睡前把小盘摆在枕头边便可安然入睡,连续几天可根治,常年睡不着觉者,边疆治疗5天便可去根。 23.心脏病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技术操作规程 一、艾条灸 (2) 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5)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5) 隔物灸技术 (7)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10) 二、拔罐法 (11) 拔火罐疗法操作流程图 (15) 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16) 三、耳穴贴压技术 (17) 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19) 耳穴贴压操作评分标准 (20) 四、穴位贴敷疗法 (21) 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 (23) 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24) 五、穴位按摩疗法 (25) 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28) 六、中药热奄包(热熨)法 (29) 中药热奄包(热熨)操作流程图 (32) 中药热奄包(热熨)法操作评分标准 (33) 七、中药湿敷法 (34) 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图 (36) 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37) 八、中药涂药法 (38) 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40) 中药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41) 九、中药熏洗法 (42) 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44) 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45) 十、中药塌渍疗法 (46) 中药溻渍操作流程图 (48) 中药塌渍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49) 十一、红外线照射治疗 (50)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流程图 (53) 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54) 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55)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58) 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59)

一、艾条灸 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艾灸气味的耐受、接受程度。 4、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5、心理状况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3、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然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五、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艾条、打火机、弯盘一套(内有无菌纱布)、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美容其实很简单,中药网推荐:自制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中药美容面膜是我们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美容面膜由于副作用小,效果明显持久,同时能很好的改善我们的肤质,所以受到广大朋友的欢迎。自己动手制作也未尝不可。只要用法得当,有据可循,一样能让你的皮肤白皙、滋润、有光泽。今天就为女性朋友介绍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大全。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一、人参润肤面膜 材料与做法:人参、当归、桔梗、玄参、白芨磨成粉末,加上天花粉、上好珍珠粉等调成。 中药网提醒:干性肤质者可加桃仁或冬瓜仁。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二、三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白芷粉1茶匙、白茯苓粉2茶匙、白芨粉1茶匙、芦荟鲜汁、蜂蜜或牛奶适量。将以上三种粉混和,冬天加蜂蜜适量调和,如果感觉黏就加几滴牛奶。夏天或是超油皮肤就只加牛奶适量调和。每次敷于面部20~30分钟。 中药网提醒:常用此款面膜可以起到柔嫩肌肤、美白润泽之功效。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三、绿豆三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绿豆粉、白芷粉、白茯苓、白芨粉以2:1:2:1的比例调制,可酌加1个鸡蛋蛋清或蜂蜜。 中药网提醒:喜好花香者,可加玫瑰精油或研成末的干燥桂花。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四、美白紧致面膜 材料与做法:白芷18克,白芨18克,藁本18克,白附子18克,蛋清1个,蒸馏水20毫升。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待敷料八分干时洗净。 中药网提醒:油性皮肤者每周2次,干性皮肤者每周1次,其效果集美白与紧致肌肤于一体。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五、当归醒肤保湿面膜 材料与做法:当归9克、甘草3克、白芷9克、蛋清1个、姜黄3克、蒸馏水10毫升。将药材分别磨为细末,混合均匀,加蛋清,如浓稠加适量蒸馏水调匀,敷于脸部20~30分钟,敷料八分干洗净,油性每周2次,干性1次。 中药网提醒这款面膜具有活血醒肤、润肤保湿的神奇效果,是四季皆宜的靓颜佳品。 中药美容面膜配方六、滋养美白面膜 材料与做法: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芷130克、益母草30克、乌梅15克。将研成的极细粉末,装瓶备用。每晚取适量用牛奶调成糊状敷面,至八分干时洗净,连用15~20天。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中医望诊的基本知识 一、望诊属于中医诊断方法之一 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省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又可分为望神、望五官、望、躯体、望皮肤、望二阴、望排出物等局部望诊。总的来说,望诊已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中医诊断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 1、视觉是人的众多感觉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视觉,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感官治疗,从而为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能够获得关于病人和病情的较为丰富和全面的资料,从而准确判断疾病的具体情况并相应地施以治疗。所以,医家有言:望而知之谓之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望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2、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在发生疾病时也呈现出一定的整体性。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器官发生病变时,就可能会影响并表现出为整个身体出现问题;而全身发生的某种病变,也可能突出表现为在某个局部或特定器官。人体内部的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可能会表现为人体外部发生改变;人体的外部出现疾病,也可能会引发内部脏腑出现问题。人身体上的疾病,有可能会引发精神上的某种问题;而精神上的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并表现为身体出现一定的病变。所以,人是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的情况,通常体现着身体的健康状况,尤其是面部和舌部,与五脏六腑指甲更是具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能够表现出这些脏腑的病变情况。因此,医生通过望诊,过程病人的神、色、形、态、五官等外在整体情况,往往就能够了解病人是否出现疾病以及病变部位、病程程度等具体的病变情况,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并加以相应的治疗。 二、望诊的主要内容与全省望诊 (一)望诊的内容 望诊包括全省望诊和局部望诊。全省望诊,是指通过对病人外表的神态、气色、面色、肤色、形态、姿态等整体情况进行概括的诊查,来从总体上大致了解疾病性质及病情程度的一种诊断方法。局部望诊,是指在全身望诊之后,再深入、细致地诊查病人的头部,面部、五官、躯体、皮肤、二阴、排出物等,从而详尽地了解病变原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等具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具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补充的作用,因此医生在望诊时,应当将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地判断和掌握病情,并为以后的对症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体、望姿态等具体内容 1、望神是指通过观察患者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活动,来诊察其是否患有疾病以及发病原因、发病部位、疾病性质等的一种重要的望诊方法。医生在望神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表情神态、身形体态、言谈举止、动作反应、呼吸饮食等,尤其是应重点观察眼神目光 2、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一般来说,通过观察面色和皮肤颜色的变化,可以判断出疾病发生的脏腑以及疾病的性质,通过观察脸和皮肤光泽的变化,可以判断出脏腑内精气的盛衰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治疗后的痊愈情况。因为人体在发生病变时,面部的变化较为明显,所以下面将主要介绍面色的主要内容 (1)面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医理论认为,面部的色泽和部位,都与特定的脏腑相对应,因此通过对面部各个部位及色泽的观察,可以推断脏腑的病变情况。

中医名方 个经典处方

中医名方135个经典处方 1、益气通瘀 组成:太子参15 克、枣仁15 克、苏木15 克、降香15 克、丹参15 克、桃仁15 克、川芎 5 克、干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气宁心,活血祛瘀。 组治;冠心病之心慌气短,胸闷胸疼,心律不齐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五天,休息二天,每个疗程20 剂。 加减运用;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心火旺盛者,可加麦冬15 克、莲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卧不安者,可加珍珠母20 克、胸闷甚、舌苔厚腻者,可加法半夏12 克、郁金12 克、积壳10 克、高血压、头晕头痛者,可加钩藤20 克、白芍15 克、僵蚕、夏枯草12 克。 2、逐瘀调经汤 组成;当归10 克,赤芍10 克,五灵脂10 克,三棱10 克,莪术10 克,益母草15 —30 克,肉桂 3 克,[后下] 功能;逐瘀通脉,化脱子宫内膜。 主治;较重的血瘀性痛经,血瘀性出血痛证,如膜样性痛经,子宫内膜脱落不全性月经过多。使用本方必须掌握时间,行经的初期[1 —2] 天或行经的中期[2 —3] 天为适合。

加减运用;腰酸明显者,加用川断10 克,杜仲10 克,狗脊10 克;加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以促子宫内膜之化解和脱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坠,大便偏溏者,加用白术10 克,黄芪10 克,煨木香 5 克,党参15 克,以健脾益气、温运中阳,既有助于子宫内膜脱落。腹疼剧烈,胀疼 拒按者,加入延胡10 克、灸乳没各 6 克、景天三七10 克,以增强化瘀止痛之力,经量过多、头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黄6 克,〈包煎〉、雪竭粉6克分吞,花蕊石15 克,以增强化瘀止血的作用。胸闷烦躁、舌苔黄腻,加入制苍术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10 克、勾藤15 克,以清除肝经湿热。若烦热口渴,大便干躁者,可加积壳10 克、大黄 6 克〈后下〉。 3、化瘀止漏汤 组成;当归20 克、山楂20 克、川芎10 克、五灵脂10 克、蒲黄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消积止漏。 主治;产后恶露不止、腹痛阵作,或在流产、早产之后漏下淋沥,腹痛日久不止。 加减运用;热者加黄芩、黄柏,寒者加桂枝、泡姜,脾虚气弱者加黄芩、白术,肺肾两虚者减去五灵脂与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相合

完整word版,《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 .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 3.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4. 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 5. 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4. 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1 .司外揣内: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 2.见微知著: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 3 .知常达变: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 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1. 整体审察: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

经典药方大全

经典药方大全 (2012-11-09 11:38:01) 转载▼ 分类:健康知识 标签: 健康 经典药方大全 1;清理血管壁的好方子;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百科全说》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养生堂) 5:治疗尿蛋白方;(赵林教授) 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民间)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书写护理病历时,一级护理的病人,应每周书写: 次 ~3次 次 次 E.每日一次 二、填空 1. 长期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上 2. 临时医嘱的有效期为。 答案为:24小时以内 3. PRN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长期备用医嘱 4. SOS医嘱表示医嘱。 答案为:临时备用医嘱 5. 护理诊断的提出目前多采用PIO的方式,其中P代表;I代表 ;O代表。

三、名词解释 1. 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四、问答题 1. 简述提出护理诊断(问题)的要求。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是指在全面了解病人有关情况(全身心的健康资料)的基础上,以整体观念和辨证分析的理论作指导,归纳出需要通过护理手段来解决或部分解决的病人身心存在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 问答题 答:(1)护理诊断提出的顺序,可按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排列,优先解决生理需要,以后随着病情的变化随时提出新的护理问题,记录于此表中。 (2)护理诊断应表达准确,括号内说明诊断的依据、原因等相关因素。 如:饮食调养的需要(与发热、纳差有关) (3)在书写原因时,应妥善表达,不应有易引起法律纠纷的陈述。 如: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强迫体位,不允许定时翻身有关)。而不能写(与护士未及时翻身,组织受压有关)。 (4)护理诊断要有针对性,注意病人个体差异,掌握“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 (5)护理诊断要体现动态性、阶段性,当病情有转归时要及时制定新的护理诊断。 3. 瘢痕灸。

4. 刮痧法。 四、简答题 1. 简述间接灸的注意事项。 五、问答题 1. 叙述晕针的临床表现及预防和护理措施。 2.简述熏洗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 3.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阐述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超实用的中药美容配方

超实用的中药美容配方 2010-03-15 17:25:54 医学【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中药美容方-美白篇 超实用的中药美容配方 1、要体谅古代的医术还有纰漏之处,有一些会致癌,或者是不科学的用药掺和在里面。譬如轻粉,铅粉,官粉等等都是不能用的。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在用药前一定要先过问懂中医师,取其精华就好。 2、美容中药有些时候是可以加上一些自己懂得的药品,譬如当归、青黛、滑石、糯米等等,有经验以后就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适量添加。 3、美容中药分量是比较宽松的。譬如想要美白效果好一些的可以多加白芷,长痘痘的可以多加绿豆、薄荷两种,总之各取所需就好哦! 4、强烈建议大家自己配药!不要觉得麻烦,因为一些大药房已经有代客磨粉的服务。用莹肌如玉散来说,自己配200g用不到10元,但在网上买要用60元100g!哪里比较划算相信大家明白! 1、玉蓉散 【组成】白蔹、白芷、细辛、白蒺藜、白术、甘松、白僵蚕、白芨、白莲心、白茯苓、白附子、薏苡仁各50g、檀香、防风各15g、白丁香30g、珍珠粉依喜好、薄荷10g

【功效】镇静、美白肌肤 【制备】全部打成微末 【用法】调和蛋青或清水,敷脸 个人心得:在网上流行着很多个版本的玉容散,唯有这一个是真正的、当年慈禧太后每天使用的药方。里面本来还有一些医治风湿的药,已经被去掉了。这个药很耐用哦,我制了200克,用了两个月,每天都用哦!皮肤一天比一天白嫩!里面含有薄荷会让脸有凉凉的感觉,对于晒后镇静、防痘都有一定的作用。 2、莹肌如玉散【来源】《普济方》 【组成】楮实150克,白芨30克,升麻250克,甘松21克,白芷,白丁香、砂仁各15克,糯米末600克,山奈9克,绿豆150克,皂角900克(去弦及子)。 【功效】润泽肌肤,去垢除斑。 【制备】上药共研为末,和匀。 【用法】常用敷脸 个人心得:这是明朝时为一位贝勒研制的专用药。古时候的人也长痘痘嘛~而这一个药方是专用以清痘疤的,同样的对于去斑也有很好的效果哦!可润滑肌肤,荡涤去垢,又可祛风除湿,对面部皮肤粗黑、黑斑或粉刺有一定治疗作用 3、百效洗面药【来源】《外科百科金书》 【组成】皂角60克,升麻16克,楮实10克,绿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2克,甘松、山奈、砂仁、白丁香各5克。 【制备】共研成细末 【用法】以水研为浓汁涂洗面部。 【功效】此散专治去黑黯、 4、八白散【来源】《必用全书》 【组成】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蚕、白芨、白丑、白芷各90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5克,皂角(去皮、弦)三个,绿豆少许 【制备】共研为极细粉末备用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83494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 0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 02.主诉——病人就诊时陈述的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03.壮热——病人高热不退,但恶热不恶寒,多见于里热证极期阶段。 04.潮热——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

05.气虚发热——长期低热,烦劳则甚,兼见少气自汗,倦怠乏力,因脾虚气陷,郁而发热。 06.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见于半表半里证或疟疾病。 07.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者,多见于气虚、阳虚。 08.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后汗自止,多见于阴虚内热证。 09.战汗——病势沉重时,先见全身战栗抖动,而后汗出者,是邪正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10.消谷善饥——食欲过于旺盛,多食而易饥,是胃火炽盛所致。 11.除中——久病之人,本不能食,突然欲食,甚至暴食,是脾胃之气将绝之象。 12.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是湿热痢疾主症。 13.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统称癃闭。 14.崩漏——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者。 15.得神——人之两目灵活,面色荣润,表情自然,体态自如,言语清晰,意识清楚者,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16.失神——病人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身重迟钝,语声断续,意识朦胧者,是精衰气脱神亡的表现。 17. 主色——凡人之种族皮肤的正常颜色。 18.善色——病色有光泽者,称为善色,说明精气未衰,胃气尚荣,预后较好。 19.戴阳——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时泛红如妆者,是阴盛格阳之假热证候。 20.萎黄——病人面色淡黄,枯槁无华者,是脾虚精亏的表现。 21.阴黄——面色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因寒湿内停,困扰脾阳所致。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汇总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析 2006年11月04日10:20:58 来源:健康VIP网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 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中医美容方药发展史

【摘要】中医美容源远流长,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宋金元明清时期,在长期的发展沿革中,中医美容已经形成的自身独特的历史理论体系。 【关键词】中医美容方剂历史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同样,也是美容研究的渊源考察文物。可以看到我们先人在二千年前就已经能研制简单美容制剂。浩翰的古籍里,有关美容的论述丰富深刻,其实用方笺也屡见不鲜。自战国至清末的医籍、医著中,就有增白悦颜、祛斑莹面、毛发美饰、酒渣粉刺、灭斑除疣、除臭散香6大类1233首美容方剂,269味中草药。当然,这些多数是为当时朝廷贵族服务的。本文对古籍中的美容方药归纳如下。 1 远古至先秦时期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起源时期。甲骨文已记有“疥”、“秓”、“癣”、“疣”等损美性疾病[1]。殷纣王时期,已研制有“涂脂擦粉”,使用的化妆品——“燕脂”,能收到“桃花妆”的美容效果[2]。战国时的《山海经》146种药物中,有12种与美容有关[1]。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形成于战国至秦时期的医药方剂书《五十二病方》的内容十分丰富,预防和治疗瘢痕的方剂6个[3]。《养生方》中有3个长寿方,还有“令人面泽”和“去毛”、“黑发”的专方。 2 秦汉三国时期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萌芽时期。《黄帝内经》虽为中医理论巨著,也为中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也有一些治疗美容的方法[4]。如《灵枢·经筋》记载了马膏疗法,用马项下脂肪反复涂摩患处,即将药物和按摩结合起来的一种美容治疗方法。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100种关于“悦泽”、“美色”、“轻身”、使人“头不白”的美容药物(上经54种,中经27种,下经19种),并提到了美容药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另外,汉代2位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创立的当归芍药散治疗肝血瘀滞引起的肝斑,麻子仁丸治疗燥热所致的皮肤粗糙,猪肤汤润肤悦颜去皱等方法,至今仍为后人所沿用[4];《华佗神医秘传》载美容外用复方10首,《华佗神方》有美容保健、治疗的内服、外用方共56首[5]。 3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此为传统中医美容学的形成时期,亦是中医美容方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3.1 两晋南北朝时期 西晋的葛洪《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2本书,前者是一本哲学名著,后者是一本医学名著[6]。其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抱朴子外篇》50卷中,而《肘后备急方》以其所刊载的美容方剂之早、之多、之专,以及所明显体现出的美学思想,堪称中医美容第一书,其中记载的美容方有66条,应用于美容的药物有95种[7]。南北朝时齐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所载730种药物中[8],有保健美容中药70余种,而且对《本经》有所发挥,如藁本,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可作沐药面脂”,这些都被后世广为应用。南齐龚庆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也收载了一些美容方剂,共50首左右。 3.2 隋唐时期初唐医学家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下合称《千金方》各30卷,其中较集中论述中医美容内容的章节有《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下·七窍病下,列方81首;《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列方56首;《千金翼方》卷五·妇人一·妇人面药第五,列1论,39方;《千金翼方》卷一·药录篡要·悦人面第六十三,列药9味,其余大量内容则散在各卷之中。其弟子孟诜撰《食疗本草》,载食药260味[9],其中有许多美容食物,如“荔枝,微温……健气与颜色”,“萝卜,性冷……服之令人白净肌细”,丰富了食膳美容的内容。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其中三十二卷专论美容,有面部美容方97首,美眉发方87首,澡豆方9首,口脂方3首,美手方3首,香体熏衣方10首,另有其他美容制剂方法11首[10]。凡其他各卷方药主治和用法与美容相关,并确有美容治疗和美容保健作用的方药有34首。其中美发方9首,香体方4首,美手方7首,去除面斑方11首,保健方3首。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传统中医经典名方解 桂枝汤 【组成】桂枝10g 赤芍10g 甘草6g 生姜10g 大枣10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特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寻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银翘散 【组成】连翘9g 二花9g 桔梗6g 薄荷6g 竹叶3g 甘草6g荆芥6g牛蒡子9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特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渴甚者,为伤津较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项肿咽痛者,系热毒较甚,加马勃、玄参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纽者,由热伤血络,去荆芥穗、淡豆豉之辛温,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凉血止血;咳者,是肺气不利,加杏仁苦降肃肺以加强止咳之功;胸膈闷者,乃夹湿邪秽浊之气,加藿香、郁金芳香化湿,辟秽祛浊。3 现代运用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疹、寻麻疹、疮疡疖肿,亦多用之。4使用注意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华盖散 【组成】麻黄10g 桑皮10g 紫苏10g 杏仁10g 茯苓10g 陈皮10g 甘草10g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 【特征】咳嗽上气,痰气不利,脉浮数者. 麻杏甘石汤 【组成】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24g。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郁热致喘

中医护理技能竞赛方案

2010年省中医护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中医护理人员技能训练,提高中医护理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省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省中医护理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为确保竞赛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中医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坚持竞赛与考核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锻炼中医护理队伍,营造爱中医、爱护理、学理论、精技能的良好氛围,推动我省中医护理事业持续协调发展。 二、竞赛形式和容 以市为单位组队(省直中医医疗机构单独组队),组织全省中医医疗机构在职在岗的具有执业护士资格的人员参加竞赛活动,每个市成立1个队,每个队5人,其中领队1人,队员4人,队员中至少有1人具有主管护师以上技术职称。竞赛分预赛和决赛。容涉及中医学基础、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和临床护理操作技能等。 1、预赛(选拔赛):由各市卫生局、省直中医医疗机构自行组织,自行命题,比赛形式由各地自行选择。全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需组队参加预赛,最后每市各选拔一支队伍、省直中医医院直接组队参加决赛。 2、决赛:所有参赛队均参加第一轮的理论和技能竞赛,二项成绩综合前6名进入第二轮决赛,决赛采用必答、抢答和技能演示形式。 三、竞赛时间

1、预赛:各市自行组织,2010年8月31前完成。 2、决赛:在市举办,2010年10月22前完成。 决赛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表彰奖励 1、设团体奖和个人奖。团体奖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组织奖若干名; 2、个人奖设最佳选手6名,优秀选手若干名。 五、组织机构 为保障竞赛活动有序开展,成立省中医护理技能竞赛组委会。 主任:董明培(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主任:徐经凤(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员) 武义华(省中医院副院长) 成员:肖峰(省中医药管理局主任科员) 王荷(省中医药管理局主任科员) 方秀萍(省中医院护理部主任) 章合生(省中医院护理部副主任) 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比赛的组织安排和日常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王荷兼任办公室主任。 比赛设立评判委员会,负责比赛的技术指导和评判工作(组委会工作职责见附件)。 各地在组织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