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道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与道德
论文摘要:教育与道德同为一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学校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担此重任的平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在这日新月异和越来越具个性化的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要发扬传统教育的优越性同时积极接受和汲取新思想新风范,与时代同步,规范道德建设,更有效地寓教于当代学生。
道德是为人之本。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语录中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这里的“礼”字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道德与个人素质。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有好的品行才能在社会立足,得到他人的认可。“人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修养、品行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官,没有一个好的人品,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个品行不端的人,仕途上也许能够上升到一定层面,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迟早要栽跟头。所以育人先育德才应该是教育所事先考虑的。
人的一生都在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从牙牙学语开始,潜在的接受着家庭的教育。而绝大部分人的孩童时期以及青春期都是在学校这种大环境下成长的,学校理所应当的承担着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任。在此,我想谈一谈关于学校教育与如何进行道德建设的随想。
中国的道德教育自古有之。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说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言忠信 ,行笃敬。”道德的教育使人懂礼仪,有诚信,做人谦虚。
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具有生动化。对于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与言语来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单纯的道德说教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考虑到好多在校学生都还是未成年,其思想还未成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还不能对某些抽象的道德准则有一个比较正确的理解。道德的教育需要把认知和行动统一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要让学生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理论,又要从实际生活的小事做起,身体力行地遵守和实践道德观,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在实践中实现思想道德修养的价值,用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学校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在实践中让他们认识到美好品德的重要性,愿意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并以此为荣。让道德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说教而是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学校的道德教育要善于结合实际,与时俱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各种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学习环境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唯一的育人途径。在当代,对于各门学科有一定意义的教学模式有:“启发——创新”教学模式;“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审美——立美”教学模式;“调查——反思”教学模式;“整体——融合”教学模式。同时因特网和多媒体教学渐渐融入到学校的教学之中使得教育更加多元化。在新世纪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事物将传统教育模式过渡到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譬如说,学校可以定期的给学生多媒体授课,放映一些道德风尚的视频,并与学生积极沟通以及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提高学生们的认知力,弘扬真善美。在当下,日益发达的网络媒体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即时更新,形式多样,互动性强,交流便捷时空无限的特点成为学生对信息,对他人的交流互动平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看到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应看到网络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的危害。上网越来越成为当代学生物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基本依赖,网络形态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上的言论过于自由化,没有比较健全的道德规范去约束。同时网络上的有些偏激言语也容易引起跟风的“羊群效应”,导致学生言行偏离道德准则等等。因此,学校在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教育学生端正认识网络的态度。
学校的道德教育对于教育者本身的要求。在学校里,老师是规范学生道德的主要引导者。老师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因此,作为一个教育的先行者,要严于律己,做好学生们的道德榜样。同时,在传授道德知识方面,要切实地把握学生热爱理论,讨厌说教的心态;二是充分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不再满足于“你说我听,你教我学”的居面,充分满足学生要求发言对话的愿望;三是能使理论充满亲和力而最终完成“情通礼达”的教学目的。即所谓的“人气教师”——能够用亲和力提升理论的亲和力同时用自己的博学多才丰富了理论的文化含量。“人气教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激情,更乐于接受道德知识。所以,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大力推广“人气教师”。
国内道德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尽管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但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现状在诸多方面实在难以作出较高的估价,道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在中国现今高考热,考研热的现状下,无论是从老师还是从家长乃至学生本身,考高分的就意味着可以有一个好的前途与出路。应试能力永远是考名校找工作的敲门砖。在这种背景之下,道德教育就被大家客观上接受,主观上忽略了。于是乎就出现了诸如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对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指责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道德教育的“假,大,空”;道德教育的书本化,知识化;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抽象化,教条化,脱离生活实际;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过于理想。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深思与解决的,如何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与探索的问题。
网上“撑腰体”事件感想。日前,一条“北大校长撑腰体”的微博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微博原话是:“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这段话出自北大副校长吴志攀9月21日在北大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北大校友创业联合会秘书长杨勇9月21日的微博,吴志攀在该座谈会上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
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校长撑腰体”可谓切合了当下之需。时下,因搀扶老人被讹的事件,特别是女童被碾而路人漠视的事件,让整个社会陷入了一种道德大讨论、大反思之中。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次极具实际意义的道德教育切实化的体现。不仅仅是停留在了课堂上枯燥的灌输道德教育,而是呼吁学生乃至整个社会要“说道做道”,做好事要理直气壮,让人们感到了道德就在我们身边。这种“为道德撑腰”的表态,有如此惊人的传播效率,从一个侧面折射着人们对社会美德的呼唤和渴求。事实上,社会个体有践行道德与良知的责任,也应该有“不因践行道德与良知而蒙受损失”的保障。只有在平等的社会杠杆下,个体的义举才能形成整体的善风。一些专家分析得很有道理,他们认为“撑腰体”实际上是“扶德体”,蕴含着“扶起道德”的意味。我们是要“扶起摔倒的道德”,以抚平我们因小悦悦事件而产生的心灵颤栗。可是我们该如何去搀扶呢?是借助国家立法还是公民觉悟,抑或是其他的什么办法?在我看来,立法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依靠量化的立法来规范不可量化的道德,还需慎重;依靠公民自觉来重塑全民对道德的崇尚,虽然可行但无疑收效缓慢。依靠社会力量“为道德撑腰”不失为第三条路径,而且影响和效果也很明显。在这样的路径下,道德有了社会力量的靠山,个体没有了行善的后顾之忧,自然可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作为一流名校的北大,不仅仅是授人以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是净化学生心灵的地方。这一实践性的道德教育定能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迪,去探索道德教育方面的新思潮。相信不久的将来,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学校的道德教育定能摆脱与实际相脱离的困境,给学生以交代,给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