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和实例初探

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和实例初探
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和实例初探

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和实例初探

丰乐天 李威 林子寅 饶国栋 郑家熹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北京 100871)

摘要:

“超价”一词现在已被广泛使用,但直到最近几年描述“超价化合物”的理论模型才日趋成熟。本文介绍了价键理论、超价键理论、改进的8电子规则和分子轨道理论,结合了Gaussian程序计算对超价化合物结构进行解释。同时给出了一个判断超价化合物的方法。关键词:超价;结构;Gaussian;分子轨道理论

一、概述

Lewis在1916年提出共价键理论,随后Langmuir提出了“八隅律”[1.2],打开了人类进入分子结构世界的大门,解决了大多数主族元素化合物的结构问题。而传统的Lewis理论却无法解释诸如SF6、SF4、PCl5等中心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多于8个的分子的存在和构型。应用后来由Pauling完善的现代价键(VB)理论,虽然能够在分子构型上对这些分子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但计算表明价键理论的模型能量并非最低。1969年,Musher首次提出“超价”(hypervalent)一词[3],之后“超价化合物”这一名字便逐渐被广泛使用,但直到最近几年才建立了描述这类分子成键的理论模型,并且尚没有公认的定义。

本文主要介绍价键理论、超价键理论、改进的8电子规则和分子轨道理论等对超价化合物结构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归纳出超价化合物的结构特性,给出了一个判断超价化合物的方法。

二、有关超价化合物结构理论简介

1、价键理论

Pauling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基于电子的波动性,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可以线形组合,得到数目不变、能量简并的杂化轨道。根据这一理论,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超价化合物中,中心原子的价层d轨道参与杂化并对成键有很大作用,如SF6中中心S采取sp3d2杂化,SF4中S采取sp3d杂化等。价键理论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能很好地解释很多化合物的分子构型。根据这一理论,超价物种中心原子与配体间的键级为1,即SF6中有6个成键轨道,SF4中有4个成键轨道。

但计算表明,超价化合物中中心原子的价层d轨道对成键的贡献并非人们原认为的那样大。1997年Burdett提出按分子轨道理论,SF6、PCl5等分子都只有4个成键轨道,其余为非键。因此价键理论并不能较精确地描述超价分子的实际结构,仅是对这些分子实际结构较为粗糙的一种近似。

2、超价键理论

为了解释Lewis超价化合物,Musher,Rundle和Pimenter提出了超价键理论,他们给出了超价键的概念[4],并依此定义了超价化合物。

超价键理论与其他理论有明显的不同,它并不着眼于整个超价分子的整体情况,而是关注分子中某几个原子的成键情况——如果分子间存在超价键,那么它就是超价分子。所谓超价键,是指存在于线性三中心结构中的一种三中心四电子键。注意这里的3c—4e键并非π键,而是σ键形成的。超价键的形成可用Musher提出的分子轨道论解释,其要点是:

1、中心原子只使用s 和p 价轨道;

2、中心原子的一个p 轨道参与一个线性三中心结构的形成;

3、中心原子剩余的价轨道与其他原子形成“正常”化学键或被孤对电子填充。

下面是该理论对PF 5进行的简单分析(右图): 从简单的VSEPR 知,PF 5是三角双锥结构。平面上的三条键为普通的单键,而位于一条直线上的F —P —F 则为典型的超价键。P 原子的3p z 和两个氟原子各一个3p z 形成分子轨道——成键ψb 轨道,非键ψn 轨道和反键ψa 轨道。中心原子提供两个电子,配体共提供两个电子,四个电子填充在成键轨道和非键轨道上,形成3c —4e 超价键。因此轴向P—F 键键级为0.5。这也可以说明PF 5分子中的竖直键键长大于水平键键长(分别为158pm 和153pm )。

这种分子轨道模型还适用于准三角双锥结构,如

SF 4,XeF 2等等。但八面体类的分子如SF 6则稍有不同,硫周围12个电子有两个填入硫的3s 轨道,六个填入成键的ψ轨道,剩下四个则填入仅有的两个ψn 轨道。其他12电子的八面体分子也可类似成键。(如下图所示,虚线为超价键)

但理论计算表明,d 轨道参与成键的多少,π轨道参与成键的多少,以及共轭效应对于

成键是非常重要的[5],所以Cotton 称这种完全忽略这些效应的模型为“一种冷酷的近似”[6]

超价键理论作为一种解释性的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但它无法预测未知分子的成键情况,无法说明四面体超价化合物的成键情况,所以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该理论已经运用了一些分子轨道理论,并提出了一定的“离域”概念,这也为后来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

3、改进的8电子规则

Ste′phane Noury 、Bernard Silvi 和Ronald J.Gillespie 对于Lewis 的八隅律做了修改[7.11]。认为只要化合物的中心原子所实际控制的电子数不超过8个就可以了。虽然从表面上某些分子的中心原子周围价电子数超过了8个,但是考虑到实际上超价化合物的配体往往是电负性很强的基团,于是中心原子和配体之间的共价键就会带有一定的极性,所以中心原子实际上所控制的电子数仍然可能小于8个,从而满足了改进的Lewis 八隅律。

以SF 6为例,改进的8电子规则认为其结构处于右图的2种结构之间[7]。也就是说,实际上S 和F 形成的“纯粹”的共价键数只有3~4,其余部分均为离子键成分(即将所有键的共价键成分相加在3~4之间,事实上所有键都是等价的)。这样,S 所实际控制的电子数就小于了8个。

根据理论计算,多数化合物符合了改进的8电子规则。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一部分化合物中心原子控制价电子数超过了8

,尤其是弱电负性基团(如烷基)配位的分子,比

S F F F F F S F F F F F S F F

F F F

如PR 5等。下表列出了一些分子的中心原子控制电子数[11]。 超价分子 中心原子控制电子数 非超价分子中心原子控制电子数

PF 5 5.33 PF 3 4.64 PCl 5 7.13 PCl 3 5.96 PMe 5 9.42 PMe 3 7.86 H 2C=PH 4 8.52 PH 2Me 7.88

AsCl 5 6.10 AsCl 3 5.32 AsMe 5 9.68 AsMe 3 8.03 SF 6 6.18 SF 2 5.68 SeMe 6 10.98 SCl 2 6.58 H 2C=PF 4

7.07

SeCl 2

6.58

4、分子轨道理论

分子轨道理论是由R.S.Mulliken 、F.Hund 于1932年前后提出来的。它认为各原子的原子轨道在对称性匹配的情况下经线性组合而形成分子轨道,电子按照能级顺序依次填充在分子轨道中。分子轨道理论从产生以后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解释了一些价键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氧分子的顺磁性等。后又经休克尔等人的延伸与发展,随着更多数学方法的运用,分子轨道理论逐渐成为分析化学键的主流理论。近十年来,随着密度泛函理论(DFT )的引入及计算机软件的高速发展,大量的计算成为分子轨道理论的主要工作。

在下文中,我们会主要运用分子轨道理论对一些典型的超价化合物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经典的定性分析和计算分析。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分析,我们也会更清楚的了解这个理论。但不可否认,这个理论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计算太复杂,缺乏直观性等[10]。

三、对于某些超价分子的结构分析和计算

1、SF 6 1g 1g

关于超价化合物的主要争论是d轨道是否参与成键,上图是分别考虑了d轨道成键与不考虑d轨道成键的两种情况下的分子轨道能级图[9]。(只画出外层电子)

左图是不考虑d轨道成键的SF6分子轨道能级图,硫和氟的A1g轨道组合成为成键的分子轨道A1g和反键的分子轨道A*1g,硫和氟的T1u轨道组合成为成键的T1u轨道和反键的T*1u 轨道,而氟的E g轨道由于对称性不匹配而成为非键轨道。电子从低到高排列,一直填充到非键的E g轨道。实际成键电子数为8,键级为4,这样平均每个S—F键的键级为2/3。由于成键,使分子轨道中A1g、T1u轨道能量降低,从而使分子能量低于原子,这部分能量就是键能。

右图是考虑d轨道成键的SF6分子轨道能级图,其他轨道的成键情况与上面类似。而硫的3d轨道在八面体场中分裂为两组,一组是d xy、d xz和d yz轨道(T2g对称性),该组轨道由于缺少对称性匹配的配对轨道,实际上是非键轨道。另一组是d z2和d x2-y2轨道(E g对称性),该组轨道具有与氟E g轨道相匹配的对称性,因此可以与之线性组合而成为分子轨道。但由于能量相差太大,形成的成键轨道是弱成键轨道,与原子轨道能量相差很小,而且对于能量更低的T1u,A1g轨道几乎没有影响。总体来说,对键级亦无太大影响。当然,由于E g轨道能量的下降,d轨道的参与成键对于体系能量的降低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是比较微弱的。

此外我们在计算机上用Gaussian 03W程序分别采用B3LYP/6-311++G(d)和B3LYP/6-311++G进行键长计算,得到使用6-311++G(d)基组的计算结果为键长160.7pm,使用6-311++G基组的计算结果为键长176.4pm,实验值为156±2pm。可见,d轨道在参与成键的过程中对于键长有一定的影响。

2、SF4

SF4也是一个典型的超价化合物。按照传统的VSEPR理论,S外层有5对电子,四根S —F键形成变形四面体结构,另有一对孤对电子处于变形四面体的对称面上。我们采用B3LYP/6-311++G(d)和B3LYP/6-311++G对SF4进行了构型优化和轨道能计算。(SF4原子标号如下右图所示)

计算结果(轨道能单位为Hatree):

轨道 6-311++G(d) 6-311++G△(前—后)

Ψ16-0.63307 -0.60574-0.02733

Ψ17-0.60305 -0.58945-0.01360

Ψ18-0.55953 -0.51520-0.04433

Ψ19-0.50599 -0.50275-0.00324

Ψ20-0.50166 -0.49957-0.00209

Ψ21-0.49863 -0.49373-0.00490

Ψ22-0.45360 -0.44853-0.00507

Ψ23-0.44655 -0.44461-0.00194

Ψ24-0.44438 -0.43864-0.00574

Ψ25-0.40772 -0.432860.02514

Ψ26(HOMO)-0.40698 -0.407700.00072

Ψ27(LUMO)-0.06493 -0.198720.13379

Ψ28-0.05236 -0.196190.14383

Ψ29-0.02969 -0.127590.09790

Ψ300.00678 0.000470.00631

Ψ310.05238 0.039500.01288

实验值

B3LYP/6-311++G(d)B3LYP/6-311++G 键长

S(1)—F(3);S(1)—F(4)170.5pm 183.3pm

164.3pm

154.2pm

S(1)—F(2);S(1)—F(5)159.6pm 174.8pm

键角

F(2)—S(1)—F(5) 101.4° 105.4° 103°

F(3)—S(1)—F(4) 172.8° 167.6° 173°

对分子能量的影响:

由以上数据可知,d轨道参与成键会使大部分成键轨道能量下降(这里列了从Ψ16到Ψ26

的成键轨道),而使反键轨道能量上升(列出了Ψ27到Ψ31的非成键轨道),从而使整个分子

能量下降。

对分子空间构型的影响:

由上表数据显示表明,d轨道参与成键对分子空间构型影响较大,首先,使键长明显缩

短,达15pm之多。其次,对键角也有较大影响,使键角更接近于实验值。

3、PF5

与SF6的计算类似,我们计算了PF5的键长:

实验值

键长 B3LYP/6-311++G(d)B3LYP/6-311++G P(1)—F(2);P(1)—F(3) 160.5pm 171.0pm 158pm

157.0pm 167.2pm 153pm

P(1)—F(4);P(1)—F(5);

P(1)—F(6)

4、KrF2

与SF6的计算类似,我们计算了KrF2的键长。使用B3LYP/6-311++G(3d)的计算结果为

键长为191.4pm,使用B3LYP/6-311++G的计算结果为键长为203.1pm,实验值为188.9pm。

两计算值之间的差值显著。

5、小结

从上文的计算中可以看出,虽然d轨道的参与对于分子的构型有重大的影响,但是从计

算机给出的各轨道线性组合系数来看,d轨道的线性组合系数都比较小(大多数在

0.01~—0.01之间),说明d轨道实际参与成键的比例非常小。由此,我们认为d轨道在超价

化合物中实际上起的作用可能仅仅是极化作用。

四、关于“超价”的概念

我们介绍了4种关于超价化合物形成的理论解释,但是发现其中除了分子轨道理论之

外,其余3种理论都是基于“定域”的思想。显然,“定域”思想相对“离域”思想更加容

易处理,但是前者也只能作为后者的一种近似[8]。在超价化合物中,其成键的本质——以分

子轨道理论的观点,也就是各原子价层轨道的波函数互相线形组合后再填充电子,使体系能

量降低——和其他的“非超价”化合物并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对于这类

“不满足8电子规则”的分子进行特别的描述。那些不考虑分子整体性而强调电子的定域性

的理论只是一种近似而已,这些理论与某些实验事实产生矛盾并不是奇怪的事情。

虽然如此,我们也注意到了那些“超价”的分子和一些“非超价”分子的不同,那就是

多数超价分子中的HOMO、LUMO以及其他一些能量相近的分子轨道带有一些非键轨道的

性质,所以导致了其相对于“非超价”分子有了键长增长、键能减小的特点。为了便于分类

和讨论(而不是表明超价分子和普通分子的成键有什么本质不同),我们认为可以用以下方

法判断分子是否是超价分子:

1、按照Lewis规则画出分子的结构式,其中必须满足配体的8电子结构,而不必关心中心原子周围是否超过8个电子。配位键不出现在结构式中。根据这样的结构,估计键级a。

2、考虑2个基团之间电负性的差异和吸电子情况,适当地乘以一个值△。如果两基团电负性差异比较大,或者2个基团的电负性都比较大,那么△会相应比较小。确定预测键级为a△。

3、根据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其实际键级,如果其实际键级小于a△,那么这个分子就是超价分子。

4、如果△难以估计,那么采用定性的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实际键级,如果其实际键级小于a,,那么这个分子就是超价分子。

以上方法的本质就是考虑到有电子填充的近非键轨道的存在从而使各化学键的键级下降。具有这种特征的分子就可以称为超价分子。

以O3为例,根据(1),画出其结构为 O=O=O,然后根据(4),定性的分子轨道理论告诉我们O3分子中O—O键键级为1.5,小于2,所以O3是超价分子。

而对于HOOC—COOH,由于—COOH基团是强吸电子的,所以虽然HOOC—COOH 中的C—C键级为0.831[8],但是我们不认为HOOC—COOH是超价分子。

五、总结

本文介绍了杂化轨道理论、超价键理论、改进的8电子规则和分子轨道理论对于超价分子的解释,讨论和计算了一些典型的超价分子的结构,认为超价分子和普通分子在结构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不同,d轨道在超价分子中的作用仅仅是为了极化分子轨道,使能量略为降低,结构更加稳定。“超价”概念是Lewis理论的产物,使用分子轨道理论并不会产生这个问题。但是为了分类和讨论的方便,我们也给出了一种以键级为依据判断分子是否为超价分子的方法。

致谢:

感谢李振东同学对于Gaussian 03W程序使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Lewis.G.N., Valance and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Molecules., New York: Chemical Catalog Co, 1923

[2].Langmuir.I., The arrangement of electrons in atoms and molecules., Am.Chem.Soc, 1919, 41, 868~934

[3].Musher.J.I., The chemistry of hypervalent molecules., Angew.Chem.Int.Ed.Engl., 1969, 8, 54~68

[4].王尧宇,王欣等超价化合物《化学通报》2000.6

[5].Reed.A.E., Schleyer.P.R., Chemical bonding in hypervalent moclecules., Chem.Soc, 1990

[6].Cotton.F.A., Wilkson.G.,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 5th.ed., New York Wiley, 1998, 82

[7].Ste′phane Noury, Bernard Silvi, Ronald.J.Gillespie., Inorg.Chem., 2002, 41, 2164~2172

[8].周公度,段连运《结构化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p282

[9].J.Burdett., How important are d orbitals in main group chemistry? In Chemical Bonds: A Dialog., New York, John-Wiley & Sons Inc., 1997, p47

[10].华彤文,陈景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 p286,p292

[11].Ronald.J.Gillespie., Bernard.Silvi., 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2, 233-234, 53-62

Preliminary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s and Examples of the Hypervalent Compounds

FENG Le-Tian, LI Wei, LIN Zi-Yin, RAO Guo-Dong and Brian Ch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The word “hypervalent” has been often used. However, not within a few years is the theory of “Hypervalent Compounds” has been modified into a mature stage. The essay will provide an overall introduction and explanation of “Hypervalent Compounds”, through the theories of Valence Bond Theory, Hypervalent Bond Theory, Modified Octet Rule,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and Gaussian calculation. Meanwhile, a method to determine whether a compound is hypervalent is illustrated.

Keywords: Hypervalent; Structure; Gaussian;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归纳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

第二课时 [思考回忆]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定义?(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板书) [板书] 二、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含义 同分异构体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的结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体现象。 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 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知识导航1] 引导学生再从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定义出发小结上述2答案,从中得出对“同分异构”的理解: (1)“同分”——相同分子式(2)“异构”——结构不同 分子中原子的排列顺序或结合方式不同、性质不同。 (“异构”可以是象上述②与③是碳链异构,也可以是像⑥与⑦是官能团异构)“同系物”的理解:(1)结构相似———一定是属于同一类物质; (2)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分子式不同[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自我检测1》] 《自我检测1》 下列五种有机物中,互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一

物质; 互为同系物。 ① ② ③ ④ CH 2=CH -CH 3 ⑤ CH 2=CH -CH=CH 2 [知识导航2] (1)由①和②是同分异构体,得出“异构”还可以是位置异构; (2)②和③互为同一物质,巩固烯烃的命名法; (3)由①和④是同系物,但与⑤不算同系物,深化对“同系物”概念中“结构相似”的含义理解。(不仅要含官能团相同,且官能团的数目也要相同。) (4)归纳有机物中同分异构体的类型;由此揭示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产生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同分异现象是由于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具有不同的结合顺序和结合方式产生的,这也是有机化合物数量庞大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的其他同分异构现象,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将分别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板书] 二、同分异构体的类型和判断方法 1.同分异构体的类型: a.碳链异构:指碳原子的连接次序不同引起的异构 b.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不同引起的异构 CH 3-CH -CH=CH 2 ︱ CH 3 CH 3︱ CH 3-C=CH -CH 3 CH 3-CH=C ︱ CH 3 CH 3 ︱

26黄酮类化合物习题.doc.doc

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1.常见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可分为哪几类。 2. 试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广义概念及分类依据。写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异黄酮、查耳酮、橙酮的基本结构。 3. 试述黄酮(醇)、查耳酮难溶于水的原因。 4. 试述二氢黄酮、异黄酮、花色素水溶性比黄酮大的原因。 5. 如何检识药材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 6. 为什么同一类型黄酮苷进行PC,以2%~6%醋酸溶液为展开剂,Rf 值大小依次为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苷元。 7. 为什么用碱溶酸沉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时应注意pH的调节。 8. 简述用碱溶酸沉法从槐米中提取芸香苷加石灰乳及硼砂的目的。 判断题 1.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大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一部分以苷的形式存在。 2. 黄酮分子中引入7,4′位羟基,促使电子位移和重排,使颜色加深。 3. 以BAW系统进行PC检识黄酮苷与其苷元,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4. 用2%~6%醋酸/水溶液为展开剂,对黄酮苷与其苷元进行PC,展层后苷元的Rf值大于苷。

提取与分离 中药黄芩中有下列一组化合物,经下述流程分离后,各出现在何部位?简述理由。 A. 黄芩苷(黄芩素-7-O-葡萄糖醛酸苷) B. 黄芩素(5,6,7-三OH黄酮) C. 汉黄芩苷(汉黄芩苷-7-O-葡萄糖醛酸苷) D. 汉黄芩素(5,7-二OH, 8-OCH3黄酮) E. 5,8,2-三OH,7-OCH3黄酮 F. 5,8,2-三OH,6,7-二-OCH3黄酮 G. 5,7,4′-三OH,6-OCH3二氢黄酮)H. 3,5,7,2′,6′-五OH二氢黄酮

结构鉴定题 从某中药中得一黄色结晶Ⅰ,分子式C21H21O11,HCl-Mg粉反应呈淡粉红色,FeCl3反应及α-萘酚-浓H2SO4反应均为阳性,氨性氯化锶反应阴性,二氢氧锆反应呈黄色,加枸橼酸后黄色不退.晶Ⅰ的光谱数据如下: UV λmax nm MeOH 267 348 NaOMe 275 326 398(强度不降) AlCl3274 301 352 AlCl3/HCl 276 303 352 NaOAc 275 305(sh) 372 NaOAc/H3BO3 266 300 353 IR:V KBr max cm-1 3401, 1655, 1606, 1504 1HNMR (DMSD-d6,TMS) δppm 3.2~3.9 (6H, m) 3.9~5.1 (4H, 加D2O后消失) 5.68(1H,d,J=8.0) 6.12 (1H, d, J=2.0) 6.42 (1H, d, J=2.0) 6.86 (2H, d, J=9.0) 8.08 (2H, d, J=9.0) 请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填空,写出结晶Ⅰ的结构式,并指出 苷键的构型。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概念与结构理论 在测定实验式及相对分子质量后,对于一个有机分子的认识,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往往好几个有机化合物都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则并不相同。1822年,魏勒和李比息分别先后发现了异氰酸银和雷酸银,分析证明均由Ag,N,C,O各一个原子组成,但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后来柏则里经过仔细研究,证明这种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他把这种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简称异构现象)。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相同组成的物质,称为同分异构体。他还解释,异构体的不同是因分子中各个原子结合的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这种不同的结合称为结构。自从发现这个现象后,有机化学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测定这些结构,如得不到解决,不能算是一门科学,后来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思考,逐渐建立了正确的结构概念。 1.凯库勒(Kekulé,A.)及古柏尔(Couper,A.)的两个重要基本规则(1857年) (1)碳原子是四价的:无论在简单的或复杂的化合物里,碳原子和其它原 子的数目总保持着一定的比例。例如CH 4,CHCl 3 ,CO 2 ,凯库勒认为每一种原子 都有一定的化合力,凯库勒把这种力叫作atomcity,按意译应为“原子化合力”或“原子力”,后来人们称为价(valence)。碳是四价的,氢、氯是一价的,氧是二价的。若用一条短线代表一价,则CH 3 Cl可用下面四个式子表示: 事实上CH 3 Cl只有一个化合物,因此他们还注意到碳原子的四个价键是相等的。 (2)碳原子自相结合成键: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类型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它的创始人热拉尔(Gerhardt ,C.,1853)认为有机化合物是按照四种类型——氢型、盐酸型、水型和氨型——中一个氢被一个有机基团取代衍生出来的,例如它们被乙基取代: 这个学说在建立有机化合物体系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把当时杂乱无章的各种化合物,归纳到一个体系之内,并按照这个学说预言很多新化合物,在后来一一被发现。凯库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类型即甲烷类型,他把其它的碳氢化合物也放在这一类型之内,如乙烷就是甲基甲烷: 这一类型说明碳与碳之间也可以用一价自相结合成为一个碳链,例如两个或三个碳原子自相结合成键后,还剩下没有用去的价键均与氢结合,就得到C 2H 6,C 3H 8。 上面两个式子,代表着分子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排列的次序,称为构造式。构造式中每一条线代表一个价键,称为键。如果两个原子各用一个价键结合,这种键称为单键;在有些化合物中,还可用两个价键或叁个价键彼此自相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拓展应用) 一.学习目标 学会用结构式、结构简式和键线式来表示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二.重点难点 结构简式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三.知识梳理 【练习】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电子式 乙烷、乙烯、乙炔、乙醇、乙酸、乙醛 1. 结构式的书写 (1)结构式定义 (2)书写注意点 【练习】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式 乙烷、乙烯、乙炔、乙醇、乙酸、乙醛 2.结构简式书写: (1)定义 (2)书写注意点 ①表示原子间形成单键的“—”可以省略 ②“C=C”和“C≡C”中的“=”和“≡”不能省略。但醛基、羰基、羧基可以简写为“-CHO”、“-CO-”、“-COOH” ③不能用碳干结构表示,碳原子连接的氢原子个数要正确,官能团不能略写,要注意官能团中各原子的结合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练习】写出下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 乙烷、乙烯、乙炔、乙醇、乙酸、乙醛 3.键线式: 定义: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称为键线式。每个交点、端点代表一个碳原子,每一条线段代表一个共价键,每个碳原子有四条线段,用四减去线段数既是氢原子个数。 【练习】写出下列有机物的键线式 丙烷、丙烯、丙炔、丙醇、丙酸、丙醛

CH 3CH 2CH 2CH 3CH 3CHCH 2CH 3 3 CH 3CH CHCH 3 注意事项: (1)一般表示3个以上碳原子的有机物;弄清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2)只忽略C-H 键,其余的化学键不能忽略; (3)必须表示出C=C 、C ≡C 键等官能团; (4)碳氢原子不标注,其余原子必须标注(含羟基、醛基和羧基中氢原子)。 (5)计算分子式时不能忘记顶端的碳原子。 【小结】有机化合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键线式 【过关训练】 C C C C H H H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C C C Br H Br H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C C C H H H H H H H 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进一步简化,如: 略 去碳 氢 元素短线替换 省略短线 双键叁键保留

杂环化合物

第10章杂环化合物 §10.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0.1.1 分类 1、按照环的多少分类 ?单杂环:常见的是五元杂环和六元杂环,环上的杂原子有一个或两个。 ?五元杂环: ?六元杂环: ?吡喃没有芳香性,生成盐后则具有芳香性。 ?稠杂环:由苯环与单杂环或两个以上单杂环稠合而成的。 10.1.2 命名 常见的基础杂环多数是具有芳香性的,命名时作为杂环化合物的母核。 1、音译法 中文名称采用音译法,用带口字旁的同音汉字表示。 对于无特定名称的杂环化合物,中国化学会1980年颁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规定: 采用“杂”字作介词,把杂环看作是相应的碳环母核中碳原子被杂原子置换后的衍生物来命名。 ?国外现在采用的Hantzsch-Widman系统,规范了10元以下一般杂环的词尾词干的书写

格式。 ?为了正确表明取代基位置,需将杂环母核编号,编号规则主要有: (1)含一个杂环原子的单杂环,从杂原子开始编号。 有时也使用希腊字母,把靠近杂原子的位置叫做α位,其次是β位,再其次是γ位。 (2)含两个及以上相同杂环原子的单杂环,编号从连有氢原子的杂原子开始,并使另一杂原子所在位次保持最小。 (3)含两个及以上不同杂环原子的单杂环,编号从价数小杂原子开始,价数相同时则从原子序数小的开始。 ?因此,常见杂原子编号优先顺序为O、S、N。 ?一般常见的稠杂环有特定的编号,或是沿用习惯。 §10.2 五元杂环化合物 10.2.1 结构和物理性质 1、结构 这三种杂环上的原子都是sp2杂化,为平面结构。 ?每个碳原子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有一个电子,杂原子垂直于环平面的p轨道有二个电子。

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

高中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简单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 教学内容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 入 有机物种类繁多,有很多有机物的分子 组成相同,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为什 么? 结构决定性质, 结构不同,性质 不同。 明确研究有机 物的思路:组成 —结构—性质。 有机分子的结构是三维 的设 置 情 景 多媒体播放化学史话:有机化合物的三 维结构。思考:为什么范特霍夫和勒贝 尔提出的立体化学理论能解决困扰19世 纪化学家的难题? 思考、回答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让学生认 识到人们对事 物的认识是逐 渐深入的。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 特点交 流 与 讨 论 指导学生搭建甲烷、乙烯、乙炔、苯等 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并进行交流与讨论。 讨论:碳原子最 外层中子数是 多少?怎样才 能达到8电子 稳定结构?碳 原子的成键方 式有哪些?碳 原子的价键总 数是多少?什 么叫单键、双 键、叁键?什么 叫不饱和碳原 子? 通过观察讨论, 让学生在探究 中认识有机物 中碳原子的成 键特点。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 特点归 纳 板 书 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1、碳原子 含有4个价电子,易跟多种原子形成共 价键。 2、易形成单键、双键、叁键、碳链、碳 环等多种复杂结构单元。 3、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 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 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目少 于4)。 师生共同小结。通过归纳,帮助 学生理清思路。

简单有机分 子的空间结 构及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观 察 与 思 考 观察甲烷、乙烯、乙炔、苯等有机物的 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 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分别用一个甲基取代以上模型中的一个 氢原子,甲基中的碳原子与原结构有什 么关系? 分组、动手搭建 球棍模型。填 P19表2-1并思 考:碳原子的成 键方式与键角、 分子的空间构 型间有什么关 系? 从二维到三维, 切身体会有机 分子的立体结 构。归纳碳原子 成键方式与空 间构型的关系。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空间构型 的关系归 纳 分 析 —C——C= 四面体型平面型 =C= —C≡ 直线型直线型平面型 默记理清思路 分子空间构 型迁 移 应 用 观察以下有机物结构: CH3 CH2CH3 (1) C = C H H (2) H--C≡C--CH2CH3 (3) —C≡C—CH=CF2、 思考:(1)最 多有几个碳原 子共面?(2) 最多有几个碳 原子共线?(3) 有几个不饱和 碳原子? 应用巩固 杂化轨道与有机化合物空间形状观 看 动 画 轨道播放杂化的动画过程,碳原子成键 过程及分子的空间构型。 观看、思考 激发兴趣,帮助 学生自学,有助 于认识立体异 构。 碳原子的成键特征与有机分子的空间构型整 理 与 归 纳 1、有机物中常见的共价键:C-C、C=C、 C≡C、C-H、C-O、C-X、C=O、C≡N、 C-N、苯环 2、碳原子价键总数为4(单键、双键和 叁键的价键数分别为1、2和3)。 3、双键中有一个键较易断裂,叁键中有 两个键较易断裂。 4、不饱和碳原子是指连接双键、叁键或 在苯环上的碳原子(所连原子的数 目少于4)。 5、分子的空间构型: (1)四面体:CH4、CH3CI、CCI4 (2)平面型:CH2=CH2、苯 (3)直线型:CH≡CH 师生共同整理 归纳 整理归纳 学业评价迁 移 应 展示幻灯片:课堂练习 学生练习巩固

第十六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七章 杂环化合物 (heterocyclic Ring compounds )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五元单杂环、六元单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理解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芳香性。 4.理解吡咯、吡啶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重点 重点:杂环化合物、甾体化合物结构特征与命名(俗名)。 难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时 (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必要的课堂讨论。教学手段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2)教学学时:4学时 四、教学内容 1、杂环化合物 (1)杂环化合物概述 (2)吡咯及其衍生物 (3)吡啶及其衍生物 (4)吲哚及其衍生物 (5)苯并吡喃及其衍生物 (6)嘧啶和嘌呤及其衍生物 2、生物碱 (1)生物碱概述 (2)生物碱举例 五、总结、布置作业 17.1 几种基本杂环 (分类和命名) 杂环化合物定义 :杂环化合物是指环比较稳定、含杂原子的环状化合物,包括芳香性杂环和非芳香杂环。 杂环化合物的种类很多,有单环,也有与芳香环或其他杂环并联成的稠杂环。环上的杂原子可以是一个、两个或更多个,而且可以是相同的或是不同的。一般最常见的杂环是五元或六元环。 根据1980年中国化学会颁布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杂环化合物的命名按外文名称音译,并以一口字旁表示是环状化合物。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名称。 O S N S N N N H H 呋喃 噻吩 吡咯 噻唑 咪唑 Furan Thiophene Pyrrole Thiazole Imidazole N O N N N N N N

吡啶 吡喃 哒嗪 嘧啶 吡嗪 Pyridine Pyran Pyridazine Pyrimidine Pyrazine H N O N N N N 吲哚 苯并呋喃 嘌呤 N N N 喹啉 异喹啉 吖啶 17.2 几种重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吡咯、吡啶 、呋喃、噻吩 ----C 、N 、O 、S 皆为 SP2 杂化 ,符合休克尔规则,有芳香性。但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有的是富电子芳杂环,有的是缺电子芳杂环。 1. 1. 五元杂环 吡咯的共轭体系及比例模型如下: 吡咯是富电子芳杂环。 2. 2. 六元杂环 吡啶的共轭体系及比例模型如下: 吡啶是缺电子芳杂环。 富电子芳杂环与缺电子芳杂环因为结构特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化学 性质,其中亲电取代反应的差异尤为明显。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目的]: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及共价键的均裂、异裂 了解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及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 [教学重点]: 共价键的性质及共价键的均裂、异裂 [教学难点]: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布伦斯特,路易斯酸碱定义 [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和板书相结合 [辅导]: 课后 [学时分配]: 1学时 [作业]: [教学内容]: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 共价键的断裂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学的发展及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以及有关理论和方法学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呢?早期化学家将所有物质按其来源分为两类,人们把从生物体(植物或动物)中获得的物质定义为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则被认为是从非生物或矿物中得到的。 现在绝大多数有机物已不是从天然的有机体内取得,但是由于历史和习惯的关系,仍保留着“有机”这个名词。 1.1.1有机化学发展简史 象人类认识其它事物一样,人们对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认识也是逐步深化的。人类使用有机物质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对纯物质的认识和取得是比较近代的事情。直到十八世纪末期,才开始由动植物取得一系列较纯的有机物质。 如:1773年首次由尿内取得纯的尿素. 1805年由鸦片内取得第一个生物碱--吗啡. *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wohler,F)首次人工用氰酸铵合成了尿素。 * 从19世纪初至中期有机化学成为一门学科,建立了经典的有机结构理论。 1857年凯库勒提出了碳是四价的学说。 1858年,库帕(Couper,A·S)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都是四价的,而且互相结合成碳链。”构成了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基础。 1861年,布特列洛夫提出了化学结构的观点,指出分子中各原子以一定化学力按照一定次序结合,这称为分子结构;一个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决定了它的性质;而该化合物结构又是从其性质推导出来的;分子中各原子之间存在着互相影响。 1865年,凯库勒提出了苯的构造式。 1874年,范特霍夫(V ant Hoff.J.H)和勒贝尔(Le Bel,J.A)分别提出碳四面体构型学说,建立了分子的立体概念,说明了旋光异构现象。 1885年,拜尔(V on Baeyer.A)提出张力学说。 至此,经典的有机结构理论基本建立起来。 20世纪建立了现代有机结构理论。 1916年,路易斯(Lewis,G.N)提出了共价键电子理论。 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化学领域以后,建立了量子化学。 20世纪60年代,合成了维生素B12,发现了分子轨道守恒原理。

杂环化合物

第13章杂环化合物 本章重点介绍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芳香性、亲电取代反应,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芳香性、亲核取代反应;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稠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等。 在环状有机化合物中,构成环系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含有一个或多个非碳原子时,叫做杂环化合物(heterocyclic compound);环上除碳以外的原子称为杂原子,常见的杂原子有氧、硫、氮等。大多数杂环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芳香性,环也比较稳定。因此,杂环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庞大的一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自然界中最具有强烈生物活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正是杂环化合物。例如:对核酸(nucleic acid)的活性起决定作用的碱基就是嘌呤(purine)和嘧啶(pyrimidine)的衍生物。又如叶绿素(chlorophyll)、氨基酸(amino acid)、维生素(vitamin)、血红素(haeme)、核酸(nucleic acid)、生物碱(alkaloid)等,大多数都在生命的生长、发育、遗传和衰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在现有的药物中,杂环类化合物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们应用于各种疾病和医疗领域,其数量之大和种类之多,是难以想象的,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头孢菌素(先锋霉素cephalosporin)、喹喏酮(Quinolone)类以及治疗肿瘤的5–Fu(5–Fluorouracil)、喜树碱(comptothecin)、紫杉醇(Taxol)等,都是含有杂环的化合物。 内酯、交酯、环状酸酐、内酰胺性质上与相应的开链化合物相似,它们不列入杂环化合物中讨论。本章将着重讨论五元和六元具有芳香性的化合物。 你在学完本章后,应该能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写出一些常见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名称吗? 2.为什么吡咯有一定的酸性而吡啶却显碱性? 3.为什么吡啶可以任意比例溶于水,同时又能溶于其它有机化溶剂? 4.为什么吡啶既能起亲电取代反应又可进行亲核取代反应? 5.你能写出青霉素、头孢菌素、咖啡因、尼群地平、雷米封等常用药物的结构及英文名称吗?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课后练习 1.(双选)以下有关碳原子的成键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一般以四个共用电子对与另外的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 B.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只显-4价 C.在烃中,碳原子之间只形成链状 D.碳原子既可形成有机化合物,也可形成无机物 【解析】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元素不一定只显-4价,如在CH3Cl中,碳显-2价,B项错误;在烃中碳原子之间也可以形成环状,如环已烷,C项错误。 【答案】AD 2.下列结构式从成键情况看不合理的是() 【解析】根据几种原子的成键特点分析:碳原子和硅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氢原子形成1个共价键,氧原子形成2个共价键,氮原子形成3个共价键,D中C、Si成键不合理。 【答案】 D 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

【解析】因为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而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因此A 项中两种结构简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B项也是同种物质。C项中两种结构可认为是CH4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被—CH3取代,甲烷的二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故C项中两种结构表示同一种物质。D项中两物质分子式相同,但碳架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 D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组成元素也相同的化合物一定是同分异构体 B.凡是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彼此一定是同系物 C.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也相同,则两者一定是同分异构体D.分子式相同的不同有机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A项,分子式不一定相同,如C10H8与C9H20,A错;互为同系物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结构相似,②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两者缺一不可,B 错;对于C项则仅是最简式相同,分子式不一定相同;D中明确了物质的分子式相同,却又是不同的化合物,则必然是同分异构体,满足同分异构体的条件,故D正确。 【答案】 D 5.下列式子是某学生书写的C5H1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构成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骨架是() A. 6C-6C-6C B. 3C-6C-3C C. 6C-3C D. 6C-3C-6C E. 6C-3C-3C 2.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A. 具有色原酮 B. 具有色原酮和助色团 C. 具有2-苯基色原酮 D. 具有2-苯基色原酮和助色团 E.结构中具有邻二酚羟基 3.引入哪类基团可使黄酮类化合物脂溶性增加() A. -OCH3 B. -CH2OH C. -OH D. 邻二羟基 E. 单糖 4.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加深,与助色团取代位置与数目有关,尤其在()位置上。 A. 6,7位引入助色团 B. 7,4/-位引入助色团 C. 3/,4/位引入助色团 D. 5-位引入羟基 E. 引入甲基 5.黄酮类化合物的酸性是因为其分子结构中含有() A. 糖 B. 羰基 C. 酚羟基 D. 氧原子 E. 双键 6.下列黄酮中酸性最强的是() A. 3-OH黄酮 B. 5-OH黄酮 C. 5,7-二OH黄酮 D. 7,4/-二OH黄酮 E. 3/,4/-二OH黄酮 7.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性最大的是() A. 异黄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D. 查耳酮 E. 花色素 8.下列黄酮中水溶性最小的是() A. 黄酮 B. 二氢黄酮 C. 黄酮苷 D. 异黄酮 E. 花色素 9.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强弱的顺序为() (1)5,7-二OH黄酮(2)7,4/-二OH黄酮(3)6,4/-二OH黄酮 A.(1)>(2)>(3) B.(2)>(3)>(1) C.(3)>(2)>(1) D.(2)>(1)>(3) E.(1)>(3)>(2) 10.下列黄酮类化合物酸性最弱的是()

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中,可以看出同分异构现象在有机化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分异构体有相同数目相同种类的原子,但原子间连接的次序和空间取向不同,即结构上的不同使分子式一样的化合物包含着不同的化合物组成。因此,有机化学的学习研究必须从结构上着手才能抓住本质而不致误入歧途。结构问题如得不到正确认识和解决,那就像Wohler在1835年所说的:“有机化学是充满最特殊事物的热带丛林,却又是一个恐怖的无边际的丛林,无人敢进去,因为相像的找不到出路。”不解决结构问题,就不可能学习研究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本身。 1857年,Kekule指出每一种原子都有一定的化合力,这种化合力就是价,碳原子的价为四价。可以说有机化学的结构学说就是在此基础是发展起来的。1913年,Bohr提出的原子结构理论,产生了原子价的电子学说,标志着经典的结构理论已经过渡到结构的电子理论了。 形成分子的驱动力是因为分子比原子稳定,原子形成分子后能量得到释放。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使体系能量降低,而化学键的断裂总是需要吸收能量。但是,原子又是如何结合起来才形成分子的呢?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就比较困难了。1917年Kossel和Lewis分别提出,化学键由电子组成,可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两大类。反应时,原子将失去或得到电子,使结构接近惰性气体的结构。化学变化仅仅涉及核外的电子即价电子的反应,表示键的短线即是一对成对电子,这些观点已经成为现代价键理论的基础。1926年,Schrodinger等提出了说明原子结构中的电子运动的量子力学理论,而绝大多数化学家都运用了Schrodinger的波动方程理论,使我们对有机化合物结构问题的探索和了解也具有了现代量子理论基础。 2.1 原子轨道 描述原子中单个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叫做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例如氢原子,若将原子核定为坐标原点,则单个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可由正坐标系x,y,z或球极坐标系r,θ,φ来确定。那么,描述该电子在空间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即原子轨道,可用φ(x,y,z)或φ(r,θ,φ)来表示。 Schrodinger方程是表述微观物体运动的方程。用Schrodinger方程求解氢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时,得到主量子数n,副量子数l,磁量子数m三个量子数,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主量子数n是用来描述原子中电子出现几率最大区域离核的远近,或者说它是决定电子层数的,主量子数n的取值为1,2,3…等正整数。n=1代表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最近的一层,即第一电子层;n=2代表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比第一层稍远的一层,即第二电子层。 副量子数l又称角量子数。当n给定时,l可取值为0,1,2,3…(n-1)。在每一个主量子数n中,有n个副量子数,其最大值为n-1。副量子数l的物理意义之一是表示原子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其二是表示同一电子层中具有不同状态的亚层。例如,n=3时,l 可取值为0,1,2。即在第三层电子层上有三个亚层,分别为s,p,d亚层。为了区别不同电子层上的亚层,在亚层符号前面冠以电子层数。例如,2s是第二电子层上的亚层,3p是第三电子层上的p亚层。表2.1列出了主量子数n,副量子数l及相应电子层、亚层之间的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黄酮类化合物的鉴别与结构测定 作者:佚名来源:发表时间:2006-04-12 浏览次数:299 字号:大中小 一、利用紫外光谱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由两个主要吸收带组成。出现在300~400n 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Ⅰ,出现在240~280nm之间的吸收带称为带Ⅱ。不同类型的黄酮化合物的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峰形和吸收强度不同,因此从紫外光谱可以推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峰位(nm)组内区别组间区别 带Ⅰ带Ⅱ(峰位)(峰强) 黄酮310~350250~280 带Ⅰ不同Ⅰ、Ⅱ皆强 黄酮醇350~385250~280 异黄酮310~330(肩峰)245~275 带Ⅱ不同Ⅰ弱Ⅱ强 二氢黄酮(醇)300~330(肩峰)275~295 查耳酮340~390230~270(低强度) 带Ⅰ不同Ⅰ强Ⅱ弱 橙酮380~430230~270(低强度) 当向黄酮类化合物的甲醇(或乙醇)溶液中分别加入甲醇钠(NaOMe)、乙酸钠(N 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或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试剂能使黄酮的酚羟基离解或形成络合物等,导致光谱发生变化。据此变化可以判断各类化合物的结构,这些试剂对结构具有诊断意义,称为诊断试剂。 黄酮和黄酮醇类 (一)黄酮、黄酮醇类在甲醇中的UV光谱特征

黄酮或黄酮醇的带Ⅰ是由B环桂皮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带Ⅱ是由A环的苯甲酰基系统的电子跃迁所引起的吸收。 黄酮和黄酮醇的UV光谱图形相似,仅带Ⅰ位置不同,黄酮带Ⅰ位于304~350nm,黄酮醇带Ⅰ位于358~385nm。利用带Ⅰ的峰位不同,可以区别这两类化合物。 黄酮、黄酮醇的B环或A环上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不同将影响带Ⅰ或带Ⅱ的峰位和形状。例如,7和4′位引入羟基、甲氧基等含氧取代基,可引起相应吸收带向红位移。又如3-或5 -位引入羟基,因能与C4=O形成氢键缔合,前者使带Ⅰ向红位移,后者使带Ⅰ、带Ⅱ均向红位移。B环上的含氧取代基逐渐增加时,带Ⅰ向红位移值(nm)也逐渐增加,但不能使带Ⅱ产生位移。有时(例如3′,4′-位有2个羟基或2个甲氧基或亚甲二氧基)仅可能影响带Ⅱ的形状,使带Ⅱ歧分为双峰或1个主峰(Ⅱb位于短波处)和1个肩峰(sh)或弯曲(Ⅱa位于长波处)。 A环上的含氧取代基增加时,使带Ⅱ向红位移,而对带Ⅰ无影响,或影响甚微(但5-羟基例外)。 黄酮或黄酮醇的3-,5-或4′-羟基被甲基化或苷化后,可使带Ⅰ向紫位移,3-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328~357nm)与黄酮的带Ⅰ的波长范围重叠(且光谱曲线的形状也相似),5-OH甲基化使带Ⅰ和带Ⅱ都向紫位移5~15nm,4′-OH甲基化或苷化,使带Ⅰ向紫位移3~10nm。其他位置上的羟基取代对甲醇中的紫外光谱几乎没有影响。 (二)利用诊断试剂对黄酮、黄酮醇类化合物UV光谱的影响检出羟基位置 1.甲醇钠(NaOMe),主要是判断是否有4′-OH,3、4′-二OH或3、3′、4′-三OH。2.乙酸钠,较为突出的是判断是否有7-OH。[举例说明] 3.乙酸钠/硼酸主要判断A环或B环是否有邻二酚羟基(5,6-二OH除外)。[举例说明]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有机化学能充分体现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规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关。碳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得失电子都不容易,主要以共价键与其它原子结合。依据共用电子对数可将碳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分为单键、双键、三键这三类;依据共用电子对是否有偏向可分为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依据原子轨道重叠成键的方式又分为σ键、π键,有的还存在大π键。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多样性决定有机化合物大多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常见的同分异构有碳骨架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官能团类别异构。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官能团的相互影响会使有机化合物具有某些特性。 【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类有机物中碳原子不同的成键方式和同分异构体。 难点:有机物的结构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关系及如何书写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知识讲解】 烃分子中有,烃的衍生物中有-x、-OH、 等不同的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具有各 自典型的性质。学习有机化合物,必须明确“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是以分子中碳原子结合成的碳骨架为基础的,故首先要研究碳原子的结合方式——成键情况。 一、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上节已把有机物分为链状有机化合物和环状有机化合物,这就是根据碳骨架的形状来分的,烃中又有烷烃、烯烃和炔烃,这是根据碳原子形成不同的碳碳键来分的。 1、单键、双键和三键 碳原子最外层4个电子,要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每个碳原子需共用4对电子。若每个碳原子分别与4个碳原子各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形成的该共价键为单键。若两个碳原 子间共用两对电子的共价键称为双键,用表示。若两个碳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的共价键称为三键,用表示。下面介绍几种常见有机物的成键情况。 (1)中碳原子成键情况和空间构型 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键角为109.5°(或109°28′)。 C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参与成键时,形成杂化轨道。中分子中C原子形成sp3杂化轨道:,形成了四个完全相同的杂化轨道,分别与H原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专题二有机物的结构与分类 第一单元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教学目标】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2 .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关系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结构式 结构简式 键线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的种类及确定方法【教学重点】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与碳原子成键方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同分异构现象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法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问】你认为造成有机化合物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形成元素种类不同 有机物性质不同 元素结合方式不同 一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C ——形成四根共价建 H ——形成一根共价建 O ——形成两根共价建 N ——形成三根共价建 思考:你认为下面两种图示表示的是一种物质还是 两种物质?为什么? 这两种图示表示的其实是同一种物质,它其实是一个空 间四面体,在这个结构中单键可以旋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表 有机物甲烷乙烯乙炔苯 分子式 结构式 分子构型 碳碳键成键特点 其中单键可以旋转,双键和三键不能旋转 【问】有机物的分子构型和碳碳键的成键方式有什么关系呢?(结合课件讲述) 饱和碳原子——sp3杂化四面体型 双键碳原子——sp2杂化平面型 叁键碳原子——sp杂化直线型 苯环中碳原子——sp2 平面型

例:例1:以下物质中最多能有几个碳原子共面?最多有几个碳原子能在一条直线上? CH3-CH=CH-C≡C-CF3 例2 该分子中,处于同一平面的原子最多有几个? 二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 1 结构式——完整的表示出有机物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成键情况。 2 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缩减形式 书写规则: (1)结构式中表示单键的“——”可以省略,例如乙烷的结构简式为:CH3CH3 (2)“C=C”和“C≡C”中的“=”和“≡”不能省略。例如乙烯的结构简式不能写为:CH2CH2,但是醛基、羧基则可简写为—CHO和—COOH (3)准确表示分子中原子的成键情况。如乙醇的结构简式可写成CH3CH2OH或C2H5OH而不能写成OHCH2CH 键线式——只要求表示出碳碳键以及与碳原子相连的基团,图示中的一个拐点和终点均表示一个碳原子。 【完成教材P23问题解决】 【过渡】你知道为什么有机物的种类会有这么多吗?其实这与有机物中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有关,同分异构现象我们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你还记得吗?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习题

第五章黄酮类化合物 [学习要求] 掌握1、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结构类型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显色反应 3、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4、色谱法和紫外光谱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熟悉 1、黄酮类化合物苷中常见的单糖、二糖和三糖 2、一些有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了解1、氢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碳核磁共振在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重点内容] 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类型: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 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 酮类、橙酮类、黄烷-3-醇、黄烷-3,4-二醇、花色素类、双苯吡 酮类和高异黄酮类。 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①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 数为无定形粉末,具有交叉共轭体系的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颜色; ②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难溶于水,而二氢黄 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溶解度稍大;③黄酮类 化合物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④ -吡喃环上的1-氧原 子具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微弱的碱性。 3、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①还原反应:盐酸-镁粉(或锌粉)反 应为鉴定黄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颜色反应。四氢硼钠(NaBH4) 反应是对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专属性较高的一种还原剂;②金属盐 类试剂的络合反应: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常具有3-羟基4-羰基、 5-羟基4-羰基和邻二酚羟基的结构单元,故常可与铝盐、铅盐、 锆盐、镁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③硼酸显色反应:黄 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当具有3-羟基4-羰基和5-羟基4-羰基结构时,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结构理论汇总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研究有机化合物,首先要研究其电子结构和成键作用,研究有机物中多原子间主要的共价键结合,对其描述可用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一.Lewis结构模型 1.几个基本概念 Lewis结构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最简单的成键模型。它基于以下的概念:离子键的成键能力来自相反电荷的静电引力,共价键的结合力,则来自原子间电子对的共享。Lewis结构的起点是原子和共价电子。用元素符号表示原子实(atomic core)——核和内层电子。原子实所带的正电荷数目等于价电子数,此正电荷称为原子实电荷。第三周期以后的元素的d电子包括在其原子实内。 价层占有度:与每个原子紧相邻的总电子数为起其价层占有度(Valence Shell Occupancy),它等于该原子外层未共享电子总数及该原子各键上成键电子总数之和,如H的VSO≤2,第二周期原子VSO≤8,第三周期原子VSO≤10,12. 形式电荷(Formal Charge) FC = 原子实电荷 - 电子主权数(Electron Ownership) EO = 未共享电子数 + 成键电子数/2 如:HO 中,H的FC = 1–1 = 0 ,O的FC = 6–7 = -1 在一个结构式中,形式电荷的代数和必等于该结构的总电荷。2.Lewis结构的书写程序: (1)计算出各原子所能贡献的价电子总数,若处理对象是正负离子,则分别加减相应的数值。 (2)写出各原子实符号,并填入由上步计算所得的电子数。填入时应符合多原子的价层占有度。 (3)在不违反上述步骤的原则下,尽量使结构式中的价键数目最多,未共享电子数最少。 (4)计算出每一原子的形式电荷,并标明其电荷分布情况。其中,分子为电中性者最稳定,相反电荷靠近者较稳定,相同电荷距离越远越稳定。 如:NO2 (1)价电子数= 5 + 6 * 2 = 17 (2) O N O ....=.-...... (3)形式电荷:O(左)= 6 - 6=0, O(右)= 6 - 7= -1, N = 5 – 4 = +1 因此,NO2的Lewis结构为 O N O ....=.-...... +- 3.分子结构的几何形状 写出正确的Lewis结构式后,可按电子对互斥原理,大致描述分子的几何形状。将每对未共享电子及每个键(不论是单键还是双键)都算作一个组: 电子组数为2,几何形状呈直线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