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

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
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

三山张家溯源之推论

在东北的山东张姓后人有很多自称为三山张的后人,但在山东的居住地县志却没有记载,通过互连网与众多的张姓同宗交流收集到了一些资料,现在整理如下供同宗参阅指正。现在在山东栖霞宅头的张姓已经证实为三山张的后人,但从其家谱记载来看有明显的断代现象,从本人掌握的资料三山张在山东应该有600年左右的历史。。。现在我就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本人的分析来阐述三山张的历史及其来自何方的问题。

根据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从以上的资料分析三山张的先祖来自长江以南的地方,而且在途经长江失去一支系,来到山东三兄弟第一居住地为蓬莱,这个问题从栖霞宅头村三山张的后人家谱记载“祖籍登洲府蓬莱”也可以得到证实。另外从从浙江张舟先生那里知道这样一个说法:传说,黄村张姓是从云南经江苏赣榆车罔村再到山东三山(三山张),最后定居黄村。家谱记载的历史只有383年,但乳山黄村张姓是明永乐年间由云南迁来,但无准确文字记载,究竟何时由何处迁来仍待考证。现存最早碑文记载,八世祖张文进生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一世至七世居于别处,只是八世张文进等4人迁来黄村安家繁衍至今?这有可能,因为老人传说,家谱是老辈人过年到外村拜宗谱时抄来的。(家谱记载,八世有20人,其中有后代的只有张文进等4人,存疑,黄村张姓八世以后都是这4人的后代,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16人都无后代应该不大可能,猜测他们不居住黄村?)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说是从永明乐年间迁到山东,和我们前面的张氏谱册记载的年头有些出入,但分析兄弟几人是在洪武连续多年的灾荒的情况下离开家乡,而且后世续写家谱多是若干年之后难免有些出入,而且从黄村张姓有七代人是在明天启之前,这样我们按每一代人25年推算,那应该是175年所以三山张来山东定居到现在应该有600年以上的推论是应该成立的。

现在我们进一步讨论三山张家来自何方的问题,从前面的谱序推测是来自长江以南,因为灾荒难以生存背景离乡,而从黄村张姓家谱的迁移路线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云南经江苏赣榆车罔村再到山东三山张,而据江苏赣榆柘汪张姓族人介绍:当地无车罔村、哲望村,应为柘汪村,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柘汪村张姓,系明洪武年间迁自苏州,我们也查实柘汪镇柘汪村张姓只有他们一支并无其他支系(张煌来此前为侯上村以侯姓为主,侯姓人口减少而外迁,村以张姓为主改名为柘汪村),而我三山张家在过长江以前失去一支系,我暂做一个推测是我三山张之一不愿意离开祖居地太远等不知原由而未与其他兄弟去山东,因此柘汪张姓族谱无记载有后裔迁往山东三山张家,推测三山先祖应该与他们柘汪张姓先祖是同时代的人。根据实际调查情况,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柘汪村张姓,现分为东柘汪、西柘汪两个村,

现有2万多人(包括附近村庄),系明洪武1368年间自苏州阊门外迁入,堂号百忍堂。一世始祖张煌(自苏州外迁时张煌有三个儿子四个侄子,因考虑聚居在一起生计的问题,张煌提议分开,张煌和三个儿子及一个侄子留在了柘汪村,他们分手的地方是太平桥,并把太平桥做为日后相认的依据,柘汪张煌一支为太平桥张-来源柘汪张姓后人张弘传口述)。在这里我们先就来自云南做以分析,根据一些山东移民家谱记载,很多山东人称先祖来自云南或小云南,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云南,这个问题一直有很多说法,成为学术界的难解之迷、、、我认为家谱的记载可能受洪桐移民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是后人附会之;和前面张氏谱续记载兄弟四人说失去一人的说法正好与柘汪张姓后人的说法相符合,兄弟四人一人留在柘汪,其他三兄弟移居山东、、、。另外乳山市黄村张姓是明天启年立的家谱,其家谱前七代人的名讳是从外村拜祠堂时抄写的,另外霞河头老人一直流传着三山张、双山张和他们是一家的说法。而霞河头张姓始祖张胡老,在家谱中有明确的记载来自安徽祁门制锦县张家盖。通过以上的资料分析,我们推测三山张的先祖应该可能是张煌失散的三个侄子,其外迁的原因应该是“受红绳赶散”而从苏南地区外迁,因此三山张先祖应该来自苏州昌门外(昌门外即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为当时移民的集聚地),更确切的应该是苏南地区的苏州安徽一带,(因为这里是张士成活动的势力范围)其堂号为百忍堂。

迁移的原因从前面表述的资料看是因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看确实有这个因素,但从迁移的地点我们在结合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还有另外的因素那就是洪武红绳赶散的历史传说,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在苏州建立根据地,自称吴王,与朱元璋抗衡。1367年张士诚兵败被俘,缢死金陵。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洪武帝为巩固政权,下令将苏州城内原来支持和拥戴过张士诚的士绅商贾没收家产,责令全家迁徙到外地垦荒屯田。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洪武赶散”。而且据柘汪张姓族人介绍,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其先祖与张士诚有关(元末张士诚聚众反元,后被朱元璋所灭),张士诚败后,其族人一支迁居柘汪。所以我推测迁移的原因是历史上的政治因素而非自然之因素,这里也反映了我三山张与张士诚存在一定的关系(待进一步考证)、、、、

综合以上的资料与我个人的分析三山张来自自苏州昌门外,更确切的说可能就是因“红绳赶散”从苏南的安徽或者就是苏州外迁苏北集中在苏州昌门外的移民。堂号百忍堂,从迁出地到山东到现在有600年以上的历史,而且张姓与张士诚这一历史人物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让他们的迁移和家谱记载等问题上蒙上很多待解之迷,张姓来到山东以后首先定居在蓬莱城内,后分居山东各地,到了清朝又有多支三山张的后裔闯关东或随龙拨民到东北各地、、、、、、

以上所述为一己之言和推论仅供研究和参考。

小云南与明清移民

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以及内蒙、天津、北京等省市,不少自清代至民国迁自山东的居民都称祖籍“小云南”或“山东小云南”。而在山东省即墨市和青岛市以外地区的不少居民亦有称原籍山东小云南者。数百年来,小云南之名流传甚广,小云南人后裔已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飘流海外。然而小云南之名,正史不见经传,而口碑流传却广为人知,民间家谱亦有明文记载。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诸省居民许多家谱中都记有祖籍“小云南×××”或自“小云南”迁来。经查这些民间家谱最早修于明代中期以至近代的民国年间。那么“小

云南”在哪里?近年来不少地方志、地名志中均提及小云南,众说纷纭,仅就其中三种说法表述如下:

小云南在山西说

据民国《牟平县志》记载,“本县户籍,多称系明初迁民时,自云南迁来者。且有占山户、买山户、漏户之别。父老盖常言之,而莫明其原委……是明初迁民虽多,并无迁自云南省者。或谓云南为豫南、汝南之讹,或谓小云南在安徽境,或谓小云南为山西地,亦均为无稽。”《莱阳县志》对此亦甚怀疑,而意为即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唐置云中郡兼置云州,宋置云中府路,辽置云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土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多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其土著遗民幸免兵匪驱掠者,为漏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亦犹东府人侨居关外,概呼登、莱为海南耳。”说虽无据而近理。但本县间有能举其自云南某县某地来者,未必尽系传闻之误。或有其事而史未及载,或人民自动迁徙,亦未可知,阙之以俟知者。

又据山东省《文登市志》所载:“金元之乱,境内人口十不剩一。明初至清代中期,朝廷多次下令从山西、云南、四川、江苏、安徽等省移民入境。先到的称…占山户?,后到的称…买山户?,土著移民称…漏户?。民间传说来自云南和…小云南?的颇多。”史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以后,由云南移民山东。清代康熙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反清失败,其败军及眷属尽迁山东。这是两次规模最大的播迁。现存952个行政村,其中87%的村庄是明朝以后建立的。

这段记载可以说明,明永乐时期和清康熙时都有云南人或“小云南”人迁来这一地区,这是事实。随着时间推移,历经数百年,一些人把云南和“小云南”混为一谈,视为一地,很有可能。

小云南即云南说

云南,以其地在云岭之南而得名。因有滇池亦简称滇省。《辞海》“云南省”条注为简称滇或云。东界贵州、广西,北界四川,西北界西藏,西界和南界与缅甸、老挝和越南接界。禹贡梁州南境、秦为西夷滇国,汉开置益州郡。又传西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因彩云现南方,故称云南。西汉于彩云南现的地方置云南县,治云南驿,辖今祥云、弥度两县。三国时改益州郡置建宁郡,又分置云南郡。唐以后为段氏所居,号大理国。宋因之。元世祖南下,擒段兴智,以第五子忽哥赤为云南王、立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明置云南播政使司,又在昆明设云南府,清以后为云南省。

今辽宁省新宾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乡住……至我宗龙公由登州跨海至广宁府、东至清源县南杂木南沟聂尔库处居住。仉氏生有库公。充当拨什库,料理机匠事二十余年,又迁至兴京县五区路家沟大背处。”

另据辽宁省普兰店市劳动局局长谭绩斌主编的《关东谭氏家谱》中《谭姓先祖发祥地及迁移

史略》记载:“谭姓关东家族的祖籍在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1913年3月,宁海州改为宁海县、胶东道隶),先人称山东老家。”又说:“……据家书残页记载,到了明成化年间(牟平县地名志说是明隆庆年间),即14世纪中叶,出于发展生产的需要,移居在小云南下柳河村(十八株柳树下)的谭氏先祖谭兴,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省,居登州府宁海州谭家泊,垦荒种田,发展生产,遂成为第三发祥地。”

前边所说的新宾张氏“本贯小云南”,“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以此推断“小云南”应在长江以南。后者所述普兰店谭氏,在明成化年间在小云南下柳河村“也随移民大军又返回到山东”。张、谭二氏谱书所记其意:小云南即云南省或在云南某地。

小云南即云南说,似有道理,而笔者不敢苟同。今滇省尚有云南驿、祥云县、云津桥等地名,独不见“小云南”之记载。

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小云南在山东说

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被多数人所认同。

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小云南究竟在何处?辽宁省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由此来判断,所谓的…小云南?乃泛指山东登州、莱州、青州一带的地方,并非现在云南省地方。”

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商业局张锡印所藏《张氏家谱》记载,张氏迁吉前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下”,于清道光年间迁居吉林。这亦把小云南定在山东。另有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三胞亲友联谊会会长马镇洛先生所存《马氏家谱》所记,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

以上谱书记载,证实了小云南不在山西,也非指云南省而就在山东一说。并且,其地域范围在莱州、登州、青州即今山东半岛地区。

小云南在山东,已为大部分民间家谱记述佐证。那么小云南在山东何地呢?

明朝初年,倭寇不断侵扰沿海地区,今山东青岛地区,北东南三面环海,以山为岸,港湾交错,岛屿罗布,是为海防重地,为防倭寇侵袭,自洪武中先后在登、莱、青三州,设置七卫、十二所,即安东卫分辖东海中所(在今江苏连云港市),隶青州府。大嵩卫分辖海阳所、大山所。靖海卫分辖宁津所。成山卫分辖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威海卫分辖金山左所、奇山所,隶登州府。灵山卫分辖夏河寨前所、王徐寨前所,隶莱州府。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开始在今山东即墨市东20公里边海筑城设防,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置鳌山卫(即今即墨鳌山卫镇)、分辖雄崖守御千户所(在今即墨市丰城乡雄崖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浮山所)划境而治,直隶莱州府。直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卫所等裁并于即墨县。

鳌山设卫后,明政府先后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来许多军队,这些军队又自鳌山卫分拨到登莱青各卫所。其中仅鳌山卫辖墩堡四十余处,迁入军户约七万余人。这些军户的祖籍遍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四川乃至云南等广大地区。随傅友德平定云南后,便落籍云南守乌撒实行军屯。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入滇,至永乐初年,驻守云南长达20余年,第二代也已长成。况且当年从军之时大部分只身一人,少数妻室家小是在驻守云南后随军,而独身者则多与当地女子结合成家,故转驻鳌山卫后,他们多以云南为原籍。查今山东省《即墨市地名志》记载,今即墨市30个乡镇近1000个村庄,半数民户多称祖籍为云南,或云南乌沙(撒)卫。亦有云南“槐阴县”、“威宁”、“毕阳县”、“乐歌屯”、“照阳山前”、“狮子口”、“凤仪县”、“哥嘎县牛角胡同”。而多数家谱为“云南乌沙(撒)卫,大槐树”或“乌沙(撒)卫槐树沟、大槐树里头”等。独无“小云南”字样。其迁移时间多为洪武末至永乐年间。而以随徐辉祖自云南乌撒卫转防鳌山卫者为多。《明史·四川土司传》说,乌撒,元置军民总管府。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蛮夷复叛,傅友德、沐英,因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四府离四川较近,上报朝廷,请将四府改隶四川获准。直到清雍正年间鄂尔泰命改土归流,因东川距昆明近而距成都远,经奏准将东川、镇雄、乌蒙复隶属云南,乌撒则隶属贵州。又据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13480户,126800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7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60%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今吉林省的九台市东北部、舒兰市的西北部、榆树市的西南部这一地区沿松花江两岸即有“小昌邑”之称,正史虽不见记载,民间却广为流传。其名则源于清代乾隆以后,这一带属奉天府永吉州巴彦鄂佛罗防御旗管辖,而这一带的居民80%是在清代康熙以后来自山东莱州府昌邑县,为不忘故土,故冠以“小昌邑”之称。

另据今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所记“……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该谱系谭玉湘修于清朝光绪年间,谭春和作序。这一记载明确表述了谭氏迁昌邑之前,原居住在鳌山卫,而鳌山卫即设在小云南这一地方。这种表述再清楚不过的说明了小云南即指今山东省即墨市东部沿海和青岛市区。今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序言中亦表述了马氏原居“山东即墨小云南马家庄”,于清代迁吉林省永吉县的缸窑,后又迁到舒兰县的白旗镇。这些都足以说明小云南在山东,而确切地点在山东即墨东部沿海一带。

在今山东威海、烟台、潍坊等地区以及今东北诸省,许多姓氏家谱和口碑流传提及“小云南”之名。可以想见,这些家族的祖先必是洪武至永乐年间集居小云南(鳌山卫)的军户,自明中后期自小云南又迁徙到各地,因而在家谱中则有山东小云南字样。笔者的祖先,则是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入滇,又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转防鳌山卫(自永乐以后鳌山卫地区开始有“小云南”之称),又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北上,兄弟五人一迁北京上林苑,两迁潍邑(今潍坊),一迁渔营,一迁海眼。笔者祖先即为海眼谭氏,又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吉林。

综上可知,“小云南”不在山西,也不在云南。小云南在山东,其具体地点即指今青岛市和即墨市的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心治所即今即墨市鳌山卫。

四、“小云南”移民问题考实一些山东人说他们来自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在他们当中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洪水究竟有多大?两目山

是个见证。两目山在今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这山原叫“两没山”,在那场洪水中,该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故名。滔滔洪水过后,满目荒凉,官府从云南强徙大批百姓来开荒。他们被反绑着双手,走啊,走啊,整整走了3年,才来到山东。他们及其后裔走路喜欢背抄手,便是双手被反绑了3年,日久成习惯。

自称是云南人后裔的,大都分布在胶莱河以东。从《山东省地名志·行政区划、居民地卷》等文献中,我们检索出101个村落,55姓来自云南,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青岛为最;在青岛一带,则以即墨为最。

迄今为止,栖息在胶莱平原上的百姓寿终正寝,家人还要举行一种送魂回云南老家的仪式,名曰“送盘缠”。其仪式是:死后第二天黄昏,子女拖着“哭丧棍”,亲朋抬着纸扎的一辆车、一匹马、一个童子,携带着大量纸钱,一路哭着来到村东的“土地庙”前,长子(或长孙)拿一根高粱秸,顶端夹一张纸钱,手握另一端绕“土地庙”拖着走,谓之“拖魂”。待觉得高粱秸沉重时,便是拖着“魂”了,把高粱秸(即“魂”)背在身上,放在一把椅子上,椅子前面有一张供桌,上面摆着祭品——这是请“魂”用餐,好上路。一会儿,估摸“魂??用完餐了,就把它请上纸扎的车,驾好马,那童子便是车夫。家人训诫童子:“吃饭别离车中间,宿店别等黑了天”云云。然后,把车、马、童子烧掉,并焚烧大量的纸钱——这是送给“魂”的盘缠。火光中,长子站在凳子上顿脚哭喊:“爹,爹(母死喊…娘?),放光大路向西南,千慎万慎苦处花钱!”连喊三遍,谓之“指路”——指明回云南老家之路也。

问他们体貌上有什么特征,也云:“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问他们何时迁来,亦称明初。问他们来自什么地方,同样说是“大槐树村”。于是,有人说此“云南”非那个因在云岭(一称大雪山)以南而得名的云南,而是“小云南”:云中或云州以南。他们说,云中、云州之南,当地人必定也称“云南”。云中,秦朝始置,郡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云州,北魏始设,州治今山西祁县西;唐代云州,州治今山西大同,后来改称“云中”;元代的云州,州治今河北赤城北。秦代的“云中之南”,地不在山西;元朝的“云州之南”,跑到了河北。北魏、唐朝的“云州之南”、“云中之南”,从地理上说虽在山西,但并非移民的主要迁出地,主要的迁出地是泽州、潞州,为什么不称“泽南”、“潞南”?“小云南说”是难以成立的。

或云“云南”乃“豫南”、“汝南”之讹,这一批人来自河南南部。或云“小云南”即今云南省祥云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祥云县设云南县。1914年,因云南县与云南省名相重,改云南县为祥云县,民间俗称祥云县为“小云南”。

此外,某些地方有“小云南”之称,如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跑马岭,这些地方被称为“小云南”,是因为当地的自然风光有如云南。但是,云南移民并非来自这些“小云南”。

在地名普查中,我们发现部分云南移民有具体的迁出地。如青岛即墨金口镇南阡村万姓、古阡村金姓,段村镇段村刘姓,白庙乡院上村孙姓,店集镇垒里村邢姓,旺疃村迟姓,皆来自乌沙卫;青岛即墨营上镇辛戈庄村张姓,潍坊坊子坊城街道办事处前宁家沟村刘姓、埠头镇张家柳沟村张姓,皆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河北镇杨头村高姓来自无沙卫;东营牛庄镇解

家来自乌河卫。《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记载,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正月,在云南分设14卫,乌撒卫为其中之一。洪武十六年,乌撒卫改隶贵州都指挥使司。“乌沙卫”、“乌河卫”乃乌撒卫之误。平度市万家镇大万家万姓来自镇康县南关万家沟。镇康县位于云南西南部,明朝为镇康州。烟台牟平王格庄镇王格庄王姓来自大理府鸡头村枣林底,明朝大理府府治太和县(今大理)。另外,还有毕阳县、顶针县、凤仪县,于史无考。

(鸡头村原归云南大理祥云县管辖,自清代划归巍山县。巍山县城位于大理南42公里,曾为唐代古南诏国首都,永建镇设在大仓。西山村辖3个自然村,即老虎山村、上村、鸡头村,村委会设在鸡头村。村名是根据地貌而得名。站在西村西河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鸡头村与上村的背后,有一突起的小山包,约百公尺。清代曾在小山包上建观远寺。古人称鸡头就指于此。山包由西南向东北平缓而下,形成角坡,呈鸡嘴,远看几道山岭犹如鸡的翅膀;老虎山的另一只翅膀。

鸡头村恰在两个翅膀中央,由此而得名。

鸡头村十分美丽,当地有诗曰:

瓜江如带小村西,

竹林青青山似鸡。

栉比新房渠畔建,

红桃绿李掩长堤。)

卫为明朝军队最高建制单位,《明史·兵志二》上说:“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来自乌撒卫的移民应为军队官兵及其家属。如前所述,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青岛、烟台、威海一带。其中,尤以青岛即墨为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雄崖守御千户所、浮山前守御前户所。此外,明朝在胶东半岛设立的卫还有: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设立的二十一年(1388年),设鳌山卫于即墨,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设立的守御千户所还有:夏河寨前所、海阳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所、金山左所、奇山所。这些卫所皆在今青岛、烟台、威海一带。明朝各卫所之间军队经常调整、换防。云南移民来自乌撒卫者,即为卫所之间官兵的调防。即墨辛戈庄村《张氏族谱》,记载其祖先张徽自乌撒卫调任鳌山卫,其弟张清自乌撒卫调任浮山前所,遂定居于辛戈庄村;即墨营下镇蓝家庄村《蓝氏族谱志》,记载其祖先也为云南移民,也是以军职调任鳌山卫的。

在自称云南人后裔者中,一部分说他们是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迁来的。如青岛城阳河套镇孙哥庄孙量孝来自跤趾国嘎嘎县。在青岛浮山山坡上,有一处叫做“荒草庵”的废墟,那残破的老屋和两棵高大的白果树向人们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明朝初年,官府从云南交趾国大槐树里头村捆绑一批人来山东。且说这队人中,有王斗、徐静和兰小三3户人家。这3人从小一块长大,一路他们互相照应,一个锅里摸勺子,一个草铺上睡觉。他们旱路走完走水路,忍饥挨饿受煎熬,一直走了一年8个月,才从云南来到浮山前。下了船后,押送

的官兵放了心,发了3个月的口粮,还有一些种子和农具,让他们自己找个地方安家落户。王斗、徐静、兰小三带着家人踏上海滩,一直朝着云遮雾罩的浮山走去。当他们来到牛山坡时,西边的日头(即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他们也走不动了,就在这荒草坡上砍倒几棵小树,搭了3个荒草棚子,住了下来。过了些日子,他们觉得这儿依山傍海,山青水秀,气候不冷不热,土地也肥沃,就砍了些树枝,搭了一座草棚,取名“荒草庵”,住了下来。从此以后,他们就在这浮山坡上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儿孙们长大之后,到山下安家落户,而王斗、徐静、兰小三眷恋着山坡上的“荒草庵”,不肯下山,直到他们相继去世。“荒草庵”没人住,日久失修。儿孙们凑了些钱,在原址上盖了座大瓦房,奉为祖祠,香火不断。渐渐地,云南交趾国来的人都把这座神堂当成了他们的“同乡庙”。交趾,也作“交趾”,古时泛指五岭以南,从汉代起,越南北部和东部滨海一带也被纳入。越南独立建国后,交趾成为“越南”、“安南”的别称。明初,越南权臣黎季犛夺取了陈氏王朝的江山,应陈朝遗臣请求,明成祖朱棣命将军张铺、沐英统兵讨伐黎季犛。擒获黎季犛后,朱棣下诏,改越南为交趾布政使。此举遭到了越南人的反对。20年后,即宣德二年(1427年),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宣布撤销交趾布政使,承认越南独立。在这风云变幻的20余年间,大批越南人流亡中土。从宣德七年(1432年)一名叫陈复宗的越南籍小吏给朱瞻基的奏折中可知,交趾布政使撤销后,一批越南籍的官员被安置在河南、山东。翻检那些魂系云南老的家谱、族谱,发现他们的世系传承了20—22代,若按一代间距25年计,他们涉足山东的时间与宣家安置越籍官吏的时间大致吻合。

云南移民主要分布在莱州府、登州府南部,在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区,当地原住民的民俗不可能完全同化他们,移民民俗与当地原住民的民俗在融合过程中重组,形成新的民俗。如即墨是云南移民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即墨一带的民俗带有云南移民的烙印。

古现王姓始祖来自云南省大理府鸡头村,是明初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全国六司,每司长官有三,分别为同知、副使、判官,各为从三品、从四品、从五品官)

胶莱分司(全国共14分司,每分司长官有经历司经历一人、知事一人,库大使、副使各一人,前二为从六品、从七品,后二为从八品官)

登宁盐场盐课司大使(各分司下有众多盐场,每个盐场有盐课司、盐仓、批验所三个机构,盐课司负责转运。各机构各有大使、副使一人。

从古现王姓始祖定居于此,可知登宁盐场(登州府蓬莱宁海州牟平之间)当在福山以北整个套子湾一带,盐场村得名可能与此登宁盐场下属的一个小盐场有关,毕竟解放前盐场村北不远据说还是盐碱滩,海水涨大潮可至。

这样看选盐场村的王姓富商宅第纪念王懿荣也算颇有意义了。

古现规模很大,解放后划成了四个大队:北斗、胜利、东村、西村,据说北斗村要将王绍禹故居拆了建新的村办公楼。

正是古现的一位王姓大叔热情的让我看了他保存的王氏家谱的一本支谱,了解到原来真正有

从云南省迁到胶东的,而不是一直不知所谓的“小云南”,并且大理府鸡头村在明初也确实属于号称“小云南”的云南县。

古现王氏第十世子孙王(氵符)在到云南做官(大理知府)路经小云南镇时,特意打听鸡头村的下落,这表明清代早期的王氏先人知道鸡头村是小云南镇的一个村子。

稍微关心自己祖先来历的人大都知道胶东很多人的老祖宗来自云南或小云南,但大多语焉不详,由于云南与胶东相隔万里,以致人们都怀疑起这个云南是不是真的云南省,于是有说是山西省云州以南的,也有一些其它较为牵强的说法。

虽然云南可以牵强的说成山西省云州、云中以南的地区,但小云南一说则很难成立,安徽、江苏一带称为小云南似乎无此说法。

请看一篇政府网站的介绍,对云南和小云南解释得非常清楚。

云南县:云南省名的起源地-云南概况

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

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

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隶大理府。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

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

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

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

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

《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

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其政治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从云南驿的空间环境上看,作为人口迁移的集散之地也很合适

村中的古驿道。

现在的云南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建筑和民风都很不错。

除了军户外,还有好多称来自“云南”的古代移民,他们移民的理由难以找到。

只是在<明史>中提到洪武末年时云南有许多部族叛乱,如安南,后来抓的人很多没法处置,决定让其负粟北迁,可免其罪。

因其时山东河南一带长年战乱,人口下降,粮食减产,洪武、永乐年间中央经常减免山东的赋税,还经常拔粮。

至于这些负粟北迁的罪人迁到哪里,史书语焉不详。但根据山东中西部经常缺粮的情况,说不定就迁到山东来了。

估计他们统一由云南驿出发,沿途至产粮之地,运送粮食,或背或推车,胶东人经常背手走路,可能也跟背粮或罪人受羁押有关。

胶东“小云南”或“云南”移民的历史相信随着更多家谱的发现,一定会搞清楚的。

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的云南省祥云县是云南之源,被称为“古云南”和“小云南”。境内的云南驿,至今仍保存着云南省中“云南”的原称。

祥云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桥头堡,也称古云南,境内,有一颗镶嵌在西南古丝绸之路上的耀眼的明珠———云南驿。“云南”二字正是源于此。

今天祥云的「云南驿」一名,保留了二千一百一十二年的历史,“汉武帝无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彩云现于白崖,遣使迹之至此,及置云南县。”

自公元前122年至今的2000多年间,有史可考的“彩云南现”不下10余次,盛有“彩云之乡”的美誉。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

云南驿是我国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西汉时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云南驿是境内最早的县治驻地,在此设置了云南县;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置云南郡,治理机构即设在云南驿,云南驿是云南郡治与云南县治的同驻地,云南驿作为蜀国南中七郡之一,为滇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58年;南诏时期,云南驿为云南赕所在地,并设置有军事机构云南节度;

唐贞元年间,是云南驿的鼎盛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年)至天宝九年(750年)的128年中,云南驿为西宗州与宗居县的州、县治同驻地;

元代,元和元年(806年)至宪宗五年(1255年)共449年,云南驿一直是南诏国及大理诸国的云南赕治驻地,政府在云南驿设置云南州,当时的云南驿是滇西第二大治;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云南县治由云南驿迁往洱海卫城南,另筑新城于今祥云县城,结束了云南驿从西汉至明初近1500年间作为行政管理机构县、郡、州、赕或军事管理机构节度所在地的历史,民国7年(公元1918年),因省县同名才改称祥云。

但是云南驿的名称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从时间上来说,“云南驿”最早将“云南”作为地名,是云南省省名的起源。

“云南县”一名改作“祥云县”以后,唯有“云南驿”把“云南”一名保留至今,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云南驿站现虽已荒废,但仍然保存了不少作为驿站时期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由民居、商铺、旅店、马厩等组成的古朴城镇风貌,古代丝绸茶马驿道的道路遗迹,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旧地及遗物等等。

云南一词行政区划和地理名称的演变

云南驿古镇,属云南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镇,位于大理州祥云县城东19公里,南侧为楚大高速,北侧为滇缅公路即今320国道3094公里处,距昆明车程约三小时。云南驿是古今之交通要冲,两千多年来先后有蜀身毒道、灵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明清官方驿道经过或者汇集这里。二战期间,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和驼峰航线云南驿机场(全省三个战略机场之一)更使得云南驿蜚声海内外。

公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张骞出使西域回到长安,据大夏(今阿富汗)有从身毒(今印度)运来、蜀地出产的柞布和筇杖断定,其间必有道路可行,即后来的蜀身毒道。汉武帝随即遣使到西南夷(今云南及邻近地区)四处寻求道路。其中的一批使臣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到达滇池地区居留一年多的时间,在“滇”部落的首领尝羌的帮助下寻找西去的道路,后在今祥云县西境九鼎山和红崖坡一带(云南驿以西约三十公里)受到“昆明”等部落的阻挠,望昆明池(今洱海)和彩云而返。是为“彩云南现”的典故。

对“西南夷”地区的深入了解,加强了汉武帝大举开发“西南夷”、打通蜀身毒道的决心。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汉武帝以梦中“彩云南现”、预示开拓“西南夷”的天降祥瑞,作为最高国务会议的决策,并在长安城西南开凿“昆明池”,“以习水战”,准备出兵“西南夷”地区。这就是后来孙髯翁撰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汉习楼船”的典故,也是历代都城包括北京城“昆明池”的来历。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的士卒,先征服滇池东北面的劳浸、靡莫等部落,大兵临滇,滇王降伏。汉廷以滇王故地为中心,设置益州郡(郡治滇池县,今昆明市晋宁县),辖包括云南县在内的24县,均在今云南境内。郡县制度的推行,推动了云南各族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内地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和生产关系。云南一词开始了两千多年作为地理名词和行政区划名称的历史。云南驿也因云南县故地成为最早叫云南的地方,是为“云南之源”,当地人称“小云南”。

五尺道:秦代蜀郡李冰开创了两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从四川南部的宜宾启程,过金沙江,经滇东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县)到达昆明市(滇池)。以道宽五尺而得名。汉武帝开始,延伸五尺道至云南驿,连通灵官道与博南道。五尺道的这一段延伸部分,一直是滇西与滇东的交通动脉,也是云南在唐代以后通往京师和国内经济文化中心的主要通道。后来的明清官道、滇缅公路和铁路沿袭五尺道的走向,许多地方甚至重合在一起。我们今天沿320国道仍然可以看到一连串与交通有关的古代地名。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横断山脉的博南山(今永平县)而得名,属于蜀身毒道和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于云南驿,同灵官道、五尺道相连,向西经过大理市,越博南山,渡澜沧江,到达保山市,从腾冲或瑞丽出境。博南道成为滇缅公路西段的走向,在抗战中举足轻重。

这几条古道被后人称之为西南丝绸之路,泛指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以蜀身毒道为主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通道,相对于河西走廊和新疆的西北丝绸之路和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而称作西南丝绸之路。两千多年来,中国各地的丝绸和茶叶在云南驿等地集聚,经过蜿蜒崎岖的山间小道,经手一个又一个的民族,从东方辗转输送到中亚、北非和欧洲等世界的各个角落。同时西南丝绸之路也开拓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传入了外来文化。

除云南县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云南郡的设置。

东汉末年,中央王朝崩溃,三国鼎立即将形成的这一王朝更迭的激烈变化,迫使南中(今云南)豪强大姓的割据倾向在归属上不能不作出选择,所谓“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南中豪强大姓在选择归属上的分歧,自然形成投蜀和投吴两派,东吴孙权以刘璋之子刘阚为益州刺史总摄南中,雍闿、孟获、高定元和朱褒等南中大姓纷纷

响应,起兵拥吴。除永昌郡功曹吕凯协助郡丞王伉“闭境拒闿”,坚持拥蜀外,“南中诸郡,并皆叛乱”,蜀国处于整个后方“叛乱”的不利形势。

公元225年(建兴三年),吴蜀恢复联盟,蜀魏也相安无事,诸葛亮在南中诸郡叛乱将近三年之后,下决心亲征南中。这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定南中的故事。南中叛乱的迅速平定进一步巩固了蜀国的立国基础,诸葛亮把南中五郡调整为七郡,其中从建宁郡(原益州郡)中划出弄栋(今姚安),从永昌郡划出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巍山)、云南(今祥云)三县,从越西郡中划出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和青蛉(今大姚)三县,合七县设立新郡—云南郡(郡治云南县,今云南驿),以南中大姓吕凯为云南郡太守。是为云南一词继云南县之后作为更高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和兴古)从益州(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公元279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后,宁州成为全国19个州之一,也使云南地区单独成为中央直辖的一个大行政区。

唐宋时期,云南驿凸现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唐代云南地区为地方政权南诏国控制,同唐王朝时战时和,同吐蕃也是时和时战,都对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保持唐诏联盟,共拒吐蕃,是当时的长期国策。唐诏天宝战争,是天宝盛世结束和唐王朝衰落的标志。云南驿北控成都,东制昆明,为咽喉要地,南诏国先后在这里设置了云南节度使、城、赕、州等军政机构。

宋代云南地区为地方政权大理国控制,沿袭前代在云南驿的军政设置。宋王朝为了抵御北方的辽、金、西夏和蒙古,在西南地区开展茶马互市,设立榷场,以内地的茶叶、布匹等物资换取战马,滇西地区能负重、用于运输的云南小种马尤其受到欢迎。茶马古道贸易和运输的兴起造就了云南驿此后一千多年的商业繁荣。公元794年(贞元十年)袁滋代表唐王朝册封南诏王异牟寻,记录了到达云南城时的盛况。

茶马古道的起源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两种大宗商品——西藏输入的茶叶,内地输入的马匹而得名。后世泛指滇川藏之间或者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之间的马帮运输路线。云南驿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从这里连通着川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区,山高谷深,气候多变,即便是马帮运输也属异常的艰难,运输多以藏族地区必需的茶叶、布匹为主。云南驿健在马锅头传唱的《赶马调》生动讲述了赶马人走茶马古道的艰辛。抗战后期,日军经过缅甸占据滇西怒江以西,滇缅公路运输中断,紧急开辟的驼峰航线代价高昂、运量有限,千年茶马古道奇迹般的发挥了作用——藏族商人用牦牛队从印度、尼泊尔到拉萨,再用马帮到滇藏交界的香格里拉,藏彝白纳西各族马帮接续到大理或者云南驿,汉回彝等族的马帮又继续接力到昆明。万里路程,组织了上百万头牦牛、马匹、骡子和毛驴,西南各族人民用最古老的运输方式,紧张抢运援华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顽强的支撑着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史载,云南驿的所有马帮都参加了这次光荣的终结运输。此后马帮运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云南省是云南行中书省或云南行省的简称,始于元代。

1253年(宋宝佑元年、元宪宗三年),忽必烈帅大军抵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破大理

城(是为元跨革囊的典故)。次年,破押赤城(今昆明)擒大理国王段兴智。1256年(元宪宗六年),大理国王段兴智献给蒙哥大理地图,并为蒙古在云南的统治和继续平定大理各部出谋划策。蒙哥大喜,命段氏为大理总管(终元之世,段氏世袭大理总管,传11世。这也是金庸武侠小说段王爷故事的来历)。元庭遂平定云南,后在大理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建立19个万户府,下设千户、百户,实行蒙古贵族的军事统治,为后来建立云南行省奠定了基础。

1273年(至元十年),忽必烈为了改变云南长期得不到稳定的局面,在亲信大臣中挑选了回回人赛典赤詹思丁主持云南行政,要他以“谨厚”的方针,把云南的局势稳定下来。1274年(至元十一年),赛典赤来到云南着手建立行省,并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以信且日为大理总管。

1276年(至元十三年),赛典赤把军事统治时期的万户、千户和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并把行政中心从大理迁到中庆(今昆明)。1279年(至元十六年)赛典赤詹思丁死于任上,次年忽必烈调其子纳速剌丁为云南行中书省右丞。1284年纳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后,进一步集中行省军政权力,完善行政、军事和司法,同时“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实行军民屯田,发展经济文化。是为云南全省驿传系统完备和云南驿现存驿站之始,而云南驿地处交通要冲,成为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驿站,派驻有蒙古和色目军队保护。

至此,“云南”正式成为我国中央直辖、行省一级的行政区划名称和地理名词,历经元明清三朝,直到今天

明初云南驿成为我国驿传系统中的常设机构和重要设置,在滇西驿道中发挥着文报传递、官员接待和物资递送的重要作用,对稳定边疆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明代袁氏土司长期世袭云南驿驿丞,除负责管理驿站外,还直接管理驿户的夫役、驿田的赋税。明代云南驿的设置奠定了今天云南驿古镇街区的雏形,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明代驿道的两侧找寻当时的风貌(古代驿道中段)。

明代在云南县实行了大规模的军民屯田,今天祥云县的绝大多数汉族居民,均源自明代的移民。明初在今祥云县城修筑洱海卫城,设置洱海卫,下设所和营,既是军事建制也是屯田编制,至今所和营的地名遍及全县。洱海卫城也是澜沧兵备道的驻地,为云南都指挥使司派出的军事机构,管辖滇西广大地区。明洪武年间,云南县的县治从今云南驿所在的上川坝(盆地)搬迁至洱海卫城,云南驿只留下驿站的设置直到清末废驿改邮。民国初年,因云南县名和云南省名相同,改云南县为祥云县至今。云南驿的地名则沿用至今,一是古镇原地为云南驿行政村,二是古镇北面三公里的云南驿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前所乡,又称前所街)。

清代继续沿袭云南驿的设置。雍正时期开始我国的驿站的管理发生重要的变化,废除驿户和驿田,驿站改归地方州县兼管并提供经费,大部分驿丞被裁撤。云南驿因地处交通要道,官员商贾来来往往,贸易运输源源不断,驿站和古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至今保存完整的街区格局。据云南驿出土的清代驿站记事碑记载,当时的云南驿拥有铺夫三十民、驿马八十匹,其规模可见一斑。民间的马帮运输也繁荣一时,马店、客栈和饭店等鳞次接比。

明清时期云南驿的古道主要为滇西官方驿道。云南省的驿道因山高谷深无法使用内地的马车或者舟楫,全部用骡马,日程只有三十至四十公里,最多“三百里加急”。元明清时期滇西的官方驿道从省会昆明到达大理,再从大理分西北两路延伸,北路进入西藏,西路到达中缅边境。云南驿是昆明到大理十一个驿站的第八个驿站(清代设置),东接昆明,西连大理。从这里还可分道北去西昌成都、丽江迪庆,南下临沧思茅和中缅边境。云南驿在古代官方驿道中属于连通四方的咽喉设置。从云南驿留存的青石板驿道可以清晰看出明清古代驿道的规制和走向。

由于滇缅公路的开通,云南驿的马帮运输逐渐衰落。抗战结束后,马帮的规模逐渐缩小,马匹运输的范围也只限于邻近的县乡。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县乡乃至乡村公路普遍建成通车,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古代官方驿道终于让位给公路和铁路,云南驿的马帮运输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滇缅公路在后来的岁月里,也经过一次次的改造和拓宽,变成了320国道(上海—昆明—瑞丽)的昆瑞段,担负着云南省内公路长途运输总量的半壁江山。这条路上行驶的车辆,也从最初载重三五吨的大小道奇(美国通用公司出产),发展为现在各式各样的大卡车、大客车和小汽车,品牌也囊括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名牌。云南驿的居民也从同马帮打交道,改变为同汽车打交道,继续演绎着交通要冲商业服务业的繁荣。

一九九九年,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广大铁路(成昆线的广通—大理)同时建成通车。交通的便捷,却使得地处交通要道的云南驿与外部世界渐行渐远,静静地看着一南一北两条现代化的公路与自己擦肩而过,守望着古道千年的文明碎片,回味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岁月,怀想着“彩云南现”的故事。2005年,位于云南驿古代驿道深处的云南马帮文化博物馆和二战中印缅战区交通史纪念馆建成开放,古镇居民用自己传承的生活方式,续写古道春秋。

灵官道:起点为成都,经四川西昌地区和云南楚雄地区,终点到达云南驿。灵官道比五尺道距汉唐时期中国的心脏地区川陕更近,路程大大缩短,极大的便利了云南腹地和内地的交流。后来的成昆铁路沿用了灵官道北段的走向。

五尺道:秦代蜀郡李冰开创了两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从四川南部的宜宾启程,过金沙江,经滇东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县)到达昆明市(滇池)。以道宽五尺而得名。汉武帝开始,延伸五尺道至云南驿,连通灵官道与博南道。五尺道的这一段延伸部分,一直是滇西与滇东的交通动脉,也是云南在唐代以后通往京师和国内经济文化中心的主要通道。后来的明清官道、滇缅公路和铁路沿袭五尺道的走向,许多地方甚至重合在一起。我们今天沿320国道仍然可以看到一连串与交通有关的古代地名。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横断山脉的博南山(今永平县)而得名,属于蜀身毒道和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于云南驿,同灵官道、五尺道相连,向西经过大理市,越博南山,渡澜沧江,到达保山市,从腾冲或瑞丽出境。博南道成为滇缅公路西段的走向,在抗战中举足轻重。

古驿道:

明初云南驿成为我国驿传系统中的常设机构和重要设置,在滇西驿道中发挥着文报传递、官员接待和物资递送的重要作用,对稳定边疆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明代袁氏土司长期世袭云南驿驿丞,除负责管理驿站外,还直接管理驿户的夫役、驿田的赋税。明代云南驿的设置奠定了今天云南驿古镇街区的雏形,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明代驿道的两侧找寻当时的风貌(古代驿道中段)。

明代在云南县实行了大规模的军民屯田,今天祥云县的绝大多数汉族居民,均源自明代的移民。明初在今祥云县城修筑洱海卫城,设置洱海卫,下设所和营,既是军事建制也是屯田编制,至今所和营的地名遍及全县。洱海卫城也是澜沧兵备道的驻地,为云南都指挥使司派出的军事机构,管辖滇西广大地区。明洪武年间,云南县的县治从今云南驿所在的上川坝(盆地)搬迁至洱海卫城,云南驿只留下驿站的设置直到清末废驿改邮。民国初年,因云南县名和云南省名相同,改云南县为祥云县至今。云南驿的地名则沿用至今,一是古镇原地为云南驿行政村,二是古镇北面三公里的云南驿镇人民政府驻地(原前所乡,又称前所街)。

茶马古道:

起源于唐代,宋代达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两种大宗商品—西藏输入的茶叶,内地输入的马匹而得名。后世泛指滇川藏之间或者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之间的马帮运输路线。云南驿地处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时也从这里连通着川藏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经过的地区,山高谷深,气候多变,即便是马帮运输也属异常的艰难,运输多以藏族地区必需的茶叶、布匹为主。云南驿健在马锅头传唱的《赶马调》生动讲述了赶马人走茶马古道的艰辛。抗战后期,日军经过缅甸占据滇西怒江以西,滇缅公路运输中断,紧急开辟的驼峰航线代价高昂、运量有限,千年茶马古道奇迹般的发挥了作用——藏族商人用牦牛队从印度、尼泊尔到拉萨,再用马帮到滇藏交界的香格里拉,藏彝白纳西各族马帮接续到大理或者云南驿,汉回彝等族的马帮又继续接力到昆明。万里路程,组织了上百万头牦牛、马匹、骡子和毛驴,西南各族人民用最古老的运输方式,紧张抢运援华物资和生活必需品,顽强的支撑着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史载,云南驿的所有马帮都参加了这次光荣的终结运输。此后马帮运输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1914年,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

王氏家族是清楚的。(还任过大理知府,访问过鸡头村)

六年级语文下册词语解释

四字词解释 第一单元 1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名:说出。 2专心致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集中。志:意志。 3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缘、故:原因 4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长:深长。 5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6勃勃生机:形容有旺盛的生命力。勃勃:旺盛的样子。 7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虚:空。席:座位。 虚度年华:虚:白白地。 8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 9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动:震动。 10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养:指生活。尊:尊贵。处:居于;处于。优:优裕。 11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措:安排,处理。 第二单元 12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象:景象;更:改变,更新: 13灯火通宵:灯整夜地亮着。通:整整。宵:夜 14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张:陈设。 15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哄:许多人同时大笑。 16一哄而散:哄:吵闹。 17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割断。然:像……一样 18赞叹不已:不停地称赞。已:停止。 19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点儿钱。文:旧时用于铜钱的量词。 20开山鼻祖:原指创建寺庙的和尚。后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创始人。鼻:开端,创始。 21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22别无所求:没有其他的要求。求:要求。 23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足:满足。 24随心所欲: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随:任凭。欲:想要,希望。 25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得的样子。优:美好。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游:各处从容地行走。 26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崇:高;峻:陡峭。 27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哟疾病。现指平平安安地没有遭受任何损害。安然:平安。恙:疾病,也指灾祸。 28和睦相处:彼此友好地相处。睦:友好。 29清风徐来:凉爽的风慢慢地吹来。徐:慢慢。 30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至:到。 31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32迎风引吭:迎着风放开喉咙(高声歌唱)。引:拉长。吭:喉咙。 33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恭敬。起:产生。敬:敬佩。 34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来不及欣赏。胜:尽,完。 35能歌善舞:善:擅长。 36载歌载舞:载:又。

风化作用对苏州三山岛地貌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案 《风化作用对苏州三山岛地貌的影响》 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黄敏 本次项目学习活动的主题是《风化作用对苏州三山岛地貌的影响》。 活动目标: 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风化作用对家乡的地质地貌的影响。 知识目标 1.知道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2.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猜想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风化作用家乡的地质地貌岩石变化的原因。 3.尝试运用猜想和逻辑推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在探究活动中证据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

2.通过探究,使学生能够提出对麋鹿保护的新观点,提出解决保护三山岛独特地貌的新思路。 3.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来获取有关麋鹿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群体合作能力、社会实践等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保护三山岛独特地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小组活动和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增强彼此友谊。 3.在成果汇报、展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一、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学生关注的科技发展的热点,关注小学生身边的科学问题,带领学生考察实地考察苏州三山岛和灵岩山。设计《风化作用对苏州三山岛地貌的影响》活动,让学生经历“考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科技创新”的科学研究过程,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让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水、生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揭示了自然界中引起岩石变化的几种基本力量,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第二个活动由三个实验组成,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明白“冷热作用、风或地表变动、植物根的作用”都

三山国王灵签老爷签文及批文解签诗

一号;潘仁美摘印 敕降奉行时、鬼神不敢欺。 黄金我助你、好事莫嫌迟。 【注解】求家宅中平,灶君要修,求财顺利,求六畜平安,婚姻可成,时运享通,老人要防,求,时运享通,六甲生男,功名顺,出外平安 二号;武后登基 国泰民安乐,官清民自安。 路上来往客,乡村处处康。 【注解】时运享通,要改神愿,谋事得成,婚姻中平 ,六甲生男,灶君大吉,六畜平安,家宅中平,求财小利,求功名无,移居大吉,出外平安 三号;郭子仪拜寿 父子一家门,富贵有长春。 贵人相接引,家庆贺东君。

四号;乾隆君游江南 天子贺新年,使臣在两边。 将军手按剑,妖邪不敢欺。 【注解】命运中年人享通,谋事应手,婚姻成双,家宅大吉,灶君中平,移居不利,合伙不成,六甲上半年生男,下半年生女,求财小利 五号;许状元得中 封候得意回,龙门第一科。 展开龙虎榜,平地一声雷。 【注解】家宅平安,灶君要修整,出外平安,命运中平,有失有得,老人防跳,移居不吉六甲生女婚姻不成求财中平。 六号;三巧儿回家 封书寄来时,不免问东西。

莫道君不信,此事得人疑。 【注解】求家宅应忍口舌是非,灶君平安,老人有痛疾,出外不吉,小儿有积伤,婚姻可成,六甲生男,求财中平。 七号;吕蒙政拜佛 看宣一卷经,请佛做证明。 灾殃时夏过,宅舍保安宁。 【注解】家宅顺利,灶君中平,命运享通,出外平安,求财小利,婚姻成双,家门请佛祖符镇平安。 八号;齐楚交兵 齐楚并相量,何事去遭殃。 不如家独坐,谁能谁不能。 【注解】家宅吉小,灶君不旺,六畜防失,出外不吉,婚姻中平,老人要防,移居不吉,求财不利,要吓大伯爷,天地父母化吉

九号;朱买臣马头收水 平心去待人,前程吉利兴。 但看三五后,自有贵人迎。 【注解】现年家宅平安,灶君灶位好,时运享通,出外大吉,六甲生男,婚姻成双。 十号;杨五郎落发 神道不可扬,昔来一炉香。 专心来请汝,便是吉非常。 拾一号;朱买巨嫁妻 飞禽无故道,终日门前吵。 照管门前路,凡事君且忍。 十二号;薛仁贵打望天岭 地里有黄金,寸深亦难寻。 若能寻得见,铁锤磨成针。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2006年4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美国WATG公司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编制委员会:关德荣(区委委员、区管委副主任) 冯统轩(区管委办副主任) 陈林(区建设局局长) 冯常贵(区国土局局长) 吴朝所(区旅游局局长) 刘有定(区建设局副局长) 概念设计:美国WATG公司 项目管理: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黄小锋 施金铃 廖惠文 李金雄 郑明远 谢志强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顾民生AR Arul-Kumarasan(项目董事) 李玉倩(项目经理) 赖颖鹏(助理项目经理)项目名称: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 委托单位: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合同编号:05设12008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73号) 院长:陈建华(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潘忠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总规划师:王国恩(高级城市规划师) 审定: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审核: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初审:叶青(工程师、城市设计博士生) 项目负责: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设计人员: 规划: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陈靖华(规划师) 敖勇(规划师) 马靓(助理规划师) 市政:熊秋文(高级工程师) 王建辉(工程师) 余以文(助理工程师)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1) 第一章规划背景综述 (1) 1.1 规划背景 (1) 1.2 相关规划综述 (1) 1.2.1 《海陵岛总体规划》(1992年) (1) 1.2.2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1) 1.2.3 《阳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5-2010)》(征求意见稿)(2005年) (2) 1.2.4 《海陵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体规划/招商说明书》(2004-2005年) (2)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3) 2.1 区域地理自然概况 (3) 2.1.1 地理位置 (3) 2.1.2 气候条件 (3) 2.1.3 水文地质 (3) 2.1.4 地形 (3) 2.1.5 地震 (3) 2.1.6 海水与沙质 (4) 2.1.7 旅游资源条件 (4) 2.2 区域历史与社会经济概况 (4) 2.2.1 历史沿革 (4) 2.2.2 社会经济状况 (5)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理念 (6) 3.1 规划依据 (6) 3.2 规划指导思想 (6) 3.3 规划目标与理念 (6) 第四章规划性质与规模 (7) 4.1 规划期限 (7) 4.2 度假区性质 (7) 4.2.1 度假区发展特征 (7) 4.2.2 发展方向与目标 (7) 4.2.3 度假区性质 (7) 4.3 规划规模 (7) 4.3.1 人口规模 (7) 4.3.1.1 现状人口分析 (7) 4.3.1.2 规划人口 (7) 4.3.2 用地规模 (8)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9) 5.1 规划结构 (9) 5.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5.3 居住用地规划 (9) 5.4 市政设施用地规划 (9) 第六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6.1 道路网格局 (10) 6.2 道路分级 (10)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1) 7.1 公共绿地 (11) 7.2 生产防护绿地 (11) 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8.1 电力工程规划 (12) 8.1.1 电源规划 (12) 8.1.2 用电负荷预测 (12) 8.1.3 10kV电力电缆规划 (12) 8.1.4 分期实施建议 (12) 8.2 电信工程规划 (12) 8.2.1 规划区周边电信现状 (12) 8.2.2 电信负荷预测 (12) 8.2.3 电信局所规划 (12) 8.2.4 电信电缆管道规划 (12) 8.2.5 分期实施建议 (13) 8.3 给水工程规划 (13) 8.3.1 规划区周边供水现状 (13) 8.3.2 用水量预测 (13) 8.3.3 水源及给水管网规划 (13) 8.3.4 分期实施建议 (13) 8.4 燃气工程规划 (13) 8.4.1 现状用气概况及气源规划 (13) 8.4.2 用气量预测 (13) 8.4.3 燃气供应设施及管网规划 (14) 8.4.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5 污水工程规划 (14) 8.5.1 污水量预测 (14) 8.5.2 污水处理厂设置 (14) 8.5.3 污水管网规划 (14) 8.5.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6 雨水工程规划 (14) 8.6.1 雨水量计算 (14) 8.6.2 雨水管网规划 (14) 8.6.3 分期实施建议 (15) 8.7 管线综合规划 (15)

三山岛发展战略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苏州市三山岛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2013-2020年) 小组成员邹琪滕佳辉周力行 贾璐瑶钱雨芬冯圆杨帆 班级地理与城乡1321 指导教师单鹏飞 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小组分工: 邹琪(组长)(1331502111):旅游空间布局+空间结构图、功能分区图、游线设计图

滕佳辉(1331502112):保障体系+区位分析图 周力行(1331502113):规划总则+规划范围图 杨帆(1331502114):规划区基本概况+旅游资源评价图 钱雨芬(1331502116):市场定位及目标+市场开发图 贾璐瑶(1331502117):旅游发展方向、重点、产品+旅游产品分布图冯圆(1331502121):Swot+开发现状图 1.规划总则 1.1规划目的 是三山岛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今后三山岛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相关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根据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在区域规划和合理组织区城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按三山岛自身建设条件和现状特点,合理

制定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规模和建设标准,安排用地的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布局,布置城市道路和交通运输系统,选定规划定额指标,制定规划实施步骤和措施。最终使城市工作、居住、交通和游憇四大功能活动相互协调发展。

1.2规划范围 位于苏州城西南五十余公里的太湖之中的面积约1.6平方公里的三山岛。 1.3规划期限 2013—2030年; 1.4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6年8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12月; (4)《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2002年11月; (5)《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技术要求》2008年; (6)《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与标准》2008年6月; (7)《国家旅游休闲计划纲要》2012年; (8)《江苏省地质遗产保护规划》2011-2020年; (9)《苏州市吴中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 (10)《苏州市东山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苏州市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总则》; (12)《太湖风景名胜区东山京剧三山岛规划》; 1.5规划理念与规划原则 A、规划理念: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六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先上1---4单元) 六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第一单元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 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 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第二单元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 周密: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 藐视:轻视、小看。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信号:用来传送消息或命令的光、电波、声音、动作等。

苏州园林发展史

苏州园林,名扬中外。这不仅因为苏州现今保存的古园为数众多,更是由于这里造园的历史极其悠久。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苏州最早见诸史籍的园林,出现在春秋吴国营建阖闾大城之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自此之后,造园活动几乎一直绵延而不绝。尤其是在唐宋之后,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官宦因向往这里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而到此定居,从而带动了当地园林建设的发展。时至明清,不仅“吴中豪富,竞以湖石筑峙奇峰隐洞,凿峭嵌空为绝妙”,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山盆岛为玩”。(黄省曾《吴风录》)在如此普遍的造园之风的影响下,不仅当地园林数量激增,同时也促使造园艺术日臻完美。有人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来赞美苏州的园林艺术(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实非过誉之词。 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园林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从我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历史看,凡造园活动兴盛的地方,一般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物质基础及深厚的文化渊源。而这在苏州的社会演进中,始终未曾或缺。苏州自春秋吴国在此筑城建都,于城市选址合理、规划适宜,加之以后的社会发展进程未受到大规模战乱的影响而衰落或移址重建,故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之中,城市位置和格局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而当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又使经济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园林发展具备了稳定和坚实的基础。从有关的史志统计,自春秋吴国营建宫苑以来,著名的苑园可以千数,而且广泛分布在吴地城乡,至于仅凿一池、点数峰、莳栽几株花木的府宅小院,更是多不胜数。正是这千百年来极其普遍的造园实践,才使苏州的园林艺术趋于成熟。因此,回顾一下苏州园林发展的历史,对于加深理解苏州古典园林艺术,会带来一定的帮助。一、东吴大地的史前文明 园林的出现和发展,与经济和文化的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苏州的历史演变看,此地的文明起源极早。虽然见诸史料的吴地历史,开始于商朝末年,但近代考古的成就,却为我们述说:早在一万多年前的上古时期,这里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在当地居民几千年的不懈努力之下,造就出了文明程度极其发达的史前文化。之后苏州的发展,尽管并不完全承袭这一上古文明,但造就了上古文明的自然环境,同样孕育了后来的苏州经济和文化。因此,在叙述苏州园林发展历史之前,也需对此作一扼要的介绍。数亿年前,我国东部的长江下游一带,曾是一片荒凉沉寂的华夏古陆。到一亿五千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时期,地壳的断裂、褶皱以及岩浆的喷涌,造成了苏州西部无数的山峦。到距今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壳缓慢下沉,形成海湾与群岛。随着长江日复一日地夹带着大量的泥砂在此沉积,逐渐将海湾围截成众多的湖泊和洼地,形成了最初的太湖及周边大片的冲积平原。由于这里地处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奠定了基础。 考古学的成就告诉我们,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太湖中的三山岛上就有了人类活动。到距今7000年前后,当地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最初的1000余年间,因气候暖湿、海平面相对稳定,使这里的“马家浜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水稻的种植、家畜的驯养,也自此开始。定居生活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当地出现了以矩形平面为主、间有圆形平面的住宅,墙中用木柱,外包泥墙,并经烧烤硬化,以提高其防雨的性能。许多木构件已普遍采用榫卯技术。屋顶由芦苇、竹席和草束构成。此外,还有不少防潮、排水措施,以适应南方水乡环境。大约从距今6000年起,气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海平面也时有波动。特别是距今5400年前后的低温期形成的大片湿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使继“马家浜文化”之后“崧泽文化”的发展受到制约。距今5200年以后的千余年间,自然条件再度好转,这里的居民创造出了文明程度非常高的“良渚文化”,成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不仅生产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宗法礼仪制度也已经完备。当时遗留的墓葬中,让后人看到了十分丰富的随葬器物,大量出土的随葬玉器,反映了当时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制玉水平,而死者多寡不一的殉葬品,则说明社会等级区分也极其明确、严格。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分重点词语解释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词语解释 姓名:班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前赴后继:赴,往、去。继,跟着。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 锲而不舍:锲,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 崇山峻岭:崇,高 乘(chéng)虚而入:趁着空虚进入。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众寡悬殊:众,多。寡,少。悬殊,相差很远。双方人力多少相差很大。 出乎意料,来不及防备。抱头鼠窜: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狈相。 震耳欲聋:欲,快要。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同仇敌忾:忾,愤恨。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夜以继日:以:用。继:继续。日夜不停。多用以形容人勤奋。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乎意料。 恼羞成怒:由于羞愧怨恨出发怒。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无可厚非:厚,深重。非,反对,责备。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兴尽:游兴得到满足。 不须:不一定要 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来比喻军容之盛,现

在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 喜怒无常:常:正常。 感激涕零:涕:眼泪。零:落下 百感交集:交:一齐。集:聚拢深思熟虑:深:指程度深。 匪夷所思:匪:非,不是。夷:平常。 时光荏苒:荏苒:(时间)渐渐过去。 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隙:空隙。 鉴往知来:鉴:观察,审视 莫衷一是:莫:不。衷:折中,决断。是:对。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望洋兴叹:兴:发出。望洋兴叹,出自于《庄子·秋水》,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大显神威:显:表露,表现。威:威力威风。 变化多端:端,项目,方面。形容变化极多。 颜色各异:异:不相同。 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 络绎不绝:绝:断绝。 无辜:辜,罪。没罪的意思。 至仁至义:至,最。最仁爱,最讲正义。 乘(chéng)虚而入:乘:趁。虚:空虚。趁着空虚进入。 毫不介意:毫:一点;介:留存,搁置;介意:放在心上。一点也不在意。 不堪设想:堪,能。事情的结果无法想象,会向更坏、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顾,看。义: 含义.看到名称万里联想到它的含义 气喘吁吁:吁吁,象声词,形容出气的声音。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的样子。望而却步:却:停止、后退。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入后退缩。课文形容山势险峻,让人害怕。 炯炯有神:炯炯,形容眼睛明亮(多用于目光)。形容眼睛明亮,精神饱满。 玉琢冰雕:形容花瓣像玉石一样细腻万里有光泽,像冰一样透明。 迫不及待:迫:急迫。待:等待。及:到。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含羞待放:待:等待。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批国家级

第一批省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滚灯民间舞蹈 JSⅢ-12 苏州玉雕民间美术 JSⅥ-15 金山石雕民间美术 JSⅥ-16 藏书澄泥石刻民间美术 JSⅥ-16 光福核雕民间美术 JSⅥ-17 苏州泥塑民间美术 JSⅥ-20 苏州灯彩民间美术 JSⅥ-22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18 苏州碑刻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9

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22 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传统医药JSⅧ-1 端午节(苏州端午习俗)民俗 JSⅩ-1 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民俗 JSⅩ-3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7 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手工技艺JSⅦ-6 古琴艺术民间音乐 JSⅡ-8 玄妙观道教音乐民间音乐 JSⅡ-11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 JSⅦ-14 吴歌民间文学 JSⅠ-6 苏绣民间美术 JSⅥ-7 第二批省级

第三批省级 项目名称类别编号砖雕传统美术

JSVI-35 太仓糟油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2 太仓肉松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83 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87 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90 闵氏伤科传统医药 JSVⅢ-9 郑氏妇科传统医药 JSVⅢ-9 苏南水乡婚俗民俗 JSX-14 湖甸龙舟会民俗 JSX-15 ★锡剧传统戏剧 JSIV-4 ★竹编(后塍竹编)传统美术 JSVI-24 ★苏州彰缎织造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1 ★苏派酿酒技艺传统技艺 JSVⅡ-28 ★乾生元枣泥麻饼制作技艺传统技艺JSVⅡ-50 ★金村庙会民俗

风景广告词

风景区广告语 一等奖作品:“霞客首游地醉美林屋洞”(湖北省宜昌市黄越)二等奖作品:“和林屋洞有约与徐霞客同醉”(湖北省宜昌市黄越)“林屋洞景徐霞客情”(广东省东莞市戴守旭) 入围奖:2名 水?墨微山,丹?青之湖蒋国权(浙江) 上善若水仁者微山张欣然(四川) 鼓励奖:10名 红色的盛宴,绿色的请柬——微山湖张伟刚(河南) 红荷湿地碧水微山黄继宁(江苏) 惟妙,惟俏,微山湖陶辉纳(河南) “微”波动心“山”水传情刘新华(湖南) 湖藏风云,荷香天下江浩(河南) 弹起土琵琶扬帆微山湖时枫(山东) 红色渔乡灵秀微山姚良方(山东) 莲开宿诗画,渔起听琵琶!——原生态?微山湖 龙广强(山东) 弹起土琵琶,泛舟微山湖!杨波(四川) 渔?乐天下,荷?约万家——微山湖欢迎您! 周一畅(湖北) 一等奖1名: 作者:江西省钟招贞 作品:了解生命科学,从马山开始…… 二等奖2名: 作者:上海市徐宝德 作品:生命科学因马山而精彩 作者:浙江省许玉龙 作品:一“马”当先“生”机无限 三等奖3名: 作者:广西省罗广新 作品:马山,梦开始的地方 作者:辽宁省伍双民 作品:一切源于生命科学 作者:上海市谭兵 作品:智·汇马山创·享未来 优秀奖5名: 作品:马山,用科学托起生命的明天 作者:湖北省冯正权 作品:领·生命科学创·精彩未来 作者:无锡市艾旎 作品:中国生物谷世界生命源 作者:江苏省任建芳 作品:生命科学魅力中国马山演绎 作者:广东省田建香

作品:马山,书写生命科学的传奇 作品“正水东山岛,古意东山人”获得一等奖。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对三山岛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对景区策划及宣传口号有一定的研究,看到“三山岛旅游口号”征稿的公告后,特构思和设计了以上备选方案,希望能为“三山岛旅游”的宣传和形象塑造尽一点微薄之力,因能力所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衷心祝您工作顺意,幸福安康,祝三山岛旅游蒸蒸日上,前程似锦,再写新的辉煌! 翟慎双(山东):集太行神韵,聚五岳神奇。 王磊(北京):太行至尊,山水圣境。 岳建喜(广东):峰聚五岳,岭秀太行!优秀作品奖:10名(排名不分先后) 李全和(河南):道尽天下景,岭秀五岳情 王俊杰(河南):集五岳之奇美,秀天下之瑰丽 梁兴理(深圳):山水王莽,避暑天堂 黄笃桢(广东):三山五岳独“岭”风骚 杨婷婷(湖北):太行之巅,岭秀中原! 胡立红(山东):生态画廊,避暑天堂 黄首平(安徽):岭冠天下,峰绝五岳----王莽岭 陈卫东(湖北):山聚五岳秀,云幻天下奇 吕立新(湖南):太行云端,中原胜境 李凯宁(山东):游太行美景,享清凉世界 方案1:情醉太湖水,寻梦三山岛 创意说明: “情醉太湖水,寻梦三山岛”,展示了三山岛的风景之美,寓意苏州三山岛是保持着本来的自然面目中最好的一个小岛之一,烟雨太湖,悠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调。在三山岛可以去看农家的园子,果园、菜园等,可以拍很多漂亮的照片。这里空气是明净的,近不生烟,远不起霭,美秀风景尽收眼底。情醉太湖水,寻梦三山岛,美丽的三山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风光无限,令人陶醉,堪称世外桃源,人们到此休闲旅游一定会不虚此行,是人人向往、人人赞誉的魅力风景。 方案2:湖韵乡风,醉美三山 创意说明: “湖韵乡风,醉美三山”,展示了苏州三山岛的风景之美,寓意三山岛是保持着本来的自然面目中最好的一个小岛之一,烟雨太湖,悠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调。在三山岛可以去看农家的园子,果园、菜园等,可以拍很多漂亮的照片。这里空气是明净的,近不生烟,远不起霭,美秀风景尽收眼底。湖韵乡风,醉美三山,美丽的三山岛如诗如画,如梦如幻,风光无限,令人陶醉,人们到此休闲旅游一定会不虚此行。 “湖韵乡风,醉美三山”的旅游口号,大气雅致、琅琅上口、易记、易传播,体现出三山岛旅游的核心价值,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号召力,能够起到树造和提升三山岛旅游魅力形象的作用。 方案3:三山岛:大自然的美丽童话! 创意说明: “三山岛:大自然的美丽童话”,展示了三山岛的风景之美,寓意三山岛是保持着本来的自然面目中最好的一个小岛之一,烟雨太湖,悠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调。在苏州三山岛可以去看农家的园子,果园、菜园等,可以拍很多漂亮的照片。这里空气是明净的,近不生烟,远

六年级上册语文词语解释

第一单元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轻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啼啭:形容鸟婉转地叫。静谧:安宁而平静。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花色斑斓:色彩艳丽,灿烂夺目。 驻足痴望:指停下脚步痴痴地看着。 寒暄: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温暖的意思。 野灌丛:野生的灌木丛。 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色:这里指神态。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蜿蜒:形容山脉、河流、道路弯弯曲曲地延伸。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要怎样就怎样。随:依从。欲:想要、希望。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形式。格:格局。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细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年过花甲:年龄已超过了六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 第二单元 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要挟: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轰动:一下子引起很多人注意。 周密:周到而细密。一般指考虑问题、做计划或方案时,想得周到而细密,没有疏漏和错误。 竣工:完工。一般指规模较大的工程。 藐视:轻视、小看。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薄暗: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 碧空如洗:青蓝色的天空像洗过一样的明净。碧空:青蓝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壮。 信号:用来传送消息或命令的光、电波、声音、动作等。 信号兵:指担任观察或传送信号的战士。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瓜秧拖蔓:瓜秧的茎蔓已经开始拖爬了。秧:植物的幼苗。 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把植物花朵雄蕊的花粉传授到雌蕊上去,使它结果。 精灵:机警聪明。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立地顶天:也作“顶天立地”,诗歌是为了押韵而变换。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蹒跚学步:学走路时,

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

草鞋山遗址研究价值及其影响 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城东15公里处的唯亭镇陵南村。此处原先有两处土墩,一处土墩外形像草鞋,故被称为草鞋山或草履山;另一处土墩是与草鞋山隔路相望的夷陵山。这两处土墩及其周围,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约170米。在这面积约为44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是曾引起史学界极大关注的草鞋山古文化遗址。 1972年和1973年两次发掘,发现这里的古文化堆积厚达1米,共分为10个文化地层,从上到下依次的叠压分别为吴越文化、良诸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换言之,这里记录了远古先民从距今约7000年至距今约4000年的生活历史。 这是除三山岛外,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苏州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如此,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远远超过了苏州城的年龄。仅此,足以令今日的苏州人不能不怀着一种古典的情怀,虔诚地聆听先人在这里迈向文明的脚步声了。 1972年春南京博物院及原吴县文管会对遗址进行的两次大规模的发掘。该遗址文化堆积厚达1米,分为10层,是目前我国古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的一处,在世界也属罕见。草鞋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堆积分属不同的文化时期,其先后次序是:最下面的第十、九、八层属马家浜文化,其次的第七、六、五层属崧泽文化,再其次的第四、三、二层属良诸文化,而覆盖在上面的第一层则属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这个序列从新石器时代的较早阶段开始到太湖地区早期国家的繁荣阶段,几乎跨越太湖地区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历史的全部编年。 草鞋山遗址最下层(第十层)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炭化稻谷粒,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鉴定除籼稻外还有粳稻,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 草鞋山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草鞋山遗址的发现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是中国水田考古与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六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讲解

对词语的理解 2、匆匆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3、桃花心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

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4* 不失风度:不丧失美好的举止姿态。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文中指顶碗少年的表演使作者受到很大震动,留下深刻感受。附和:形容言语、动作追随别人。文中用来形容在少年第二次表演失败时,一些观众跟着别人起哄的表现。

陶醉:形容很得意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文中形容观众沉浸在优美的杂技表演之中。 5*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6、北京的春节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抖动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上旬”。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汤圆”。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正月初一的“静”形成鲜明对比。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词语解释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反射出来的光一闪一闪的,忽明忽暗。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飘然而起:课文中形容山雨飘飘洒洒地下了起来。 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 意味深长:含义深远,耐人寻味。 庞然大物:形容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也形容表面上强大,实际上软弱的人和物。 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贯:穿,贯通。 行色匆匆:形容匆忙赶路的神态。行色:动身时的神态或情景等。 悠悠忽忽: 1、悠闲懒散。 2、神志恍惚。 拨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面上的样子。拔:突出,高出。 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畏:畏惧。 千峰万仞:指山峰很多很高。仞: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绵亘蜿蜒:课文中形容索溪峪的千万座山峰曲折延伸,绵延不断的样子。 亘:连续不断。 浩气长舒:形容浩然的正气不断地产生。浩:盛大。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与标准。 旁逸斜出:课文中指索溪峪有的山峰是从旁边斜着长出来的。逸:超过一般。 婷婷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态挺拔。婷婷:形容人或花木美好。 窈窕淑女:美丽而又贤淑的女子。窈窕:娴静的样子。淑:温和善良。 难以言状:课文中指猴子对游人亲热的样子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状:形状,样子。年过花甲:指人的年龄超过了60 岁。花甲:指 60 岁。 返璞归真: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悬崖峭壁:形容陡峭的山崖。峭:指山又高又陡。 食不下咽:课文中指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伤心得吃不下饭。咽:吞食。 狂风怒号:大风刮得像发怒一样号叫。怒:愤怒,发怒:号:号叫。 寝不安席:课文中指作者因母亲的去世而悲痛得睡不着觉。寝:睡觉。安:安心地,安定地。席:席子。 终天之恨:到死的时候还不能消除的遗憾。终天:终身。 频来入梦: ( 人或事 ) 多次地进入到梦中来。频:屡次,连续几次。 可见一斑:从一点可以推知全貌。一斑:指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相类似的许多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 心潮腾涌:比喻心情、思绪不平静,如潮水般翻滚急流。 碧空如洗:蔚蓝色的天空如同被水洗过了一般澄澈透明。碧:青绿色。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彻底显露。近义词:真相大白。安居乐业:居住安定,乐于从事自己的职业。安:使安定。乐:乐于。 苍苍茫茫:形容草原等空、旷、远。 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比翼联翩:形容鸟儿翅膀挨着翅膀;连续不断地飞翔的姿态。比,紧靠,挨着。 竞相开放: ( 花儿等 ) 互相争着盛开。竞:竞争,竞赛。 牙牙学语: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牙牙:象声词,摹拟婴儿学说话。

苏州三山岛导游词

( 江苏导游词)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36760 苏州三山岛导游词Tour guide of Sanshan island in Suzhou

苏州三山岛导游词 苏州三山岛位于苏州城西南50多公里处的太湖之中,它由北山、行山、小姑山组成,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苏州三山岛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苏州三山岛导游词范文1: 三山在吴县市洞庭东山西南太湖中。为一大二小的山岛,一为主岛三山,余名泽山、厥山。主峰海拔81.2米。相传因春秋末期有吴妃姊妹三人?各居一峰而名。唐威通十三年(872年)建有三峰寺。明曹熙《三峰寺庄田记)云:“三峰古刹也,四面皆平湖,……是山屹乎其中,孤绝而巧,世人呼为小蓬莱,胜概甲吴中。” 山上旧有十景之胜。现存者有姑亭,传为梳妆台;板壁峰,人称行山.石峭陡立,恰以一天然的水石盆景;叠石,以石着胜,传为吴王爱女之别官所在;十二生肖石,石临太湖,玲珑嵌空,似十二生肖之动物形状;其余尚有香炉石、牛背岩等。岛上家家培植盆景。堪称水碧山翠小蓬莱。 此处还有距今一万余年被称为“三山文化”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存。 苏州三山岛导游词范文2: 在高速公路上开了几个小时的车,终于到达码头了。码头边上人山人海,四

处都是闹哄哄的,我们找了停车位,下了车,走到了候船区。因为我爸爸和三山岛的村书记是工作上的朋友,所以不用等候,就可以直接坐上快艇。向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后,我们登上了快艇。工作人员跨上了快艇,启动了船的引擎,哗……快艇急速行驶着,我看向后方,引擎拨开清澈的湖水,湖水向两旁退去。突然,迎面驶来一只个快艇,两艘快艇相交,然后向两个不同的方向驶去。路过一个芦苇丛,不久,就到达目的地了。 我们先去了三山岛大酒店,订好位子了之后,我们坐上不远处的一辆电动车(可以载六个人的那种)和司机讲好价钱了之后,我们向大山岛出发了。 三山岛位于东山西南的太湖中,三山岛又名小蓬莱、笔架山、金龟山。因有大山、行山、小姑山,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三山。我们这次前往的正是大山。引入眼帘的是狮身人面像,狮身人面像很像守护埃及金字塔的那一个。昂首挺胸,立在悬崖峭壁上。走进大山,我看见了一座不大的小庙,导游说这是“娘娘庙”,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这娘娘庙,是当地老百姓为纪念西施姑娘造的。相传春秋晨光,吴越两国常为争地盘而打仗。有一年,吴王夫差兴倾国之兵,一举打败了越国,并且活捉了越王勾践。这吴王是个头脑简单,打了胜仗就骄傲的人。他自认为捉住了一个勾践,天下就太平了。一日到夜浸在酒色里,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丢在一边,整日陪着越国献来的美女西施,游山玩水,忘情想乐。一年初春,吴王带着西施到了三山岛上,那个时候岛上正闹饥荒,一片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雨后初晴的一天,西施偶然在“三山”山坡上,树丛中发现了许多野菌植物,想来可以让百姓们充饥糊口,一开始大家不信,西施就让宫女们煮了,自己在百姓面前吃起来,老百姓们都相信了,纷纷去采了,就这样三山岛上的百姓度过了这场饥荒。岛上

潮汕历史文化课期末作业详明要求(2012年4月18日修改)

《潮汕历史文化》课考查要求 总要求:本课程必须完成作业一篇,为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2000字。十四周提交(12月4日)。 具体要求: 一、同学应本着踏实认真的态度,杜绝抄袭,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现象。 二、没有特殊情况的,作业为一篇区域田野调查报告(包括潮汕地区与非潮汕地区)。提倡各自选自己所在的家乡作为调查的地点。鼓励非潮汕籍的同学调查潮汕地区的)。如确实觉得有难度,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札记之类,但必须围绕着“区域历史文化”,选题具体,要“小题大做”,并有详明的参考文献或注释。 三、调查报告在选题上,尽量避免选一些烂熟、老套没有新意,或以前做过调查研究的题目。如潮州工夫茶、“出花园”等等(除非有地域的特殊性) (温馨提醒:选题一定避免笼统、宽泛而不着边际。如《潮汕文化的特点》、《潮州历史发展概述》、《潮州音乐》、《潮阳英歌舞》之类的题目;在行文中应该具体落实在某一个小的地点(自然村落或某个社区)。不能笼统叙述“潮汕地区的结婚习俗……”“潮州市的的年节习俗……”之类。) 四、提倡调查时,尽量用录音笔(MP3/MP3)录音,有条件的拍照或录像,回来整理成为文字,提交作业时作为附录一并上交。 五、任选一个方向,并自己确定更具体的题目(仅列三大类备选,余者任选)(一)备选方向之一:田野调查重点在金石(碑刻)材料:调查你所在乡村及周围区域的宋、元、明、清至民国年间(下限为1949年,若无古碑,现代碑刻也可做)的碑刻分布及保存状况。丰顺、揭阳、普宁、潮阳为主。具体要求: 1、先划定调查区域的范围:一般以本人所在的行政村或自然村为中心,扩展到周围约3-6个行政村(管区)或社区,然后进行地毯式的普查、记录所有现存碑刻碑名、年代、规格(高、宽及石质等),最后撰写小结(如简介碑刻的基本内容、史料价值及保存情况等)。如果因精力所限,仅以1各行政村(或社区)为普查范围者,除记录上述各项外,必须忠实按碑刻原格式抄录整通碑文内容,然后作出释读(如附“作业范例”)。 2、调查之前,要查阅已出版的金石文献,如《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开元寺志·潮州市佛教志》、《韩愈在潮州》、《潮州西湖山志》等及各县市的《文物志》的有关金石(碑刻)的收录情况;潮安县及原揭阳县各镇(区)基本上都编了《镇(区、乡)志》,有部分镇志如《庵埠志》《意溪志》都已收集有许多碑刻材料。所有这些,我们要在其基础上作补充的工作,不要做重复劳动。因此,建议潮州市区(湘桥区)及庵埠的同学主要做校正及补充的工作。 3、出发时带好笔记本、卷尺、粉笔等工具,可从询问乡村老人及走访村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