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无用而大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之“无用而大用”

药学07级1班陈睿

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种真实的知识。

这段话说得相当抽象,所以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者是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自从“哲学”这个西方术语被介绍到中国后,我国学者就无休止地询问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并一直对哲学的定义进行探索。其实,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源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和自然的好奇,来源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和追求。冯友兰先生曾感慨地说:“现在,如果有人要我下哲学的定义,我就会用悖论的方式回答: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哲学作为一种“不知之知”,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种特殊的“不知之知”有什么功用呢?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知识,而是提高精神境界。

哲学上之所谓“无用”,指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哲学乃是一自由的学问,以其自身为目的,而不为其它任何外在事物为目的的学问。这亦即爱智--爱知识本身即是目的。古代的哲学家们都是饱食终日、“精神空虚”的“小资”们,以思考那些没有任何实用目的的知识、满足对于奥秘的好奇而费脑筋。所以就现在物质文明充斥的世界中,就普通人来看,哲学并不实用,因为它无法代替科学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一般以为,只有“实”的东西才有利、有用,而“虚”的东西则无利、无用。不难发现:一般事物,有一种不言自明的“用”,人们只问其“有什么用”,而不会质疑和讥讽它“是不是有用”;学问亦因其实践性的强弱而有区分:语言学,有交流之“用”,病理学,有救命之“用”……而哲学,一门纯粹为了“爱智慧”而存在的学问,当它面对“哲学有什么用”的责难,谁能给出有力的反击?人们认为哲学“无用”,恐怕不仅是对哲学的性质作出客观评价的结果。如今充斥我们生活的,不再是古希腊时期对真理的渴求,而是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伴随而至的浮躁。越发达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越快,对欲望的满足越难,人们行色匆匆、对时间的利用率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谁还能安宁地思考哲学问题、翘首以待智慧到来,而不是在深更半夜讨论情感问题呢?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哲学确实是有大用。老子有云:“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强调不仅有实有体的“充实”有利有用,而且无实无体的“虚空”也有利有用。而至虚之物如“道”,则万物皆所凭借。但是哲学家从不强调哲学之用,无论他们多么深知哲学之大用。哲学家追求自己对哲学的认同,而不需要外部对哲学的认同。哲学曾经隶属于学问的第一集团。当人们问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学家“你的学问有什么用”,他们会侃侃而谈,但哲学家会反问一句,“有必要么?”。这就是哲学家身上流淌的贵族血液。然而,我们存在的这个时代里,市场经济浪潮汹涌澎湃,对哲学的普遍误解使人们望而却步,我们看不到哲学作为爱智慧的本来面貌和作为最高问题之思考的独立地位。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无用而大用”呢?

首先,何谓无用之用?《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所谓无用之“用”,可以指科学知识的用处。知识就是力量,可科学知识本身并没有实用,实用的是技术;也可以指哲学系指脱离具体事物的普遍道理,由于其脱离具体事物,故无用,又因其是普遍道理,故无所不用。举例说:讨论人性善恶,没什么用。可是无论法律、管理、政治、经济,无不处处遇着人性善恶的问题。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是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无用和有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两者是辩证关系。说白了,有用是用,无用也是用。例如不成材的臭椿树,

对于做家具来说是没用,对于这棵树免于斧斤,尽其天年来说却是有大用。

哲学的智慧展示了其“无用之大用”:言其“无用”,是因为哲学不同于具体的知识或技术,它并不能代替后者去解决具体的问题;言其“大用”,是因为哲学领域中的智慧探索与智慧之境,总是通过对知、行过程的普遍规范,不断在个体与类的层面,引向真善美的统一。举个例子来说。学有专长与博见博学,并不矛盾。学有专长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可比拟为知、行的过程,而博学博见则是智慧的表现形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了引领作用,引导走向融会和统一,所以博见博学往往会大大促进专业的学习。科学家钱学森,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了巨大贡献。然他在苦苦奋斗之时,音乐知识常给他以帮助。他说,听听音乐往往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博士,主攻物理学,曾获诺贝尔奖,这有赖于他的国学底子很扎实,大大促进了他的研究。年仅35岁的博士生导师、首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数学家张伟平,为目前国内在数学方面发表论文档次最高、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人。但他的涉猎十分广泛,看电影、读小说,甚至打游戏机。这些活动非但没影响他在数学王国的探索,反而颇受其益。由此观之,包括哲学、文艺、美学等在内的人文知识,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的“无用”,相反,它们对滋养人的心田、陶冶情感、激发灵感,大有好处。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学习这些看似“无用”的知识,假以时日,逐步积累,在关键时刻,就会发挥作用,诚如老庄所云:“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诚然,“有用”、“无用”,只是世人按经验习惯对事物所作的不同分类,并不是着眼于事物的本质规律。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有用”就是指对宇宙万物的自然本性加以人为干涉,使它们按照人的愿望运动、变化和发展;而“无用”,就是指人不要用心于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不加任何的干涉,让它们按照自己固有的自然本性运动、变化和发展。“有用”对人有用,对事物本身无用;“无用”对人无用,对事物本身却有用。所以庄子提出“以道观物”,认为天地万物为一体,其发生发展都是因循了自然的本性,因而从本质上看,万物都有能够利用的一面,只是用的对象不同罢了。

最后我要说的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并非诡辩,实为经验之谈、治学要言。我们作为北大的学子,不妨实践体验之,或许能在精神世界中开辟出自己的新的空间,于无形中提高自己的精神道德的修养。

2007.10.10

于北医

参考书目:

1、《西方哲学导论》,曾志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哲学引论——中西哲学基础问题举要》,曾志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