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美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中西方对宇宙美的欣赏有何区别?

宗白华:西方人向宇宙作无限追求,中国人从无穷世界返回到万物,返回到自我。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在固定的角度透视,他的视线失落与无穷,驰于无极。”“中国人向往无穷的心,寻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固定的节奏。”

2、分析“自在之美”和“自为之美”

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美是事物本身的美,苏格拉底说的美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前者是自在之美,后者是自为之美。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前者是事物本身的美,是自在之美;后者是事物适合使用者的美,是自为之美。

自为之美总是包含着效用的因素,而自在之美就没有这些因素;自在之美是绝对的,自为之美是相对的,因为同一个事物可能符合这一种效用。

3、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式”

柏拉图理式论的内容:每一种物都和其他任何一种物有所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综合就是物的理式。

美的理式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先验性和单一性。

具体事物都有美的理式。

4、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有何特点

(1)对柏拉图理式论的批判

相同:都主张物的存在,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

不同:亚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图关于“一般理式可以脱离个别的事物”的观点。物的理式在物的内部,不脱离物来理解物的理式。“一般在个别之中”,存在于物内部的理式,既是一般性又是个别性。

(2)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

美产生于大小和秩序;产生于一定尺度。

第二章

1、比较致用、比德、畅神的审美观

(1)致用:指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在人类社会初期,致用的自然审美观适用于所有国家。实用的、功利的原因决定了人类在自然审美领域首先欣赏动物的美然后才能欣赏植物的美。

(2)比德:就是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形成于春秋时代,是儒家学说的表现,将儒家思想和心中的“仁政”、“礼教”部分渗透到山水审美中来。

缺点:不能引导人物专注于自然本身之美,而用他们比附人的德行。

进步:已经表明人类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与功利相脱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畅神: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专注于对审美对象本身的欣赏,不要求用自然景物来比附道德情操。

2、分析理解“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

澄怀味象: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画山水序》

澄怀:指虚淡空明的心境。味:指审美享受,审美愉悦。象:指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

“澄怀味象”体现了宗炳的“畅神说”,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快罢了,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

澄怀观道:澄清心中一切已有之见,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观照宇宙里最有神最玄远却又迷沦万物的生命本体。

“澄怀味象”和“澄怀观道”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活动。

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和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美学命题,这个命题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传达的美与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1)美不自美——做“美”的发现者。

(2)各美其美——做“美”的淘金者。

(3)美人之美——做“美”的守望者

(4)美美与共——做“美”的拓荒者

朱光潜: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是自然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

黑格尔: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即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

因此,外物并不能单靠他们自己成就为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体验。

4、怎样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指的是自然界中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自然景物的美。

自然美起于人和宇宙生命的契合,单靠自然不能产生美,要是自然产生美,人的意识一定要起作用。自然美只是为其他对象而美,即为我们,为审美意识而美。。自然美呈现出自然的自由生命,这和同样具有生命的主题产生一种契合,即人与宇宙生命的契合,自然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在人心中唤起一种情调,而其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即自然现象与人的情调的契合。

狄德罗把欣赏自然美的能力概括为想象、敏感、知识。

自然美的欣赏应从三方面着手:先是在欣赏前做好准备工作,对自然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二是在欣赏自然美时要切记注意事项,保证整个过程顺畅舒心;第三是加强对欣赏自然美的美感深化,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更大的审美满足。

第三章

1、什么是晋人的人物品藻

人物品藻:对人的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他们追求人格美和形体美和相术。

人格美:“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形体美:《诗经》305首,30多首诗歌颂人形体美。

相术看人:人命承天,必然通过外貌来传递。

人物品藻就是人物评论,晋代的人物品藻主要是指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乃是以人为着眼点,进行由表及里、由外及内,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的观察与评价;换言之,就是对人进行从形骨到神明的审美批评和道德判断。这种文化现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审美观念等等,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怎样看待人体美学问题

人体美学作为人的美的一部分,属于自然美的范畴。

(1)文艺复兴时期对人体美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对人体比例的研究上:莎士比亚极度推崇毕达哥拉斯学派中黄金分割、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阿尔伯蒂等(2)奥古斯丁认为女性肉体是美的,如果她不成为肉体享受和种系繁殖的对象时,她会更美。

(3)人体美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如:束腰、缠足等)

(4)普洛丁:鄙视肉体美,崇尚原初的、绝对的美。

不必过度迷恋身体美,也不要过度鄙视身心美。健康美是人体美的基础,比例匀称、整体和谐是人体美的必备条件。

第四章

1、适当的距离为什么能产生美

距离说: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只有当事物脱离于日常实际生活的联系时,人对他的审美态度才会产生。

距离产生美:审美态度不由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所推动,也不导向达到功利目的的活动。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对事物的使用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从而使使用的人转变为审美的人。

另外,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都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2、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什么作用

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都需要距离,距离原则在艺术活动中起重要的作用,但不能把这种作用绝对化。

首先,从欣赏方面来讲,距离确实可以增加审美的魅力。与生活保持距离,一些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东西也会成为富有情趣的意象;与时间保持了距离,秦砖汉瓦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会变得古色古香。我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从一定的距离来欣赏更能帮助我们体会到美。

其次,从创作方面来看,要对生活保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审美态度,就是要能跳出实用的生活之外,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反映到文学艺术作品中来,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

3、谈谈你对移情说的理解

移情说: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植到外物身上,于是觉得外物也有同样情感。

移情的两个主要特征:把人的生命移置到物和把物移置到人。

移情说普遍存在于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欣赏之中。

简单来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

审美移情的特点:

审美对象不是对象的实体,而是对象的形象;

审美主体不是实用的自我,而是观照的自我;

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片面性:过分强调感情,没有看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把移情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移情说还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4、什么是格式塔同型同构说?

阿恩海姆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形状和色彩是支配他们或创造他们的力的作用结果。人内在感情活动也受到了力的支配。如果外部事物中属于力的式样和人的心理中属于外力的式样相类似,那么外部事物就能刺激相应的感情活动的产生。

移情说和同形同构说的区别在于,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移情说更加重视主体,而同形同构说更重视客体。

美学原理-叶朗-复习提纲概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美学导论复习资料提纲

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美感经验:所谓美感经验,从心理感受上说,就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在这一刻,你的整个生命仿佛被一种神奇的光所照澈,你的身心仿佛被凝结、聚集在这种瞬间状态中,你仿佛被眼前的景象、形象所震慑、吸引,这使你暂时忘记了此外的一切,既包括你的俗常生活和操劳,也包括利益的计算和得失的考虑,整个地凝神关注于此情此景之中,在那里流连忘返。 2.表现:所谓表现,通常是指把不可见的、隐秘的或内在的东西呈现为可见的、外在的。3.优美: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4.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认为移情是把人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它抓住了审美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征,缺陷是否定审美对象的客观性。 5.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和培养人们对现实世界以及整个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们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高尚、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健康成长。 6.巫术直观:是原始人类通过生命活力的普遍可沟通性而与周围世界直接的、前理性的交流方式,它把世界万物都变成了充盈着生命力的活的形象,而人也与这些充盈着生命活力的活的形象一样,受普遍的生命活力的支配。 7.赋形活动:就是作为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审美活动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赋予事物、纷繁复杂的感性材料以及人自身的存在性境域以符号形式的活动。 8.喜剧: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是指那些体现了一定社会意义,体现了先进美好的事物与落后丑恶事物的冲突,在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中表现本质的可笑现象。 9.直觉说:也称表现说,代表人物是克罗齐,认为直觉是抒情的表现,直觉就是艺术,也就是美,把艺术从周围的事物中孤立出来,认为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没有功利,没有概念和逻辑,不是道德活动等,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和形式主义的。 10.有意味的形式: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性境遇自身凝聚、孕育而成的显现形式。在这种存在性境遇向符号形式的凝聚的过程中,既不是借用已经有的形式以便把存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与参考答案(2015-1-8)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 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 B、阿多诺 C、鲍姆嘉通 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 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 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 D、《走向科学的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 感的( 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 、逻辑性 D 、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 C ) A、人生教育 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 B ) A、王国维 B 、蔡元培 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 D )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 " 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 。这是在强调( B )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 D ) A、游戏 B 、摹仿 C 、巫术 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C ) A、席勒 B 、柏拉图 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14、俗话说“对牛弹 琴” ,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B ) 1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于何年何人的什么著作。 2.我国最早比较系统研究美学的是何人。 3.美学的学科性质。 4.西方开启美的形而上学思考的是何人。 5.西方美学史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6.黑格尔认为,美根源于什么。 7.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坚持什么样的观念。 8.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四个流派。 9.谈谈你对审美关系的认识。 10.审美经验与理性认识及其他感性认识相比有什么特 点。 11.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12.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哪四种境界。 1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14.什么叫审美趣味。 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15.审美活动特殊性的表现。

16.什么叫审美体验。现代美学范畴,指人在对审美对象 的感受审辩中所达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种极为强 烈的人格、心灵的高峰体验。 审美体验的特征 1、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它显现了审美体验的力度。2、审美体验具有历构性。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属性。 它体现了审美体验的深度。3、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 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4、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 17.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 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 18.简述审美发生论的几种学说。 19.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观点的是何人。 20.审美形态的特点。 21.什么叫自由人生境界。 22.美与功利、道德、实用、合适等关系问题。 23.艺术是否需要传达问题。 24.结合美、丑、悲剧、喜剧等相关美学知识,谈谈对现 代荒诞剧的认识。 25.物、美、艺术、审美意象的关系。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一、美学学科的诞生 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正式以“Aesthetik”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来表明感性认识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鲍姆嘉登因此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Aesthetik的原意是“感性学”。鲍姆嘉登在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美学是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是“感觉的科学”,并且明确地把审美活动归结为感性认识,认为应该有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感性的审美,应建立专门的“感性学”,这就确立了作为感性认识的“美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存在的合法性。 二、康德论述美的四大特点 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征,揭示出其中的一系列二律背反: 1.美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他认为趣味判断是以情感为内容的,它不同于单纯的快感。它与逻辑判断也不同,逻辑判断涉及概念,趣味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2.审美判断是单称、主观的,但仍普遍有效。审美判断是个人的意见和单称判断,然而却有普遍性。因为我认为美的不是从我自身的利害计较出发得来的,而是引起我的认识功能的和谐的自由活动。这是人人都有、人人相通的“共通感”。 3.美是没有明确目的却又符合目的性的。判断一朵花的美,并不要先弄清花的概念、用途,这就是没有目的性的概念,但却能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所以它是美的。因此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必然为一切人所喜爱。 4.凡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因为美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美作为合目的性形式,不存在于现实对象的形式本身,而是在于审美判断者的心境和快与不快的情感之中。

美学复习提纲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美国哲学家(鲍姆喜通)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2,鲍姆嘉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感性认识) 3,西方最早提出崇高这一美学范畴的人是(朗吉弩斯) 4,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美,它总是要通过特定并具体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审美感官,这表明(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 5, 6,“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历史性) 7,“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的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体现的美论是(美在移情)。 8,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席勒的《美育书简》) 9,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 二, 1,“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美是主观的”。 2,“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心理分析。 3,如果没有审美主体的感官接受,主体的审美感知就无法实现。 4,审美理想从微观方面确定审美主体选择审美对象的范围。 5,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美感的主体差异。 6,艺术品应是感性的精神性的人工产品。 7,把山水作为绘画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8,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类型的最基本的原因。 9,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自然。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是个人瞬间的情绪。 三. 1,审美趣味p95 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1、像是康德那样把审美趣味看做主体的鉴赏力或审美能力。2、把趣味与兴趣看做是相似的。 2,审美距离p307 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 3,审美体验p119 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有意味的形式p317 20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四 1,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p48-51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 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 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 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 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 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 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 花的美。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 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 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 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课后思考题: 1.“这朵花是红的”和“这朵花是美的”是两种不同的判断,前者属于性质判断,后者属于趣味判断。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2.你同意“美不是物理的事实”这一判断吗?为什么? 3.在你的阅读或观赏经历中,是否有一部作品深深地触动你?思考一下这种触动是否改变了你?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发生和发展 1.神话一般分为三类:①起源的神话②诸神的神话③英雄神话 2.“手艺”:就是身体劳作的有目的性活动与事物在这种劳作中所显现的“合目的性”的本性之间、身体劳作的活动方式与事物的“合目的性”本性的显露方式之间的完美契合。当这种契合达到炉火纯青、巧夺天工的境界时,就是“艺”。 3.使得诗性直观从巫术直观中分离和解放出来的力量,是理性思维的崛起。 4.在苏格拉底死后,神话世界开始崩溃,他所主张的“认识你自己”“知而后幸福”等理性原则,成了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原则。 5.巫术直观的意义(30页) 6.神话运思的特征(37页) 课后思考题:

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美学的学科属性 1、作为学科的“美学”概念的提出 2、“美学”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传播 3、“美学”在当今中国的学科定位 4、中西美学发展概观 第二、美的本质论 1、美学史上重要的美的本质论说 2、实践美学的主要观点 3、美的相对性与共同美 4、美与形式 第三、审美感知论 1、想象与移情 2、直觉与表现 3、距离与虚静 4、物化与高峰体验 5、关于“异质同构” 第四:自然美 1、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自然的审美属性 2、在艺术中追求的作为审美理想的“自然” 3、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

4、关于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生态美学 第五、艺术美 1、什么是“艺术”艺术的起源 2、艺术的创造 3、艺术的传播与接受 4、不同艺术门类对美的表现 5、艺术中的化丑为美 第六、审美与社会生活 1、劳动与休闲 2、人类的诗意栖居 3、超越与审美胸次 第七、崇高与优美 1、西方美学对“崇高”范畴的解说 2、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阳刚”、“阴柔”之美 第八、悲剧与喜剧 1、作为文体的“悲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 2、西方悲剧学说 3、中国传统文化与悲剧意识 4、喜剧的美学特色 5、荒诞、反讽、丑怪及其他审美范畴 第九、中和之美 1、“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

2、和谐:中西美学对话的基础 3、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十、审美教育 1、美育的特点及其目标 2、近代社会的“病态”与西方美育思想 3、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精华与糟粕 4、健康、全面、和谐的人格理想的培育 主要参考书目: 《美学》,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学散步》,宗白华着,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周宪着,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学期末复习整理

2019美学期末复习 第一至三章 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事。 2.德国鲍姆嘉通——美学之父 3.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4.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美学”正式建立。 5.黑格尔认为,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只是艺术美) 6.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7.》 8.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而审美的快感则是一种不计较 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名词解释:趣味判断】 9.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0.克罗齐:美的根源在于心灵。 11.荷迦兹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12.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美是事物的客观关系。 13.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是“美是生活”: ①车如何论证②车观点进步性③车观点局限性 14.《国语·楚语上》:伍举论美,比较早地明确提出美与功利的关系,美是有功利的,美 与善是密不可分的。 15.* 16.墨子:对美持否定态度。“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再一次说 明美与功利、与善的关系。事物总是先有功利,先有善,然后才可有美。美与功利、与善是不可分的。 17.孔子:《论语》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语,如“里仁为美”、 “尊五美,屏四恶”、“尽美矣,又尽善也” 18.孟子:美是有内容和形式(“茂好于外”)的,“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 仁、义、礼、智等。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先验唯心论 19.荀子: 1)“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礼论》)“伪”:人为。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 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2)“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劝学》)。只有从事学习,掌握“全”“粹” (道德和礼义)的知识和修养才是美的。“德操”即“全”“粹”结晶,即美。再次 说明美与德、善的关系。 3)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荀子·王制》)。 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社会功利性质。 20.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 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015-1) 一、单项选择题 1、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C )首次提出来的,他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A、康德B阿多诺C、鲍姆嘉通D黑格尔 2、柏拉图在其美学名著(A )中,明确提出“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 A、《大希庇阿斯篇》 B、《理想国》 C、《判断力批判》D《走向科学的 美学》 3、人们在进行具体的审美活动时,往往不经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住美的特质,这反映了美感的(A )。 A、直觉性 B、情感性 C、逻辑性 D、社会性 4、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A ) A、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C、柏拉图D 、亚里士多德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D ) A、德谟克利特 B 、休谟C、博克D 、康德 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B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7、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D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 、维柯《新科学》 C、鲍姆加登《美学》 D 、黑格尔《美学》 8、美育之所以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因为它是(C) A、人生教育B思想教育 C 、情感教育D智慧教育 9、我国第一次将美育正式规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的人是(B) A、王国维 B、蔡元培C 、鲁迅D毛泽东 10、美育的最终目的是(D A、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B、培养人的创新能力 C、净化情感陶冶心灵 D、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B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美感产生于(D A、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 13、“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C A、席勒B 、柏拉图C 、亚里土多德 D 、尼采 14、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B )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 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认为带有普遍性。

美学概论复习作业答案_百度文库

《美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一、填空题 1.就美学的内容而言,基本上包括(美学理论、(美学史和(门类美学三个部分。 2美论、美感论和美的形态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骨干”。 3艺术美论、审美论和美育论构成了美学理论的丰满的“血肉”。 4.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性,并且在不同方面发展 了自身的感观的特性,包括概括性、联系性、情感性和创造性。 5.审美关系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_的统一;是_真_与__善_的统一。 6.人同世界的精神关系,我们可以把它分作三种:认识关系、功利关系_和审美关系。 二、名词解释 1.美学:哲学的一个分支,论述美和美的事物,尤指对审美鉴赏力的判断。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建立在审美观察和审美体验之上的高级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种以主观的情感体验去观照自然和现实,让审美对象激发主体的情感,又将主体的情感溶入审美对象之中的表象运动。 3.美感: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形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 4.审美个性:审美个性是通过群体的审美意识的渗入和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展现丰富的、多样的审美特征。

三、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1.“美在于客观形式”。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只是对美作了一些经验性的描述和归纳,缺乏普遍意义。因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在劳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体现了美的本质。 2.“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 答:此观点错误。 这种观点主要是用精神分析美学,它最基本的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与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它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主观的形式去理解。 四、简答题: 1.简述黑格尔关于美的基本观点。 (1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统一考察美; (2从历史主义方法出发去考察美的本质 (3从以“劳动”为中介的主体和对象统一出发去考察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 (1车尔尼雪夫斯基看到了现实美本身,认为生活本身就是美; (2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突出了美与人类生活的本质联系;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人本主义”出发,模糊地感到了美的现实基础。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美学》选择题 1、被称为“美学之父”的美学家是(鲍姆加登) 2、美学发展经历的第一阶段是指(审美意识的形成) 3、从主观心意状态探求美,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在于(坚持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心意) 4、最早从数关系出发探讨美的本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5、提出“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6、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是(席勒) 7、最早提出“诗言志”的著作是(《尚书·尧典》) 8、正式提出“崇高”范畴并系统探讨的是(朗吉弩斯《论崇高》) 9、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意义和价值在于(丑在充分表现自己中否定自己) 10、下面审美联想中属于相似联想的是(“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11、从古至今,美学家对美感有很多分歧,但他们都肯定(美感必须依赖于人的感官) 12、艺术的核心功能是(审美功能) 13、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镜”是指(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14、“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没有感觉”,这说明(穷人没有与美景建立自由的审美关系) 15、“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提出者是(马克思) 16、提出“曲线为美,蛇形线最美”的是(威廉·荷加斯《美的分析》) 17、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在历史上,美学长期被看作(哲学的分支) 19、美的问题性质在于(透过美的现象探讨美的本质) 20、中国最早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的是(王国维) 21、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是艺术品必须是(人工制品) 22、“细雨鱼儿飞,微风燕子斜”描绘的是(优美景象) 23、将“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的是(康德)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 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一一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 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3绝对美是美的本体,是美的最完全体现,至美也是至善的

朱立元美学复习资料全

朱立元美学重点部分复习资料(晋中学院) 一、填空 1、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 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P8 2、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 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P16 3、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问世为标志,美学独立,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P17 4、Aesthetica即“感性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学”。P18 5、美学学科性质的确定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审美现象的特殊性,二是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P22 6、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魂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一体。P37 7、“美学”一名较早见于1875年德国传教士花子安的著作(《教化议》),他1873年出版的《大德国学校论 略》中谈到了西方美学课程的设置。另一种说法说“美学”一词是由从日本学者中江肇民的翻译转引进来的,有《维氏美学》,1883年出版。P46 8、友兰把人生分为由低到高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P80 9、宗白华则分境界为六种:“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 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P81 10、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精神存在特征体现在惊异、体验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及其起伏运动的状态中。P116 11、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P126 12、人们在生活中对各种不同线条丰富的感受经验,是线条之所以能转化为审美条件构成因素的重要基础。 13、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是忽视自身的现实存在,就越是有助于对象的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之为“坐 忘”,杜夫海纳则称之为主体的“非现实化”。P131 14、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动的对象,根本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和开放性的特征。P132 15、生物本能说影响最大者首推达尔文的观点,他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 观点。P137 16、从本能角度探索审美发生问题的,还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认为,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 的就是性本能。P138 17、文化创造实质:“性的精力被升华了,就是说,它舍却性的目标,而转向他种较高尚的社会目标”。P138 18、弗雷泽著有《金枝》一书,他认为原始巫术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相似律”为基础的“顺势巫 术”或“模拟巫术”;另一种是以“接触律”为基础的“接触巫术”。P139 19、审美经验的最根本的实质是它的实践性。审美活动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P273 20、审美经验现象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理性认识活动的特点:不自觉性和突发性、非逻辑性、创造性等。P280 21、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感知、想象、情感、理解。P283 22、黑格尔将感知称为“认识性的感觉”。P284 23、根据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关系的变化,我们可以把审美经验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 评价阶段。P303 24、古罗马时期的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创作原则。P394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 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 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 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柏拉图) 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 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 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语言、事物、内心) 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 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一. 本质——现象 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 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 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从客体到主体 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理性类比的艺术”。 从感性的角度,他给美下了定义:“美”就是“完善的感性”。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鲍姆嘉通——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 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物种的尺度和需要——即该物种之所以为该物种的那种尺度和需要,如动物只会营造巢穴,像蜜蜂、海狸、蚂蚁等所做的那样。这既是该物种的尺度,又是它的本能的需要。 内在的尺度——即是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要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要符合人本身客观需要,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即“内在的尺度”,所以叫“内在的尺度”因为它不是外在的物种的尺度。例如:桌子原本是木头做的。 《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提出的,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 美是关系——狄德罗提出的,他说:“就哲学观点来说,一切能在我们心里引起对关系的知觉的,就是美的。”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指在诗画戏曲以及园林等门类艺术中,借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熔铸成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或人生真谛,从而使审美主体之身心超越感性具体,进入无比广阔空间的那种艺术化意境体现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意境常被作为衡量一个艺术美的标准。 美是生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社会美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 艺术丑: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对应的。艺术丑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美是生活: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所下的定义。 多样统一:这是形式美法则的高级形式,也叫和谐。体现了生活,自然界中对立统一的规律,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多样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多样”体现了各个事物的个性的千差万别,“统一”体现了各个事物的共性或整体联系。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 分析说明: “夫差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武举说的,美是对上下、左右、大小和远近的人都无害的,才能算是美。美是有功利目的的,对民有利的,也就是“皆无害焉”,就是美的,对民不利,使民穷困而“瘠民”的就是不美的。只要施仁德于远近之民,使大小之家都能安居乐业,这样才能真正算美。从中可以看出,美是有功利的,美与善是密切不可分的。 孔子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