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汇编)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汇编)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汇编)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广大民众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提高大众健身防病的科学知识,对广泛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促进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少人对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却是存在错误的理解。

笔者日前走访了广州凤仪天下美容仪器有限公司的专家组作了解,下面就专家综合《黄帝内经·素问》所涉及的有关治未病的思想,结合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有关治未病的思想作简朴的解释,以冀有助提高人们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

中医治未病的关键是祛除发病因素和阻止疾病的恶化

《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意说,治病之法是在疾病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将病因祛除,若疾病到了症状明显或严重之时再去服药治疗,不是最佳的治疗时机。这样做就可比渴了以后再去挖井取水;战争来了再去铸造兵器一样,不是太晚了吗?因此强调“上工(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工(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工(下医)治已病之病”,认为高明的医生善于实施上策的疗法(上工,又谓“上医”)擅长掌握潜在的发病因素,在疾病还未有发生之时,就已经将病因祛除;中策的疗法则在疾病症状出现之时进行医治,但不是最佳作的治疗时机;而下策的疗法却是只对明显的疾病症状实施治疗,即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疗法,显然效果不好。

中医治未病重点掌握两个关键性的因素:

1、祛除潜在的发病因素。中医的“治未病”并不是鼓励人们无目标的“预防疾病”,所谓的“未病”就是当前身体尚未出现疾病的症状,但体内已经存在发病的因素,即“病而未发”,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必然会发病。因此在疾病尚未出现症状之时,将体内的病因祛除,这就是“治未病之病”的关键之一。

2、阻止既有疾病的恶化。人体既有疾病的恶化和各种并发症,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对象,“未病”就是与当前的状况不同的、有所变化和发展的疾病,此时的治未病,就是阻止既有疾病的传变和恶化。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并不是仅仅的叫人们锻炼身体,预防疾病那么简单,还包括对既往疾病的变化实施治疗。

医圣张仲景对治未病涉及的五个方面三重意义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治未病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意义:

其一是相对的健康正常,此时的治未病为“未病先防”。一般是根据各人的身体特点实施针对性的预防;

其二是各种潜在的病因和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早治”,有效的祛除身体潜在的病因,可阻断和化解各种恶性疾病的发生,包括阻止各种慢性病和肿瘤癌症的发生;

其三是指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传”。这是遏制既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为既有疾病也潜在着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病因素,这也是治未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中医对肝病的治疗就主张“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因为在生理上,肝脏和脾脏同属“宣泄”和“运化”的器官,具有免疫和排泄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生理特点。肝脏发病必然累及脾脏,因此遏制肝病的恶化,必须“当先实脾”。其中实施“实脾”的措施,就是阻止肝病恶化的治未病手段。

治未病包含着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已经发生疾病症状的人群。任何人都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发病因素,也就是中医说的“未病”。

已经接受治疗的病人所存在的“未病”就是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这是“已病中的未病”。

高明的医生无论对未发现症状的疾病和症状明显的病人,都善于对疾病的变化(未病)进行相应的治疗,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大限度的改善和恢复。

从自然科学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内涵

一切生命都依靠大自然的濡养、摄取天地精华而生,但自然界却存在“五行相生相克”的特点,所有生命都是在大自然“相生相克”的规律中诞生、成长和凋亡。在生命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必然受到自然界“相克”的冲突,因此一切生命又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疾病,人也不例外。

俗话说,“人有七情六欲,食五谷杂粮”,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物质的组合体,因此,潜在着各种发病的因素,也就是存在着未来的发病条件。通俗地说,人体也是各种细菌和病毒需要的“食物”,它们每分每秒从未停止过对人体的攻击,因此,人体必然存在着各种发病的条件。根据这一客观原理可以推知,任何人都不可能绝对没有丝毫的毛病,所谓的“健康”只是相对而言。古人云:“六脉调和,非仙则佛”,其意是说,只有神仙才可以没有丝毫的疾病,而凡人是做不到的。

任何人都存在着一个未来发病的条件,也就是中医说的“未病”。未病包括着所谓的健康人和病人,病人的未来疾病就是既有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和各种并发症。因此,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是贯穿着各类人群。

中医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

什么是亚健康?顾名思义,亚于健康,即健康与疾病的临界点。其实亚健康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亚健康体质的人多是身体经常感觉不适的现象,但目前的医疗检测手段却无法准确的诊断其疾病的种类,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功能性障碍,但患者的身体却是时常感受真切的不适现象,处于这种身体状况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亚健康”。同时划分了亚健康体质的人数占人口总量75%,亚健康体质的人群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祖国的中医学没有“亚健康”一词,亚健康是现代医学的新名词。由于亚健康在现代的检测方式不能确切的诊断其疾病的种类,但患者却是真切的存在不适的状态,因此,亚健康属于中医的“未病之病”范畴,也就是中医“治未病”的对象之一。

通过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对亚健康存在不适程度的分析,具体分类是“未病之病”和“欲病之病”两个类型来概括亚健康群体的状态。以中医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包括“欲病之病”)的理论思想,实施辨症调理,消除体内的潜在的发病因素(“未病之病”)。从而实现健康美丽和长寿。

中医祛寒湿调理有效改善亚健康体质

亚健康体质存在莫名的不适,虽然无法检测明显的功能性障碍,但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分析,其体内已经潜在发病的因素,是中医说的“病而未发”的阶段,因此,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却是有可能会发病。其发病的依据就是经络瘀阻,阴阳失衡,而西医则是发现亚健康体质存在轻微性的内分泌紊乱现象。无论中医或是西医,都主张遏制和缓解亚健康体质轻微的症状,灭病邪于萌芽之时。

2014年1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美丽健康中国梦论坛启动仪式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委会和广州凤仪天下美容仪器有限公司以及汉朝亚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机构所主张的通过科学调理促进健康美丽的调理模式,就是通过祛除体内的寒湿促进阴阳平衡,解决内分泌失衡导致的危害,阻止多种慢性病,甚至是恶性疾病的发生。

在这次美丽健康中国梦论坛启动仪式大会上,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北京中医药养生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杜杰慧专家更指出了通过调理五脏促进健康长寿等的专业性的论述,都是属于中医治未病的重要环节。

无论是多种疑难性的慢性病或是肿瘤癌症等恶性疾病,其发病过程都是由浅入深,经过长时间逐渐恶化的结果,这些疾病的初始期都存在一个发病的条件,也就是病因,倘若在初期的“病而未发”之时能有效的祛除这些病因,则完全可以避免恶疾的发生,这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性以及其价值所在。

中医医院工作总结

中医医院工作总结 近一年来,我院在××市委、市政府和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各项工作以开展“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活动为载体,结合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双提高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简、便、验、廉”的优势,致力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将我院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医院。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做好信息公开,构建和谐医患氛围。 我院领导班子把院务公开工作,作为医院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途径,在强化管理和广泛参与上不断向纵深发展。 1、广泛参与,增强院务公开的透明性。首先以职代会为载体,把院务公开的具体操作与职代会的操作程序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形成有效的职工民主管理体系。同时,利用医院信息简报和院务公开栏的形式,及时向全院职工传达医院的各项方针政策。 2、建立医患沟通制度,竭诚为患者服务。为构架患者与医院之间沟通的桥梁,医院聘请医德医风社会监督员对医院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并多次召开医患沟通会,结合患者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在医德医风、价格、服务、技术、环境等几方面认真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我院还利用电子显示屏开展了医疗价格公示、

医疗服务项目公示、特色专科及专科医生简介宣传栏等。医院一直认真开展住院病人的一日清单工作,努力让病人来医院就住得舒服,看的明白,走的高兴。医院在药品招标采购上加强管理,真正让利于民,并根据物价规定,调整收费标准,免费为患者提供注射配药使用的注射器,今年共计惠及民众12万余元。 第二部分严格依法执业,提升中医诊疗水平。 我院作为××市最大的一所中西医并存的综合性医院,一直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办院理念,严格依法执业,不断提升中医诊疗水平。 1、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准入制度。 医院今年克服重重困难,已成功清理外包科室口腔科、碎石科;清退无证上岗人员3名,包括药剂科1名、护士2名;规范执业范围,调整非专业、跨学科的人员3名,做到合法执业。医院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三大“亮点”齐头并进,中医特色日趋鲜明。 将中医专科建设列入我院的工作重点进行扶持,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优质、廉价、高效的中医药诊疗服务。医院今年全力打造三大亮点科室:中医脑病科、骨伤科、外科。

中医治未病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 词性解释: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治疗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故朱震享在《格致余论》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口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及早预防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三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1摄生防病。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

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虽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反对“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则,就会导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五禽戏、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 2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原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例如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渊源 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庄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在中医养生学发展过程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治未病”中心 主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各种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

繁峙县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繁峙县中医院治未病工 作总结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繁峙县中医院 2016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2016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县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我院2016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治未病”工作任务,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为我科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已病早治,”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2016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16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6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10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开展治未病工作总结

开展“治未病”健康工作总结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这种强调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同样适用于学生管理,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有利于杜绝不良行为发生,净化学风校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校园领导重视、统一部署、健全网络。 1.未病先防——重视学生心理及行为的教育引导 学生由于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大,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依赖和独立的矛盾。同时,人际关系、异性交往、升学等问题也会困扰他们。作为班主任应善于发现苗头,及时、科学地进行干预,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发生,避免他们出现性格孤僻、烦躁、抑郁、恐惧、休学、出走等行为。中医学“未病先防”思想关键就是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干预、调节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我校依托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加强对“问题”学生心理矫正,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

理、良好的心境、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2.见微知著——加强学生心理及行为的疏导工作 作为班主任应善于收集、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在一些违纪、违规案例还处于“酝酿”阶段就将其处理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深入学生当中多留心,勤观察,勤做笔记,善于思考与学习。班主任要为每一个学生备课,更要细心、全面的为“问题学生”多备课,备好课。班主任要融入到学生中间,注意观察,随时劝导、教育。同时,班主任还要在班中安排一到两位信任的、保守秘密的同学做好班主任的“耳目”,通过他们来掌握班级和重点学生的动向,以利于及时、主动地采取措施进行干涉。 此外,在学生管理中一定要从细节入手,注意防微杜渐。学生违纪、违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要从细微处入手,防止学生违规行为由轻变重,由小变大,由局部向全校蔓延。只有及早发现,提前干预,才能防止小事变大乃至恶变。 3.对症治疗,防止进一步扩散、恶化 我们要认识到“问题学生”任何时期都会有,作为班主任、心理辅导人员要虚心学习、善于总结规律,正视学生的错误,以治病救人的思想,及时、果断的采取补救措施,不可偏激定性,以免导致事态恶化。 4. 加强心理疏导或心理治疗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总结

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 作总结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王家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情况总结 为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切实加强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开展基层中医药服务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以传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积极吸收现代医学成果,以优质服务和中医特色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开展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系列工作。现将工作的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在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中医药服务已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医药“简、便、廉、优”的特色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已是当前基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为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县卫计局有关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实际,成立了中医药特色服务能力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贯彻落实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制定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及考核标准、制度。召开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动员工作会。 二、加强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院进行了医院业务用房改扩建和配置中医医疗设备工作,进一步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能力,更好的满足了广

大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医院于年初改建门诊楼用房200平米,集中设置了中医综合治疗区,门诊设置了中医诊断室、中医康复科、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室、针刀埋线室等。重新规范中医科室名称,制作更换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标识标牌及宣传栏。 2.加强特色专科建设。我院中医康复科注重中医特色,对该科病症坚持以针灸、推拿治疗为主,同时根据临床经验,针灸配合中药内服、外敷,标本兼顾,治疗颈肩腰腿痛、风湿病、肩周炎等病症,临床效果确切,受到广大患者好评。我院开展“治未病”服务,将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拓宽了服务半径,提高医院影响力。通过健康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将服务半径从院内扩大到社区、农村和家庭,充分显示出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综合实力和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影响力。 3.加强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使用四川省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门诊、病房全部使用电子处方及电子病历。 三、加强中药饮片管理及使用 我院严格严格执行规范中药房相关管理制度,中药饮片全部由正规渠道购进,对每味中药饮片都进行验收入库并做好记录,每季度对中草药养护一遍,保证了药品质量。 鼓励使用中草药,医院将中药饮片使用率、中医治疗率、中医优势病种治疗率纳入科室综合考核目标。培育中医临床优势病种,力推中医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1.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这种健康观是“机体一心理一社会一自然一生态一健康’的一种整体观,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2.什么是亚健康? 人体除了健康状态( 第一状态) 和疾病状态( 第二状态) 外,尚存在一种介于这二者间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疲劳、耐力下降、用脑后疲劳、多梦、困倦、情绪不稳定、健忘、虚弱、烦躁、活动后疲劳、易激动等症状。 3.“未病”是什么? “未病”即“疾病未成”,定义应该是“体内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体状态”,即疾病前期。但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结合临床实际,未病的概念不断扩展,已经包括了无病期、欲病期、“既病防变”期、愈后防复期,这些都称为“未病”状态。也就是说,“未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全是没有病。 4.“治未病”的思想内容包括哪些?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4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5.“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治未病”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即尚无病,此时之所以需要“治未病”,为的是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的“亚健康”,但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但“未病”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广泛。应该说,“亚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历史上的中医“治未病” 史料记载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人。他“治未病”的思想鲜明地体现在齐桓公病案中。据《史记》记载,扁鹊医术高明,经常出入宫廷为君王治病。有一天,他巡

中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中医院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 作总结 篇一:XX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半年工作小结 二O一四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 工作半年工作小结 XX年是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攻坚之年,**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紧紧围绕巩固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医人员培训、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等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了中医药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使全县的中医药事业得到稳步发展。现将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作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任务 为提升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我县卫生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工程已纳入对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年度目标考核。通过局党委成员和机关干部分片包院的办法,督促和指导该项工作的开展,各医疗机构也落实了专人负责,对去年的工作进行了查缺补漏,为圆满完成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 **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县中医院为依托建立推广基地,以基层指导科为推手,以全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为助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中央财政补助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形成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切实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积极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与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相结合,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按照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卫生实施、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巩固了治未病工作,以县中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中心为龙头基地,逐步延伸至全县各乡镇、村组;聘请专家担任治未病工作顾问;成立县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工作组,指导各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项目,通过治未病深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内涵。上半年全县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4365人次;发展太极拳、太极剑传统运动会员2070人;天灸疗法服务4315人次;提供培土益气服务3786人次。 三、完善中医服务网络,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浅谈中医“治未病”(一) 【关键词】治未病;疾病预防;中医中药 人类健康是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拥有未来的基石。中医学有“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言,也就是倡导养生保健,防患于未然。我们将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身心的自我调理等方面,探讨如何“治未病”,如何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1“未病”及“治未病”的含义 “未病”不是“胃病”,是未来的“未”,指的是未发生的疾病。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新概念,因为它跟“胃”是谐音字,没有看到字,很容易就会认为“治未病”是“治胃病”。 “未病”,就人体而言,就是指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的《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性的中医,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经典的中医理论著作,它全面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以前中医发展的历程和实践经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距今也有2500多年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26篇,13方,博大精深,具有“通贯三才,包罗万象”的多学科知识,其中包括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等,它标志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确立。 《黄帝内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方药、养生预防等各方面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是假托黄帝和他的臣子歧伯所著,前后由多位中医名家共同完成,所以中医也称为“歧黄之术”。《黄帝内经》的方法论和认知论和古希腊的医学思想其实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是到了今天,西医已经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原本的传统中医逐渐萎缩,甚至西化。 《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药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思想价值在于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而将能够掌握治未病思想理念、擅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也说明了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事实上,中医药学几千年医疗保健中一直都在应用“治未病”的思维方式,为此,“治未病”成为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秉承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个体服务的特色,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其次,“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再则,“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 2“治未病”的意义 2.1中医“治未病”,是让人们不生病,少得病,迟得病,延年益寿的需要我们要崇尚“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治未病之先,防患于未然,养生防病,实现康寿;治未发之前,防微以杜渐,重视先兆,防止发病;治未盛之时,见微知着,治防重,择时而治;治未传之脏,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已病防传;治传与否,当辨虚实,妙用承制;治未效,整体调控,重在调治所不胜所胜。目的是让人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科学养生,指导人们改变陋习,提高生活质量,工作质量,学习质量,自行管理健康,把握健康,赢得健康,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与和谐社会的幸福生活。 2.2治未病是节约卫生资源,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需要人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呢?

中医院中医药工作总结 定

庆中发〔2016〕27号 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2016年上半年中医药 工作总结 在市、县及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院紧抓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之机遇,加强医院管理,改善诊疗环境,优化就诊流程,强化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一、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中落实中医政策 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优势作用,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院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制定了一系列中医药优惠政策:一是向群众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理念,引导民众崇尚中医、相信中医、选择中医,促进医务人员热爱中医、使用中医、发展中医;二是搞好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组织中医药人员认真学习四部(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经典着作,并认真组织考试,近年中医人员考试合格率为100%;三是鼓励中医人员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手段治疗疾病,硬性规定中医门诊处方量不得低于60%,中医治疗大于85%,中药销售额不低于药品销售额的35%,住院部中医处方量不低于40%,中药治疗不低于70%,销售额不低于药品销售额的25%;四是门诊、住院病人平均费用及住院天数稳步下降,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群众对医院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二、不断巩固原有专科专病 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为核心,不断规范我院专科专病中医骨伤科、针灸科和中医脾胃病,为进一步推动其发展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加强中医知识的培训。二是制定中医诊疗规范。三是完善中医病历的书写,规定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书写中医病历,并由专人负责审核病历。四是骨伤科疾病必须采取两种以上的中医特色疗法促其恢复,并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通过以上措施,使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形成以中药、西药、中医特色疗法、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完整的一套治疗体系。 三、中医药适宜技术工作开展、推广情况 我院加大临床医师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力度,坚持每周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讲座1次,上半年共开展18余次,参加培训人次400人次,使我院全体医生及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常用适宜技术操作及使用,为广大群众提供健康、保健等知识宣传。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启动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工作,筛选适宜项目,严格目标考核,大力

精深中医治未病地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二是欲病未病态;三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和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是指

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因而,这“治未病”,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和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是欲病未病态,即体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他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是医学的最高目标,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是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三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

年度中医科工作总结

20XX年度中医科工作总结 20XX年7月成立中医科,中医科在院领导的准确领导下,全体医护人员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完成了下半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成绩有困难也有不足,为了总结经验,克服不足,以利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我科全体医护人员在狠抓业务学习的同时,坚持不懈的学习科学发展观,努力加强科室内的人员团结,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思想政治意识,增强科室工作人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我科得到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对我科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经济扶持,添置了必要的中医设备(中药粉碎机),为研发中药粉剂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业务情况: 中医科今年7月到11月门诊人次3558人,去年同期2048人,上涨73%,会诊病人较同期有所提高。复诊率80%左右。科室在其他科室的配合之下,业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得到众多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治疗效果的肯定。就诊人群面已经波及关外十八个县及牧区四.紧抓科室制度建设 认真组织医德医风学习及政治思想学习,各种法规法制的学习,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建立健全科室制度,用制度管人,量化到每一个人。

把医德医风学习、政治思想学习与“三好一满意”、“三甲复审”、行风评议、防火防盗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目标责任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并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奖惩分明,并在科内实行月考核,此项考核与年终履职考核及先进个人的评比相挂钩。设立考核指标及考核项目,做到全年有记录,用数据说服人,带动全科工作。五.科室存在的问题: 1.三个院区距离太远,不方便新城门诊患者及传染病院区和二医疗区会诊病人取药。 2.从全国来看,中医的效益均不是很好,都存在吃不饱的问题。请各科室给予支持和帮助,特别肿瘤,消化内科,妇产科,心内呼吸科等病人,请介绍其来我科。我科一定会配合好其它科室,尽心尽力治疗好病人,使患者早日康复,实现互利共赢。 3.医患沟通上有明显不足,经验不足。 2018年工作要点 一.二医疗区增设中药房,引进免煎中药(引进免煎药后,系统设定协定方,例如:下乳方,清胰汤等,方便各个科室直接开单,避免会诊所耽误的时间及治疗的最佳时机,免煎药同时可以给 藏药提供相应的原材料) 二.和皮肤科研制皮肤病外用中药粉剂。 三.中医科和肿瘤相关科室密切合作,共同发展。中医注重提高病人免疫功能,通过调整自身免疫功能来抑制肿瘤生长,放疗、

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暨2013年工作计划

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2012年工作总结暨2013年工作计划 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健康工程,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我市人民群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我中心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2011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1. 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中心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梅花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2.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TDP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3. 目前为止,中心中医药服务人次14000余人次,其中中医康复理疗人次1800余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 4. 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项目工作为辖区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现已完成300余份,并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的老年人进行了有针对性中医养生保健指导。预计12月底,将完成500余名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 5.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辖区居民对本中心开展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尽管今年我中心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我中心中医治未病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我中心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如下: 1. 场地所限,造成了中医康复理疗室面积较小,床位有限,设备配备较少; 2. 中医康复科医师目前只有4名,人员配备不足; 3. 来我中心理疗的病种较单一,对多种治未病项目的开展不利; 结合本中心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本中心的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对2012年具体工作有如下规划: 1.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病种的中医治未病理疗康复服务,提高新进设备的使用率; 2. 合理安排中心新进中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中心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对中医治未病的认识,为广大社区居民服好务; 3. 结合将大力开展的老年人中医药健康指导工作,有针对性的为居民提供中医保健指导与康复理疗服务;

医院2016年中医院治未病工作总结

XX医院 治未病中心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在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职工协助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中心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期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8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院领导高度重视,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下发,并让职工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与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三、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通过开展“治未病”服务,拓展了医院服务范围我院服务对象从疾病人群扩大到“未病”、“欲病”、“已病”人群。以后通过健康宣传、健康管理服务等多种方式,将服务范围从院内扩大到社区、农村和家庭,充分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综合实力和

指导作用,大大提高了我院的影响力。 2018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教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2018年共发放健康处方等各类宣传资料共计1000于份,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四、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2018年,我院的中医“治未病”在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治未病”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作实做强。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 “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此也说明在中国古代治国、治人理无二致。 当前医学面临着诸多忧患问题,医疗的进步无法遏制新生疾病不断诞生的势头,医源性疾病逐渐增多;老龄化社会使老年性疾病发病率增加,医疗费用大幅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由此引发的全球医疗危机。而要解决这场危机,必须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这就是在当前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医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医学的最高境界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当人体处于“未病”状态下就应该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而保养生命是医学的最高境界。《内经》称为“宝命全形”。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七十二》中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大凡人的生命状态可以分为“未病”、“欲起之病”、“已病”三种,即健康人、

县中医医院XX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

县中医医院XX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 结 XX年,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院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在相关科室的通力配合和全院干部职工协助下,中医“治未病”科顺利建成,在我院名老中医和专家及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的中医“治未病”科工作在坚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优势,为保障县区人民身体健康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下面,就我院XX年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有力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二、构建服务平台,工作稳中有进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

步的开展。 三、注重业务培训、建立人才保障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四、丰富宣传模式,推广保健知识 XX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XX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600余份,举办健康讲座10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五、推广适宜技术,发挥特色优势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中医治未病发展规划 根据《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试行】》和《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服务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结合《“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和我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是根据现代医学模式转换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要.设立治未病中心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中医辨证、现代医学体检、采取起居调养、情志调节、太极拳、推拿、按摩、针灸、理疗、中药熏洗、养生教育等方法。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二、总体思路 根据中医“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三个层次。医院整合优质资源。成立“治未病”科、基本结构为“治未病”科辖三个分部即;体检中心、体质辨识中心、针灸科。体检中心为总检部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为分检部分。体质辨识由医院中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承担。按照体质分类标准确定各类计划、方案、指导实施。针灸科为全院所有临床科室对个体服务对象实施防病治病的中医诊疗措施。“治未病”科拟开展中医诊疗项目几十余种。个体服务对象覆盖县域人口30%——60%服务县域及周边人口14万人。形成特色明显、效果显著、管理规范、机制健全、

服务全面连续的工作体系。在整个服务过程中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及健康风险进行指导实现“未病先防、即防早治、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总体目标达到辨识病理体质、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工作要求 1.对个体健康状态,利用中医体制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的方法进行评估。适时、实时采集服务队象健康状态的宏观、中观、微观信息。 2.对服务对象的健康状态适时、实时分析评估。形成报告使服务对象时时自知全面的健康状态及风险。 3.指导服务对象进行自我管理。按照健康指导计划进行调理、调养、防范健康风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为个体服务对象提供就医咨询、协助联系、沟通各方面关系实施必要的防病治病措施。 5.为个人体健康服务对象出具体检报告,体质辨识报告、疾病风险评估报告、生存质量评估报告、心理指数评估报告等信息。提供辩体施养方案、亚健康状态调理方案、慢性病防治调摄方案等。 6.利用书刊、音像、演讲、教学、培训等形式宣传中医防病保健养生知识。提供健康保障计划、易发疾病综合保障计划、特殊群体易发疾病保健计划等。 7.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高龄人群、已病人群、康复人群

中医“治未病”半年小结

杏园卫生院 中医“治未病”半年工作总结 2014年度我院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以“未病先防、小病先治”为重点,深入推进中医药“治未病”,构建具有中医养生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满足了辖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要求,提高了中医药诊疗服务能力。现将2014年上半年中医治未病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服务平台。 在针灸理疗科现有设备基础上,进一步采购并更新中医治未病设备。现有按摩床、针灸针、梅花针、电针仪、灸盒、刮痧板、火罐、中频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颈椎牵引器等。 二、扩大诊疗范围。 在原有已开展项目,包括针刺、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神灯热疗、电针、中频治疗、针刺放血、中药敷贴等基础上新增了盒灸、微波治疗与颈椎牵引等项目。 三、增加服务人次。 截止6月底,全院中医药服务人次350余人次,中医康复理疗人次200余人次。以中药敷贴“冬病夏治”为例,服务人次为50余人次,较去年有一定提高, 四、扩大宣传影响。 利用健康教育宣传栏、讲座、社区摆点等机会宣传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及体质辨识的意义,发放宣传资料,使辖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五、不足和下一步的计划 尽管今年我院的治未病工作较去年有明显的提高,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限制了工作的进一步扩大开展。现将目前面临的困难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不足。 (一)场地所限。 针灸理疗科所使用的中医康复理疗室面积较小,床位有限,设备配备较少; (二)从事中医治未病的临床医师目前只有2名,人员配备不足。 (三)病种较单一,对多种治未病项目的开展不利。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中医治未病工作,具体措施有: 1、规划建设康复中心,预计3年内将投入使用。届时,可以提供全套康复功能锻炼及恢复。 2、计划引进2-3名中医师,从事中医治未病诊疗。同时,合理安排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业务水平,为开展中医治未病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多病种的中医治未病理疗康复服务,提高新进设备的使用。 杏园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2014-07-16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的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三就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与已病早治防止传变的作用。 “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

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就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的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与体征的疾病。因而,这“治未病”,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的范围。 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的治疗经验与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的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 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的健康状态 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的健康状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就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她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的状态。 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就是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医学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也就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二就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的失衡状态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