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班主任计划(上学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班主任计划(上学期)记得一个优异班主任在做经验报告时说: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基本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是一个优异的班主任;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则是一个失败的班主任。这个学期,我吸取上两个学期在教学工作中所逐步显现出来的各种不足之处,制
定如下计划:
总体思想:建立一个奖罚合理、管理制度完善、具有班级凝聚力的班级体。
一、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们平时开朗好动,具有爱集体,爱劳动,团结友爱等特点。但也有一些同学上课不敢大胆发言,学习方动性不强,贪玩又大意,再加上父母的娇生惯养,因此学生的自觉性差,没有优良的生活习惯。所以,我们应该加强班干部的管理力度,以班长为核心,以各组组长为首带领全班同学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开展一些活动帮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开展以“一帮一,多帮一”等活动,让他们把学习成绩提上去。
二、班级工作奋斗目标
1、贯彻落实“文明学校”、“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一代新人。
2、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的培养。
3、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专注积极,生活中整齐勤奋,填塞自信,从而形成优良的班风。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习惯。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是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形成优良班集体的基础。而优良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学生思想认识的加强上来落实。因此,在本学期的班主任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从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重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优良习惯。
第一、行为规范教育,也包括法制、社会公德教育。
第二,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的行为融入集体之中,个人要服从集体。
第三,学习重要性教育。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级集体是班主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工作依靠的教育力量。班级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班主任进行长期工作,进行组织和培养。
3、规范常规管理,制定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管理除了讲民主外,还要讲法制,也就是制定班规,让班级管理有法可依。
这学期期初,我初步制定一些管理要求进行实施,当然那不是很成熟,班规的制定还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我会在实施中发现更好的方法对班规进行修改4、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地展开竞争,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动性,这学期,我准备采用全体同学竞争上岗的方法来确定五人小组的组长。并由组长拿出一本笔记本,仔细记录自己和组员每次默写和考试的成果。但如果有组员持续三次成果超过组长,则组长主动免职,由该组员担任。这样做,可以使小组长永远是五人小组中成果最
优异的,也可以使组员有了实实在在能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取得的成果当上小组长的希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实行班级管理细密化,对班级卫生工作进行改革。
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密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以前的值日工作存在着很大缺陷,经常出现有同学不扫地的现象,罚也起不到较好作用,责任也追究不到谁身上。这学期卫生小组和学习小组一样,两个小组合作值日,由小组长负责分配值日和监督值日。发现哪
里脏了就通知值日的班长。施行责任到位制,如果哪里扣分了,是谁打扫就扣谁的分数,并且组长也要相应地扣分。
6、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1)善于发现闪光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闪光点。作为班主任要了解他们,发掘他们心灵中的火花,给他们闪光的机会。如在课堂上多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做练习时,把较简单的题目留给学困生做,使他们感受到“我也能回答”、“老师也重视我”。
(2)进行合适的表扬和批评
马克。吐温曾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每位学生都喜欢被人赞扬,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最需要表扬。在班级管理中,作为老师如果能够多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一次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一次认真听讲、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知道他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老师都注意到
了,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关心着自己,就会感到班集体的温暖,从而增强自信心。当然,在班级管理中,我们除了恰当运用赞扬外也要恰当地进行批评。批评前要认真调查,搞清基本事实。批评时做到内容不失真实,语气不失婉转,切忌大发雷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7、营造家的氛围。
(1)选择班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建立学生生日档案。在同学过生日的那天,由班长主持,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让他感受来自同学的祝福。
8、发挥整合优势。
重视家校的密切联系。每月家访一次,使家长能比较深入地了解学校、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促进家长与家长间、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