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包法利夫人》中自然主义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自然主义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自然主义

Vol.33No.3

M ar.2012

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关于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一个流派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传至欧美和世界各国。自然主义文学是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极致蜕变的产物,也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理论影响文学创作的结果。自然主义思潮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成就基本只局限于文学领域。自然主义文学家们早期都曾深受近代法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现实主义的影响,对巴尔扎克、司汤达和福楼拜十分推崇。左拉认为巴尔扎克描画了整个世界,创建了现代小说,是自然主义小说之父。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则被自然主义者尊为典范,尽管福楼拜本人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作家主张要像福楼拜那样,完全消失在叙述后面,做一个冷漠的解剖学者。而自然主义文学的另一位代表作家莫泊桑本人就是福楼拜的得意弟子,师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880年左拉发表了《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两部论文集,正式将这一文学思潮命名为“自然主义”。在富尔蒂埃尔词典中,对“自然主义”的解释是:“通过机理法则解释现象,不去寻求天生的原因”。左拉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用以倡导一种追求纯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生理学和遗传学角度去理解人的行动的创作理念。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自然主义文学力图事无巨细的描绘现实,给人一种实录生活和照相式的印象。

二、《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

艾玛是乡村富农的女儿,在她十三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去读书,那里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么压抑,修女们对她非常之好。宗教,教义,仪式,修女等将她带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她本身浪漫的情怀让她在修道院里摄取了很多多愁善感的材料:教父谆谆善导地传授教义,用婚姻,情人等做比喻;同学们传阅偷偷带进来的画册;每月进来住一周做缝补的老姑娘唱着古老的情歌,讲着许久以前的故事……她读了许多浪漫派的文学作品,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她梦想着小竹房子的生活,幻想着有位好心的小哥哥会爬上比钟楼高的树上去给她摘红果果,或者赤脚在沙滩上跑,抱来一个鸟巢……她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缅想中,向往着上层社会“浪

漫而有情调”的感情生活。来自外省的医生包法利进入了艾玛的世界里,艾玛想象着与包法利的婚姻能够带给她想要的爱情,可婚后才发现查理只是一个不懂情调的粗俗的人,这使得艾玛万分失望。她悔恨自己为何结婚,有时为了弥补感情上的空虚,她向查理吟诵情诗,颂完之后,她发现自己如吟唱前一样平静而查理也没有因此而感动,正如火刀敲石子,她敲过之后,却发现没有冒出一颗火星来。查理因为医好了一位声名显赫的侯爵的口疮而被邀参加庄园派对,那里意大利风格的建筑,偌大的花园都给艾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一位子爵曾深情地邀她热舞一曲。从此她更加向往那种奢华的生活,对自己的丈夫也愈加不满。查理害怕郁郁寡欢的艾玛生病,为了讨她欢心,他离开有事业基础的道特搬到永镇居住,让艾玛能够多见些世面,缓解其忧郁情绪。他们初到永镇,由药剂师郝麦和莱昂陪着吃晚饭。莱昂与艾玛初见就特别谈得来,他们都喜欢音乐和旅行,一起讨论浪漫主义小说和当下流行的戏剧。后来,他们的感情日益深厚,双双坠入情网,莱昂为了摆脱苦闷,决定去巴黎修完法科课程,他们依依惜别,无比惆怅。莱昂走后,艾玛因烦恼而生起病来。庄园主罗道尔弗去找查理给他的马夫放血,他一眼看上了气质和容貌非凡的艾玛,初见面就打下了勾引她的主意。罗道尔弗是个情场高手,他在农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接近艾玛,给她当向导,向她倾诉衷肠,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没有人关心,没有朋友,善良单纯的人。展览会后,艾玛再也忘不了罗尔道弗了,他以关心艾玛的健康为由,把自己的马借给艾玛,和她一起去郊外骑马,艾玛没有经得住诱惑,做了罗尔道弗的情妇。为了打扮自己,艾玛向商人勒乐借债。罗尔道弗把艾玛变成一个既温柔又放荡的尤物,艾玛对他的爱已经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她想让他带她去私奔,在艾玛满心欢喜准备逃离的时候收到罗尔道弗的信,信中说他们俩不合适,艾玛会后悔的,他不想艾玛后悔。罗尔道弗是个伪君子,他抱着玩弄艾玛的心理,欺骗了她的感情。艾玛气得当即晕倒,好不容易身体恢复后,她决定痛改前非。这时又生出另外一件事。药剂师邀请包法利夫妇去看演出,在剧场里,艾玛遇到了曾经为之动情的莱昂,莱昂现在在一家事务所工作,他已经从单纯的

解读《包法利夫人》中自然主义

(山西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摘要: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在描述艾玛与子爵,艾昂,罗道尔弗的关系中将自然主义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将残酷生活的面貌原原本本摆到读者面前,让读者畅快淋漓得感受主人公的幻想与痛苦。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艾玛;自然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149-02

149--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 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当罗道耳弗一提起那“疯狂的欢乐”,她就甘愿为此牺牲一切;赖昂只说了句“巴黎就这样做”,她就乖乖地委身于他。这是多么可怜的人啊!她周围的那些人,如狼似虎,都在她身上榨取,掠夺,满足他们各自的可耻欲望,而她自己却浑然不觉,可见欲望的驱使往往是盲目的。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这固然有其顿悟自己自作自受的反思意义,却也恰恰证明了当一个人身处其中的时候人的局限性无法洞悉悲剧根源并不在于个人原因,而在于社会原因。法国大文豪福楼拜以旁观者身份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的愤怒寄托于包法利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塑造中,包法利夫人这一当局者的无知形象留给后人的就绝不应该只是可悲可叹,必须反思,反思人性弱点,反思人的局限性,反思包法利夫人最后的反思的反思。 从家庭环境来解读: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也源于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的经济基础和丈夫对她的不能理解。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知识讲解

包法利夫人内容梗概

《包法利夫人》内容简介 查理·包法利是个军医的儿子。他天资不高,但很勤勉、老实,为人懦弱无能。父亲对教育不重视。他在十二岁是由母亲为他争得了上学的权利,后来当了医生。这时他的父母又为他找了个每年有一千二百法郎收入的寡妇——杜比克夫人做妻子,她已四十五岁了,又老又丑,“柴一样干,象春季发芽一样一脸疙瘩”。但她因为有钱,并不缺少应选的夫婿。她和查理结婚后,便成了管束他的主人:查理必须顺从她的心思穿衣服,照她的吩咐逼迫欠款的病人;她拆阅他的信件,隔着板壁偷听他给妇女看病。 一天,查理医生接到一封紧急的信件,要他到拜尔斗给一个富裕农民卢欧先生治病,他的一条腿摔断了。卢欧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矮胖子,他的太太二年前已去世了。家里由她的独生女爱玛料理。这是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孩子,面颊是玫瑰色的,头发黑油油的,在脑后挽成一个大髻,眼睛很美丽,由于睫毛的缘故,棕颜色仿佛是黑颜色,她“朝你望来,毫无顾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她给查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理给卢欧诊治过后,答应他三天后再去拜访,但到第二天他就去了。此后,他一星期去两次。先后花了四十六天的时间,治好了卢欧的腿。 查理妻子同丈夫常上拜尔斗去。免不了要打听病人的底细。当她知道卢欧小姐曾受过教育,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时,醋劲大发。她要丈夫把手放在弥撒书上,向她发誓,今后再也不去拜尔斗了。查理唯命是听,照样做了。但不久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他妻子的财产保管人带着她的现金逃跑了。查理的父母发现媳妇一年并没有一千二百法郎的收入(她在订婚的时候撒了谎),于是跑来和她吵闹。她在一气之下,吐血死了。 卢欧老爹给查理送诊费来,当他知道查理的不幸后,便尽力安慰他,说自己也曾经历过丧偶的痛苦。他邀请查理到拜尔斗去散散心。查理去了,并且爱上了爱玛。他向卢欧老爹提亲。卢欧感到查理不是理想的女婿,不过人家说他品行端正,省吃俭用,自然也不会太计较陪嫁,便答应了。开春后,查理和爱玛按当地的风俗举行了婚礼。 爱玛十三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她爱教堂的花卉、宗教的音乐,并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最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漫蒂克的缅想中。一位在大革命前出身于贵族世家的老姑娘,每月到修道院做一星期女工,她向女生们讲浪漫故事,而且衣袋里总有一本传奇小说。后来,爱玛的母亲死了,父亲把她接回家去。

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的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下一篇同学的毕业论文修改<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 作者:清尊提交日期:2007-5-15 15:43:00 | 访问量:2072 论包法利夫人形象悲剧意识及现实意义 [摘要]爱玛是个独具特色的女性形象,渴望追求爱情,却因不幸的婚姻家庭,对自我角色的迷糊认识,走向悲剧结局。本文主要从爱玛在婚恋,结局方面等来 探索其形象的悲剧意蕴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自我角色悲剧 [作者简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福楼拜的长篇巨著《包法利夫人》不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蜚声文坛,而且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之后。至今仍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爱玛的形象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爱玛的悲剧"在于身体的满足与头脑的满足间的悖逆",她对爱情、幸福的追求"陷入了一种灵与肉的二元对立中。"①也有人认为,尽管导致爱玛死亡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还是她对残酷的真实的直面,想象的破灭②;更有人指出,爱玛的悲剧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方式造成的,即将书本描写的生活和行为当作自己的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失败或毁灭③。无疑,这些观点对我们准确理解包法利夫人的命运提供了多维文化视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从婚恋、结局等方面来探讨爱玛形象的 悲剧意识。 一、爱玛形象的类型化表现 1.等待男人晚间归来 所谓等待男人晚间归来这个情节的蕴意是男人越来越迟地,变本加厉地让女人等待着。包法利天资愚钝,学医时勉强通过,异常刻苦,永居下游;行医时糊里糊涂凑合,大病治不了,小病自然好,而小镇上因为缺少他这样专业的人才而让他有机会成为比较受欢迎的人。虽然不钻研本行但他绝对不喜欢把空闲的时间用在丰富自己这方面。他大声喝汤,长时间地睡眠,瞪着一双无知的眼睛表现出对平庸生活的满足,他不知道应该怎样生活,因此也不知道还有另外的生活方式,他像自古以来的所有教科书要求的那样,养活妻子,生儿育女,担负家用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包法利是安于现状,目光短浅,没有情趣的。在结婚后,他每天回家都是很晚,常常10点钟,有时半夜,一到家就要东西吃,女佣人已经睡下,便由爱玛(包法利夫人未嫁前的闺名)伺候。这样爱玛逐渐变成了等待男人晚间归来的女人。当然这对于她那所富有的幻想,富于激情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在感情方面得不到满足,同时也处于性饥渴中。于是在某天晚上,包法利夫人没去邻居家玩。"夏尔一走,她感到孤单,下午的对比又在心头涌起,那样清晰,几乎就在眼前。……她躺到床上,瞧着壁炉里通亮的火,下午的情景又在眼前晃动起来:莱昂站在那里,一只手折弯细细的手杖,另一只手牵着安静吮着冰块的阿达莉。她觉得莱昂可爱,不想他根本办不到。"①在这一情节里我们知道出于夏尔的麻木,及爱玛生命中的那份强烈的性欲,幻想欲已开始爆发,慢慢地,包法利夫人对夏尔实施了报复。从某一角度上看夏尔并不是一个无赖、没品味的人,可以说他算是一个好男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四处奔波,为了就是维持这个家庭,为的就是爱玛能过上好的日子。在爱玛时时抱怨道斯特不好时,夏尔心想,她的病根也许是环境的某种影响。他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便开始认真考虑搬到别的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

【论文】-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word)可编辑做一个聪明的“读者” ——包法利夫人形象简析 爱玛是一个可爱、可恨又可怜的人,这是我读完《包法利夫人》后的结论。如此一个充满了浪漫诗意的美好女子,却在结婚后几次与人偷情,最后被逼债服毒自杀,怎么想都是令人扼腕叹息的。 少女时代的爱玛在修道院的寄宿学校里接受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她率真果决,“脸颊红嫣嫣的”,是一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在她的心里,也有着少女的青涩寂寞和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事实上,她的心灵是贫瘠而浅薄的,修道院里的各种小说、画册和浪漫曲氛围助长了她的伤感性格,她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与陶醉,而她对着现实生活讲求热情浪漫,已经注定了她不会是一个循规蹈矩寂寂终老的女人,性格决定她的命运。 如果按照荣格的“情结理论”,爱玛其实是有一种艺术情结,执意沉溺于自己的想象而无法自拔。有人说《包法利夫人》是对浪漫主义和浪漫派小说的一种清算,我是十分赞同的。19世纪中叶的法国外省是狭隘封闭、单调沉闷的,爱玛的文化风尚是畸形的,她不顾自己的丈夫与女儿,却把婚外情当成自己成就壮烈爱情的方式。所以不可避免地,如此可爱的一个女子变得可恨和可怜。 爱玛嫁给夏尔?包法利,算是“彩凤随鸦”了。夏尔是一个平凡的乡镇医生,白天骑着马去出诊,晚上回来后吃过晚饭便要睡觉了。爱玛把自己的爱情理想寄托在他的身上,然而婚后却发现丈夫是一个迟钝平庸的人,可她理想中的应该是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的,夏尔是在让她那么失望。她为他朗诵热情洋溢的诗句,吟咏忧郁缠绵的曲子,可是夏尔毫不感动,爱玛只觉得“百无聊赖像无声无息的蜘蛛,在暗处织网,布满心灵的旮旮旯旯”。

爱玛和丈夫前去侯爵府上参加舞会以后开始向往巴黎,向往高贵繁华的生活,她厌倦了落寞沉闷的田野,愚蠢无聊的小布尔乔亚和平庸乏味的生活。她希望丈夫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然而现实是在令她失望透顶。有一种自私在膨胀,人格开始扭曲,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夏尔无疑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他放弃自己原先有的社会资源搬迁到永镇寺小镇,无非是想要给爱玛换一个生活环境使她尽快康复。爱玛到了永镇之后认识了书记员莱昂,两人谈论旅行音乐和阅读,如遇知音。爱玛仿佛看到了希望,莱昂也是如痴如醉地被这位美丽的少妇所吸引,此时爱玛已经背叛自己的婚姻了。她不只一次想要跟莱昂私奔,到远方去尝试新生活,可是很快地,莱昂“厌倦没有结果的爱”,丢下爱玛独自前往巴黎。 在失意之中,爱玛又结识了阅人无数征逐情场多年的地主罗多尔夫,两人在永镇的展评会上互表心迹。有了情人的爱玛欣喜异常,每天清晨穿过草地奔向情人的庄园去幽会,仿佛回到了情窦初开的年岁。她沉浸在爱的喜悦和报复的快感之中,偶尔地她也会有些自责和伤感,对钟爱自己的可怜的夏尔也会生出些许柔情,可是她对他的反感却是怎样也无法消弭的。 在罗多尔夫看来,爱玛无非是他的一个单纯的情妇,他是“稳操胜券的”,当两人约定好要私奔的前一天,他嘴里答应着,一回家却写了一封信说明他不可以让她后悔,事实上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爱玛受到了严重打击,几近崩溃。这时她求助于宗教,倒也虔诚,能够包容他人,似乎回到最初那个纯情美好的少女时代。 重逢莱昂的时候,爱玛还是忍不住和他继续苟且之事。这一次她的心里有一些怯生生的驯顺,但是她的理智早已被患得患失的偷情的特别欢愉所侵蚀了。当夏尔沉浸在丧父之痛的时候她正在跟情人“度蜜月”。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她甚至去

《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 怀着期待的心情去读福拜楼的长篇小说,读完才发现这部轰动世界的西方情爱经典小说与我想象中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法国的爱情小说南辕北辙。大概这就是“大家”的出类拔萃的原因吧。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爱情纠葛为线索,通过包法利夫人与丈夫包法利的婚姻关系,与莱昂,罗多夫的奸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画成淫荡,爱慕虚荣,不负责任的女人。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复杂的结构,主要以包法利夫妇的生活圈为小说的舞台,就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现象。 包法利从一出场就是一个没主见,没能耐又不思进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摆布下。学医,并不是他自己决定的,或者他本来就有自己的理想。由于他的堕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时间才通过医生成绩考试。他娶了一个相貌丑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岁的寡妇做老婆,只因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错收入。他以为一结婚,生活条件就会变好,家里的钱,就可以随便花费。可没想到当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受老婆的限制。可见包法利根本就没有正确的婚姻观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钱的交易。做男人做到如此无自尊,简直是男人们的悲哀。也正是他对婚姻没有正确的态度,导致艾玛的红杏出墙,这是后话。 艾洛伊丝死后,包法利娶了艾玛,过上了有爱情的生活。但是这种爱情是畸形的。艾玛的数不清的琐事都让他不断地感到幸福,他终于有了夫以妻贵的感觉。但是,他只沉浸于他个人的幸福里,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样幸福。他反应和感觉都很迟钝,甚至在艾玛为他吟诵情诗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无动于衷。艾玛死后,他才发现原来他深爱的女人并不是他想象中那样圣洁美丽,她背着他先后与两个男人通奸!而他竟然什么都不知道!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没有从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么?他的后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赏析

《包法利夫人》读书笔记 昆德拉有一句话,是站在一个宽广的角度上,评价了《包法利夫人》,大概是这样说的:“直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出现,小说的成就才赶上了诗歌的成就。”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中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它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作品描写了女主人公艾玛一生的悲剧。艾玛是法国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少年时深受宗教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长大后,她与平庸老实的医生包法利结了婚。她不满家庭生活。幻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她涉足上流社会。那种靡烂生活和庸俗卑劣的环境腐蚀了她的灵魂,对奢华生活的向往和肉体上的需要使她走上了堕落的道路,终因债务缠身,无力解脱而服毒自尽。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的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道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那些飘渺的东西。那些东西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月亮”,你如何也捞不到,就如同屋里看花般的虚假。资本主义的本质,便是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当你认为爱情需要物质过多的装潢,便使爱情搭上了太多利益的勾当,只会让你看瞎了双眼,牺牲掉原有的平静生活。于是,生活在一个“人吃人”社会里的艾玛不幸成为了一个迷失了自己的祭品,她的犹如鸿沟般的欲望最终将她吞噬消灭。 福楼拜曾说:“艾玛在那个时代必须得死。”究其根本,艾玛的悲哀在于,她的身份,思想和环境的格格不入;艾玛的悲剧在于,来自修道院失败的教育,来自男权注意和平庸鄙俗的现实环境,而这些正是福楼拜所批判的。艾玛处于浪漫主义之风死亡的年代,法国大革命引起的激情已然退灭,只留下一个光秃秃的平庸现实。可以这样说:艾玛代表了浪漫主义之风,她的死亡象征着浪漫主义之风的终结。而19世纪自然科学飞速发展,给了福楼拜灵感,他开始运用实证主义的手法,其作品无不带着浪漫和唯美的气息,但是,其主题却多是批判的是平庸鄙俗的现实社会。另外,如果我们按照宿命论的说法,艾玛顶多算一个不认命的女子,她不满足现状,只可惜,智商与情商都不够高超。于是,她不屑于查理般的唯唯诺诺,也不大可能拥有罗道尔夫和勒赫的世故精明,更谈不上莱昂的自由,最不会有郝麦的市侩。那么,这样不认命的人在那个俗不可耐的年代,也只能成为一个牺牲品。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艾玛是可怜的,艾玛也是无知的。首先,她接受传统的修道院式的教育,盲目的笃行教会思想,毫无自我反省的自觉性。可怜的艾玛在传统教育下,做到了不独立自主思考,甚至没有分辨出什么才是她想要的。她就像一个瞎子一样,错把小说里的爱情当成现实爱情的常态。她的迷茫只是带给她不断的幻影,而她实现这些幻影的方式却是渴望一个男人能真正地拯救她,拖她离开这个苦闷的泥潭,找寻她认为的“自由”。她这种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不靠谱的男人身上的做法,完全是无知者且无畏的表现。如果,我们还认为她这一点是天真的话,只能说她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是如此的奇葩与另类了。在她的头脑的幻想世界里,罗道尔夫一直爱着她,莱昂从未忘记她,就算是公证人对她的所作所为也没能让她清醒过来,依旧认为,找到“真爱”就是通往拯救生活的圣路,她自始自终追求的是真正的光明,美好和优雅的未来。 那么,让我们回到那个平庸的年代,猜想一下,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拿到“幸福”的面包呢?查理吗,虽然在他将艾玛作为其信仰的实体时,他是幸福的,不过,结局也是最悲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

分析包法利夫人形象--理想转嫁和现实超越 摘要:“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女人的两个称谓,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义:个性、激情与贤妻良母。这两个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在她内心及外在表现上都发生了强烈的冲突。但也正是这种冲突表现出了她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即“二重组合型”性格。她有着女性的一切特质,她追寻着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正属于女性主义中“女性理想”范畴。为此,她只能采用第三种理想实现方式:理想转嫁。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和无爱情的婚姻,她试图超越现实去寻找理想的生活和爱情,对于一个有激情和活力的女性而言,有其内在合理性 一、“包法利夫人"与“爱玛"的角色之争 在这部著作中,福楼拜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她有两个称呼:“包法利夫人”和“爱玛”。在西方,女子出嫁后随夫改姓是几千年来的习俗,爱玛也不例外。当她嫁给包法利医生后,人们就称她为“包法利夫人”。但这两个称谓对这个女人来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爱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两个不同的角色。由同一个女人在同时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时就必然会造成角色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导致爱玛矛盾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正如刘再复先生说的“二重组合型”性格,也称对立型性格,就是性格内部具有深刻矛盾性。 [2](P288) 1.作为“女儿”的爱玛和作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法国,少女时代的爱玛被送进了修道院,那里有超尘脱俗的圣歌、圣画,还有浪漫的种子。“修女们在训戒时,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这些概念作比较,在她的灵魂深处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1](P438) 还有一肚子浪漫故事的老姑娘在修道院出入。这些种子在她心中发芽生根,她展开丰富联想,去勾勒她的梦。“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1](P440)幻想终究是幻想,渐渐地她对修道院的生活感到腻烦,院规与她的性情格格不入,父亲只好把她接回家。人都是要成长的,因为结婚,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作为“包法利夫人”,她不得不面对现实,作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包法利夫人要做母亲了,这时书中是这样写的:“爱玛起初惊异万分,接着巴不得快快分娩,好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P496)可以看出,这时依旧是爱玛的角色占上风,她又在幻想了;做母亲的滋味如何呢?她盼望生个儿子,希望他替自己出口气,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任人摆布……”[1](P496)所以,她在想像中对孩子有母爱的成份。但是现实是需要物质的,不光是感情,由于家境窘迫,不能按她的意思买一个吊式摇篮、一顶粉红色小绸帐和绣花的婴JLOI~,因此,她索性什么也不做了,因为她所想的不能实现!这时,她宁愿做爱玛。由此看出,爱玛是有母爱的,但在她心中总有想像在作怪,一旦这个想像不能实现,角色之争肯定是“爱玛”得胜。 2.作为“妻子”的包法利夫人与作为“情人”的爱玛。 情感是最能体现“爱玛”与“包法利夫人”角色之争的。走出修道院的爱玛指望是体验一下浪漫迷情的真实。结婚仅仅出于对新生活的热望,或者也许是由于这个男人的存在而起的刺激,她深信自己得到了那种不可思议的爱情,后来才怀疑自己是不是弄错了。可是走出教堂的爱玛已无法改变作为包法利夫人的命运了,因为神圣的仪式冠以另一个称谓便给这个人今后的命运定了位,爱玛成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角色虽然换成了包法利夫人,但爱玛仍然是爱玛,“包法利”只是别人的姓。然而,尽管这只是别人的姓,爱玛毕竟已不再纯粹为爱玛了。她开始试图作一个“包法利夫人”。“她每天趴在窗口,目送包法利外出行医,然后飞去一吻。”[](P465)在这里,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的形象。可是丈夫的贫乏无知,没有浪漫情调的缺点,使她越来越难真正做包法利夫人了。爱玛的影子又追上来进入了她的脑子,她依然相信离开现实,浩渺无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

李靖一 内容摘要对《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视角进行了分析,阐明了作品是通过三个视角展开的:一是上帝式俯视的视角,笑看芸芸众生;二是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采用人物视角和画面展现;三是“我们”的叙事视角,若即若离又从未离开。这样的视角选择与福楼拜的人生虚无观相呼应,同时也阐释了:每个人都是看者又是被看者。 关键词: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看与被看 叙事视角是“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从宏观意义上,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大类:全知视角和有限叙述视角。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将两者相结合,用多种叙述手法,在不动声色中阐释人生内蕴。 一、俯视的视角 福楼拜说过“艺术家在他作品里,应像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世界里,无形无影却全知全能,处处不见处处在”。他像造物主一样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选择要表现的人物,用悲悯的眼光俯视创造出来的群生。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外省风俗”,不仅限定了描述的地点和空间,而且隐含了描写的对象。文中通篇没有作者肯定的人物,唯一可以勉强称为正面人物的医生拉里维耶尔,也只是为了再现文中人物的丑态。作者也厌恶这个社会现实,他在论及这部作品的信中说道“这鄙俗的现实,加以艺术再现,你看了反感;难道我不同样憎恶?”(特罗亚190)。他要“好好写写平庸的人”,那么作者必定是高于所写人物的,视角也一定是俯视式的。这就拉大了作者和笔下人物之间的距离,并可以对人物进行嘲讽,其文体风格也必是反讽式的。反讽是现代小说的一个标志,福楼拜也恰恰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开端者。 福楼拜选择的俯视视角,使作者跳出喧哗骚动的现实,从一个抽象的高度观看、描绘人间所发生的一切,并从中探视人生和人性。 二、冷眼旁观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是让读者去“看”的小说,而不是去“听”的小说。 第三人称叙事的方法,使叙述者能够冷眼旁观故事的进行。通过文中人物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采用“画面”的形式来展示人物和事件。如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的认识是通过爱玛的眼睛看到的“一进门道,就觉得冰冷的石灰,好像湿布一样,落在她的肩头”。“他的便帽低低盖住眉;上下嘴唇微微颤抖,脸格外显得蠢。”人物视角的使用,极大的增强了客观度。同时,作品以“戏剧性场面”代替“叙述”。最为典型的是农业展览会的交叉画面,大会发言者的声音和罗道尔弗与爱玛的声音交叉出现,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多声部现象。这一细微的描写,把外省男女的特性展现在读者面前,暗示在外省,像查理那样的庸俗之人是普遍存在的。 1852年7月福楼拜在信中分析自己“从外表看,人们会以为我应当是一个史诗、戏剧、传奇故事作家,然而实际上,我喜欢从事的只是分析或解剖,假如我可以这样说的话”。这也恰恰说明了作者以冷眼旁观、客观实录的方式组织故事。 三、“我们”的视角 《包法利夫人》的篇首,叙述者“我们”从第二句开始就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之间不断转化,最终在六页之后消失不见,完全转化为第三人称叙事。但是,在中卷第八节处“我们”一闪而过。 是谁在用这个“我们”叙事?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个人物加叙事者,其空间等同于叙事内容的空间,是讲述内容的现场目击者。第一人称叙事,产生的效果是强烈的真实感,我们似乎置身于所讲述故事之中,目睹着人物的行为和事件的进程,仿佛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不是虚构的故事造成的幻象。群体性的叙述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所述内容的可信度,小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11-05-22 **[作者简介]董岳州(1975—),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学。 Vol.31No.6 Journal of Suihu a University Dec .2011 ***第31卷第6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12月摘要:《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和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既有许多相 似之处,又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别开生面地对这两部作品中的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力图还原他们对两位女主人公苔丝和爱玛悲剧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关键词:《苔丝》;《包法利夫人》;男性人物形象;对比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1)06-0120-0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2) 董岳州 《苔丝》与《包法利夫人》中男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与《包法利夫人》分别是英、法两国著名作家哈代和福楼拜的代表作,两部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探讨研究。我们重点分析比较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苔丝与爱玛生命中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及对她们的影响。 《苔丝》里的亚雷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爆发户和玩世不恭的人,在整篇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其关键性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激发着矛盾冲突。亚雷在全文中虽然看上去只出现过几次,却是至关重要的几次。先是他的出场。一露面就显现出其阶级本性,初见苔丝,就被她的纯洁与美丽所征服,油腔滑调地极尽调戏、勾引之能事。在苔丝被迫呆在他家的日子里,亚雷不时地纠缠着她,后来终于趁着赶集晚归,苔丝被吓而求助于他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将苔丝玷污。亚雷的这次罪恶,奠定了全文悲剧的基础,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他毁了苔丝的一生,使她带上了“失贞”的耻辱枷锁,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他还引发了苔丝与克莱的矛盾冲突,从而使自己与苔丝最终处于对立面,陷入了冲突的漩涡。所以亚雷最后一次出现是以死亡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就不足为怪了,而他对克莱和苔丝的嘲讽则加剧了这一悲剧的发生。作者安排亚雷这样一个形象可谓用心良苦:第一,他有力地衬托了书中的主人公苔丝的形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果说亚雷是邪恶的化身,那么苔丝就是纯洁的天使。她虽然有着软弱的一面,但也有着强烈的反抗精 神:对处女贞洁观,对宗教戒律等等,杀死亚雷,则是苔丝反抗的一种极致体现。第二,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大力发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始终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第三,是作者批判资本主义伪善道德和反宗教思想的体现。亚雷就是资产阶级道德体系造就的人物,他的金钱观,他满口的仁义道德,以及对欲望的追逐,无不打上了资产阶级的鲜明烙印。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少女正是资本主义道德和宗教的牺牲品。 《包法利夫人》里的鲁道夫则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和风月老手。初次见到爱玛的时候,凭着他的老到经验,一眼就看穿了爱玛骨子里那不安分的本性,所以他只需说上一些甜言蜜语,送上一些衣服饰品,设置一些浪漫的场合,就轻而易举地将爱玛勾引到手。爱玛则心甘情愿地做了鲁道夫的情人,后来甚至还疯狂地爱上了这个道貌岸然的情场老手,决定与他私奔。可惜的是,玩腻了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爱玛后,鲁道夫却临阵退缩,弃之而不顾,给了爱玛残酷一击,差点病死。当爱玛走投无路,好不容易找到鲁道夫,想向这个昔日的情人借笔钱暂度难关时,鲁道夫又残忍地拒绝了她,使爱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只得服毒身亡。可以说资产阶级的本性决定了鲁道夫的好色、自私、霸道和虚荣。 亚雷和鲁道夫身上虽然都具有阶级的共性,但仔细阅读文本的话,不难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鲁道夫要比亚雷浪漫多情,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鲁道夫在得知爱玛要与自己 120

包法利夫人性格分析

If this book became traditional universal of the literature of an always current power, it is above all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 eponyme. Emma Bovary is a romantic heroin of a rare size and a modernite for the time. She is one of these hearts which carry in them the conscience that the prodigal world in promises is quite poor of effects. Its aspiration has the exaltation, with lyricism, has the size, against romantic of the existence runs up has the desesperante insipidity of reality. It is thirsty for an absolute in the love, in the daily newspaper, which cannot be satisfied that in the extraordinary one. Veiled its misfortune which it will fight in the literature has the water of pink, then gradually in the adultere. In vain. There is something of attractive, and accept to it the horrible one, in this incapacite has to live, has to accept the reel, its reel. Slowly, it builds its descent into Hell, a decadence which adds some with the myth and the romanticism of the character. Emma is not satisfied with rever, it compromises herself, corrompt with the wire of the pages, fan, blackens herself, until A to become a driving bolt. What could be larger than this heroin lost by its reves, if eloignee of the traditional portraits of the woman, so far from the epouse, so far from the mother, the menagere or simple in love. Flaubert is pressed on his character out of the commun run, upsetting, to devote itself has a criticism feroce middle-class. He delivers himself has his hobby-horse with genie, being useful himself has wonder of Emma Bovary. It it egare in a province all that there is more tedious, of more banal, limit in terms of horizons. He it Marie has what it is necessary to qualify without another possibility of beauf - at best of honnete man to the restrictive direction. Yonville, this decor picturesque and pathetic, rural, as its characters mediocres form a cocktail detonant in opposition with the heart and the reveurs spirit of Emma. The play of the opposites has its paroxysm. Flaubert mene the whole with talent making of each figure of the book a representant model of the facets - abhorrees - spirit of the time. At each moment, its very modern writing, allegrement lives, prickly, mouillee of irony us seduit into corrosive the idees recues, defiant the commonplaces. Imposing. 表面上看来,《包法利夫人》符合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体裁惯例。但是,前文的分析表明,这种判断至少是不够准确的。在叙述主体和接受主体两个层面上,福楼拜总是先按照常规划出了一条轨道,然后又不断煞费苦心地偏离这条轨道。与其说这是福楼拜的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不如说这是他有意布设的叙述圈套——进行一场叙述的游戏。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从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来看。爱玛的希望,就是将平庸生活浪漫化、艺术化;她的绝望也是源于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而作家福楼拜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在他看来,现实生活庸俗可鄙,只有凭借唯美的艺术才使痛苦得以暂时解脱。

《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类典型悲剧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5559694.html, 《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类典型悲剧女性形象作者:廖存希 来源:《文学教育》2014年第04期 内容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夏尔之母和艾洛伊丝三位女性的爱情悲剧、事业悲剧和人生悲剧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悲剧。这种悲剧不是特例,而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外诸多优秀作品中,都有这三位女性代表的三种典型化悲剧女性形象。除了被压抑的欲望、身体商品化和生与死的选择等悲剧色彩,也存在着女性解放、渴望自由的的呼喊。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悲剧女性“倒三角”路线女性解放 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包法利夫人》,塑造了一个追求爱情与自由的爱玛·包法利的形象。笔者认为在小说中夏尔之母和艾洛伊丝分别也代表着两种不同于包法利夫人的形象。这三类女性,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由与理想,用不同的方式反抗社会,但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她们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世界的悲剧。在世界各国的诸多作品中都存在着她们三类女性形象的影子,这已成为典型化的悲剧女性形象。 一.三类典型化悲剧女性形象分析 (一)爱玛·包法利:激进型女性 爱玛是富农的女儿,却有着高雅的贵族小姐气息,“样子好像一个巴黎女人。”[1]。爱玛有着一副美丽的外表,且多才多艺,会干农活而且很会料理家务。她天资聪明,能写丝毫不露讨账的痕迹的措词委婉的信。但她却嫁给了一个才貌平庸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法文为Bovary,平庸无能之义)。包法利没有主见,畏畏缩缩,既无雄心,又无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2]。为了寻找自己的爱情与幸福,她先后成为了两位男人的情妇,最后由 于自己身负重债,选择了自杀。 爱玛的人生角色由一个农家少女到乡镇医生的妻子,再到子爵的舞伴,最后成了莱昂眼中的情人及罗道尔夫的情妇。这一系列形象的转变,既展示了她一生中浪漫主义梦想的破灭过程,又有力证明了她所追求的是激情式的爱情,体现了女性的个性特征和本能需求,更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要求实现“双性同体”的表现[3]。我们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注定女性从属于男性,而男性追求的是肉欲与风流。女性要获得永久的爱情,需要拥有独立的人格,而不是一味地依赖男性;二是爱玛爱幻想,对爱情的占有欲太强;三是爱玛自我身份的错位。 1.多重悲剧 在包法利第一次在农庄遇见爱玛时,文中描述为“一位穿着有三道花边的蓝色丝绒长袍的年轻女子”。笔者认为从爱玛的服饰,就预示着她的不安于现世和注定的悲剧结局。“有三道花

《包法利夫人》赏析

《包法利夫人》赏析 一、我心中的夏尔.包法利 爱玛的不幸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即夏尔不能给她那些她所向往的小说里的浪漫爱情,对于她的所思所想不能理解,作为丈夫,并不能让她从无边的痛苦中解脱。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从她自己身上找寻。她和夏尔结合也许是她不幸的开始,可是我们不能认为这仅仅是爱玛的不幸,应该看到这也是夏尔的不幸。他的不幸就在于在一切都不知道甚至是蒙在鼓里的情况下,他最亲爱的的妻子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他。他爱她超过所有人,却从不知道这个他一直精心呵护与爱抚的女人从来没有爱过自己。并且在这样一个女人走投无路选择自杀后,他还付出了撕心裂肺的痛苦和眼泪,把自己搞得心力交瘁。 夏尔笨,他自己知道。正是因为对自己有着充分的了解他才会兢兢业业,安于本分,谨守自己的这点小本事过自己平淡的日子。他为永镇的那个仆人接骨,也是迫于爱玛的淫威,爱她,所以甘心为她冒一次险。出了差错,基本身败名裂,也不能全怪他。他是个小人物,没有那么大的抱负,但是他懂得满足,这是他最大的美德。正因为他资质平平,没什么本事,所以能够娶到爱玛,他感到那是上天对他最大的恩赐。尽管自己挣钱不多,可为着这得来不易的爱人,他努力工作,努力挣钱,使得这个家维持小康状态没有什么问题。家,需要夫妻二人共同营建,用心经营。可是爱玛在干什么?她把他的血汗钱用来助长自己的虚荣心,用来取悦其他男性,用来和别人偷情……这个家从内部开始全面的腐烂着,一个全力地付出,一个狠命地挥霍。他们两个身处一室,却同床异梦。夫妻间最悲哀的事情,莫过于此。 在小说临近结尾时他得到的是什么?是一座背叛者的孤坟,一个将要失去双亲的孤儿,一个七零八落的家和一颗破碎不堪的心!这是真正的家破人亡。他有点发蒙了——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没有一刻是闲着的。为了这个家,尽管他不够聪明不够睿智,但老实巴交的他也依然在苦苦支撑着。难道没有聪明的大脑,不懂浪漫的情思是他的罪过?如果真是这样,我倒认为,真正错的是老包法利夫妇的结合,他们根本就不应该让这个蠢笨的孩子降临在人世!夏尔没有错,然而没有错却要承受犯错者带来的伤痛,他才是不幸的。他最大的悲哀就是他竟然娶了和他迥然不同的爱玛! 最后,见到“奸夫”罗道尔夫,他说“我不恨你”。这句话很耐人寻味,罗道尔夫觉得可笑,我们觉得悲凉。男人最恨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妻子给自己戴绿帽子,然而,他不恨了。这是一个心力交瘁的男人陷入极度悲观和无助的境地时才会说的话。爱玛已死,什么都已经不重要了,他的恨随着她的死烟消云散。但那不是宽容,他是在恨自己。恨自己不够优秀无法满足爱妻的需要。所以他折磨自己,从身体和精神上全面的折磨。我们知道,爱玛死后不久,夏尔也跟着去了,如果他果真那么宽容能够看开一切,那么等待他的就不会是黑暗的死亡。我们不得不说,他是真的很笨。笨得让人心疼。 二、爱玛之死 爱玛最后不堪重负,选择服毒自杀,结束生命。说实话,尽管在看小说之前,我就知道爱玛的结局,可是真看到这里时,那空洞的双眼,铁青的面庞,痉挛的身体还有那死亡后从嘴角里流出的黑色的粘稠物……真让人难以置信,躺在那里结束了痛苦的生命的人,竟是美丽的,爱玛。我的心禁不住,强烈的震颤起来……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在胸中哽噎着,不上不下,堵得难受。这种压抑的情绪一直弥漫到小说结尾,甚至放下了小说,心里仍然是波涛汹涌,涟漪泛起…… 爱玛,多么浪漫的一个名字。她美丽,大方,举手投足间流溢着无与伦比的风韵。她拥有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所有外在条件,可是有一点——她并不属于上流社会。这是致命的!这个矛盾从一开始就纠缠着她,搅扰着她的灵魂,不得安宁。越是看到自己的美貌和优秀,她便越是觉得自己不该过那种普通人平淡庸俗的生活。修道院里的学习和生活中,她如痴如醉地读着许多浪漫派的爱情故事,而本身的浪漫情思与小说的感染使得爱玛更加渴望能够像主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作者:张静旖 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从这些分析当中,不难发现爱玛的性格中有勇敢,也有软弱,渴望传奇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