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音乐审美教育模式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禇晓冬
国外音乐审美教育模式探析
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具体表现在:音乐是人类情感形式的符号表现,情感成了音乐教育的基础;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与培育学生的情感;培育情感的途径即通过审美认知,这种认知以音乐的审美品质为基础;情感的最高形式是审美体验,学生通过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洞察生命的深层意义,最终提高并丰富学生的生命质量。
在我国,尽管人们也已开始注意到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可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又往往忘记了音乐教育的超音乐目的。人们往往把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作为目的和标准来判断教育的成败,却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然占重要地位;在教学方法上,也仍延续着以前的死记硬背、填鸭式的教育。音乐教育的观念没有改变。音乐教育在学校中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来。音乐教育的另一种误区是在我国往往把音乐教育仅仅认为是一种技能训练,把学习音乐技巧作为一种目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学琴热可以说是一种真实的体现。因此,中国音乐教育较之美国,一味强调音乐教育对于其他教育的辅助功能与从属地位,而忽略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自身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一旦在实施的过程中,音乐的美育功能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美国在实施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局限于美国本土的音乐教育模式,而是大胆吸收外来的各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先进音乐教育模式,如“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这些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结合美国的实际,逐步被兼容、消化,最终形成美国式的音乐教育模式。他们强调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多种文化的结合体,它同数学、科学、历史、社会学、语言和体育等学科密切相关,它的综合性在完整的教育情境中堪称为学习的基础。音乐学习不只是对音高、节奏、旋律的掌握,而是一个获取更多领域的知识的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并且这一过程涵盖着认知、心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觉等多种学习领域,在全身心投入整个学习过程时,通过充分发展学生敏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知识、技能、情感和感官之间的交互关系,从而通过音乐学习来使学生理解全面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在我国“本土”观念太强,狭隘主义作祟,再加之“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外来的音乐教育模式只是教学上的某种观念、方式和方法。没有真正贯穿到教学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而且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差异很大,若想有效地实施全民素质教育,更有必要采用多种音乐教育模式来发展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让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或个人实际的模式,这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做法。
日本音乐教育继承了“启德引善”、“德成而上、艺成而上”的优良传统,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全面塑造人的本体,并形成以真为美、以美成善的发展链,在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育评价、课外音乐活动等方面都始终把人文精神的培育作为终极目标。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中仍存在着重视音乐技能、忽视人文精神培养的现象。许多音乐教师、家长往往把学习音乐当作升学的“敲门砖”,忽视对学生主体的全面培养和塑造。针对这一误区,我国的音乐教育界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观念。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文化发展的趋势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是在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吸纳和融合的同时,保持多元化的基本态势,国与国之间加强了文化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影响。面对这一新趋势,音乐教育应确立多元音乐文化的发展方向,摆脱“欧洲音乐中心”的观念,使音乐教育从单一音乐视野转向全球多元音乐文化的视野。
在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方面,日本比中国所接受的时间要早,程度要深,范围要广,但日本也比中国更早地意识到,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以世界音乐文化为依托,努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传统音乐家确定为无形文化财产的保持者,并把传统音乐纳入音乐教育中。在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失民族的特色。对一切外来文化既不盲
(鞍山师范学院音乐系,辽宁鞍山114005)
摘要:20世纪下半叶,审美教育成为国外音乐教育的主流,它的核心是为了情感而教育,而在中国则忽略
了音乐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立功能和自身所应处的主体地位。本文通过比较国外音乐审美教育模
式,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音乐审美;审美教育;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9)06-0167-02
【教育研究】
167
2009.6
目崇拜,也不一概排斥;对待本民族固有文化传统,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始终坚持在适应人和社会的需求,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求变、求新。这一点,更值得我们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国度来借鉴,摆脱单一的西方音乐文化观,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博采众家之长,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观,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解决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个民主、开放、积极、进取、健康的宽松氛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意识和创新意识,这种氛围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日本的音乐教学中,教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教学艺术和技巧,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创造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立的信念。
德国音乐课的特点是音乐教师可选择音乐课的内容,是个较为广阔的天地,教师心中有大纲、有充分的教案,但在实际教学中,只要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内容都可以用来教,而不流于形式和教条,这就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可供自己发挥的教学空间。和其他国家一样,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也冲击德国的音乐生活和市场,但德国始终不放弃本民族的音乐,始终用民族音乐、严肃音乐教育青少年。德国一个机构在学生中作了一次调查,题目是“在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大多数学生回答:最喜欢本民族音乐,同时也喜欢流行音乐。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像德国、法国、日本等国都特别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德国是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之一,而民族音乐教育在学校中占主导地位。
“多元审美教育”不是指数量上的多,而是指质量上的增加。这里是指综合的感觉教育。首先将这种审美质量理解为一种审美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审美教育理论。对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层次排列具体体现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如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等的关联。音乐在这里是综合性艺术的一个分支。反言之,感受音乐应将音乐与其他艺术相联系。此外,音乐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部分。脱离社会音乐便是真空的。这里包括音乐与媒体的关系、外民族音乐问题、音乐的社会交流作用等。“多元审美教育”理论是针对以往专业孤立,单轨行进以及独自式的教学法。他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综合的音乐教育,通过这种各方面相互渗透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得到一种多面塑造性的审美体验和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音乐审美教学中特别强调创作和接纳两个方面。在活动和静思中最能体现审美体验和认知之间的联系。
俄罗斯是教育大国,其音乐审美教育自成体系,别具特色。至今在俄罗斯的音乐审美教育领域还是以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思想为指导,并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经验。
在俄罗斯普通学校与音乐学校的音乐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它们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同我国的普通义务教育的音乐课一样,属常规课程。孩子在学校免费接受音乐教育,学习内容以唱和听为主,主要目的在于陶冶情操,增加对音乐的兴趣,扩大情感视野。音乐学校就是课外的,在政府监控下进行统一的专业训练,在课程设置、教材、学费上都是统一的。在这里,专业师资队伍绝对保证教学质量,学费每月100卢布左右,相当于人民币30元~40元,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入学。这在我国是无法想象的。在普通学校和音乐学校互补教育的配合与作用下,俄罗斯建立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所介绍的国外典型音乐审美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音乐审美教育的主流,并且跨越进了新的世纪。自20世纪以来,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是许多国家普遍重视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关注青少年的音乐能力培养,创立了各具特色、系统的音乐审美教育体系;音乐审美教育观念从培养少数音乐天才转向对全民艺术素质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影响,音乐审美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逐渐融合渗透已成为发展趋势,预示了美好的前景。对于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目的等一系列哲学、理论问题的探讨,正在不断地深入进行。
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都分,我们必须把音乐审美教育摆在整体教育的大背景、摆在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国外音乐审美教育体系在不断进取发展,我国的音乐审美教育也在大力改革,比较音乐审美教育研究必将成为富有重要意义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张前.中日音乐比较研究的学术成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2).
[2]杨立梅,李旦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海南出版社,2000(4).
[3]Abies,H.F.et.al.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的理论基础).New York:Schirmer Books,1984.
[4]Colwell,R.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and learning(音乐教学研究手册).New York:Schirmer Books,1992.
[5]Ernst,K.&Gary,C.Music in general education(普通教育中的音乐).Washington;MENC,1965.
[6]刘沛编著.美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魏煌,候锦虹编著.苏联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谢嘉幸,杨燕宜,孙海编著.德国音乐教育概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褚晓冬(1975-),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丁芝
【教育研究】
168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