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 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

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

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除渭河、泾河及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平原注入渭河,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峪口以上山高林密,人迹稀少,水量充沛,河流上游水质良好,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社会情况

西安市总面积10108Km2,中心城区227Km2。辖"9区4县"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另有"5园区1港2基地"即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沣渭新区;国际港务区;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1.2.2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区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数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647.28万人。西安市生产总值(GDP)2719.10亿元。

1.3 水资源概况

根据1980~2005年水文资料,西安市水资源总量23.4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4 m3,相当于全国平均(2098 m3)水平的11.6%。水资源总量按地域分布;黄河流域22.56亿m3,其中,渭河南岸20.92亿m3,渭河北岸1.64亿m3;长江流域0.92亿m3。西安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9.73以m3,地下水资源量14.32亿m3,重复量10.57亿m3。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7.50亿m3,占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的38%;地下水可利用量为9.07亿m3。

1.3.1 地表水资源

西安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9.73亿m3,20%、50%、75%、95%频率的年径流量分别为26.63亿m3、18.00亿m3、12.75亿m3、8.02亿m3。河流除秦岭南部的湑水河、南洛河等属于长江流域外,其余大部分属于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地表径流山区大于平原,由南向北递减。秦岭山区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9%,年径流量占到全市总量的82%,平原、台塬区年径流量占全市总量的18%。西安市地表径流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径流量丰水年为枯水年的4~7倍,年径流量的50%~60%集中在每年汛期的7~10月,枯水期一般在冬春或春夏之间,径流量相当于全年的1/50,部分河流枯水年和干旱季节基本断流。

境内50余条较大河流出峪口以上大多水质良好,峪口以下污染逐渐加重,目前多数呈现Ⅵ类、Ⅴ类,甚至劣Ⅴ类水质。

1.3.2 地下水资源

西安市平原区松散岩类空隙水分布广泛。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水动力性质,并结合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将全市300m深度以内含水岩组划分为潜水与承压水两大含水岩组。渭河南北冲洪积平原含水层分布广泛而连续,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量较为丰富,其中以渭河漫滩、一、二级阶地及秦岭山前洪积扇群含水层厚、颗粒组,富水性强,而黄土台塬和渭河高阶地富水性相对较差,单井涌水量较少。

西安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0.79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5.20以m3,平原区与山丘区重复计算量1.67亿m3,全市地下水资源量14.32亿m3。

地下水渭河以南矿化度较低,水质较好,但局部已受到一定污染;渭河以北大部分区域矿化度高,水质较差。

2 水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水务改革与发展及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利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水务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但水务事业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还存在着差距。

2.1 水务发展历程

唐代以前西安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战国时"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故早有"天府"、"陆海"之誉。主要表现为水资源丰沛,所谓"八川绕长安",八川即泾、渭、灞、沣、滈、浐、泬(潏)、涝,这些河流都有丰富的水资源,富有灌溉之利。战国末年的郑国渠,汉代以来的漕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灵轵渠、成国渠、蒙笼渠等灌溉渠道,都是引泾、渭河为水源的,所以农作物,又多为水稻,可见早在二千年前关中平原已形成了水利灌溉网络,渭、泾等河流水量之丰富。

(4)农村水利

西安市目前已达农村水利化标准,已建成引水工程、排水泵站外,建成34处万亩以上灌区,37处5000亩以上抽水泵站,126处4500亩以下抽水泵站,总设计灌溉面积150.3万亩,实际有效灌溉面积71.5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74.55万亩。现有干、支斗渠长度3170km,灌区衬砌渠道1734Km,衬砌率54%。

(5)节水工程

西安市基本形成节水型社会框架。西安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1,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为57.19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新鲜水用水量)为39.97m3,工业用

水重复率(根据纳入市节水办计划用水管理的工业企业的管理数据)为85%,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为90%。

2.3 "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2.3.1"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1)水资源开发利用

"十一五"期间,已完成"引乾济石"调水工程,引湑济黑调水工程以及石砭峪引水复线工程,启动李家河水库供水工程。李家河水库已经开工建设。

(2)防洪保安

按照"十一五"规划,计划新增各类堤防工程40.7km,实际完成81.42km。实际治理建设喝道工程处数为29个,坝垛为305个;新建防汛道路累计总长度为70.5km。相继实施了渭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浐灞河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市区北郊排洪渠系综合治理工程、皂河、太平河等防洪工程,并不断加大以堤防及水毁修复工程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力度,使全市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其中渭河城市段防洪标准达到了300年一遇洪水标准,有效地提高了西安市区的防洪能力。

(3)供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

西安供水建设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十一五"计划完成城镇供水2.6亿m3/a,累计达到10.8亿m3/a,实际完成的给水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有:曲江加压站(5万m3/d)改扩建工程、南郊水厂加压站(10万m3/d)工程、曲江水厂技术改造(60万m3/d)工程、第二水厂地表水工艺改造(12万m3/d)、洪庆加压站(5万m3/d)改扩建工程已投入运营;完成城市老化管网改造(DN100-DN1000)40km;城市管网(DN200-DN2000)改扩建工程,完成输配水管网113km;纺织城加压站工程前期已完成,目前该项目正处于建设中;第三、四、五水厂工艺改造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已完成;水质检测能力已达到106项检测能力,并通过国家认证的检测资质。解决饮水问题总人数为148.09万人,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总人数139.40万人,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饮水问题总人数为8.69万人。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已建成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共12座,分别是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污水处理厂和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县、周至县、蓝天县污水处理厂及户县第一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能力82.1万m3/d。2010年这些项目建成后,西安市的污水处理总体能力将达到123.1万m3/d,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94万m3/d。

西安市再生水能力能力为16万m3/d,其中第一污水处理厂6万m3/d,第二污水处理厂5万m3/d,第三污水处理厂5万m3/d。目前市区已建成再生水管线总长度25.8km,拥有用户15家。

(4)农村水利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1.2万处。新建配套机电井3501眼,修复机井680眼;新修集雨水窖260座,加工提高61座;改造抽水站18处;新建干、支、斗渠268km,改造326km。完成新修及改造基本农田40万亩。"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十一五"初期,农村人口有398.6万人,饮水安全达标的人口有199.6万人,未达标的人口有199万人。"十一五"期间规划解决111.3万人饮水问题,实际建成农村供水工程1200多处,解决130万人的饮水问题。

(5)节水工程

"十一五"期间,节水灌溉面积计划新增100万亩,2009年已完成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计划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7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4%,城市生活节水器具推广率达到9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实际上西安市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71%,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为28m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城市生活节水器具推广率达到90%,基本完成了"十一五"下达的任务。

(6)生态水利建设

"十一五"规划中,未专门提出生态水利一项,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治水思路的不断转变,这方面的工作在"十一五"中期已经陆续开展。对长安八水的治理不断完善,"八水进城"布局初现,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浐灞河广运潭、唐大明宫遗址太液池、汉城湖等水景观工程散落城区,山水西安渐入眼帘。

(7)水土保持

"十一五"计划新增治理水土流失1130km2,我市共投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资金10198.16万元,实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57.3km2,其中:基本农田244.6km2,水土保持林307.5km2,经济林果183.3km2,水土保持种草90.3km2,封山育林331.6km2;共修建骨干坝3座,中小型淤地坝19座,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32处。

(8)病险水库建设

"十一五"期间,规划完成10座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实际共完成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对部分水库汛前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基本确保了全市96座水库安全度汛。

(9)小水电建设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蓝天县蓝桥河水电站、户县东流水以电代燃料项目、周至黄草坡水电站和木匠河水电站、黑河坝后二级水电站工程,新增加水电装机14890kw,增加发电量5.2亿kw·h。

3 西安市水资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短缺,配置不科学,用水结构不合理

(一)水资源短缺

西安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4m3,相当于全国平均(2093m3)水平的11.6%,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年水资源量500 m3的绝对缺水线,是全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

随着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根据《西安市水中长期供求规划》,预测2020年西安市需水量将达25.91亿m3,而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仅为23.47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可利用量16.57亿m3,现状总供水量17.05亿m3,今后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水资源配置不科学

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调蓄能力差。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仅为27.01%,距离国际公认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不应超过径流总量40%的限值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96座水库年可调蓄水量6.4亿m3,仅占地表水资源量的32%。

地下水超采严重。由于历史、经济等方面原因,西安市地下水开采规模较大,其开发量已占合理开发量的112.6%,严重超采。西安城六区,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已引发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以及地面下沉、地裂缝发展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直接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

再生水回用率低。西安污水处理总体能力140.6万m3/d,再生水生产能力仅为16万m3/d,回用率仅占污水处理量的11%,城市雨洪水利用尚处在区域示范阶段,与先进的国家、城市相比差距巨大。

(3)用水结构不合理

西安农业用水依然是第一大户,占总用水量的44%,而第三产业用水量较小,仅占总用水量的7.2%,农业节水力度不够,用水结构不合理。

2.农村水利基础薄弱,城乡发展尚有差距

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数量大,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渠道及配套建筑工程整体完好率不足50%,田间设施普遍存在有人建无人管的局面,使得很多设施出现问题便废弃在田间,水利设施利用率低。国家不断投入资金进行农村水利建设,先后下达我市农村水利计

划为4亿元,下达投资计划仅占规划总投资的20%。但与城市相比,农村水利基础十分薄弱,农村水利尚未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一、农田水利规划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将围绕民生水利这条主线,按照现代农业水利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而不懈奋斗。

二、农田水利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六大板块农田水利项目区:即周户37万亩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区,长户20万亩纯井灌区暗管项目区,渭北泾惠-交口灌区40万亩渠道防渗项目区,沿山中小型灌区渠道节水改造项目区,长安-蓝田塬区深井配套节水项目区,临潼-灞桥塬区集雨窖灌配套节水项目区。

(二)围绕全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步伐,"十二五"期间开展13个农业产业带(区)现代农业水利示范区建设。即:1.周至司竹-哑柏猕猴桃产业带;2.周至终南-哑柏苗木花卉产业带;3.户县庞光-草堂葡萄产业带;4.户县蒋村-祖庵西瓜产业带;5.户县渭河沿线农业示范区产业带;6.长安东塬大兆-引镇西瓜产业带;7.长安马王镇草莓、蔬菜产业带;8.蓝田泄湖-华胥经济作物产业带;9.灞桥洪庆-狄寨樱桃、葡萄产业带;10.临潼秦陵-斜口石榴产业带;

11.阎良107环线-西禹县蔬菜产业带;12.西阎设施蔬菜产业带;13.高陵通远-张卜蔬菜产业带。

(三)开展农业灌溉节水计量收费。推行灌溉"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引水灌区配套量水设施,在井灌区推行IC卡计量。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按量计征。

(四)建立农田水利项目数据管理系统和灌溉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建成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农田水利项目数据管理办公系统,实现项目数据化管理。积极开展现代农田节水灌溉制度、效益调查总结,实施墒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

分区发展模式

(一)渭北灌区、沿山中小型灌区和周户37万亩灌区全面实施渠道防渗技术。加大对干、支、斗、农渠防渗衬砌和节水更新改造,全面配套量水设施,实行斗口计量计费,推行按需配水和定额配水。灌区田间实行土地平整,划定沟渠规格,推广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覆盖保墒等农业节水措施,实现渠灌区全面节约用水。(二)长户纯井灌区、塬区深井灌区全面实施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实施严格的机井开采许可制度,以井定面积,用面积确定机井数量。实行机井、水泵、配电、地埋线和管道输水全面配套,用水管理推行IC卡计量。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按量计征水费。田间推行土地平整、小畦灌溉、"小白龙"灌溉等方式,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措施结合。在地下水采补平衡区,严格控制新开辟地下水源。

(三)井渠双灌区实行渠道防渗衬砌、管道输水的联合应用,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

(四)山塬缺水旱作雨养农业区,由于地下水开采难度较大,应结合当地的水土资源条件,有选择的实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并与农业节水措施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集流工程、深耕蓄水保墒、覆盖抑制蒸腾保蓄、调整农作物布局的适水种植、坡底粮草轮作、粮草带状间作和草间作,以减少雨水径流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措施。

(五)城市近郊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区实施喷、微滴灌工程,推行专业化、自动化灌溉管理。

三、农田水利规划的主要内容

农田水利规划以中小型灌区、井灌区、旱区及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五项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内容为基础,重点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科技及农田水利组织服务体系建设

等多项工作,使农田水利设施及配套更加完善,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加突出,节水效益进一步提升,灌溉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形成农田水利网络化无缝覆盖。

1.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规划

西安市现有中小型灌区34个,均为万亩以上灌区。

为了全面恢复灌区功能,按照"提高标准、节水增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规划期间用5-10年时间,集中财力由东向西对全市34个小型灌区进行节水恢复改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65以上,建成高标准节水型灌区。规划恢复改造干渠138.50Km,恢复改造支渠536.34Km,恢复改造斗渠759.88Km,恢复改造农渠1298.28Km,并对9165座各级渠系建筑物进行恢复更新改造。规划投资56813.2万元。

2.井灌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规划

全市纯井灌区面积166万亩,主要分布在长安、户县、周至、临潼、高陵、阎良等区县平原区的90个乡镇,是我市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市农用机井44433眼。

"十二五"期间规划修复配套机井4000眼,新打配套机井5000眼,埋设农用低压输水管道4600公里,埋设农用低压地埋线1400公里,农灌用变压器架设270台、发展喷灌、滴管面积5万亩等。到2015年使全市灌溉机井总数保持在48000-50000眼,规划投资约35000万元。

3.旱塬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规划

我市现有旱塬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丘陵沟壑区和秦岭北麓黄土台塬区,涉及蓝田、临潼、周至、灞桥、长安、阎良等6个区县的山塬、丘陵区。现有耕地面积75.55万亩,基本无灌溉条件。雨水利用是解决旱塬区水资源缺乏的最佳方法之一,实施集雨工程,可有效解决干旱区农村生产用水问题。规划建成集流面利用面积2634.30万m2,蓄水设施17499处,其中水窖2448处,水池3830处,水柜11211处;新增灌溉面积17.63万亩,总投资估算53957万元。

4.农田排水工程建设规划

我市现有基本农田383万亩,沿渭河一、二级阶地和秦岭北麓洪积扇阶地上有92.22万亩农田处于低湿易涝地区。该区域涉及长安、临潼、周至、户县、未央、高陵六县(区)56个乡镇(街办)535个行政村,人口167.56万人。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市水务局编制了《西安市沿渭易涝地区农田排水(涝)工程建设规划》。该规划拟从2010年起用十年时间分批次实施,彻底解决92.22万亩农田排水不畅问题。新增排水(涝)面积64.72万亩,改造提高27.50万亩,总投资约31103万元。

5.现代农业示范园节水灌溉设施建设规划

着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着眼现代农业四大板块、十二条产业带,着重通过节水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配套,不断改善现代农业发展条件,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重点支持长安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灞桥区白鹿塬观光农业示范区、西阎设施蔬菜产业带、周至猕猴桃和苗木花卉基地等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项目,使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特色果业等设施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得到快速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四、农田水利规划的政策保障

严格落实《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西安市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市政办发【2005】12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确保土地出让金的10%、城市建设维护税的15%足额划入水利建设基金。建立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力用于农业的部分,主要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结合中央文件加快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的精神,从"十二五"起,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资金,我们按照先易后难、效益优先的原则,以灌区干、支渠道衬砌,引水渠

首枢纽修复改造、量水设施及渠道建筑物配套为重点,逐步安排全市34处中小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恢复灌区活力,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切实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构建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体系为标准,以田间灌溉工程、机井建设、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经过"十二五" 的努力,再新建40万亩高标准节水灌溉农田,使全市农业灌溉面积基本稳定在340万亩左右。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省政府明确提出每年由省财政投入1亿元,用于全省基本农田建设。我市按照省政府基本农田建设的统一安排,在积极争取省级财政投资的同时,在我市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结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每年拿出一定的投资,加快我市基本农田建设的步伐,维持占补平衡,缓解人地矛盾。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充分考虑我市财政增长的情况,建议每年市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不低于一亿元。以此为保证,扎扎实实,按照规划下力气解决好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切实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支持。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西安市水资源状况 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达到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为1000立方米,而西安市人均占有地表水资源量不足380立方米。这个数量仅相当于全省人均占有量1/3。全国人均占有量1/6。可以看出,西安市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21世纪的重要议题之一。水资源紧张的原因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西安市的径流主要由降水形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从时间上看,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4mm,最大降水量为903.2mm(1983年),最小降水量为312.2mm(1995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9倍;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四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从空间分布看,径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山区径流占地表径流总量的86.4%;平川和台塬阶地区仅占13.6%。 水质污染严重 西安市水质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污染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展,水质污染加剧了城市的缺水程度。 用水工艺落后 一方面西安市的企业大多是老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除火电行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在90%以上外,其他工业均在40%左右,乡镇企业更低,工业用水定额较先进地区偏高。另一方面,关中灌溉历史悠久,灌区多为老灌区,工程年久失修,输水损失大,平均渠系利用系数不足0.7,大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3左右。近些年来,加强了节水措施,灌溉用水定额有较大幅度降低,但在全国仍属较高水平。 节水意识薄弱,浪费严重 居民:缴了钱的水随便用 2009年3月21日,在西安市东关南街一公用自来水用水点记者看到,有不少人在洗碗、挑水、洗菜……

西安市概况

西安市概况 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公里,南北宽约116公里。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境内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位居全国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线分明,构成西安市的地貌主体。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巅海拔3867米,是大陆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是水资源缺乏的西部城市。西安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

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氵皂河、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渭河横贯西安市境内约150公里,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西安地下水储量估算,总计约19.91亿立方米。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2001年12月,黑河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建成,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形成日供水能力120万吨,加上地下水资源,市区日供水能力可达172万吨,基本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西安境内地层发育复杂,构造类型多样,为各种矿产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已发现的矿产资源共47种,其中金属矿产21种,非金属矿产22种,能源矿产2种,其他矿产2种。大部分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分布在南部秦岭山区。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具有良好的储存地热水的地质条件,仅城区可以开发的地热面积约780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可采储量约为5.39亿立方米。 西安是陕西省交通畅达、区位优势明显的西部城市。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中原、华北和华东各地市的必经之路。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上最大的西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西安是陕西省“米”字形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八大航空枢纽之一、八大通讯枢纽之一。

水资源知识点

水资源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水资源:人类长期生存、生活、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水的社会属性: 1.社会共享性 2.利害的两重性 3.商品性 4.多用途性 自然属性: 1.流动性 2.可再生性 3.有限性 4.时空分布的不均匀 5.多态性 6.不可替代性 7.环境资源属性第二章水循环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态 全取用水占比: 农用2/3 工业1/4 生活8% 水的分布: 97.47%咸水68.69%冰川30.06%地下淡水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是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30.4% 水文循环的概念:各种水体受太阳能的作用,不断的进行相互转换的迁移的周期原理。 大(小)循环:

大循环: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 小循环:陆地或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 更替周期:固定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 全球水量平衡: 全球多年平均年蒸发量E等于全球多年平均年降水量P。 水质型缺水: 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 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 (1)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农工业激增、工业用水量激增,水利用率低下】(2)水源污染严重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1)总量大、人均少 (2)夏秋多、冬青少 (3)南东多、西北少 (4)北方、西北干旱地区严重缺水,黄海流域资源分配不均。 农业用水:灌溉用水占农业总用水比例始终保持在90%以上的水平。 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度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第三章 水资源量的评价 地表水:河流、冰川、湖泊、沼泽等水体的总称。 降水公式: (1)年降水量极值比Ka :min max a x x K = (2)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 : x C σ = v 河流径流的水情和年内分配取决——→补给来源 蒸发:水面蒸发、陆面蒸发。 干旱指数:衡量一个地区降水量多寡、进行水资源分析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定义为某地区年水面蒸发量E 与年降水量P 的比值: P E ÷=0γ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1)结合水

世界各国人均水资源量

数据来源:world bank development indicators Country name 2009 Iceland 533,754 Guyana 320,048 Suriname 169,276 Papua New Guinea 119,492 Gabon 110,997 Bhutan 109,295 Solomon Islands 85,285 Canada 84,470 Norway 79,110 New Zealand 75,768 Congo, Rep. 56,324 Peru 56,179 Liberia 52,139 Chile 52,136 Belize 48,019 Colombia 46,261 Panama 42,578 Equatorial Guinea 38,173 Fiji 33,497 Nicaragua 33,221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32,653 Lao PDR 31,151 Bolivia 31,054 Russian Federation 30,405 Ecuador 30,291 Brazil 28,037 Sierra Leone 27,878 V enezuela, RB 25,451 Costa Rica 24,484 Guinea 23,153 Australia 22,413 Brunei Darussalam 21,693 Myanmar 21,071 Malaysia 20,752 Finland 20,042 Sweden 18,390 Uruguay 17,639 Madagascar 16,746 Paraguay 14,822 Cameroon 14,237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理坐标北纬33°39′~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 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 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除渭河、泾河及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平原注入渭河,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峪口以上山高林密,人迹稀少,水量充沛,河流上游水质良好,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1.2社会经济概况 1.2.1社会情况 西安市总面积10108Km2,中心城区227Km2。辖“9区4县”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另有“5园区1港2基地”即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沣渭新区;国际港务区;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1.2.2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区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发展成效显著。 2009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数843.46万人,户籍人口781.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647.28万人。西安市生产总值(GDP)2719.10亿元。 1.3 水资源概况 根据1980~2005年水文资料,西安市水资源总量23.47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34 m3,相当于全国平均(2098 m3)水平的11.6%。水资源总量按地域分布;黄河流域22.56亿m3,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 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 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 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 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 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 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 亿立方米,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 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 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 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 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武汉(湖北省省会) 直接降水: 年降水量976.3~1206.6毫米,受季风影响较大。 初夏梅雨季节降水较集中,冬季降水较少且多为降水,不常降雪。地区水资源储量: 武汉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之一,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的1/4,人均占有地表水量11.4万立方米,居世界级别大城市之首。 武汉市境内长度在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并且两条径流量极大的河流长江、汉江流经武汉市区,河流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 武汉市现有大小湖泊166个,处于正常水位时,湖泊水面面积达到803.17平方公里,居中国省会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国最大的淡水中心。 总人口数及人口分布: 武汉市常住人口1033.80万人(2012年数据),与西安市相比人口较多,其中中心城区572.58万人,远城区461.22万人。 可见,武汉市人口大量聚集于长江两岸的汉阳、汉口和东湖之滨的武昌三个中心城区,但远郊各区的人口数量也不可小觑。

西安(陕西省省会) 直接降水: 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 7月、9月为两个明显降水高峰月,全年降水多集中于这两个月。冬季降水形式多为降雪,但雪量不大。 地区水资源储量: 西安市地下水总储量估算约19.91亿立方米。 西安市境内集水面积大于5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40余条,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主要河流有六条,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9.73亿立方米。 除此之外,西安还另辟有较理想的水源基地。例如,黑河水利枢纽引水主体工程每年向西安供水4亿立方米。 总人口数及人口分布: 西安市常住人口846.78万人(2012年数据),与武汉市相比人口较少,其中主城六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人口448.34万人,郊区和下辖县总人口398.44万人。 虽然西安市主城区的面积与武汉市相差不大,但因为西安市水资源少于武汉市,主城区人口亦少于武汉市。并且,西安市郊区和下辖县的大部分人口聚集于河流沿岸、水库沿岸等水资源丰盈地区。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应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应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浐灞生态区水环境治理范式 (第十三期处级公务员培训学员第三课题组) 内容提要: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逐水而居,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古都的变迁和当时水资源及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当今,西安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科技、商贸、旅游和文化中心。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西安市将形成“东连临潼、西接咸阳、南拓长安、北跨渭河”的发展新格局,昔日的“八水绕长安”将不可避免的成为西安的城中河。国务院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将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所以,水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资源价值和人文价值尤为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入本世纪后,西安市委、市政府把水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尤其是水环境治理进程明显加快。孙清云同志明确指出:“西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水的问题”。实践证明,解决好水问题,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来说,是一个紧迫而重大的战略问题。就水量而言,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为26.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350立方米,相当于全省人均量的1/3,全国人均量的1/6、世界人均量的1/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

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另外,随着西安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供水、蓄水、调水、节水、排水、治水等问题尤显凸出。 目前,关于西安市水问题多倾注于“水量”的理论研究,抑或涉及“水质”和某单一问题的探讨,而关于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尚未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构架,致使城市因缺水总觉“血脉不旺”。从战略上讲,水环境治理既是解决西安水资源矛盾的有效途径,又是彰显西安水生态品相的最佳选择。本文用浐灞生态区水环境治理的五个范式,针对性的探讨了西安市水资源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五项建议。 正文: 一、对西安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1.水资源总量偏少,制约经济发展。西安是全国最缺水的城市之一。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但全市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仅15.6亿立方米,地表水的利用量仅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5%,按目前日供水能力165万吨预测,2020年西安市将面临2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缺口。为此,在充分开展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加大非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和利用好境外客水,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十分必要的。 2.地表水开发不均,影响水资源储备。西安市目前地表水开发以小型水库为主,蓄水能力较低,特别是在汛期蓄水量很少,对于南山支流良好的水质来讲,蓄洪应用太少。目前地表水开发利用仍有潜力,但是受地形条件、水质条件、水文条件等的影响,充分利用的难

2011年西安市概况

第一部分陕西概况 第一节陕西地理及气候 一、陕西地理位置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二、陕西地貌 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三、陕西气候 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第二节陕西人口与民族 一、陕西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陕西常住人口为37327378,占全国比重为2.79%(不包括港澳台)。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89396人,占14.71%;15-64岁人口为28654142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83840人,占8.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女性人口为18039807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42下降为106.92。 二、陕西民族概况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35365072人,其中汉族35188693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53%。陕南秦巴山地少数民族分布仅次于关中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6.55%。陕北的延安市和榆林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92%。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同名20720)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理坐标北纬°′~ °′,东经°′~°′,东西长,南北最大宽约,面积。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平原地区高程左右,黄土台塬区~之间,浅山丘陵区~,秦岭中高山区~,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 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日照时数~,平原区干旱指数为~,无霜期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其中秦岭山区,台塬区,丘陵区,平原区,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最高值为秦岭山区,相差近一倍。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以上,最高达。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 西安市区域地貌,的面积在黄河流域,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的河流余条,大于的河流有六条。除渭河、泾河及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平原注入渭河,为渭河的一、二级支流,峪口以上山高林密,人迹稀少,水量充沛,河流上游水质良好,是西安市地表水的主要来源。 社会经济概况 1.2.1社会情况 西安市总面积,中心城区。辖“区县”即: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另有“园区港基地”即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沣渭新区;国际港务区;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 1.2.2经济发展 “十一五”期间,西安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区带动作用明显,经济总量迅速扩张;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发展成效显著。 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数万人,户籍人口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万人。西安市生产总值()亿元。 水资源概况 根据~年水文资料,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水资源总量按地域分布;黄河流域亿,其中,渭河南岸亿,渭河北岸亿;长江流域亿。西安全市地表水资源量以,地下水资源量亿,重复量亿。其中地表水可利用量亿,占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的;地下水可利用量为亿。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 樊春贤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西安 710001) 摘要:西安市是我国西部的中心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缺水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可行的开发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性缺水;水资源保护;措施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就是谋求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 西安是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教育、科技、工商、旅游城市,城市面积9983km2,2000年全市总人口688万人。西安的水资源极为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6m3,仅相当于全国的13%。长期以来,城市依靠单一的地下水源供水,地下水严重超采,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造成地面沉降、建筑物裂缝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象征西安古代文明的明代钟楼已下沉395mm,唐代大雁塔向西北方向倾斜了1100mm,形势十分严峻。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批准修建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2002年该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向西安市供水3.05亿m3,大大缓解了西安城市的“水荒”状况,但仍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据预测,2010年和2030年西安市总需水量分别为38亿m3和51亿m3,而市境内的水资源量仅26.66亿m3,可供水资源量明显小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因此,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性缺水的西安市来说尤为重要。 1 西安市的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总量 1.1.1 河流概况 西安市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市内共有54条较大的河流,其中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调查报告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

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减少,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水源模式为饮水安全埋下隐患,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水源安全事故,城区供水将完全中断,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考虑筹建后备水源建设问题。 3.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已进行过的水质检测情况表明,我区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如军地坪城区,通过水样分析,其大肠菌群数量至少要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0倍以上。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具体反应到索溪河,造成的是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严重影响河道的容貌。 二、形成原因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缘由

最新陕西省的基本情况

陕西省的基本情况 【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 2011年5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为三千七百三十二万七千三百七十八人(37327378人),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的人口总数同比增长3.55%。全省常住人口中,总人口性别比由108.42下降为106.92。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 全省人口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显著增加,全省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4100多人上升为1万多人,增长幅度较大;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也有所增加,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20万人,全省人口文化水平整体有所提升。 【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省会西安是全国六大古都之一。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唐代,陕西成为中国与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盛地。迄今,周语、秦装、唐

2018年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

中国各省市水资源总量排行榜,哪里最缺水? 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来说,用水是十分方便的,只要打开水龙头,便会有干净的水流淌出来,这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中国的水资源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丰富吗? 中国官方层面给出了答案——中国其实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不足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中国人口占比全球超过18%),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目前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 5%,其中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6%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 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全世界有1 /6的人口、约10亿多人缺水。专家估计,到2025年世界缺水人口将超过25亿。 西藏、四川水资源最多,宁夏天津最少 那么具体到全国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水资源总量情况又如何呢?

按照国家水利部先前发布的《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前三的,依次是西藏、四川、广西,均处于中国的西南方向。 而同期全国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总量排名全国末三位的,依次是宁夏、天津、北京。不过由于天津和北京均为直辖市,在土地面积上明显少于一般省级行政区较多。所以如果在排除直辖市的前提下,省级行政区水资源最少的三个省份,则分别是宁夏、山西、河北,均为北方省份,尤其集中于华北地区。 中国多省份处于“极度缺水”区间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西安市水资源情况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地质地貌有秦岭山区、骊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及关中的渭河平原区,是陕西省粮、棉、油、瓜果、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 1.1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八百里秦川中部的渭河两岸。地理坐标北纬33°39′~ 34°45′,东经107°40′~109°49′,东西长204Km,南北最大宽约116Km,面积10108Km2。地形南高北低,呈阶梯结构,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秦岭山地、黄土丘陵沟壑,黄土台塬、山前冲洪积扇,渭河及其支流冲击平原。平原地区高程400m左右,黄土台塬区500~700m之间,浅山丘陵区500~1000m,秦岭中高山区800~3000m,秦岭山地是西安市水资源涵养区。 1.1.2气候概况 西安市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是多年平均气温为13.3℃,日照时数

1684~2243h,平原区干旱指数为1.29~2,无霜期220d左右,最大冻土厚度为45cm。西安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其中秦岭山区835.6mm,台塬区708.5mm,丘陵区700.1mm,平原区637.5mm,降水受地形影响明显,总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增加,最低值在渭北,关山站多年平均降水量515.7mm,最高值为秦岭山区960.3mm,相差近一倍。降水量年内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10四个月,占全年总降水量60%以上,最高达77.1%。蒸发量在地区分布上与降水量相反,变化趋势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平原区向山区递减。 1.1.3河流水系 西安市区域地貌,98.43%的面积在黄河流域,1.57%面积在长江流域;西安市主要河流水系分布纵横交错,素有“八水绕长安”的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皂河、沣河、涝河、黑河,北有渭河、泾河、石川河等,其中集水面积大于50Km2的河流40余条,大于1000Km2的河流有六条。除渭河、泾河及石川河是过境河以外,其余均为境内河流,都发源于秦岭北麓和骊山丘陵区,由南向北经过洪积、冲击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201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一、水资源量 降水量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64.8mm1,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5%,比2016年减少8.3%。 地表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折合年径流深293.1mm,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9%,比2016年减少11.3%。2017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218.6亿m3,从我国流出国境的水量6250.4亿m3,流入界河的水量934.2亿m3;全国入海水量16941.3亿m3。 地下水资源量2017年,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矿化度≤2g/L)8309.6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0%。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742.0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6893.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重复计算量325.6亿m3。全国平原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1819.7亿m3。 水资源总量2017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761.2亿m3,比多年平均值偏多3.8%,比2016年减少11.4%。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746.3亿m3,地下水资源量8309.6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14.9亿m3。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45.7%,平均单位面积产水量为30.4万m3/km2。 二、蓄水动态 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17年,对全国660座大型水库和3547 12017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约18000个雨量站观测资料的评价结果。

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4079.8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82.6亿m3。 湖泊蓄水动态2017年,对56个湖泊进行统计,湖泊年末蓄水总量1361.0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2.5亿m3。其中,青海湖蓄水量增加16.3亿m3;太湖和洪泽湖蓄水量分别减少5.3亿m3和4.5亿m3。 地下水动态2017年,北方15个省级行政区对74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地下水蓄变量-44.0亿m3。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 供水量2017年,全国供水总量6043.4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0%。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945.5亿m3,占供水总量的81.8%;地下水源供水量1016.7亿m3,占供水总量的16.8%;其他水源供水量81.2亿m3,占供水总量的1.4%。与2016年相比,供水总量增加3.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增加33.1亿m3,地下水源供水量减少40.3亿m3,其他水源供水量增加10.4亿m3。 全国海水直接利用量1022.7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海水直接利用量较多的为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江苏、海南和辽宁,分别为368.0亿m3、257.7亿m3、179.9亿m3、59.0亿m3、46.6亿m3、37.8亿m3和35.0亿m3,其余沿海省份大都也有一定数量的海水直接利用量。 用水量2017年,全国用水总量6043.4亿m3。其中,生活用水838.1亿m3,占用水总量的13.9%;工业用水1277.0亿m3,占用水总量的21.1%;农业用水3766.4亿m3,占用水总量的6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