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初中语文教研活动总结(一)

参加人员:组内8人

主持:吕威

主讲:林少莲

一、本周单元练习

考试范围:文言文6篇+北方

考试时间:50分钟

二、北方备课

杨仲教案

北方艾青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复杂而深沉的爱。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看到“北方”这两个字,你马上会联想到什么?(启发:你也许会想到某个物体,也许是某个景观,也许是北方某种特定的

情感)

学生发言,如:

想到黄河——(那一泻千里,“奔腾到海不复回”的黄河)

想到长城——(那巍峨起伏,不到那里非好汉的长城)

想到大漠——(那“沙如雪”,“孤烟直”的大漠)

想到羊群——(那风吹草低中的羊群)……

师:这是你们心中的“北方”(充满诗意的、富有现代感的北方)。其实,你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架构了一座通向诗歌的桥梁,因为联

想和想象正是诗歌最美丽的翅膀。现在让我们把时光推至1938年,

当年轻的诗人艾青在面对广阔的北方时,他又会有想些什么?他对北

方有怀有怎样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要求:放出声音,自由朗读全诗。(板书课题:北方艾青)

问:诵读时,你了解到北方是一个怎样的所在?体会到诗人对北

方怀有怎样的情感?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诗人热爱北方。令人悲哀的北方,却点燃了诗人心中爱的火焰。

三、研习前三节问题:

(一)第一、二节

教师过渡:艾青既是位诗人,又是位画家。他认为诗人“应该有如画家一样渗合自己情感的构图”。在这首诗中,诗人就通过“情

感的构图”来描绘悲哀的北方。

1、听教师朗读前两节(配乐),要求:这两节中有哪个“情感的

构图”(哪个画面)让你最有感触?

2、师读毕,引导:这些构图就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那样向我们展现了悲哀的北方。读诗还要充分展开自己的创造性想象,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画面,读一读,品一品,品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品赏过程中,师简洁点拨并指导朗读,再全班跟读或生领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注意:第一生讲到的片段一定要点拨朗读到位,起示范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分三步:画面想象或评析——语言点拨与把握情感——指导朗读)

[准备]

(1)行人——细节:上身俯前,一步一步地。(行走姿势)

路上行人的困苦情状,所以在读时要把一步一步挣扎着前进读出吧。(师示范读后生跟读:语速要放慢,语调要低沉)

(2)驴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摹在痛苦的重压下驴子的神态)

载负了痛苦的重压/厌倦的脚步/徐缓/修长寂寞。(让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把作者的悲哀情感读出来。)

(3)雁群——(写出它的形、声、色)

雁群为何要迁徙逃亡,因为这里荒凉寒冷、无法在生存下去了。全部流离到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诗人在这里强调的是“不安”,是“悲苦”,是“逃亡”,让我们感到诗人沉重的心情。

师出示材料帮助理解雁群画面:(幻灯片)

1937年11月7日,第一架日本轰炸机呼啸着扑向潼关街头行走着的中国平民,开始了疯狂的轰炸。八年抗战,潼关遭到七年的轰炸,遭受了莫大灾难,“房屋十室九家空”。

问:联系时代背景,这个惶乱的雁群让你有何联想?

明确:写雁群,实写人民的流离逃亡,生活难以为继。故要读出大雁逃亡时惶急、凄凉、忙乱的情状,相对于读驴子画面时的疏缓

语气,这里要急促。

师总结:北方是如此的暗淡、荒凉、阴郁、破败,生活在北方的人民是那样的多灾多难。总之,北方是悲哀的。

(二)学生齐读第三节。

请一生谈朗读时特别关注这一节中的哪些词语。

“灾难与不幸”、“贫穷与饥饿”——这一节是对两节的概括。

“汹涌”,“倾泻”——说明灾难与不幸的的深广;刻画,说明

贫穷与饥饿的长久。

四、引导鉴赏第四节诗:

1、品读前两句,体会诗人感情的逆转:诗人由悲哀转而“爱这

悲哀的北国”。读好“爱”“而”两字。师范读一次。

2、北方——北国——国土

师:诗人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强烈,以至于在诗的最后一节反复咏叹。请找一找一共有几次?

明确:四次。

问:文题是《北方》,而这里却反复申明“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能否将它改为“我爱这悲哀的北方”?

明确:不能,因为这里的北方只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从“北方”到“北国”再到“国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爱北方,其实

就是爱祖国,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

3、爱的理由

师:请再仔细读一读,说一说作者爱的理由。

讨论后明确:

(1)这土地他们开垦过,这土地,他们生存过,这土地,他们保

卫过。现在,遗留给了我们,故要爱它。

(2)人类的文化由语言来传递,语言是文化的根,淳朴的言语之

的是古老的文化;宽阔的姿态指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或博大的胸怀。

(3)这是最艰苦的种族,艰苦中孕育着坚韧的精神;这是最古老的民族,悠久的历史带来了灿烂的文化。

师总结:因为这片土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这片土地有我们灿烂的文明,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着我们古老而艰苦的民族,所以

艾青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4、拓展感悟。

问:能不能把这首诗定位为一首悲歌?

生讨论:

(1)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使人读到伤痕累

累的祖国,也是曾经让骄傲和自豪的祖国。(2)我们从“我相信这言

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这些诗句里读到诗

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看到了民族坚毅的精神,给人以振奋和

鼓舞的作用。

老师明确:是颂歌。本板块是颂歌的变奏。变奏是音乐上的术语,所谓变奏,就是先奏出一个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挥.现在移植到文学中,指的是主题变形。

因此,这是一曲颂歌的变奏。

诗人曾说:“我们是担戴着历史的多种使命的……我们写诗,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艾

青(《诗论?诗与宣传》)正是这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使他成为“时

代的歌手”。这位时代的歌手,如果生活在新时代,看到崭新的北方,他一定会唱出新的时代变奏曲。

5、生听艺术配乐朗读最后一节,要体会出诗人对国土的热爱和

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