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偃月刀》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命运中的时代之音

——《青龙偃月刀》文本分析

是坚持剃匠的操守还是随波逐流?是“败走麦城”还是“背汉降魏”?是操刀以卫传统还是顺势应时代发展?《青龙偃月刀》所提出的问题:传统文化在时代变化面前究竟应该如何应对?这值得整个时代共同去思考。本文将从小说的“何爹”形象以及艺术手法两方面来对小说展开分析。笔者意在探讨的是小说表现形式与其文化蕴涵之间的关系。

一、大时代变化下小人物的固守

“何爹”作为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方面,剃匠“何爹”对于剃刀有近乎偏执的坚守与新电剃刀横行,焗油染发当道的时代格局二者之间的矛盾,既是时代背景下市井细民生活选择的矛盾,也是整个大环境下新旧碰撞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集中于一个焦点,即“何爹”的人物形象。何爹的固执,是传统文化的固执:“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以前为什么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这是“何爹”心中的骄傲,也是传统文化的骄傲。一套剃刀绝活耍下来,让受用者“气脉贯通“、“精血涌跃”,“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何爹”的剃刀绝活有足够的文化资本让他笑傲剃匠之列,但正是“阅尽人间头颅无数”的剃刀和“何爹”在大时代面前显得无所适从。这份茫然也就是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尴尬。顾客越来越少,等不到“脑袋”就只有睡觉,或者同流浪崽练练手。“何爹”的坚守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回报。笑傲于剃匠之林的高手,却被一把小小的电剃刀所挫败。这似乎在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传统文化的弱势与无力。

但另一方面,“何爹”与“三明爹”的故事,却又显示出温厚的传统文化的人文胜利。小说叙事在“三明爹”出现之前似乎都侧重于强调一点:“何爹”同他的剃刀过时了。这是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悲哀。但是“三明爹”的登场,却让这层悲哀显示出一种温暖的人文情调,似乎将之前的想法都打破了。“三明爹”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的脑袋”,“何爹”给“三明爹”带来了“人生最后的极乐”。金圣叹在评《西厢记》的时候提出过“烘云托月”的写法,在这里有最恰当的表现。“三明爹”的话语以及“何爹”耍刀时“三明爹”的动作神态都有力的衬托出“何爹”的刀技高超,而“三明爹”的登场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为烘托“何爹”的形象:一个富有温情和人情味的民间高手。虽固执于传统文化的操守却自有一番风骨,虽略显迂腐却饱含民间深情。

这里就很符合西方文论中“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理论。“何爹”与他的剃刀在电气化时代面前的执着与茫然无适,也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摩擦与隔阂,这一个深沉的主题都通过“何爹”与他的剃刀表现出来。但是“何爹”让人可敬可爱的“固守”以及高洁的文化操守都是人物个性化塑造的闪光之处。如果说,将“传统文化”看作是小说的“所指”,那么“何爹”与他的剃刀就是承载“传统文化”这一意蕴的“能指”。二者的完美融合,也正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二、小说语言亦庄亦谐、文白相间,成就小说叙述效果

通俗直白,大量口语化的语言让小说富于趣味性。然而小说叙述语言的精简干练、文雅诙谐也提升了小说的文学性。这两者的融合营造了别致的艺术效果。

“男子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贼娘养的好过”等,都带有浓浓的民间趣味,读之亲切平易。同时,小说的叙事语言也吸收传统白话小说的特色,精炼简短,多用四字语,对称句式,都让小说富有传统文化意蕴。“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刀,阅人间头颅无数”,“宁可败走麦城也不背汉降魏”,“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诸如此类句子,都让文章的可

读性大大的增强。而亦庄亦谐的语言特色也为小说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叙述氛围,让小说庄严深沉的文化命题在诙谐幽默的环境中得以传达。

另外,在小说的结尾处。写道“何爹”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将全篇推向高潮,笔调陡停,大量的留白只给读者自己回味。或喜或悲,众看官只能自品一二。钱钟书在《管锥篇》中论道“奏乐以生悲为善音,听乐以能悲为知音”,用在这里也并无不可。让我们再回到作者情感态度这个问题上来,这篇小说包含的感情却是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简单的以好恶的标准来衡量。但是传统文化日渐凋落的悲哀以及整篇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赞扬和祭奠,也都是明白跃然纸上,读之令人心中五味杂陈。

学姐,我写完这个评论之后还有几个问题:

1、我写整个文章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我觉得题目很难拟,花了上十分钟来想题目结果

也没有想到有什么好的。作文事件一般应该控制在多久?万一在考场上题目想不出来怎么办?字数大概写多少?

2、我后来在打印过程中,还发现了几句话有语病问题,这个要怎么改正写文章有语病

的问题?这几个病句当时写的时候,都没有察觉到,我自己已经在注意语句通顺的问题了。

3、我看过刘俐俐的那本书,上面有一篇《断魂枪》的评论,我觉得跟这个有点像,就

借鉴了一下。那两个引用就是刘俐俐哪本书上的。批评理论在运用的时候是多点好吗?我觉得我写的用到批评理论的地方太少了。

4、《断魂枪》的那篇我还看到了作者用到了“最后一个”文化原型批评。我觉得角度

挺不错的,但是他在用的时候具体分析到了老舍的创作背景和心理,在考试的时候我觉得有点用不上。这个原型批评适合用在考试中的文本分析吗?还有“陌生化”

的那个观点,我想到了,但是觉得估计会很多人分析这一点,就没有写,这样好不好?为什么我感觉在评论里面就只有文本批评里的一些观点可以用,这样是不是太狭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