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外交与和平崛起

中国软实力外交与和平崛起
中国软实力外交与和平崛起

中国软实力外交新策略与和平发展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软实力已成为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之林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正在和平发展并倡议构建和谐世界的中国来说,增强软实力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和国家凝聚力、中国模式和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现当代外交实践等分别构成了建设今天中国软实力的三大来源。为了世界的和谐与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应该制定并实施一套成熟而系统的且有别于单边主义的干涉外交的全新外交策略,包括主动外交,合作外交,多边外交等等。

关键词:软实力外交策略和平发展和谐世界

Abstract:The soft power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f a country with present globalisation,and has played a inevitable role in how a nation-state establishing in the world. It is a crucial significance that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world for the peacefully developing China.the soft power of China rests primarily on three resources: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national clanship, political values and its foreign policies China should institute and practice a packege of mature and systemic diplomatic strategy which is bran-new plan and distinguish from the interferential diplomacy of unilateralism in order to peacefully develop in China and harmonize the world.These plans include active diplomatic activities, collaborative diplomacy activities,and multilateral diplomacy activities etc.

Keywords:soft power ,bran-new diplomatic strategy,peacefully developing,

the harmonious world

引言

中国软实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海外学习汉语人数越来越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热捧,中国智慧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全面融入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一步树立。2004 年5 月,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雷默(Joshua Cooper Ramo)率先提出?北京共识?的概念,并将之与?华盛顿共识?相提并论。此后,中国发展模式开始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软实力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权力转移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及时分析中国软实力现状并据此拟订适时的外交政策,对于中国顺

利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软实力的基本内容与作用特性及在国家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一)软实力的基本内容与作用特性

现代国际政治学发轫于西方,相关学者早就强调了软实力的价值,如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就阐释了道德在国家力量构成及国际政治较量中的重要作用。但真正提出软实力概念的还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这位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说:?软实力是通过吸引力而非高压统治在国际事务中达到所要结果的能力。他通过说服别人追随自己,或是别人同意自己的规范和制度,并以此方式来使别人产生自己所想要的行为。软实力在于使别人被某种观念吸引或者能够决定别人喜好的能力。? [1]

软实力外交主要来自于三种资源: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凝聚力、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模式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其外交政策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方式等。

相对于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有其独特性。从作用程度看,软实力通过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攻心为上?,而不是军事制裁和经济制裁起作用的?攻城为下?。从作用的时间梯度看,软实力是个水滴石穿的不可逆的过程,虽细水长流但副作用甚微;而单用硬实力只能呈一时之强,时间久了就犹如拍着乒乓球,拍得越重抗拒力越大。从作用效度看,软实力能够导致他国的主动效仿和诚心追随。它可以通过文化渗透和外交吸引潜移默化地影响对方的思想和观念,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一国拥有强大的软实力,它可以从软实力的效果中受益而无须付出高昂的军事和经济代价。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的一段话对我们理解软实力的作用似乎不无启发。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益。?老子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柔能克刚。

(二)软实力和硬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相互关系

根据以上所述不是要否定硬实力的作用,而是要注意在发展过程中不能有失偏颇,特别是现在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和谐世界都是以?和合?为核心的,就

更要加强软实力的建设。即使是在古代,大战略中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为国之大策,这一命题愿意是指通过伐谋伐交,加上军事实力的坚实后盾,造成有利态势,促使他国同意。而且从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规律来看,历史上霸权国家的霸主地位通常是由硬实力和软权力共同造就的。世界强国在维持其地位时无不是输出了某种成功的软实力的。比如19 世纪的英国,之所以成就其全球霸业并建立日不落帝国,主要是当时先进的工业、金融和信贷、一流的海军等硬实力,以及率先开创的政治文化制度等软实力因素。比如20 世纪的美国,之所以雄踞霸主之位并历久不衰,不仅仅在于它拥有经济、军事等最为强大的硬实力,也在于它颇具扩张性的软实力因素,国民心中?上帝选民?的共识和美国式民主是其软实力的显著代表。美国凭借其强势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大力推行其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是以硬实力为依托扩张软实力的例子,曾任欧洲经济委员会主席的雅克〃德罗克就形象地概括说美国政府是?一手拿着<圣经>,另一支手拿着枪?。而在2003年,美国的布什政府在新保守派的主导下,企图依靠超强的硬实力,通过?先发制人?等强力手段,重塑世界秩序,却使美国的软实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侵蚀,其国际形象和地位也一落千丈,甚至连美国的传统盟友都觉得美国?越来越陌生?。

而苏联帝国的覆亡给我们提供了又一补充例证,即软实力的丧失不仅会极大地减损国家的硬实力,甚至会造成民族和国家的衰亡。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对峙。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最终以苏联帝国的土崩瓦解、美国大获全胜而告终。美国人,在没有出动一兵一卒、没有放一枪一炮的情况下赢得了这场帝国间的较量。苏联的失败,不是败在经济实力的不足和军事实力的不济,而是败在体制的僵化、文化衰微、精神涣散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下降。正如美国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所言:?历史的教导是:一个超级大国无法长期保持它的主导地位,除非它能——充满着相当大的自认为正确的信心——提供对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启示。? [2]这个启示就是软实力吸引力的一部分。

硬实力是软实力提升的坚实后盾,没有日渐强盛的硬实力,没有人会注意和重视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可以说光有软实力也是无足轻重的;软实力是硬实力发展的文化前提,具体说来,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与否取决于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制度、国民素质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无形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提

高,人们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政治经济模式等的软实力为根本途径的。中国虽不想要成为一个霸权国家,不需要赤裸裸的发展进攻型硬实力,但发展和提升国力还是需要一定的硬实力,而要和平的发展还更要加强软实力。

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传统文化与凝聚力、中国模式和外交实践的积极

参与国际合作

有人说中国不缺软实力,而且是软实力大国,外国有的软力量,中国都具备,比如文化力、语言力、文明力、思想力等。依笔者看来,中国是软实力资源大国,但并不是软实力强国、大国。这就好比造房子,中国有的是只是一堆堆的砖和水泥,而所谓软实力大国强国是已经用这些资源构建了一幢幢的高楼。所以软实力外交要解决的事就是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资源,让软实力?立?起来。

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家凝聚力。文化是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文明在于文化的联系性、传承性和创造性:之谓画上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词,诗词之上有音乐,音乐之上有中国先圣的哲理,那是老庄、禅、《易》、儒。这种独特而鲜明的特质,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容。在价值理念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讲究?和而不同?。因此,面对广博又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怎样继承和创新,不仅是关乎艺术发展的问题,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一个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有一部分来自国家的凝聚力和价值观。当今时代,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核心价值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2008年一系列灾难事件背后强大的国家民族凝聚力和政府快速高效的动员力赢得了世界一片好评,震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出来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让世界人民感动,从心里认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从而向往之,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可以自豪的软实力。日本学者藤原正彦就说过,国民的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准也是国家的国防力,所以凝聚力、道德价值观也是综合国力。

第二,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发展模式在世界上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制度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有学者指出:?制度的创新能使一个国家居于国际关系的领导者地位并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对象,从而在经济、政治方面获得极大的益处。?[3]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崭新的制度,它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有历史先进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它铸造了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强调走自已的路,反对教条主义,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它对自身体制的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与此同时,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也被广泛认为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例,被总结为?中国模式?。中国这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被美国学者乔舒亚〃拉莫称为?北京共识?。他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对于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也有一点的榜样作用。中国模式的成功将给很多尚未摆脱贫穷的国家提供另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模式的推广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中国模式会为世界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将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

第三,外交参与和国际合作。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为进一步加强软实力外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行为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社会和的组织规则中。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地区和世界的影响力也随之与日俱增,在国际新秩序的构建过程中难免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从而使其更多地体现发展中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家利益。中国在致力于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以及坚持构建国际新秩序,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这些理念、政策和外交实践的倡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与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渴望和平发展、愿做负责任大国,并希望与其他各国共建和平、繁荣、和谐世界的信息,在国际社会受到广泛的认同和拥护。所以良好的国家声誉,负责任的国际社会互动,这不仅影响国家的外交行为,更重要的是走

出了一条不同于美国的外交路线,(基辛格做过精彩的概括:中国外交更像是下围棋,讲究适可而止,而美国外交则像国际象棋,其特点是易走极端,喜欢将对方赶尽杀绝,非得杀出个你死我活不可。[4])也为世界上其他想走自己特色路线的国家做一个榜样和参考。

和平崛起需要软实力外交

对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既需要增强硬实力,也需要增强软实力。因为我们推动建设的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研究软实力的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说过:?赢得和平比赢得战争更为困难,而软实力则是赢得和平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他认为,软实力并不是一方获益另一方必然招损的?零和游戏?,而且,幸运的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对它自己是好事,对世界其他国家也是一件好事。

(一)软实力外交对中国和平崛起的作用和意义

软实力对于当代中国的启示是深刻的。日益强大的中国要赢得世界的认可、接受乃至欢迎,需要诉诸于软实力的发展。需要尽快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的疑虑,破除大国崛起必然导致战争的历史宿命论。这就要求中国全面独特地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合适正确地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的国际战略和和平外交意图,击破国外的?中国威胁论?;积极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寻求和平的国际环境,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展现自身?和合?的大国风范。

首先,?软实力?概念与这一届政府的发展战略和关于国家、世界的理念相契合。世纪之初的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后来又提出了?和谐社会?、?和谐外交?、?和谐世界?的理念。无论是和平崛起,还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对软实力的重视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反过来,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也可以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使中国得以借助日渐强大的软实力来推动国家和世界的良性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对软实力的依赖和重视。

其次,诉诸软实力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的和谐、稳定和进一步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重视软实力的提升——要全面、协调发展,就需要改变过去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和价值观建设的局面。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和政治权益;要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对中国软实力资源的发展,都将最终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二)软实力外交新思维与新举措

我们有丰富的软实力外交资源,我们有丰厚的历史传统,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要走出一条适合国情世情的路,关键还是需要明智巧妙地使用软实力外交,需要思考外交新理念并实践一些外交新举措,让软实力外交?硬?起来,

第一,主动和引导外交

不管是文化外交还是援助外交,中国的软实力外交在国际行为举措中已经开始起步,也开始显现它的作用。比如开遍六大洲共193所孔子学院[5],汉语桥比赛的节目也从2002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有八届了,各国纷纷举办?中国年?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活动。这些举措取得显著的成功,而且在外交策略上也是采取不同于中国传统的被动外交。在外交工作中,我们往往采取?回应型?的模式,即?遭受‘攻击’——澄清、解释?。这导致国际社会的公众会受到先入为主的误导。在实施援助外交时被西方国家抹黑我们和平互助的外交目的时,我们的外交宣传和声明颇显被动,这或许就该从成功的主动性文化外交中吸取经验。不能?光做不说?或者?少说多做?,等受到污蔑攻击时才站出来澄清,这就很显被动。在主动外交方面,我们反而应该丢开传统谦恭卑逊的态度,在援助外交或其他外交活动之前就以开放透明、积极主动地态势表明我们的目的和态度,不能被西方追着拷问。一让再让不是谦谦君子的表现,君子是明道在前,守拙在内。这需要开放我们的外交思维,要主动争取外交舞台,这样才能拓展广阔的外交空间。在这主动外交方面我们可以从有些措施着手,比如:

一是加强国际舆论引导。我们要增强对国际涉华舆论的正面影响力。社会舆论是国家的第四权力,在国际上也是如此,所以引导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国际舆论是一个国家外交措施关键的课题。有美国媒体人曾经说过事实上中国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作了许多贡献,但我们表达得较晚,也不够充分,所以国际社会所知较少。为此,我们有必要花大力气,对国内外媒体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做出详细的报道预案,开放事件的现场以有利于海外媒体的采访报道,以此发挥更为主动的影响力。2008年春节前后的雨雪冰冻灾情,5月份的汶川地震,对党中央、国务院迅速部署抗灾救灾斗争,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战的情况及时和充分地

进行报道,因此那些心怀不善的西方媒体缺少可乘之机,像中国日报的英文网还收到了众多外国读者对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的赞许。这是发挥了主动影响力的一个成功案例。

二是加强公众外交。软实力外交和人文精神关系密切,而人文精神就是普通大众内化的精神内核。所以在?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非官方对话形式的公共外交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公众对外交往的智慧和潜力,搭建多层次的公众和民间团体参与的舞台,为他们提供较多机会,使他们成为国家形象、中国文化的表达者,成为文化体验和文化交流的对话主体;如何正确引导公众的外交意识和正确了解国家的外交政策;引导公众如何正确使用各种媒介(比如网络)发表自己对外交举措的评价和诉求;这就成为另一个重要和必要的课题。第二,多边和多维度的合作外交:

有学者指出:?发展多边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必由之路。?[6]那些积极参与和支持多边合作的国家也将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信任。近年来,中国不仅是多边主义的接受者,而且越来越成为多边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中国运用多边主义于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外交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区域合作,合作方式为多维度的外交合作,范围包括经济、军事、安全、文化等方面。加强区域合作,有利于改善与周边邻国之间的关系,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从而达到改善周边安全环境的目的。由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积极的区域合作和睦邻外交,中国比较成功地化解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忧虑。当今时代,参与和利用各种国际机制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显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由国际体系的反对者与旁观者正在变成积极参与者和改造者,中国要和平发展,就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与国际机制。今后,中国应进一步学会更好地利用国际规则,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的修改、完善与创新。积极主动地发展多边外交,与一系列重要国家以及一些重要区域性或全球性组织建立高层对话机制,展开多边对话。中国领导人在参与东盟—中国领导人会晤、中欧领导人峰会、八国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APEC领导人会议等多边舞台的外交活动中,对于世界了解发展中的中国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世界主要大国的战略互信与相互理解,消除?中国威胁论?,促进中国与对话伙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如何在国家硬实力增强时对软实力不失偏颇,学好两条腿走路;如何明智和巧妙地应用软实力外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如何从中国的古典文明传统中走出来,让老箱底翻出新花样;要从这三个层次思考就应该从中国的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践中提炼出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资源,结合当今时势,转变一些外交理念和举措,从而凝聚出当代中国的?软实力?,从而?锦?上再添?花?,让全世界的人民从心中为之倾倒,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东方出版社2005 年版,第11 页。

[2][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版,第100 页。

[3]张占、李海军,国际政治中的中国软实力三要素[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 (4) ,第45 – 49页

[4]基辛格,美国的任务[J] ,新闻周刊,2004 - 11 - 08

[5]资料来自于厦门大学网站,(目前,亚洲国家建有69所孔子学院,位列世界第一;欧洲国家所建孔子学院共68所;美洲已建立孔子学院32所,其中北美洲30所,南美洲2所;非洲已建立孔子学院20所;而大洋洲也已建立孔子学院4所。)

[6]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275页

论中国和平崛起(形势与政策论文)

随着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有关“和平崛起”口号的提出,社会各界对于这个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包括对于中国目前是否具备了提出这个国家战略的资格或本钱,对于我国的和平崛起究竟能否成为现实,以及对于国人可能起到的麻痹作用,对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秩序,特别是周边的军事、经济和地缘方面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当前国家发展的战略规划的设想,等等。下面我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崛起论”的定位是否准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时期 中国“崛起论”就国来说,具有把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从过去的政党认同转向国家认同的政治意义。这里涉及一个国家利益的合法性转向,如何凝聚几近崩溃的人民的政治认同,用国家形态来重新塑造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这是我从这个理论中读出的潜在意义,我认为可以在这个问题上做些文章,有利于推进政治改革从一般行政领域上升到国家政体的层面。现代国家对于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政治形态,近百年来,我们不乏民族意识、政党意识、阶级意识,但国家意识、国家利益却只是限于一个狭窄的被垄断起来的外交领域,还没有深入每一个国家公民的心灵。所以,我认为虽然这个问题的提出更多的是基于执政者的对外关系

的考虑,但完全可以通过国家利益问题的探讨,来整合目前混乱的社会政治意识。它的潜在的政意义大于外交意义。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家,是我们当今的时代主题,也是现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因为从新旧两个政治传统来看,有关现代国家的理论与实践都远没有完成,甚至还只是刚刚开始。因为现代国家涉及国家的主权、政体、公利与义务、法制、与宪政,以及公共德性等多方面的容,而这些在我国都很缺乏,甚至需要从零开始建设。一个强大的宪政国家,加上公民自由权利的充分保障,再加上一个繁荣的市场经济社会,这些是现时代的中国国家建设的主题,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政目标。从历史上看,它们也是西方发达的民族国家在三、五百年所大致走过的历程。 但是,问题在于面前的世界格局和21世纪的国际新秩序正在经历着一个重大的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政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时期,而这个所谓新时代所面临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我们的国家主题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应该看到,西方主流社会早已经走完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阶段,它们主导的世界格局正进入一个后国家(post——state)的时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已经逐步纳入一个后国家的国际新

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试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明确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以及探讨加快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途径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关于“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中认为,“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1]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江泽民同志很早就指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2]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3]可见,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多么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从改革开放的30多年以来,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其他各国经济增速,总体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越来越增强,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得到明显提高。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 知名学者郑永年认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带来文化的复兴,也没有造就一种新的文化。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失去文化传统的

中国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力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定义,软实力与软权力的关系。 文化软实力基本内涵本文强调文化软实力,更多的强调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对于文化的界定已然不是单纯的文化,而是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首先对于文化的界定要明确、分析。奈指出,软力量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现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o 1、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2、(大国崛起、软实力、硬实力、巧实力)、物质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 一、文化软实力战略分析(研究路径)从层次分析法的方法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 预设性和生成性问题 1、从国家层面 2、从地区层面 3、从国际层面,全球互动,全球文化 4、战略思维,大国社会性成长规律转变现实与理想两种思维。世界大国地位的 维持的四个方面。成长方式的哲学思维的转变 5、战略结构(权力结构的转变,权力以知识为基础和前提) 6、战略定位与决策(中国崛起应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提高不是投资、援助等。) 二、战略和战术的结合提升策略 1、现实与理论的方面 2、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实践。 与现实意义(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选题意义 国际文化讲坛上流传着一句名言:19 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 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 世纪要靠文化改变世纪。“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人类关照世界的新视角、认识世界的新理念、改变世界的新方式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当前,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世界核心概念已是不争事实,它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国际社会的竞争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在文化发展上占据了制高点,获得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该民族或国家也就能在全球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和明显优势。在我国,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更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觉醒,文化软实力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对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作点粗浅的探讨 国际视域下文化软实力的生成性问题与路径依 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 本文主要强调在国际视域下,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如何转变为文化软实力。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浅谈中国的和平崛起 作者:罗维 班级:生工学院09级四班 学号:090604023 摘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而且也包括文化、教育、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国民素养的影响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崛起由其“硬实力”和“软实力”决定。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硬实力方面有突出的崛起,但中国的软实力却很欠缺,也就是说中国的软实力制约了中国的崛起。现如今,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但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崛起,中国的崛起道路还很长。 关键词中国崛起硬实力软实力 一国家崛起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指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实力的增强足可以对地区或世界的格局和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崛起所反映的是国家所期望的某一种状态或目标,所刻画的是国家发展变化的一种过程,以及其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 二崛起的分类 纵观历史,各个大国的崛起方式不外乎两种——武力崛起和和平崛起。 武力堀起是指国家通过战争、武力和暴力等手段达到崛起的目标。在武力崛起的过程中,国家是一部战争机器,国家间的武力行为是解决各种矛盾纷争、确保国家崛起的有效手段。但是和平崛起的崛起过程是和平的,并且崛起的目标也是为了争取世界的和平。和平崛起的观点和民主和平论、相互依存论中的一些思想是相一致的。由于在当前社会,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加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所以中国的崛起必然是和平崛起。 三中国的硬实力崛起 无论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的实力能不断持续地发展,在改善本国人民的生活、加强本国军事保障、巩固本国社会稳定的同时,缩小本国和其它国家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望,体现自己在地区或世界上的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由1978年的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2位,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经济依旧保持上升的状态,中国举办奥运会、世博会更是向全球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国民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指数连年提升,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近年来,国家建设了许多重点实验室,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随着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的成功发射,更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在军事上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海军、陆军、空军军事力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从经济、科技、军事方面上看,中国的崛起似乎已经成为事实。

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对中国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看法 没有文化的人类历史是无法想象的,任何民族都离不开文化;任何个体无法脱离文化,个体总是需要认同某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个体人生是不可能的。大到国家、民族,小至每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个体,人的存在本身就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环抱着人迈向自己的未来,个体通过自己的作用承担起所属文化圈的职责,并将自己所属文化发扬光大;任何文化选择并非轻松随意的,文化链条的断裂总是会带来形形色色的文化失真。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可忽略的问题,而是一个必须正视和重视的重大文化战略问题。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清末三四十年间,清代特产之考证学,虽依然有相当部分的进步,而学界活力之中枢,已经移到‘外来思想之吸受’。一是元气虽极旺盛,然而有两种大毛病:一是混乱,二是肤浅。直到现在,还是一样。这种状态,或者为初解放时代所不能免,以后能否脱离这状态而有所新建设,要看现时代中国所处的状态。 中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端午节已经被韩国成功申请为自己国家的节日,而我们都问问自己有几个人每年的端午节去实现这个节日的意义呢,我门自己不重视自己的节日。而让它变为外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如何去想呢,难道我们还要大方地说无所谓嘛。没必要吧。我们要加强对自己文化的重视,这应该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爱祖国的前提下,爱护只要是中国的一切,让端午节拥有他本应该受到的重视。 端午节只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实我们国家的很多文化遗产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上,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时刻保持着灭绝的威胁。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面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多样性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家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对策 摘要:现在,世界各地都普遍把培育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事关综合国力竞争、事关民族利益的高度加以重视。美国、日本和等发达国家更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大力实施文化扩张战略,文化输出已成为其输出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然而,一直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军事建设等各项国家“硬实力”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发展。而国家“软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相对缓慢。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但在全球软实力的排名表中,我国还名列第八,位居美国、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之后,目前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因此,如何使我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发展成为了我国的迫切问题。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对策 1、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 约瑟夫.奈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参考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我们可以将软实力集中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影响力均要通过大众传媒体现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和传播实力的增长,我国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影响力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成为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的意识在增强;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斡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号召力有所提高。除此以外,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中国也开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希望有3000万甚至3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另外,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行,更是提供了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平台。来自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汇同于此,充分融合、协调。在国际舞台上,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民主、法制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成为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普世性的最佳体现,它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和谐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这些都是我国软实力逐步提升的重要体现。 然而,这并不代表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的很好。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 例如,韩国宣布将在全球一百个地区开办“世宗学院”。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大

中国崛起读后感

读《中国震撼》有感 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洲经济最强国家。加之上世纪末的港澳回归,更是为我国的团结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蓝图上添加了重要的一笔。同时,书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对待世界的态度。 张维为在书中谈到,中国打开国门后,不仅迎来了世界,而且也融入了世界——中国正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的活动,争取与自己的发展相匹配的国际地位。虽然西方还有部分国家在某些方面依然遥遥领先于中国,但是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全球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对手,并且正在创造一种符合自己社会历史与社会要求的、与美国现代民主相抗衡的政治体制。不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者团体组织怎样看待现在的中国,中国必然昂首登上世界的舞台,塑造属于自己的位置。正如外交部长杨洁篪曾经说过“现在中国的命运正越来越紧密的与世界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在“外树形象,内修气质”的前提下,学会用世界性的语言来与国际社会对话与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接轨,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破解难题,以国际贸易通用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贸易行为,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软实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更有底气,更有自信。 除了通过《中国震撼》了解到中国现状,最重要的我从书中获得了对我们国家的自信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人会被被西方的一些不实或偏颇的报道蒙蔽,产生一种崇洋媚外的错误思想和心理。但是这是不可取的。正如书中所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北京在准备基础设施,而美国在准备对伊拉克的战争,一个准备的是建设,一个准备的是战争。谁在以更加积极稳妥的姿态前进,而谁又在扰乱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一目了然。而且近年来不只是国家层面,许多中国企业也都为中国崛起做出贡献。华为成功打入瑞典的市场,联想公司打出了中国品牌,汉语已经成为世界最热门的语言,各个大学争办孔子学院。所以,中国一直在建设,在发展,需要的是和平的环境,也正是我们普通群众所希望的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对未来的中国充满信心。我们应该有很强的底气,很足的自豪感。 但是在发展中国在世界影响力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反思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腐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低收入群体多、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困难、劳动市场纠纷冲突多发、部分区域的民族问题和恐怖组织的破坏。这些都是未来中国需要继续面对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味地看到中国已经取得的成就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只会使得我们陷入对未

论中国的和平崛起

论中国和平崛起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尽管不断引来西方反华势力的“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崩溃论”的种种攻击,但却无法改变中国正在迅速“和平崛起”的事实与趋势,也不能不正视中国在亚太及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国际意义。 正在崛起的中国 中国“和平崛起”是一个发展的长期过程与趋势,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容与标志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核心性标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经济年平均增长超过8%;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到2000年,按现行汇率计算的中国GDP为10800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GDP的3.4%,虽只有美国的10%、日本的23.1%与德国的57.8%,但却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万亿美元俱乐部”。到2003年,中国的GDP已达1.4万亿美元(11.7万亿元人民币),已超过法国上升为世界第5位,预计2004年可能超过英国而上升为第4位。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的规模就更大,已进入世界前3位。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成本、巨大的潜在市场以及迅速增加的高科技人才,吸引世界各国不断增加在华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与海外企业将生产基地转向中国大陆,使中国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资本输入最多的地区。到2003年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万家,合同外资金额943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5亿美元。其中,2002年与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500亿美元。依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的报告,2003年中国境外直接投资为570亿美元,占当年全球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1557亿美元的36.6%,即超过三分之一,仅次于美国的866亿美元。 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仅正在成为“世界工厂”,而且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与研发中心的重要据点。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地区总部超过30个,研发中心超过400个,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之中。外商在华制造基地与研发中心的不断增加,也带动中国航运、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中国作为世界航运中心、物流中心与采购中心正在形成。尤其是中国港口集装箱的吞吐量迅速增长,2003年达到4766万个标准箱,已跃居世界前列,其中上海港口成为世界第3大港口,深圳紧跟其后,升至第4位,预计五年内,深圳港将超过香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已逐步确立。近两年,中国对外贸易量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金额在增加。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5大贸易国;2003年突破8000亿美元(8512亿美元),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4大贸易国,预计2004年将首次达到1万亿美元,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3大贸易国。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巨大潜在市场的优势正在显现,2003年一举超过法国、英国与日本,由世界第6大贸易进口大国上升为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目前中国已是钢铁、水泥、手机等至少100种产品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科技发展也日新月异,不断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现。特别是中国“神舟五呈”飞船的成功升空与回收,成为全球第三个有此能力的国家,标志着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高度,被认为是“不仅提升了国家尊严,也代表中国政府决心将全球工厂转变为主要科技动力”。同时,中国在信息产业技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与重大突破,也正在改变着中国在世界高科技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即将从资本输入逐渐走向资本输出。一个国家走向资本输出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中国文化软实力现状和建议 杨飞101002079 生技2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各国正积极利用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世界竞争力。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重大基础性工程纷纷破土动工,国防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军队战斗力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各项“硬实力”发展水平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质的飞跃。但是我国“软实力”建设长期以来受重视程度低,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首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4年奈在他的着作《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对“软实力”作出了进一步规范,他提出“软力量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身份。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历史上曾经占据过重要地位,对世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受近代战乱所致,中国文化的自身实力和影响力一度跌至谷底。新时期,我们再度扬帆起航,依托先辈们留下的文化宝库,结合本国的发展,使文化软实力有了大步提升. 一时间,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潮,人们正热切地想通过各种方式深入地了解中国。我国文化“软实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中国虽然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但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尚未达到应有的水平。因此我国虽是文化大国,但却不是文化强国. 虽然华夏五千年文明孕育出大量的文化结晶,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理念、琴棋书画的艺术才能,四大发明更是令世界为之惊叹。但事实的情况却是:人们渐渐记不起《道德经》,传统的文化节日受不到人们的重视。中国虽然拥有这么多优秀的文化成果,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 首先,人们对文化资源的重视不够。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

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挑战及影响

浅议中国之和平崛起 近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国际安全环境变得对我们更加有利,围绕中国和平崛起的话题越来越被世人关注。同时,在这一系列成绩与繁荣景象背后,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给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的挑战。 我国安全环境面临六大挑战 挑战一: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 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首先,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次,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不稳定因素。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 挑战二:军事及周边地区安全 军事安全是一个国家受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军事力量制约的现实状态,是国家安全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能忽视军事安全的挑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已经赫然成型了。我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既表现为有些国家政局与社会不稳定,也表现为有些国家关系复杂多变,同时,一些地区热点问题的变数增多也是一种不稳定因素。我国周边地区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周边地区是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聚集地。 挑战三: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第一,经济全球化凸显政治因素。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愈益明显。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推动政治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的工具,企图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第二,美国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崛起的矛盾心态也是影响我国政治安全的因素之一。许多国家对中国既想借助又充满疑虑,既想倚重又有防范牵制。 挑战四:文化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就是保障国家文化主权,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中国在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中国如何和平崛起

中国探索“和平崛起发展道路”已有半个多世纪,我们寻求这条道路几经曲折,我们坚持这条道路义无反顾。“和平崛起发展道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内政 外交大政方针的总结,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的崛起垫定了基础.这里来谈论中国 和平崛起的条件。 一、和平崛起国的应有条件 (一)和平崛起不是靠掠夺别国资源积累财富、建立发展平台。国家战略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本国的利益需求,因此,它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不能依靠掠夺别国资源,而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稳定、有序、健康的发展。 (二)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军事威慑力,以确保用和平的方式保证国家的主权利益及需求,保障领土、边界和基本主权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统一。为此,崛起国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威慑力。 (三)和平崛起要求崛起国有更强的国际协调力和影响力来化解国际矛盾与危机,增强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国际协调力的加强可以解决某些重大的国家和国际安全问题,是崛起国实现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单纯地以军事手段解决国家间的纠纷是不可能的,大量纠纷的解决必须让位于国家之间的相互协调。 二、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外战略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国内经济战略 1、工作重心:应当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改革模式:从“增量改革为主”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 加快存量改革”。我们的改革模式应当从“一边保护国有部门、一边发展民营经济”,转变为“改革国有部门与发展民营经济并举,同时加快国有部门改革”,从 增量改革转变为“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并举,同时加快存量改革”。 3、市场战略:从重视引进外资转变为更加重视动员国内金融资源,从注重出 口创汇转变为更加重视扩大国内需求。一方面,国内居民手中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仅银行储蓄存款就达11万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我们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已经很高,甚至高于发达国家。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地拓展国内市场。

中国的软实力与中国崛起

中国的软实力与中国崛起 软实力,即是文化实力,是一个国家除了单一经济实力外很多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种力量。这种影响力和这种对外界的形象,都是构成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概念。具体软实力有:文化、教育、法律环境,国民的形象、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等。也包括文化产品的影响。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我们都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以往,人们常常以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硬实力来判断国家的强大,认为在经济、政治、军事及科技等方面势力的增长即是中国崛起,其实中国崛起也应该包括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在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就有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就中国文化而言,我们可以粗略地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大类: 我们知道中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世界对其他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四大发明,茶文化等远播海外。历史上自唐朝至明朝一直领先于世界,对东亚诸国有深刻之影响。 而中国现代文化成就也有:在2000年,法籍华人作家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12年莫言又凭借《红高粱》《蛙》等优秀作品成为第一个以中国籍身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很多中国演员如成龙、李连杰、巩俐、章子怡等得到了国际认可。 但是同美国电影、饮料、快餐遍布全世界比较起来,我们看到中国文化影响力仍然不足。国际社会甚至对中国文化还很陌生,不了解,不理解,还有许多误解。使得中国同他国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阻碍。 因此中国的进一步崛起有必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是一方面,一个国家没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那么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最终会受到限制。只有文明素质提高了,中国人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再有就是要促进文化产业的提升,加强文化创新力度并最终形成文化产业链创造经济价值是我们的目标之一,然而现阶段我国文化的生产和出口仍比较薄弱,这亟需我们改进。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题目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专业水产养殖 年级2012级 学号21217059 姓名彭超 任课老师潘于旭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 年10 月31 日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及其作用 彭超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杭州 310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主导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核心,较强的普世性、后发性、开放融合性、和谐共赢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具有诸多的表现形式,我们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一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软实力体系。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对国家综合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社会,文化慢慢成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整个综合国力相互竞争的一项重要的指标,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越来越变成人们的热切愿望,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的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整个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综合提高国家文化的软实力。”[1]可见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还是整个国家快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要了解文化软实力,我们先要了解文化的内涵。 1 “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什么是“文化”?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达500多种的定义。各学科对于文化都有不同的定义,现在只列举三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定义。 第一个给“文化”下明确定义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比较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语言学家所给出的定义是:“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代所共享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会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2] H. H. Stern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等[3]。 Hammerly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本族一般受教育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

文化软实力国外研究现状综 述

国外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绝大部分将目光集中在国际政治领域,他们把软实力作为国际政治博弈的工具。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得到普遍认同,如何从文化建设着手提升软实力始终是国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目标。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软实力上,没有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针对“文化软实力”的专门研究。国外学者在研究软实力时,将文化视为软实力的主要产生源泉,因此对文化研究成为研究软实力的重要领域。文化和软实力之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研究的重点。 1.2.2.1 “软实力”诞生的理论背景 文化软实力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学者对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述,突出代表就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认为西方的消费主义必将成为全世界普及的思想观,西方文明必将取代其它文明,引领世界。“文明冲突论”坚持冷战结束之后,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宰,西方国家要联合起来应对其它文明的挑战。“历史终结论”和 “文明冲突论”为西方文化渗透和文化扩张提供了理论基石,同时对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 “软实力”理论的诞生于约瑟夫·奈的一系列文章即1989年发表的《美国定能影响世界吗?》、1990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力量的变革》和2008年发表《领导的力量》。他分别对软实力的概念的提出背景、概念内涵和理论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的“软实力”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要实现对世界的领导必须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配合,单靠软实力是无法完成领导力实现的。1[21] 1.2.2.2软实力内涵的研究

约瑟夫·奈在提出软实力理论之后,得到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认同。一些学者也对软实力理论进行了较有成效的研究。英国学者路易斯·克莱瑞文斯在文章《关于提升希腊软实力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一文中提出软实力具有三个特性,即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规范性的基础在于其价值观念,实践性的基础在于其行为标准和思想的推广,权威性则在于软实力的重要意义。2[22]学者亚历山大·布哈斯认为单纯将权力分为软实力和硬实力很难去理清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认为软实力应该再分为统治权和支配权,并且重点研究软实力如何遍布整个别国社会为本国战略服务。3[23] 国外学者对于软实力产生的资源的研究也比较多,其中针对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大致可归为三个类别。第一种侧重教育产生软实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吸引大量国外精英,进而在各国培养本国文化的追随者,本国价值观的践行者,本国思想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教育在世界上提升国际形象和国家影响力,进而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持此观点的有日本学者田丈志及其专著《软实力与威胁:美国对战后初期日本及其永久依附的文化政策》,美国学者托马斯·莫洛伊及其文章《通过英语语言教育凸显软实力》4[24],等。 第二种侧重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因优势的文化资源而产生的软实力。在全球具有优势的大众文化资源,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增强外界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加拿大学者弗雷泽(Matthew Mraser)在《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一书中指出美国的电影、快餐、电视和流行音乐在美国对外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渗透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25持此观点的还有约翰·耶马(John Yema)及其文章《世界的美国化》;美国休斯顿大学的基恩及其论文《来自美国的致意:公共外交的战略修辞》;新加坡学者彭三林及其论文《日本的“软实力”追求:吸引与局限》,等。 第三种侧重立足本国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软实力。这类研究主要集中

和平崛起_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华民族都是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列。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领先地位才逐步下降。从那时起,实现中华崛起就成了几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真正有了重新崛起的希望,中国的长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发展的和平特质。 一、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 1.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崛起战略方式。德国、日本企图通过侵略扩张、实现崛起,最后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前苏联走以意识形态和军事力量为根本,和另一个大国形成两极对抗体系的道路,结果是国力耗尽,最终走向自我解体。 2.搭便车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的盟国体系范围内,德国、日本就采取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崛起,但这种崛起是不完整的,并没有造成真正、最终的崛起,其负面影响迄今犹在。 3.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采取不主动挑战英国霸权,以经济利益优先逐步获得霸权的战略,实现了崛起。美国乘着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忙于与后起的德国争霸无暇他顾,首先打击早已衰落的西班牙,取得在古巴和菲律宾的战略立足点。接着借法国财力之机,一举控制了巴拿巴运河。后来又通过两次世界大战,使自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美国的崛起方式是近代史上唯一成功的大国崛起。 二、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那么中国崛起到底该采取什么方式? 当前,军事崛起战略早已被废弃,而就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而言,中国采取挑战国的姿态也是不可取的。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充当挑战国的经历证明,采取只斗争而不合作的战略得不偿失。国际格局的现 实、中国的国家实力、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方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的外交战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没有理由成为挑战国家。同样,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搭便车战略也是不可行的。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目标都决定了中国绝对不会选择单方面让渡国家主权的战略,也没有国家能够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提供“便车”。 中国的崛起不可能按照美国“发迹”的轨迹发展。中国的国内环境和100年前的美国有根本的不同,周边与全球环境也要比当时的美国复杂严峻得多,如果以取得霸权为目标,实现对外扩张,无疑会陷入更加被动、更加险恶的战略环境。 从历史经验教训与国内国际的现实看,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大国,不可能走武力扩张和霸权道路,也不可能采取搭便车的方式,而是要走一条与历史上大国崛起根本不同的中国式和平崛起之路。 三、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和吸引力 (一)中国和平崛起的特点 1.坚持依靠自身力量,通过制定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国家战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分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这是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要义。 2.坚持以“和平崛起”战略为核心,通过独立自主的、务实的外交政策,注重经济外交、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在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根据客观需要,灵活而有原则地执行邓小平提出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28字方针;尊重历史,以务实的态度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开展多种形式的“睦邻、安邻、富邻”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 摘要:近代以来,世界上曾经出现的三种国家崛起方式:挑战现存大国的军事战略方式;搭便车方式;以经济利益优先的霸权战略。中国不可能走其他国家崛起的老路,而是要走一条独特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力、战略布局,中国和平崛起的终极价值是实现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和平崛起;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9)06-0073-03 姜玉齐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和平崛起:中国独特的历史性崛起之路

浅析中国将如何走好和平崛起之路

浅析中国将如何走好和平崛起之路 --《大国崛起》观后感摘要:《大国崛起》,用优美的画面、理性的态度、开阔的视野,较为客观地解读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国先后崛起的历史,纵观大国崛起,我们应以经济发展与崛起视角,探讨与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规律与一般经历,《大国崛起》正是试图告诉大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国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500年来大国兴衰更替的历史轨迹背后,暗藏着哪些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教训?这些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关键词:《大国崛起》读后感收获评价 《大国崛起》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国家的崛起,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没有中国。《大国崛起》并没像教科书一样呈现了各国历史,也没有注重挖掘历史细节或揭秘历史真相,而是着重于探究各国兴盛背后的原因,带给中国如何崛起成为世界性大国的现实思考,通过总结世界大国的成长经验,为中国继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出谋划策,也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发展之路指明了一条前进的方向。 在当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经走过来三十多年的努力,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一个显著的提升,综合国力与经济实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提升,中国在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也听到了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论调,中国的崛起是刻不容缓的,中国拥有世界上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中国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世界的关注。那么如何做到和平发展,是当下中国前进发展的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从《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问题。 自1588年和西班牙无敌舰队海战大获全胜之后,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德国通过皮斯麦的铁血手段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是历史上的大国依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 「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北京邮编:100872) 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中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早期以翻译、评介奈的软实力学说为主,「3」近年来,国内学者借助奈的软实力概念对中国自身的软实力及与软实力相关的问题领域进行研究,如软实力和中国国际形象、国际责任的关系问题等。特别是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探讨软实力建设在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增多。「4」国内学界的研究取向和重点是借助了这一概念对中国软实力自身建设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中外关于中国软实力研究相对不足的是没有把中国软实力研究放在国际背景下,特别是从一种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成败得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