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的沿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区划的沿革

1、大禹时期

《禹贡》中的五服制与九州制:乌托邦式的空想。

2、商朝与西周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国野制。城邦内外因人而异的制度上的差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是虚构。

3、春秋时期

晋国率先设置“郡县制”意义上的县和郡。《左传》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标志着郡县制的产生。

4、战国时期

诸侯国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都实行郡县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集乡聚为县”,在秦统一六国时,县的数目已达到了几百个。边境地区设立郡,以郡统县;内地依然只设县。

5、秦朝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设郡县。

6、西汉

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吕太后封外戚为王,文帝以亲制疏、众

建诸侯以少其力,景帝削藩,评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郡(国)县二级制。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国再也无力构成对中央的威胁。

7、东汉

初年沿袭西汉制度。

末年,派九卿出任州牧,镇压黄巾军起义,形成了州-郡(国)-县三级制。

8、三国、魏晋南北朝

依旧推行州郡县三级制。但由于战乱频仍,州郡虚滥,向畸形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

9、隋朝

隋文帝简化政区层级,实行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省并州县,并把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

10、唐朝

实行州县制,州县数目又大量增长。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派巡察使监察各道官员。设置都督府掌管地方军务,后逐渐被节度使辖区替代。唐玄宗时,将京、都所在地的州改为府,将十道改为十五道,每道设置采访处置使,道成为正式监察机构。

唐中期以后,为防御周边少数民族设置节度使辖区(方镇、藩镇)。尔后罢黜十五道,改采访使为各镇观察处置使,形成了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格局。

11、五代十国

沿袭唐制。

12、北宋

宋太祖设置转运使,分路管理地方,形成路-州-县三级制。此外设置知州、通判互相牵制,设置诸监司与转运使司分权。

13、南宋

大体与北宋相同。

14、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行省,下统路、府、州、县,以及宣慰使司,形成复杂而繁琐的复式统辖格局。

15、明朝

废除中书省,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形成布政使司(省)-府-州-县的四级制。又设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与布政使司分权。

曾设都司或行都司管理军户。明中期以后,向地方派总督、巡抚处理政务,形成了地方实际最高军政官员。

16、清朝

清秉承明制,只是改布政使司为省,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形成内地18省的行政格局。设总督、巡抚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辅佐。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

1.我国的行政区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2.辖区由大到小,数量由多到少,层级由高到低

3.县是最为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4.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大多由监察区军区演变而来

5.三级制是最常用的一种层级

总结:行政区划的演变实则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利的调整与再分配,所以每当地方权力过大时,就会利用行政区划调节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