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的沿革

行政区划的沿革

1、大禹时期

《禹贡》中的五服制与九州制:乌托邦式的空想。

2、商朝与西周

商朝:内外服制度。

西周:国野制。城邦内外因人而异的制度上的差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是虚构。

3、春秋时期

晋国率先设置“郡县制”意义上的县和郡。《左传》记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标志着郡县制的产生。

4、战国时期

诸侯国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大都实行郡县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集乡聚为县”,在秦统一六国时,县的数目已达到了几百个。边境地区设立郡,以郡统县;内地依然只设县。

5、秦朝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废分封,设郡县。

6、西汉

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

吕太后封外戚为王,文帝以亲制疏、众

建诸侯以少其力,景帝削藩,评定七国之乱。之后实行郡(国)县二级制。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国再也无力构成对中央的威胁。

7、东汉

初年沿袭西汉制度。

末年,派九卿出任州牧,镇压黄巾军起义,形成了州-郡(国)-县三级制。

8、三国、魏晋南北朝

依旧推行州郡县三级制。但由于战乱频仍,州郡虚滥,向畸形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侨州郡县和双头州郡。

9、隋朝

隋文帝简化政区层级,实行州县二级制。

隋炀帝省并州县,并把州改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

10、唐朝

实行州县制,州县数目又大量增长。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派巡察使监察各道官员。设置都督府掌管地方军务,后逐渐被节度使辖区替代。唐玄宗时,将京、都所在地的州改为府,将十道改为十五道,每道设置采访处置使,道成为正式监察机构。

唐中期以后,为防御周边少数民族设置节度使辖区(方镇、藩镇)。尔后罢黜十五道,改采访使为各镇观察处置使,形成了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格局。

11、五代十国

沿袭唐制。

12、北宋

宋太祖设置转运使,分路管理地方,形成路-州-县三级制。此外设置知州、通判互相牵制,设置诸监司与转运使司分权。

13、南宋

大体与北宋相同。

14、元朝

实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为行省,下统路、府、州、县,以及宣慰使司,形成复杂而繁琐的复式统辖格局。

15、明朝

废除中书省,改行省为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形成布政使司(省)-府-州-县的四级制。又设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与布政使司分权。

曾设都司或行都司管理军户。明中期以后,向地方派总督、巡抚处理政务,形成了地方实际最高军政官员。

16、清朝

清秉承明制,只是改布政使司为省,实行省-府-县三级制,形成内地18省的行政格局。设总督、巡抚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辅佐。

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特点:

1.我国的行政区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2.辖区由大到小,数量由多到少,层级由高到低

3.县是最为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4.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大多由监察区军区演变而来

5.三级制是最常用的一种层级

总结:行政区划的演变实则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利的调整与再分配,所以每当地方权力过大时,就会利用行政区划调节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历代政区沿革

第六章历代政区沿革 主要分为几个历史时期:春秋中期——秦汉,为郡县制的萌芽与确立时期,魏晋南北朝为州郡时代,(包含了东汉末年),隋唐五代两宋为道路时代,元明清时期为行省时代。 了解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需要知道今天的行政区划的情况。省(自治区)——州(地级市、盟)——县(县级市、旗)。这些区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怎么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国家疆域越来越广大时,对地区的直接控制就越来越难,甚至 道、路是什么,道是唐代的行政区划,路是宋代的行政区划,道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道,在唐代,全国的行政区划已经设置有300多个府州,1600多个县,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的府州,中央很难进行直接控制。对比今天,我们的省一级行政区划也就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而当时中央下辖300多个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省),如何进行有效控制?解决的方法就是在府州一级再增设一级行政机构,但是中央却又害怕增设的行政区划数目少,地域大从而地方权势会与中央进行抗衡,不利于巩固统治,因此想出了另一种办法,设计了一种又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每一种机构只负责一项事务,直属于中央,互相之间可以进行牵制,于是产生了道路制度。唐代所设的即是道。 唐初所划分的道主要是依据自然的山川形势进行划分为十道:关内(潼关以西,秦岭以北,包括了河套)、河南(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河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河东(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陇右(陇山以西)、山南(秦岭以南,长江以北)、淮南(江淮之间)、江南(长江以南)、岭南(五岭以南)、剑南(剑阁以南)十个区域。从名称上也可以看出其与地形的关系。河:黄河,陇:陇山,江:长江,淮:淮河,剑:剑阁,岭:五岭。 唐开元年间(开元二十一年733),分为15道,增设黔中道(贵州一带),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分析出京畿道(长安附近)、都畿道(洛阳附近)、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剑南西道。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有固定治所,专事监察,很想汉朝的刺史制度也就是增设了15个监察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唐贞观末年,全国有10道,360个府州,1557个县,开元二十年共有15道,328府州,1753县。总的来说,行政区划变化不大,比较稳定,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政局也是比较稳定的。 唐朝在公元8世纪以后(中唐以后)开始在边区设置方镇,并设节度使进行管理,最初这些区域只是具有军事区的性质,后来道与节度使管理的地区部分重合,道成为虚设,形成了方镇、府州、县这样的地方行政格局。 由于唐朝节度使在玄宗开元之后权势逐渐加重,天宝年间更是囊括了边州所有的军政财监大权,最终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爆发了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末的藩镇割据。所以宋初吸取了这个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罢掉了节度使所辖的支郡,节度使成为了空衔,不理州事,各州直接由中央控制,并在当时将全国分为若干个路的区域,每路设置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财物和赋税。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控制了地方行政事务,于是形成了分路而治的局面,宋真宗时(宋统治者心思很多,比较会玩弄权术),考虑到转运使职位太重,于是又设置了提点刑狱使(管司法、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使(粮食储备、平抑物价),转运使这时只管一路的财政赋税和民政,因此,宋代一个路有4个长官,也即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使(宪司)安抚使(帅司)提

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

第24卷 第5期Vol.24 No.5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 2007年10月  Oct.2007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小考3 周红娥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河南新乡453002) 摘 要:新乡自古即为华夏文明腹心地带。随着历史的发展,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都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新乡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新乡建置;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944(2007)05-0031-04 新乡位于河南省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是豫北的经济和交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84位。现辖2市(辉县市、卫辉市)、6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4区(卫滨区、红旗区、牧野区、凤泉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工区、小店工业区。总面积8169平方公里,总人口550万,其中市区规划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90万。 新乡首次得名于隋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新乡历史悠久,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自古就是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乡建置及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根据当时新乡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政区划特点,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一、古老腹心,政治重地 史前史(约公元前2070年以前)考古发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新乡境内的农耕、畜牧业及手工业已经比较发达。花纹斑斓的彩陶和黑陶成为当时文明进步的符号。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70年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神农炎帝为发明医药而遍尝百草,在境内留有他的足迹,后人为纪念他,在今获嘉冯庄镇新安屯村的西北隅建有“神农庙”(现新安屯村存有故址和残碑一通)。 夏朝,禹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新乡境时称宁邑,属夏部落管理。获嘉县北苏章营村,今存有群众为纪念尧舜禹在此治水有功而建的“尧舜禹三元宫”(今名“尧舜禹纪念馆”)。 商朝,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悠久的部落,商朝建立后,新乡境内称宁邑,属冀州。 西周,西周建立之初,为了便于管理,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并把其分管区域设为邶、卫、鄘3个小诸侯国,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到公元前1038年,“三监叛乱”被平后,遂撤“三监”并为卫,封武王弟康叔为侯,境域属卫。 在此时期,新乡位于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是古老华夏民族的活动要地,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传说中的神农炎帝就在此频繁活动。尤其是商朝后期建都朝歌(今淇县),新乡为京畿之地。 二、战乱频仍,政区变幻 春秋?战国,春秋初,境域称宁邑,属卫。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将阳樊、原、攒茅之田赐给晋文公,包括修武(今获嘉),改名南阳,属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今新乡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公元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魏割南阳于秦,境域仍名南阳,属秦国。 秦,秦统一中国,分中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郡下设县。全区当时设有8个县,分属三川郡和东郡。属三川郡的有修武(今获嘉和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汲(今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今原阳)。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 ? 1 3 ? 3收稿日期:2007-07-01 修回日期:2007-07-31作者简介:周红娥(1970-),女,河南辉县人,主要从事地理学研究。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2000年)。总计 17地级市 48市辖区 21县级市 89县 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管城回族区 上街区邙山区 郑州市371 巩义市新郑市新密市登封市 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 鼓楼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南关区 郊区开封市371 开封县(城关镇) 尉氏县(城关镇) 兰考县(城关镇) 杞县(城关镇) 通许县(城关镇)

西工区老城区涧西区瀍河回族区 洛龙区吉利区洛阳市379 偃师市 孟津县(城关镇) 汝阳县(城关镇) 伊川县(城关镇) 洛宁县(城关镇) soldiers in the war to win the confidence and courage, strength has grown. In March 1939, finally created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ranks--Jiangsu Taihu anti-Japanese volunteer army.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ong Ling Zhen Qian Kangmin (song Ling Monument Park ? famous martyrs of the Revolution Money's eldest son) as Commander, Deputy Commander Ding Bingcheng. This is territory of Wujiang first established by the Chinese 嵩县(城关镇) 宜阳县(城关镇) 新安县(城关镇) 栾川县(城关镇) 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平顶山市375 汝州市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 叶县(昆阳镇) 郏县(城关镇) 鲁山县(鲁阳镇) 解放区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焦作市391 沁阳市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 温县(温泉镇) 武陟县(木城镇) 博爱县(清化镇) 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鹤壁市392 浚县(城关镇) 淇县(朝歌镇) 新华区红旗区北站区郊区 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市373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 获嘉县(城关镇) 原阳县(城关镇) 长垣县(城关镇) 封丘县(城关镇) 延津县(城关镇) 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 林州市安阳市372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 滑县(道口镇) 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 华龙区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古代商丘县的历史政区沿革浅谈 虞城高中高一7班:杨宝龙摘要: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清(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商丘县从帝喾高辛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这近五千年历史中,其建臵屡经变革,政区也在不断变更。 关键词:商丘县;政区;沿革 由于1997年撤销商丘县,设立睢阳区。所以本文论述的主要是睢阳区在有清一代(包括清)以前的,所谓“商丘县”的政区沿革。(一)先秦时期 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都亳。帝喾的儿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有一种说法:契即阏伯,尧封阏伯于商丘,主辰星之祀。这是关于“商”的最早说法,现在的商丘人一直以“阏伯”为商丘的始祖。而丘在古时有两个含义,一是居住地称丘,二是坟墓称丘,阏伯曾在台上居住,死后又葬在台上,所以此处称商丘。原来的商丘是指阏伯台,五千多年来尚袭至今。商丘一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又地应商星,故名商丘。到了契的十三世孙汤,又在商丘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建都南亳。据《史记》记载:“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尚书注疏》中也写到:“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传汤自商丘迁焉”。这是商丘历史上的第一次建都。 约公元前11世纪,西周成王封微子于商丘,称宋国,都城在今

城南。《史记》记载:“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1] 这是商丘第一次成为分封下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春秋时,宋都在商丘。孔子游宋,因避其讳,曾改写为商丘。《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商丘县。古商丘为阏伯之墟,春秋宋国都也。” [2]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与楚、魏瓜分宋地,商丘属魏,商丘属魏一直延续至秦统一。 (二)秦汉时期 秦灭齐,全国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机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在旧宋地臵睢阳县,隶属砀郡。 这是商丘建县的开始。 秦代,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一县之内分若干乡,乡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此时商丘属于县级,即睢阳县,位于今城南一公里处,即周代的宋国都城。但早已叠压在西汉睢阳城下。 汉初,刘邦铲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梁王刘恢(高帝子),十一年(前196年)立,都睢阳(今河南商丘)。”[3]迄两汉未变。 这是商丘第二次成为分封诸侯国都城所在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河南属魏地。魏文帝黄初元年,即公元220年,商丘称睢阳县,但隶属梁郡,而不是梁国。 这是商丘作为郡治治所的开端。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封彤为梁王,都睢阳。传六

陆丰政区沿革变化报告

古代陆丰政区及东海镇与碣石镇历史变化 摘要:“安陆”是陆丰县以前的旧称,该县位于今广东省陆丰市,地处粤东沿海碣石湾畔。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其建置析合不定,至雍正九年始建置县,保持稳定。并以《陆丰县志》为根基,基本厘清县历史沿革及东海镇和碣石镇历史,并对其政区变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陆丰,东海,碣石,置县,沿革 本文选取陆丰县及其两个重要的城镇来进行对古代陆丰地区行政区划沿革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与探索,以期加强对《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认识。 一、陆丰县历史变化 (一)陆丰地理位置 陆丰县地处广东沿海,陆丰地形依山面海。北部多为山地,中部和南部沿海以丘陵台地居多,螺河和乌坎河的中下游沿岸多为冲积平原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西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陆丰县地理位置险要。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故《陆丰县志》称其为“滨海要区,惠(州)、潮(州)孔道也”。顾祖禹曾在《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中记载这一地区:“府(惠州府)东接长汀,北连赣岭,控潮海之襟要,壮广南之辅,大海横前,群山拥后,诚岭南名郡也。” 自秦至清,陆丰县地域名称和所辖范围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其历史地位也沉浮不定,然而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始终不容忽视。 (二)魏晋南北朝以前时期情况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已在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在陆丰境内已有部落聚居,在沿海一带渔猎,繁衍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战国为“南蛮”之地,也是“百越族”的一部分。大禹分天下九州,即冀、充、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时陆丰属九州中的扬州南境。春秋属南越,战国入楚称百越。 秦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为加强地方管理,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划分为36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统一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下设龙川县、傅罗县、番禺县、四会县等四县,陆丰地域属南海郡博罗县,以推行“和辑汉越”的政策。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三郡,自立为王,国号南越,陆丰仍属博罗县地。 西汉南越平定后,国内基本安定的情况下,在辽阔疆域基础上,汉武帝除了增设郡县外,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岭南地建为汉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设了两个县揭阳县、中宿县。海陆丰地区全境属交州南海郡傅罗县。 东晋政区袭承西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是其州郡越分越多,辖区缩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宋、齐、梁、陈先后承袭,社会局势一直不安,在统治所及的较小区域中分置了许多州。东晋成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海丰县,隶属东官郡,从东官郡的博罗县划出部分地区设置海丰县。据传因海丰地临南海,海产丰富,取意于“南海物丰”,称海丰县。海丰置县后,至南北朝均隶属东官郡。陆丰地则属海丰县。 (三)隋唐时期安陆县的“置”与“废” 隋文帝时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裁减了大量的冗官,提高了行政效率,减轻了人民的负担。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东官郡为循州(州治今惠州),陆丰属循州海丰县。但隋炀帝将州改为郡。隋大业元年(605年),改循州为龙川郡。陆丰属龙川郡陆丰县。 隋末农民起义,李渊乘时而起,并于公元618年建立初唐,为加强对各地的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萌芽时期 这个时期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即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在原始社会,人们按氏族、部落进行生产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区划,也没有地域区划的概念,正如《礼记·礼运》篇所述,那时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逐步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形成了国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夏、商两代和西周,都还没有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也不可能对整个国家进行全面的行政区划,无论是“方国”,还是“诸侯国”,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与夏、商、周王朝之间都只是松散的臣属关系。春秋以后,县、郡的出现才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州服制说 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存在着“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最典型的如《汉书·地理志序》所云:“昔在黄帝,……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尧遭洪水,怀山襄陵,天下分绝为十二州,使禹治之。水土既平,更制九州,列五服,任土作贡。”即说黄帝时已有州制,尧因洪水之灾,分中国为十二州,禹治水后更改为九州,以后又把中国分为五服。实际上,所谓夏、商、周代的“十二州”、“九州”、“五服”之说都仅是种种传说而已。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十二州说 它是传说中的尧舜氏族社会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尚书·尧典》的“肇十有二州”。西汉学者谷永(前?—前4年)最先把“肇十有二州”解释为“尧遭洪水,天下分绝十二州”。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年)撰《汉书》即从其说。他们认为这“十二州”是尧舜时代的行政区划制度,而且在禹设置“九州”之前。可是,东汉马融(79—166年)认为“十二州”产生于禹治水之后,它是由当时氏族首领舜在禹置“九州”的基础上,增置幽、并、营三州而成。后世的释经家多从马融之说。自顾颉刚(1893—1980年)在20世纪30年代以确凿证据考证《尚书·尧典》乃汉人之作,“十二州”说是汉人影射汉武帝所置刺史部十三州而起,马氏所叙的十二州名只是调和了《禹贡》、《尔雅》、《职方》“九州”之名的矛盾而形成的混合物。(现代的秦汉史和先秦史学者都从顾氏之说,否定了“十二州”说是尧舜时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观点。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九州说 它是传说中大禹时代的中原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起于春秋、战国时代。在西汉以前,都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划分的,但具体的说法各书所载互不相同,大致有四种说法:(1)《尚书·禹贡》记载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图1)(2)《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幽州,无梁州;(3)《周礼·职方》有幽州、并州,无梁州、徐州;(4)《尔雅·释地》有幽州、并州、营州,无梁州、青州、徐州(见表1)。各地所载各州的地域亦不尽相同,如泰山以北、以东地区在《禹贡》中属于青州,在《职方》中属于幽州;《职方》中的青州相当于《禹贡》中徐州的大部分和豫州的一部分。 这些“九州”说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期学者对当时所知周朝领土所做的地理区域的划分,并不是某个朝代的行政区划。然而,在历史上把它们长期地误认为是行政区划。在西汉以前,误认为《禹贡》是大禹治水后所划分的九州,代表夏朝的行政区划制度;《汉书·地理志》最先把《周礼·职方》中的九州误称为代表周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三国时期魏人孙炎在注释《尔雅》时,又把《尔雅·释地》中的九州牵强附会地解释为代表商朝的行政区划制度;以后的经学家进一步推而广之,把“九州”误称为夏、商、周三代的行政区划制度。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畿服说 它最初见于《国语·周语》。《周语》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即说周王实行“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的五服制度。《尚书·禹贡》中也说了五服,只是用“绥服”替代了《周语》中的“宾服”;并认为每服皆有一定的范围,都为五百里。《周礼·夏官·职方氏》更将“五服”扩展为“九服”:“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在《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则把“服”改称为“畿”,认为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九畿。以上叙述的“五服”、“九服”、“九畿”等记载,都是后人杜撰的先秦时代的行政区划,事实上它们只是战国时代或稍后人们地理视野不断开阔的反映。(9)(10) 古代行政区划沿革---县的出现 前面已述,商、周王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各个领主在自己的封国内独立为君主,整个商、周王朝无所谓任何行政区划。但是,到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一些诸侯国逐渐强大,开始发展中央集权制度。他们在新开拓的疆土上不再进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统治,为了便于统治,开始萌生了县、郡等行政区划的单位。 县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始于春秋初期,最初设置在边地,带有国防作用。据现有文献记载,最早设县的是西方大国秦。《史记·秦本纪》曰: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初县杜、郑”。就是说在春秋初,秦武公在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湖北省黄石市政区沿革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公元前887年(周夷王七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

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221年(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223年(魏黄初四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317年(东晋元帝建武元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384年(至孝武帝太元九年),始移浔阳。412年(安帝义熙八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589年(南朝宋孝建元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 905年(唐哀帝天祐二年),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1927年(民国16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1932年(民国21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1938年(民国27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1942年(民国3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1945年(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1948年(民国37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_特点与教育

通,面积小,海水浅,其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影响,如渤海、波罗的海。 领海,内海完全处于所有国的主权下,非经该国允许他国船舶不得进入。其上空是领空的一部分,受该国主权管辖。外国飞机和其他航空器非经许可不得在其领空飞行,外国飞机特别是军用飞机,侵入一国领空是对该国主权的侵犯。 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是极其严重的对中国主权和领空的侵犯。 51专属经济区 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具有特定法律制定的区域,其宽度自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在这种法律制度下,沿海国家享有对该海域的自然资源勘探、开发、养护的主权,并享有在海域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人工岛屿与其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的管辖权。其他国家则享有在海域航行、飞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至1996年全世界有80个国家宣布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中国沿海也申请有专属经济区。美军用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在中国沿海专属经济区上空。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在一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但该公约同时规定,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美军侦察机的侦察行为明显违反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范畴。因此,美军无论是闯入我领空的事实还是在我专属经济区上空的非法行为,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更不要说在此范围内撞毁我军用飞机的嚣张霸道行径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特点 与教育 □张言顺(江苏省溧水县中学 211200) 一、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一)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时,国家表现为囊括诸侯与方国的一种国家联盟,诸侯与方国中是一些城邦及其附属的村落组成的小国,是拥有相当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商朝时,商王直接统治区域称内服,即王畿所在地,诸侯统治区域叫外服。外服诸侯与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因此该地方行政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其中势力强大的外服诸侯称“方伯”。 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并有宗法制、礼乐制等相配套。地方基层行政区划则实行乡遂制:在国都内及其近郊划分若干乡,乡下设五州一乡、五党一州、五族一党、四闾一族、五比一闾、五家一比;在边远农村地区实行遂制,遂下设五县一遂、五鄙一县、五赞阝一鄙、四里一赞阝、五邻一里、五家一邻。通过乡遂制,形成层层控制的网络系统。其影响直至春秋前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国鄙制,即在都城(国)实行乡制、在鄙野(鄙)按遂制组织。 以上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中央管理地方的最初原则———分封制。封疆之内,由于各诸侯、邦国相对独立,政区间的层级关系并不明晰,各政区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线,因此是不完善的,为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的初创时期。而西周时地方基层行政体制即乡遂制则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成为后世基层组织的蓝本。 (二)封建社会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诸侯争霸,各国相继形成本国的君主专制集权制,郡县制逐渐形成。县出现于秦、晋、楚等国,由君主直属;郡出现于春秋晚期的晋国,主要设在边地,地位比县要低。战国时期,各国交往频繁,边境之地“郡”的地位陡然上升,并在郡下设县,县下设乡、里,里下按什伍组编居民。 郡县制与中央集权制相适应,深刻影响了秦朝一统时期。秦郡共36个,西汉中期郡数目超过100个,于是汉武帝设立了监督郡守相的州刺史,并将全国分为13个部州。从东汉末年起,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从而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州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中央集权要求、成为地方割据 ? 3 2 ?  中国地理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No.7~8  网络信息★★ 石嘴山市确定“十五”环保目标 今后石嘴山市将以治理大气污染为着力点,提高污染治理整体水平,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等突出问题。在全市实施“蓝天”、 “清水”、 “绿色”三大环境保护工程,共98个子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使城市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环境面貌有明显改善,用10年时间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信阳市行政区划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信阳市行政区划图 篇一: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行政区划及地图 河南省,简称豫,省会郑州市。面积16万多平方千米,人口9256万(2000年)。总计 17地级市48市辖区21县级市89县郑州市 中原区金水区上街区邙山区 巩义市新郑市荥阳市 中牟县(城关镇)开封市 鼓楼区龙亭区郊区 开封县(城关镇)尉氏县(城关镇)通许县(城关镇)洛阳市 西工区老城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 孟津县(城关镇)汝阳县(城关镇)嵩县(城关镇)宜阳县(城关镇)平顶山市 新华区卫东区汝州市舞钢市 宝丰县(城关镇)叶县(昆阳镇)焦作市

解放区中站区沁阳市孟州市 修武县(城关镇)温县(温泉镇)鹤壁市 淇滨区山城区浚县(城关镇)淇县(朝歌镇)新乡市 新华区红旗区卫辉市辉县市 新乡县(新乡市红旗区)长垣县(城关镇)封丘县(城关镇)安阳市 二七区新密市顺河回族区兰考县(城关镇)涧西区伊川 县(城关镇)新安县(城关镇)湛河区郏县(城关镇)马村区武 陟县(木城镇)鹤山区北站区获嘉县(城关镇)延津县(城关镇)管城回族区登封市南关区杞县(城关镇)瀍河回族区洛宁县(城关镇)栾川县(城关镇)石龙区鲁山县(鲁阳镇)山阳区博 爱县(清化镇)郊区原阳县(城关镇) 北关区文峰区殷都区龙安区林州市 安阳县(安阳市北关区)滑县(道口镇)内黄县(城关镇) 汤阴县(城关镇)濮阳市华龙区 濮阳县(城关镇)南乐县(城关镇)台前县(城关镇)清丰 县(城关镇)范县(樱桃镇)许昌市魏都区 禹州市长葛市 许昌县(许昌市魏都区)漯河市源汇区 郾城县(城关镇)临颍县(城关镇)三门峡市湖滨区 义马市灵宝市 渑池县(城关镇)卢氏县(城关镇)南阳市

政区沿革

概述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地下发掘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人类活动。境内最著名的好川文化遗址,其文化类型属良渚文化。古文献记载,五千年前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封地即在境内缙云县,故黄帝又称缙云氏。隋朝年间(公元589),中央在这里建立了市级地方政权称处州府,后来先后有括州、缙云、丽水等名称,但处州和丽水两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里是历代文人喜爱的地方,特别是道家或具有道家哲学思想的人所喜爱。中国最著名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抱朴子》作者)曾在境内辟谷练丹。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留下“缙云川谷滩,石门最可观”的诗句。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预言家刘伯温曾在境内的石门洞研读兵书,并在这里当过军事长官。他在几百年前即对今天的许多事情作了预言,据说都被一一证验。历代书法家如唐朝的李阳冰、李邕,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当代的沙孟海等都在这里留下摩崖石刻。 这里人民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境内龙泉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器和瓷器产地,龙泉剑为传世之宝,著名的越王剑干将莫邪即产于此。其青瓷产品在十七世纪即远销欧洲,被称为雪拉洞。境内青田县产的青田石为中国名贵的玉石,其雕刻作品价值连城,曾获公元192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这里还是世界培植香菇的发源地,香菇区域产量世界第一。 政区沿革 东汉建安四年(199),分章安县地建松阳县,因地处长松山这南而得名。建安二十三年(218),分太末县地建平昌县,因县东十五里平昌山而得名。晋太康元年(280)更名遂昌县,即昌盛之义。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隋开皇九年(589),分松阳县东乡建括苍县。废临海、永嘉郡,建处州,因处士星见于分野而取名。处州辖括苍、松阳、临海、永嘉、安固、乐成县,州治括苍,隶东扬州。十二年(592),安固、乐成并入永嘉县,因州治在小括苍山巅,改处州为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县。 大业三年(607),改括州为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另说武德三年,改松阳为松州。始有丽水县,因县北有丽阳山而得名。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建缙云县,隶属婺州。复改永嘉郡为括州,辖括苍、丽水县。设总管府,管松、嘉、台三州。七年(624)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八年(625),改松州为松阳,遂昌并入松阳,废丽水入括苍,括州辖括苍、松阳县。废缙云县。 贞观元年(627),废都督府,废嘉州,括州隶属江南道,永嘉、安固入括州,括州辖括苍、松阳、永嘉、安固县。 上元二年(675),划永嘉、安固县建温州。括州辖括苍、松阳县。登封元年(696),分括苍及永康县地复建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30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中国 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2、力求使新的 最新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四川一分为三,省级行政区共50个中国行政区划调整方案 具体方案是设立1都、5郡、37省、5自治区、2特别行政区。即在原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基础上,增设16个省级行政区,使我国的省级行政区总数达到50个。 建议方案的调整思路是: 1、力求使重新划分后的省级行政区面积、人口相对均衡,区域版图完整紧凑。

现行行政区划的四川、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辽宁、陕西等省区,人口较多,有几个大省的人口甚至超过了英、法等国,现将其进行拆分。按此方案调整后,各省份除江苏(5265万人)外人口都保持在5000万人以下。现行行政区划中,新疆、内蒙古、甘肃三个省区面积过大或过于狭长,建议进行拆分。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现行区划也不尽合理,也应做出适度调整。按此方案进行调整后,各个省级行政区的区域版图更加完整紧凑,各省级行政区域的长宽比例均不超过3∶1。 从行政区划组合结构上来说,各行政区如果能够呈蜂窝状排列,就能更加充分地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也使行政区内各市县到省会之间的距离都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这样就可以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大大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世界主要国家中最接近这种模型结构的是法国的省级行政区划(非大区级行政区划),我国由于幅员面积较大,各地自然及人文条件相差悬殊,不可能在全国应用这种区划模型。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中仅在中原地区能够体现出这种模型结构(图见附件二)。 这个行政区划建议方案,在认真考虑了面积、人口、自然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历史沿革等因素的基础上,也力求接近这种理想的蜂窝状区划结构。从建议方案地图中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各省(黄河长江下游及南部沿海地区)基本呈蜂窝状排列,而且都能以一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一个高度结合的综合经济地域(图见附件三)。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

河南行政区划的变迁(1949-1989)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撤销平原省,聊城专区、湖西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县、范县、朝城、观城4县,荷泽专区的荷泽、定陶、曹县、鄄城、郓城、梁山、南旺7县 划分给山东省;新乡市、安阳市,新乡专区、安阳专区和濮阳专区的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内黄、清丰、南乐7县,荷泽专区的东明县划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大纲 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 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 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 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 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 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 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 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 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 1、山川形便的原则 2、犬牙相制的原则 知识点汇总 T01:郡县制的起源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 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行政区划在全国的实行,表明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所谓的中央集权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种分权形式。中央政府把全国的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

河南行政区划代码

. '. 附件1: 河南省(41)行政区划代码 0000 河南省 0100 郑州市 0101 市辖区 0102 中原区 0103 二七区 0104 管城回族区 0105 金水区 0106 上街区 0108 邙山区 0122 中牟县 0181 巩义市 0182 荥阳市 0183 新密市 0184 新郑市 0185 登封市 0200 开封市 0201 市辖区 0202 龙亭区 0203 顺河回族区 0204 鼓楼区 0205 南关区 0211 郊 区 0221 杞 县 0222 通许县 0223 尉氏县 0224 开封县 0225 兰考县 0300 洛阳市 0301 市辖区 0302 老城区 0303 西工区 0304 廛河回族区 0305 涧西区 0306 吉利区 0307 洛龙区 0322 孟津县 0323 新安县 0324 栾川县 0325 嵩 县 0326 汝阳县 0327 宜阳县 0328 洛宁县 0329 伊川县 0381 偃师市 0400 平顶山市 0401 市辖区 0402 新华区 0403 卫东区 0404 石龙区 0411 湛河区 0421 宝丰县 0422 叶 县 0423 鲁山县 0425 郏 县 0481 舞钢市 0482 汝州市 0500 安阳市 0501 市辖区 0502 文峰区 0503 北关区 0505 殷都区 0506 龙安区 0522 安阳县 0523 汤阴县 0526 滑 县 0527 内黄县 0581 林州市 0600 鹤壁市 0601 市辖区 0602 鹤山区 0603 山城区 0611 淇滨区 0621 浚 县 0622 淇 县 0700 新乡市 0701 市辖区 0702 红旗区 0703 新华区 0704 北站区 0711 郊 区 0721 新乡县 0724 获嘉县 0725 原阳县 0726 延津县 0727 封丘县 0728 长垣县 0781 卫辉市 0782 辉县市 0800 焦作市 0801 市辖区 0802 解放区 0803 中站区 0804 马村区 0811 山阳区 0821 修武县 0822 博爱县

河南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 ★1949年5月5日撤销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设立河南省人民政府 ★1949年5月5日郑州市为省辖市,下设第一至五区 ★1949年5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开封市正式定为省会,下设第一至七区 ★设立漯河市,以偃城县漯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信阳市,以信阳县城关镇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朱集市,以商丘县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 ★设立驻马店市,以确山县驻马店为其行政区域 ★撤销邓南县、邓北县,合并设立邓县(1949年3月) ★撤销商丘市,并入商丘县(1949年3月) ★撤销洛北县、洛南县,合并设立洛宁县 ★雪枫县更名为永城县(1949年3月) ★开封县驻地由朱仙镇迁至黄龙寺 1950年 ★商丘专区驻地府由商丘县迁至朱集市(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3日报告备案) ★设立汝南市,以汝南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设立商丘市,以商丘县城镇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5月9日报告备案)★沈丘县驻地由老城镇迁至槐店镇(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2月1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一区,并入第二区、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开封市第六、七区,合并设立郊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开封市第五区更名为第一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3月9日批准) ★撤销郑州市第五区,并入第四区(河南省人民政府1950年4月批准) 1951年 ★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地由开封市迁至郑州市(政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实施) ★撤销汝南市,并入汝南县(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平舆县,以汝南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驻平舆镇(政务院1951年4月26日批准) ★设立谷熟办事处(县级),以商丘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郸城办事处(县级),以潢川、淮阳、沈丘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设立淮滨办事处(县级),以故始、潢川、息县3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7月2日决定) ★撤销朱集市,并入商丘市,驻地由城关镇迁至朱集(河南省人民政府1951年8月3日决定) ★撤销郑州市第四区(郑州市人民政府1951年4月1日决定) 195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