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

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

贫血指的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因此如果患贫血,应该是RBC(红细胞)和HGB(血红蛋白)的值偏低;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发炎,白细胞的数目就会大大增加去吞噬发炎部位的病菌.因此,一个慢性贫血患者突患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可能在正常值范围之外的是红细胞、白细胞.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 导语: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呢?这个问题对于一般的患者来说是比较难以解决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提高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的重视,这种现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出现了增高的趋势,这是不正常的现象,需要人们重视起来,下面就来看看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怎么办的讲解吧。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一般反映的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从饮食上加以调理即可,饮食上多吃高蛋白和含铁高的食物就可以,像动物血、动物内脏、黑芝麻、黑木耳等等,炒菜最好用铁锅。 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现象是一种贫血的症状,面对这种症状的时候人们应该首先想到的是用食物来补充身体缺乏的营养元素,所以,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偏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患者应该多食用一些含铁的蔬菜水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 相信大家对于红细胞血红蛋白肯定不会太过于陌生的吧,其实红细胞血红蛋白就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血红蛋白在临床上面的意义是非常的重大,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红细胞血红蛋白的知识,下文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英文名称:MCHC。化验介绍: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种平均值,是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比积结果计算出来的,对贫血的鉴别有一定的价值。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大细胞性贫血(MCV)94~160fl(>94fl) ,(MCH)32~50pg(>32fl),(MCHC)32~36% 正细胞性贫血 (MCV)80~94fl ,(MCH)26~32pg,(MCHC) 31~3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V)72~80fl(<80fl),(MCH)21~25pg(<26fl) ,(MCHC)31~35% 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MCV)50~80fl(<80fl) ,(MCH) 21~25pg(<26fl) ,(MCHC)24~30% (<31fl) 正常参考值: 血球计数仪法、人工法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0~100fl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每个红细胞均含有一 定量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 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 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仪器型号:Sysmex KX-21型多项目自动血球计数仪器 Sysmex XE-2100型多项目自动血球分析装置 ●检测原理: 一、Sysmex KX-21 在自动检测法中的血红蛋白测量以氰化正铁血红蛋白法或氧合血红 蛋白法为主流。但这种方法血红蛋白转化速度慢,其处理液应进行妥善处 理,以及环境方面的考虑,并不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测量法。无氰HGB测量 法与氧合血红蛋白法相同,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转化成氧合血红蛋白,且 不含剧毒物。另外,由于可以测量正铁血红蛋白,如质控血那样的含有正 铁血红蛋白的血液也可正确进行测量。 二、Sysmex XE-2100 集中于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和氧化血红蛋白测定法的优点,不使 用毒性物质,使该方法成为自动检测的一个合适的方法。同时,由于该方

法可以用测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所以该方法也可以准确的测量含有高铁 血红蛋白的血液。

●试剂: 一、Sysmex KX-21 ⑴稀释液 ⑵WBC/HGB用溶血剂 ⑶2%EDTA二钾溶液 二、Sysmex XE-2100 ⑴CELLPACK(EPK) ⑵SULFOLYSER(SLS) ●标本吸入量: 一、Sysmex KX-21: 全血模式50lμ 二、Sysmex XE-2100:⑴手工模式130lμ ⑵自动进样器模式200lμ ●静脉血采血方法: 抽取病人静脉血2ml,于EDTA三钾抗凝的真空采血管中(1.5mgEDTA-K3 /ML)24小时室温保存。 ●操作步骤: 一、Sysmex KX-21 ⑴仪器在全血模式(WB)下 ⑵要在允许空白值内: WBC RBC HGB PLT 0.3?109/L 0.02?1012/L 1g/L 10?109/L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体内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本病的特点是细胞核发育障碍,与胞浆发育不同步,导致细胞未成熟便在骨髓中破坏,即无效生成。常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伴胃肠道症状。维生素B12缺乏明显时,可同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多发生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在较少进食新鲜蔬菜、肉类的人群中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偏食或过长时间烹煮食品、患自身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等,是该病的高危因素。 病因: 【1】.叶酸缺乏叶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富含于新鲜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主要在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吸收。以下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叶酸缺乏:①摄入减少:主要是食物加工不当。食物中的叶酸经长时间烹煮,可损失50%~90%。其次是偏食,如不食肉类或极少进食新鲜蔬菜;②需要量增加: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等需要量增加而未及时补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感染、溶血性疾病、某些皮肤病、肿瘤等消耗性疾病患者,叶酸的需要量也增加;③吸收障碍:腹泻、小肠炎症、肿瘤和手术及某些药物影响叶酸的吸收; ④利用障碍:抗核苷酸合成药物可干扰叶酸的利用。⑤叶酸排出增加:血液透析、酗酒可增加叶酸排出。 【2】维生素B12缺乏维生素B12也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又叫做钴胺。式存于肝脏及其他组织。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肾脏、肉类、鱼、蛋及乳制品等。维生素B12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①摄人减少:完全素食者因摄入减少导致缺乏;②吸收障碍:是维生素B1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可见于内因子缺乏(如恶性贫血、胃切除等)、胃酸和胃蛋白酶缺乏、胰蛋白酶缺乏、肠道疾病、药物(如对氨基水杨酸、新霉素、二甲双胍、秋水仙碱和苯乙双胍等)影响、肠道寄生虫或细菌大量繁殖消耗;③利用障碍:如先天性转钴蛋白缺乏。 一、临床症状 1.症状:①血液系统表现:起病缓慢,常有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②消化系统表现:口腔黏膜萎缩,舌乳头萎缩、色红,舌面呈“牛肉样舌”或镜面舌,可伴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或便秘;③神经系统表现和精神症状:对称性远端肢体麻木、记忆力及智力下降。 2.少数病例可出现锥体束征阳性、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眼睑水肿,下肢呈压陷性水肿,严重者出现腹腔积液或多浆膜腔积液,黄疸,易感染及出血倾向;少数病例由于髓外造血而发生肝脾肿大。 3.并发症:①心力衰竭:严重的贫血可使心肌缺氧而发生心力衰竭。②出血:由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导致,不少见。③痛风④精神异常:严重的巨幼细胞贫血不仅可发生外周神经炎,亦有发生精神异常者。⑤溶血:部分病人可在发病过程中出现溶血加重贫血。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大红细胞为主,中心淡染区消失,;MCV、MCH均增高,MCHC正常;网织红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增高。严重者全血细胞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各系细胞均有巨幼样变。红系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血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的其它组织。血红蛋白在任一时刻所含的氧气量被称为血氧饱和度(即SpO2)。 血氧饱和度是反映人体呼吸功能及氧含量是否正常的重要生理参数,它是显示我们人体各组织是否健康的一个重要生理参数。严重缺氧会直接导窒息、休克、死亡等悲剧的发生。 在肺部,氧气附着在受红细胞约束的蛋白质上,称为血色素(符号Hb),血液中的血色素有两种形态:氧合血红蛋白(HbO2)和还原血红蛋白(Hb),则 血氧饱和度SpO2=(HbO2x100)/(HbO2+Hb)x100% 血氧仪的测试原理是:氧合血红蛋白和还原血红蛋白在可见光和接近红外线的频谱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还原血红蛋白吸收较多的红色频率光线,吸收较少的红外频率光线;而氧合血红蛋白吸收较少的红色频率光线,吸收较多的红外频率光线。这个区别是SpO2测量系统的最基本依据。 为测量人体对红光和红外光线的吸收。红色和红外线发光二极管位置相互靠得尽可能近,发射的光线可透过人体内的单组织点。先由响应红色和红外光线的单个光电二极管接收光线,然后由互阻放大器产生正比于接收光强的电压。红色和红外LED通常采用时间复用的方式,因此相互间不会干扰。环境光线经估计将从每个红色和红外光线中扣除。测量点包括手指、脚趾和耳垂。 脉搏血氧仪提供了以无创方式测量血氧饱和度或动脉血红蛋白饱和度的方法。脉搏血氧仪的工作原理基于动脉搏动期间光吸收量的变化。分别位于可见红光光谱(660纳米)和红外光谱(940纳米)的两个光源交替照射被测试区(一般为指尖或耳垂)。在这些脉动期间所吸收的光量与血液中的氧含量有关。微处理器计算所吸收的这两种光谱的比率,并将结果与存在存储器里的饱和度数值表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血氧饱和度。 典型的血氧仪传感器有一对LED,它们通过病人身体的半透明部位(通常是指尖或耳垂)正对着一个光电二极管。其中一个LED是红光的,波长为660nm;另一个是红外线的,波长是940nm。血氧的百分比是根据测量这两个具有不同吸收率的波长的光通过身体后计算出的。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发表时间:2011-04-27T15:02:00.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马骅1 刘海虹2 [导读]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马骅1 刘海虹2 (1黑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 150008)(2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 150008)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2-0049-02 【关键词】血红蛋白生理检测 血红蛋白是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的结合蛋白质。每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多肽链,每条折叠的多肽链中,包裹1个亚铁血红素。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1个铁原子组成。血红蛋白分子量为64 458D。 (一)血红蛋白生理 每分子血红蛋白中的4个亚铁血红素含有4个Fe2+原子,可结合4个氧分子。因此,64 458 g血红蛋白,含铁4×55.84,可结合4×22.14 L氧,即每克血红蛋白含铁3.47 mg(即铁占0.347%),可结合氧1.38 ml。 血红蛋白除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外,尚能与某些物质作用形成多种血红蛋白衍生物。它们具有特定的色泽和吸收光谱,在临床上,可用以诊断某些变性血红蛋白血症或做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二)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 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很多,如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血铁法等,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为首选测定法。现就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法介绍如下: 1.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新生或的高铁血红蛋白再与氰结合成稳定的棕红色的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吸光系数,根据吸光度,可求得血红蛋白浓度。 2.方法取HiCN转化液5ml,加末梢血20μl,混匀后静置5分钟,用光径1.0 cm,波长540 nm的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OD(以水或稀释液调“0”),求得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 (三)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 血红蛋白测定的质量控制除了所用量器必须事先校准外(允许误差,5 ml吸管为2.5%,血红蛋白吸管为1%),还要进行下面几项质量控制。 1.多仪器的线性校正取50 g/L、100 g/L、150 g/L、200 g/L的HiCN标准参考液,在λ540 nm测出其A值(以HiCN转化液为空白),标准状态下其值应分别为0.135、0.271、0.407、0.543,如测定值与理论值不符合。 日常工作中测得的A值×367.7×K=Hbg/L或者将一血红蛋白含量较高的样品,分别稀释成1/4、1/2、3/4和原液四个梯度进行线性校正,仪器在200 g/L范围内应有良好线性,重复性试验 CV应≤2%。 2.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标准比色皿的光径和透光度应符合下述标准:光径1 cm的比色皿误差应<0.005 cm。 3.质控物的应用用来校准仪器和控制实验准确度的制品称为参考品;用于控制实验精密度的制品称为质控品(物)。 4.质控要求手工操作OCV≤3%,RCV≤6%,EQA DI≤2。 (四)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与血红蛋白量大致呈平行的相对应关系。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比例约为100:3,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改变的贫血时,两者的减少程度往往不一致。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降低程度较红细胞明显,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比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明显,因此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进行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一般来讲,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 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 g/L时即认为红细胞血红蛋白增多。一般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两类: (1)相对增多:指因血浆容量减少,造成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红细胞增多的症候群。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非造血系统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 ②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即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多功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其特点是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甚至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180~240g/L,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本病属慢性病和良性增生,但具有潜在恶性趋向,部分可转变为白血病。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都低于正常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①轻度: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至90g/L;②中度,90~60g/L;③重度:60~30g/L;④极重度:<30g/L。参考文献 [1]刘兰廷,黄如衡.高铁血红蛋白简易测定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6年03期. [2]陈耀强,王婧,万家义,谢均.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与其载氧功能相关的药物研究进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沈高山,谷怀民,闫天秀,魏华江.亚硝酸钠和氧合血红蛋白反应的拉曼光谱[J];中国激光;2008年09期. [4]李清文,高宏,黄昊,王义明,冯军,罗国安.血红蛋白与NO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表征[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8期.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组贫血。前者缺乏则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后者缺乏则“一碳基团”的转移发生障碍,棱苷酸特别是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减少,以致骨髓中幼红细胞内DNA的合成也受到影响。细胞分裂增殖的速度下降,因而导致贫血。除恶性贫血外,属于营养不良性贫血范畴。 其特征: 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缺铁性贫血贫血程度严重。维生素B12缺乏时,因周围神经变性导致肢端麻木、针刺、冰冷等感觉异常以及行走困难等神经系统症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1.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的临床症状、骨髓象及血象的改变相似,但维生素B12缺乏可有神经系统症状,而叶酸缺乏无神经系统症状。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象为大细胞正常血红蛋白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32Pg,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网织红细胞正常,即可做出诊断。②骨髓血片呈巨幼红细胞增多,红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质疏松。③血清叶酸值<6.8mmol/L(3ng/ml)、红细胞叶酸值<227mmol/L(100ng/ml)提示叶酸缺乏。④若叶酸值正常,应测孕妇血清维生素B12值,若<90pg/ml,提示维生素B12缺乏。 3.诊断 (1)有维生素B12生理需要量增加或偏食而致营养不良的病史。 (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液学改变。 (3)维生素B12浓度测定。若无条件进行该项检查,可予维生素B12进行治疗性实验,疗效显著亦支持诊断。 (4)除外其他原因昕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鉴别诊断:巨幼红细胞增多可见于:①红细胞生成的过度刺激(如失血或溶血);②膜表面积增加(如肝脏病时),红细胞容量增加,所以红细胞显得直径大,但较薄,中心浅染区扩大,在部分阻塞性黄疸和胆固醇增高病例,红细胞的表面积亦较大;③黏液性水肿、再生低下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骨髓增生性疾病;④红白血病、白血病、维生素B6反应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难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亦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尿毒症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可能时应测定血清中维生素B12及叶酸的含最以资鉴别。 药物治疗 1.维生素B12 B12体内储存为3~5mg,易于补充。B12的用量随病情轻重而定,开始时一般用100~500μg,每日肌注1次,连续2—3周,若神经系统损害明显,开始剂量宜大,每日500~1000μg肌注,以后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延睦,每周2次,待血象恢复正常后则改为每月1000μg,维持2~3个月,必要时作鞘内注射。20次肌注B12 1000μg可提供3mg的存储。 注射后2~3天内,大多数病人体力和食欲增加,舌炎改善,舌乳头在4—7日内再现,2~3周后恢复正常。血象显示网织红细胞增加,5~8日后上升至高峰,此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在1周后恢复正常。骨髓于6~10小时后巨幼红细胞明显减少。24~48小时后红细胞系统恢复至正常幼红细胞。可用甲钴胺口服剂,每片0.5mg,每日2~3次。 2.叶酸 体内储存为5~10mg,易于补充。叶酸缺乏者可每日口服5~10mg。维生素C能促使叶酸变成四氢叶酸而参与核酸代谢,可同时口服,每日300mg。若胃肠症状明显而不吸收时,在开始治疗的头2~3天内可改为肌注,每日10~15mg。连续治疗3个月,或至血象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在同一病历中,三个指数的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类方法见下表。 贫血的MCV,MCH,MCHC 分类法 [英文缩写]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参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临床意义] 根据以上三项红细胞平均值可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生理学变异】 1.升高新生儿升高约12%,妊娠约高5%。饮酒约升高4%,吸烟约升高3%。口服避孕药约升高1%。 2.降低激烈的肌肉活动约降低4%,6个月以前的儿童约降低10%。 【药物影响】

1.升高可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鲁米那(叶酸代谢障碍)、苯妥英钠、非那西丁(偶尔)、氨苯喋啶、雌激素、降糖灵(致叶酸或vitB12缺乏)、呋喃类、新霉素、异烟肼、环丝氨酸、氨基苯甲酸(诱致消化道吸收障碍所致)、氨基水杨酸、氨甲喋呤、秋水仙碱(伴vitB12缺乏),其中抗惊厥药约升高3%。 2.降低新双香豆素可发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理学变异】 1.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见于创伤或手术大出血时。 (2)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细菌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3)造血组织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导致的贫血。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 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 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综述20130924

大便隐血(FOB)检测试剂(免疫层析法) 综述 1大便隐血(FOB)产品的预期用途 1.1大便隐血(FOB)概述 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又称便潜血,是指少量的消化道出血,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红细胞被消化破坏,大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出血,只有在化验大便时才发现便中有少量的血细胞,由于长期少量出血,常伴有贫血症状。由于便隐血无法通过肉眼直接发现,导致绝大多数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并早期干预治疗,从而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如同隐性杀手一般潜伏在我们身体中。引起便隐血的常见病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包括食管炎、食管溃疡;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结核;十二指肠溃疡、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息肉;另一种是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包括食道癌、胃癌核、结、直疡癌(统称大肠癌)。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递增趋势,并成为国内癌症死亡的最常见病因。粪便隐血检查是临床检查胃肠道出血的检验指标,对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查有重要价值,仍是目前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结直肠癌唯一简单、可行的方法。目前主要采用化学法和免疫法两种。化学法是传统的粪便隐血试验方法,其敏感性好,操作简便,但影响因素较多,多种药物及食物都有可能造成化学法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近年来免疫学方法包括血红蛋白免疫法(HB法)和转铁蛋白免疫法(TF法),以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不易受干扰等多种优点,在临床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 1.2 大便隐血(FOB)的检测方法 1.2.1化学法(传统方法) 原理: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将受体试剂氧化并显色。 优点:结果显示快、清晰,结果可以半定量。 缺点:A.特异性差,受饮食影响大。含亚铁离子的食物和药物对结果有干扰,假阳性率30%。隐血检查前,指导患者应避免服用铁剂、动物血、肝类、瘦肉以及大量绿叶蔬菜3天,如有牙龈出血,勿咽下血性唾液,以防粪便隐血检查呈假阳性。 B.敏感度低,出血量>90μg/ml才能检出。 C.方法学限制条件多:患者提前准备时间长。由于取材部位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对显色的判断不同,故在同一方法的试验中,也可产生误差。 全新方法——四甲基联苯胺法(【便明】家用型便隐血检测试纸)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 英文名称: hemoglobin;haemoglobin; 定义1: 一组红色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 科植物根瘤中。人血红蛋白由2对珠蛋白组成四聚体,每个珠蛋白(亚基)结合1个血红素,其亚铁离子可逆地结合1个氧分子。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呈S形,提示亚基之间存在正协同作用。 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二级学科) 定义2: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些无脊椎动物血液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一组红色含铁的携氧蛋白质。具有4个亚基。 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化学(二级学科) 血红蛋白(haemoglobin;hemoglobin;ferrohemoglobin;Hb;HHb )每一血红蛋白分子由一分子的珠蛋白和四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珠蛋白约占96%,血红素占4%。 α和β都类似于肌红蛋白,只是肽链稍短:α亚基为141aa;β亚基为146aa。α和β亚基隔着一个空腔彼此相向。 构成 血红蛋白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运载氧的一种蛋白质。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四个亚基构成,分别为两个α亚基和两个β亚基,在与人体环境相似的电解质溶液中血红蛋白的四个亚基可以自动组装成α2β2的形态。血红蛋白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把血红素分子抱在里面,这条肽链盘绕成的球形结构又被称为珠蛋白。血红素分子是一个具有卟啉结构的小分子,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与一个亚铁离子配位结合,珠蛋白肽链中第8位的一个组氨酸残基中的吲哚侧链上的氮原子从卟啉分子平面的上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当血红蛋白不与氧结合的时候,有一个水分子从卟啉环下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而当血红蛋白载氧的时候,就由氧分子顶替水的位置。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和症状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和症状 对于很多可怜无家可归的儿童来说,救助中心成了他们可以依靠的居所,那么这些孩子们有很多都是因为有疾病所以才被抛弃的,据了解,每一年各种原因导致的这些孩子们都在成倍增加,也让我们备受关注,其中有很多的孩子都是有病的。很多孩子因为贫血,营养不良所以生长发育不好,身高和身体素质要比正常的孩子差很多,其中就有很多孩子得了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症。下面是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和症状 1、摄入不足: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肝、肾、肉类较多,奶类含量甚少。叶酸以新鲜绿叶蔬菜、肝、肾含、较多。维生素B12主要需要量成人为每日2~3g、婴儿为每日0.5~1g。叶酸的生理需要量成人为每日50~75g。婴儿为每日6~20g。如不及时添加辅食、或年长儿长期偏食,易发生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

2、吸收和利用障碍:在慢性腹泻小肠切除,局限性回肠炎、肠结核等皆可影响维生素B12与叶酸的吸收,肝脏病、急性感染,胃酸减少或维生素C缺乏,皆可影响维生素B12与叶酸的代谢或利用。 3、需要量增加:未成熟儿,新生儿及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物质需要量相对增加,如摄入不足,则易缺乏。反复感染时,维生素B12吸叶酸消耗增加,从而需要量增多而易导致缺乏。 4、先天贮存不足:胎儿可通过胎盘,获得维生素B12叶酸贮存在肝脏中,如孕妇患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则新

生儿贮存少,易发生缺乏。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小儿。叶酸缺乏者4~7个月发病、而维生素B12缺乏者则在6个月以后发病。其中单纯用母乳喂养又不加辅食者占绝大多数。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一般表现 多呈虚胖体型或轻度浮肿,毛发稀疏、发黄,偶见皮肤出血点。

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这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化验项目,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判断你是否贫血,它常包含在血常规检查项目里同时测定。[别名]血色素[英文缩写]HGB,Hb [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 女:110--150g/L(11.0--15.0g/dL) 新生儿:170--200g/L(17.0--20.0g/dL) [临床意义]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3.病理性升高:(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5)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作为一个常见的检查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总是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一个异常的指标,是不是代表着身体患病也并不是十分的明确,但是是提示身体有可能患病。所以,为了避免造成误诊或者是延误病情的诊疗,最好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偏高是怎么回事。 反复多次检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高于正常标准以上,应该属于“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又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于“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其特点为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增多,血液粘稠度增高,常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临床表现有皮肤粘膜红紫、脾大、高血压,易并发血栓、栓塞及出血,起病隐袭,病程进展缓慢,终末期常出现骨髓纤维化、全身衰竭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等。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关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如

下:(1)HGB≥ 185 g/L(男),或≥165 g/L(女),或有其它红细胞容积增多的证据。(2)有JAK2V617F或其他类型JAK2基因突变(JAK2V617F基因点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的发生率为65%~97%)。(3)能除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2、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常见于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久居高原引起)、慢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先天性心脏病、肺换气不良综合征;以及某些肿瘤、囊肿和血管异常引起的红细胞增多如肝癌、肾上腺样瘤、肾囊肿、肾盂积水、肾移植后等。 1、还算不上典型的代谢综合症,典型的代谢综合症一般包括“四高一低”(即高血压、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高甘油三脂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但你的问题也很多,已经出现明显的脂质代谢紊乱,中度脂肪肝,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出血、脑血栓、心率失常以及肝纤维化等。 2、血压怎么样?葡萄糖6.2 ,处于参考值边缘,建议做糖耐量试验。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及医学意义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及医学意义 血红蛋白(hemiglobin)测定是一项非常普及的血液学检测项目,其最广泛的应用就是判断你是否贫血,虽然它不是血液细胞学检测项目,但常包含在血常规细胞学检测项目里与血液细胞学分析同时测定。该项目以前也称为血色素测定,该项目的英文缩写是HGB或Hb,正常参考值范围如下: 成年男性:120~160 g/L(12.0~16.0 g/dL) 成年女性:110~150 g/L(11.0~15.0 g/dL) 新生儿:170~200 g/L(17.0~20.0 g/dL) 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

临检--血红蛋白测定 图文

血红蛋白测定 【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除SHb外 ICSH推荐参考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公害。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操作 (1)直接测定法 ①加转化液:试管内加5ml HiCN转化液 ②采血与转化:取全血20μl,加到盛有转化液的试管底部,用上清液反复冲洗吸管3次,充分混合,静置5min ③测定:以符合WH0标准的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处,光径(比色杯内径)1.000cm,HiCN转化液或蒸馏水调零,测定吸光度(A) ④计算:根据样本的吸光度(A)直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g/L) (A为测定管吸光度,44为毫摩尔消光系数,64458/1000为1mol/L Hb溶液中所含Hb 克数,251为稀释倍数) (2)HiCN标准液比色法测定 ①标准曲线绘制和K值计算 HiCN参考液(50g/L、100g/L、150g/L、200g/L),分别测得540nm处的吸光度,以参考液血红蛋白含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求出K值。 ②样本吸光度(A) ③通过标准曲线查出样本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计算,血红蛋白浓度Hb(g/L)=K ×A 注意事项 (1)标本: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超过30×109/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测定。 (2)HiCN转化液是一种低离子强度、pH近中性的溶液(7.2±0.2)。样本中白细胞过高或球蛋白异常增高时,HiCN比色液会出现浑浊。解决方法:白细胞过高引起的浑浊,可离心后取上清液比色;球蛋白异常增高(如肝硬化者)引起的浑浊,可向比色液中加入少许固体氯化钠或碳酸钾,混匀后溶液澄清再比色。 (3)氰化钾试剂是剧毒品,测定后的废液应收集于广口容器中,首先以水稀释废液(1:1),再按每升上述稀释液加次氯酸钠35ml,充分混匀,敞开容器,放置15h以上,使CN一氧化成C02和N2挥发,或水解成C032-和NH4+,再排入下水道。废液不能直接与酸性溶液混合,因为氰化钾遇酸可产生剧毒的氰氢酸气体。

如何提高血红蛋白含量

如何提高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是体内运输和交换氧气的必需工具,如果血常规报告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同时发现自己有上述症状,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是患了贫血。缺铁性贫血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均有影响,应及时改善应对,可在日常饮食中注意多进食含铁质丰富及蛋白质丰富食物,而维生素C可帮助铁质吸收。补铁食物有动物内脏、动物血液、牛肉、猪肉、羊肉、蛋黄、鱼类、贝类、深绿色蔬菜等。此外补充铁剂,可以服用贫血常用的铁,之缘片,用以补充铁、蛋白质等血红蛋白必须的造血原料,一般两个月左右血红蛋白可恢复正常值。 摄入含铁量丰富的食物 贫血是身体内的铁元素缺乏引起血红蛋白偏低,那么多吃一些铁含量丰富的食物。铁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可以分类两大类,其中动物肝脏、红色肉类(牛、羊肉)和蛋黄等属于含铁量较高的动物性食物,而黑木耳、香菇、油菜、大枣、核桃仁等是铁含量较高的植物性食物的代表。不过,有专家做过分析,100g猪肝中所含的铁为25mg,而100g大枣里面所含的铁仅为2.1mg,因此,相比较而言,动物性食物的补铁效果比 水果和蔬菜促进身体对铁的吸收: 除了从餐饭中补充铁外,还可以多吃些水果。因为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及苹果酸,这类有机酸可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增加铁在肠道内的溶解度,有利于铁的吸收。进餐中一定要荤素搭配,吃肉类的同时要多吃蔬菜来补充维生素C 促进铁吸收,另外,用铁锅炒菜也能起到一定的补铁作用。 补充含蛋白质的食物: 铁质和蛋白质可以合成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一类是奶、畜肉、禽肉、蛋类、鱼、虾等动物蛋白;另一类是大豆,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补充蛋白质进一步促进体内血红蛋白的合成。

巨幼细胞性贫血

39 技术导航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6453527.html,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 12缺乏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骨髓造血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其特点是骨髓造血细胞呈现典型的“巨幼变”,骨髓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与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质发育成熟不同步,胞核较胞质发育滞后,形成形态和功能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巨幼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贫。 一、病因 1、叶酸的代谢与吸收:叶酸又称蝶酰谷氨酸,属水溶性B族维生素,其性质极不稳定,经长时间烹调、煮沸,其中的叶酸损失50%~90%。人体必须从食物中获得所需叶酸,人体内叶酸的贮存量为5~10毫克,每天叶酸需要量为200微克。叶酸及其代谢产物主要从尿中排泄,胆汁及粪便中也有少量叶酸排出。胆汁中的叶酸浓度是血液中的2~10倍,排出后大部分可由空肠再吸收。每日排泄量为2~5微克。 人体内不能合成叶酸,叶酸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性食物中,尤其富含于新鲜的水果、蔬菜、肉类食品中。食物中的叶酸进入胃后,在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吸收,吸收后转变为N5-甲基四氢叶酸,在维生素B 12的作用后去甲基成为四氢叶酸,又经门静脉入肝脏贮存,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中。 2、维生素B 12的代谢与吸收:维生素B 12又名钴胺素,是一种含钴的分子,亦属于水深性B族维生素。维生素B 12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心、肝、肾、鱼、肉、蛋类、乳类等。人体不能合成,亦不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正常人体每日需要量为1微克,每日正常膳食中维生素B 12含量为2~10微克,经烹调后可损失10%~30%。每天由尿中排泄的维生素B 12约为30微克。大量摄入维生素B 12时,约有70%由尿中排出。食物中的维生素B 12在胃内先与R-蛋白结合,到十二指肠后,在胰蛋白酶的参与下,与胃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结合成维生素B 12-内因子复合体。少量维生素B 12亦由胆汁排出,其中2/3由内因子从肠中再吸收。故除非是绝对的完全素食者或维生素B 12吸收障碍 者,一般不容易发生维生素B 12 缺乏症。 图2 维生素B 12吸收示意图 图1 叶酸吸收示意图

血红蛋白测定及注意事项

(2)以上述同样的方法取血,并使血红蛋白转化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然后以转化液作空白,测定标本吸光度A。 (3)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即Hb(g·L-1)=K×A (6.2-2) 3.使用沙里氏血红蛋白计测定 沙里氏比色法是用HCl使血红蛋白酸化形成棕色的高铁血红蛋白,然后和标准比色板进行比色。 (1)沙里血红蛋白计主要具有标准褐色玻璃比色箱和1只方形刻度测定管组成。比色管两侧通常有两行刻度;一侧为血红蛋白量的绝对值,以g·dl-1(每100 ml血液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表示,从2~22 g;另一侧为血红蛋白相对值,以%(即相当于正常平均值的百分数)来表示,从10%~160%。为避免所使用的平均值不一致,因此一般采用绝对值来表示。 (2)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①用滴管加5~6滴,0.1mol·L-1 HCl到刻度管内,(约加到管下方刻度”2”或多或10%处)。 ②用微量采血管吸血至20 μl(方法同上述),仔细揩去吸管外的血液。 ③将吸血管中的血液轻轻吹到比色管的底部,再吸上清液洗吸管3次。操作时勿产生气泡,以免影响比色。用细玻棒轻轻搅动,使血液与盐酸充分混合,静置10 min,使管内的盐酸和血红蛋白完全作用,形成棕色的高铁血红蛋白。 ④把比色管插入标准比色箱两色柱中央的空格中。 ⑤使无刻度的两面位于空格的前后方向,便于透光和比色。用滴管向比色管内逐滴加入蒸馏水,并不断搅匀,边滴,边观察、边对着自然光进行比色,直到溶液的颜色与标准比色板的颜色一致为止。 ⑥读出管内液体面所在的克数,即是每100 ml血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克数。比色前,应将玻棒抽出来,其上面的液体应沥干净,读数应以溶液凹面最低处相一致的刻度为准。换算成每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克数(g·L-1)。 [注意事项] 1.取血前要做好充分的消毒。 2.血液要准确吸取20 μl,若有气泡或血液被吸入采血管的乳胶头中都应将吸管洗涤干净,重新吸血。洗涤方法是:先用清水将血迹洗去,然后再依次吸取蒸馏水、95%酒精、乙醚洗涤采血管1~2次,使采血管内干净、干燥。作为学生练习,微量采血管可反复使用。 3.使用血红蛋白仪测定时,吸样管应插入试管底部,避免吸入气泡,否则会影响测试结果。仪器连续使用时,每隔4小时要观察一次零点,即吸入文齐试剂,用“调零旋钮”使仪器恢复到零点。仪器用完后,关机前要用清洗液清洗。否则会影响零点的调整。 [实验结果] 报告该实验动物的血红蛋白浓度。并将全班的结果加以统计,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思考题] 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年龄的关系? 影响血红蛋白含量的主要因素?※1.HiCN转化液:即文齐氏液,有标准商品出售。也可配制:高铁氰化钾(K3Fe(CN)6)200 mg,氰化钾(KCN)50 m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140 mg,Triton X-100 1.0 ml,蒸馏水加至1000 ml。过滤后为淡黄色透明液体,pH 7.0~7.4,置有色瓶中加盖、冷暗处保存。如发现试剂变绿、变浑浊则不能使用。 2.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血红蛋白 (1)取血、血红蛋白转化和比色同前述1、2的方法,得到标本的吸光度A。 (2)根据标本吸光度A直接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