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49——1976)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坚持群众路线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大倒退”原因: 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 “八五”( 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 分 “九五”( 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 )原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受苏联 (1 3 )影响: 建设经验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快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十五”( 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 增强国防力量。( 分,答到任意两点给 4分) 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 (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一 “十一五”( 20064 — 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意义: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分,任意两点,每点2分。) 五”计划意义何在?( 6):???????? 分) “十二五”( 2011—2015 义现代化建设起步。(2分) 材料三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 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 来怎样的影响?(4分)
2.(2014· 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
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制 3.(2014· 课标全国Ⅱ,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4.(2012· 课标全国,32)新中国的经济建设(1958年) 命题重点,尤其 5.(2011· 课标全国,32)20世纪60年代中国农村经 关注一五计划与 济政策的调整 计划经济体制 划经济、统购统 (2013· 课标全国Ⅰ,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 2.可以适当补充计 经济政策比较 (2011· 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 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 步形成
销等相关知识
3.新时期的经济建 设,偶有涉及但 难度不大,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建立
(2012· 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
(1992年下海潮)
不要深挖教材
时空坐标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A、对外贸易的发展
C、实施“一五”计划
B、“大跃进”的推行
D、纠正“左”倾错误
3、(2015· 福建文综,18)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
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经济方面: (1)、举措:采用自愿互利、逐步推进、赎买方式成功地实 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2)、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 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2、政治方面: (1)、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针织协商的 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 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 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 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第12讲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 曲折发展
(1949年——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011~2015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备考建议
考纲考点 命题思路 1.(2015· 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工业化) 备考建议 1.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是本单元的
并积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 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件外交大事。 70年 代对外关系获得重大突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 邦交正常化。
阅读并思考: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什么?
1、(2015· 江苏·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 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 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 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 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训练: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对比解读正确的是( ) 解析: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是在 1967年,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投 入使用,“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 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问世时间 1973年,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出 现在1965年。 A、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③时期:第一颗氢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 ④ 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称、超级计算机诞生
9——1978)
1、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
特征: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 功等在内的多项成就; 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3、文化:教育事业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1956年“双 百”方针提出,活跃了文学艺术界。
2、(2015· 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 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史实梳理——经济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后,着手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根本好转。1953年 出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 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年9月至1957年12月,中共贯彻执行和发展“八大”路线,领导经 济建设取得了好成绩,如超额完成“一五”计划,1957年成为建国以来经济 工作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
2、科技: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
思考: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是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 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的道路上,有成功,也 有失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取得哪些成就?有哪些失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对应训练: 1、(2016·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 19)从1949年10月到 1956年底,中国私营工商业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中央和各级 政府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 作,各得其所”。其次,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逐步地、有计划 地开展公司合营。这两个阶段( ) A.工商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共同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利用 C.发展目标主要是恢复国民经济 D.分别属于过渡时期和建设时期 2、中国在1965—1976年间出现了三次经济复苏回升,本别是在 1965年、1973年、1975年。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 路线、 “文化大革命”、 外交:
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 土地改革、稳定 物价、社会主义 改造、过渡时期 总路线、“一五 计划”、社会主 义制度初步形成、 布拉吉和列宁装
思想、文化、科技
思想: 《论 十大关系》 文学艺术: 双百方针 教育:扫盲 教育
社会 主义 建设 在曲 折中 前进 19561978
联合国席位恢 复、中美关系 正常化、中日 建交
《论十大关系》、 “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一 五计划”建设成绩、 三年经济困难、“八 字方针”、“文化大 革命”对经济破坏、 周恩来“纠左”、邓 小平全面经济整顿
思想:
《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
“两弹一星”、 “东方红一号”、 科技: 杂交水稻、北京电 视台试播 文化:“教育大革命”、 文革对教育、文艺的破 坏、恢复高考
合作和政治协商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 六七十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盛行;“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 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见者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3、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 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 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1958年到1960年。通常称为“大跃进”的三年,党在指导方针上发生了 严重的“左”倾错误,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浮夸风和“共 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表明了探索中的曲折。
特征: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 4 、1960年冬至 1966 年春,是调整国民经济的五年。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 。 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了比较顺利的 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 “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 5、“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 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考纲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课标提示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材对应内容:
必修一:第21、22、26课
必修二:第18课 必修三:23、27、28、29课
史实要点
阶段 过渡 时期 19491956 政治、外交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新中国成 立、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1954年宪法、三大 政治制度的确立、 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交政策、基本外交政策、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 瓦会议、万隆会议
2、“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 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论基础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
[史论归纳]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多快好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
省 高速度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生态环境严重破 坏
1、经济建设要遵 循客观规律,不能 盲目求快;
2、现代化建设必 须从中国的实际 出发; 3、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把发展生 产力放在首位; 4、要坚持民主集中 制原则,发扬党内民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大炼钢
铁
一大二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
运动
“文化大革 命”
公 以阶级
斗争为 纲
的生产积极性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 响
史实梳理——政治(1949——1978) 一、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1、新中国政治制度建设
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提供了基本政治框架。这一 时期,《共同纲领》是指导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 开和宪法的颁布结束了《共同纲领》代行宪法的使命,政协则成为民主监督的 参政议政组织继续存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 着政协制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左倾错误发展
3、民族关系方面 (1)、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压迫、 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
(1)、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2)、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 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 寻求和平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