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镇的历史

一、小榄镇的历史沿革




来源于:中山政协

小榄历史悠久。现是广东省中山市下辖的一个镇。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14万。因境内溪流环绕,俗称榄溪;小榄人酷爱菊花,菊艺盛名,故又称菊城。
敬告:本文版权归中山网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必须保留网站名称、网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随意删改文章任何内容,我社将保留法律追究权利。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2710556.html,

小榄的创建及沿革

小榄原为大榄都的一部分。大榄都原名宁安乡,位于香山县治西北。宋代为濒海要区,宋末始置香山寨冈头村外,是为开村之始。(由1267年起算距今已七百余年)相传南宋度宗咸淳?辰年间有武将杜国公帝芬者,奉母来榄居住,宋亡后隐居冈头村,遂为开村的祖先;其后栖止者渐众,乃有永宁乡,潮居里,宁安乡之名。编立国籍(即今之户口册),遂有大榄都之称。并以宋度宗时因苏妃潜匿之祸,由南雄珠玑巷逃难南来者日众,原属于大榄都之大榄、小榄、海洲、九洲基等村,合称为榄乡。迄明清两代,虽曾遭康熙三年(1664年)迁界祸变,而榄乡之名尚无变易;但陵谷变迁,沧海易貌,地域自有不同。小榄与大榄隔涌下望,间以双美桥一度(俗称拱桥),于是有两之称。辛亥革命初期,合称为榄镇,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
东区——九洲基、下基、基头、沙口东部。
南区——大榄乡全部。
西区——五福堂、安隆坊。
北区——?口、沙口北部。
中区——慈恩坊、华帝坊、西闸七街等。
此外,统以西海十八沙、东南西北香灯沙及村心沙。
1923年榄镇划为县属第三区,榄乡则称为小榄镇。
1930年县府迁移到唐家湾(县长黄居素),三区位居西海,曾一度易名为西海区。
1932年间因选举省参议员,以乡为单位,每乡代表1人,为争取代表名额,三区划为一镇五十三乡。
1934年间又缩编为一镇三十二乡。小榄镇之区域,均以环绕镇之大涌(俗称水色匝)为限。
1938年间,曾一度改为第二区。
1946年10月,再一次缩编为一镇八乡,名称与区域虽有变更,而小榄镇之区域则不变。
解放后1963年间,曾将小榄镇改为十三区,后又改为永宁区。镇境则展辖至永宁乡之四圣宫大街,东区乡之跃龙桥街,北区之沙口,面积因而扩增了。


小榄政治制度之更迭

小榄镇原名榄乡,是榄都的一部分。榄都则包括小榄、大榄及西海十八沙,东南西北香灯沙、村心沙等。宋末时才设香山寨于大榄都。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巡检分司,主理民政和治安的任务,是为小榄设官治理之始。(见祝

志)
香山寨旧址(见申志),至建文元年(1399年),巡检长学重建分司新署于此,明崇祯十年(1637年),分司署设在寨前(见榄屑),后该署又迁小榄慈恩庙左侧陈家祠,以巡检一人掌理全部民政及治安,至辛亥革命(1911年)后始裁撤。
榄乡公约——清嘉庆年间,地方不靖,乡人禀准县令金毓奇,设榄乡公约于晚市街何舜举祠(俗称积厚祠),约内绅士由八股内人士充任,约绅共4人,多是何、李、麦三姓的人(八股详榄山书院文内),是为乡约设立的原始。至清光绪年间,乡约迁设于主帅庙后街,再迁于榄乡义仓(细庙前街公局乡约),掌理乡中自治事务,兼为调处民间纠纷机构。公局辖武装壮丁250人(俗称二百五),分驻镇内要点;并巡船18艘,分驻西海十八沙,复增升平卡于七埒。后又迁至西区财帛星君庙,又设和平卡于第一埒,是为后来护沙队的开端。
右营都司署——署内设都司一员,该员原驻谭州,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奉命于每年春冬两季移驻小榄,都司署设于?口,负责守卫地方。(见祝志)
六卡是清末设立的。分属如下:寨前卡——在大榄茶亭侧。徐源卡——在西区徐源社。赤北卡——在下基赤北庙。一埒卡——在第一埒闸头。东埒卡——在沙口东埒口。沉槎卡——在竹桥头陈圣庙。
辛亥革命后,分司署及都司署均已撤销,合并国助理员公署,统一主理小榄民政及治安事务,乡约则仍设立。
民国五、六年间(1916年至1917年),又将助理员公署改为警察区署。当时小榄地方不靖,土匪猖狂,各乡民有武装联合,以防御盗匪,称为民团。小榄镇方面,下基、东庙、沙口、?口、大榄、新市、大庙前等各商店,也武装起来,是为商团。若由住户联合组织的,谓之自卫后备队。
民国十六年(1927年),警察区署又改为警察所,乡公约又改为第三区区事委员会。对于山坟管理事,设坟山管理委员会。教育方面,有教育委员巡视学务。护沙方面,设护沙局,用以征收护沙费,保护是有名无实的。
民国廿一至廿三年间(1932年至1934年)敬意所易名第三区公安分局。治安方面除警察外,增设地方警卫一大队。后将警卫大队缩编为一中队,归区公所筹备委员会管辖,各乡则设有乡长,也行了保甲制度,乡镇方面,则有保甲长。民国廿三年起实行了区镇长制,成立了第三区区公所及小榄镇公所,直至日军入侵沦陷时,在汪伪政府统治下,区公所改为三区行政公署。武装方面:则有联防分局辖下的联防队,原来的自卫后备队改为联防后备队,属联防分局管辖。各乡的乡长,也有新旧之分,

国民党遗下的是旧乡长,由汪行政区署委派的称打新乡长。
民国卅四年(1945年)光复后不久,撤销区长,民政治安统归警察所主理,另增设一联防指挥所,也是武装机构。
按:上列各政制的转变,由民国元年(1912年)起至1949年是由追忆所得而写成的,各机构转易的年数,或有未尽详确及遗漏的,容待更正。
自1949年10月解放后,小榄政制改为第三区人民政府和小榄镇人民政府,行区镇长制,各乡改为乡人民政府,仍设乡长制。治安方面,设民兵部。保甲长制则撤销了。镇内分为廿九坊,设坊代表。1953年才设立公安派出所。至1956年区府改为永宁区人民委员会和小榄镇人民委员会。两个机构内部大致分为:民政、文教、建设、财经、卫生、交通各项工作。镇内各坊亦合并为各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同时有治保会、妇女会。1958年成立小榄人民公社,跟着和南头、东凤等地方合并为大公社。1959年3月又与南头、东凤等分开,依旧为小榄镇人民公社。街道方面编为三段,每段一管
理区办事处,分辖新市、大市、蓝田、镇西、?口、回澜、沙口、云路、莲塘、登云(1980年设立)、下基、桑市、大涌边、白莲池、潮南等15个街道居民委员会。另设立菊城农场,辖管下属5个生产队。
1983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中山撤县设市,改称中山市。1986年,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撤区建乡(镇),以乡(镇)管村的规定,并同意中山市保留小榄镇,撤销小榄区公所,将原小榄区公所所辖区域除高沙、裕民、同乐、兆隆、东升、新成、永胜等8个乡划归东升镇管辖外,余下区域划归小榄镇管辖,并撤销永宁等16个乡建制。为使新的小榄镇筹建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决定:于12月3日成立小榄镇筹建工作委员会。
1987年1月1日,小榄镇人民政府、小榄区公所合并并迁往东区镇塘新政府大楼办公。同年2月23日,在小榄镇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产生了以钟彪同志为镇长的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新的小榄镇分别设置新市区、沙口区、下基区、永宁等4个办事处和九洲基、东区、西区、北区、福兴、竹源、沙口、埒西一、埒西二、织东一、织东二、织西、埒东、联东、宝丰、菊城等16个管理区。


榄镇大围之沿革

录自救围特刊何印川稿 1947年7月
榄镇位处西江下游,每年于雨季(农历四月至七月名为汛期)时后,西潦顺流而下,三角洲地区,必被淹浸。清咸丰四年洪杨乱后,何太史少直(瑞丹)创筑大围,自东埒口起,沿榄面沙而迄米步?、流板、企头埒?乐耕、鹅子洲,折向西经第一埒、第四埒、第一埒、木头涌、而至寨

前、忠心海,折向北经九?、西石排,东石排、向东沿大海经上沙口鸡肠?、指海等处共十三度。流板涌口太阔,闸门一连三度,俗称三度闸。第四埒、上沙口两处,涌口狭窄,则建暗闸。光绪初年,榄乡公区增建第九咀水闸一度。考何太史创筑大围,苦心策划,历十四年(自咸丰四年至同治六年)始全部完成,功在桑梓,诚不可没。逮民国三年,袁瑞庭少将以德来围围基单薄,不足以防御洪流,乃发起于榄面沙筑新围基长约七百余丈。当时董其事者,何协咸、李仁卿、刘荣阶、李爵卿诸公也。故民国四年乙卯水灾,吾榄安然度过,实新堤之功也。至民国十四年,麦茂才召夔,亦曾一度发起修筑,拟将全部围基加高培厚,可以驾驶车辆,同时建筑通底大围,引乡内市区积潦向下流宣洩。乃呈准广东沿河处委派技正柯维廉(瑞士人)率测量队到榄,将全围实施测验,费时月余,始克蒇事。当日柯技正之计划,分甲乙丙三等,著有修理榄镇大围工程计划书。只以时局杌陧,筹款维艰,未能实行,乃将其计划书付诸于民,以待贤达。迨抗战军兴,沧陷六载,沙口一带围基,被敌蹂躏。抗战胜利后,袁瑞庭少将复员回里,鉴于第九咀水闸崩溃之险状,以指海闸门压,不堪防潦,且闸趸不坚,渗漏更多,于是将闸堵塞,另筑新堤于闸外。是年九月乃倡议合修围,将全围加高二尺,培厚四尺,闸门压重新购换,并以鸡肠?闸贴近海边,拟另辟涌口,以期一劳永逸。爰策动乡人征工修筑,卒以财力不逮,物力欠缺,只将全围仅修三千余丈,尚有六千余丈未及修筑。后和丰之崩陷(民国卅七年戊子六月事),忠心海之危险,大有围、广成围之单薄,均未及修理,良可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