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定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定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定

(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量。

(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3).技术水平不变。

(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5).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劳动和资本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而充分的相互替代。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 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 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 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可能前景,它全力解决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这个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它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是区别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将经济增长源泉完全内生化,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推演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个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它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则经济增长决定于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了一种似乎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该模型的重大作用是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匮乏从而阻碍经济增长这一要害,也指明了只要资本持续形成,经济便会持续增长。但这一模型存在不少缺陷,受到后来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资本-产出比不变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该模型过分强调“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却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且具有“刀锋”性质,即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正统模型。 由于它的不足,后由索罗、斯旺等经济学家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不断修改前人的经济模型,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大潮。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了经济增长不仅在于劳务和资本,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等。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它以收益递减为前提,而长期增长必然以收益递增为前提,虽然引入了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本身是外生决定的、不确定的资源,难以对经济长期增长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并且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这意味着市场信息充分,产品同质,不存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问题。但是这种过于理想的市场环境却不能带来理想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各地区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会趋同,政府和政策变化等对产出和消费却没有长期影响,且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 在此基础上,罗默、卢卡斯等人建立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的知识积累增长模型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提高经济增长率即努力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习题详解(第4章 内生增长理论)

任保平《宏观经济学》 第四章 内生增长理论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是什么? 答: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生产函数的性质进行了规定,即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模报酬不变;更严格的稻田条件规定在要素趋于无穷大时,要素的边际收益为零,即()lim 0k f k →∞ '=。在索洛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稳态的存在;在拉姆齐模型中,这个条件保证了目标函数的收敛性。但根据这一条件,随着资本增加,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会收敛于利息率,这时,如果没有相应的劳动力增加,则不会再有投资,经济也停止增长。而在现实中,发达国家人口几乎停止了增长,资本也较不发达国家丰富,但发达国家的资本却没有流入最贫穷且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现实出现了偏差,这种偏差又被称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尴尬境地”。 2.新古典增长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继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期,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和阿罗等经济学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提出的,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与整个60年代。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个: (1)假设条件不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假设资本边际收益不变。这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关键区别。另外,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假设技术是外生的,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认为技术和资本一样,是“内生”的。 (2)储蓄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下经济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经济持续增长。 (3)结论不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率是内生的,即促使经济增长的因素是模型内决定的,储蓄和投资会引起经济的长期增长。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结论则是经济增长取决于外生的技术进步,而储蓄只会导致经济的暂时增长,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3.包含了“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以什么样的函数形式将这两个假定内生化的?又是如何解决了竞争性均衡与规模报酬递增的矛盾的?为什么说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上存在问题? 答:(1)“干中学”的含义是指企业增加其物质资本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率生产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数据中心

虚拟经济新增长逻辑初探 马艳(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产品呈现出定价方式预期化、表达方式符号化,运作方式数字化,实现方式未来化的特征;使得企业组织形式、商品和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价值关系和经济效应法则出现非实体化、无形化的虚拟化趋势和非传统化的变革,这便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逻辑和作用力度。 关键词:虚拟经济新增长逻辑 人类对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历史悠长,而且,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尤其是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更是成就卓越。但是,综观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我们可以发现,迄今为止,人类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具有三大时代局限:一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现实出发点都是实体经济,而没将虚拟经济这一经济形态作为研究的现实基点;二是经济增长要素都是实际经济增长要素,即实际的资本,实际的劳动,实际的技术,而虚拟成分没被考虑进来;三是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关系是物质的价值关系,也就是所反映的价值关系是以一定物质资源为载体的价值关系,而无法将虚拟价值关系收入研究视野之中。 在虚拟经济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背景下,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产品呈现出定价方式预期化、表达方式符号化,运作方式数字化,实现方式未来化的特征;使企业组织形式、商品和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价值关系和经济效应法则都有了虚拟化的趋势,从而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逻辑和作用力度,这不仅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逻辑 经济社会中的虚拟成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滋生与成长起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虚拟资本的分析,它在传统经济中就存在着,它实际是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发展的产物。信用的高度发展使货币成为完全虚拟的价值符号,同时又促进了借贷资本可以多倍于现实资本的扩张,这些都为虚拟资本产生提供了制度前提。虚拟资本最初采取的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第11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1)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2)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3)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1) 索洛稳态定义 (2)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3)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 条件) (4)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1) 储蓄率增加情况 (2)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N N N K AF N N K AF N K K N K AF K N K AF K A A Y Y N K AF Y ???*+???* +?=?=),(),(),(),() ,( 假设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1。根据欧拉定理: 1 对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简称CRS )的理解。第一,经济规模足够大,以至于来自专业化分工的收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已不存在。当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时,只能重复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使产出翻倍而不能带来更多;第二,强调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的相对次要地位。本章的一道作业题也表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逾越的。

总量表达式2 N N K K A A Y Y N K AF N N K AF N N K AF K N K AF K ?-+?+?=?-=??*=??* )1(1),(),() ,() ,(θθθθ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N N k k K K N N y y Y Y ?+?=??+?=? 人均量表达式 k k A A y y ?+?=?θ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 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3(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 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A A ?)带来的增长。A 4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 ),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 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A 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 A 利用:])1[(K K N N Y Y A A ?+?--?=?θθ 二、稳态分析 2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资本的收入份额θ是0.25,劳动的收入份额θ-1是0.75。这意味着,资本年增长率如果为3个百分点,导致产出增长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 3 如果将资本进一步细化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H ),生产函数将转化为:),,(N H K AF Y =。曼昆、罗默等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K 、非熟练劳动力N 和人力资本H 的要素份额各占1/3。 4 A 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说法,只是针对),(N K AF Y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这种技术进步 类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hicks-neutral ”(希克斯中性);如果生产函数形式为),(AN K F Y =,这是的技术进步被称作劳动增广型(labor-augmenting )技术进步或“harrod-neutral ”(哈罗德中性)。如果采用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增长方程以及索洛稳态方程。

浅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_高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年第 3 期 浅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高薇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地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正是由于经济增长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探求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更好地解释世界。因此,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进行探索,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事实入手,首先界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概念,然后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阐述,分别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增长理论)和新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可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由技术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的演变。 关键词:现代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中图 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292X(2011)03- 0070- 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GAO Wei (Economic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China) Abstract: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the eternal theme of economics, but also the issue generally concerned about by all over the world. Economist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economic growth since Adam Smith.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around the world are closely relate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can not expla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make us to research on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world better.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s a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fact that economic growth, sorts out and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n, analyzes Harrod -Domar model,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ex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the new growth model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n detail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d evolved from technology exogenous growth to endogenous growth, and the market structure had changed from perfect competition into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Key word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Harrod-Domar Model; Solow Model; New Growth Theory; Economic growth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一直在加速。1820- 1870年,世界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0.5%;1870- 195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以来,经济学家就一直不断地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正是因为 1.1%;1950- 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在整个187年间, 经济增长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了。182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是最贫穷国家的3倍,到1998年,这个比例达到了19:1。1950年, 一、经济增长的事实:经济增长迅速、贫富差距加大中国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到1998年中国经济水平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专项基金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薇(1983-),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正迎来一个新时期。如何借鉴西方主流区域经济理论为我所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源于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纳克斯、罗森斯坦—罗丹、鲍茨和斯坦等。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 著名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1943)是该理论的倡导者和集大成者。该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二)诺斯的出口基地理论 封闭经济模型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斯(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其理论基

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三)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R.Nurkse,1953)提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和需求两个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储蓄能力,低储蓄能力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投资引诱不足使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这样周而复始又完成一个循环。两个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出现。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二元结构主义理论 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艾伯特·赫希曼(Albert 0.Hirsehman)、沃尔特·惠特曼·罗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佩鲁(Perrous)等人。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L t=L0e nt(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sf(k)=nk(10) 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收入、投资与资本均按劳动增长率或自然增长率n增长: (1)收入按n增长 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由于QL=f(k),故人均资本量(k)不变,人均产量(f(k))也不变。但劳动力始终按固定比率n增长,为了保证人均产量不变,产量也必须按n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一

CH 11 经济增长理论(一) 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① 假定储蓄S 与国民收入Y 呈一种简单的比例函数:S=sY ,这里s 为平均和边际储蓄倾向。 ② 假定劳动力以不变的外生比率n 增长,且L L n ? = ③ 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并对资本存量K 不进行折旧。 上述假定对哈罗德模式并不是必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简单化。 ④ 在哈罗德模式中,假定生产函数具有固定系数的性质,生产一单位的产出Y 需要劳动L 和资本K 惟一给定,即: ?? ? ???=u L v K Y ,min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 和总产出Y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V Y 从而 ?Y= V ?K 其中,V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为s ?K =I=S= sY= ?Y/V 则 G=?Y/Y=s/V

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含义 1.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S=I这一公式出发,认为要使经济均衡增长,一个国家每一时刻的储蓄应当全部转化为投资。 2.由于储蓄比例和资本生产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而即可以在资本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用改变储蓄比例或投资比例的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在储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用改变资本生产率的办法来使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凯恩斯用短期分析法,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注意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未注意到投资在总供给方面的作用。由于投资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所以投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生产能力效应,可以增加总供给。 (四)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 1.均衡增长率。均衡增长率(warranted rate of growth) ,也称为合意的(满意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相 等的增长率。其公式为Gw=s d /v r 。其中,Gw表示均衡增长率;s d 表示 意愿的(desired)储蓄率,即人们当前意愿储蓄的金额占其收入的比例;v r 表示意愿的资本-产量比率,即理性的企业家认为理想的资本-产量率。 哈罗德指出,假设s d 和v r 既定,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实现 每一年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相等或平衡的均衡增长,必须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保证由需求带动的国民收入(产量)增长率Gw所引致的投资I(=Gw·v r )恰好能够完全吸纳既定的储蓄。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解说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解说3 王立宏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许多经济增长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忽视了制度演进与技术进步。制度是不断自发演进的,在制度的演进中可能存在着无效的制度并影响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企业为寻找获利机会不断进行搜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其结果是知识产生知识,并推动了新技术的创生。因此,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市场制度和技术的共同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演化解说;自发秩序;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0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1-0117-06 一、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与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阿罗、宇泽弘文、罗默等人。新增长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的结果,而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决定的。1962年,在阿罗模型中,知识水平本身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在知识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整体中的每一个厂商具有规模不变收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投入是同幅度增加的。然而,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具有递增收益,而且由于知识是公共的,所以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的〔1〕(P155-173)。然而,进一步推动技术内生化的是宇泽弘文,他在1965年的《经济增长总量模式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中,运用两部门模型结构阐释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能生产的最优增长模型,他把技术变化源于专门生产思想的教育部门。假定社会把一定的资源配置到教育部门,则会产生新知识,而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被其他部门零成本获取,进而提高生产部门的产出。宇泽弘文的这种尝试成为后来的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以及罗默内生技术变化模式的重要的基础。在1986年,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竞争性均衡的长期增长模式,在罗默模式中,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及其外溢效应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但自身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长期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理论解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舒尔茨、卢卡斯、贝克尔等人。舒尔茨在《制度和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一文中,把人力资本积累、人的经济价值上升到与制度联系起来,人的价值不断增长,这对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存在着制度对于这种新的要求的滞后性,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应该解决这些问题〔2〕(P253-263)。他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是互为作用的,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形成分析的框架。贝克尔、墨菲等在 2007年1月 第35卷 第1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 hy and S ocial Sciences) Jan.2007 Vol.35 No.1 3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王立宏(1965—),男,辽宁昌图人,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05BSH02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八章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则将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扩展到长期。在对长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增长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章将试图通过对几个经济增长模型和相关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说明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长期中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增长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二是,现在的低收入国家将来会不会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高收入国家? 在本章中,读者和学生应该明白:(1)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2)对经济增长状况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索洛剩余方法”、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5)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6)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最优经济增长的途径问题,(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凸性经济增长模型,(8)关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9)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争论:经济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怀疑论,(10)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类经济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论 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的现象。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可以提高到什么状况和程度?如何提高?这种提高所需的时间有多长?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所要解决和给予回答的。 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为例,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在相应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现出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利?莱伯格特曾经描绘了美国普通人的家庭在1783年时的生活水平状况: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壁炉,没有自来水,没有热水;厕所只是在外面盖的一间小木屋,屋内的地上有一个坑。直到19世纪,一个普通美国农民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房间里也没有电和天然气,晚上只能点一只蜡烛照明,当然也没有电冰箱、电烤炉和其它设备;除了一只硬板床外,卧室内没有任何家具;由于不存在社会的相关产业,家庭里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给。1 为什么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多大变化,而在19世纪中期以后到今天,却出现了过去几乎无法想象的巨大变化呢?事实上,造成18-19世纪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平巨大差距的原因,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当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下面的表1给出了13个国家经过40多年时间的发展后人均GDP的状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于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如果我们进一步将美国、日本、挪威和孟加拉国四个国家在1820年--1990年的一个半世纪多的人均GDP增长状况进行对比,更可以发现四个惊人的特点:第一,美国的长期增长记录是相当可观的,在19世纪与20世纪,平均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多。第二,日本已从第二次大战之前的中度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生活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富裕国家。第三,挪威的人均收入在近25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第四,孟加拉国在150年前就极为贫穷并且增长乏力,至今仍然如此。2 1参见《经济学》(下册)〔美〕阿瑟?奥沙利文和史蒂芬?M?谢菲林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514页。 2参见〔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合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