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生活综合测试题(四)

哲学生活综合测试题(四)

一、选择题(本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50分)

1、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因为

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哲学很神秘,只是哲学家的事

2.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的《管子》

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B.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

C.是唯物主义观点,但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天有其实,地有其材,人有其志,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有时令的变化,地有丰富的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做能与天地相配合。这其中包含的意思是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③物质是运动固有属性④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5.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静止

有这样两句话:一是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一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的转化为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据此回答6-7题

6.“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指

A.人类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思维着的精神

B.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在不断的增加

D.意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7.“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不断转化为丰硕的果实”是指

A.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B.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创造物质财富

C.不同的意识反作用是不同的

D.只有在人们自觉的活动中,意识指导作用才存在

8.“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

裘法祖的座右铭。期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B.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无限的

C.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D.真理是无条件的

9.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广大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只有走基层、接“地气”、长

灵气,把鲜活的新事物、新变化、新气象充分展示出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真理是客观的

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

10、《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协调,进而就能达到

步调一致。从哲学角度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

A.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11.从哲学上看,下列对“发展”理解正确的是

①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改变就是发展②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就是发展

③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发展④事物前进性和上升性的变化趋向才能是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2013年4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论坛会议上指出,对海南在未来发展道路上继续发

扬“勇于变革、用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精神给予厚望。之所以要强调这种精神,从哲学上是因为

①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整体决定局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猫和老鼠有着天然的关系:老鼠会“装死”,猫则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则可以随光

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以看见东西……由此可见,矛盾双方

A.对立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统一是绝对的、不变的

C.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D.相对应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4.我们认为文化之间应该“和而不同”,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这样一种文化交流态度。

中国文化年就是以这样的姿态走向法兰西的。这种文化交流态度表明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15.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这句话给我们的

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16.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飞跃,是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这

些,只有通过否定这个环节才能实现。这是因为

A.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新生力量、积极因素

B.新旧事物之间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C.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和保留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17.司马光看到同伴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创新思维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18.2013年春节期间,不少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烧香焚纸,祈求神灵保佑。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早已被消灭,但是封建社会意识还长期存在。这说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C.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有时不起决定作用

D.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19.《三国志》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里的“时务”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

B.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D.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0.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说:“希望大家抱着慷慨宽容的胸怀,打造奉献的文化,实现我们人生最有意义的目标,为我们心爱的民族和人类创造繁荣和幸福。”这说明,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

A.是否满足了自己的需要

B.为人民、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C.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D.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21.下列有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C.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就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发展

D.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2.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这首诗所蕴含的的哲学道理是

A.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B.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的享受者

C.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3.下列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价值取向相同的是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4.下列成语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的是

A.邯郸学步

B.唇亡齿寒

C.吐故纳新

D.因地制宜

25.下列对“创新”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主观题(本题共四大题,50分)

26(12分)2013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抓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中心环节。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的机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应该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7.(12分)2012年6月30日,“蛟龙”号成功完成7000米级海试第6次下潜,下潜深度7035

米,创造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深度世界纪录,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实

验中发现的7000米深度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等奇妙现象,蕴藏着国际科学界尚未揭开的深

海奥秘。“蛟龙”号的海试成功,充分证明潜水器具备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为科学家研究和揭示

深海奥秘提供了重要手段,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安全、圆满、超额完

成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性任务后,“蛟龙”号将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深海探测工程的成功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

28(12分)针对部分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难、打开局面难、打开局面慢的情况,湖南津市市对大学生村官推行导师培养制度,即由党政领导、联村干部、村干部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着力提升大学生村官做好新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

请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谈谈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29.(14分)山东省政府相关的决策部门通过调研,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山东省发展规划方案》。该方案立足该省的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历史等因素,把该省划分为山东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特色经济区等经济主体功能区。《方案》指出,纵观山东过去的十年发展,成就是第一位的。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全省人民凝心聚力,打造美好山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方案》的制定为山东未来社会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的哪些道理?

哲学综合测试题(四)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5 CCADA 6-10 CBCACB 11-15 CADAC 16-20 ACACB 21-25 CCACA

二、主观题26、(1)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的机制和政策,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2)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3)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抓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一中心环节。(4)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深海探测实验发现7000米深度生物多样性和地质多样性等奇妙现象就体现这一点;(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蛟龙”号海试成功,为科学家研究和揭示深海奥秘提供了重要手段,实现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蛟龙”号海试成功,充分证明潜水器具备优越的海底作业能力,体现了这一点。(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安全、圆满、超额完成海试预定的全部试验性任务后,“蛟龙”号将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体现了这一点。

28、(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所学的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结合起来,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正确价值观,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大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大学生村官要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和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29、(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山东省立足该省的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历史等因素,划分了不同的经济主体功能区。(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方案》的制定为山东未来社会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3)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政府相关的决策部门通过调研,制定了《未来十年的山东省发展规划方案》。(4)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这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与支流,并着重把握主流。《方案》指出,纵观山东过去的十年发展,成就是第一位的。(5)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勇敢的接受各种挑战,又要坚信前途的光明,对未来充满信心。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全省人民凝心聚力,打造美好山东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每点3分,答出5点给满分)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

2015-2017年唯物论(探索世界) 高考题真题再现 一、选择题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 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 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 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 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 .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 .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 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 、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 、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 、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 .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 、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生活与哲学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3.本试题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④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 A.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 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①④B.①② C.②③D.③④ 4.“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A.内涵 B.起源 C.任务 D.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只要养成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试卷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 C.社会 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 2、“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 的意识 3、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 具有反作用③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 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2009年3月27日至28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4―5题: 4、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指 导我们不断取得改革开放的新胜利。这一论述主要体现了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道理 B.社会历史由人的目的决定的道理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5、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看,我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哲学依据是 A.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回答6―8题: 6、政府机构改革是 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这主要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 7、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1、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表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动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2、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落后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 【原理内容】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2、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反对唯心史观。 注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地位: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生产关系一定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4、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原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注意:如果材料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如果材料涉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8届生活与哲学唯物论高考题真题再现(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选择题2015-2017 年唯物论(探索世界)高考题真题再现 C. ③→①→④→② D. ①→④→②→③ 8.(2016 课标Ⅱ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1.(2015?全国I 卷)21、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015?江苏卷)29.《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4.(2015?上海卷)24.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有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 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 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 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 5.(2015?天津卷)9、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足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6.(2015?重庆卷)4.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 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 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最高阶段 B.扩展了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7.(2015?福建卷)34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① 滴水穿石② 根系沃土③ 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 ③④ 9.(2016 上海24)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A.秉持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B.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C.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D.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努力改造生态环境 10..(2016 课标Ⅱ23)《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军队在后面跟着,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②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③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④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16 课标Ⅲ23)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16 江苏26)俗话说:“人闲百病生。”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有益于健康激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抵御外界的不良刺激和疾病的侵袭。这说明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 B.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控制作用 D.物质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3、(2017 江苏卷)25. 20 世纪80 年代初,法国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设想,如果把“量子纠缠”原理用于通信,将极大提高通信的安全保密程度。为此,我国积极开展相关应用研究,并于2016 年8 月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这表明()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哲学生活第三单元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所选答 案填答案卡上。每小题2分,共60分。 1、谚语:当一扇门对你关闭时,另一扇窗也为你开启。这一谚语符合 ( ) A.二元论 B.重点论 C.实践论 D.两点论 2、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 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 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 )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 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关于发展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 A.任何事物都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B.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状态和性质的改变 C.发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D.发展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 出艰辛。”该诗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 A.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

的性质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结合 D.严冬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6、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如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2018年高考生活与哲学试题第二单元考试题汇编

2018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考试题汇编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辩证唯物论 1、(北京卷.26)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A)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河山立传的文化自信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①③ B.①④ C.② ③ D.②④ 2、(江苏卷.25)在今天这样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不仅可以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们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而且可以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由此可见(B)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D.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3、(天津卷、4).天津市蓟州区的郭家沟,东临梨木台、西邻九山顶,以前主要靠种庄稼,村民收入不高。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升温,当地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开展旅游精品村建设,请专家对村子进行规划,提升改造农家乐,吸引来大量游客,实现了村民增收致富。郭家沟的成功转型表明(D) A.专家正在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C.一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科学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顺应市场需求 4、(海南卷.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海南省因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1988年,党中央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批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对推动海南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强调要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紧紧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支持海南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动能。30年来,海南省切实履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历史使命,大胆创新、奋勇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把海南岛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1)结合材料并运用意识能动性原理,说明海南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意识具有能动性,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中央关于海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部署,符合海南发展的实际,反映人民群众期盼,指导海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南人民抓住机遇,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5、(全国卷Ⅲ.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A)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 ④ D.③④ 6、(江苏卷.27)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各类新型地图产品层出不穷,从事地图服务的单位也由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导航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互联网企业等延伸,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加以修订。材料告诉我们(B)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测试题 命题人:李正 试卷说明: 1. 考试范围:《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2. 时间:90 分钟,满分:100 分 3. 本试题由第I 卷和第II 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选择题) 一、每道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道题2分,共60 分。 1. 在现实生活中,鸡生蛋,蛋生鸡。但若是要追问究竟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一问题时,有人认为先有鸡,有人认为先有蛋,还有人认为鸡和蛋具有同样的遗传物质基础,二者在地球上的出现无所谓先后。当人们对世界“打破沙锅问到底”时,就会形成他对世界一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这种看法和观点( ) ①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②属于世界观范畴③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④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2. 有人认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有人认为,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这两者( ) A. 是矛盾的,因为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头 B. 是矛盾的,因为对实践的追问未必都是哲学 C. 不矛盾,前者是从本源来说的,后者是从获取方式来说的 D. 不矛盾,说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是因为认识在不断发展 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身受益”。这说明( ) 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③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 ④哲学能够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④ B.①② C ?②③ D.③④ 4. “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哲学的 () A. 内涵 B. 起源 C. 任务 D. 性质 5. “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每个人皆有他自己的尊贵之处,只是不去思考罢了) 只要养成 思考的习惯,生活的质量自然会随之提高,生命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哲学是我们品味人生的开始。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要( ) A. 正确认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D.发挥哲学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6. 哲学是遭人误解最久、最深的一门学问。可以说它不是科学,也可以说它是最抽象的科学。这 句话中前后两个“科学”分别是指( ) A. 具体科学朴素的、零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具体科学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之科学 D.现世的智慧,文化的活动灵魂科学之科学 7. 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一位著名哲学 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

哲学与人生第四课教案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第一课时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在知识体系上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围绕联系的观点,教材介绍了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 教材内容共设三目,第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人无法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存在→人际交往是个人身心健康的需要→人际交往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条件和必经之路。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人不能孤立封闭地生存和发展,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实现自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二目的逻辑顺序是: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客观的。最后得出结论: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把握事物的客观联系。第三目的逻辑顺序是:人际关系无处不在→要从社会普遍联系中考察人和认识人→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 ●学情简要分析 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工作环境中要处理的人际交往较多。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本单元唯物辩证法观点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学生渴望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教

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有的同学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逃避、激化矛盾等问题。(结合专业分析略) ●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能举例说明人际交往对个人身心健康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能说出联系的含义,能识别普遍联系、客观联系,能描述自身的人际交往并识别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角色;能举例说明世界在联系中存在、人生在联系中发展。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确立联系的观念,树立整体意识、集体意识,乐于交往。 3.运用目标:能使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活实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分解复杂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融入集体生活,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生活情境启迪】 团队合作游戏:无敌风火轮 1.道具要求:报纸、胶带 2.场地要求:在教学楼前的空旷场地 3.游戏时间:10分钟左右 4.项目规则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知识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1.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和。(既包括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和完全均衡,有时候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候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既由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又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4.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是什么 1)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提东社会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阻碍社会前进。 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9.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检测2

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检测2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检测二 一、在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 A.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D.是否承认事物的质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3.200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长三角地区15个城市之问有一张统一的消费维权网,消费者在任一城市遭遇消费纠纷,在事发地或回居住地投诉,工商部门都会及时处理。长三角异地维权网络早于2004年3月已正式启动,在上海、扬州、镇江等15个城市建立消费异地救济制度,并在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共享、“12315”维权网 络连接等方面展开系列合作。这表明 (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无法改变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都是通过人类的活动实现的 D.网络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4.200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要充分运用人民政协独特的优势,发挥人民政协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中国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都离不开统一战线,离不开多党合作,离不开发扬民主。人民政协开展这三方面的工作,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可替代的。人民政协的作用不可替代说明 ( ) A.整体决定部分,统率着部分 B.关键的部分有时对整体功能的发挥起决定作用 c.部分是事物发展的局部和各个阶段

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2012哲学生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练习题 1、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A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从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国营企业一统天下到合营、三资、私营企业遍地开花,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巨大改善。这些事实表明( D ) A、我国的生产关系是由党和国家的政策决定的 B、人类社会是按照人的愿望变化发展的 C、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D、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取得成功 3、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该修正案首次将飙车、醉驾、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这次刑法修改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C ) A、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B、政治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C、上层建筑应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D、社会意识能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 4、中国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这是因为( C ) A、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 C、通过改革可以促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5、舒婷在《人心的法则》中写道:“为一个诺言而信守终生?为一次奉献而忍受寂寞?是的,生命不应当随意挥霍,但人心,有各自的法则”。这段诗所包含的哲理是( C ) A、价值实现取决于人们的选择 B、人的价值是永恒的 C、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D、价值选择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