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多重分析

糜海波

2012-8-28 11:26:14 来源:《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内容提要】在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认知中,较为典型的见解是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西方理论阐释。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在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之外提出了组织剥削和技术剥削,以及影响阶级构成的“阶级的矛盾地位”问题。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多元范畴的解释上,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赋予社会成员一定阶级地位和处境所具有的全部含义。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

【作者简介】糜海波(196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如何来认识和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这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不能回避的时代课题。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新的社会现实,企图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做出“修正和发展”,因此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出现了新动向。尤其是对于阶级的划分标准,“新中间阶级”的兴起,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倾向,以及对于“福利国家”中的失业者群体算不算被压迫阶级等问题,西方学者作出了许多与传统理论不完全相同的解释,并称之为马克思主义史上“阶级理论的一种革命”。本文主要拟就西方分析马克思主义中较为典型的具有多元特征的三类社会和阶级结构分析作一对比和评价,这对正确把握当代资本

主义社会演变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结构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由于管理科学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单一和纯粹的私有制形式。国家所有制、社会所有制或者说公有制形式在与日俱增地发展着。尤其是公司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了一种新现象,即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由专业管理人员组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于这种新出现的中间阶层如何定性和加以概念化,是新形势下阶级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和内容。

其次,由于科技日益变成第一生产力,使生产性工人锐减,非生产性人员即第三产业或服务人员激增,工人内部结构出现了多层次分化的倾向,而且各个层次之间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也都出现较大差异。这样,究竟怎样确定无产阶级的外延,怎样认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及其革命的前景,就自然地被提到对马克思经典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斗争理论的再认识和再实践的日程上来。

再次,当代世界普遍发生的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方面矛盾的激化,性别歧视、人口泛滥、生态危机等方面问题的凸现,以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低迷和徘徊不前,使得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几乎让位于其他多种形式的矛盾。这就使许多人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提出“疑问”:阶级结构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否还是一个两极化的图景。如何来理解和分析当今复杂的阶级结构及其影响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

正是基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状况的重新思考,美国学者赖特在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上重构了一个阶级结构图式。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有三个特征:(1)阶级是以关系来确定的而不是以等级来确定的;(2)阶级的中心轴处于生产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处于市场中;(3)阶级关系的分析是根源于剥削过程的考查而不是劳动技术分工或权威关系。

据此,他认为根据马克思的阶级结构理论,剥削是导致阶级结构中对立的核心范畴。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方式已经变得多样化了,不仅有基于生产资料占有的经济剥削,而且还存在组织资产剥削和技术资产剥削(资格证书剥削)。它使得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级”,他们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组成。对于这个新的“中间阶级”,赖特将之定位于“矛盾的阶级地位”上。这个新中间阶级因为不占有生产资料,所以被资本家剥削和控制,同时,他们又对工人阶级进行组织和技术上的剥削,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工人阶级,所以是一个特殊性质的阶级。所谓组织资产剥削是指占有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权力和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而所谓技术资产剥削是指拥有稀缺性技术的人得到了高于在生产过程使用技术所需成本的收入。组织资产主要被经理和资本家控制,技术资产则主要由掌握资格证书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所控制。

赖特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划分为十二个等级:在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中,他划分出拥有足够资本雇工,自身不参加经营和劳动的资本家;拥有资本雇工,自己需要参加劳动和经营的小业主;拥有自己劳动和经营的资本,没有雇工的小资本家。在非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中即雇佣劳动者中,他划分出专家管理者,专家监督者,非管理者专家,半资格证书管理者,半资格证书监督者,半资格证书工人,无资格证书管理者,无资格证书监督者和

无产阶级。以上1—3类别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4—12类别归为不占有生产资料的个人类别的阶级定义,大体上4—8类归为中产阶级,9—11类归为边缘性的工人阶级,即他们是接近于中产阶级的工人阶级。赖特基本上倾向于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即阶级、阶级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仅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他以生产方式和阶级结构类型来划分历史时期,并说明各时期社会中的资产、剥削和阶级之间的关系。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依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处于主要矛盾定位的是管理者和官僚。

赖特指出,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依然是一个最大阶级,从拥有中等文凭的工人算起,就是在美国也拥有将近40%的劳动力属于这个阶级。处于剥削地位的集团是少数,其中间阶级总是既是资本主义剥削对象,又是技术剥削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经理和专家常常会购买资本财产和股票以通过资本获得非辛苦收入,进入资产阶级行列。因为他们实际上控制了组织财产和技术财产,处于“剥削关系中的矛盾地位。”①

赖特之所以对阶级关系的矛盾地位进行研究,其用意在于区分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这两个概念。他认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确定的,即作为结构性定义的无产阶级和作为参与阶级斗争的群体性行动者的无产阶级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赖特则不以为然,认为“阶级结构应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结构,这种结构形成了以剥削为基础的利益的发源地,但是,由于阶级结构中的许多定位都具有这些剥削利益的复杂集合,这些利益应当被看作是构成了各种潜在阶级构成的物质基础。”②也即是说,一定阶级结构并不只是产生唯一的阶级构成模式,实际上它还潜存着不同形式阶级构成的可能性。就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而言,新中间阶级就是工人阶级构成中的不确

定因素,因为他们处在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地位。

为此,赖特对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的概念作出了区分,所谓阶级结构就是指个人参与其中的社会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着他们的阶级利益。而阶级构成指的是阶级结构中以该阶级结构所形成的利益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群体的构成。阶级结构是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阶级构成则是可变的。如果说阶级结构被定义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那么阶级构成就可以被定义为阶级内部的社会关系,是促使参与斗争的社会关系。就两者关系而言,阶级结构限制着阶级构成及其阶级意识,但不等于说它是决定后者的唯一要素。在阶级结构之外,其他各种机制诸如种族的,民族的,性别的,法律制度的,文化的等因素都将对阶级构成发挥着作用。赖特举例说,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家庭中的主妇在她们与资本关系中属于工人阶级,对于她们的丈夫而言她们属于各种可能的阶级。赖特的论证试图表明,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阶级结构本身趋于复杂化,工人阶级的构成并非是与资产阶级相对应的一个简单的阶级结构概念,它是一个可操作化的变量。

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具体形态的分析以及将以剥削为基础的阶级结构与阶级构成相区分,他指出阶级结构只是为阶级形态保留结构的基础,而只有通过对既定社会的特定历史分析,才能解释在这种基础上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实际形态。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赖特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仅仅根据剥削概念为基础,即依据经济因素作出判断,这显然是有缺陷的。马克思说:“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③恩格斯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这两种斗争并列起来。这些都说明阶级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剥削,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政治关系。剥削虽然是社会关系,但它是从经济上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为特征的。阶级虽然以社会集团剥削其他集团为基础,但它又集中表现为政治关系,掌握了政权的阶级可以用非经济的手段剥夺被统治阶级的财

产,甚至权力也可以转化为财富。所以,只有结合统治与被统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认识阶级的含义及其阶级结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划分阶级不能遗忘政治因素,谈专家、经理集团时不能仅仅从经济剥削去考察。正如分析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范帕里斯所评价的:“赖特没有理由应该把物质利益限制于收入而略去权力。”④

二、以职业为标准的“阶级结构”分析

众所周知,韦伯派阶级理论的传统看法是阶级状态即是市场状态,它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机会。而人们的生活机会则是由个人的“市场力量”来决定的。吉登斯进而认为阶级是由享有同样的市场能力的个人所组成的。所谓市场能力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2)教育和技能资历的拥有状况;(3)体力劳动能力。学者戈德索普认为以市场或市场能力进行阶级划分依然不够清晰,由于社会的变化发展,职业的分类及差异在人们的社会性分割中愈显重要。

在他看来,人们的阶级位置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市场状态、工作状态和身份状态。市场状态是通过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的收入、就业保障和附加利益体现的;工作状态指的是人们工作的自主性、受到监管的程度、是否与老板有直接关系以及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技术层次;身份状态是指社会对其的评价。市场状态关涉到人们的经济状况,工作状态显示出人的自由程度,身份状态是其地位象征。戈德索普由此提出以职业分类和市场状态结合起来作为阶级划分的标准,尤其认为职业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工作状态的层次,从而决定其社会阶级地位。这样,他以职业为标准构画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他把全部社会成员分成七大类别,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三种不同的阶级划分图式。第一种分为七个阶级:即公务员阶级人员,非体力办事人员,小资产阶级,农场主,技术工人,非

技术工人,农业体力工人。第二种将此分类划为五个阶级类别:即白领工人,小资产阶级,农业工人,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第三种是将上述人员分为三个阶级类别:非体力工人,农业工人,以及体力工人。⑤

戈德索普认为在阶级结构的研究中,对于如何进行系统的阶级划分,主要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根据一种或几种社会关系来划分出在性质上存在根本差异的社会阶级。另一种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划分出职业阶级。前者关注的是同一阶级成员的意识和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对社会结构及社会变迁的影响;而他选择职业阶级,旨在描述社会结构实际的存在形态。这样分类的阶级反映的是“职业功能和就业身份的高度分化”。由于职业反映着一定的市场能力和工作状态,这种构建的阶级分类构架是“融合了生产的技术关系和生产的社会关系两者来区分阶级。”⑥虽然戈德索普混合了阶级的关系定义和等级定义,但是以职业分类来定义阶级,实质上是将技术等级关系先于阶级的社会关系,这样所划分出来的不是社会阶级,而是“职业阶级”或职业阶层。

戈德索普的解释是,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既不是完全和谐的,也非完全冲突的。当代社会阶级结构既反映出了价值共享,又反映了利益冲突,这就需要一个包容这两个因素的阶级分类框架来分析当代社会结构。但是,以职业为基础构建社会的阶级结构,使他把体力劳动与非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区分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性分割。在他看来,工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主要为三部分,即公务人员阶级、工人阶级及由低层非体力雇员和小业主组成的中间阶级。他把资本家归为公务员阶级,因为公务人员市场状态和工作状态是类似的。公务人员服务于资本,执行“总体资本”的职能,因此他把赖特定位在“矛盾的阶级地位”的新中间阶级和资本家一起列为公务人员阶级,扩大了资本家阶级的范围。把在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中间阶级包括较低层次机构中的雇佣办事人员(销售和

服务业)、雇佣他人及不雇佣他人的小业主和手艺人全归为中间阶级。

戈德索普把属于总体工人阶级的中间阶层移置出了工人阶级,这种不是从生产关系出发,而是以职业及其技术等级为标准所作的阶级结构划分,实质上是韦伯分层理论的沿袭。职业阶级分类忽视了资本主义中作为最本质的社会分割的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区分,它“掩盖和阻止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冲突,也隐藏了存在于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内在的阶级对抗。”⑦更为重要的是,依据职业分类人群,把那些不从事付酬工作的人排除在阶级结构之外了。这不仅忽视了一个拥有财富的阶级存在,他们依赖财产的收入为主而不从事具体的职业;同时排除了整个社会中许多成年人口,包括无业者、失业者、临时工作者和靠福利救济为生的人等。

正是由于戈德索普忽视了对社会中失业群体的阶级分析,范帕里斯以“福利社会”分析的阶级结构理论对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失业阶级进行了研究和解释。

他认为,阶级的定义不仅要考虑到它的实质因素即关系,而且要考虑到其形式因素和利益分配。赖特阶级理论研究程序的逻辑结构关心的是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什么类型的财产对物质利益的分配起到了重大影响。因为财产塑造了收入的分配,所以才塑造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这种因果关系说明阶级是基于财产收入的不平等来划分。而且,赖特选出了四种财产类型(劳动力、人均社会资产、组织财产和技能)作为划分阶级的依据。由此推之,范帕里斯认为:相对于失业者来说,工作也是一种财产。所以在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应该用工作作为划分阶级结构的标准。并且相信,大量存在的失业者与就业者是两个不同的阶级。

失业是现代资本主义尤其是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一情况,

用标准的阶级理论,即以一方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另一方为雇佣劳动阶级,将社会分成两个阵营无法详细分析失业阶级现象,而使用“工作阶级的概念为理解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特殊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提供了一种实质性工具。”⑧

首先,在福利国家资本主义中存在着持续的非自愿失业群体。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和因此由“工作财产”的不平等分配引起的物质不平等,成为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为什么资本主义企业公司不愿雇佣合资格而低工价的失业工人呢?“效率工资理论”的回答是:生产率受工资水平所影响,最可能的低工资不一定有最大利润,雇员领到高工资,会以不断出成绩来报答,使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随着救济金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资本主义非自愿失业将有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其次,在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失业群体。在这里,均分工作财富比均分资本财富对失业者更能提高物质利益,工作财产的不平等分配所产生的物质利益的不平等比资本的不平等分配所产生的物质利益的不平等更严重。而且,现时欧洲诸如倡议“基本收入”的运动,它使许多现被分成不同类型、不被看作有共同利益的人(在册的失业者、福利申请者、低工资者、家庭主妇、学生等)统一起来,将促成失业者阶级意识的形成。因此,有业者与失业者越来越成为福利国家资本主义的重要的阶级构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资本主义国家中就业与失业的区分就可以看成是比资本家与工人的标准划分更重要的“新的阶级划分”。因为社会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资本分配的不平等而不是工作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就业与失业的矛盾是资本运动的产物。失业及其工作职位的安排“是阶级关系的结果,阶级关系与所有权的职能和劳动职能直接相关”。⑨就业者直接承受资本家的剥削和统治,失业者是与资本运行逻辑相关的一个变种。就整个社会的平均

地位来说,他们是处于被剥削和被统治的位置上。马克思的阶级与剥削理论强调的是所有权在阶级关系中的根本地位。所以要解决的问题是社会上大多数人从阶级统治和剥削下解放出来。失业的根源在于不占有生产资料,随着“标准划分的阶级”的消失,失业的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因为这种失业是由于生产关系的缘故而不是一般的企业改革的原因。

三、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

与上述阶级结构划分理论不同的是,德国学者赫拉狄尔在1992年发表的标题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转变》的报告中认为,由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社会成员的多元化与个人主义化,无论是使用阶级概念还是阶层概念对于描述当代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情况来说已不适用。为此,他提出了有别于以不同财产形式进行阶级结构划分的基于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分析模式。

赫拉狄尔认为,今日的社会不平等正集中于新的范畴。诸如男子与妇女之间的不平等,各种年龄集团之间的不平等,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个社会中,受到各种优待照顾或受到各种歧视打击的人们各自相互认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这种社会集团与阶级定义已不相吻合。各种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平等不再像早期工业社会那样主要针对的是领取工薪的雇佣劳动者,也不再仅仅存在于一个贫困化的工人阶级和一个人数很少,享受优惠特权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之间的这种不平等,也不再像工业社会中的不平等,而是存在于一个从事非熟练技术体力劳动的薪金微薄的蓝领阶层与拥有熟练技术、薪金优厚的由职员、公务员组成的“白领”中间阶层之间。今日的社会不平等“已经从传统的阶级不平等位移至领取薪金或工资的多数居民与被排挤到劳动市场或劳动市场以外的、成分及其多余的问题集团之间。”⑩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正在发生一种演

变,由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到工人阶级内部出现分层而导致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发展为蓝领或拥有工作的社会成员与工作极不稳定及失去工作人员之间的一种不平等,不平等从阶级到阶层再转向社会个体之间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形式和层级出现多元化迹象。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念也呈现一种异质化和多元化趋向,这推动了生存方式的多元化及其社会实践的个体化倾向,使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走向复杂化。多元化的原因不仅是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收入,而且文化模式及其文化消费的多样化也使得许多人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地位上。就阶层性而言,它可能是具有几个阶层的共同特征。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居民生活方式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并不仅仅直接取决于他们所处的阶级或阶层地位,而是取决于阶级地位以外的诸如性别、家庭、种族、心理、习惯、文化、个人偏向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而“教育在自我意识的意义上承担着特别重要的角色。”(11)其二,人们在生活方式上显示出来的差别大大超过了阶级和阶层地位表现出的相应差异。生活态度、行为模式及其价值观念都不再像过去能够清楚地用阶级和阶层的简单定位来加以理解。其三,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来说,各种小集团和各种不同生活方式集团的归属,已成为主要因素。人们的选举决定,政治参与和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而不依赖于人们所处的客观的集体生活条件。集体性认同与归属正向个体的自我认同转化。在这种个人化倾向不断得到强化的同时,社会更多地是趋向由两极到多极分化的过程。

但赫拉狄尔不同意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中产阶级化”,即所谓白领工作者的人数已经超过蓝领工

人,工人阶级已经是少数了,因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是白领社会或者说是中产阶级社会了。对于这种论调,赫拉狄尔主张的观点是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个人塑造生活选择权的发展并非意味着社会成功机会得到了平衡和均等。相反,他认为现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一个拉平了的以中间等级为多数的阶级结构。在这个社会中,由于竞争、企业恶化等因素的作用,一个人员广泛的中间阶级还不断受到排挤、跌落到社会下层。他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社会排斥过程。”(12)

这样,虽然等级界限、阶级界限正在减弱,但是社会不平等并没有因此消除,受歧视和受排挤的社会边缘集团、问题集团正取代昔日贫困化的无产阶级。同时,一个由具有高级熟练技术资格的公务员和职员组成的服务阶级正在从雇员队伍中分离出来,雇佣人员正在从生产劳动部门朝着私有化的服务产业转移。而且独立经营者也在分化,一部分人上升为公司企业的股东,一部分人变为从事雇佣劳动的自由职业者。总之,人们的血统出生、家族情况、财产状况依旧是形成社会地位不同、以及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而且,知识、教育、学历、能力、职业、工作也都是继续导致人们生活机会和实现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进入“进步的工业社会”以后,基本的社会结构已发生本质变化,第一、二产业日益萎缩,服务产业比重大大上升,由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教育的优势突出了教育系统及社会知识集团在大规模扩大,与此同时,伴随职业结构调整和失业人数增加,社会福利系统也在扩展。社会文化的意义正在上升,经济不景气和职业地位的意义相对下降,在公众文化中,物质价值、义务价值和后物质的自我实现价值、交往价值混合在一起。至于劳动就业领域,更多的妇女参加了职业劳动,人们一生的生活进程及劳动时间,都用灵活化代替了标准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不得不从事雇佣劳动,处于受剥削被压迫的地位。(13)由于工作方式、场所的多样

化,职业结构的流动性,使得许多进入进步工业社会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赫拉狄尔的分析试图表明,阶级、阶层的划分已不能准确说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变化。集团化的行动正趋向于松散化、个人化,阶级与阶层之间的界限日益显得模糊,所以他从阶级结构的分析转向了社会结构的分析。这种社会结构的分析,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多元范畴的解释上,而忽视了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赋予社会成员一定阶级地位和处境所具有的全部含义。虽然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劳动分工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方面,阶级结构与其他社会结构(如职业结构、文化结构、收入结构等)处于复杂的结合之中,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界限变得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另一方面,过渡性阶层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然而正如赫拉狄尔所承认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中产阶级并不是一个稳定的“中间阶级队伍”,事实上中产阶级中的大多数是属于工人阶级范畴,而且中产阶级正向上、下两极分化,尤其向工人阶级分化的趋势更明显。因为中产阶层依然是以被剥削阶级为主体,而且存在因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失业危机。所以在社会结构愈益复杂化的情形下,要科学地认识一个社会的性质而不仅仅是构成或状态,阶级结构分析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结构分析。社会结构是一个宽泛广义的概念,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性别结构等。为某种特定的研究目的,这些结构都是有意义的。然而要科学认识一个社会性质,只有阶级结构才具有这样的根本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和主流意识形态,人们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关系的表现。而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和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关系。所以不分析生产关系对阶级含义的内在规定,就难以科学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变化的性质。总之,赫拉狄尔不是从经济领域来分析社会

阶级结构,而是从文化或生活领域来分析整个社会,因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它掩盖了阶级之间不平等的真实原因。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发展的机会结构本质上还是由阶级关系所决定的。英国学者斯凯恩就曾批判过这种讨论,即将重点放在由于职业变化而引起的所谓社会分层的多元化上,而脱离了社会阶级的分析。它没有揭示出社会阶级关系的实质。不能因为社会的开放性以及所谓机会平等的主流意识,人们可以在底层到高层之间自由地流动就可以否认阶级界限的存在。在强调成功的价值观的主流理念下隐藏的是机会分层的不公平,而机会不公平是阶级关系的一种表现。如果说有代际间的开放性,也主要是发生在低层次的职业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精英层流动形式相对有限。虽然社会主流价值观加深了个人主义观念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观念,从而淡化了阶级意识;但是“开放性”、“机会平等”、“一般的平均主义”及其福利政策并没有导致“阶级在解释社会中机会的客观结构已过时,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流动没有导致阶级和阶层的消亡。”(14)因此,阶级仍由社会结构所决定。

注释:

①Wright, and Erik olin,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Class Structure

D. PoLitics and Society, 1984, P. 400.

②[美]赖特:《阶级》,刘磊、吕梁山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0页。

④范帕里斯:《阶级理论的一种革命》,载于《政治与社会》1987年第15期。

⑤李春玲:《断裂与碎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⑥Goldthorpe John H. 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rdern Britai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p. 40.

⑦G. Esping—Andersen, Changing Classes, London, 1993, p. 4.

⑧[比]范帕里斯:《阶级理论的一种革命》,载于《政治与社会》,1987年第15期。

⑨[英]斯凯思:《阶级》,雷玉琼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⑩Social Structures, Social Capital, and Personal Freedom, edited by Dale McConkey and Peter Augustine Lawler, Westport, Conn: Praeger, 2000, P. 53.

(11)Peter Calvert, The Concept of Class,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1987, p. 177.

(12)张世鹏:《当代西欧工人阶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3)吕筱州:《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历史使命》,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14)[英]斯凯思:《阶级》,雷玉琼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68页。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浅谈企业组织中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 论文摘要:社会资本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得竞争优势。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社会网络分析强调了人际关系、关系内涵及社会网络结构对社会现象的解释。本文对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的概念、理论及在组织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是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与经济资本相区别的非实物形态的资源,是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它可以使企业在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纳皮尔和高秀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应该是“企业(包括其内部成员)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于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这里的“资源”是指反映关系网络的关系特征、结构特征和位置特征的一些变量,如信任、规范、共同愿景、位置中心性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可以发现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成员之间运行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罗纳德‘伯特指出,在当今时代,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竞争成功的最后决定者。 社会资本植根于社会网络与社会关系之中。Erickson主张人们不会独立于社会网络之外产生及发展个人行为,其行为之形成与改变乃是来自于社会互动。而过去社会科学中却往往预设了孤立的个人,少了结构这一块。社会网络理论则是以个体间的关系为核心,并从结构的观点来分析其对个人态度及行为的影响。鉴于网络分析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理论的日益成熟,Tichy强烈建议组织行为研究应该采用网络分析的观点,同时考虑社会结构与个人心理动机对个人行为与态度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图像来看待我们的社会,它视社会为一个网络图,图中有许多节点,节点与节点中有相连的线段,即社会连带,个人可藉此网络维持某种社会认同并建立社会接触,进而取得相关资源。一个社会网络至少包含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行动者(actors)。第二是关系(relationship)。行动者亦即节点(nodes)。在社会网络研究领域,任何一个社会单位或社会实体都可以看成是“节点”,或行动者。行动者可以是个体、公司、学校、医院、军队,还可以是村落、小区、城市、国家等。社会网络是沟通个人和制度的桥梁,个人行为能否实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和谐,以及制度能否解决集体行为的困境,不仅取决于个人和制度本身,还取决于双方联系的桥梁——社会关系网络。杨雪冬在梳理社会资本的发展史后,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富有价值。 二、社会网络分析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从一种隐喻成为一种现实的研究范式,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人类学家的共同努力结果。社会网络是西方社会学中,有别于传统角色结构功能论的另一种社会结构的观点。人类学家Barnes是最早运用“社会网络”概念的学者。社会网络分析是社会网络理论在建立模型与实证模型时,收集定量数据与测量社会网络变量必需的工具。根据分析的着眼点不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两种基本视角:微观层次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和宏观层次的整体社会网络。自我中心社会网络是以个体为中心,探讨其对外的关系连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整体社会网络则关注所有点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个网络的结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只能分析社会连带,却不能分析网络结构,而整体网络则恰恰相反,对社会连带的分析能力较差。 自我中心社会网络的主要分析内容为连带强度。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使这项指针成为网络分析中的经典。所谓的连带(tie)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因接触而存在的一种纽带,包含四个维度:一是互动的频率,互动的次数多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二是认识久暂,认识时间越长,则连带强度越强弱;三是亲密程度,关系密切为强关系;四是互惠交换,互惠交换多而广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国近年来社会阶层的划分情况 我们对社会阶层的分析和定位,其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现状、阶层结构,使其成为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对当前社会阶层的分析,应当尽可能地综合反映出各阶层具有的不同的共性、各阶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各阶层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以此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化解这些冲突、解决这些矛盾提供必要的依据。要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就要正视各阶层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并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化解这些矛盾。 一、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和构成特点 社会阶层是对按一定标准划分的社会群体的称谓,阶层不同于阶级,但是和阶级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同一阶级内部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基层,不同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组成同一个阶层。 建国以来,我国曾存在四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剥削制度也自此消失。由此我国只存在着两个基本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也属于工人阶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分配方式的变化,一部分生产资料占有者逐渐脱离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基本阶级。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正常且符合我国现实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阶级消亡创造条件,必须废除某些制度,但在另一些情况下,为了刺激生产力的发展,还必须部分的保留某些阶级和制度,或者说,在新制度的绝对控制下容许旧制度的某些因素在一段时间内存在,以使和它能满足其要求的那部分生产力相适应。”[1]对这部分脱离基本阶级的人来说,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剥削阶级、没有形成新的资产阶级,但是他们毕竟是现阶段保留下来的旧制度和旧阶级因素的集合与体现,相别于社会基本阶级。 因此,我国当前社会阶层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已经不再只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或者说,我国当前社会各阶层再不会只来自于这两个基本阶级,而必须考虑到发生的新的变化。但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依然是我国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 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深刻变革,我国社会阶层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点为: 1,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益加大。在同一阶级内出现了具有相异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利益归属、价值取向、认同感的不同社会阶层。 2,分属不同阶级的成员因为其相近的经济景况、社会地位、共同的利益诉求等而可以成为同一阶层的成员;同一阶层的成员可以来自不同的阶级。社会阶层日益复杂化与多样化。 3,出现了不是来自于社会基本阶级的新的社会阶层。其成员构成包括如我国现在的各私营企业主等。这一类社会阶层和阶层成员是游离于我国社会基本阶级之外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 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中的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和对革命的态度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认为自耕农属于小资产阶级,他们的经济状况有三种不同类型 ,一是“有余粮剩米的”,二是“恰足自给的”,三是“每年要亏本的”,还指出半无产阶级中的半自耕农和半益农生活境遇都苦,特别是贫农,“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杂,如牛负重乃农民中之极艰苦者”,因为了解了各类农民经济地位和革命态度以及其数量多少,就初步解决了农民 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对待各种农民的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要取 得胜利必须联合农民这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作为新中国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与人合作,团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利益,我们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今后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切实分析当前国际情势,提出阻碍我们发展的实际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就当前形势而言,大多数同学较为关注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那么,现在的我们应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并深入社会,对社会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以后的就业方向有一个自己的打算与目标。同时,在大学期间应学会与人相处、合作,做到“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企业财务分析报告范文一 一、简介 一公司背景 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厦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于 2003 年 7 月 25 日更名为现在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由厦新电子变更为 夏新电子。 夏新公司是经厦门市人民政府厦府 1997057 号文、厦门市经济体制改 革委员会厦体改 1996080 号 文批准,在对厦新电子有限公司进行部分改组的基础上,由厦新电子有 限公司、中国电子租赁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国际贸易公司、厦门电子器材 公司、厦门电子仪器厂、成都广播电视设备集团公司等六个股东共同作为 发起人,1997 年 4 月 24 日,经中国证监会 1997176 号文批准,以向社会公众 募股方式设立。 1997 年 5 月 23 日,取得厦门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 照。 注册资本原为人民币 18800 万元,1999 年度实施配股及送转增股后注 册资本已变更为 35820 万元;2003 年度实施每 10 股送 2 股方案后注册资本 增至 42984 万元。

公司现有总股本 42984 万股,其中国家股 14688 万股,境内法人股 242352 万股,境内上市的人民币流通股 17280 万股。 公司法定代表人柳学宏。 主要经营声像电子产品、通讯电子产品、办公自动化产品及其他机械 电子产品的开发与制造等。 公司从以家用电子产品的生产型企业成功地转型到以通信终端产品 生产为主的企业,目前手机产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80 以上,成为国内主 要的手机制造商之一。 中国***。 二国内及国际未来经济展望 十六大报告对于中国未来 20 年的战略规划是,我国将全面进入小康 社会。 未来 20 年,中国经济将再翻一番,对于中国本土的公司来说,这将 是一个爆发式的发展过程,一批国际经济巨人将成长起来。 过去 20 年,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一批中国本土公司已 经成长起来了,尤其在家电、手机、服装等行业,中国本土公司已经出手 国际牌了;未来 20 年, 一定会有一批中国人的跨国公司活跃在全球市场上。 未来国际经济方面,世界经济总体呈现走强态势。 预计在未来 5 年内,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将高于 20 世纪 90 年代, 可望达到 35-4;发达国家依然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增长速度继续高于发达国家。 科技进步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调

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

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社会资本重点关注网络当中的结构和关系,可以通过多个水平维度分析个体、组织或群体社会资本。在在线学习社区中,社会资本分为结构、认知、关系和信任四个维度,它们分别从三个方面影响着在线学习社区的教与学。结构维度表示全部在线学习社区中的成员联系模式,包括位置、连结;认知维度是指在资源分享框架下发生的目的性交换动机,这一维度包括资源分享、交流沟通、反馈;关系维度是指不同类型的人通过交互行为形成的关系,包括信任、互惠、资源。在关系理论当中,社会信任是对关系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同样在社会资本理论当中,信任也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来研究。确立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信任四个维度。 (1)结构维度。它是社会交互的联结,决定了社会网络的品质。在线学习社区中的结构维度反应了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们的交互强烈程度。成员们频繁的交互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进行交流和吸收知识。结构维度影响在线学习社区的资源分配、分享。频繁交互交流有利于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情感友谊的增进,更利于社区内成员的分享,促进资源的流动。网络结构是由网络中节点和关系线构成的,网络位置代表并创造了竞争优势,将节点和节点的占据者与信息和其他信息连接起来的位置汇集成集合就成了网络结构,对处在这些“结构洞”位置的占据着,以及接近它们的其他位置和其他占据者,都构成了社会资本。 (2)关系维度。在线学习社区中成员的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分享能帮助他们发现具有潜在价值的联合和资源交换。在线学习社区参与者在在线学习社会内寻找学习内容和学习助学者,期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线学习社区作为一个社交型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学习者的期望,学习者可以通过构建自己与社区中其他成员的关系,在在线学习社区中进行信息交换、分享心得、发生互惠、情感建立等,有利于增进个体间的关系,使得关系网络内个体走向同质化。关系网络促使形成一个同质化的网络群体,说明群体内成员彼此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度,这有利于他们穿心新颖思想或有价值的信息。 (3)认知维度。认知维度涉及到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情境,社区中成员的相似价值观。认知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在线学习社区作为知识流通平台,对学习者的认知有着重要影响,没有共同的认知框架,社区内成员将不可能形成对知识的共同理解和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再者,在线学习社区的认知是基于协同学习和混合学习理论进行的,有着浓厚的学习共同体氛围,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分享、交流沟通、反思、反馈,最终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因此,一个良好的共通认知环境将有利于成员们发生更紧密的联系行为和获得信息,促进成员之间的深度交流。 (4)信任维度。基于信任的关系会创造社会资本。社会网络中的成员发生信息交流或交换是社会资本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些资源交换和网络成员的交互合作是在信任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一个具有良好信任基础的社会网络将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阶层结构总体分析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结构模型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还在变动之中。有些社会阶层还没有成型,有些社会阶层还在分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比较成型的模型,不过,比较粗略一点的模型还是可以做出来的。有的学者完全按职业划分阶层,把职业的分析当作阶层分析。这比较实际,但阶层和职业毕竟是两回事。也有的学者把社会阶层分为五个等级:上,中上,中,中下,下。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办法,不过,我觉得如果舍去各阶层的具体内容,抽象地分为五等级,那只是一个符号系统。这样分出的阶层看不出一个社会的特点。任何社会都可以分成这样的五个等级。所以,我吸收上述五等级简明的优点,考虑各个阶层的职业内容,以财富(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将当前中国社会分为以下几个阶层:1。上等阶层。政府高级官员、国家银行及其它国有大事业单位负责人,国有大型企业或大型股份公司经理、大中型私有企业主,他们的总人数在700万左右,约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社会金字塔的顶端。他们数量很小,对社会影响很大。他们掌握着国家重大事情的决策权和大企业的决策权。他们制订一个政策可能影响众多人地位的升降。他们的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机会,他们控制的宣传工具可以影响社会舆论。就财富而言,政府高级官员并不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但收入也比较丰厚,他们的权力和声望都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国家银行和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大公司经理,财富、声望、权力三项综合无疑处在社会各阶层之上。大私有企业主财富处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顶端,权力和声望的地位次于他的财富地位。但这些人有的当上了某一级政协委员,有的与各级权力机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个阶层的成员之间除了工作交往以外,平时还有非工作交往。上等阶层有一个共同的心态,这就是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政府高官怕失去权力,他们担心机构改革影响自己的位置,对于“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向和改革措施他们抱着矛盾的心态,既怕因改革不积极而失去官位,又怕改革以后削弱了权力。大型私有企业主对改革以前否定私有经济的政策心有余悸,担心一个早晨会失去财产。他们最希望宪法中写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今上等阶层的人不一定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知道,今后这个阶层的成员必须是名牌大学毕业或有更高的学历。他们想把自己的地位传给子女,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子女选择好的学校,并动用一切社会关系为子女安排好的位置。 2。中上阶层。高级知识分子(约30万)、中高层干部(约30万)、中型企业经理(约700万人)、中小型私有企业主(约90万)。外资企业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家电行业资本结构分析报告

家电行业资本结构分析报告 关键词家电行业;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资本结构决策一直都是企业财务决策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界研究的 一个重点。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因素有很多,行业因素是一个重要的 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家电行业作为研究对象,采 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横向对比分析和纵向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特点:首先,通过 对比分析,知道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工业大类中是最高的,\ \ 推测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偏高;其次,对家电行业的负债结\构进行分析,知道其流动资产负债比率严重偏高;最后,分析了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顺序为:企业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外部债务融 资。进而对这一行业的资本结构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也对家 电行业的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家电行 业19家上市公司的2002-2006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了这一行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微弱的 负相关关系,长期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怎样进行资本结构优化是本文的另一个重点。通常来说,最佳资本结构的判断标准有四个,资本成本最低是其中之一。笔者选取格力电器作为实例研究对象,来阐述这个判断标准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文章最后, 笔者认为优化家电行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应该从政府政策支持和公司管理层自觉调整两方面着手。

摘要6-7 第1章引言11-17 1.3.1资本结构及其度量12-13 1.3.2 资本成本13 第2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理论17-26 2.2.1 MM 理论及评述19-21 2.2.2 权衡理论及评述21-22 2.3.1 委托代理理论及评述 23 2.3.2 信号传递理论及评述 23-24 2.3.3 优序融资理论及评述 24 2.3.4 控制权理论及评述24-25 1.1 概述11-12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12 1.3 基本概念12-13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6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结构 16-17 2.1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17-18 2.1.1 净收益理论及评述17 2.2 2.1.2 2.1.3 净经营收益理论及评述17-18 折中理论及评述18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18-22 2.3 新资本结构理论及评述22-25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书报告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当时为了实施大革命,国共两党已建立起革命统一战线。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这篇重要论著,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泽东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泽东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一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认知性社会资本、结构性社会资本构建与城市基层治理 社会资本认知性要素和结构性要素与城市基层治理相互建构,认知性要素的生产,奠定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在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确保治理模式的合法性及增加治理主体的内聚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性要素的构建确保了基层治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广泛的公共参与,良性的基层治理有助于社会资本的更新与再生产。两者的良性建构并相互融合,有助于促成从单一主体的政府治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资本基层治理合作共治 在我国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对基层社会进行了广泛渗透,以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邻里关系松散,信任流逝,公共参与不足等问题凸显。如何解决管理困境,重建现代城市守望相助的生活共同体,为日益原子化的个体营造心灵与身体归属的情感共同体,需要从“管理”到“治理”,从“治理”到“善治”的理念转变。而信任、规范、网络—这些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培育社区情感、凝聚人心、汇聚民智、形成良好基层治理的关键性要素。本文试图以上海市H街区的治理模式为例,就社会资本的结构性要素与认知性要素构建与良性基层治理的互构逻辑进行分析。 作为以老式洋房为主的街区,上海市H街区的居委会在探索居民自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一社三会(H区议家社、自治组长协调会、活动团队联谊会和社会团体联席会)”为载体,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居民自治团体、趣缘群体以及社区社会组织联合而成的多元治理网络,再现了邻里关怀、守望相助的传统社区精神,并形成了以协商民主、有序参与、理性表达为特色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 社会资本与基层社会治理 “社会资本”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内各个学科用来解释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既有文献已经取得一个共识,那就是社会资本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有文献指出,社会资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社会资本的结构性(structural)要素,即客观生成的社会网络,与其相关的角色和组织以及维持社会资本运作的规范、制度、章程,二是社会资本的认知性(cognitive)要素,即一系列主观上共享的价值观念与情感,如信任与认同(Putnam et al.,1995;Hall,1999;Paxton,1999;Krishna,2002;Chen & Lu,2007;Halpern,2005;Knack& Keefer,1997;Brehm& Rahn,1997)。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将前者简称为结构型社会资本,后者简称为认知性社会资本。 现代城市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治理权力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治理的公共参与性;治理的网络化。基层社会是普通民众社会关系生产与建构的基本场域,居民及社会组织因占有不同位置而获得社会资源或权力资本,同时基层社会有其自身的运作逻辑,当这一逻辑促成理性化与规范化社区网络的生成,互惠成为资源交互的规范,信任构建为资源交换与权力让度的认同空间的时候,这样的基层社会运作效率最高,信息交换成本最低。若社会资本中的认知性要素—信任衰退,社会资本的结构型要素运作的规范紊乱,基层社会将进入失范状态,并消耗大量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成本。基层社会的治理主要以利益相关性和情感共通性为基础,受日常生活的特定性问题引导,各相关主体多元参与,在利益、权利、规则等契约要素,信任、互惠关系、交往规范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黄思明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治理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态毕竟如何?前苏联和苏共什么原因会垮台?列宁主义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文革什么原因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中国现在到底是姓社依旧姓资? 中国下一步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突破在哪儿?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弄清一些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现在的一些乱象,均和这些理论问题有关。这些理论问题甚至涉及到我国宪法中的全然问题,例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到底是无产阶级专政依旧资产阶级专政?过去我们〔包括前苏联〕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和认识的肤浅,走了许多的弯路,假如我们现在还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包括指出它的不足〕,我们很可能还要走弯路。 中国在21世纪有可能成为世界的最强国,也有可能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我们将以怎么样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中国的强盛能够

连续几百年,而不是象前苏联那样垮台? 不谋万世者, 谋不得一时。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现在就要开始讨论和研究,做好理论和思想上的预备。什么样的思想和想法都能够拿出来讨论,只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盛不衰。 我们将从社会中每个人效用优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同时对上面所提的问题给出回答。 效用函数的定义: 设u(x1,x2)为效用函数, ?u(x1,x2)??x1》0;?u(x1,x2)??x2》0; H(u(x1,x2)) 《0。 效用函数对每个变量是单调增的, 整体上是凹函数。 例如: u(x1,x2)=ax1 +bx2。 假如用效用函数u(x1,x2)来表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效用,那么他(她)一生的奋斗目标能够用下面的优化模型来刻画: Max u(x1,x2) s.t. (x1,x2) ∈ D; 其中 x1=有型资产,x2=无型资产,D为约束集合。 从那个效用优化模型我们能够看出,给

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范文1

公司财务分析报告范文 一,总体评述 (一) 总体财务绩效水平根据 xxxx 公开发布的数据,运用 xxxx 系统和 xxx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 xxxx 本期财务状况比去年同期大幅升高. (二) 公司分项绩效水平项目公司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 资产负债表 1.企业自身资产状况及资产变化说明: 公司本期的资产比去年同期增长 xx%.资产的变化中固定资产增长最多,为 xx 万元.企业将资金的重点向固定资产方向转移.应该随时注意企业的生产规模, 产品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其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与研究. 流动资产中,存货资产的比重最大,占 xx%,信用资产的比重次之,占 xx%. 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为 xx%.在流动资产各项目变化中,货币类资产和短期投资类资产的增长幅度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增强.信用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理想,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增强,企业应该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存货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将增大,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和销售工作.总之,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付市场的变化能力一般. 2.企业自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及变化说明: 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看,企业的流动负债比率为 xx%,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 xx%.说明企业资金结构位于正常的水平. 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中,流动负债减少 xx%,长期负债减少 xx%,股东权益增长 xx%. 流动负债的下降幅度为 xx%,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变化引起流动负债的下降,主要是应付帐款的降低引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分析 【内容摘要】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就会发现,阶层结构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在这三十多年中,中国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经历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些转变最直接地体现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变迁上。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阶层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了,产生了诸如经理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农民工群体等新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并且还在继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中下层在逐步缩小 l、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 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缩小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在发达国家,农业劳动者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阶层,一般都仅占其总人口的15%以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者数量在大量减少,他们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67.4%下降到2008年的34%。外出务工经商、兴办乡镇企业、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城市化,是当前中国农业劳动者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仅仅外出务工经商就吸纳了8000多万农业劳动者,还有上亿农业劳动者被吸纳到乡镇企业,成为乡镇企业工人、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农业劳动者的数量还将继续下降,但下降的速度要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速度。 2、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 伴随着农业劳动者的逐年减少,整个社会结构的中下层(或底层)部分也在逐步缩小。当然,社会结构的中下层部分不仅包括农业劳动者,通常还包括传统型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与产业工人。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的数量有所上升,近年来,一些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的扩张运动还在持续,这些将导致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规模的继续增长,并开始出现分化,尤其是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出现,随着服务行业的产业层次逐渐提高和日益规范化、现代化,这个阶层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结构研究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研究 学生姓名 学号 系部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所在专业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单面打印,不允许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文献综述”应按论文的格式成文,并直接打印在本开题报告第一栏目内,其中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 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 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2年4月26日”或“2002-04-26”。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手段 (一)研究思路 本文将房地产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房地产业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的相关关系。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定期发布、较为容易取得,且相对而言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反映当前行业的特点。所以,本文最终选择实证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寻找改善融资结构的途径和渠道,以实现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和公司价值的提升。 (二)研究方法及手段 本文在理论研究和文献回顾部分,主要采取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定性描述、对比的方法,分析各学派的学者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历程和现状,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类和总结。 (三)写作提纲 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企业资本结构基本理论与分析 2.1房地产的相关概念 2.2资本结构基本理论 第三章: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特点及资本结构现状分析 3.1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 3.2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点 3.3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 第四章: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分析 奂平清 内容提要 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话题,它是一个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以及法学家广泛采用并用来解释和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和研究方法。目前学界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功能及如何测量的探讨上,而忽视了对各种社会资本及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等方面的分析。而只有深入分析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如社会互动、文化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第三部门和国家等)及其机制,才能为在实践中培育、维持或改造社会资本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互动 社会转型 第三部门 近十几年来,社会资本已成为社会科学的公共词汇,尽管社会资本在概念上还不是很清晰,在理论上也不够成熟,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已使社会资本理论成为具有跨学科影响的思潮之一。 社会资本概念,从其基本内涵看,是相对于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主体(包括个人、群体、社会甚至国家)间紧密联系的状态及特征,其表现形式有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威、行动的共识以及社会道德等。社会资本存在于社会结构之中,是无形的,它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进而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社会整合度。 关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后果(或功能)及如何测量的探讨上,而对于各种具体的社会资本及其产生和变化的影响因素与机制等,则缺乏深入系统的分析,而只有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为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培养、维持和改造社会资本提供理论依据。下面主要对社会互动、文化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第三部门和国家等因素对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运行的影响加以分析。 社会互动!!!社会资本形成的社会机制 社会互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作为社会关系状态的社会资本, 基本上是通过社会网络而存在的,其生成、运用和享受都是在个体间的互动中完成的?。离开具体的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就无法存在。一方面,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除了一些偶然的互动(如与偶然遇到的人发生交谈),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许多网络是人们自然结成的,如个人出生在家庭之中,就拥有了家族和亲属网络。个体通常拥有多重地位和社会角色,这些地位和角色组都会影响社会互动。社会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人们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甚至只要通过两三个朋友的朋友,通常就足以将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两个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社会互动会形成新的社会网络。人们在互动的基础上会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网络。个人也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社会互动与交往来建构社会网络,以获取各种资源。 在现代社会,公民的互动和参与是社会资本产生的基础。就如普特南所分析的,社会资本在许多情况下是不经意间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它不能由特定的私人部门或特定的政府部门来提供,只能在社会成员广泛的交往中自发地产生。#因此,社会资本在规模小的地方或者单位更容易形成,因为在其中有更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更容易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更容易相互了解和熟知、更具同质性,这些远远胜过那些遥远的、非人格化的沟通。因此,应当多创建公共空间,给人们提供更多接触的场所和 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