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_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_王秀圆

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_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_王秀圆
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_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_王秀圆

地理研究

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5期2015年5月

V ol.34,No.5May,2015

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

——以重庆市12个典型村为例

王秀圆,阎建忠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有深刻影响。利用重庆市酉阳县、武

隆县、巫山县3个县12个典型村972份有效农户调查样本,基于货币额衡量生产成本,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差异,同时综合价值形态指标与实物形态指标对其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比较,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山区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①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基本呈现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基本型>缺失型的关系;②研究区正经历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过程,农户生计多样化显著,但生计多样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耕地集约度的降低;③农业生产补贴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对自然资产型农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农业发展政策应集中在提高农业生产补贴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前提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立农业发展的平台。关键词:农户生计类型;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政策建议;重庆市DOI:10.11821/dlyj201505009

1引言

近年来,耕地利用集约度已经影响粮食安全[1,2]、生态环境[3]和耕地保护[4],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5-9]。耕地利用集约度即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单位耕地面积上非土地投入的数量[9],直接影响单位耕地面积产出[10]。国内针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或区域尺度上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11-16]、影响因素[17]及结构特征[18]等几个方面。研究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过程[10],诠释不同尺度人地关系互馈作用的结果[19]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政府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及农业政策有着深远的影响[20]。

目前,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3,14,16-18]多从宏观视角出发,使用统计数据反映宏观态势。部分学者研究了全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更多学者研究某一地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1949年以后,全国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先增后减的发展规律[14],经济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较早出现耕地利用集约度下降的态势[14,21],且这种态势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影响因素方面,既往研究[15,17,22-24]从区位、经济、价格、人

收稿日期:2014-12-10;修订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41161140352)

作者简介:王秀圆(1989-),女,山东聊城人,硕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研究。E-mail:wangxiuyuandsd@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 通讯作者:阎建忠(1972-),男,重庆忠县人,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全球变

化与区域响应研究。E-mail:yanjzswu@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

895-908页

地理研究34卷口、资源、政策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城镇化发展、政策、价格等显著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

耕地利用在微观尺度上是农户的一种行为[24],从农户这一土地利用者的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入手研究耕地利用成为重要的研究视角[24-26]。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27],农业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户生计策略由以传统农业为主向兼业、非农业转变[28],相应地会引起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然而不同农户实现生计多样化的能力及认识有差别,导致农户分化为不同生计类型[29]。近年来,国内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角度探究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文献较少[30,31],这些研究旨在探究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差异,对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未做深入研究。因此,有必要系统地探究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这样的对比研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随着农户生计类型的变化,其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如前文所述,耕地利用集约度实质上是农户基于自身条件、所处环境所做出的某种行为的结果,与农户自身的家庭结构、资源禀赋、生计情况密不可分,要深刻理解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必须从农户入手。因此,从农户的家庭特征、收入结构、资源禀赋、区位因素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

目前有多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指标,如产出指标测度[32],实物形态测度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23],价值形态测度投入成本[13,15],综合测度[16,17]。集约度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中资源配置的状况,投入测度应是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基本测度,从投入角度(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内部结构)入手对其进行测度是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形态指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使得量纲统一,能较好地进行整体对比,而实物形态指标对内部各组成部分解释较为直观。因此,从微观尺度出发,综合价值形态指标与实物形态指标,深入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和大库区”的特征[33],2007年确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统筹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34],是微观尺度上研究山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地区。选取重庆市3个县12个典型村,从农户耕地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等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内部结构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间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差异,同时定量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为研究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提供案例

参考,为政府制定山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属巫山和大娄山山区,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气候温湿,四季分明。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多聚居于此,属典型的贫困山区[35]。2006年,重庆提出“一圈两翼”发展战略。选择位于渝东南翼的酉阳县、渝东北翼的巫山县和“一圈两翼”交界处的武隆县(图1、表1)

,根

图1研究区域位置图Fig.1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896

5期

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

表1

研究区典型村基本情况

T a b .1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12t y p i c a l v i l l a g e s

典型村面积(k m 2)平均海拔(m )社会经济条件

人均耕地面积(h m 2)

农林业

主要养殖业从事二、三产

业劳动力比例(%)

天仓村12.851172.10临近集镇,210省道和780县道分布两侧,交通条件较好,基础设施不健全

0.18主要种植玉米、薯类,有高山蔬菜基地,部分农户种植玄参等药材,已成立药材专业合作社生猪、黄牛58.54双龙村20.90846.87距离集镇约4k m ,村内仅一条碎石路贯穿,交通不便利,原有堰坝、坑塘等损坏严重0.10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薯类、烤烟,部分农户种植白术、五谷子等药材生猪

72.80梨耳村

36.76

1047.39

距离集镇约5k m ,酉牡公路通过,大部分村寨已通碎石路,部分村寨未有碎石路可达,交通闭塞0.12主要种植玉米、薯类、烤烟、药材、生漆、油茶,烤烟是农业支柱生猪、牛、羊61.13大板营村52.43

672.63

距离集镇约7k m ,有一条碎石路与木叶乡相通,交通极不便,基础设施不健全,居住分散,经济落后0.19

主要种植玉

米、红薯、马铃薯、烤烟、药材、生漆、油茶,药材主要有野生天麻、黄柏等

生猪、牛、羊

70.78鹅冠村8.81

292.12临近集镇,地理位置优越,319国道贯穿其中,村寨公路基本连成网络,基础设施较好0.08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薯类、油菜,一年两熟生猪、蚕36.43

前进村20.06

824.26距离集镇约14k m ,得力于政府扶持,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好,交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完善0.12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烤烟、红薯,一年两熟生猪15.45东升村9.31

1016.05距离集镇约13k m ,一条村级硬化公路贯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完善,耕地灌溉基本得到保障

0.09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烤烟和油菜,一年两熟生猪30.81车盘村5.80

1285.64距离集镇约30k m ,基础设施较好,778县道经过0.09主要种植烤烟、玉米、水稻和蔬菜生猪53.07莲花村

2.47

1011.25距离集镇约7k m ,有一纵一横两条硬化公路连接县道,交通方便0.06主要种植榨菜、玉米、水稻,一年两熟生猪、蚕43.3双塘村4.08877.04距离集镇约7k m ,村级公路连接108乡道,经4号县道至巫山县,交通便利0.08主要种植玉米、薯类、芝麻、油菜生猪、牛、

33.33老鸭村2.76643.22距离集镇约8k m ,村级公路发达,基础设施较好0.03主要种植玉米、薯类、芝麻生猪36.27

双河村

2.46

318.19距离集镇约1k m ,村级公路连接108乡道,经4号县道至巫山县,交通便利

0.07

主要种植玉米、薯类、芝麻生猪

32.12

注:面积数据来自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其他数据来自2013年1月典型村深入访谈资料以及统计资料、乡级政府工作报告等。

897

地理研究34卷据三县经济条件差异、交通状况、离集镇距离等因素选择乡镇、村庄作为研究区,包括酉阳县(毛坝乡天仓村、双龙村和木叶乡梨耳村、大板营村)、武隆县(长坝镇鹅冠村、前进村和白马镇东升村、车盘村)以及巫山县(福田镇莲花村、双塘村和龙溪镇老鸦村、双河村)三县6个乡镇12个典型村。

3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数据采集

2012年5-6月,在县乡两级政府收集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并进行前期调研,然后开会讨论,修改完善调查问卷。2012年7-8月,调查人员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研究区12个典型村进行入户调查,为期60余天,每户访谈时间为2~3小时,受访者包括户主及其他家庭成员。问卷调查内容有:①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年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②基本就业情况;③现有土地资产及利用情况(地块数、面积、作物安排、肥料和劳动力投入、退耕和撂荒情况等);④家庭收入情况等。共获取有效样本问卷972份,其中酉阳县303份,武隆县306份,巫山县363份。2013年1月,再次到研究区对典型村村干部进行深度访谈,获得典型村的人口及人口迁移、劳动力、土地利用、养殖业、基础设施等方面详细资料。

3.2农户类型划分

农户类型划分的标准众多,主要有非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36],从业人员的主要劳动投向[37],农户演变逻辑和演变路径、方向及其经济与资金特征[38]。但这些划分标准皆忽略了农副产品市场配置的程度和农户对生计资产的依赖程度,而农副产品参与市场配置是现代社会化小农经济的重要表现[39],生计资产是农户生计活动选择的基础[40,41]。结合调研区域的实际情况,依据家庭现有的谋生方式、家庭收入来源、农户依赖各生计资产程度、农副产品参与市场配置程度等,将农户的生计类型划分为缺失型农户(Ⅰ)、基本型农户(Ⅱ)和发展型农户(自然资产型Ⅲ-1、人力资产型Ⅲ-2)(表2)。

3.3耕地利用集约度的计算

由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定义可知,耕地利用集约度包括劳动集约度及资本集约度[11,14,42],劳动集约度为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资本集约度指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总量,依据不同资本投入类型的主要目的,又细分为增产性投入和省工性投入。

耕地利用集约度界定为单位时间内投入到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劳动力和资本的总货币额,计算公式如下[43]:

I=(A+K)/S(1)式中:I为耕地利用集约度(元/hm2);A为投入到耕地中的劳动力金额(元);K为资本

表2农户类型与划分标准

Tab.2Different types of households and division standard

农户类型

缺失型农户(Ⅰ)

基本型农户(Ⅱ)

发展型农户自然资产型(Ⅲ-1)

人力资产型(Ⅲ-2)

主要收入来源

政府补贴、亲戚资助

农业收入和政府补贴

农业收入

非农收入

产品或劳动力

配置方式

自产自销

自产自销、市场

市场、自产自销

市场、自产自销

农副产品

商品化率(%)

<50

>50

<50

生计策略

种植、养殖

种植、养殖、短期打零工

种植、养殖、短期打零工

外出务工或自营工商业、

种植、养殖

抽样户

数(户)

76

135

114

647

898

5期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消费额(元),包括增产性资本及省工性资本;S 为耕地面积(hm 2)。

根据单位耕地面积上劳动力投入数量、当地劳动力工资水平,计算劳动集约度,不同劳动能力的务农劳动力工资水平不同。增产性投入是化肥、种子、农药、地膜等投入的货币金额,省工性投入是机械及除草剂投入的货币金额。根据单位耕地面积上各种化肥的投入量和当年价格计算化肥投入,其他增产性投入和省工性投入均按货币形式调查得到,直接将数据分析筛选校正。3.4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被解释变量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解释变量主要分为家庭特征、收入结构、家庭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四类(表3)。

y i =x 0+∑βi x i +ε

(2)

式中:y i 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x 0为常数项;x i 为解释变量;βi 为回归系数;ε为随

机误差项。

利用Pearson 相关系数、容忍度(Tolerance )、方差膨胀因子(VIF )检验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I 型农户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为0.54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与地块平均面积),II 型农户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为0.503(农业生产补贴和农户离集镇距离),III-1型农户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为0.566(农业生产补贴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III-2型农户解释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最高为0.391(家庭总收入和非农劳动力日均工资水平),相关系数均小于0.8;容忍度均大于0.1,VIF 均小于3,综合以上三类指标,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4结果分析

4.1农户类型及特点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结构(图2)、受教育水平(图3)、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等方面。Ⅲ-2型家庭规模最大,年龄结构年轻化,受教育程度最高,户均劳动力3.35,青壮年劳动力比重最高,主要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Ⅰ型家庭规模较小,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受教育程度偏低,户均劳动力1.63,劳动力不足,主要靠政府、亲友救济维持生计,从事农业活动。Ⅱ型家庭规模与Ⅰ型相当,与Ⅰ型相比,6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较高,受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户均劳动力1.77,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与Ⅲ-2型比较,Ⅲ-1型家庭规模较小,60岁以下的人口比重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户均劳动力2.71,占比较大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技能,因此以务农为主,兼顾短期零工。4.2农户耕地利用情况

研究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情况存在差异(表4),呈现以下特点:①实际耕种方面,Ⅲ-1型户均地块数、户均面积、人均面积均最大。Ⅱ型家庭规模较小,人均面积较大。Ⅲ-2型的户均面积较大,农户家庭规模较大,人均面积最小。②耕地流转方面,Ⅰ型和Ⅱ型户均转入面积小于户均转出面积,Ⅲ-1型和Ⅲ-2型户均转入面积大于户均转出面积。Ⅲ-1型户均转入面积与户均转入净面积(户均转入面积-户均转出面积)明显大于其他类型农户。③退耕还林及撂荒方面,退耕还林面积占承包耕地的比重Ⅲ-1型<Ⅱ型<Ⅲ-2型<Ⅰ型,撂荒耕地面积占承包耕地的比重Ⅲ-1型<Ⅲ-2型<Ⅱ型<Ⅰ型,Ⅲ-1型主要发展农业生产,退耕还林和撂荒面积的比重最小。

899

地理研究

34卷

4.3耕地利用集约度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Ⅲ-1型>Ⅲ-2型>Ⅱ型>Ⅰ型,劳动集约度与资本集约度(包括增产性投入和省工性投入)与之基本一致(图4),Ⅱ型在劳动集约度、资本集约度、耕地利用集约度方面与Ⅰ型相差不大。

4.3.1资本集约度比较研究区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种子、农药、地膜、除草剂等生产资料,但各类型投入有差异,其中化肥、地膜、机械投入差异最为明显(图5)。Ⅲ-1型和Ⅲ-2型农户单位面积化肥投入明显高于Ⅱ型和Ⅰ型农户(图5、表5),Ⅲ-1

表3

耕地集约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Tab.3The indicator system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类型

家庭特征收入结构

家庭资源禀赋区位因素解释变量

务农劳动力数量

务农劳动力平均健康状况

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

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家庭总收入农业生产补贴

非农劳动力日均工资水平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劳均耕地面积

地块平均面积

地块平均离家距离有效灌溉面积

一等、二等地面积比重农户离集镇距离

变量含义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数量良好=1、一般=0.8、较差=0.3、很差=0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的平均值文盲=0、小学=0.25、初中=0.5、高中(中专)=0.75、大

专及以上=1、学龄前=0

2011年家庭全年的收入之和(万元)

直接补贴到农民手中、用于生产的农业补贴(万元)

2011年家庭非农劳动力平均每天工资(元)2011年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总播种面积(%)2011年家庭经营耕地面积/劳动力总数量(hm 2/人)耕地面积/地块数量(hm 2)

地块离家距离之和/地块数量(km )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有一定水源、土地较平整,一般年景下当年可进行正常灌溉的耕地面积(hm 2)

一等、二等的耕地面积之和/农户经营总面积(%)农户离最近集镇的距离(km )I 均值1.3470.69061.3550.1670.4710.0730.1510.1070.1370.2600.4570.0120.6089.529标准差

0.655

0.26912.2540.141

1.0060.0681.319

0.2100.1300.311

0.4750.0330.4148.602II 均值1.4400.75860.6220.1950.7050.0656.5850.1730.1640.2730.3850.0370.6449.328标准差0.5670.255

11.0220.122

0.6390.065

21.3730.2400.1380.3200.3030.070

0.3458.665

III-1均值1.8640.82948.6930.2902.9270.17319.4070.4130.2600.2110.5100.0590.53013.324标准差0.6900.207

10.1980.150

2.5440.264

41.2600.3610.1730.2780.3410.210

0.3619.043

III-2均值1.4370.82052.3420.2484.1680.06188.7500.1570.0880.2630.4410.0350.6017.996标准差0.6260.233

11.7080.159

2.6350.057

46.3420.2220.0800.3630.3630.079

0.3727.083

注:综合考虑人口年龄和健康状况,将农业劳动力划分为三种,分别赋值0、0.5、1。其中,0代表10岁以下、10~18岁身体很差、60~80岁身体很差、80岁以上的人口;0.5代表10~18岁身体较差、一般及较好的人口和60~80岁以上身体一般或较差的人口;1代表19~59岁身体较好、一般、较差的人口和60~80岁身体较好的人口。对2011年从事农业活动程度赋值,只务农=1;只在农忙时务农=0.3;边工作边务农=0.5;不务农=1。最后,将务农人数折合成全劳动力作为务农劳动力数量。

900

5期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型和Ⅲ-2型农户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较多,家庭收入较高,有资本购买更多肥力

及价格均较高的化肥,且化肥施用量也较多。烤烟复合肥是烤烟专用肥,仅种植烤烟农户使用,Ⅲ-1型和Ⅲ-2型农户种植烤烟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3%和26%,且农户种植烤烟面积较大,Ⅰ型农户中只有一户种植烤烟,Ⅱ型农户没有种植烤烟,因此Ⅲ-1型和Ⅲ-2型农户复合肥使用较多。地膜投入方面,Ⅲ-1型农户单位面积投入最高,达到278元/hm 2。超过40%的Ⅲ-1型农户种植烤烟、番茄等需大量使用地膜的经济作物,且种植面积比重较高,因此地膜使用量较大。农用机械的使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2010年全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2%[44],重庆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26%[44],而研究区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低,样本数据显示仅为18%左右。研究区各种类型农户的机械化水平普遍偏低,传统农具使用比重较高(表5)。Ⅲ-1型农户由于种植面积大且收入较高,拥有微耕机、打谷机或脱粒机的农户比重最高;Ⅲ-2型农户由于经济能力强,拥有上述两类机械的农户比重也较高,且Ⅲ-2型农户存在雇佣机械耕作行为,提高生产效率;Ⅱ型和Ⅰ型农户机械化水平比Ⅲ-1型和Ⅲ-2型农户低。

在购买种子、农药、除草剂方面,各类农户的投入相差不大,其中Ⅰ型农户的农药投入略低于其他农户,可能的原因是Ⅰ型农户本身的经济能力限制其农药的购买能力,且Ⅰ型农户缺乏年轻劳动力,限制其使用农药。单位耕地面积除草剂投入强度Ⅲ-2型>Ⅱ型>Ⅰ型>Ⅲ-1型(图5),Ⅲ-2型农户以最大的除草剂投入量代替劳动力投入;Ⅲ-1型农户广泛种植烤烟,而烤烟对除草剂需求较少,故该类型农户除草剂投入强度较低。4.3.2劳动集约度比较不同类型农户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存在较大差异(表6),Ⅰ型农户单位面积投入劳动力工日最多,Ⅰ型农户与Ⅲ-2型投入工日相近,Ⅱ型农户最少,较Ⅰ型农户少了近10个工日。务农劳动力占家庭总劳动力比重Ⅰ型>Ⅱ型>Ⅲ-1型>Ⅲ

-

图2不同类型农户年龄结构

Fig.2Ag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households 图3不同类型农户受教育水平

Fig.3Education level of different households

表4

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情况

Tab.4Land allocation of households

农户类型ⅠⅡ

Ⅲ-1Ⅲ-2承包耕地户均地块数(块)6.6847.6748.8428.153

户均面积(hm 2)0.7950.6190.9250.736

实际耕种土地户均地块数(块)3.2375.5857.9915.726

户均面积(hm 2)0.1820.2560.6680.278

人均面积(hm 2)0.0750.1060.1710.060

耕地流转

户均转入面积(hm 2)0.0170.0430.2270.052

户均转出面积(hm 2)0.0550.0510.0200.043

户均转入净面积(hm 2)-0.038-0.0080.2060.009

退耕还林户均面积(hm 2)0.3750.2330.3440.331

耕地撂荒户均面积

(hm 2)0.2000.1220.1190.137

901

地理研究34卷

2型,与家庭劳动力非农产业转移程度相反。60岁以上务农劳动力所占比重Ⅰ型>Ⅱ型>Ⅲ-1型>Ⅲ-2型。Ⅰ型农户老年务农劳动力占家庭总劳动力比重较大,劳动强度小,少数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Ⅱ型农户男性务农劳动力及老年务农劳动力比重较高,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比重较低;Ⅲ-1型农户男女务农劳动力比重相当,占总劳动力一半以上的务农劳动力年龄在19~60岁之间,务农劳动力质量较高,31%的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尤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Ⅲ-2型农户女性务农劳动力和中老年务农劳动力比重较大,务农劳动力质量较差,雇工和换工行为多,大量男性劳动力及青壮年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对比各类农户在各阶段单位面积用工差异发现(表7):Ⅲ-1型农户在翻耕、育苗/播种/插秧/底肥、追肥和秸秆处理阶段的用工数最少,而在除草/中耕阶段用工数最多,可能的原因是Ⅲ-1型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较大,苗圃由公司提供,减少了育苗播种时间;相对于粮食作物,经济

作物追肥次数少,但除

草次数多,且只能依靠

人力,因此除草花费时

间多。Ⅰ型农户在育苗/

播种/插秧/底肥、收割

/

图4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比较

Fig.4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of different

household

types

图5不同生计类型农户资本集约度比较

Fig.5Comparison of capital intensity of different

household types

表5农户化肥投入和拥有机械农户比例

Tab.5Fertilizer inputs and proportion of peasant households with agricultural machines

农户类型ⅠⅡⅢ-1Ⅲ-2

化肥(kg/hm 2)

尿素396383402396

磷肥553510468521

复合肥390442504483

高效复合肥0482419426

烤烟复合肥577016941416

碳铵0429313237

其他化肥703417778696

拥有机械农户比例(%)

拖拉机或汽车0184

微耕机410348

喷雾器66819683

打谷机或脱粒机13243232

耕牛12182820

水泵0132

表6务农劳动力投入及其年龄、性别构成

Tab.6Labor inputs in crop farming and age and gander structure of labor inputs

农户类型ⅠⅡⅢ-1Ⅲ-2单位耕地劳动力投

入(工日/hm 2

)251.35242.12246.13250.27务农劳动力(%)男41443518女41373424<18岁100019~45岁1518321246~60岁20212418>60岁47411312注:一个工日按8小时计算。902

5期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脱粒/晾晒环节花费的劳动力最多,主要是年龄较大的农户在育苗阶段习惯精耕细作,而

年轻劳动力习惯粗放耕作;由于务农劳动力的年龄较大,劳动能力低,在收割环节花费时间多;在脱粒环节由于缺乏机械,主要依靠人力。Ⅱ型和Ⅲ-2型农户在各阶段的劳动力投入接近。

4.4定量分析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SPSS 18.0,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结果(表8)。从各因素影响的方向来看,农业生产补贴因素的影响方向在不同类型农户间存在差异。从影响效果来看,影响各类型农户其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各类型农户之间影响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也不同。

影响Ⅰ型农户的主要因素为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农业生产补贴、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离家距离、农户离集镇距离。影响Ⅱ型农户的主要因素为务农劳动力数量、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影响Ⅲ-1型农户的主要因素为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务农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农业生产补贴、经济作物

表7各阶段单位耕作面积用工数量(工日/hm 2)

Tab.7Labor inputs of the various stages of per unit cultivation area (ha)

农户类型ⅠⅡ

Ⅲ-1Ⅲ-2翻耕牛1111711

机械2454

人力39391139

育苗/播种/插秧/底肥

70512750

追肥47533044

除草/中耕99116136102

收割/脱粒/晾晒76344552

秸秆处理

1512913

表8

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Tab.8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impact indicators of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types

解释变量

务农劳动力数量务农劳动力平均健康状况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务农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家庭总收入农业生产补贴日均工资水平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地块平均离家距离有效灌溉面积一等、二等地面积比重离集镇距离(常数项)

Ⅰ型

系数-0.1400.232-0.019**-0.181-0.058-5.105***

-0.0020.475

-2.756***-0.5620.549**4.197-0.0440.024*3.458***

t -0.7970.602-2.056-0.261-0.526-3.249-0.0270.954-3.291-1.5172.4811.298-0.1661.7294.384

Ⅱ型

系数-0.270*-0.237

-0.022***0.309-0.180-1.0140.001-0.161-2.565***-1.056***-0.034

-2.530**0.111-0.0114.869***

t -1.714-0.732-2.7970.473-1.407-0.7080.233-0.448-4.300-3.605-0.125-2.2790.482-0.954

7.028Ⅲ-1型

系数-0.1140.039-0.034***-1.183*-0.015

1.408***-0.0010.647*-1.458**-0.586*-0.038-0.557-0.344-0.0224.909***t -0.9010.084-3.449-1.953-0.3583.469-0.4771.653-

2.438-1.759-0.156-1.344-1.455-1.6536.252

Ⅲ-2型

系数-0.209***-0.021

-0.021***0.108-0.035**-1.202*-0.0010.065-5.030***-0.295***0.374***-1.103**

0.0290.0034.262***t

-3.415-0.125-6.0110.450

-2.228-1.720-1.0180.370-10.298-2.6123.618-2.263

0.2780.60614.249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

903

地理研究34卷904

播种面积比重、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影响Ⅲ-2型农户的主要因素为务农劳动力数量、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家庭总收入、农业生产补贴、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地块平均离家距离、有效灌溉面积。

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与四类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均成负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务农机会成本下降,劳动集约度降低,导致耕地利用集约度降低。劳均耕地面积对四类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均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劳动力和资金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劳均耕地面积越多,单位耕地面积获得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就越少。地块平均离家距离与Ⅰ型、Ⅲ-2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地块离家越远,运输越困难,花费的时间越多。Ⅰ型和Ⅲ-2型农户务农劳动力以劳动能力较差的老年和妇女为主,且生产资料运输多靠肩挑背驮,劳动力投入越多,单位面积耕地上的投入越多。农户离集镇距离与Ⅰ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离集镇距离越远,区位条件越差,生产资料因购买不便而导致价格高,且购买消费品不便而必须自给自足,因此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投入越高。

农业生产补贴与Ⅲ-1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成正相关,与Ⅰ型、Ⅲ-2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成负相关。农业生产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在研究区农业生产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种粮综合、退耕还林补贴、畜牧业补贴、经济作物专项补贴等。Ⅲ-1型农户农业生产补贴中农机补贴、经济作物补贴比重高,该类型农户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业,农业生产补贴能够带动Ⅲ-1型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补贴越高,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投入越高。Ⅰ型和Ⅲ-2型农户的农业生产补贴主要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均按承包土地面积计算,而Ⅰ型、Ⅲ-2型农户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能力不足,退耕还林、转出耕地面积大,实际经营的耕地面积小,农业生产补贴多不用于农业生产,补贴越高,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投入越低。

地块平均面积与Ⅱ型、Ⅲ-1型、Ⅲ-2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成负相关。地块平均面积越大,易于使用小型机械,劳动力投入会减少,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越少。有效灌溉面积与Ⅱ型、Ⅲ-2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成负相关,有效灌溉面积主要是水田,研究区水田种植一季稻,旱地种植三季(洋芋、玉米、红薯),水田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比旱地少,有效灌溉面积越大,耕地利用集约度越低。

务农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与Ⅲ-1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成负相关,务农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越强,更能使用省工性投入代替劳动力投入,单位耕地面积的投入越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对Ⅲ-1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正向影响。III-1型农户种植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烤烟产值较高,需定期除草施肥,烤烟专用肥价格高且使用量大,在烘烤阶段更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单位耕地面积上的投入远高于一般粮食作物。

吴郁玲等[24]研究显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比较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明显的正向驱动作用,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不显著。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家庭总收入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均为负相关,这是因为研究区家庭收入中非农收入比重较高,家庭总收入无法反映农业收入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同时农业生产补贴对耕地利用集约度有较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表明在山区实行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对耕地集约利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祝小迁等[45]证明耕地面积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呈负相关,与本文劳均耕地面积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一致。这说明耕地面积越大,耕作越粗放。同时,非农劳动力日均工资提高至一定水平,其对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由正变为负,

5期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

905这说明农户适应城镇的能力越强,定居城镇的几率越大,农户越会减少对耕地的投入。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运用分层随机抽样、参与式农村评估与地块调查等方法,获得972份有效问卷,首先分析了农户耕地利用的基本情况,然后利用货币价值衡量生产成本对比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差异,最后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内部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①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比较:Ⅲ-1型>Ⅲ-2型>Ⅱ型>Ⅰ型,劳动集约度与资本集约度与之一致。②研究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普遍施用肥料、种子、农药、地膜、除草剂等生产资料,但各类型农户投入有所差异,其中化肥、地膜、机械投入差异最为明显。③Ⅰ型和Ⅱ型农户缺乏资金,务农劳动力趋于老龄化,务农劳动力质量差,单位耕地劳动力投入工日较多,增产性投入较低,机械化程度较低。④Ⅲ-1型和Ⅲ-2型农户务农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较高,多种植蔬菜、烤烟等经济作物,单位耕地面积劳动力投入工日较少,家庭收入较高,增产性投入和机械化水平较高。⑤研究区正经历着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过程,农户生计多样化显著,但生计多样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耕地集约度的降低。⑥务农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共同因素,均与其成负相关。此外,I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有农业生产补贴、劳均耕地面积、地块离家距离、农户离集镇距离;影响II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有务农劳动力数量、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影响III-1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有务农劳动力平均教育水平、农业生产补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地块平均面积;影响III-2型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有务农劳动力数量、家庭总收入、农业生产补贴、劳均耕地面积、地块平均面积、地块离家距离、有效灌溉面积。

5.2讨论

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规模不同,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内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方向也不同。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有意识地引导不同类型农户采取不同的生计策略,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降低农户生计风险,保障粮食安全。①加强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土壤改良,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为农业生产建立良好的发展平台。②Ⅲ-1型自然资产和资金较充足,农业产业多样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户发展经济效益较高、适宜当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实行奖励机制,加强农业生产补贴力度;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支撑;转入耕地,形成规模化生产,进而形成一定生产规模、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家庭农场生产模式,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③Ⅰ型人口趋于老龄化,主要靠政府及亲友救济,耕地利用集约度低,种植业收益低,应该种植劳动力投入少的农作物,转出多余耕地;政府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对该类型农户的救助。④Ⅱ型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耕地利用集约度较低,应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计可持续发展。⑤Ⅲ-2型资金较充足,务农劳动力不足,应提高省工性投入以更多地解放劳动力,转出多余耕地,施以惠民政策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定居城镇。⑥增强农村耕地流转能力,优化Ⅲ-1型农户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对Ⅲ-1型农户农业生产补贴的项目和金额,促进以Ⅲ-1型农户为主体的家庭农场发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地理研究34卷9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徐国鑫,金晓斌,宋佳楠,等.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以江苏省为例.地理研究,2012,31(9):

1621-1630.[Xu Guoxin,Jin Xiaobin,Song Jianan,et al.The impact of intensive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 on grain yields: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9):1621-1630.]

[2]张平平,鲁成树.安徽省沿江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202-207,224.

[Zhang Pingping,Lu Chengshu.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food security along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Bulleti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1,31(3):202-207,224.]

[3]Diggelen R V,Sijtsma F J,Strijker D,et al.Relating land-use intensity and biodiversity at the regional scale.Basic and

Applied Ecology,2005,6(2):145-159.

[4]庞英.山东沿海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328-333.[Pang Ying.Spatial and tempo-

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s of coastal areas in Shandong province.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1,27(9):328-333.]

[5]Chen Y Q,Li X B,Tian Y J,et al.Structur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5):545-556.

[6]李秀彬.对加速城镇化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核心学术问题的认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5.[Li Xiubin.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land use change in the accelerated phase of urbanization.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9,19(5):1-5.]

[7]Lambin E F,Turner B L,Geist H J,et al.The causes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Moving beyond the myths.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2001,11(4):261-269.

[8]Hanley N,Acs S,Dallimer M,et al.Farm-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change in the uplands.

Land Use Policy,2012,29(3):587-597.

[9]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Li Xiubin,Zhu Huiyi,

Tan Minghong,et al.Measurement of land use intensity.Progress in Geography,2008,27(6):12-17.]

[10]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195-203.[Li Xiubin.Explanation of land use changes.

Progress in Geography,2002,21(3):195-203.]

[11]陈瑜琦,李秀彬,朱会义,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24-

131.[Chen Yuqi,Li Xiubin,Zhu Huiyi,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parison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nges at different economic lev-els.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16(1):124-131.]

[12]张琳,张凤荣,安萍莉,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变化规律比较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8,24

(1):108-112.[Zhang Lin,Zhang Fengrong,An Pingli,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parative study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and its change law at different economic levels.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8, 24(1):108-112.]

[13]刘成武,李秀彬.基于生产成本的中国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特征.自然资源学报,2006,21(1):9-15.[Liu Cheng-

wu,Li Xiubin.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cost.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6,21(1):9-15.]

[14]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Zhu

Huiyi,Li Xiubin,Xin Liangjie.Intensity change in cultivated land use in China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6):907-915.]

[15]张琳,张凤荣,吕贻忠,等.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127-4133.[Zhang Lin,

Zhang Fengrong,Lv Yizhong,et al.Study on the law of change of arable land use intensity with economic growth.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8,41(12):4127-4133.]

[16]乔家君,吴娜琳,李德洗.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地理研究,2012,31(9):1598-1610.[Qiao

Jiajun,Wu Nalin,Li Dexi.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farmland use intensity in Henan province.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9):1598-1610.]

[17]赵京,杨钢桥.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影响因素典型相关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0):103-108.[Zhao

Jing,Yang Gangqiao.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intensive use degree.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03-108.]

[18]陈瑜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结构特征.地理学报,2009,64(4):469-478.[Chen Yuqi,Li Xiu-

bin.Structur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4):469-478.]

[19]Liu J,Dietz T,Carpenter S R,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plexity of coupled human and natural systems.Science,2007,317(5844):1513-

1516.

[20]Lu X,Huang X,Zhong T,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parative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arable land use intensity at farm household

level:A case study comparing Suyu district of Suqian city and Taixing city,Jiangsu province,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12,22(5):556-567.

[21]Li X,Wang X.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n Geographer,2003,22(1-2):27-42.

[22]柯新利,马才学.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利用影响的典型相关分析及其政策启示.中国土地科学,2013,27(11):4-10.[Ke

5期王秀圆等:山区农户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

907

Xinli,Ma Caixue.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on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China Land Sciences,2013,27(11):4-10.]

[23]吴郁玲,冯忠垒,周勇,等.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67-72.[Wu Yul-

ing,Feng Zhonglei,Zhou Yong,et al.Co-integration analysis on driving factors of intensive cultivated land use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farmers: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21(11):67-

72.]

[24]吴郁玲,顾湘,周勇.农户视角下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12,26(2):50-55.[Wu Yuling,

Gu Xiang,Zhou Yong.Factors analysis on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farmers in Hubei prov-ince.China Land Sciences,2012,26(2):50-55.]

[25]钟太洋,黄贤金.农户层面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综述.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41-352.[Zhong Taiyang,Huang

Xianjin.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of land use change at farm household level.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

(3):341-352.]

[26]Kristensen S P.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landscape changes and farm characteristics in a study area in central Jutland,

Denmark.Ecological Modelling,2003,168(3):303-318.

[27]胡景北.中国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解释.学术界,2000,(1):38-49.[Hu Jingbei.Mechanism and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Academics in China,2000,(1):38-49.]

[28]王成超,杨玉盛.基于农户生计策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效应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2,31(6):792-798.[Wang

Chengchao,Yang Yusheng.An overview of farmers'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Progress in Geography,2012,31(6):792-798.]

[29]卓仁贵.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以三峡库区典型村为例.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Zhuo Rengui.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land use:The case study of Three-Gorge Reservoir district.Chongqing:Master Dis-sertation of Southwest University,2010.]

[30]李翠珍,徐建春,孔祥斌.大都市郊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地理研究,2012,

31(6):1039-1049.[Li Cuizhen,Xu Jianchun,Kong Xiangbin.Farm household livelihood diversity and land use in subur-ban areas of the metropolis:The case study of Daxing district,Beijing.Geographical Research,2012,31(6):1039-1049.] [31]阎建忠,卓仁贵,谢德体,等.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三峡库区典型村的实证研究.地理学报,2010,65(11):

1401-1410.[Yan Jianzhong,Zhuo Rengui,Xie Deti,et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nd use characters of farmer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Cases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0,65(11):1401-1410.]

[32]Shriar A J.Agricultural intensity and its measurement in frontier regions.Agroforestry Systems,2000,49(3):301-318.

[33]杜茂华,刘锡荣.城乡统筹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以重庆市区县统筹为例.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6(3):125-131.[Du Maohua,Liu Xirong.The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 districts and counties.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36(3):125-131.]

[34]石永明,邱道持,骆东奇.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驱动机理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

(4):198-204.[Shi Yongming,Qiu Daochi,Luo Dongqi.Driving mechanism study on rural labour force's transference

under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36(4):198-204.]

[35]李凤桃.谁是特困的贫困县:国家14个特困区679个贫困县名单披露.中国经济周刊,2012,(10):18-28.[Li Fengtao.

Who are the most needy counties:The list of679counties in14most needy areas.China Economic Weekly,2012,(10): 18-28.]

[36]骆虹莅,王成,王利平.不同类型农户土地意识下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为例.西南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1-6.[Luo Hongli,Wang Cheng,Wang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nd use efficiency evaluation under land consciousness of peasant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ing styles:A case study of Jingguan town,Beibei district, Chongqing municipality.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2,10(11):1-6.] [37]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

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Ouyang Jinliang,Song Chunmei,Yu Zhenrong,et al.The farm household's choice of land use type and its effectiveness on land quality and environment in Huang-Huai-Hai Plain.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4,19(1):1-11.]

[38]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9-84,112.[Chen Chunsheng.The logical evolu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Chinese farmers.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7,(11):79-84,112.]

[39]徐勇,邓大才.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学术月刊,2006,38(7):5-13.[Xu Yong,Deng Dacai.The so-

cialized household farmers:A visual angle to today's farmers.Academic Monthly,2006,38(7):5-13.]

[40]李广东,邱道持,王利平,等.生计资产差异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渝西方山丘陵不同地带样点村的

实证分析.地理学报,2012,67(4):504-515.[Li Guangdong,Qiu Daochi,Wang Liping,et al.Impacts of difference among livelihood assets on the choice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pattern for farmer households farmland protection in Chongqing city.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2,67(4):504-515.]

[41]林培.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Lin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nd Resource Science.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地理研究34卷908

University Press,1991.]

[42]刘成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Liu Chengwu,Li Xiu-

bin.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hanges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China during1980-2002.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6,61(2):139-145.]

[43]林英彦.土地经济学通论.台北:文笙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Lin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nd Economics.Taipei:Wensheng

Publishing House,1999.]

[44]王图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以重庆为例.农机化研究,2013,35(3):24-28.[Wang Tuzhan.

The restriction factor and countermeasure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mountain and hill areas:A case study of Chongqing.Journa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Research,2013,35(3):24-28.]

[45]祝小迁,程久苗,费罗成.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中国土地科学,2009,23(2):11-17.[Zhu Xiaoqian,

Cheng Jiumiao,Fei Luocheng.Analysis on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Anhui province.Chi-na Land Sciences,2009,23(2):11-17.]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12typical villages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

WANG Xiuyuan,YAN Jianzh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6,China) Abstract: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has influenced food security,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https://www.360docs.net/doc/0f88822.html,ing972valid samples through household survey of12typical villages in Youyang county,Wulong county,Wushan county of Chongqing as study cases,we comparatively analyz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cost of production.And we also compare its internal structure considering comprehensive form of value index and physical form indicators.Then,we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of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by adopting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Finally,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formulate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results are show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of 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as well as labor intensive degree,capital intensive degree and land use intensity.Ⅲ-1 (natural assets type household)>Ⅲ-2(human assets type household)>Ⅱ(basic type house-hold)>Ⅰ(missing type household).(2)The study area is experiencing rapid rural labor transfer process and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s is significant.But th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e redu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3)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bsidi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cash crops planting area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Ⅲ-1.Hence,government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should fo-cus on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ubsidies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but the premise is to continue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create a good platform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Keywords:households of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influenc-ing factors;policy recommendations;Chongqing Municipality

2017重庆中考数学试题(A卷)Word版

重庆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数学试题(A 卷) (全卷共五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抛物线)0(2≠++=a c bx ax y 的顶点坐标为)44,2(2a b ac a b --,对称轴为a b x 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的下面,都给出了代号为A 、B 、C 、D 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题号右侧正确答案所对应的方框涂黑. 1.在实数-3,2,0,-4,最大的数是( ) A.-3 B.2 C.0 D.-4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3.计算26x x ÷正确的结果是( ) A.3 B.3x C.4x D.8x 4.下列调查中,最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 A.对重庆市初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的调查 B.对端午节期间市场上粽子质量情况的调查 C.对某批次手机的防水功能的调查 D.对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肺活量情况的调查 5.估计110+的值应在( ) A.3和4之间 B.4和5之间 C.5和6之间 D.6和7之间 6.若4,3 1=-=y x ,则代数式33-+y x 的值为( ) A.-6 B.0 C.2 D.6 7.要使分式 3 4-x 有意义,x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3>x B.3=x C.3

耕地质量等级评定

项目建设后耕地质量分析 依据GB/T28407-2012、GB/T28405-2012和农用地产能核算技术规范,项目区整治前现状耕地等级12等地、11等地、10等地 hm2、9等地;8等地 hm2。综合上述描述,经加权平均法计算,项目区的耕地利用等级为9等,通过本项目整理及各工程的实施,预计将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由9等地提升为8等地。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的指标要求,向斜平顶低山区耕地质量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因此本项目耕地质量达到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中的耕地质量要求。 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表

耕地质量等别计算 9.5.1 确定评定因素分级分值 参照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标准,建立评定因素增量值与耕地产能增加值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整理前因素分值为基准,以因素增加值为依据,分别确定水田和旱地分值。 表9.5.1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评价因素分级分值表

9.5.2 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计算 依据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内容,计算评定因素的增量值和分值,再根据下式计算土地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A=A1+ A2+ A3 +A4 B=B1+B2 C=C1+C2 Y= (A+B+C)/3 式中:A为评价单元土地平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B为评价单元灌溉与排水工程综合评定系数;C为评价单元田间道路工程综合评定系数;Y为整治后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 计算得出:水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旱地的耕地质量等别提升幅度Y=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量值最低标准 根据各等别耕地质量提升的限制因素,根据上表确定出了各等别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可视为土地整治工程规划设计的参考标准。 9.5.3 整治后耕地提升1等各评价因素增加值推荐最低标准 整治土地平整工程 (△X) 灌溉与排水工程(△X) 田间道路工程 (△X) 整治 后耕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百度文库 + 城市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 2015年8月

目录 1 编制依据 0 2 基本约定 0 适用范围 0 评价目的 (1) 工作体系 (1) 工作任务 (2) 评价时点 (2) 技术步骤 (3) 区域用地状况评价技术步骤 (3) 中心城区用地潜力评价技术步骤 (4) 标准适用说明 (6) 3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 评价单元与评价对象 (7) 评价单元 (7) 评价对象 (7) 基础调查 (8) 调查基本要求 (8) 人口状况调查 (8) 经济状况调查 (10)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13) 定性分析 (16) 土地利用结构及动态变化分析 (16)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目标实现状况分析 (16) 人口发展与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7) 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变化匹配程度分析 (19) 定量评价 (22) 评价方法 (22) 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指标现状值计算 (23) 权重值确定 (24) 理想值确定 (26) 评价指标标准化 (28) 分指数、指数和总指数计算 (29) 土地利用状况类型判定 (30) 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3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分析 (3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3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绩效分析 (31)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2) 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状况分析及评价结论 (32) 汇总表格规范 (32)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要求,做好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依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结合2011-2013年北京等30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原平等20个小城市评价工作实践,编制《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1 编制依据 《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编制依据主要包括:(1)《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210号);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3)《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 (4)《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GB/T 18507—2001); (5)《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 18508—2001); (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1993,2002版); (7)《土地基本术语》(GB/T 19231—2003); (8)《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9)《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 (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2 基本约定 适用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

集约评价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 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资料来源 资料内容 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 开发区简介包括开发区位置、区位条件等;开发区成立升级相关文件; 湖南省临武县城南工业园土地利用现状图;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开发区入园企业基本情况及台帐登记表; 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关于落实开发区四至范围的报告临武县国土局开发区企业土地登记卡。郴州市发改委郴州市“十一五”郴州市发改委郴州市“十一五”规划。典型工业企业 企业简介; 典型工业企业用地调查表。 (三)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是项目工作的继续,也是后续计算、修正的前提。根据

2021-2022年高一第一次(3月)月考理综化学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一第一次(3月)月考理综化学试题 含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Fe-56 一、选择题 7、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Na 2O 2是碱性氧化物,可用于杀菌消毒和供氧剂 B .高纯度单质硅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可用于制备光电池 C .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可用碱石灰或CaCl 2干燥 D .SO 2和Cl 2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两者等体积混合可以增强漂白能力 8、化学反应总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颜色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Na 2O 2固体投入滴加了少许酚酞的蒸馏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B .用玻璃棒蘸取浓硝酸滴加到pH 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变成白色 C .向胆矾晶体(CuSO 4·5H 2O )滴加浓硫酸,晶体由蓝色变为黑色 D .将SO 2通入品红溶液中,溶液颜色褪去,加热后又变成红色 9、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l 2中含有的少量HCl B .用图2所示装置蒸干NH 4Cl 饱和溶液制备NH 4Cl 晶体 C .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 2气体

D.用图4所示装置分离CCl 4 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10、下列关于离子的检验正确的是() A.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AgNO 3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溶液中有Cl- B.向某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褪色,则溶液中一定有SO 3 2- C.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呈紫色,则溶液中有K+ D.在某溶液中,先加入足量B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 证明该溶液中含SO 4 2- 11、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若甲是C,则乙可能是O 2 B.若甲是Fe,则乙可能是Cl 2 C.若甲是NaOH溶液,则乙可能是SO 2 D.若甲是H 2 S,则乙可能是O 2 12、以下有关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第IA族元素铯的同位素137Cs比133Cs多4个质子 B.溴元素的原子序数与氯元素的原子序数差为8 C.卤素元素的阴离子由上到下还原性依次减弱 D.117号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VIIA族 13、在某稀溶液中含4 mol KNO 3和2.5 mol H 2 SO 4 ,向其中加入1.5mol Fe粉,充分反应(已知NO 3 - 被还原为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重庆中考数学几何证明题--(专题练习+答案详解)

2015年重庆中考数学24题专题练习 1、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E为AD中点,连接BE,CE (1)求证:BE=CE; (2)若∠BEC=90°,过点B作BF⊥CD,垂足为点F,交CE于点G,连接DG,求证:BG=DG+CD. 2、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E为AB延长线上一点,连接ED,与BC交于点H.过E作CD的垂线,垂足为CD上的一点F,并与BC交于点G.已知G为CH的中点. (1)若HE=HG,求证:△EBH≌△GFC; (2)若CD=4,BH=1,求AD的长.

3、如图,梯形ABCD中,AB∥CD,AD=DC=BC,∠DAB=60°,E是对角线AC延长线上一点,F是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EB⊥AB,EF⊥AF. (1)当CE=1时,求△BCE的面积; (2)求证:BD=EF+CE. 4、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O为对角线的交点,点E为线段BC延长线上的一点,且.过点E EF∥ CA,交CD于点F,连接OF. (1)求证:OF∥BC; (2)如果梯形OBEF是等腰梯形,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给出证明.

5、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90°,BF⊥CD于F,延长BF交AD的延长线于E,延长CD交BA的延长线于G,且DG=DE,AB=,CF=6. (1)求线段CD的长; (2)H在边BF上,且∠HDF=∠E,连接CH,求证:∠BCH=45°﹣∠EBC. 6、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D=45°. (1)若AB=6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2)若E、F、G、H分别是梯形ABCD的边AB、BC、CD、DA上一点,且满足EF=GH,∠EFH=∠FHG,求证:HD=BE+BF.

耕地质量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与应用 1 相关概念 1.1土壤质量(健康) 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具有不同等级的质量,这是与土壤的各种形成因素以及土壤耕作引起的动态变化有关的一种固有的土壤属性。它是土壤的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形成这些性质的一些重要过程的综合体。简言之,即“土壤运行能力”。单一的土壤性质无法定量表达土壤质量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工作是根据已知的土壤外部性质对土壤的内在属性进行量化表达。常用评价方法是指数和评分法,简称指数法。 1.2 耕地地力 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2.1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耕地地力评价大体可分为以产量为依据的耕地当前生产能力评价和以自然要素为主的生产潜力评价。本次耕地地力评价是指耕地用于一定生产方式下,在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生产潜力评价又可分为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和以土壤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在一个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县域),气

候要素相对一致,耕地地力评价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的高低。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一:指数法 IFI= b1X1+b2X2+……+bnXn 式中: IFI=耕地地力指数;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层次分析方法或专家直接评估求得)。 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表达方法二:回归模型法 Y=b0+b1X1+b2X2+……+bnXn 式中:Y=单位面积产量; Xi=耕地自然属性(参评因素); bi=该属性对耕地地力的贡献率(解多元回归方程求得)。 2.2 评价内容 耕地地力评价实质是评价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障碍因素等要素对作物生长限制的强弱。由于影响耕地地力的因子间普遍存在着相关性,甚至信息彼此重叠,因此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时没有必要将所有因子都考虑进去。筛选能全面反映当地耕地地力的主导评价因子并计算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是着手耕地地力评价的关键环节。 2.3 评价因子确定原则

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合同

**()第号 项目名称:**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评价(更新评价) 甲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乙方:*** 年月日

甲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编制**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订立合同如下: 一、甲方委托乙方的任务及要求: 甲方委托乙方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2015年度更新评价)工作。 二、甲方向乙方提供的资料: 1、开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地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基础资料; 2、开发区所有建设用地审批的图件及相关资料; 3、汇川区土地更新现状库(2015年度); 4、开发区城市规划(2010-2030年),含控规和详规;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06-2020年)(修编后的最终数据) 6、开发区2015年年鉴统计数据; 7、其他相关资料。 三、乙方提交的成果资料

1、数据库成果(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 2、各类统计汇总表; 3、文字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专题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设计书) 四、时间要求: 按照省厅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 五、甲、乙双方的义务 甲方的义务: 1、协助乙方协调汇川区境内的相关工作关系; 2、提供清单要求的相关资料; 3、配合、协助乙方工作。 乙方的义务: 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并接受甲方对项目的监督和检查。 六、成果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归甲方所有。 七、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经双方友好协商,该项目工作总价为人民币贰拾万元整(小写:¥—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重庆中考数学第12题专题练习_

重庆中考数学第12题专题练习 2 1,如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AC= 90°,BC=2,E为AB上任意一动点,以CE为斜边作等腰Rt△CDE,连接AD,下列说法:①∠BCE=∠ACD;②AC⊥ED;③△AED∽△ECB;④AD∥BC;⑤四边形ABCD 的面积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3 2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第1图第2图 2,如图,正方形ABCD中,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E,F,使DE=AD,DF=BD,连接BF分别交CD,CE于H,G,下列结论: ①EC=2DG;②∠GDH=∠GHD;③ S S CDG DHGE = 四边形 V;④图中有8个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EF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B'处,点A落在点A'处.设AE=a,AB=b,BF=c,下列结论: ①B E BF '=;②四边形'B CFE是平行四边形;③222 a b c +=;④A B E B CD ''' V:V;其中正确的是()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3题 4题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1,E,F分别是边 BC,CD上的点,连接EF、AE、AF,过A作AH⊥EF于点H. 若EF=BE+DF,那么下列结论: ①AE平分∠BEF;②FH=FD;③∠EAF=45°; ④EAF ABE ADF S S S ??? =+;⑤△CEF的周长为2.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个 A.2 B.3 C.4 D.5 A D C B E F H

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AD 的中点, 连接BE 、CE ,点F 是CE 的中点,连接DF 、BF ,点M 是BF 上一点且2 1 =MF BM , 过点M 做BC MN ⊥于点N ,连接FN .下列结论中 ①CE BE =;②DFE BEF ∠=∠;③AB MN 6 1 = ;④ 61=?EBNF FMN S S 四边形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题 6题 6,如图,P 、Q 是矩形ABCD 的边BC 和CD 延长上的两点,AP 与CQ 相交 于点E ,且∠PAD =∠QAD。 则 ① DQ = DE ②∠BAP=AQE ;③AQ⊥PQ ;④EQ = 2CP ;⑤ABCD APQ S S 矩形=? 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如图,点E 是正方形ABCD 的边BC 上一点,将△ABE 绕着顶点A 逆时针旋转90°,得△ADF ,连接EF ,P 为EF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2 sin AEF 2 ∠= ②EF=2EC ③∠DAP=∠CFE ④∠ADP=45° ⑤PD//AF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7题 8题

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已经2016年5月3日农业部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韩长赋 2016年6月21日 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根据《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状况和田间基础设施构成的满足农产品持续产出和质量安全的能力。 第三条农业部指导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建设。农业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组织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地方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相关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具体工作。 第四条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保护机构(以下简称“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应当具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条件和能力。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机构的能力

建设,对从事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第五条农业部负责制定并发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和规范。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的管理,保障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农业部审核批准。地方耕地质量监测机构对外提供调查监测与评价数据,须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第七条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农业部负责发布全国耕地质量信息,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信息。 第二章调查 第八条耕地质量调查包括耕地质量普查、专项调查和应急调查。 第九条耕地质量普查是以摸清耕地质量状况为目的,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对全国耕地自下而上逐级实施现状调查、采样测试、数据统计、资料汇总、图件编制和成果验收的全面调查。 第十条耕地质量普查由农业部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作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耕地质量专项调查包括耕地质量等级调查、特定区域耕

《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特征,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各地采取措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土地粗放利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现象仍较普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全面做好定标准、建制度、重服务、强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要目标。 ——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严格控制。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战略,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之内,努力实现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实施土地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战略,完成全国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引导城市建设向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工业用地逐步减少,生活和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占全国建设用地的比例有所提高。 ——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实施土地内涵挖潜和整治再开发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75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900万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300万亩,土地批后供应率、实际利用率明显提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节约集约用地

2020届高三理综12月月考试题 新版 人教版

2019高三理综12月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O 16、Mg 24 、Al 27 、Na 23Fe 56 Cu 64 Si28 S32 Cr5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人所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 )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2.下面的①、②、③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 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 的叙述错误的是 A .Q 可能位于细胞膜上 B .Q 中可能含有硫元素 C .①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内 D .②必须依赖三磷酸腺苷 3.关于下列四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B .在小鼠的体细胞内检测到的化合物丁很可能是蔗 糖 C .组成丙物质的单糖是脱氧核糖或核糖 D .乙图所示的化合物中不含糖类物质 4.下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4 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NA …—A —T —G —C —… RNA …—U —A —C —G —… 甲 A —P~P~P 乙 A 丙 C 12H 22O 11 丁 A .因为来自同一人体,所以各细胞中的 DNA 含量相同 B .因为各细胞中携带的基因不同,所以形态、功能不同 C .虽然各细胞大小不同,但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相同 D .虽然各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但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四川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调查内容、区域划分、检测项目及方法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图A.1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的流程图。 图A.1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流程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表B.1为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时需填写内容。 表A.1 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内容 填表说明: 1.带*号数据项为区域补充性指标仅青藏区各县填报。 2.经纬度:根据GPS定位填写,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五位。 3.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土壤分类命名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修正稿(GB17296)进行填写,表格上记载的土壤名称应与土壤图一致。 4.地貌类型:填写大地貌类型,山地、盆地、丘陵、平原、高原。 5.地形部位:指中小地貌单元,填写山间盆地、宽谷盆地、平原低阶、平原中阶、平原高阶、丘陵上部、丘陵中部、丘陵下部、山地坡上、山地坡中、山地坡下。 6.海拔高度:采用GPS定位仪现场测定填写,单位为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7.田面坡度:实际测定田块内田面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度数。 8.耕层质地:填砂土、砂壤、轻壤、中壤、重壤、黏土。 9.质地构型:按1m土体内不同质地土层排列组合形式填写,分为薄层型、松散型、紧实型、夹层型、上紧下松型、上松下紧型、海绵型。 10.生物多样性:通过现场调查土壤动物或检测土壤微生物状况综合判断,分为丰富、一般、不丰富。 11.农田林网化程度:农田四周的林带保护面积与农田总面积之比,填高、中、低。 12.盐渍化程度:根据耕层含盐量与盐化类型统一测算,填轻度、中度、重度、无。 13.盐化类型:填氯化物盐、硫酸盐、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盐、氯化物盐硫酸盐、氯化物盐碳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盐。 14.障碍因素:填盐碱、瘠薄、酸化、渍潜、障碍层次、无等。

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合同

**()第号 项目名称:**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评价(更新评价) 甲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乙方:*** 年月日

甲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有关法律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编制**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订立合同如下: 一、甲方委托乙方的任务及要求: 甲方委托乙方完成**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2015年度更新评价)工作。 二、甲方向乙方提供的资料: 1、开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地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城乡规划等基础资料; 2、开发区所有建设用地审批的图件及相关资料; 3、汇川区土地更新现状库(2015年度); 4、开发区城市规划(2010-2030年),含控规和详规;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2006-2020年)(修编后的最终数据) 6、开发区2015年年鉴统计数据; 7、其他相关资料。

三、乙方提交的成果资料 1、数据库成果(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 2、各类统计汇总表; 3、文字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专题报告、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设计书) 四、时间要求: 按照省厅规定的时间要求完成。 五、甲、乙双方的义务 甲方的义务: 1、协助乙方协调汇川区境内的相关工作关系; 2、提供清单要求的相关资料; 3、配合、协助乙方工作。 乙方的义务: 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并接受甲方对项目的监督和检查。 六、成果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归甲方所有。 七、价款及其支付方式: 经双方友好协商,该项目工作总价为人民币贰拾万元整(小写:¥—

高三理综12月月考试题1 (2)

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0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u 64 Mn 55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下列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都能接受激素分子的信号 B.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在内膜上合成ATP C.浆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参与抗体的加工、运输 D.酵母菌和大肠杆菌都在线粒体内分解丙酮酸产生CO2 2.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透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 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 C.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 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 3.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分别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图所示。则实验前与实验后各细胞液浓度大小依次是

①BA>C ③B>A=C ④B=A=C A.①③B.②②C.②③D.②④ 4.用32P标记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 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完成了两次细胞分裂。下列有 关判断错误的是 A.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中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 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20和20 B.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40和40 C.在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都是有一条链含32P,另一条链不含32P D.在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条数是:从0到20条都有可能5. BrdU能替代T与A配对而渗入新合成的DNA链,植物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到第一、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条染色体形成2条染色单体的同时,DNA也完成了复制 B.1个DNA复制2次所产生的DNA分别位于4条染色单体上 C.第一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BrdU D.第二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每条染色体均有1个DNA的1条脱氧核苷酸链含BrdU 6.呼吸熵(RQ)是指单位时间内进行细胞呼吸的生物释放CO2量与吸收O2量的比值。下图表示测定消毒过的萌发小麦种子呼吸熵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2017重庆中考数学试题(A卷)

重庆市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暨普通高中招生考试 数学试题(A 卷) (全卷共五个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参考公式:抛物线)0(2≠++=a c bx ax y 的顶点坐标为)44,2(2a b ac a b --,对称轴为a b x 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的下面,都给出了代号为A 、B 、C 、D 的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题号右侧正确答案所对应的方框涂黑. 1.在实数-3,2,0,-4,最大的数是( ) A.-3 B.2 C.0 D.-4 2.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3.计算26x x ÷正确的结果是( ) A.3 B.3x C.4x D.8x 4.下列调查中,最适合采用全面调查(普查)方式的是( ) A.对重庆市初中学生每天阅读时间的调查 B.对端午节期间市场上粽子质量情况的调查 C.对某批次手机的防水功能的调查 D.对某校九年级3班学生肺活量情况的调查 5.估计110+的值应在( ) A.3和4之间 B.4和5之间 C.5和6之间 D.6和7之间 6.若4,3 1=-=y x ,则代数式33-+y x 的值为( ) A.-6 B.0 C.2 D.6 7.要使分式 3 4-x 有意义,x 应满足的条件是( ) A.3>x B.3=x C.3

GIS支持下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研究

文章编号:1000-1573(2004)03-0084-05 GIS 支持下的耕地地力评价方法研究 牛彦斌1 , 许 1 , 秦双月2 , 周亚鹏 1 (1.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河北省土壤肥料总站,河北石家庄050021) 摘要:如何利用GIS 技术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在GIS 技术系统的支持下,以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本设施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和模糊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对河北曲周县耕地进行了快速准确定量化评价,评价中充分利用GIS 强大功能,在GIS 环境下建立图形库、划分评价单元、建立数学模型和输出成果图,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关 键 词:GIS;耕地评价;层次分析;模糊评价中图分类号:S 158 文献标识码:A R 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farmland supported by GIS NI U Y an 2bin 1 ,XU Hao 1 ,QI N Shuang 2yue 2 ,ZHOU Y a 2peng 1 (1.C 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Res ource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China ; 2.G eneral S tation of S oil and Fertilizer of Hebei ,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 Abstract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use the technology of GIS to develop farmland evaluation.In this paper ,a case study of farmland evaluation in Quzhou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GIS was made ,Mathematical m odels ,such as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fuzzy evaluation ,were applied in this study.The productivity of farmland is evaluated rapidly and exactly ,with the powerful functions of GIS s oftware.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are in accorded with the real circumstances.K ey w ord :GIS ;farmland evaluation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evaluation 我国人口众多,但人均土地少,特别是耕地更少,而且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这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近几十年来我国虽然做过几次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壤普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农 业用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资料已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利用GIS 技术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一方面为我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和精准农业体系的建立提供信息储备,实现全球土壤信息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对于摸清我国的土壤资源的家底,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促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 1 研究区域概况 曲周县位干河北省南端,邯郸地区的东北部,全县总面积6766915hm 2 ,占河北省总土地面积的0136%。曲周县属干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高程4514~3217m 。曲周县2000年耕地面积51091171hm 2 ,其中水浇地39769hm 2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为27204hm 2 ,水浇地和高产 收稿日期:2004-01-14 作者简介:牛彦斌(1977-),男,河北怀安人,在读硕士生,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第27卷第3期2004年5月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 L OF AG RICU LT URA L UNIVERSITY OF HE BEI V ol.27N o.3May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