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社区营造的实践与反省 以新竹县尖石乡镇西堡部落为例

原住民社区营造的实践与反省以新竹县尖石乡镇西堡部落为例

黄国超

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

一个弱势文化的保留,不是族人自己可以挑得起的,如果政府不能好好在法令、政策上多为他们设想,而只要求他们自己克服困境,这是社会的不公义。── 李远哲(注1)

一、社区总体营造:我们的观点

台湾原住民运动自1984年原权会成立至1993年国际原住民年时,「原住民」(注2)才在汉民族所主导的四大族群论述中,逐渐获得主流社会的普遍重视。伴随着原住民运动的瓶颈以及反省,1994年由文建会所主导推动的「社区总体营造」成为原运实践的另一种可能性。台湾原住民族在长期传统社会瓦解、政治经济弱势,语言文化流失、资源分配不平均等等诸多现实处境下,「社区总体营造」(注3)在当前原住民社会所必须面对的是一个民族「总体生存」的问题,这反映了原住民社区工作取向的多元性(社福、经济、教育、文化、健康……),同时也显现了其难度与「聚焦」的共识问题。

理论上,每一个不同的社区都各有其特色、资源及营造的可能性,但现实生活却不然,为什么呢?个人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来自于「人」,社区里面有没有一群「爱作梦」的人?对于自己每天所处的环境有没有一种「要活的更好」的想象?有没有与其他生活周遭的人形成「共识」,并且将这样的共识付诸「实践」?社区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无法一蹴可及,所以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自发性参与就显的格外的重要。

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社区营造」的"精神"应该在于确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态度,其目的在于藉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的过程,凝聚社区共识,并培养「社区自主」的能力。这种参与部落公共事务,尊重多数人意见的习俗是原住民传统社会所常见的文化。今天原住民社会左面对「现代化」冲击拉锯的同时,较多的是「文化传统」保留的问题,而不是跳跃到工业化生活下平地都会型社区「重建」社区意识的问题(注4)。基本上原住民的「社群感」仍是很重的。

我们认为原住民部落的「社区营造」(注5)。是一种「内在」的营造过程,这个「内在」在这里有二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是指「部落内在」──即如何发觉自己部落的人文、历史、环境等特色,发觉从祖先传承而来的自然、人文及生活资源的丰富,美化部落生活空间,让后代子孙能永续利用,让原住民文化、产业及经济能够再兴。另一个是指「人心内在」的营造──族人对于自己族群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保持原住民分享互助的精神,自发性关心、参与部落公共事务与劳动,凝聚族群共识与团结。

我们深信「社区总体营造」是一种「造人」的过程,透过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自主性参与,使每个人认同自己的社区并以「该地人」为傲。

当前社区营造的瓶颈:我们的反省

「社区」乃是各自有其固有历史的人类生活空间,任何社区都有其固有历史,承继先人们所建立累积到今日的固有生活文化。所以每一个不同的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

背景及特色(宫崎清1996)。1994年起,文建会推动「社区总体营造」工作,其概念来自于日本的造町,英国的社区建筑(Community Architect)、和美国的社区设计(Community Design) (注6)。(黄世辉,宫崎清1996)。回顾这数年之间,社区营造工作在台湾民间所造成的思考冲击与回响,恐怕是文建会当初所始料未及的。相对于「社区总体营造」被批评为「由上而下」、「官方政策」的批判,陈其南教授(1999)对此强调:「社区总体营造所以能够持续到今天,本身就证明了它不是一种政府政策,而是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理念。不论有无政府的推动和补助,地方社区为了自己的将来,都应该去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

虽然「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推动才几年光阴,眼前我们却看到了一些发展的瓶颈,在此提出来跟各界先进求教。以「执行」层面来说,目前台湾社区营造的主力群可以粗分为三种团队,一是以大学院校建筑、城乡规划相关科系学术团队为主,其次是社区既有的「属性不明」的社区发展协会(注7),最后是地方工作者所组成的文史工作室或文化协会,在此之外,许多民间的建筑、景观规划公司(注8)也正积极抢食这块大饼。

在这四类团队中,与当前原住民社区营造比较相关的,大多以学术团队或民问规划公司为主。一来原住民社会专职从事文化工作者本来就有限,而成立一个正式的协会或组织,除了缺乏经验与信息外,因为不会写公部门的计划书,所以经费来源更是无以为继。多数原住民部落因为缺乏与政府部门正式的「对口单位」,所以目前许多山地部落的营造就只能够「依法行政」的委外办理。这也就注定了原住民由部落「主体」的位置转换为规划单位规划书中「报导人」的咨询角色。

我们简单对学术团队与民问公司的部分做一个讨论,目前常见的问题是基于政府会计年度报帐上的压力,导致多数的规划单住无法确实掌握社区动态,及拉长与居民的沟通时间,甚至有些团队到部落的次数可用「屈指可数」来形容(注9)。许多规划案更是「教授挂名,学生练习」的作品,所以常见其规划成果的前半部多是相关文献的拼贴和整理,后半部的规划因缺乏对当地人际脉络、文化内容细致的了解和分析,其「建议事项」又非部落贫乏的资源所能及,让居民时有无从着手的感叹。而且许多人性化的生活议题在规划书中,变成了一种「量化」和「商品化」的供需法则,将部落生活质量的提升「化约」成乡公所的基层建设问题(注10)。扭曲了社区营造最本质的精神「社区共识」的凝聚和建立。

不可否认,外来团队介入部落的初期,挟着相对雄厚的学术资本、人脉及经费,短期内透过活动的举办或社区报的刊行,让人容易有「动起来」了的错觉,然而这一类的社区到目前为止,在外来规划团队离开后,常见的是又回到原点。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的社区工作多属「辨活动」的性质,其「内容」也常是平地社区常见的主题(写生、老照片、座谈会……),忽略了原住民的思维逻辑,以及该部落真正问题的优先级(注11)。

常见在社区营造的说明和举例上,都走台湾汉人社会甚者日本造町的例子,这种平地社区经验的水平移植,象是用一个「相同」的模式套用在脉络「不同」的社区。这种的举例背后,常造成部落居民认为一成不变地拷贝其他社区的「实践经验」,就可以进行「社区总体营造」的错误理解。特别是在工业化及现代化的影响下,许多的原住民族地区已经逐渐地丧失了自己部落、社群特有的文化与个性,竞相模仿其他都市或台北经验。这跟文建会当初所倡导的理想:「不同社区应该各自开展属于自己的生活文化运动」恰成一个反讽(注12)。原住民部落的『社区总体营造』工作是展开了,却是在汉人的刻板印象下重新再现/再复制了汉人观点的「原住民文化形象」。这些社会资源贫瘠土地上的营造案,为汉人的学术、规划单位创造了几多「就业」机会,而规划单住的「成果」报告却无法改变原住民的「失业」

处境。

二、原住民社区/部落营造

『原住民社区营造』最大的资产来自于原住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语言、信仰、风俗、工艺、乐舞和祖先的生活智慧与哲学。原住民部落重建的出路,或许该朝向的是往祖先的知识与文化中去重新理解,而不是毫无选择地采借汉人社会的技术与观念。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仪式、禁忌,即使为同一族群,每一个不同的部落都还是有其各自的历史脉络及部落个性。

我主观以为,当前原住民社区营造工作,汉人参与者/团队最大的问题来源就是规划者普遍不了解原住民文化,不懂原住民的思维逻辑和问题,缺少长期蹲点的沟通与足够理解,无法以当地原有的文化及政治脉络来推动社区营造及处理人际关系。即使有些团队会找部落教会协助,但仍只限于社区活动协办者的角色,主导者仍非自己。

在原住民部落工作中,常见平地知识分子和部落居民在知识与观念《高度》上的落差,知识分子自己都没有把握实现的理想性,常变成部落发展的远/愿景。缺乏长期的沟通,缺乏不同族群问「观念语汇」的「转译」,社区工作若无法以原住民当地的语言及文化来呈现及被理解,就无法根植在部落的生活及土地上。

而解决的方法无他,就是大量的、长时间的互动、沟通与倾听,以及对当地语言文化的学习。这样的互动远非一年二年可及,「缺乏时间」是当前汉人规划团队在方式上必需要反省的重要课题。缺少了长期细致讨论与过程中所累积的信任基础与友谊,部落居民并不容易在听到汉人所举案例之后就能明自方法且愿意去尝试执行。在这里,我们需注意的是,部落的资源有限所以相对地经不起失败,炒短线式的社区营造所激起的期待及面对期待的落空,会让更多族人挫折或者是放弃,而认为社区营造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因为我们尝试过,我们失败了,许多事将不容易重新再起。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讨论当前原住民社区营造所潜在的经济背景,台湾本分之七十的土地面积是山地,在平原开发殆尽、观光区拥挤、周休二日所台起的休闲旅游风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报导下,台湾各地的原住民部落瞬间成为新兴旅游的好去处。而原住民在「靠山吃山」及外劳引进排挤工作机会等等的现实环境下,不约而同的将「社区营造」的关心都朝向观光发展的面向。所以不论是文化活动、地方产业或环境生态、空间景观常变成以吸引最多的观光客为考量,产业和建设成为居民最在乎的议题,而集体的幸福被商业交易中个人利益的竞逐所打败。我们在原住民现实经济的困境上,再次地看到土地与人关系的断裂。在此特别要反省及思考的是,在这些营造或发展的过程中,部落的居民们究竟是以原住民或者汉人的「眼睛」来看待自己,看待自己日常生活的社区(注13)?所追求的是「谁的价值」中界定的「幸福」?钱是否为幸福的最终目的?部落又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当部落居民忽略了「自己」才是社区的「主体」,忽略了「社区共识」高于「个人利益」时,忽略了「分享」精神的祖训时,社区营造就变的脆弱、躁进。这也是当前由部落居民所主导的社区营造上必须面对的课题与挑战。所以我们主张,原住民应该要抛开汉人的眼睛看自己,回归部落文化主体性的创造,将社区工作紧密结合原来的传统,将社区工作「原住民化」、「在地化」,寻找传统族群知识在营造过程中的「再生产」性(注14)。

三、镇西堡部落社区营造的实例

地理及人文环境概述

镇西堡(Cinssibu) 意为:「太阳最先照到的地方」,海拔高约一千七百公尺左右,行政上隶属于新竹县尖石乡的秀峦村,住家约有25户上下,人口约200人左右。相传为泰雅族著名的大头目波塔(Buta-Karaho)之子Saib-Buta于三百多年前由所建Censibo部落是秀峦村七社最早结社的部落(约明朝中叶),也是Makanaji群北移之重要根据地,相传泰雅族Makanaji群由此繁衍而来(廖守臣1984)。镇西堡与邻近的新光(Smagus)部落共同形成一个生活圈。离最近的城镇竹东车程约3个小时,当地至今仍无公共运输系统及医疗设施,道路路况欠佳,每年台风、梅雨季节经常坍崩,严重时甚至必须仰赖政府空投食物救援。经济收入上主要是以高冷蔬菜及水梨、水蜜桃为主,水果产季集中于每年6-9月,是部落家庭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收入不稳定,故许多人无法定期缴纳健保费而被排除在「全民」健保体系外。新光部落有一所国民小学,各年级一班平均人数约6人。国中必须列车程二个多小时的前山就读全乡唯一的一所尖石国中,是很多人的最高学历,但学生辍学率颇高。

社区营造的概述

教会在目前台湾原住民族部落来说,除了是信仰的中心,也常是社区工作推动的主要动力,而教会的神职人员更常扮演着社区工作灵魂人物的角色。镇西堡部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部落居民信仰几乎全数以基督长老教为主,仅有零星几户为天主教徒。当地教会的运作以青年会、妇女会及长老、执事为主体,由当地出生玉神毕业的泰雅族人Atung.Yupas (40多岁)担任牧师,十多年来整个教会在他的带领及观念教育下,民族意识及凝聚力相当的强,在「社区营造」还未成为台湾社会主流的年代,部落内的社区与民族教育工作已经行之有年,这些观念的启蒙与实践,为镇西堡部落奠立了厚实的社区基础,而「人」更是目前部落社区工作最可贵的资产。

镇西堡部落的社区营造工作,概略上可以「教会落成」及「部落永续发展协会」的创立为二个分水岭。镇西堡的教会兴建是动员了所有的信徒,募款八年,工期十年,整个工程都是社区居民一砖一瓦,一桶桶水泥用人工接驳的方式灌浆,克服了许多的困难,耗尽部落居民十八年的时间才得以有今天的规模。兴建这座教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成为母语教学、社区活动及文化传承的中心,目前它也扮演着部落中族群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协会未成立前,教会一直是社区工作的核心推动单位。

部落永续发展协会(注15)创立于1999年的年底,其背景有二个原因,首先是社区和原住民议题在台湾社会已经成为「显学」,原住民加上社区议题目前不难拿到政府资源。近年来媒体对于镇西堡及尖石后山的报导,有许多过去并不是从事原住民及社区工作的团体,在这股潮流下纷纷地涌入部落,并向部落提出共同向政府提送计划合作构想,经过部落青年的讨论,认为与其替别的团体养一些专职,创造就业机会,不如自己成立协会,来进行部落人才培育的工作。将社区发展的主导权拿回来部落自己决定,也无庸再担心其他团体所做出来的规划无法实行?另一个因素,是政府方面拥有许多社区补助的资源,而镇西堡的社区工作也已经发展到需要跟政府资源结合的阶段,但过去一直缺乏正式的对口单位,为解决公部门无法补助教会的问题,在经过几年的讨论及筹划后,终于在1999年底,成立了「新竹县泰雅尔族部落永续发展协会」。协会的主旨在于泰雅族文化、技艺、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的自我认同,部落/生态的永续经营,特别是协会希望在未来十年内着力在部落青少年的教育与培育。

以下以大事纪的方式略述镇西堡部落的社区工作过程:

在教会为主导的年代──

◆进行社区母语教学、编纂母语教材,目前有出版有「泰雅尔母语读本」及「泰雅尔传说故事精选篇」二书,部落居民目前多能阅读罗马拼音的文字。

◆教育家长鼓励子女升学,提倡求知观念,补助部落青少年升学的经费问题,每周四至尖石国中关怀青少年的生活,目前镇西堡拥有后出最多的神学生,这都是未来社区工作的核心干部。

◆引进新的农作物,并以七年时间与山服及平地的朋友合作建立农产品直销体系,教育青年成立营销团队,学习商业交易,协助解决部落最迫切的经济收入问题,唯此才能解决子女就学及健保的经费来源。

◆1996年起开始提倡塔克金溪河川的保育及护鱼工作,制订部落公约、告示牌,聘请部落猎人进行河川的巡逻,倡导游客保育观念并防止毒电鱼、偷猎等人为破坏活动。

◆进行社区环境空间的绿美化,1997年起在道路二侧种植数千株枫树及其他树种,并沿途撒下雏菊、台湾野百合等花种,复育成果良好,但目前时常遭游客攀折盗采。

◆教会成立部落托育机构「幼儿园」,关心学于前教育,协助部落单亲家庭、隔代教养的幼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照护,但经费来源全靠对外筹募,一直是沈重的压力。

泰雅尔族部落永续发展协会成立后的工作纪要──

◆举办二次阿里山邹族达娜伊谷生态保育观摩之旅,交流护溪及保育的经验。并到茶山村观摩社区公园化营造成果。

◆申请内政部原住民青少年认养乡的辅导项目,内容以家庭访视、亲职教育、课业辅导及营会为主,2/14-15至台北阳明山举办亲子都市体验活动,参观海洋馆、木栅动物园等。

◆申请新竹县社区总体营造试点计划,目前已经有泰雅族妇女传统编织种子教师班在尖石后出四个部落开课,男子传统手工艺竹藤编织班也已经开办,其次,青少年生态解说员初级班也已开班,社区讨论会已陆续展开。

◆开办社区营造相关课程,邀请原住民及汉人社区工作者、文化、生态工作者至数个部落讲课,交流经验,并以社区营造录像带进行小型的社区讨论及凝聚社区共识。

◆推动新光、镇西堡二邻社区会议,做成设置桧木群关卡管理游客及破坏护溪部落公约者罚款的决议,并争取新竹区扶轮社捐赠24万元河川保育经费。

◆228于竹东五尖教会举行五尖区原住民228及自色恐怖受难者纪念祷告会,协助申请国家赔偿,并筹划受难者口述史的拍摄与纪录。

◆进行部落自然资源(动植物林相)调查,目前已整理出镇西堡植物、蕨类初期调查报告书,正在翻译为双语,作为将来社区生态讲习教材。

下一阶段的社区工作计划──

◆等募计算机设备,开办社区计算机教学,缩短部落与外界信息的差距;筹设网站,筹组管理团队,进行技术交接;网站之目的在于部落讯息的传递、文化交流、连结社会资源,并借以营销农产品及工艺品。

◆青少年生态解说员将分初级、中级及高级班培训,明年度中级班将加入地方文史及国家公园解说训练,后年开辨高级班,将补助有兴趣深造者,至专业机构实习,目标是扎根部落,学成后以自己族人来教育自己。

◆发行社区报及电子报,并持续进行社区营造说明会及讨论会,凝聚社区共识,在农闲时期将再安排部落居民到其他社区实地观摩与交流。

◆重新规划镇西堡教会空问,希望明年能增设视听中心,增加部落居民及青少年休闲娱乐管道,并希望能为幼儿园筹募幼教器具及书籍。

◆重建泰雅族传统谷仓及了望台,形成部落地标与精神象征,未来仍将兴建四座部落教室,作为文物陈列、文化、母语教学等用途,目前已兴建完成编织教室的硬件。

◆后山各部落老人口述历史的记录与整理,以及泰岗部落百岁纹面老人的影像纪录(含工艺),今年暑假将先进行部落产业变迁史的纪录与整理。

◆筹设部落学院,虽然青少年在体制内的教育中因为环境适应、学业程度或家庭、经济因素而辍学,但不希望这便宣告他们学习已到终点,未来几年内,我们希望仿造社区大学的模式,进行部落内小型的「希望工程」,自己来辨学。

部落永续发展协会目前所过到的困境──

◆观念的部分

「社区总体营造」、「协会」这些新名词对于很多居民来说虽然可能听过,但对于详细内容却未必了解,我们希望透过长期常态性的讲座,并定期报告协会的工作内容与进度,让大家熟悉协会「可以」及「不可以」扮演的角色与功能。

◆人才的部分

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协会只有一名专职,因部落居民多属务农,不可能离农来专职从事文

化或社区工作,而适合的人选又有回乡及待遇的问题,缺乏足够的人才来进行社区营造案的推动,是困境之一。我们期望透过寻找多名在地的兼职人员加入,形成一个团队,来分工进行目前的社区事务。

◆技术的部分

除了人手不足外,政府所补助的社区营造经费,使协会面临经费销帐及书写结案成果报告书的问题,这些都是部落过去所缺乏的经验。目前全部落中,仅有几部计算机,且能以计算机进行工作的人仍非常地有限,在申请政府经费方面,如何及向哪些单住申请,计划书的撰写,都是目前协会刚成立时还待学习的。我们希望直接透过实际的操作过程,边做边学,并邀请其他文史工作室或协会的朋友,到部落教授企画书撰写及经费核销等技术,未来也将为协会工作人员安排进修课程。

◆教派的部分

因为社区里面有天主及基督长老教会二个不同的教派,长期以来天主教徒的部分,较少积极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本身的凝聚力也较弱,所以许多社区事务的推动仍无法做到集体参与的层吹,双方的理念及对部落开发构想存有差异,因长老教会信徒与天主教会信徒观念上的落差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时间之内并无理想解决方式,目前在做法上是寻找天主教信徒中,比较有心的青年沟通,在社区活动场地上,也尽量避免只在长老教会举辨,而以比较中性的场地,如学校、民宅来辨。

◆观光的部分

观光是部落目前最严重面对的问题,基于大家对于观光利益的期待及想象的差异,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部分并不容易处理,社区发展的一些共识也时常被许多只想赚钱,不想付出的人所破坏,使得整体规划的构想赶不上游客庞大数量的冲击。观光除了带来社区治安及垃圾、水源不足、停车等问题,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人「心」。由于经济利益的竞争,使的大家越来越重视个人及家族的利益,对原先公共事务的投入越来越不容易,这样的情形将随即将开辨的每周休二日而更加严重。

结语

「有梦想而使人伟大」,「梦想」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可以创造出很多能量及无限性,目前部落营造的工作就是要使族人永远都不放弃作梦的能力,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实践就有累积,目前协会的努力就是希望为下一代创造出四季的欢颜。我们坚信,原住民社区营造的前提就是部落自身主体性与主导权的确立,培育「部落自主」的精神,这不是容易的事。但这样的自主管理与自发性参与部落事务,不妨视为原运长期诉求「部落自治」的一个根本起点。社区总体营造无法解决当前所有的问题,协会也不可能替代政府的角色,族人不该放弃自我的动力,等待或依赖政府的规划及经费补助,金钱并不是社区营造唯一的出路,「人」及祖先的文化、土地才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资产。

所以我们呼吁也强调,当前的原住民社区营造工作,应该重视当地人才的培育,并且重新理解祖先的智慧,抛开汉人的眼晴看自已,重新建立民族的尊严与自信,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量去爱社区。当前台湾社会的发展与互动下,原住民的社区营造工作很难完全靠自己的

资源所能成就,必然要面对族群问相互的资源及交流,我们期望这样的互动是可以在彼此独立、强壮且地位平等的立场下进行,唯有部落自己够「强壮」,才能告诉外界资源自己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也才能整合外界的资源配合自己部落发展进程,而不被主导。社区营造工作是一场永无止尽的学习,我们希望汉人朋友及原住民朋友能够手牵起手,用大海宽容的心胸,山脉厚实的承担,彼此相互扶持、互相鼓励!!

注释

1.李远哲2000「为原住民文化留生机,是台湾掌舵人的责任」,新故乡杂志第五期,页7,南投:埔里。

2.台湾原住民「正名」运动10年,1994年4月李登辉总统在屏东山地文化园区所办第一届原住民文化会议中方首次开口将「山胞」改称为「原住民」,之后修宪通过,「原住民」名称才正式为官方文书所采用,距今不过6牢时间。

3.1994年以后,文建会一改文化活动在大都会举行的惯例,将文艺季改在地方举办,并推动巴项地方文化建设计划,详细内容参见文建会所编印「社区总体营造简报资料」,1995。

4.台湾在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实际上忽略了成长率之外生活空间、质量和文化、生态的永续经营,导致都市人口过度集中,农渔村人口外流,人跟人、人跟自然之间的冷漠及疏离。

5.「社区」一词及概念并不是原住民常用的沟通语汇,依目前汉人现行的法令来说,一个「社区」可能就涵盖了几个原住民分散的部落,而在过去的历史中,他们从未是同一个「社区」过。

6.Nick Wates & Charles Knevitt(1993):「社区建筑是由最终使用者主动参与而完成的建筑,此一用语也往往描述包括社区规划、社区地景及其他关乎社区技术协助等行动之运动」;延藤安弘(1990):「造町不只重视硬件环境的改善、也将软件领域例如居民的健康、福纸、教育、社区形成等放入视野中,同时考虑物质环境的改善及无形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7.1968年内政部提出「社区发展工作纲要」,1983和1991年分别修正。1991年将社区组织规定为人民团体的社区发展协会。一般常见的问题是里长与发展协会理事长基层政治的对立。

8.在此不将民间规划公司列为社区营造工作的「主力」,是因为民间公司几乎多以规划书的「撰写」为主,而没有长期性的实务投入。

9.社区工作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年「完成」,但现行体制中,却规定一年中需进行期中、期末报告,难怪无法落实扎根,而规划单位为求「绩效」多以「办活动」来自求多福。

10.一般而言,山地乡社区营造的硬件建设,只会招来地方少数特定利益集团或人士的介入,反而使「社区公众参与」的理念变的更不切实际。

11.这样的社区工作方式是以外来者的「方便」强加在部落的「主体」上,常让人有不知道这是「谁」的社区营造,为的又是什么?的感叹!这是偏离社区本质的作法,将凝聚社区共识的「手段」当成结案报告的「目的」。遗憾的是,这些团队又握有对外发言及诠释权。12.平地的社区工作者因为信息流通的便利(网络、研讨会、观摩),实质上在许多的操作方式部分,已经导致目前台湾社区关怀的议题有越来越「同质化」的趋向。

13.常见的是原住民部落为了满足外来游客,而表演阿美族歌舞,而将房屋、部落加入排湾族图腾雕刻,即便他们不是阿美族或排湾族,在商品贩售上这样的问题更加明显,我们发现当地的文化、手工艺、记忆是否复兴反倒不那么重要,一切向市场看齐。

14.例如邹族的社区营造重建了社区精神象征的男于聚会所「Kuba」,年轻人在参与兴建过

程,中不仅学习到工法,更重要的还学习到整套的相关知识、仪式与禁忌,而兴建水泥的活动中心则不会有如此的效果。

15.协会全名为「新竹县泰雅尔族部落永续发展协会」,首任理事长为阿栋.优帕司(教会牧师)。

参考书目

李远哲

2000 为原住民文化留生机走台湾掌舵人的责任,新故乡第五期,页6-7。南投:埔里。

宫崎清

1986 1986展开新风貌的社区总体营造,人心之华-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与实例,页27-32。南投: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

陈其南

1999 社区总体营造相关政策的回顾与前瞻,沈潜与再战,页58-61。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黄世辉、宫崎清

1987 从日本看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发展与方法,人心之华一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与实例,页75-83。南投: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