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扎染

白族的扎染
白族的扎染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民族教育研究性学习

课题名称:白族的扎染

班级:六年级四班

组长:李萌萌

成员:王淼张志坦李凯

指导教师:杨君

时间:2012.3

民族教育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2012年3月

开发区香江路第二小学

香江路第二小学

我想说:

通过这次学习,我了解到了白族的扎染是由蓝白色构成,出产于大理周城的扎染艺术,凝固的实际上是当地的颜色,有时蓝,有时呈墨色的苍山,洱海上空的月色。

周成位于大理市区约20公里,为著名扎染之乡,当地有许

多家扎染工厂和家庭作坊。

扎染是中原传入的,扎染工艺源远流长,古称“绞结”,早在南诏时期产生,发展至今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工序,“扎花”是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工艺,“浸染”采用反复浸染,原料是板蓝根。

当地大量使用植物为布匹着色,扎染上雅致的蓝色就是由板蓝根植物的提取液浸染成的,核桃皮、树皮、紫茎泽兰都可着色。

扎染的花样有100多种,其中最常用且受游客喜欢的是“蝴蝶采花”,“铜钱花”,“算盘花”,“孔雀花”等。

周城扎染厂的扎染布匹已走出大理,大量销往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

我想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白族的扎染是历史

最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古称绞缬、撮缬。

扎染工艺有好几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

选择布料与品种,他们一般选择纯棉白布。

第二道工序是花色图案,他们一般选择以蓝

色和白色为主。第三道工序是染料,他们一般以浸染植物和辅料配制而成。

白族的扎染历史悠久,我们要让它传承下去

我想说: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白族的扎染就是布艺,而去非常的有名气。

扎染代表着一种传统,还是一种时尚,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白族的帽子、围巾、枕巾、门帘……等等,很多东西都是扎染做成的。它是通

过纱、线、绳等工具做出来的。

白族的衣服很漂亮,我看了图片都爱不释手,很想自己也拥有一件。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到它的踪影。

扎染的花样很多,据粗略估计就有100多种呢!

扎染溯源

扎染,古称绞缬、撮缬,是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据文献记载,我国至迟在公元4世纪已有这种工艺。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民间又把扎染称为“疙瘩染”,把扎染布叫做疙瘩花布、结花布、蓝花布。扎染工艺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先选好布料,然后在布匹上印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样,按照图样要求,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将图案部分缝紧,成疙瘩状。经反复浸染,晾干拆线,被线扎缠缝合的疙瘩部分色泽未渍,呈现各种花形。如此,一块块蓝底或青底白花的扎染布便制成了。由于不同部分扎的手法及松紧程度不一,在花纹与底色之间往往呈现出渐变的效果,花的边沿有渍印造成的渐淡或渐浓的色晕,显得自然而又变幻迷离。蓝白相间的色彩显现出无比的韵味,清新淡雅中透出一股动人的神韵。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当地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调查中,问到“你家的扎染工艺是从哪学来的”时,不少人回答是“祖传的”,“老一辈传下来的”,“我们村很早的时候就做扎染了,是从村子里学到的”等等。这样的问与答似乎还不能给我们提供白族扎染兴起的确切时间,而考古材料则可为我们提供一些佐证。周城扎染工艺的兴盛与历史上白族先民生活地区染织工艺的发达不无关系。白族先民居住的洱海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据考古发现,洱海地区各新石器遗址中发掘出许多形制各异的陶制纺轮等手工纺织器具,其中大理苍山马龙遗址中仅是陶制纺轮、纺坠就有车轮形、圆锥形、梯形、珍珠形等40件。宾川白羊村遗址中出土的纺织器具,有纺轮,分石制和陶制两种,陶制的纺轮就有5种样式。剑川海门口遗址中出土的陶制纺轮则多达8种样式。这些考古材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白族先民已在进行纺织活动。《西洱河风土记》载:“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非帛。”说明唐初白族地区的纺织业已较为发达。南诏还从中原汉族地区掳掠了一批工匠艺人,从一定层面上说,促进了南诏包括染织在内各种手工艺的发展。樊绰《蛮书》卷七记载了当时南诏地区的丝织技术已接近中土,“锦文颇有密致奇采”,“亦有刺绣”。当时的喜洲即大厘城是闻名遐迩的织锦城,郑回撰写的《南诏德化碑》中还有“大利流波濯锦”之语。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派往长安参加《南诏奉圣乐》演出的演员所穿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精致动人。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所绘

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着布冠套,与传统蓝底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大理地区明清时期的寺庙中,曾发现有的菩萨塑像身衣有扎染残片,还有扎染经书包帕等物。到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周城、喜洲等乡镇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手工扎染作坊密集于此,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发展也与当地及周围村寨织布业的发达相辅相成。过去,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有一部分来自本村,系自织的土布。村里也有不少经营织布的农户。据统计,解放初,村里共有58户织布,有450多架织机。时至今日,周城村中自己织布的人家已很少见,据我们调查,村中只有两、三家的老妇人还在用古老的织机自织土布,但这些土布已非用于浸染,而只是作为妇女服饰中某些部位的装饰了。村民染布所需的布料还有一些来自周围村寨和集镇。当时大理、喜洲

一带织布业十分兴盛,周城村周围的喜洲街、狗街、头铺街等乡村集市成为了当地土布销售的集散地。喜洲的四方街,三天一集,曾有“上午卖布,下午买纱”、“日中为市”的古老遗风。周城一部分经营染布的人家每遇街期便去销售染好的布,散集时又购回一批批白布,如此反复,以谋生计。

解放后,周城村以社队经营的方式保持着传统的扎染工艺。但稍后,由于左倾路线的影响,扎染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作坊被封闭了,染料被捣毁了,植物染料也遭禁种。所幸村中几名老人冒着风险,暗中保存了扎染的原料和工具,才使扎染工艺流传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城的扎染再次获得了生机。周城村抓住这一传统工艺优势,把个体经营与集体经营相结合,扩大了扎染的生产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扎染之乡。

扎染工艺

1、布料和品种

以前,扎染所用的是本村或周围村庄的村民自己织造、生产的土布,现在,虽这种自织的土布已不多用,但无论是扎染厂还是个体私营的家庭,其选用的布都多为纯棉白布,摸上去手感较好,做成服装,穿起来也十分舒服,透气性良好,利于吸汗。现扎染厂及村中所用的扎染布料多从昆纺、滇纺、青海等地购入。

目前周城扎染的品种主要有服装布料、桌布、床单、窗帘、电器罩、小手帕、工艺布等。因用途不同,各种布料的尺寸大小、形状、

图案也各异。

2、花色图案

周城扎染的色彩主要是蓝色和白色。蓝白二色是白族扎染的主色调或者说是基调,一般的图案均为蓝底白花。此外,还有少量其它色彩,如青底白花、黄底白花、绿底白花、红底白花等。

图案方面,却丰富得多。可分为常见图案和新创图案两类。常见的图案多为花草植物、鸟兽虫鱼、自然景观以及各种图形。植物纹样如叶子花、菊花、郁金香等;动物类纹样有蝴蝶、蜜蜂、鱼、毛虫、蚯蚓、喜鹊、白鹤、凤凰等;自然景观类有蝴蝶泉、三塔、苍山及日月星辰、山水河流等;其它图形类有三角花、六角花、八角花、菱形、圆形、齿形、凸字形、凹字形,还有八卦图和福、禄、寿、喜等字体。新创图案多根据客户要求而制作,如周城扎染厂生产的日本京都观景图、日本歌舞伎、日本京都塔、日本神社大门、日本式房屋建筑等,均为日方客户要求的图案。

3、染料

周城扎染传统使用的染料,当地称为“土靛”或“湿靛”,是用村民种植的浸染植物加入各种辅料配制而成的。制作土靛要使用松木板制成的木桶,中间用3~4道篾条或藤条环绕而箍,现在也有的用铁丝、钢筋箍扎。之所以用木桶,主要是因为其木质对染料不会起副作用。一只木桶的使用寿命至少在10年以上。

相对于“土靛”而言的“洋靛”指从国外进口的化学染料,又称“干靛”。民国年间,洋靛大量倾销到大理地区,周城村民也开始用洋靛染布,洋靛采用的是加热煮染的方式。用洋靛染布可一次成色,上色快,不必象土靛那样反复多次浸染,大大减少了染布的工时工序,缩短了染布的周期,染出的布匹颜色品种更多,更丰富。因此,洋靛的进入冲击到周城传统的土靛植物染料的种植,“帝国主义洋靛的输入,迫使大理周城、喜州一带的土靛染布业逐年减少,土靛生产逐年下降。”但也带来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历史的前进,人们又恢复了对植物染料的青睐,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植物染料本身具有消炎、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用植物染料浸染的布料制成的衣物,穿起来更加舒适,不会对人的皮肤产生不良刺激。在炎热的夏季,植物染料缝制的衣物还有避暑的作用,身背小孩外出,在小孩头上顶一块扎染方巾,既透气,又清凉解毒。大理民间有扎染土布可避邪的说法,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可能与扎染土布所使用的植物染料具有的药用功效有关。二是植物染料色泽自然,不伤布料,越洗布料就越耐看,其色彩对比也越和谐,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之感。

4、工具及工艺过程

周城白族扎染所用到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现在,周城扎染厂还有烘干机、脱水机、烫平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周城白族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如下:

1)、扎花

扎花是用手工缝扎布料的工序,即用折、叠、挤、缝、卷、撮等方法在白布上扎出各种花纹图案。除了一些简单的、已十分熟识的图案之外,扎花之前一般首先要在白布上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进行扎花。扎好的布料缩成一团团、一簇簇的疙瘩布。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由于用肉眼很难看出纹样的形制,只有浸染、拆线后才能检验工艺效果,而此时,不管扎得好坏与否都已无法补救,故扎花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高超的手艺。由于扎花是一项耐心、精细的工作,专门由妇女担任,女性的心灵手巧在这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2)、浸染

用土靛染布,需用冷染的方法。染布所需的各种原料,其比例很有讲究,要根据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来配放原料。第一次配放染料,民间称为“发缸”,掌握配料多少、负责添放原料的人称为“掌缸人”。染时,先在木制的大染缸中放入水,加入一定量的土靛即染料,用染棒将染料调匀,再加入适量的辅料。染料配好后,就可将浸泡过的布拧干放入染缸中浸染。染过一遍后,要滤水、晾晒,然后又再一次浸染,根据布料需要的颜色深浅度,反复浸染数次。

3)、拆线

浸染后的布料,晾干后就可以拆线了。拆线就是将扎花时缝、扎过的地方的线拆掉,使图案花纹显现出来。这道工序虽不算复杂,却

必须要细心,否则拆破了布料,一块布就成废料了。故这道工序与扎花一样多由女性担任,她们熟悉扎花的针法,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拆线。近来,也有一些男性参与这道工序,问及原因,说是男性没有其它活计,也来拆线,因为拆线较之扎花更为简单,且目前制作扎染经济效益较好,所以妇女忙不过来时,家中男性也愿意来帮忙做一些工作。

4)漂洗、脱水

漂洗就是将浸染后拆线的布料放在水中清洗。所用器具多为木缸,也有的用水泥砌成的水池。漂洗的程度也要因所需布料颜色的深浅而定,漂得过多或漂洗不够都会影响花纹图案的成色。

漂洗后的扎染布料要晾干,以前都是自然晾晒,现在在扎染厂等规模较大的地方也有用脱水机、烘干机取代人工晾晒的。过去,漂洗、晾干后的扎染布料,要用石碾压平整。现在,这种方法已不多用,扎染厂则用烫平机取代了石碾。

5、传承

至今为止,以家庭为单位,以言传身教为核心仍是周城扎染最主要的传承方式。

周城村由于几乎家家都有人从事扎染工艺,故下一辈人往往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扎染制作。周城村的女孩从小就看着家中长辈制作扎染,耳濡目染,深受扎染文化氛围的熏陶。一般情况下,她们在10岁左右便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扎花,起初先做拆线等辅助性工作,慢慢地认识了各种针法,之后才开始扎一些简单的纹样,如此逐渐边学习边提高。

与其它手工艺多单独制作不同,周城的妇女往往三五成群在一起扎花,这样一边扎花,一边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和进步。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扎染的传承范围和场合。此外,周城扎染厂成立以后,曾经先后开办了14期扎花技术培训班,受训人次近2000人次,也为周城扎染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扎染的文化内涵

从某种程度而言,扎染是周城村民内心意识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每一幅扎染图案,都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解和认识,也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一种向往和希望。从一块块色调谐调、意蕴隽永的扎染布,可反映出周城人民的性格特征和民族心理。

我国民间传统技艺-扎染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碾布等,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白族扎染品种多样,图案多为自然形的小纹样,分布均匀,题材寓意吉祥,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好评。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白族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大理传统白族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简介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尔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技艺,其中以周城白族的扎染业最为著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二、溯源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白族传统扎染艺术在现代日用品中的设计探讨 最初我想了解扎染这门古老的技艺是因为完全被它的自然缤纷的艺术特色和其具有多样的民族性所吸引,随着逐渐对它加深了解,扎染那具有饱含情感的艺术特征,技术和艺术表现性自由度的高超,以及那无穷的艺术魅力诱发了我去探索它的兴趣,初次尝试就有不小的收获,于是便深爱上了这一奇特的民族民间工艺。在我看来,它的艺术特征不仅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技法、肌理表现和古朴的色彩中,同时,扎染艺术就是一种生活智慧和艺术审美的结合物。 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扎染技法,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图案也因自然环境、社会情形、经济状况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类型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使扎染艺术异彩纷呈、丰富多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防染技艺正在逐渐流逝,在不断探索扎染技艺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自觉以民族文化艺术为基础,继承中国工艺美术的优秀传统,将民族工艺文化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让它以多种形式、多种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使用,为人们欣赏。 一、白族扎染艺术的历史溯源 白族是聚居在我国云南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又名“撮缬”,“撮晕缬”。缬,是指色彩斑斓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也指染色显花的织物和染色显花的方法。扎染是用线、绳对布料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面料染色不均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面料上就会出现奇特的色彩纹路。由于线、绳扎结面料,从而起到对染料的防染作用。并且,由于扎结中绳线捆绑的松或紧,会在面料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扎染工艺的奇特之处。 扎染工艺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在经过不断发展后,扎染已经成为白族的特色工艺了,尤其是到了唐朝最鼎盛的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穿着的舞衣裙

大理白族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 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 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 其一物美价廉。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 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扎

大理扎染文化简述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白族扎染

白族扎染 一、大理民族扎染,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2 白族扎染介绍编辑本段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10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周城村的白族妇女段银开在给扎染布料拆线。白族扎染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族扎染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图案,整个工序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传统白族扎染常以大理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以蓝白二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近年来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的图案也逐渐多样化,并融入众多时尚元素。目前,白族扎染除了传统的扎染布外,还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围巾、扎染衣裙等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使大理当地白族群众走上致富之路。新华社记者蔺以光摄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在对比中悟出民族纹样的美 ——《生活中的民族纹样》教学设计 (温州开发区) 一、本案特色 民族纹样,在我们生活中逐渐被潮流的卡通、漫画、动画形象所代替,出现的并不多。如果让五年级的学生让他去了解民族纹样在生活中的运用,可能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去发现民族纹样的纹样特征、设计独特魅力却是非常不易的事情。本案第一特色:采用“画——赏——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让孩子们在“看”中学,在“画”中创新,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艺术课的主体。本案第二特色:采用“二次作业”的方式进行教学,放手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民族纹样刺绣、蜡染等不同方法作品,设置悬疑,让学生认识民族纹样由繁到简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学会设计源于生活,敢于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的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产生摩擦,迸发“创新花火”。设计个性的民族纹样,美化生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知识已经初步掌握了简单纹样的特征,但是对于民族纹样了解甚少,不能直观的通过简单的图片欣赏与引导就能了解民族纹样的特征。但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追求与众不同的意趣。所以本课教学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从学生已有知识上,深入认识生活中的民族纹样内容美、形式美等特征,引导学生从形的特征,形的组合、形的方向等方面欣赏民族纹样的简约之美。 三、学习目标:立足教材,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民族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民族纹样内容美、形式美。 2、学习民族纹样的基本特征、规律,运用民族纹样的元素进行设计练习。 3、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纹样在生活中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热爱传 统民族艺术,传承传统的民族艺术。 重点:学习民族纹样的内容美、形式美,以及基本的设计规律。 难点:运用民族纹样的元素,大胆有创意地设计一件生活用品。 四、教学学具准备: (学生)铅画纸、铅笔、橡皮擦、黑色中性水笔一支、马克笔、剪刀。 (教师)清代苗族刺绣一件,范作、PPT、50张15cm*15cm正方形纸、铅画纸、铅笔、马克笔、剪刀。 五、教学设计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问:(出示图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块布,想请你们帮我设计一下,有哪位小 设计师愿意帮助我,将它变美?怎样变美?我们大家试一试,比一比,谁能够用3分钟的时间,将这张方形纸(布的代替品)装扮漂亮?”师略评 图1 图2 2、师问:“我们看看设计师运用美的方式去装饰这块布?”(出示实物反面如图二:清代苗族 刺绣一件,)美吗?说说当你第一眼看到它时有怎样的感觉?生说

七彩云南之白族扎染

七彩云南之白族扎染 “金花”扎染技艺、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白族火把节万民同欢,如珍珠般散落于大理市城乡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大理这座城市充满神韵。其中的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从远古走到当代,天南海北的旅游者从大理乃至云南把它带往国内外。 扎染历史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工艺出现较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据《实仪录》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染采纹秀”。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特别在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因主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而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游人到了这里,可以看到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古籍曾生动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扎染工艺 大理白族地区的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粗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为纯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 染料为苍山上生长的寥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其中板蓝根居多。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加工主要有扎花、浸染、漂晾三道工序。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便是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放入染缸中浸泡,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数次,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染料漂除,晾干后将线拆除,将“疙瘩”挑开,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未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兰色,即是“地”,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荫蝶影,或神话传说,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韵味别致。扎染如此受欢

扎染

扎染 扎染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起源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历史传承 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扎染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是扎染的独特所在,也由此使扎染具有跨世纪的旺盛艺术生命力。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从放光彩,更加绚丽。 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

云南扎染调研报告

云南扎染调研报告 篇一:云南考察报告3000字 在为了更好的增加同学们的阅历,提升在专业创作方面上的水平,学校在此组织本专业几百名学生进行校外实地考察,我们很荣幸的被安排到云南各城镇进行为期一星期的考察,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后,我们便踏上了这次旅程。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56个民族中,在此居住的20多个少数民族,并且云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而形成了以旅游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经济模式。而对于我们日后从事产品包装设计的大三学生而言,这种既有多民族文化特性,又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的旅游城市中产品市场化的包装,更是我们了解的包装设计形式中尤为重要的一种。因此,学校选择了这样风景与人文兼得的云南给我们去考察,使我们在不管是人生阅历还是专业角度上,都有所收获和进步。 到达云南我们第一个考察的地点就是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区的扎染基地,白族扎染是采用民间图案,通过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进行艺术加工得到的,其中在使用颜料上大多采用对人有益的植物颜料,因此独具特色。 扎染的工艺流程: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工序,在细心的观察后,我发现扎染的某一个制造工业和在学

校里学的丝网印刷有几份相像。 据询问当地人了解,扎染工艺的成品最初只有蓝底百花,但后来经过发展形成各种色彩和纹样,形式也有多种,比如;装饰画民族包各种小饰品等。 在欣赏过白族人民的手工艺术品后,我们来到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严家大院和洱海。严氏大院是一座有多院套连起来的深宅大院,走进翘角飞檐高大繁复的大门,是“三坊一照壁”的院落,有照壁字画,花木摇曳,令人满目生辉。进了过厅是“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有漏角、天井,四通八达,仿若迷宫。曲径通幽之后是别有洞天的又一个“四合五天井”的大院,最深的后院则悄然伫立着一栋西式风格的别墅洋房,完全采用现代建筑形式,内设地下室、阳台、走廊、落地玻璃窗,四周花木盆景,环境幽雅别致。虽经岁月的洗涤,红色的朱漆门窗,大理石雕刻的白色围栏仍不失其当年的风华。 参观完严家大院后,我们来到洱海。赶着日暮降临前,我们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洱海,在那里,空气清新,四周宁静,像是突然间逃出了都市的喧闹,洱海为什么美?从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轮新月,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洱海共有3岛、4洲、5湖、9曲。洱海属断层陷落湖泊, 湖水清澈见底,透明度很高,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作“群山间的无瑕美玉”。洱海位于大理市境内,是白族人民的“母亲

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发展研究

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由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已经民间技艺,受民族生活的地域影响,很多地域存在丰富的地域文化,因此也有很多地域性艺术形式值得去探究,在云南大理生活的人们,大多数是白族人们,在民间盛行扎染技术,因此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通过对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的现状,并且对扎染产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1523.2文献识别码:A编号:1001-828X(2018)025-0496-01 扎染是我国白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在手工艺纺织品中,扎染技术体现出了我国白族人民的智慧。艺术于生活,扎染技术就是通过人们的需求而发明的一种技艺。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传统的技艺却在不断流失,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民族文化的研究,鼓励民族文化的传承,白族的扎染技艺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研究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发展,使扎染产业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一、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技术 扎染古称“绞缬”,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在云南的大理地区,大理地区白族人民居多,因此扎染的制作者大多是白族,正因如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当前在我国大理市周城村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依旧存在扎染技术,白族扎染技术历史十分悠久,由于周城的最为出名,因此我国文化部将周城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 扎染技术源自于生活,它能够体现出人们在生活中对美的追求。白族的扎染技术以深蓝色为主、白色为辅,与我国传统的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简洁大气的图案,不仅给人视觉上美感的体验,还能够给人们足够的遐想空间。 二、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手工扎染技法》一书中记载,汉代就出在了扎染技术,在唐朝时期,扎染技术得到了发展。由于扎染技术比较复杂,因此到了宋朝年间,国家禁止民间使用扎染技术生产,并且把扎染定位皇宫中御用的技艺。我国云南在历史上为称为荒蛮之地,远离朝廷,因此即便在宋朝扎染产业衰败,对云南地区也没有产生影响,因此扎染产业在云南得到了发展。 扎染主要使用植物,使用捆扎技术,结合染色的方法制作出人们喜欢的作品,在植物的选择上,多是以板蓝根为主。在云南,拥有著名的景点苍山、洱海,在苍山上有自然生长的板蓝根、艾蒿等植物,在这些植物中,拥有丰富的蓝靛溶液,因此在大理白族的扎染产业中,基本都是以蓝靛色为主。扎染的过程需要将布料与自然草本植物反复进行水煮、晾晒,而我国云南地区四季如春,常年拥有和煦的风与阳光,为扎染提供了便利的自然条件。 传统的扎染产业是纯手工的产业,需要人们去采集纯天然的植物,进行蒸煮、晾晒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中很多工作已经不需要人工,而是机器就可以替代人进行工作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理白族的扎染产业中,也很少有纯手工制作了,大多数是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制作方式。传统的扎染在染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蒸煮,而现在有各种的工业染料,并非纯植物染料,因此扎染生产的过程也被简化了,变得十分容易。云南是我国的旅游胜地,全年游客不断,游客会购买地方特产,都很喜欢扎染产品,但是由于扎染行业中工业染料的混入,使人们对大理扎染产业产生了质疑,影响了大理白族扎染产业的发展。 三、云南大理白族民间扎染产业的发展研究 (一)民间扎染技术的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地区的传统技艺都出现流失的现象,为了保护我国传统

扎染工艺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 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大理叫扎染为疙瘩花布、疙瘩花。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 扎染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染色面料。扎染tie-dyeing亦称绞染。织物染色前,按设计要求在不同部位用线扎紧,然后松开扎线,即得自然的晕色花纹。扎染布和蜡染布一样原来都只是一种蓝白两色品种。现在则发展到各种颜色,面料也从单一的棉布发展到丝绸、合纤和各种混纺布。扎染的工具也从单纯的扎线发展到各种专用工具。目前的扎染布已从农村妇女的衣料发展到时装面料。

蜡染、扎染调研报告

有关蜡染、扎染的调研报告 一: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 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 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 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苗族蜡染 是苗家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_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 苗族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 综上所述,苗族蜡染在新时代的发展虽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但同样也存在着机遇。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冰纹的形成,是 蜡画胚布在不断的翻卷侵染中,蜡迹破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真是妙不可喻,同样 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 清新自然的美感。 蜡染之乡是中国贵州安顺。安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境内有黄果 树瀑布、龙宫、屯堡文化(天龙镇、云峰八寨等)、天星桥、花江大峡谷 等众多著名景点。安顺有“滇之喉、黔之腹,粤蜀之唇齿”的赞誉,地理 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更是“商业甲于全省”。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