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科学三大发现证实佛法真实不虚

近现代科学三大发现证实佛法真实不虚

大虚法师《指月真髓》——(《维摩诘经》讲记)摘录:

现在由我来告诉你们,佛法到底有多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在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有很多科学家是专门研究宇宙的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时候有三个很惊人的发现,居然和佛陀在两千多年前所讲述的宇宙真相非常相似,这个你们可能就不知道了吧?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佛陀在《华严经》、《楞严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等等大乘经典里描述的东西都是真实不虚的。

科学家的第一个发现是:时空是假相。

在某种条件下时空会消失,等于零,空间没有了,时间也不存在。而我们佛法里讲,时间和空间都是幻相,是由于我们众生的妄想、分别和执著才产生的,这个跟现代科学讲的几乎完全相同。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物体的大小、长短、距离在光速状态下会统统消失。打个比方,在光速条件下,我们会看中国和美国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换句话说,在光速条件下,我们可以同一时刻在地球和火星上出现,因为地球和火星的距离在光速条件下就不存在了,没有了!美国著名的太空物理学家奥顿沃博士——他是博士,不是传教士——像他就讲过,一个物体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同时出现,远近的距离不是绝对的。他说,其实光速还不是最快的速度,

但这样就已经可以突破时空了。据我所知,宇宙中还有很多比光更快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心念。

在古今中外的很多修行记录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记载,当某某修行者处于深度禅定状态的时候,往往就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体验到某种近乎神话的经历。像我们以前讲的智者大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还记得吗?他读《法华经》入定了,亲眼看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虚云老和尚也曾在禅定中突破空间,他到了欲界天的兜率内院,亲身拜见过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还给他讲了很多开示,这个是老和尚一百二十岁临往生前留下的真实记载,禅和子们一般都知道。

在佛经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描述,佛菩萨们一般都有这种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大能。像《普贤行愿品》里就讲: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在《阿弥陀经》里也说:“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是同时供养,不是挨个供养哦,否则要供到猴年马月啊?这个就是超越空间。还有超越时间,像《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说自己: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这个不是在夸张,不是在说神话。而《无量寿经》中也说:“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这就是佛菩萨的能力,他们能同时返回无限的过去和进入无限的未来,什么道理?因为这个心性心念是超越光速的,在那种禅定或空性的状态里,空间和时间压根儿就不存在。空间没有了,也就无所谓什么远近距离,西方极乐世界就在目前;时间没有了,那过去和未来就都在当下,你能看到过去,同时也能看到未来,“一时佛在”,了解吗?所以大家要晓得,大乘佛经上讲的东西,都是佛陀对事实真相的直接描述,不是夸张,更不是神话。如果我们好好念佛,好好修行,证到佛菩萨的这种定慧境界后,就会同样了解心念超越光速的道理,所以佛菩萨这种时空无碍的能力讲白了并不稀奇,那是我们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能力。

在佛教的法相唯识宗里,把空间和时间归类为“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并不是真实永恒的东西。所以科学家也讲空间和时间是可变的错觉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空间和时间可能会完全变样。根据美国太空物理学家的说法,在黑洞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

这意味着空间可能会变成时间的样子,时间也可能会变成空间的形状。这个发现很了不起,给我们佛法做了一个很有力的证明。那么,科学家的第二个发现是:无中能生有。

宇宙万有是从哪里来的?现在科学家们发现“有”是从“无”中来的。他们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量可以从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变现出物质,物质的质量也可以分解为无形的能量。换句话说,可以无中生有,有又还归于无。事实上,在量子力学的微观世界里,科学家们就经常观察到物质在虚空中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宏观世界也是一样,我们的物质宇宙,包括其它无数宇宙,都在不停地运行,不停地纷纷形成,纷纷毁灭,重归于“空”。“空”又再生“有”,从“空”到“色”,从“色”到“空”,永远循环不停。所以《华严经》里才说:“世界此生彼灭,此灭彼生,永无休止。”这个是佛教对宇宙的真知灼见之一,居然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明确指出了宇宙万法的生灭原理,我们人类却要到将近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才得以发现!古代的佛陀,如果他不是真正了解宇宙的人,他怎么可能会在那么多部佛经里都讲得出宇宙的奥秘?难道是光凭丰富的想象力吗?真是开玩乐!

像那些认为佛经里讲的超自然时空都是“神话”的人,你们最好先去学习一下现代的太空物理学再来说话!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更不要不懂装懂,开口就乱道,一旦造作了谤佛谤法的极恶重罪,那你就等着倒霉吧!在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里,

就有这样的蠢蛋,平常看上去挺聪明的一个人,长得也挺帅的,也挺有思想,能画一笔好画,但一谈到佛法就不行了,那个观点阴暗偏激得一塌糊涂。以前我还会去辩论两句,解释一下,但现在不会了,因为说不通的。佛法是必须要靠实证的,像那些玩弄逻辑推理找漏洞的人,自以为聪明,这种人怎么可能真正明白佛法的伟大?所以“你傻任你傻,我自看笑话”,现在只要一碰到这种人,我的慈悲心就消失了,没办法。

回过头来继续讲“无中生有”,这个科学的发现,证实了《心经》里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这个“色”就是“有”的意思,不是美色的“色”,不要搞错。这个“有”是从“空”中突然变现出来的,变现出来之后又回归于空,我们的身体乃至所有物质就是这样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的。那么,这个变化的速度有多快呢?佛陀曾经以一种高度专注宁定的心灵状态,也就是禅定状态,深入观照过自身的本质,他发现我们的身体都是由极其微小的次原子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肉眼难见的次原子微粒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生灭变化着。佛陀说,在一弹指或一眨眼之间,每个次原子微粒就已经有上百万兆次的生灭了,乃至这百万兆次的生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佛陀才会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这是他老人家亲身体验到的境界。

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任何只看到身体表相的人,都会对佛陀的这个说法觉得很不可思议,嗤之以鼻,一笑了之,因为这个臭皮囊看上去是这样的坚固真实,但很不幸的是,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佛陀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在很多年前,有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仪器,可以测量出次原子微粒生灭的速度,他测量出次原子微粒的生灭速度是多少?你们猜猜看?打死你们也猜不出来!一秒之内,次原子微粒居然生灭了10的22次方,也就是在1的后面要加22个0,那是多少?你们自己算去,我到现在都还没有算清楚。这个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所以我们凡夫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体会到自己身体的生灭,我们的心太粗了,这个速度之快,我们完全没有办法想像。

像爱因斯坦就认为,物质只是我们人类的错觉而已,他也很了解佛法的,知道吧?他对佛法非常推崇,他承认“色即是空”的道理是对的。关于这一点,在佛教中有很多实证的记录。像圆瑛法师,我国近代著名高僧,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他有一次闭关,正在房间里打坐入定好好的,忽然就动了一个出去的念头,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房间的外边了,但回头一看,大门上却是锁着的,根本就没有开门,他就出来了,旁边护关的人都愣了。圆瑛法师后来自己回忆说,他当时出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感觉到任何的物质障碍。这个案例就足以证明物质的确是空的,是虚幻的错觉,这种案例有很多。

第三个发现是关于宇宙的起源。

科学家认为,宇宙是从空无中产生的。美国太空物理学家奥顿沃博士,就是前面提过的那位,他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玩弄一个文字游戏,因为在一般人的观念中,真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但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早在宇宙形成以前,那个状态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甚至连真空都没有的。那个状态,并不是一般人心目中想象的空无一物。”这是科学家讲的,他还说:“物理学家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形

成之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度多次元的。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无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我们运用‘空无’这个词,完全是不得已的说法。”。

在佛经上,佛陀是用自性、佛性、法性或空性来表达宇宙本来的那个状态。因为它没有任何可供语言描述的形相,但又确实存在,没办法才称之为空性。这个空性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龙树菩萨就曾经用八个“不”来描述这个空性的状态,所谓:“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我们佛教认为这个空性是活泼泼的,能生妙有,能现宇宙万相。佛陀早在两千年多年前就已经指出了,这个伟大的空性正是我们的心性。《楞严经》就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里所讲的“心”,就是空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来面目。

科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大约一百到一百五十亿年以前,在一个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大爆炸以前,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那种状态不是我们能想像出来的,许多宇宙的定律在那个时候也不适用。佛陀就用“不可思议”来形容这种状态,科学家们也承认这种状态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永远都不能理解的。但是,科学家没有办法,我们的佛陀却有,佛陀告诉了我们一个“不思不议”的禅定方法,当精神意志高度宁定的时候,一切念头放下,心海澄澈,所有幻相消失,那时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就会完全呈现,这种境界被称之为“开悟”或“明心见性”。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我们这个宇宙在诞生之前,那个大小大概只有十的负三十三次方厘米,也就是0.00……001(中间要33个0)厘米。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字,有多小?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明,如果一根头发的直径是0.01毫米,把这根头发切断了,就会出现一个直径平面,如果把我们前面讲的这个宇宙原点放到这根头发的直径平面上,那可以放多少个这样的原点呢?通过计算,我们可以放一百万亿亿亿个这样的宇宙原点!一百万后头加三个亿!

大家要晓得一点,我们现在这个看上去广阔无边的宇宙,宇宙中所有的时空,所有的星系,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包括我们,所有的一切,原来就蕴藏在这样一个渺小至极的、等同于

不存在的微粒中!换句话说,我们身上的一根头发就能放下这么多亿亿亿个宇宙!这也太让人难以接受了,对不对?但佛陀就说过,无限大和无限小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大小平等不二”,《华严经》里也讲过“一多相容”,《普贤行愿品》里也讲“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善财童子当年参访普贤菩萨的时候,就亲眼看到普贤菩萨的每一个汗毛孔中都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海存在,而且诸佛充满,每尊佛都有不可说不可说的大菩萨众以为眷属——这种境界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话,有谁能凭空想象得出来?你能吗?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那就是,从这个小小的微粒扩张成宇宙,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太空物理学家说,在十的负三十三次方秒内,这个微粒就可以扩张1026倍。按照这样的速度,在千分之一秒内,这个渺小的微粒就已经扩张得比我们的太阳系还要大了。我们平常看电影,放映机的底片一秒钟换二十四张,我们根本看不出来那个画面是分断的,对不对?按照科学家的讲法,宇宙的诞生是瞬间完成的!宇宙的这种扩张速度比放电影快了不知道多少倍,所以我们才觉察不到。佛陀也讲过,大千世界是“一时顿现”的,这是原话,这个“一时顿现”是什么时候?就是当下!永远是当下!宇宙全体一时顿现,顿现之后,又顿然消失,然后又顿然出现。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可能会比较容易理解,在黑暗的大厅里一开灯,厅内的一切一时顿现,一关灯,一切就顿消了。宇宙万法的生灭也是这样,《楞严经》里就

说:“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句话我经常引用,经典里描述的完全就是事实的真相,真得不能再真的真相!

那么,关于这个宇宙原点,科学家们只有一个数学的描述,他们并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它是为什么产生的。但佛陀对此却有非常明确的讲述,他老人家在很多大乘经典上都说过,这个微粒其实只是一种无明妄动的幻相。本来在清净无染的觉性的海洋里,忽然起了一念妄想,产生了幻相,然后由细的幻相进入粗的幻相,宇宙世界才随之展开。实际上整个宇宙是本无所有,了不可得的,当下就是涅槃性空。

此外,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外还有其它的宇宙吗?答案是肯定的。佛陀在《华严经》里就介绍说,宇宙和宇宙、时空和时空是重重无尽的。我们之所以不能看到其它宇宙,不能看到佛国净土,那完全是因为我们有太多妄想执著的缘故,是我们自己的心挡住了我们自己的视野。如果我们能将所有的妄想执著通通放下,就能“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这个心清净到了极点,我们自性本具的大智慧光明就会显发,照天照地,通达无碍,而且含裹太虚,量周沙界,那个时候我们就能和佛菩萨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时空。佛陀在经典上就是这么说的,哦,这时你才晓得,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为我们揭示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相,而且还为我们指出了证悟这个真相的方法,

所以真是“天上天下无如佛”,真的是太感激了!大家可以仔细想想看,慈悲和智慧到了这种程度的人,他说的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念佛?所以不信是笨蛋!不信那才傻了呢!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科学 作者:广超 发布时间:2010-02-26 来源:《网海莲舟》 今天,我们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从佛教的观点来说,科学是人类以有限的能力,观察后所得到的结论。根据佛法,人类的能力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类有某种障碍,在佛教称为“所知障”。所知是所知道的东西,障是有障碍。就是这个“所知障”限制了我们对世间观察的准确性。 若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石器时代原始人的科学,我们就会说他们的科学已经落伍了。那什么叫科学落伍呢?所谓科学落伍,就是说现在我们所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子才是最科学的,到了以后也不是了。也就是说科学不是永远对的,而一个接受科学的人,应该先接受这点。 举一个例子来说,关于光线的理论在科学里曾经有过一个很大的转变。在爱因斯坦(Einstein)发现相对论(Relativity)以前,人类认为光是走直线的。但是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以后,却说因为有地心吸引力(Gravitational Force)等的影响,光线会弯曲,而不一定是直的。 爱因斯坦发表了这个理论后,有些人不能接受,因为他是用数学证明出来的。但是后来通过观察星辰的运转证明了他的理论是对的。太阳系(Solar System)里有颗土星,这土星有个卫星(Satellite)绕着它旋转。根据他的推测,当这个卫星还被土星遮住的时候,人们就应该看到它了。那是因为从这个卫星发射出去的光被地心吸引力弯曲了。后来人们利用高能的天文望远镜证明了这件事实。 所以说科学是我们以有限的能力所得到的结论罢了。 这个结论在当时的情况底下是对的,以后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对科学需要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态度。我们不应该迷信科学。很多人迷信某一种宗教,

汉语与佛教的关系

内容提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词汇上。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的三个主要途径,指出中国古代汉语言与佛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关键词:汉语词语佛教 我国古代有仓颉造字之说,见之于《吕氏春秋·君守》;《汉书古今·人物表》则说明仓颉是黄帝的史臣;民间传说更把仓颉神话,说他有四只眼睛;《说文解字》则说仓颉是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创造出了文字。由文字而构成词汇,再形成语言,便成为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延续至今。可以说汉语言是构筑灿烂中华文明的基石。 汉语的发展,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别的文化因素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表意功能越来越强,思想内涵越来越丰富、深刻。在汉语发展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合的过程,一是近代由对日本文字的转译而吸收、接受西方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汉语的诞生;另一次就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古代汉语词语对佛教文化的吸收融合。根据统计,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的词语。而正如梁启超所言:“夫语言,所以代表观念也,增加三万五千语,即增加三万五千个观念也。由此观之,则自译业勃兴后,我国语实质之扩大,其程度为何如者。”自汉代译业初兴到宋代大规模译经活动结束,近一千年间经过像竺法护、昙无竭、道安、鸠摩罗什、慧远、菩提流支、玄奘等大师的先后努力,佛教文化被整体移植到中国。早期的翻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是固有名词音译,抽象名词大多沿袭中国旧有词汇,尤其是借用老庄者为多,如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就是注重解决佛经翻译中的“当代化、地域化、大众化”的问题;但随着译经业的逐渐发达,为准确翻译佛经的义理,译者结合汉语特点及佛经义理,创造出了大量新词语;而且随着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在日常交际与活动中,也出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词汇。到宋代赞宁便在《宋高僧传》里总结出了翻译“六例”,如方立天先生所说:“六例总结了汉译佛典的来源、语本、翻译方式和译文差异,区分了译本的语言类别,表现了中国佛教学者对翻译中语言问题的重视。”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汉语,对其整体面貌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汉语词语对佛教的吸收主要有以下途径: 直接自佛教经典撷取 汉民族文化以儒家为代表,与古代印度以佛教为代表的文化相比较,汉民族偏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对精神的超越需求不是很强烈,所以反映在语言上非常朴实,相对而言缺乏想象力。佛教经典的输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汉民族的思维想象空间。随着隋唐时代佛教在社会上影响的日渐深远,许多佛教经典中的词语输入进了汉语词语系统之中,尤其是几部普及较广、影响较大的经典,像《楞严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等。 《楞严经》卷四中,佛陀让25位圣者各自讲述自己的悟道经验,以便使后来“行者”能够“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静。”这一句话中就有两个成语“一门深入”和“六根清净”进入汉语言词汇体系,当然其含义是随着在社会上的应用而逐渐“世俗化”的。该卷还有“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的说法,“爱河”一词是佛经比喻极其丰富的表现,但中国人却不愿使之干枯,便创造出了“永浴爱河”之类的词语,用于表达对新人的祝福。该书卷八还有“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味同嚼蜡”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比喻,借用到汉语中就成了比喻内容枯燥乏味到极点的意思了。 《维摩诘所说经》第一品中赞扬各位菩萨功德时说:“众所知识,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为大医王,善疗重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其中有多个成语进入汉语词体系:“名闻十方”、“不请之友”、“应病与药”还有“狮子吼”。本来“狮子吼”是说诸佛菩萨能够以妙法降伏一切外道邪说,后来苏东坡写了一首诗歌赠给朋友“龙邱”居士:“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吼”借用此处“狮子吼”的部分含义,说朋友妻子声音特大,对丈夫管教很严,后来便成

佛教的科学性

宗教文化知识讲座 论文题目:佛教的科学性 佛教的科学性 这里,我要谈谈佛教的科学性。当下许多人一提到佛教便把它与迷信、不科学的宗教联系起来。比如有记者见到有人以猪祭祀,便写了一篇题名“千斤大猪,菩萨有福”的报道,足以显示其对待佛教的

荒诞态度。其一,佛教是戒杀生的,怎么可能会提倡用猪祭祀呢?其二,这位记者在不了解佛教的情况下,竟误把大地当菩萨。可见一些有知识文化修养的人都不是真正了解佛教的内涵,甚至达到了盲目无知、人云亦云的地步。对于学习了十几年科学知识的我们,是否应该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公正的,对佛学,以及我们现在的科学观,世界观进行重新的认识。 (一)、正确认识佛教 什么是佛?《太上感应篇》有云:“聪明正直之谓神”。佛是觉着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称为佛。也就是说,“佛”是一个大智、大悲与大能的人。释迦世尊摒弃太子之位而自甘修行,思考宇宙人生一些本质现象,最后顿悟。之所以说释迦牟尼能成佛,强调的不是佛的“神性”,而是他的“人性之顿悟解脱”。。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作为一门学科,佛教与其他哲学一样,在其首要研究对象任务的确立上达成一致:宇宙的真相是什么。既世界观。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唯物论者证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有三种论据:其一,精神为物质的属性。其二,精神为物质的结果。其三,精神为物质之一。。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唯物思想是无神论的,佛教却又坚决反对唯物论的谬误。强调“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精神与物质是一体的,正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是“一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谈王维和佛教禅宗的关系 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朝,正处在封建社会上升的高潮期。这个时代激发了知识阶层的情感,引导他们寻求完美的人生。他们当中有的鄙弃狭小的书斋,企图摆脱读书、科举、仕宦的传统人生模式和劳碌逢迎、无所作为的官场生涯,渴望投身于金戈铁马的战斗,以建立永垂青史的功业。有的厌倦和鄙视纷争不息、倾轧机诈、屈从强者意志的政治舞台,渴望寻求一处能够自由呼吸的精神乐园。朝气蓬勃的时代气氛既促成了他们对传统人生模式的不满,而国威的远扬、边塞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安定、交通的通达、物质生活的丰足,又给他们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是,有人投身于边塞,走向大漠;有人拥抱自然,皈依“仙境”。总之众多知识分子都在努力摆脱平凡的、更高境界的人生。 王维早年,也曾有过高昂的政治热情。只是,几次重大变故的打击,逐渐消磨掉了他身上的锐气。王维是一个禀性极高的诗人,才华横溢,仕途亦较顺畅,后来因伶人舞黄狮子被贬,中年时期又接连丧妻丧母,特别是开元二十四年恩相张九龄被黜,李林甫执政,王维的政治理想破灭了,内心的苦闷可以想见。于是他将精力投到了对佛教的信仰和研究上,希望由此获得精神自由。 禅宗弘忍以后,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惠能为代表,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时称南能北秀。王维正是生活在这个时期,他受母亲影响,一直与北宗禅师有着广泛的联系,并潜心研究和接受北宗的佛教思想和禅文化。到了晚年,才转而信奉南宗。 然而与一般的信徒不同,王维对佛教的接受表现出他自身的特点: 1.他对佛教的接受是多宗派,他并不恪守某一家的宗旨,他兼收并蓄,并且还与儒道思想相结合。 王维是博学兼收的佛教学者,他不仅不局限于禅宗南北之界,还广泛吸收儒道思想。如:《能禅师碑》文中,广引儒道二家经典,以描述弘忍对慧能的传法:“皆日升堂入室(《论语》),测海窥天。谓得黄帝之珠(《庄子》),堪受法王之印。大师心知独得,谦而不鸣。天何言哉(《论语》)圣与仁岂敢。子日赐也,吾与汝弗如(《论语》)。”以黄帝与象罔、孔子与其生徒的关系及事迹,比附弘忍与慧能,义过于通,但我们能感受到的是,王维所具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在对外来文化和新的思想接受过程中那种顽强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也能领略到异质文化思想的冲击与融合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给王维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涂上了浓重的底色。王维的佛学思想是从这一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我们探究王维的佛学思想、亦要透过这层浓重的底色。 儒家思想,主张在成就功名的过程中体现其主体的价值。实质乃是主体的人生价值消融于客体对象世界之中,主体价值由客体而得以实现的过程恰恰也是其主体性失落的过程;而道家则是以“无为”之态的消极出世态度应对世事。王维由儒而道,最终到佛,是封建士大夫命运的一个典型,从一定程度看,王维是在追求一种高士风范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走向虚空境地的随缘。于是形成一个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这实质上亦是儒道佛的相互激荡而爆发的。儒道佛被王维很自然的化为一炉,在山水田园诗中流溢出来而不露痕迹。 2,他的接受是多层次的。他奉行佛教戒律,他树立佛教信仰,而他最热心的是佛教思维方式; 王维非常尊祟禅家的生活方式。据《旧唐书》载: “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有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数十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约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王维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将佛教的清静生活和中国文人的高雅情调结合起来,日子过的有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物理学之道精华节选

《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精华节选 達之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的扉页上曾引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的一段话,其中说:“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交会点上。” 以下《物理学之道——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精华原文节选。其中大部分是网上复制下载的,少数网上没找到可复制的文本,是我自己对照原书用键盘敲出来的,为此今天花了好几个小时。 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 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之间的相似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我们将会碰到许多论述,几乎无法区别它们究竟是物理学家还是东方神秘主义者说的。 在东方传统中的哲学思想与量子力学的哲学本质之间有着某种确定的联系。 我所说的“东方神秘主义”是指印度教、佛教与道教的宗教哲学。 我们越是深入微观世界就越体会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多么相似,他们把世界看成是由不可分割、相互作用、永远运动的各部分构成的系统,而人则是其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们要谈论的究竟是哪一种“知识”,来自吴哥窟或京都的佛教徒所说的“知识”与来自牛津或者伯克利大学的物理学家所说的“知识”是不是一码事?一方面是实验数 据、方程式和理论,另一方面则是宗教经文、古代神话或哲学论文,我们要从中选择什么呢?这一章要澄清两点:有关知识的性质与表达它们的语言。 纵观历史,公认的人类思想具有两种知识或者两种形态的意识,一般称之为理性的和直觉的,并分别把它们与科学及宗教联系在一起。在西方往往推崇理性的科学知识而贬低直觉的宗教型知 识,但是传统的东方态度正好相反。 例如《奥义书》谈到高级与低级的知识,低级知识是指各门科学,而高级知识是指宗教知识。 东方神秘主义者所考虑的是对实在的直接经验,它不仅超越智力的思维而且超越感官的知觉。

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

作者:原军超,西南民族大学宗教学硕士研究生。 曾在震后北川中学心灵花园工作站服务两年。 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西方关于禅修与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现况。 1.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藏传佛教在西方传播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加入进来,其中不乏科学家的身影。科学家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以前的学识,用在对佛教或者对禅修体验的理解上。所以说佛教也需要有一个途径,更好地让现代人理解佛法到底是什么。沈家祯先生说过:“科学知识的辅助,就像坐在一个汽船里驶往汪洋的彼岸,远比乘几千年前的帆船要容易得多。”

引用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是说:未来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它应超越人格上的上帝与避免神学的教条。它包括自然界和精神两个方面,应该建立在一种宗教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宗教感更多的是一种统一性的体验。他认为佛教符合这种描述。爱因斯坦还说过,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其实这种交流在20世纪80年代时就已经开始了,每年会议都会有一些论文集,在台湾有翻译的版本。 第一届交流会议在1987年举行,议题是佛教与认知科学的对话,成果为《优雅的桥梁,关于佛教与科学》。第二届是1989年举行的,主题是佛教与神经科学的对话,也发表了论文。第三届在1990年举行,是关于情绪和健康的讨论。这几届都是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交流。 1992年主题是关于睡眠、做梦与死亡,1995年主要是利他伦理学还有慈悲的讨论,1997年就开始讨论新物理学与宇宙论。 1998年之后,是关于量子物理学的认识论和东方冥想,2000年讨论消极情绪,开始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

2001年主题是关于心脑与情绪之间的转化,它奠定了藏传佛教与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亲密合作的基础。科学家们请了一些高僧到美国实验室去做具体的禅修实验。议题重点是科学家和佛教徒应该怎样来合作,怎样运用现代脑科学的一些仪器(比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EG——测量脑电波,它们均在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应用较多),来研究禅修对我们的知觉、情绪、大脑的影响。 现在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就是关于神经的可塑性问题,是有关记忆、注意力以及心理的作用,到底能不能让脑神经发生变化的问题。会议成果《训练你的心灵,改变你的大脑》(台湾译)。 2002年是讨论物质和生命的本质,2003年进行身、心、智研究。 2004年是以夏令营的形式讨论神经可塑性,2005年是关于禅修 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2006年主题是慈悲与科学,2007年开始讨论 单一原子的宇宙。2007年后半期开始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请一些直接受禅修影响的心理疗法(比如正念认知疗法)的创始人到印度,一起来讨论关于正念、慈悲与抑郁症的治疗。 2.从认知神经科学看禅修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 茶禅与佛教文化_茶媒网 宗教信仰在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我国信佛教的居多。佛教中的禅文化是很多人难以参透的,佛教文化中和生活中很多其他文化也是互惠互通的。 茶文化、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自产生伊始便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茶道与佛教文化的大兴,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朝代唐代,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力、开放的眼界为各种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佛、茶之道更是在此时得到滋养,并相互交融。茶道借佛教赋予茶事过程庄重肃穆的仪式感,这使得之前做为解渴除腻之饮料的茶饮提升了形而上意义的层面。清心寡欲而又博学多才的僧人,也是茶道文化生存发展的最好土壤,从僧院推广开来的茶道得到当时皇家的认可。 对于僧人来说,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寺院里仪规严苛的“吃茶”、“煎点”仪式,也为僧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严谨、专注的气息。在清苦而漫长的修行历程中,茶可以清神思,可以解困乏,在冷寂的冬夜,一碗清香温暖的热茶,不仅滋养了禅者的瑟身,对于人心,也是一种慰藉。 总之,茶道中,不可不说佛道,茶亦不离佛道。在茶文化的成形、推广过程中,僧人这个群体功不可没。年代久远,大部分茶僧的生平已做传奇说,但其中亦有弥足珍贵的历史痕迹,让我们一一结识它们。 形归露井灵光灿,手植仙茶瑞叶芬 蒙顶甘露,是当今茶市颇寻得到的一种茶叶。其味芬芳馥郁,饮者很难想象到,这种茶,正是中国人工种植茶的始祖,而它的家乡,四川雅安,供奉着西汉时期种茶之祖??吴理真。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吴理真并非真正的茶僧,他跟佛教的渊源有二,一是宋代宋孝宗在淳熙十三年(1186年)封吴理真为“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并把他手植七株仙茶的地方封为御茶园;此外,在蒙顶山最大的寺庙??天盖寺,供奉着吴理真“灵应甘露普慧妙济菩萨”的法象,所以后人称吴理真为“甘露大师”。虽非僧,但吴理真有着菩萨拔苦与乐、普济众生的精神。 公元前53年,普通山民吴理真在拾柴时偶然发现野生茶叶清神解毒的功能,于是在蒙顶山上首辟茶园,种下七株茶树。清代《名山县志》记载,这七株茶树“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四川通志》卷四十记:“汉时名山县十五里蒙山甘露寺祖师吴理真,修活民之行,种茶蒙顶。” 据五代时《茶谱》记载:“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顶,有茶园,其中顶曰上清峰。昔有僧病冷且久。遇一老父,…谓曰:蒙之中顶茶,尝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之发声,并手采摘,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病;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固以换骨;四两,即为地仙矣。?是僧因之中顶,筑室以候,及期获一两余。服未竟而病瘥。时至城市,人具容貌,常若年三十余,眉发绿色,其后入青城访道,不知所终。”从这段记载来看,虽然茶的功能被异化、神化了,但五代时人已能知茶除宿疾、明眼目的功能了。所 以我们说茶祖吴理真,不是说佛,不是说茶,而是一颗以茶解众疾、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普世之心。 一苇渡江去,春风化雨来 关于茶的原生,是起始于中国还是印度,各国学者考证不一,立论不一。根据世理,中国说是中国,印度说是印度。有一个传说大概可以化解两国关于茶源一事的恩怨,那就是达摩祖师坐禅化茶的故事。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科学如何解释佛教舍利子现象 佛教舍利子是很多电视都有出现的事物,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会想知道佛教舍利子是如何用科学解释的。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佛教舍利子的科学解释 实际上早已经有科学的解释,甚至佛教自己也已经给出了科学的解释。舍利神话其实并不被佛教承认,这是中国佛教世俗化后,民间巫术与佛教结合的结果。 佛教所称呼的舍利就是遗骨,舍利(梵语 Sarira 的 音译,意为“遗骨”)。舍利的真正意思就是人的遗体火化以 后未完全焚烧干净的个别骨头. 使舍利成为佛教的专有名词,是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 尼佛的骨灰处理有直接关系.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圆寂后,根据他的遗嘱,他 的遗体被火化。当时北末罗、南末罗等八个国家抢分了佛陀的舍利。为了保护、供养舍利,这八个国家各自建立了一座宝塔。帮助“八分舍利”的婆罗门人和迟到的孔雀部族人,又为存放舍利的坛子和火化释迦牟尼佛遗体的炭灰另外建立了两座宝塔. 后随着佛教向中国传播,其中部分释迦牟尼佛的舍利也被带到中国. 以上历史传说,已为近代的考古发现所证实。1987 年8月24日,在法门寺院内的十三级宝塔崩裂,考古学家在 几年的发掘整理中,发现了供奉在地宫后室内的“八重宝函”中的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是“影骨”,是人工仿制的。一枚是佛的舍利,即火化后的佛指遗骨。这是舍利到底是什么的 最真实的证据.

所以舍利就是火化以后的遗骨。并不是很神秘的物质。 但是,由于自我国明代以来,佛教开始了世俗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舍利也被神秘化了.舍利被认为是某种修炼得道的结果,其实这里缺乏一个简单的逻辑思考,历史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确实是一部分没有火化完的遗骨,那么那些自 称信仰释迦牟尼佛的人在火化后怎么会出别的东西来呢? 徒弟超过祖师不是不可能,但不应该是在宗教神性上.因为这里会产生一个极为荒唐的矛盾.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并且告诉大家,达到他的水平就是佛.而释迦牟尼佛的骨灰和常人一样,也是遗骨。只不过汉语是音译称为“舍利”。如果有些 佛门弟子的骨灰中产生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还声称是修行 佛法的结果,显然,这些佛门弟子的修行成果达到了释迦牟尼 佛没有达到的程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没有成佛呢? 所以,如果提舍利一词,科学的解释就是火化遗体后的遗骨.如果有人看到骨灰中除遗骨外还有别的什么,那我认为至少不能说是舍利,似乎用别的称呼最好。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传说法是释迦牟尼佛在火化时, 除了上面所说的舍利以外,还发现有48000颗"真身舍利".甚至在网上还有照片展示.照片中的所谓舍利为五彩颜色,有珍珠大小。 其实这种说法违反一般的常识,完全是附会传说。 比如我们可以推算一下,一颗珍珠大小的舍利有多重.我想不会低于4克.那么84000颗是多重呢?大约有334公斤. 如果这84000颗舍利是真的,而且这些舍利仅仅是释 迦牟尼佛遗体火化以后的剩余物.那么释迦牟尼佛生前体重是 多少呢?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人的体内80%是水.那么倒算回 去释迦牟尼佛的体重应该是1.17吨! 面对这个计算结果,我想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太虚“人间佛教”思想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 刘延刚 通观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有一特殊现象,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激荡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复兴时期,而这些时期恰恰是中国的乱世而不是治世,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道、释的会合与争执,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各种文化思潮的风云际会,都是这样。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治乱兴衰紧密关联,天下大乱,人们就思天下大治,被社会搞乱了的人心,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想重新来一次拨乱反正,于是各种文化思潮就风起云涌,针对时代文化的变迁而给以相应的学术应对,于是文化重构问题就摆在了中国知识精英们的面前。 佛教自印度传入而本土化,隋唐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骨干,自宋明理学的兴起渐趋衰落,而鸦片战争以来又显日薄西山之势,但在上层的文化界内,复兴佛学的思潮则薪火相传,代不乏人。清末以来佛学研究之风已启其端,在这方面有两股力量为之作出不懈努力:一股力量来自世俗的思想家,如龚自珍、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杨度、章太炎等人皆有一定建树。一股力量来自于对佛教抱有信仰的居士,如郑学川、杨文会、欧阳渐、韩清静等人,这两股力量对佛学的研究和提倡,势必影响到佛教界内部,所以从清末开始,佛教诸宗内部开始出现一些起较有思想的人,到民国年间,相继活跃在社会舞台上,形成佛教的“复兴”之势,其中一代诗僧,以割肉燃灯供佛而舍身为法的“八指头陀”敬安和尚影响很大;曾先后于上海的哈同花园和杭州海潮寺创办华严大学(后迁到常熟福兴寺)的贤首宗代表月霞法师贡献不小;天台宗的代表谛闲法师,清末民初净土宗的一代名师省元和印光两位法师;特别是在民国年间十分活跃,不局限于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

佛教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比较-研究成果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作为对当前党中央倡导的“解放思想”的回应,我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进行了一个初步的对比。我们撰写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希望兴起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佛教哲学比较的热潮,通过相互间的深入比较,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二是就教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专家和佛教哲学理论家,通过对我们的指导与帮助,使我们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通过初步的比较,我们似乎越来越感觉到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作比较研究十分有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响应党中央“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的号召。 1引言 众所周知,哲学是关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涉及到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的学说,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根据对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形成不同的哲学理论,它们包括: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乐观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等等。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当代我国人民最信奉的哲学。但最近几年,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正有一种复兴的趋势,本文的两位作者也加入了这股热潮,在业余时间阅读了一些儒道佛哲学思想的书籍。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佛教也是一种哲学,本文称之为佛教哲学。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曾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并且佛教也是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唯识派等等。关于对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进行相互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1】。在藏地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所以恩格斯也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而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另外有一些人以为佛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佛法里所有的教义和理论也是凭空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精编版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禅与佛教的关系是什么刚开始,我对禅,中国禅、禅定,正定之间也是分不太清楚。后来为解除心中的烦闷不断探索佛法,看到了耕云先生199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这篇讲话。分享给大家。禅的特质 首先我要感谢方立天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有这麽宝贵的时机来就教於各位。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你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得大解脱。禅也的确像壁立万仞,无径可攀、无门可入。 一、禅超越了宗教 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禅超越了宗教。因为丹霞天然禅师冬天烤火,把佛像劈了当柴火烧。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麽」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麽意思」云门说:「我若看见了,一棍子打死喂狗吃。」这哪里像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禅不是宗教吗但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的确记载着:「佛在灵山会上,手拈着一朵金色花朵,不言语〈不说话〉,百万

人天俱皆罔措。」大家都不知道「佛拿着花不讲话」是什麽意思。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然後在百子塔前,佛分一半的座位给迦叶坐,然後告诉他:「你以後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副二--阿难尊者协助他办理这件事。所以禅的特点就是「超」,既是宗教又超越了宗教,因此,禅是一种「不一般」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不是这样的。禅的「不一般」,就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说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麽。既然如此,那麽「众生与佛平等」,口号是如此,但是禅所表现的并不如此。怎麽「并不如此」呢众生,谁也没有说谁要把谁打死喂狗吃,谁也没有说把谁的像烧掉,但是对佛「特别优待」--烧他的像、要打死他喂狗。可以说对佛不但不崇拜,表面上看起来还有一点儿糟蹋佛,这就是禅宗的特色。禅宗不念一切经典,不规定的规定--不念经。禅宗不但不念经,而且谁若在禅堂念了一声阿弥陀佛,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你这一句佛号,把我的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罚你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大家都知道,禅实在是超宗教的。禅对宇宙万物的形成,不同意创造说,它说无造者,无造物。在逻辑上,禅也不同意这是神造的世界。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麽又承认宗教禅是既宗教而又超宗教;它既写实而又昇华了问题;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它既存在而又超越。所以禅就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诚如刚才方立天教授所说的「禅是直觉」,六祖也说:「直心是道场。」但是禅的要求,直觉要经过训练;不经过训练,这个直觉往往

我理解的佛学与科学的关系----我的信仰

信 阿姨: 您好!首先祝您生日快乐! 妈妈和爸爸到您那,希望你们一起度过快乐的一段时光。 有时我觉得,您就象我的另一个妈妈,虽然不常一起,但只要想起您,总觉得心里暖暖的。记得九三年我在您那儿的事吗,你们给的那段温暖时光,影响了我的一生。那时我很喜欢跟您去你们矿上的图书馆借书看,我常常想起那时的事,如果没有那段时光,也许今天我不会对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感悟。 在那时,我曾看过一本《知道一点相对论》的书,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书,写得还算浅显,当时勉强能看懂。由于这本书,我才接触了比较先进的物理学、宇宙学理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那就是我是谁?我了解我自己吗?为什么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 自己的行为?当我读高中时,我就察觉到,虽然我很想努力学习,考个好成绩让母亲满意,可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控制自己去努力学习呢?为什么那么喜欢看小说、玩呢?我是谁?如果我就是我的思想,那我的思想为什么控制不了我的行为?再后来那段考学不顺,没有工作的时光,又让我对生命

有了厌倦感,让我思索:我为什么一定要活着?如果生命是痛苦的,为什么我不能选择死亡? 再后来,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人一定要遵从道德,什么是真正的道德?为什么人要受苦,苦的根源在哪里?是因为制度不好吗?怎么才能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呢?如果有了真正的民主与自由,是不是每个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带着这些问题,这二十年来,我比上学时变得爱读书了,也不停地边看书边思考。 去年十月,才在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下,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 刚开始妈妈听我说相信佛学的时候,她很不高兴,担心我走入歧路,变得莫名其妙,神经不正常。快半年过去了,妈妈现在不那么担心了,听我讲对佛学的理解,也能听得进一些了。当我说想把这些领悟和您谈谈时,她还很支持。您是我的另一个妈妈,我也希望就此听听您的意见。下面我就谈谈在佛学的启示下,对以上所探求问题的一些认识,希望您能指出其中不对的地方,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生命和生命的意义。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发展到能用科学实验而不仅仅是理 论去观察原子内部的粒子运动了,也能观察电子、光子等微粒的运动。科学家们在观察中发现了波粒二象性现象的存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 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 是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由曾被智积禅师 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 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 国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 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 1、“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 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 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 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 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大致与我国 的孔子、老子时代相当),最初由西域传入我国,东汉初年开始广为 流传,在隋唐和盛唐时,全国已经有了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经济 也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茶叶是重要的内容。 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是唐朝,在佛教的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 事实上在魏晋甚至更早的时候,茶叶就已成为我国僧道修行修炼时常用的饮料了。如:陆羽在《茶经》中多次引述了两晋和南朝时 僧道饮用茶叶的史料。其中引录的《释道该说续名人传》称:“释 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 垂悬车,饭所饮茶。”又摘引的《宋录》称:“新安王子鸾,豫章 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 露也,何言茶茗''?!”。这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僧道已有尚 茶之风。 我国寺庙不仅重视茶叶,而且也是生产、宣传、和研究茶叶的中心。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提高品质。因为寺庙 都有一定的田产,和尚不参加劳动,他们有时间、有文化来讲究茶 的采造、品饮艺术和写书作诗来宣传茶叶文化,所以,我国有“自 古名寺出名茶”之说。 统而言之,无论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宴形式、茶文化对外传播方面,佛教都有巨大贡献。我国的饮茶习惯是随着佛教 一起传入到日本的。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佛教的宇宙观:佛教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是怎么描述的? 2012-03-23 字体:大中小 答:有2种描述,分别在阿含经里和楞严经里,前者是随顺一般众生的根器而进行的不了义描述,后者是随顺大根器的众生而进行的了义解说。 1)阿含经里的描述:我先简单白话说一下:劫尽的时候,众生死后,都转生在了光音天,受用自在,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之后,有些光音天人命终,来到了我们这个世界,刚来的时候,仍然和在光音天上一样,自身有光明,也有神通,可之后,由于贪图吃喝,逐渐变得皮肤粗糙,并且不会飞行,身上的光明也消失了,天地一片黑暗(因为当时没有日月,是靠天人身上的光明照耀的)。 接着,吃的少的,样貌庄严的,就嘲笑吃的多的,样貌丑陋的,由此,世间初次产生了骄慢心与嫉妒心,于是,甘美的地肥消失了。而此时,男人和女人逐渐产生了情欲,于是便建造房屋,行非法事,淫欲产生,世间便有了胞胎。 这个时候,虽然地肥消失,可是每天却都有自然而生的粳米,大家每天定时去取,有人懒惰,就一天取好几天的,然后呆在房间里慢慢吃,于是大家争相效仿,粳米被一抢而空,不再每天生长,于是没有粳米的就去偷有粳米的,此时初次产生偷盗,失主拉着小偷去告状,小偷不承认,失主就殴打小偷,此时就初次产生了妄语和殴打。 为了防止类似偷盗事件再次产生,大家开始划分田界,并且共推了长老来维持秩序,此时,就产生私产和国王,之后,以此类推,人类社会就形成了。 原经文比较长,我就不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长阿含经》里《世纪经》的《天地成品》,里边对人类的起源和宇宙的形成有详细的描述。 2)楞严经里的描述:我也先简单白话说一下:由于妄心攀缘妄境,两个交织在一起,就将我们本具的真心隐没,由此,就产生出了相分和见分,相分衍生出山河大地世界,见分衍生出我,开始分别我和你,于是,由此二者相互交织,开始产生六道轮回等种种分别境界,于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些人,就逐渐产生啦。 原经文也是很大一篇,有兴趣您可以去看看楞严经,倒是有其中有一个偈子比较精简,您可以参考一下: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新都宝光寺。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顾问团玄若法师作答)

爱因斯坦与佛教

爱因斯坦与佛教 施归元 现代科学之父罗伯特?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又说:“我不是一个宗教徒,如果是的话,我愿做一个佛教徒。”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为什么对佛教如此推崇?是什么原因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他对科学和宗教的看法,以及佛教同其他宗教究竟有些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对一般宗教看法(1) 【上帝是人制造出来的】 爱因斯坦认为神是不存在的,而是人…制造?出来的,“宗教教义中的上帝观念则是古代的神的概念的一种升华。比如,人们用各种祈祷来恳求神明的援助,以求得满足他们的愿望。这类事实就说明了这种上帝具有的人格化的特征。” “这个观念有它致命的弱点,这是有史以来就被痛苦地感觉到了的。这就是说,如果这个神是全能的,那么,每一个事件,包括每一个人的行为、思想,以及每一个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是神的作品。那么,人们就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什么责任了。” 他说:“今天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的冲突主要来源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比如,当宗教团体坚持《圣经》上所记载的一切话都是绝对真理的时候,就引起了冲突。这意味着宗教方面对科学领域的干涉;教会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科学的代表人物也常常根据科学方法试图对价值和目的作出根本性的判断,这样,他们就把自已置于同宗教对立的地位。这些冲突全都来源于可悲的错误。” 【宗教精神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否定上帝的同时,肯定宗教有其价值的一面。他完全赞赏教徒们为了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的那种执着和奉献的精神、那种超越个人的力量。他说:“一个受了宗教感化的人,他们所显示出来的精神特征:他已经致力于从自私和欲望的镣铐中解放出来,而全神贯注在那些因其超越个人的价值而为他所坚持的思想、感情和志向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在于这种超越个人的内涵的力量,在于对它超过一切的深远意义的信念的深度,而不在于是否曾经企图把这种内涵同神联系起来。” 尽管那种超越个人的、庄严和崇高的目标没有理性的基础,“但是,它们(上帝和神)的存在同他自己的存在同样是必然的,是同样实实在在的。在这个意义上,宗教是人类长期的事业,它要使人类清醒地、全面地意识到这些价值和目标,并且不断地加强和扩大它们的影响。如果人们根据这些定义来理解,宗教和科学的冲突,就不可能发生。”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类社会需要宗教。人生的价值观,要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理由,把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发现者之上。我认为,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爱因斯坦认为:“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在科学的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