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义类的句法-语义定义框架

形容词义类的句法-语义定义框架
形容词义类的句法-语义定义框架

形容词义类的句法-语义定义框架

柏晓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新加坡 119260

baixiao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04920297.html,.sg

摘 要:建立义类词典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建立义类体系,一是对词表进行义类标注。本文从语言工程的角度,讨论了几个义类研究的基本问题,认为词语的意义对词语的句法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提出一个定义形容词义类的可操作性框架,该框架体现了句法-语义组合特征在建立义类和标注义类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以形容词词义说表达的概念为基础,在句法组合关系框架和语义组合关系框架中定义义类,最后我们以表生物属性值的形容词义类为例,演示了定义步骤。

关键词:义类,组合特征,语言工程,形容词

The Syntactic—Semantic Model for Defining Adjective Sense

Class

Bai Xiaop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9260

baixiaopeng@https://www.360docs.net/doc/04920297.html,.sg

Abstract: There are two issues involved in producing thesaurus: one is making word sense taxonomy; another is annotating word list with the taxonomy. This paper proposes a syntactic—semantic model for defining word sense class,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yntactic performance of word is decisively affected by sense of the word. In this model, we define the adjective word sense classes by syntactic and semantic feature models which are based on sense of the adjective class. At the last, we show how the definition model runs by case studying the “attribution of living creatures” class.

Keywords: Word Sense Class, Syntagmatic Features, Language Engineering, Adjective

1.简介

义类词典在语言研究、语言教学、语言应用和语言工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构造一个义类词典需要面对两个问题:建立义类体系,以及对一个词表进行义类标注。长期以来,建立义类体系被看作是对词表中的词进行同义类聚的问题,一些著名的词汇知识库都是基于这个理论开发,如中文的同义词词林和英文的WordNet。同义类聚理论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鉴别判断两个词是否同义。一般来说,词典是一个很好的参考,词典定义为判断同义词提供了直观和简便的支持,而一些著名的词典更是对词义研究产生了“权威”式的影响;另外,义类编辑者的语感在义类定义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样说来,同义类聚的义类体系就是基于相同意义的词义分类。在词表标注中,词典编辑者会把一个词与义类体系中的“典型词”或“核心词”进行意义的比较,语料库驱动的方法在一个意义相同的或类似的上下文中检验词语,以此判断词语义类的归属。

同义类聚对于建造义类词典是直观并且相对容易的,很快就会有一个规模不大的义类词典出现:对于每一个义类,词典编辑者心中都有一批典型词汇。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纯粹的同义类聚方法无法详细说明每一个义类存在的理由,以及对词表进行标注的可操作性

方法,缺少了这种方法带来的结果是,随着词表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不常见的词语以及意义模糊的词语会使得义类标注困难重重。

我们认为,对于义类体系中的每一个义类,都要明确告知它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义类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一定要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有所体现,义类之间也是依靠实际的语言使用而互相区别。分布性假设认为,词语的意义会体现在词语的使用上。基于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很多应用领域不同程度地验证了分布性假设的正确性。义类是词义的集合,无法离开词义,为了克服词义的多样性、主观性,以及词典释义对义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接受分布性假设,使用词语的组合特征来研究怎样确定词语的义类,试图把义类定义和词语可能的句法表现结合,从而找出有效的、可操作的组合特征来帮助确定词语的义类。

2.语言工程视角下的义类词典

语言工程不同于语言学研究的地方在于:语言工程不关心语言的本质,语言工程的研究不是为了解释语言现象证明语言理论,语言工程以语言应用为驱动,为语言应用提供所需的语言知识,语言工程关心的是如何把用户需要的知识以最合适的方法表现出来。我们认为,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来说,义类词典是一种语言知识库,它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定义明确,便于维护,能够共享和重复使用。

定义明确:义类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特征使它们能够有效区分;

便于维护:有了明确的定义,义类词典的词条扩充应该是一个可具操作化的步骤,不需要词典编辑者干预,用户自己可以完成,而当词典义类发生改变时,词典编辑者也不需要重新标注词表,而只需根据义类的定义作词表调整,如果义类定义足够明确,应该可以通过有限的步骤自动完成;

共享和重复使用:义类词典应该能够方便地运用在不同系统中,对义类词典的表示应该尽可能的形式化,如知识本体(ontology)是一种典型的形式化知识表示体系,目前已有语言知识本体产品,如SUMO,目前ontology主要关注的领域性知识。

共享和重复使用的问题属于知识表示的范畴,本文的重点在于讨论如何对义类进行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

汉语是表意语言,词不是主要依靠词形变化和形式标记来构句,词在句中的担任的句法成分、语义角色,大多无法通过形式标记来识别。语序是汉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语序本身说明了汉语是通过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来构句,以及确定词在句中所担任的句法成分和语义角色。词和词之间的逻辑关系是离不开词义的,而词语的词义也决定了词语可能充当的句法成分和语义角色,决定了词语充当不同句法成分的方式,决定了词语的组合特征。词义对词语的组合特征的影响表现在词语的句法组合特征和词语的在句法关系中的词义组合特征

3.义类的定义框架

义类定义模型的任务是:把词义按照意义进行分类,分出来的义类的内部在各种组合特征上面能够达到一致,而各个义类之间在各种组合特征上面能够有足够相互区别的特征。如果义类的定义能够达到这个要求,那我们认为定义模型是可靠并可用的。因为词义对词语的句法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所以可以推断同一个义类里面的词义在句法行为上具有某种共性的特征。在义类体系中,同级的义类和义类之间由某些组合关系的差异而被区分,下级义类则继承了上级义类的组合特征,并有着更加具体的特征,使得上级义类得以细分成若干下级义类。根据之前的论述,结合汉语词的特点,划分义类和对义类进行定义也应该在词的组合特征的模型下进行。

3.1 句法组合关系框架

汉语中,词与词之间有五种基本的句法关系:主谓,定中,动宾,状中,动补。在句法

组合关系框架中,只要看词在五种句法关系中充当各种句法成分的情况就可以了:可不可以充当某种句法成分,可不可以独立充当某种句法成分。这一层虽然简单,但是某些义类可以通过这个简单框架被定义。如表属性的名词是表抽象义名词里的一个大类,由于表属性的名词需要和别的语法单位组合后才能表达相对完整的信息,所以属性名词是不能在定中结构(定语-名词)中充当定语成分的,而其他的名词绝大部分都可以,所以无法在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成分这一条规则就可以把表属性的名词和其他义类的名词分开;另外,上面也提到,表属性的名词是不可以单独做主语的,这也是一条定义属性名词的句法组合规则。

3.2 词义组合关系框架

词义组合关系框架要在句法关系的框架下使用,但是词义组合框架和句法组合框架的作用没有先后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父类的定义是词义组合框架起作用,子类是句法组合模型起作用的,有的时候则反过来。无论如何,用哪个模型去定义义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使用这些框架能够定义一个义类,使之与其他义类比较清楚的分开。

词义组合关系模型是一个复杂的模型,它分为两个子模型:语义角色框架和语义限制关系框架。

语义角色是与谓语产生某种语义逻辑关系的体词性成分。由于语义角色是在有谓语的句法关系中产生,所以语义角色模型是在主谓、动宾、状中、动补四种句法关系中分析词在各句法位置上的可以担任的语义角色或者可以管辖的语义角色。

语义限制关系类似于FrameNet中的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语义特征是在语义角色框架中讨论词义的限制问题,即框架的中心词(FrameNet中多指动词)对其所管辖的语义角色有何语义限制。在我们的研究中,语义限制关系模型把这种分析扩大到五种句法关系,以及每一个句法位置。

语义限制关系的分析是在语义角色分析的框架下进行的,但语义角色模型和语义限制关系框架在义类定义中的作用并没有先后顺序。

4.形容词义类

义类的定义要体现集合中的词义所表达的共同的概念义(而不论这个概念义是什么),然后用词语的分布特征来约束意义对定义义类的不足。所以在义类的定义中,我们试图让定义能够或者易于体现集合中词语的分布特征。

形容词表达的概念:形容词可以看作是属性值。在已有的形容词义类体系中,王惠、詹卫东(2002),陈小荷(1998),董振东(2000)中,都不约而同的用了“属性值”的概念,属性本身,如“颜色”、“气味”、“硬度”是名词,而具体的属性概念“红花”、“臭鸡蛋”、“硬骨头”,因为这些具体属性都是修饰名词的,一个属性下面可能有多种具体的属性概念,所以形容词被称作“属性值”。

形容词的句法功能是:在定中结构中做定语修饰名词,在状中结构中做状语修饰动词,在主谓结构中做谓语或者谓语的一部分说明主语,在动补结构中做动词补语说明动词的结果状态,某些形容词还兼有名词的句法特征。在定义中,我们要说明形容词义类可以出现的句法位置,以及在该句法关系中与组合词的语义限制。

4.1 生物属性值类形容词及其子类划分

我们以形容词中的一个大类,生物属性值,作一个样本研究,看义类定义模型是如何对该类及其子类进行定义的。

句法特征:在定中结构中充当定语:俊俏的姑娘,愤怒的百姓;在主谓结构中充当谓语:小伙真帅,性格直爽;在状中结构中做状语:傲慢的举动,悠闲的坐着;一般不做独立宾语。

语义限制特征:在定中结构中:中心语是指称生物概念的名词,或者是指称生物属性的

名词;在主谓结构中,主语是指称生物概念的名词,或者是指称生物属性的名词;在状中结构中,中心语是指称生物动作行为属性的名词或者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和名词。

从上面的特征可以看出,对生物属性值类形容词的划分子类可有如下的方式:

能否做状语:只能和表动作行为的动词名词、动作行为属性的名词组合;

中心语和主语:中心语和主语的语义特征可以对义类进行进一步的子类划分,如表示生物的名词在名词义类中被继续划分为指人名词和指动物名词,而指人属性的名词被划分为外观、心理、社会属性等若干子类。

以下的流程图大致表示了生物属性值类形容词的子类划分步骤:

5.结论

本文中,我们从语言工程的角度看待构建义类词典的问题,提出要对义类有明确的、可相互区别的定义,义类体系要定义明确、便于维护以及形式化表示。我们提出一个义类的句法-语义定义框架,我们假设词语的词义特征体现在词语的句法表现以及和其他词语组合的分布性特征上,尤其是组合性分布特征。基于这个假设,我们认为作为义类定义基础的词义,

它的特征会通过一些分布性特征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句法组合关系特征框架和语义组合关系特征框架是定义义类的工具。形容词的词义基础是其词义依赖的对象,即形容词的宿主,而形容词修饰、说明的具体内容特征则是形容词分布性特征得以体现的基础。最后我们以形容词的生物属性值类形容词为例,简单演示了如何利用定义框架定义该类并且划分子类。

Representation, edited by n of meaning Zhengdong Dong and Qiang Dong World asi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Language Resource and l 98年第2期

元语义特征的中文动词语义类研究 柏晓鹏,林进展 CLSW2010论文集 新加坡 2008

参 考 文 献

[1] Semantic fields and lexical structure Adrienne Lehrer North-Holland Press 1974

[2] Toward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Ontologies Used for Knowledge Sharing Thomas R. Gruber in Formal Ontology in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Knowledge Nicola Guarino and Roberto Poli,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3] WordNet : an electronic lexical database Christiane Fellbaum MIT Press 1997

[4] Computational Lexical Semantics Edit by Patrick Saint-Dizier Cambridge Press 1998

[5] HowNet and the computatio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2006

[6] Towards a Generative Lexical Resource: The Brandeis Semantic Ontology James Pustejovsky , Catherine Hav Eva uation Conference 2006

[7] 一个面向工程的语义分类体系 陈小荷 《语言文字应用》19[8] 现代汉语名词词义组合分析 王惠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9] 基于论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从词汇语义学角度对比分析《呼啸山庄》的中译 【摘要】滋生于欧美的当代比较语言学,并不一定能成功解决所有语言教学难题,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文章从词汇层次,特别是从语义学角度的词义分类和动机方面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这项研究的局限性可为进一步作这方面的研究起一定的铺垫作用。 【关键词】对比分析《呼啸山庄》语义学动机词义分类 词汇的对比研究包括分析词态学和语义学。本文从后者,即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呼啸山庄》的中译进行对比分析。语义学是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 1984年在美国举行的一 次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六年后英文本《语言学》出版。Breal 在书中首次对语义学的研究从目标和方法角度作出了系统 分析。语义学被确立为一门分支学科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早期语义学、语源学、结构语义学和多元语义系统研究。与传统语义学不同,现代语义学注重对词汇语义学和句法语义学的研究。本文把重点放在词汇语义学上,这对于从词汇角度对比研究《呼啸山庄》的中译很重要。 许余龙曾对比较语言学这样下定义:比较语言学是一门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进行有系统的共时描述,旨在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和相异之处,并找

出这种相似和相异含义的语言学分支。这为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比较语言学也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开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国内外的语言学家们关注过或一直重视着比较研究这一课题,如赵元任、吕淑湘、刘糜庆、王宗言、许国璋和B.L.Worf,Robert Lado(1957), Catford, Holmes, Hatim。《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英文原版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艾米莉?q勃朗特的作品,艾米莉?q勃朗特因所写小说的独特而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评论家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称为十大杰出人物之一,中国大陆上出现了三种中译版本,其中以杨苡和张玲、张扬两种译本最为流行,本文选这两种译本作为对比研究的对象。 一、文献回顾 1、词义的分类 毋庸置疑,现代语义学的研究目标是词汇意义,而词义是难以定义和分类的。根据现代朗文英语词典,“meaning”(意义)一词指的是:①意思;含义。②重要性;价值;意义。 ③意味深长的。[1]684本文在此采用第一种定义。一般而言,西方语言学界对词义有三种典型的分类。Grice从应用语言的角度把语义分为四种类型:永恒意义、应用永恒意义、场景意义和说话场景意义。而Kitty则在Grice的研究基础上把句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便是(了)”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兼论语气词“就是(了)”的形成 刘顺 (南京审计学院文学院) [摘要]“便是(了)”形成于元末明初,它是在谓语位置上通过语用推理、吸收语境义、不断词汇化和语法化而产生的。在明朝中前期,语气词“就是(了)”开始替换准语气词“便是(了)”,明朝晚期以后,“便是(了)”很少使用,现代汉语时期完全被“就是(了)”替换。 [关键词] 语气词;便是(了);就是(了);词汇化;语法化;词汇替换 一、引言 “便是”是元末明初形成的准语气词,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其后在“便是”后附着“了”,出现“便是了”的形式,它们是同一种语气意义的两种自由变体。本文记作“便是(了)”①。例如: (1)这段子价钱谁不识?索甚么索价钱?若索呵索六定,老实价钱五定,捡钞来便是。(《原本老乞大》) (2)我怎麽不识银子,为甚麽教别人去看,拿去换钱,不折本就罢。你自另换五分银子与我便是了。(《老乞大新释》) 到了明朝中前期,副词“就”开始替换“便是(了)”中的“便”,于是出现了新的表达形式“就是”和“就是了”,本文记作“就是(了)”。例如: (3)八戒道:“老儿滴答甚么,谁和你发课,说甚么五爻六爻!有饭只管添将来就是。”(《西游记》第二十回) (4)月娘道:“左右是个内官家,又没什么,随他摆弄一回子就是了。”(《金瓶梅》第三十二回) 例(3)用“就是”,例(4)用“就是了”,二者语气意义相同,可以自由互换,本文记作“就是(了)”。 清末以后,“就是(了)”完全取代“便是(了)”,成为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个语气词。例如: (5)遮阳帽说:“这两张加上你那张,三张票放在一堆免得各人弄丢了,横竖一路走就是。”(张勤《旅途匆匆》) (6)回头你,或者派人把你们需要盖章的合同拿到我们编辑部去,我给盖就是了。(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关于“就是(了)”语气意义,一些权威辞书已经做了解说。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1]734、吕叔湘主编(2001)《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2]320-321、张斌(2006)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3]306-307、齐沪扬主编(2011)《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4]240-241等。但是上述辞书列出的义项数量不同,解说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我们认为表示“无需顾虑,不要怀疑”的判断语气是它的核心语气意义。这种语气意义是继承“便是(了)”语气意义的结果。 关于“便是(了)”和“就是(了)的词汇化及语气意义的形成,学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孙锡信(1999)认为“早先用于句末的‘便了’,后来多半被‘就是’‘就是了’代替。” ①下文讨论的语气词“就是(了)”是“就”替换“便是(了)”中的“便”的结果,一个语言单位的组成成分能为其他成分替换就说明该单位还没能完全凝固为词,但该单位能单独承载语气意义,本文称为准语气词。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_一律_的词汇化_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语言学研究  “一律”的词汇化、语法化以及认知阐释 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关键词]“一律”;词汇化;语法化 [摘 要]“一律”最初是松散的定中短语,整体和部分没有突显与否之分;当其高频连用发生词 汇化演变为形容词时,突显的是部分间的“一样,相同”;当其进一步发生语法化为总括副词时, 突显的是整体的“全部,没有例外”。在“一律”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中,句法、语义和认知 三者都在起作用。 [作者简介]刘红妮,博士研究生,从事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7)11-0091-05 “一律”在《现代汉语词典》①里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形容词,表示“一个样子;相同:千篇一律;强求一律”;一个是副词,表示“适用于全体,无例外: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也即“范围副词”②。在历史上,“一律”本来是一个短语,董秀芳指出:“汉语双音词的最主要来源:从短语演变为双音词。”③“一律”也经由了从短语演变成词的过程。但“一律”是由数量词“一”和名词“律”构成定中式短语。关于这类词,董秀芳认为:“(汉语中修饰成分是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这一类词为数始终比较少,而且词化程度不高,很多没有流传下来。现代汉语中偏语素为表数量的定中式双音词也不多,有不少是简缩语。可见,数量定语与其中心词是比较难固化为一个双音词的。”④她提到“百姓、四方、一夫、四海、六合、五逆、八戒”等。另外她还认为:“一般说来,只有当由数词参与构成的定中形式具有一个专指的意思时才可能发生词汇化,如‘三代’是特指夏、商、周三代;‘三王’是特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五色’是特指青、赤、黄、白、黑等等。”⑤笔者认为,董秀芳正确地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还有另一方面似乎没有注意到,即她所注意到的数词除了“一夫”除外,其余都是非“一”的数词。但当这类词中的数词是“一”时,情况就并非她所说的那样。比如像“一律”这样由“一+名词”的定中式的双音词既不是简缩语,也没有专指的意思,却有很多都发生了词汇化或语法化,比如“一律、一概、一旦、一边、一面、一度、一味”等等。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似只有徐时仪⑥一文。现代汉语的“一律”作为形容词和副词正好保留了其词汇化和语法化演变的两种痕迹,比较有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2007年第11期 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 Vol.23No.11Nov.2007 ①②③④⑤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32.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60.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160. 徐时仪.“一味”的词汇化与语法化考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24-27.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学号:19910522 班级:英语二班13K1 姓名:鲍俊喜 摘要: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词的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且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对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义对比对应差别 1.引言 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两者又以语义学的对比差异显得更为突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中西语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产生不同的词汇对比差异。 2.汉英词汇总体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就像《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中说到“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2.2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外语与外语教学》中说“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2.3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

词汇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介评 本书主要研究汉语史中与双音词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词汇化现象,作者总共分五章论述:第一章,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第二章,从短语到双音词;第三章,从句法结构到双音词;第四章,从跨层结构到双音词;第五章,双音词语义和功能的演变。除此五章外,前有绪论,后有结语。本文在介绍此书时,总体按照原书本来的框架结构,同时做一些简单的调整,即因为从第二章到第四章都是介绍双音词的主要来源,因此把此三章放在一起来介说。因此就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原书进行简单介说,第二部分,对原书进行扼要评析。 一,简单介说 1.1绪论和第一章——题旨简介 在绪论部分,作者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的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本书主要研究汉语史中与双音词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的词汇化现象,所谓双音词,是指语音形式为两个音节,但这里所讨论的双音词不包括双音节的连绵词和音译词。接下来论述了此课题的意义和研究概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绪论的最后,作者交代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方法。 如果说绪论部分做的还是“外围”工作,那么,第一章——汉语双音词的主要衍生方式就正式深入到“内线”。 第一章首先说明了汉语双音词的主要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的,这是双音词的主要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的;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而只是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 接下来讨论了双音词衍生的性质,作者认为汉语历史上双音词的产生体现的由句法到词法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类似语法化的语言形式的理据性减弱的变化过程,同时将双音词的衍生定性为一种词汇化现象,即短语等非词单位逐渐凝固或变得紧凑而形成单词的过程。 而在谈及双音词衍生的基本条件和特点时,因为在汉语中双音词有不同来源,其在衍生方式共同表现出一下几个基本的条件限制:1,语音条件限制。原来的句法单位或跨层结构中的两个分立的组成那个成分都必须是单音节的,二者必须构成一个双音节音步。2,原有的两个成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3,语义上要有一定的改造。4,使用频率高。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讨论了双音词衍生的机制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讨论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作者在质疑语言变化是使用者有意识自主选择这个命题外,认为双音词的衍生过程基本是在语言使用者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语言使用者的自主选择指数在双音化的趋势变得比较明显时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变化,这一点用心理学上的组块记忆模式加以证明。 1.2第二章到第四章——主体部分 此三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本书的精华之所在,作者对不同来源的双音词一一作了认真而严谨的论述。 1.2.1第二章——从短语到双音词 (一)并列短语的词汇化 作者首先将并列短语分为两类:一类不用连词连接并列项,如“调查研究”,这样的并列短语没有外部形式的标记,可以称之为“意合并列短语”。另一类用并列连词连接并列项,如“老师和学生”,这一类称之为“形合并列短语”。进一步指出:只有意合短语才有可能变为并列复合词,形合并列短语不可能变为并列复合词,这话说因为形合并列短语一定长于两

编译原理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docx

上海电力学院 编译原理 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自下而上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 院系: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院 专业年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三自上而下的语法分析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LR分析器的构造过程,并根据语法制导翻译,掌握属性文法的自下而上计算的过程。 二、实验学时: 4学时。 三、实验内容

根据给出的简单表达式的语法构成规则(见五),编制LR分析程序,要求能对用给定的语法规则书写的源程序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对于正确的表达式,给出表达式的值。 对于错误的表达式,给出出错位置。 四、实验方法 采用LR分析法。 首先给出S-属性文法的定义(为简便起见,每个文法符号只设置一个综合属性,即该文法符号所代表的表达式的值。属性文法的定义可参照书137页表6.1),并将其改造成用LR分析实现时的语义分析动作(可参照书145页表6.5)。 接下来给出LR分析表。 然后程序的具体实现: ● LR分析表可用二维数组(或其他)实现。 ●添加一个val栈作为语义分析实现的工具。 ●编写总控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的过程。 注:对于整数的识别可以借助实验1。 五、文法定义 简单的表达式文法如下: (1)E->E+T (2)E->E-T (3)E->T

(4)T->T*F (5)T->T/F (6)T->F (7)F->(E) (8)F->i 状态ACTION(动作)GOTO(转换) i + - * / ( ) # E T F 0 S5 S4 1 2 3 1 S6 S1 2 acc 2 R 3 R3 S7 S13 R3 R3 3 R6 R6 R6 R6 R6 R6 4 S 5 S4 8 2 3 5 R8 R8 R8 R8 R8 R8 6 S5 S4 9 3 7 S5 S4 10 8 S6 R12 S11 9 R1 R1 S7 S13 R1 R1 10 R4 R4 R4 R4 R4 R4 11 R7 R7 R7 R7 R7 R7 12 S5 S4 14 3 13 S5 S4 15 14 R2 R2 S7 S13 R2 R2 15 R5 R5 R5 R5 R5 R5 五、处理程序例和处理结果例 示例1:20133191*(20133191+3191)+ 3191#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

以下文章发表于《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二)》,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 词汇化与语法化的联系与区别:以汉语史中的一些词汇化为例 董秀芳 提要:词汇化这一术语在语言学文献中有不同的用法,本文对词汇化的各种定义和类型做了梳理。着重比较了从历时角度定义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异同,指出区分词汇化和语法化不能仅根据演变的结果,而应该主要根据演变过程的特点。具体分析了汉语中一些容易与语法化相混淆的词汇化现象,指出了词汇化的不少原型特征都可能缺失,从而变得与语法化接近,词汇化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特征是两个成分间边界的失落或模糊。 关键词:词汇化语法化语言演变 一、词汇化的定义 词汇化(lexicalization)有多种含义,因此有时使人迷惑。 有一类词汇化的概念是从共时的角度提出的,这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的具体使用又有细微的差别。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在语言系统中将概念转化为词的过程,这与认知方式相关,不同的语言类型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化方式(Talmy 1985,2000)。在形式语法的框架中,词汇化有时可以用来指将功能范畴(functional category)用语音手段体现出来从而变为显性(visible)形式的过程。还有一种用法是从语言生成/合成的角度,将根据表达意图对合适的词的选择称为“词汇化”,等等。 另一类词汇化是从历时即语言演变的角度定义的,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在语言变化领域使用的词汇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用法。在与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对举时,词汇化有时专指从语法成分变为词汇成分的变化,但其实这种狭义的理解是有问题的(Himmelmann 2003),因为词汇

第十讲 词汇和词法

幻灯片1 第十讲词汇和词法 幻灯片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认为人类语言离不开具体的体验感知,人类对于世 界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结构和意义,人类语言的形成是基于经验感知和主客互动,因此研究语言结构和意义应该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角度入手。 幻灯片3 一、词汇建构的体验性 ●Lakoff & Johnson于1980年就提出“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ism)”,并于1999年 基于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这一术语,将其主要思想概括成3条基本观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心智的体验性(参见王寅:2002)。人类的概念、范畴、推理和心智的最基本形式依赖于对身体部位、空间关系、力量运动的认识而逐步形成的,归根结底,意义是基于身体经验的,语言也是这样。 幻灯片4 ●我们知道,事物主要存在于空间中,而事件和状态主要存在于时间上(时间是空间的隐 喻),我们也是生存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因此身体和空间成为概念和意义的源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近二十多年来,各国的认知语言学家运用许多语言词汇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我国学者对此也有论述。 幻灯片5 1.1 词汇始源 ●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理解,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 运用隐喻等认知策略扩展开来,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概念系统,认知语言学家几乎都持这一观点,如Lakoff & Johnson(1980)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空间概念如何通过隐喻转用来表示其他概念。Jackendoff(1983:209)指出概念结构中的所有事件和状态主要是根据空间概念化组织起来的。Langacker(1982)早期的语法理论被定名为Space Grammar(空间语法),主要是他认为空间关系、视觉感知在认知和语言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据此他试图用一套表示空间关系的图表(Spatial Diagrams)来对语法作出一个系统和统一的解释,到1987年才将其改为Cognitive Grammar(认知语法)。 幻灯片6 ●他(1987:168)指出:表示运动和其他空间关系的术语被扩展来表达其他非空间语义域, 这很常见。Lakoff(1987:283)于1987年将这种依靠空间关系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假设称为“形式空间化假设(SFH)”,认为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的结果。 ●1994年3月22至25日在德国的the University of Duisburg召开了第19届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第2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1月 Vol. 2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5 ────────── 收稿日期:2005-05-31 作者简介:刘淑芬(1981-),河北唐山人,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 38 - 试论语法分析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三位一体性 刘淑芬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在语法分析中要区分三个平面——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这三个平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三位一体性。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要注意把握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从而使句子从静态分析达到动态分析,这也将对对外汉语语法教学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个平面”理论;句法;语义;语用;三位一体性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6-0038-03 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 进行。 [1] 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新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一个具体的句子,总是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这三个不同的平面,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必须同时进行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语法分析的目的。如此才能使静态语法分析和动态语法分析相结合,达到全方位的语法分析,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主张自觉地既明确区分又相互兼顾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理论。语法的三个平面都有自己的形式和意义:“句法、语义、语用的形式都是语法形式;句法、语义、语用的意义都是语法意义。”[2]句法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句法意义,指的是词语与词语结合组成句法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显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义意义,简称语义,指的是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语义只有在一定的语义结构中才能形成,因此词汇意义、逻辑意义、语境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不属于语法范畴的语义。语用平面的语法意义称为语用意义,指的是词语或句法结构体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语用价值或信息。语用意义往往体现着说话人的主观表达意向。 三个平面中,句法和语义是表里关系或显层和隐层的关系,这在抽象的句子结构里看得更为明显,句法结构同时也是语义结构的表现形式;而在具体的句子即交际中实际运用的句子中,语用成分或语用因素与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内层和外层的关系、客观和主观的关系。至于三者在语法分析中的价值,三个平面 有三种结构,也就会有句法成分、语义成分、语用成分,它们在具体的句子中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句子的要素,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过由于着眼点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中会有所侧重:“从说写角度看,句法是核心,是个轴。研究语法,要紧紧扣住句法,以句法为基础,向深层挖掘语义,向外层探求语用。”[2]因此,句子的语法分析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的而不应该是孤立的。 在分析一个句子合法不合法时,一是要看句法上词语间结合得妥当不妥当;二是要看语义上词语搭配得合理不合理;三是要看语用上词语安排得适切不适切。凡符合妥当、合理、适切三个条件的句子,可以说是一个合法的、有效的句子,反之,可能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或是一个有语病的句子。由此可知,在对句子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求把句子放在交际的过程中观察,看语境对句子的语义和结构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等等。采用静态的分析与动态的分析[3]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出三个平面的三位一体性。 例如:“门把风吹开。”这句话从句法上看虽符合“主语(门)+状语(把风)+动词(吹)+补语(开)”的格式;但从语义上看,此句违背了“把”字句的主语必须是施事,而介词“把”介引的对象应为受事的原则,同样让人不知所云;再从语用方面看,此句所传达的信息是不真实的,而且由于缺少语气词“了”则不能表达陈述确定的语气,使人觉得一句话没说完,因此是一个不合法的句子。如果转换成:“风吹开了门。”“风把门吹开了。”或“门被风吹开了。”无论从哪个平面上看都是合理合法的。而且,这三句的主语、施动者(或受动者)、主题三者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句子的主语兼有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因素,因而三个平面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但在有些情况下,主语、施事(或受事)、主题并不是等同的,例如:“今天,我们班的同学都

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古汉语研究2010年第1期(总第86期) 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雷冬平 胡丽珍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湘潭 411105;浙江大学 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杭州 310028) [摘 要] 在近代汉语虚词演变过程中,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通过集合式的缩合,形成一个同义三音节的虚词。一类是:AC+BC→ABC,如“起头+为头→起为头”、“一遭+周遭→一周遭”、“各处+到处→各到处”等;另一类是:AB+AC→ABC,如“休得+休要→休得要”、“便做+便道→便做道”、“更做+更道→更做道”等,这是同义词连用词汇化的结果。以往对单音节词同义连用的研究较多,而对双音节同义词的连用及其缩合很少涉及,本文研究的正是后者。 [关键词] 近代汉语;虚词;词汇化;同义词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5442(2010)01-0074-06 词汇化(Lexicalization)是指非词语言单位变为词的一种语言变化,双音化则是汉语词汇化的主要表现方式。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汉语大规模的双音化进程始于汉代,故而从那时起,汉语中许多非词的独立语法成分都经历了一个词汇化的过程。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董秀芳,她认为这种经历词汇化过程的双音节词有三个来源:一是从短语变来,这是双音词的最主要的来源;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固化而来;三是由本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而只是在线性顺序上相邻接的成分变来。[1][p23] 过去,学者们的词汇化研究大都围绕着这三个方面进行。当然,这是词汇化的主体部分,近代汉语虚词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在近代汉语虚词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由两个同义双音节虚词经过词汇间同义交叉缩合而形成一个同义的三音节虚词。这种虚词有:“起为头”、“一周遭”、“各到处”、“休得要”、“便做道”、“更做道”等。如: 起为头:(起头+为头→起为头) 这一词语主要在清代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中使用。“起为头”意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先前、刚刚”,为时间副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如: (1)狄婆子问孙兰姬道:“你两个起为头 444是怎么就认的了?”孙兰姬说:“俺在跑突泉西那 花园子里住着,那园子倒了围墙,我正在那亭子上栏杆里头。他没看见我,扯下裤子望着我就溺尿……”(《醒世姻缘传》第四十回)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06JJD740014)、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8C853)以及湘潭大学科研项目(0709011)的部分成果。本文出自笔者的博士论文《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感谢导师方一新先生的悉心指导!错误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古汉语研究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74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比10页word文档

“除了……还……”和“除了……也……”的句法语义对 比 一、引言 肖奚强(2005)对从400万字的语料中抽取的396个“除了”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含“还”类词的句式占47.5%,是自然语言的各种“除了”句式中使用最多的①。肖奚强统计的“还”类词包含了“还”以及与其同义的“也、又、亦”等,对它们之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未做出细致的划分。根据语感,这些“还”类词在具体使用频率上是有所不同的。为了找出不同的“还”类词在具体使用上的不同,我们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网络在线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随机检索了500个含“除了”的例句②,经过进一步辨别,其中有451句是与介词“除了”有关的句式③,再从其中辨别甄选出含“还”类词的句子,一共是165句,其中含“还”字的126句,占76%,含“也”字的33句,占20%,含“又”字的4句,含“亦”和“尚”的各1句。 很明显,含“还”和“也”的“除了”句式比其他句式更常用。“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汉语学习者(赵燕皎,2000)。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语料中具体用例的分析,对比“除了……还……”和“除了……也……”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差异。 二、文献综述 (一)“除了”“还”“也”的语义研究 关于“也”的语义,目前普遍接受的是马真(1982)提出的表示“类

同”的观点。 陆俭明、马真(1985)在《“还”和“更”》中指出“还”语义很多,并主要论述了表示程度的语义,既可以表示程度高,如“我比他还高”,也可以表示程度浅,如“她唱得还可以”。刘月华(2001)概括出了7种,我们认为,有的并不是“还”本身的语义,而是它所在句式的语义。如表示“名不副实”义的应该是“还……呢”这个格式的作用,而不是“还”。李晓琪(2005)在频率副词中列有“还”,指出其本义是“持续”,有时也表重复。高增霞(2002)认为“还”的基本义是“延续”。 马真(1981)在讲解虚词“除”的时候,指出它有两种用法,一种表“排除”,一种表“递进追加”,后边常用“还、又、也”等连接。关于“除了”,刘月华(2001)指出它表示“不计算在内”,常与“还、也、又”配合使用,这种句子有补充作用。李晓琪(2005)概括为3点:1.表示“不计算在内”,后面用“都、全”或“不、没有”呼应;2.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常与“还、也”呼应,这一种其实相当于刘月华说的有补充作用的包容式。3.列出“除了……就是……”的固定格式。马真(2004)提出在对虚词进行研究时要“警惕将虚词所在的格式的意义归到那虚词身上”,并分析说表示“补充”义的并不是“除了”这个虚词本身,而是它所在的格式。因此,我们认为,介词“除了”只表示“不计算在内”,至于排除或包容或追加都是它所在的格式所具有的意义。 (二)“除了”句式的研究 已有的研究多是从不同角度对“除了”句式的整体考察,如郑懿德、陈亚川(1994)的“除了”句式用法研究,殷志平(1999)的语义辨析,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COLIPS

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句法、语义的动态性 (提要) 北京大学陆俭明 §1. 引言 “词语在结构中的句法、语义多功能性”,是指词语在相同的词类序列中,可体现不同的功能,在句法上是如此,在语义上也是如此。 §2.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出租汽车 2 坐这儿两个人 拉车上一把雨伞 3 吃了他三个苹果 修了王家三扇门 4 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彩色贵,黑白便宜。 5 他比阿Q还阿Q。 很中国 6 高他一个头 大他三岁 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现象,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只是没有意识到这是词语在句法上的多功能性的表现。例如过去汉语语法学界说,“出租汽车”既可看作是述宾关系,“出租”是述语,“汽车”是宾语;也可看作是“定-中”偏正关系,“出租”是定语,“汽车”是中心语。 §3. 词语在语义上的多功能现象 1 大衣口子 “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诗人风度 2 芯儿蛀了的 儿子参军的 3 人吃饭*饭吃人 十个人吃一锅饭一锅饭吃十个人 一张床睡两个人两个人睡一张床 两个活儿干四个钟头四个钟头干两个活儿 一条板凳坐三个人三个人坐一条板凳 (A)表示容纳量 (B)表示“每” 4 台上坐着许多人 门上贴着一幅画

§4.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 该用什么理论,该怎样解释上述词语的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我们觉得,可以用郭锐提出的“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来进行解释。 “语法的动态性”理论是郭锐(2002)最近提出的,这个理论对解决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很有帮助。什么叫“语法的动态性”呢?郭锐指出,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先前郭锐(2000)就认为,词语的语法性质应区分为“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和“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词语在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固有的词性,可以在词典中标明;而词语在句法层面的语法性质,是词语在具体使用中产生的,由句法规则控制。词语在上述两个层面的语法性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例如: (1)小王有一撮黄头发。 “小王”、“黄头发”在词汇层面是名词性的,现在在句法层面上,即具体在上面例(1)里,呈现的也是名词的语法性质。但有时会不一致,例如: (2)小王黄头发。 例(2)里的“黄头发”就跟词汇层面的词性不一致,它在上面这个句子里,即在句法层面呈现的是谓词性质。 归纳郭锐(2002)所说的语法动态性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把“语法的动态性”概括为以下两方面的表现: 一、某个词类里的词在句法层面其语法功能发生变化。例如区别词,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句法功能是只能作定语或跟助词“的”构成“的”字结构(朱德熙1982);但是,有些成对的区别词,如“急性”、“慢性”等,到了句法层面,在一定条件下(含对比意),可以作主语。例如: (3)肝炎,急性好治,慢性难治。 (4)那柜子,我觉得框式好看。[意味着板式不好看] 二、动词或形容词的论元数(或说“配价数”)发生变化。例如: (5)张三跑了一身汗。 (6)张三高李四一个头。 例(5)里的“跑”,从词汇层面说,它是一价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在这里增加了一个论元(或说“配价成分”)──“一身汗”。例(6)里的“高”,从词汇层面说,它固有的语法功能是一价形容词,但在比较句里它后面可以带上两个论元──“李四”和“一个头”。换句话说,“跑”由一价动词变成了二价动词;“高”由一价形容词变成了三价形容词。 再如“总共/一共修了王家三扇门”里的“修”和“总共/一共吃(了)他三个苹果”里的“吃”。这里的“修”、“吃”就表现出了语法的动态性——它们原先在词汇层面都是二价动词,后面只能带上一个宾语;而在这里则表现为三价动词,后面带上了两个宾语。但它们跟“给”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给”,从词汇平面说,本来就是三价动词,到句法层面也实现为三价动词;而“修”和“吃”,从词汇平面说,本来是二价动词,只是到了句法层面才呈现为三价动词。 §5. 关于Goldberg 等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 “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亦称“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源于C.J.Fillmore,而真正对句式语法作深入论述的,是Paul Kay(1995)和Adele E.Goldberg (1995)。“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句式有独立的语义;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完全推知的,因为句式本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削苹果。(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饼干吃完了。/文章写好了。(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挖了一个坑。/来了一个客人。/写毛笔。(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小狗啃完了骨头。/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张三修桌子。/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烙饼。/做烟斗。/打毛衣。/盖大楼。

英汉复合词的轻重音对比

英汉复合词的轻重音对比研究 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外语学院张昀* 摘要:本文探讨了英汉语复合词的轻重音特点以及与复合词的语义语法关系。由于英汉语具有各自不同的音韵体系和不同的文字形态,就英语复合词而言,重音有区别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语义的作用,它为分析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线索。而汉语的重音基本无辨义作用,但轻音却与语义语法有着许多的联系。了解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复合词所指意义。汉语的字音节都有声调,所以重音明显比英语复合词的重音多。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讲英语时重音过多。 关键词:复合词重音轻音英汉对比 英语是一种重音语言,因为英语的重音不仅是语音结构的一部分,在由相同音位构成的词语中具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功能,而且还是话语的语调和节奏的基础。因而,英语重视重音在语言中的作用。然而,不同语言的重音表现形式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汉语是一种典型的声调语言,它的重音远不如英语重要,在词语中基本无辨义作用,然而汉语的轻音与语义语法却有着许多联系。作为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非常有必要了解英语和汉语的轻重音特征及其对语义语法的影响。本文将从英汉语轻重音在复合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轻重音的异同以及轻重音与复合词语义语法的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找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一些特点。 一、英汉语复合词的轻重音特点 1、英语是拼音文字,重音是单词语音结构的一部分,不能随意变动,而所谓的复合词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单词组成的一个词。英语的复合词有时用双重音,有时用单重音,或分为主重音和次重音。汉语的文字形态与英语不同,音韵体系也不同,每个字除有声韵母外,还有一个声调辩明意义,词重音的语义作用不大。在复合词中,轻重音的位置虽说基本上是确定的,实际上,并不如英语的严格,有时因个人习惯不同,轻重音有所变化,但这不会影响对词义的理解。例如:“聪明”、“葡萄”的词重音应落在第一个字上,而第二个字应弱读,但也有人并不弱读第二个字,别人仍然能够听懂。 2、英语的重音具有区别复合词和非复合词的作用,也有区别复合词语义的作用;汉语的复合词重音程度差别不明显,而且,除少数轻声字外,复合词中两个单词的轻重差别并无区别作用,实际上,它们都是正常重音的变体。 3、英语的复合词中有双重音和单重音之分;汉语的复合词都有声调,往往并不将复合词中某个词弱化(除一部分固定的轻声字外),故汉语中复合词的重音明显要比英语复合词中的重音多得多。 4、汉语的轻音的形成虽然也是因为语音的弱化,但它们与句法结构、语调关系密切。汉语轻音的独立性相对于英语重音来讲,显得很差在语音上,它往往粘附在它前面的词组的最后一个重音节之后;在语法上,它常常粘附在整个词之后,它们几乎从不单独出现。在英语复合词中,可以完全只出现重音,而没有轻音。因此,汉语轻音对分析词的词性很有帮助。例如“们、了、子、头”等的语法成分总是读轻音,它们就是划分结构的极好标志。 *张昀(1965-),女,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与修辞学;通讯地址:杭州市浙江大学求是村52幢305室,邮政编码:310013;电话:0571- 87979684(H);Email:zy_fld@https://www.360docs.net/doc/04920297.html, 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