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论小学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l论小学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l论小学教育中的美育渗透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摘要】

在中国,美育的概念虽从西方引进,但关于美育的思想自古有之,且较丰富。中国传统伦理教学中就不仅注重理智、意志等理性方面,而且强调性情、情感等理性方面。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从“仁”、“义”、“善”等方面开启了智育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虽然这只是传统教育下的伦理美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我国教育育人要求全面发展的先河。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在大力倡导发展素质教育,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但一些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特别是文科类的教育,没有从传统教育思想中解放出来。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大多老师也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计划。缺乏情感,审美,性情方面的陶冶。这不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缺失。美育,不仅要求老师思想境界的提升,而且要求整个语文教育模式的转变。语文教育的实质,不是对课本古诗,古文的刻板诵读。通过语文教育,学生要有思想境界的提升,能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如果语文教育培养的只是应试教育的机器,那么这中教育无非是失败的。语文教育不能走入极端,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教师要以广泛的视角,运用科学的美育方法,在教材中挖掘思想内涵,从不同角度渗透美育,衔接智育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学生或的智力与情感境界的全面升华

【关键字】美育美育现状美育必要性美育方法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目录

引言……………………………………………………………………………………………………

一.美育概述………………………………………………………………………………………..

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三.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原则和方法论……………………………………………….

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

激发表现力和传授表现方法相结合原则………………………………………..

个性化阶段性原则……………………………………………………………………….. 四.结论……………………………………………………………………………………………

引言

早在上个世纪初,我国就有人提出“美育”这个概念,20世纪早期的美学家都很重视美育,这些美育倡导者无不把美育作为培养国名素质的首要途径。王国维首先提出智德体美提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蔡元培1912年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把美育确立为教育方针之一。梁启超,鲁迅,朱光潜等一些学界人物大力提倡美育。到了20世纪。20世纪心理学、美学有一种新的理论:一个完美的人的思维,应该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总和。有人对科学家做了一个调查,能够登上科学高峰的人,大多是同时具有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人,像爱因斯坦、李四光、钱学森这些大科学家都是艺术直觉能力特别强的人。

近年来,国家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越来越加以重视。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而美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为人类不断地完善和美化自身,更自觉、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不可缺少的素质基础和实践手段,其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为其他教育所无法代替的。通过美誉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审美实践活动锻炼,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精神境界,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而言,美育不仅仅培养审美素质,还能激发学习活力,促进智力开发,培养创新能力。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讲到中小学教学校只把把数学和语文作为为主攻科目,而忽视音乐,美术,体育教育。而且大多数人把美育简单理解为美术教育,这是偏颇的。美育是多元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美术教育,艺术欣赏。而且包含了培养人们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对于美育的研究,大多数只停留在大学的讲堂。而能走进中小学课堂的美育,

大多也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没有系统提出可实施的方法论,未能与实践相结合。况且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多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美育作为系统教育活动,当时代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应该适应时代的教育要求不断探索科学的美育论。

一、美育概述

(一)美育定义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二)历史渊源

(1)席勒与美育

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以书信体写成的《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席勒提出美育的理论出发点是人性和美的同一性,他指出:

?在全面的人类学评价中,既要考虑形式,也要考虑类容,活生生的感觉也有发言权........理性虽然要求统一,但是自然却要求多样性。国家不仅应该重视个体身上的客观的和一般的性格,而且应该重视个体身上的主观的和特殊的性格。?[1]

席勒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美育命题本土化

20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等从西方引进了较系统的美育理论。他们采用西方近代哲学通用的?心理三分法?,把个体心智划分为智、情、意三个方面,由此建立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概念,并吧他们与体育纳入?全面教育?的整体只中。[2]另一方面,他们又从当时现实出发,吸取了中国传统美育观,对西方美育观进行了重新改造。

王国维认为:?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2]

与此相近,蔡元培也提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2]

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3]

可见,我国早期思想家,教育家就强调美育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教育媒介,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育因该更突出发挥出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然而,中国现代美育现状,并不乐观,首先,施教者对美育内涵和目的的理解上纯在着偏差,影响了美育工作者的实施和效应。有些把美育专门理解为艺术教育,这实际上是限制了美育的视野,缩小了实施美育的类容。美育范围包括了艺术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等。只要能启发人们情感,去发现美,观察美,创造美,有利于人们思想境界,审美情趣提升的都属于美育。

老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不可避免地要充当美育的实施者。这就要要求老师自身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教学中科学地运用,使美育渗透于课堂,达到智育,情感审美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必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倡?本真语文?何为本真,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想:追求一个?真?字

他说:一个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应该是童心、爱心的化身。他曾在《假如我当老师》一文中写道:如果我当中学教师,我决不会将它称为?教书?,就像我不会将学生进入学校叫做?读书?一样。学生进入学校需要学习古人和今人书中积累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些经验进行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不是囫囵地把课本知识塞给学生,我们还要注重课本内涵。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从中能获取真实的感受。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目的。这三个?真能?极为重要。学生果真?真能?了,才是真正受到了教育。要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课本的内涵,从中获得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辨别能力,必不可少。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二、学习目的:突出一个?用?字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思想的工具,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生活上的一种必要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学语文为的就是?用?,要学以致用。语文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社会的阅历是很少。让语言发挥出它的艺术特点是很难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门艺术。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语言的美,用于生活呢?无疑,语文教学中要加大审美教育的渗透。让学生能在语言中发现美,体验语言的奇妙。

[3]

当前,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纷繁?,观摩课、竞赛课、公开课此起彼伏,声、光、电让人应接不暇,歌声、笑声、掌声不绝于耳,表演、绘画、音乐、舞蹈精彩纷呈,一番?热闹?过后,给人的感觉是?虚、闹、杂、碎??华而不实?。我们需要的是本真,在语文教育中,学生要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对事,对人,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善于表演,而是善于表达,质疑。不能让一些虚华,禁锢了学生本活跃的思想。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学所缺的。

三、语文学科特点:彰显一个?美?字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有些教师仅仅把它当作语言教科书,仅仅是教学生说话,习字,写作,这是不行的。它的内涵包罗万象:地理,历史,科学,思品等无不在语文课本中呈现。其中内涵丰富,学生不可能一一解读到。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就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叶老说: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越发正确和完善,情感越发恳挚和缜密,使受教育者越发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的能力、审美兴趣,扩大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经验,并使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向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要达到有效而不落窠臼,不流于形式,就应该有一套原则,下面从几个方面阐述。

三、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原则和方法论

(一)以活动为中心的原则

知识不会通向智慧。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育不仅是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得多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智慧会利用知识,而绝不是相反…….知识的持续运动,无论它是多么的专业,都会使心陷入陈规,陷入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学会观察和理解知识的整个结构,就是唤醒智慧的开始。[4]

如何才能让智慧觉醒呢?如何才能在行时代的教育背景下,让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发挥出这一学科的本真呢?语文作为语言学科,最基本的功能是交流。交流不能就是课堂上的一问一答。不能是知识点的堆砌。我们因该让学生感受得到一堂课的情感,具有感性实践与心理过程的有机联系。在教育过程中,活动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它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协调地发展和发展各种能力几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最基本、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陆游曾写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句,马克思曾指出:

?自由自觉地活动恰恰是人类的特性?。[5]

所谓?自由自觉?就是人在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有意识地实现活动目的的创造力量。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力量转化为个体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应当为其提供类似的活动,使他们在全面的和能动的活动中成长,在探索性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由于美育是以审

美体验为基础的,所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经验是美育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而审美经验的获得,正是需要学生投入美育活动。

例如,我们在讲授关于描写大自然的课文或作文时(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田野……)。如果我们照本宣科,由于缺少特定的情景,难免单调。学生是无法体验,感受美的。如果,我们实先安排一个活动,给出相关问题,设定目标。带他们亲自到野外观察,身临其境体验大自然,让他们自己去观察美,发现美,体验美。这中?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的能力的,也能直接获取感性体验。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境界。通过活动,经过一次次审美的熏陶,当再一次讲授此类的知识。学生就会有画面感的呈现,有美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的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二)激发表现力和传授表现方法相结合原则

教学中美育的开展依靠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其中学生的表现要求与表现能力又是最根本的方面。美育得以实施,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审美表现动力,而且学生审美表现的发生不能光靠命令、强制或分数奖赏,因为它有自发性的特点。教师的教案需要提前准备,但情感的勃发、想像的驰骋却不能靠事先的安排和意志的努力。学生也是如此。要使他们进入审美状态,投入审美活动,不能光凭教师提示。我们要求学生大胆想象。

例如,让学生读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使人大胆的想象呢?如果只给学生讲解诗歌的意思,诗中对瀑布的赞美之情。这样显得就索然无味。如果我们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先让学生来谈一下瀑布,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不了,再提供一些方法。如提问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看过西游记吧!?

生:?看过!?

(对于这些熟悉的话题,一定能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他们可能会热闹的谈到自己喜欢的人物,但教师不能让学生信口开河的说下去,可以把主题拉回来)

师:?那么,你们知道最初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住在什么地方??

生:?花果山。?

师:?那么,那里最美的风景是什么??

生:?水帘洞。?

师:?你们觉得它的美在什么地方,与庐山瀑布哪个更美??

(当提到这里,有些学生,可能答不上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即使一时答不上来,要让他们在脑海呈现这么一幅瀑布的画卷。这样,能为后继的审美活动打下基础。)

师:?瀑布从哪里落下呢?水流怎样??

生:?高处……水流很急……?

师:?非常好!那么有谁能用一些词形容一下它的高??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我们可以峰回路转,回到课本。)

师:?刚刚,从同学们的口中对瀑布也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它的高,水流的急,说明瀑布很有气势,那么我们因该以怎样的情感去读《望庐山瀑布》呢?看看你们又读到了什么?想到什么?)

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首先去感受诗歌的情感,这样他们是自发的形成审美体验。思想是自由的,没有受到老师的束缚。我们可以让另外的学生给读诗的学生做个评价,老师先不做评价,这样让他们都能表现自己,充分表达情感。老师最后做评价,但不否定学生的观点,老师只是做补充。

老师最后给学生做示范朗读,讲解。传授他们,对于此类诗歌可以从那些角度去审美,怎样走进情境中去。怎样感受诗人的激情和大自然的美。

这样,我们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观察美,发现美;然后让他们去体验感受美。起初,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是很困难的,只要老师有耐心,能持之以恒。不把这中美育渗透方法当成拉教学的后腿。在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不可少的。出了上述原则外,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我们更因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发展阶段的特性,这里归纳为:个性化与阶段性原则。

(三)个性化与间断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美育内容和方法的个性化,并同个体的审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原则是实现美育实施的根本保障。倘若不顾个性差异和心里发展水平,让小学生去欣赏《长恨歌》、《沁园春.雪》这类文学作品,那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就,审美情趣将成为一句空话。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有些学生有手工方面的天赋,有些学生有绘画方面的天赋;有的学生喜欢读童话;有的对人文地理类类感兴趣,有的喜欢歌唱…….平时我们就因该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倾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这学科的特殊性,包含了各类知识。我们在进行美育活动时,就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发展他们的审美个性。

当代英国美学家里德在他的艺术教育名著《寓教育于艺术》一书中指出:

?如果教育被置于‘人’或‘人性’的简单概念之上,那么,这种教育过程将是粗糙和专横的。?[6]

要使美育过程充分过性化,因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类容安排、教学活动组织等诸多环节给个性的自由表现留出充分的自由空间。例如,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有弹性,不能千篇一律。语文教学中,写一篇关于旅游的作文。这对于有亲身旅游体验的学生来说,不是见难事,因为他们有过真实的旅游体验。而对于那些农村小学没有旅游体验的学生,我们不可能叫他们子虚乌有地臆造旅游的审美体验吧!因此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朝自己感兴趣的写,如,家乡的美景、家乡的田野、我的星期天等等。这样学生有了自由的审美空间,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审美趋向于熟悉的事物。

还有对于同一事物的认识,我们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想发。把?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同时进行。我们注重学生个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处在的发展阶段。我们的美育方法,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就拿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一道题学生写到?蝴蝶在花丛中跳来跳去?,老师在旁边批改为?蝴蝶在花丛中飞舞?。看似老师聪明地修改了错误,实际上是对其想象力的扼杀。我们细细来看,蝴蝶是没有滑翔能力的,往往他们是频繁的从一个花丛飞向另一个花丛,这样一会高,一会低的飞在花丛中。学生发挥了最原始的想象力?蝴蝶在花丛中跳来跳去?我们倒要佩服他们的想象力才是。该阶段的学生,能想到?跳来跳去?这已经最贴切不过了。作为老师何尝不给学生这点自由想象的空间呢?本来?飞舞?不正与?上下的跳跃?有实际联系。

当然,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那又另当别论。因此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考虑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

又如,讲解《题西林壁》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诵读,对于审美层面,最多让他们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山,山会表现出不同的美。至于纵深方向的审美情趣,如从诗歌的写作背景看,该诗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则不必让低年级的学生去深思,这方面的审美也超出了他们发展阶段的理解能力。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几年的学校教育,在审美能力上也有所提升。我们可以注入一些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美育。为此,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只停留在表象的审美上。由看山的角度不同,山的美也不尽相同,推及到我们看一件事的角度不同,是不是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学生的审美从审物到审事到审人,就形成了完整的价值观审美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渐学会评价事物,从而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

当然,美育不是走单行道。老师的境界也要得到提升,这样才能与学生达到共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阶段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相结合,才能让美育有效渗透于教学中。

四、结论

美育在教学中是一项长期工程,又是系统工程。美育不是某一个学科的责任。

但作文语言这一门特殊学科,它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工具书;还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审美百科全书。作为语文教师,时时根据教材渗透相关的美育知识。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语文,这一课程,最易情感交流,当然也就最易于美育活动的渗透。我们的美育投资或许一时难以看到显性的成效,但我们只要持之以恒。改变以往固化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天性得到解放,不在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在他们自己的天地里,只要他们懂得去观察美,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学习中,就多了几分乐趣,几分期许。一个有丰富情感的学生,他的生活不会是孤独的,对于学习不会是厌恶的,对于老师不会是害怕的。美育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还需要老师审美境界的不断提升。只有老师拥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去了解学生美妙的情感和审美心理。

美育,不是喊喊口号,也不是肤浅地了解美育是什么?美育的功能是什么?老师要在中间充当好媒介,把切实的美育方法论用于实践,用于学生身上。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载《教育世纪》1903年56号

3.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见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

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4.(印)克里希那穆《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5.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6.里德《富教于艺术》(英文版)费博兄弟出版公司,1943年版,第224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中学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探索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美育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发展要求。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的教育中更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化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与美育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尤其是中学化学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将美育与化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弥补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结合教学期间对学生的询问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完成本文的书写。在其中提出将中学化学教育与美育结合在一起的前提条件和融合措施。这样的结合不光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用轻松自如的心情去接受知识,改变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关键词】化学教育美育 前言 “美育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1基础教育改革以来,我国学校美育工作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人们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还是不足,人们把美育实施途径也仅局限于艺术课程这一狭窄范围,因此,美育仍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教育工作者是提倡将美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各学科的认识,美育的教学还是不全面。尤其像化学这样的学科,化学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的教育学科,其中蕴含的美数不胜数,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长期的教育影响,学生一度认为这是副科,更有人认为化学是一门只需要背诵的学科,教师更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这样一来化学中的美完全被忽略,这样的教学也跟不上素质教育的脚步,抹杀了 ①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240315.html,/edoas/website18/19/info3319.htm

如何渗透美育教学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地开展美术教研教改工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入手,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能力,改革并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下面就将本学期的教研教改工作综合总结如下: 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发展和提高学生对审美意味的理解力,遵照审美活动的规律,采取艺术教育的特殊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观察,学习,评价同龄人的美术作品。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学生绘画的情景,所表达情感的真实性与观察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去细致观察,回忆,想象中提练创作题材。如家庭趣事,校园生活,家乡风光,民俗风情,家乡的人,家乡的特产,家乡名胜古迹等。我本着美术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针对少数尖子的"英才教育"。我给学生扎扎实实地上,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重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美术教育教学中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有的放矢地进行美术教育,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术知识。我对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质工作,认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领导的安排,工作上兢兢业业,爱校如家,对学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教学工作 1.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判断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认为兴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课进行美育不是外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美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像艺术创作一样,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使语文课诸任务融合一起,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学本身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何将美育任务渗透并融化到语文教 学中去呢? 一、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 美育是以鲜明的蕴藏着人生真理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来感染人和教育人的。美和形象始终是凝结在一道的多离开了具体形象,就谈不上美和美感。审美教育必须通过形象思维的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导之入境。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境界。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就是作家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一般来说进行自然美、社会美、情感美方面的教育,都首先要引入意境,不入境就不可能有对美的强烈感受,也就谈不上鉴别和表达了。 怎样导之入境呢?教师可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广 泛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师的语言形象;或者凭自己的范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意境,全身心地进入作品中,深深受到感染和激动;更多的是依靠分析作品描绘的生活画面和形象。意境的创造依赖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把作者描绘的形象再现出来,“状难写之景”于学生面前,将“不尽之意”适当发挥。教师要通过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比喻助之以手势、表情,形象地、富有情趣地、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把学生带进文章的境界中去。 当然“导”的手段还很多,具体运用起来也是很灵活的。如讲授《荷塘月色》一课,可采用多种手段“导之入境”。一开始,教师范读,要求学生闭目静听,把学生引进课文意境;又可配合教材选读一组有关写月、月色、赏月的古今名家诗词散文作补充教材;还可组织一次静夜赏月活动,赏月时,让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等中外名曲。试想,此情此景,学生的心灵,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到的是一次多么生动的感情的净化。 (二)动之以情。语文教学必须运用感情的力量。人们常说,语文教学影响学生心灵,应该像春雨那样“润物细无声”,这个“润”,靠的就是情感。美感美感,关键是感。课堂上教师应抓住时机,在情感的关键处点拨、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都德笔下的《最后一课》,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这一课,连班上最不用功的调皮蛋小弗郎士也安静地坐在课堂上认真地听讲,而且听懂了。原因之一,就是韩麦尔老师倾吐的真情,造成了一种特殊的课堂气氛,影响了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可见,老师的情感活动在情感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三)启发想象。别林斯基说: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文艺欣赏不能只是消极地享受,必须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发挥欣赏者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对作品的形象给以补充和丰富。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画面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征”。让具体形象在头脑中“活”起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这都是审美教育所必需的。如《井冈翠竹》中,五百里林海,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山路上走来的两位提竹筒的老表,让人想起了红军的硝盐罐和竹筒饭,这是从具体事物展开的想象。《桃花源记》描绘的桃源胜景是推测想象。这种推测,虽是虚幻的,但活画出了诗人美好的理想。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文美育及其实施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语言文字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语言艺术教育中充满 着审美的因素,有着无穷的审美机会。因此,如何充分利用45分钟 的课堂教学,来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是新课改形势下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一种现象叫“大锅熬”,即是像北 方人做家常菜一样,不管是什么蔬菜,一律投入锅中一熬了事。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也是如此,每每惯用“大锅熬”的办法,语文课上无论什么文体,精读的也好,泛读的也罢,都丢进一个教学模式去熬,并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美、鉴赏美,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集中而有效地施行美育。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审美化应侧重于以下两方面: 一、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进行审美化设计。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阅读教材和写作、 口语交际教材,这两类内容不一样,教学侧重也应有所不同: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读,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优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培养语感很重要;写作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写,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准确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所以开发想象很重要;口语、

交际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说,主要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创设语境很重要。 单就阅读教学这一大类来说,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审美教育: 1.以积累语言材料为主的,此类文章以唐诗、宋词居多,教师主要以指导学生找出美词佳句并予以诵读即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2.以咀嚼语句为主的,此类文章以议论文为主。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有这么一句:“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要求学生仔细咀嚼这句话: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是“停止呼吸”,通过揣摩,学生不难发现和体会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夫,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现力的同时,人物的伟大形象,战友之间高尚的情操和语言因素揉合在一起,渗透到学生心中。 3.以解析作品为主,此类文章例如《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教学时就应着眼于全文思路,分析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让学科教学在美中绽放 --------浅谈学科教学中美育渗透 杨润美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教学前认真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个 性特点,努力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美”的素材;在教学活动中自觉争当好学生的“美的 启迪者”,引导学生去赏析学科知识中的“美”,引领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享受知识的探究 “美”;在教学评价中展现学科人文美,当好学生鉴赏“美”的“伯乐和导游”,以美来激 发学生学习欲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教师、学生、美育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而低劣的艺术作品让人“品之如同嚼蜡”。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美”的创造与赏析的过程。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忽略了教学“艺术性”,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的“灵动性”;强化了知识“结论的真”,忽略知识“探究的美”;关注了学生学习结果的“绩”,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美”。造成学生误以为学习就是被迫记住一大堆机械定律和呆板的公式,是一种机械的,生硬的、毫无乐趣可言的活动,从而让学生产生惧学心理,厌学的情绪,进而不再学习!这与当前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相违背的。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科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让教学由“机械”转变成“优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及对新知识的探究性。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努力挖掘学科中“美”的素材,给学生当好赏析美的“导游” 有些教师认为技校所开设的学科,特别是机电类专业学科根本无“美”可言,有的只是“冰冷的机械”、“深奥的电子”。记得罗丹大师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是的,美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机电类专业学科也是如此! 例如《金属工艺学》,有些老师认为这是一门抽象、深奥、空洞、枯燥、繁杂、缺少系统性的学科;而在我眼里,《金属工艺学》一是件极优美的艺术品,它聚材料学的神奇美、加工工艺的创造美、机械设备的精妙美于一身,尤如一个被赋予了“灵魂”的“人”,鲜活且灵动,神秘却又真实。如《金属工艺学》中的“铁碳合金相图”(见图1),一个由七八条线条组成的简简单单的图形,却揭示了:(1)不同成分的铁碳合金的组织随温变化而变化的规律;(2)同一温度下,铁碳合金的组织随含碳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4-04-02T16:39:12.2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户美超 [导读]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联纺学校户美超 学校的一切教育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传播,往往都必须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来实施。可以说,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是教学的最高理想。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美育教学的课堂中才能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美育教学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实际上,各门学科都有美的因素。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美育教学。在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都不能忽视美育。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的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科学,便是充满美的和谐体,蕴涵着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的物质美和化学家的精神美,其无穷的魅力耐人寻味,催人追求。因此,化学是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肥沃土壤。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践美育教育呢? 1 寓美育于化学教学的德育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化学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加强德育。加强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美育。美育的核心就是德育。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德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完善。因此,教学中应该变抽象的说教为具体的、壮丽的史实来感染学生,激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在绪言课里,我给学生介绍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闯过道道难关的事迹。学习空气的组成时,介绍了拉瓦锡经过多次实验,否定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燃素说”,而提出了科学的燃烧氧化学说。学习元素知识后,我重点介绍居里夫人的巨大成就:“居里夫人是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与丈夫居里共同研究放射性现象,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婚后的第十一年,丈夫不幸去世,但她仍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了巨大成功。她先后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抒发她的爱国热情,她以她的祖国名字命名了新元素。居里夫人是伟大的,丈夫的不幸去世,没有把她压倒。如果她没有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没有对科学实验充满火一般的热情,尤其没有对全人类作贡献的美好心灵,她哪里会两次获得世界发明大奖呢?”听到这里,学生眼里放射出异样的光亮。事实证明,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史实,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 寓美育于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它具有国际性、科学性、准确性的特点。化学用语本身高度抽象,具有囊括、包容“万象”的美的容量。例如“Na”它是大自然中含有11 个质子的一类原子的高度集电,可谓形式简洁,内涵深远。而由元素符号组成的化学式,具有同样的特点。因此,化学式的书写,就显得较为困难。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要求学生在书写化学式时,一要合乎科学,二要体现美观大方。各元素符号大小均衡,排列整齐,书写规范,疏密适度,让人看后,心情舒畅。并通过一些正面引导练习,来自学生的错误的校正练习,收到了一定效果。通过这种教学,使学生确实受到了美的熏陶,增强了热爱科学的情趣。 3 寓美育于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洞察化学世界的窗口。一项好的实验,往往本身体现着对美的追求。化学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物质的变化、现象的产生等等,均是美的体现,均具美的因素。化学仪器,一般都晶莹、透明,给人一种愉悦清新之感,点线面的有规律的变化,使人产生对称、稳定之感。因此,我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在画图时、装配仪器时,注意比例适当,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线条分明,组合大方,井然有序,操作方便,给人以美的享受。 4 通过化学实验课,让中学学生认识事物是具体的、真实的,提倡反对假、大、空美育论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那些存在、具体、实在的东西才是真的、美的、具体的,才会给人造福的。否则,那些不存的,虚幻的、往往是假的,不美的。有一位高水平的化学教师,组织中学学生上化学小实验课,经过反复实验、反复比较、反复观察,学生们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眼前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化学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体的、组织结构在放大镜下面观看是具体的。这位教师以此为指导,教育学生说,真实的化学东西来自然,来自实验,因此它是美的。美就是真、具体。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美,热爱美,反对假、丑、恶。 5 通过化学实验让中学学生看到化学物质是有漂亮色彩的我们应该热爱色彩,热爱自己五彩多姿的生活。有一位中学化学教师为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他在小课堂上做了不少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产生的物质有些是红色,有的是晶莹的白色,有闪闪发光的天蓝色……化学教师让每位学生都仔细观察,告诉中学生,化学物质是有色彩的、美丽的、多彩的、太美了,我们的生活也是美丽而多彩的,因此,我们要热爱美丽多彩的生活。 6 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化学中也有丑的一面,比如对人体的危害、对环境之污染美的教育不仅是正面的,还有反的一面,通过反面的认识,我们可以认识美的世界中往往是对立与统一高度集中,美与丑、真与假往往处于对立与统一之中。比如,化学物质有些利用于人类,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这是美的;然而化学物质中丑的东西也不少。比如,毒害人体的“苏丹红”能吃吗?化学物质大量污染环境,污染河流、海洋,危害人类生存,难道这些物质不是丑吗?这样一教育,既可实现美育教育,也可实现环保教育。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美育还很多,它渗透在我们的教材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它需要我们教育者不断的发现挖掘。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美育之花会深深根植于化学教学中。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浅析如何在美术学科中渗透美育 前进二小吕慧 所谓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美术课则承担着审美教育主渠道的重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并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是美好的。 一、美术教学是传播美育的主要学科。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党的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就是促进学生在智力上、道德上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是担负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利用各自的学科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通过直观形象教学传播美的思想,以形象的生动性、感染性、愉快性对学生益、智、扬善、求美和激情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较完美、高尚的心理定势和人格。它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学科不能代替的。所以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四个现代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以形感人,动之以情。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怎样体现美的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地把美育与教学结合起来,创造特定的气氛与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阶段,心理状态,认识能力,表现能力,也就是掌握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差异,把美育实施于教学之中,使学生不知不觉的受到美的教育。在小学阶段,以提高艺术美的感受能力为主,培养学生爱美,并逐步扩大对自然、社会生活美的感受,从小在他们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小学刚进校的学生,求知欲望处于萌芽状态,对事物的形象都感到好奇、新鲜,教师以直观的富有儿童生活、容易接受产生兴趣的物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以生动的形象,鲜明的色彩,通过学生的感觉去打动、溢发他们的心活动,使他们感到美和赞叹产生兴趣。学生通过教师的熟练示范教学了解形象美的构成,顺利完成课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随之活跃,有的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画的不错,有的则一边画一边嘴里振振有词说对物象相呼应的话,或对他人作业加以评论。在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怎样看画评画,展开学生之间相互观看、比较开发审美意识,学生会以他们的审美意识去衡量他人的作业,这样相互促进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对形象美的表现能力和追求美的能力。 在绘画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中,不满足现有的画面,发现画面似乎缺少什么不尽完美,提出添画的要求。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想象活动已经展开,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的去想象。去表现,使画面更加充实完美。有的会在物象的背景上面画上高大漂亮的楼房,有的在天空上画太阳与云彩,地面上画树木、花草,有的画上幼稚,天真的人物,可爱的小动物等等。这样使他们处于轻松愉快,把面画当作一种乐趣,使学生的画发于冀睹,出于自然、富有稚气和天真。同时又给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对课业不要规定的太死板,画应有意识留出一定的余地,让学生自由的去展开丰富的而又天真的想象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随着观察、记忆、感受的不断提高,想象力不断丰富,表现力随之提高,这就要求课堂

[美育,数学教学,中学]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美术、建筑、医学、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计算机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语言文学与艺术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怎么渗透美育 美育对美好心灵的塑造有着较大作用,而且也与提高学生创造力有密切联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造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做到课前挖掘教材美、课上释放数学美、课后延伸数学美,提高数字教学质量。 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特别是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数字美的一面传播给学生。数学家罗素认为: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其实,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数字、符号、公式、算式、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方法、思路等都是美丽而具有创造性的。 什么是小学数学美育呢?就是将美学贯穿到小学数学教育中,优化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之所以能够接纳美育,就是因为美育中蕴含着我们当前数学教育所缺乏的、却能更好服务数学教育的有益成分。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结合数学内容充分展示数学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教育熏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既然在小学数学中蕴涵着众多美的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1、加强美育教育,促进学生在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 我们知道,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它所凭借的感性材料本身,就是知识的重要来源。美育以美的形象育人,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仅不会妨碍数学教学,相反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促进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数学教学中美的形象运用,绝不仅限于算式美,图形美等,在多数情况下,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讲解,巧妙的启发,优美的板书去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景。这种美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思维能力,欣赏能力活跃起来。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对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重要的。 2、加强美育教学,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习惯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问题,不再是单纯依靠智力因素,还应该把眼光放到具有极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上。而审美教育,则为我们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 刘丽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课。 案例背景 我国数学家徐利治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审美能力,即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能力。”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当然不少人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认为学数学的人满脑子是数码和符号,做事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刻板,不懂艺术不懂美。的确数学不像音乐、绘画那么直观,怎样能与美联系起来呢?作为课程实施主阵地、主战场的课堂教学将是渗透美育的重要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妙地把美育融入其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得到美的享受,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案例描述 “同学们,你能将卡通人物放在图片你认为最合适的位置,让图片看起来最美吗?上来摆一摆吧。”(多媒体课件演示) 对于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摆放问题,学生觉得很容易,于是马上就有很多人举手要求上台摆一摆,我叫了班级里2位不大爱发言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上台进行了尝试。结果一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放在了正中间,另一位则将其放在中间偏右上一点的位置。 (摆放结束)“这两位同学的摆放如何,美吗?” 对于美,大家都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老师的话刚一完,立刻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第一位同学的摆放比较美,很对称。” 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对美的理解:“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摆放还都不够美,应该放在图片的右下方的位置比较好些,而且摄影老师也说了这样的取景比较好一些。” 学生这学期正好在学摄影,但能将摄影与数学联系起来,也还有点出乎意料,然而这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是高兴的,于是我马上让这位学生将卡通人物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让大家来看,这样摆放感觉如何呢,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小声的说:“对哦,看起来比较舒服呢。”接着,我乘机追问:“这样摆看起来比较舒服,那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拉到了数学上来,而且他们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开始高涨起来。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习资料任选一个五角星,测量五角星上C 点到A 、B 点的距离。并计算一下AB AC 和AC BC 的值分别是多少,它们相等吗? (通过测量,学生齐声回答):“0.6,相等。”“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呢?”从而得出“黄金分割”的定义。教师并指出:“以后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我们可以计算出黄金分割比 AB AC 是215-。”我的话刚一完,就有一学生疑惑的举起手:“为什么会是2 15-呢?是哪里来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_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在小语教学中渗透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精选版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 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化学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渗透和培养 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李雪龙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自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化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至今已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好评。现为学校的理化生组教研组长,中学一级教师,98年被评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内容提要:在平时的化学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观:书上重要的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做什么实验!考什么教什么,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学生的教学经验,那就是教学中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并取得理想效果。 素质教育一词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我国教育界的众多领军人物几乎每天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对其大谈阔论。遗憾的是响了这么多年的雷,也没见到下了多少雨。大部分学校只是在嘴吧上说说而已,过过场子,暗地里还是拼命地抓升学率,更有甚者某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会议上曾公开表白: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大张旗鼓抓应试教育。在这种大气候、大环境下,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紧紧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一味追求分数,一味地抓智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久而久之,使得我国近年来培养的知识分子呈现出一种分数高、能力差、甚至有些道德败坏的不良趋势。针对此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娃娃开始,从幼儿园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慢慢渗透素质教育,特别是情感教育,以把学生真正培养成既有较高知识层次,又有良好情感价值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下面我想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是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学习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实验,然而学生在实验中轻过程重结果,往往会忽略很多地方,譬如实验的基本操作、药品的用量、以及实验后废液的处理等细节问题。如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要做硫粉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演示前我强调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的操作细节以及实验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接下来我有条不紊的把整个实验完整的演示了一遍。然后我立马逐一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实验中取用硫粉的量你认为多吗?②给你影响最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81240315.html, 漫谈美育的学科渗透 作者:张建华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第48期 美育,主要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 一、创设情境渗透美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创设适合于渗透美育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乐趣,领悟人生哲理,开发创新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从而创造自由、愉悦的课堂气氛。 德国美育家席勒说:“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有自由、自主的心境去感受美,使学生的想象、理解、情感、感知等心理因素处于自由愉快的状态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 二、挖掘教材内容展示美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要认真研究,找到美育渗透的融合点,将其渗透到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既拓宽美育的途径,又提高学科教育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发现知识美的闪光点,引导学生进入美的鉴赏和领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师应巧妙呈现教材内容美,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切入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教材的内容美,有效提高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审美意识。 三、优化教学方法展现美 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其既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具有很强的艺术美,从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设计者,并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的搭配艺术,让学生在享受艺术美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艺术实践渗透创造美 艺术课程的学习离不开艺术实践,学以致用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参加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感受美、欣赏美上升到表现美、创造美。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二)加强朗读,诱发同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体效应。所谓“涵泳玩索,久之当有自见”,有其合理的内核。40年代,叶圣陶就指出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探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探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从阅读理解的角度来看,朗读应该是一种加深理解的有效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平时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语文学科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 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过:“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进行美的事物、美的榜样的诱导、启迪,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养他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情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小学语文教材多数是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节选。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新、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这些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进行美育,要求教师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启迪美、感受美、体悟美、塑造美,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润物细无声

的美育渗透呢?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思维不够开阔、艺术鉴赏能力不强、道德修养不足、阅历不丰富等方面的局限,读书时经常见美而不知美,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发现课文中各种美。根据作者的思路,将儿童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思想境界中去,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比如,《桂林山水》中千姿百态的和谐美;《长城》雄伟壮观的气势美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儿童树立了美的典范。教师要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源泉,从备课到讲课以及作业批改,都要诱导儿童鉴赏各种美的形态,使儿童产生美感。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个主题思想统帅下的一个个的具体形象构成的统一体,因此要培养儿童具有鉴赏能力,就必须从作家创作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入手。 1、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美。即通过字词学习感受文字美,如学习“月”字,让学生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象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从而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 2、在语言中渗透美。即通过读诗句名篇,感受语言美。如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学生感受到宏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秀的美。《月光曲》中的月光若明若暗,朦胧迷离,如梦如幻。感受到仙境般的幽静,仙境般的柔和之美; 3、图片欣赏中渗透美。即通过欣赏课文插图、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欣赏中获得美,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通过光盘教学,看录象,欣赏到北京夜景之美; 4、人物形象中渗透美。即,抓住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内心美。如教学《视死如归》、《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通过抓住王若飞,五壮士等人物的形象,深入体会美的意蕴,获得独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摘要】美是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美育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也成为了中小学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美的实践者。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美育人,以美激情,在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效率。 【关键词】渗透美育欣赏美感悟美体验美 蔡之培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说过;“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美育以陶治我们的情操为目的,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英语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教给学生有关这种语言的一大堆干巴巴的词汇、枯燥的语法规则,而是要教会学生发现、欣赏、领悟这种语言背后所蕴涵的内在美,从而激发起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极大愿望,要对学生进行一种美学渗透,即审美教育,下面我就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是美的传播者 著名教育家克莱顿·柯伦《教学美文》指出: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学素质怎样进入生活,当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各种美学方法时,人们踏上了教学艺术文路。因此,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美

学素质,更要不断提高美学素质,用教学塑造美的形象,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 1、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增强外语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仪容、风度、神情、目光、姿势和举手投足都要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教师教态要亲切,态度要端庄大方,衣着要美观得体。既让学生感受美的愉悦,又在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 2、教师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英语语音语调。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专业语言,要在简明、准确、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和韵律、节奏等方面下工夫。英语教师必须坚持用英语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想英语。同时,相应的“体太语”要尽可能符合英美人的习惯,这种“仿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并置身于英语语言环境之中,以满足学生语言美之心理需求。 英语教学的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韵律感、幽默感、新鲜感。作为一名英语老师,除了口语流利外,还要学点洋腔洋调,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具有节奏感的语调,听起来像外国人特有的那种韵味会让学生从听觉上感受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发表时间:2017-05-02T13:37:29.83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5月总第227期作者:范惠敏韩延珍[导读] 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东省潍坊市育华学校261000 摘要:语文教师公认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的欣赏、评价自然美、艺术美及其精神,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节操,激起学生的爱心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呢?基于语文情感美育的特点,在实施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个感悟的程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是使学生不光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出自己美的感受。具体地说,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语言体现情感美育 一、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 通过体会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受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中的语言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感受力,即通过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朴素或华丽,或婉约或豪放,或准确或生动,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文的独特语言艺术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课文美好的情思中去,从而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例如,教授《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教师必须仔细讲解、分析作品的美好语言和优美词章,使学生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实现文道统一,即文章的语言和学生的心灵美得到很好的结合,最终使得教学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的美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作品中语言形式的变幻、语言节奏的强弱、遣词造句的色彩等方面,获得自身语感的提高,使得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有更为直观的感知,从而发现和认识到祖国语言的美。 二、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悟美 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来感悟美,就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文章的意境美来培养学生审美的想象力,即通过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美的想象力。教师应在学生具有感受文章语言美的能力和语感基础上,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美、理解美,真正了解美的本质,使得作品的“此情此景”内化为学生的“我情我景”。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把作者的创作过程与自身的认知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获得美感。实践证明,通过探索文章的意境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美的想象力。 例如,在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一文中,作者深情地给我们描绘了春天,赞颂了春天,表现出了春的绚丽多姿。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迎春图等等美的图景。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带领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探索春的美景,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通过细读、细品以及想象认识到春的美,得到美的陶冶,获得丰富的美感,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三、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所学文章的背景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创设合理的引导来促进学生审美理解力的提高。好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对人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养成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溶于作品之中,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分析所学作品的时代和背景,摸索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产生思想共鸣。 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是一篇优美的作品。由于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在下过一场大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的塬上视察地形,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在这个作品中,祖国山河纵横千里的景色得到展示,同时也表现了大气磅礴的广阔意境。教师在教学这篇作品的时候,应通过深入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景色以及隐藏在作品之中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进而提高学生审美的理解力。 四、通过作文教学体现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即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作文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在大自然中观赏美。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让学生走出课本,到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身边的事物和景色,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2.在生活中寻找美。例如,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记录学校中的环境美、教师育人美、学生行为美和心灵美等等。 3.让学生自己创造美。学生可以自己设置墙报或手抄报,自办校刊校报。这样既能美化学校和班级的环境,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美的能力都能够得到培养、锻炼、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