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梳理

1.1.1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A 1.1.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历史作用和特点 B

1. 分封制

内容:①周王将王畿以外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之后,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②镇守疆土、随王出征、纳贡、朝觐述职。

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巩固王室,扩大疆域。

作用:前期,形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巩固了王室统治,扩大了疆域。后期,随着分封制衰落,诸侯享有很大独立性,导致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破坏。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 宗法制

内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血亲维系。

1.1.3始皇帝的来历与皇权的至高无上 A

统一天下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1.1.4 秦朝中央官制与郡县制的内容及作用 B

1.中央官制:三公诸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2.郡县制

内容: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设36郡。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1.1.5 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B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加以完善。

1.1.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 C

背景:(1)王国问题的由来与发展①西汉初郡国(郡县、封国)并行制,封国发展为朝廷的对抗力量②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问题依然存在(2)随着经济的发展,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合时宜

措施:①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1)解决了王国问题,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2)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达两千年之久。

1.1.7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制 B

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起草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作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代王朝沿用。

1.1.8明朝的内阁与清朝的军机处 B

1. 明朝的内阁

设立: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废宰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为处理政务,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处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评价: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或决策机构,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2.清朝的军机处

设立: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限制了皇权,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

职责:受皇帝召见,并拟写谕旨,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各级官员执行。

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将全国军政大权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顶峰。

1.1.9 君主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

进步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局限性:政治上,人民没有政治权利,限制了民主和自由;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束缚思想,阻碍科技进步。

1.2.1 从1840到1901年列强侵华的史实 A

1.鸦片战争(1840-1842)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并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京,开十口通商,开放内地)和《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战争期间美俄趁火打劫。沙俄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两半社会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黄海海战,邓世昌壮烈牺牲;日本在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签订《马关条约》(开内河四口,投资设厂,割让台湾)。拓展了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刺激列强瓜分中国,两半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借口:镇压义和团。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2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A

虎门硝烟;一鸦中,满族将领海龄在镇江壮烈殉国;太平天国在上海附近抗击英法联军;甲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林永生抗击日军舰队;义和团在廊坊痛击八国联军。

1.2.3侵华日军的罪行A

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上海事变、甲午战争中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1937.12、潘家峪惨案1941 1.2.4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要史实及意义 B

1.史实

(1)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将东三省变成其殖民地

(2)卢沟桥事变1937.7.7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全民抗日战争的开端。随后占领北京,天津。

(3)国共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共产党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

(5)两个战场合作抗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大会战)

1938.10.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前期,取得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八路军主动出击的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

(6)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2.抗日战争胜利历史意义

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③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3.1太平天国的主要史实 A

1.开始的标志: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过程: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都于此。1853年,北伐和西征,1856年,经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天京变乱后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

4.后期斗争: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干颁布《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1.3.2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

农民革命斗争严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延缓了帝国主义将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其领袖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他们不能制定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担当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

1.3.3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 A

1.背景:

(1)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等挽救统治危机。颁布“铁路国有”法令,引起保路运动。

(3)革命党:舆论上:章炳麟、邹荣,陈天华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组织上:兴中会到同盟会。1905年成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

武装上:1911年黄兴等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最著名。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的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高潮:民国建立

(1)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主权在民②平等,自由③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④实行责任内阁制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4.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2.2.12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标志:1912年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3.4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C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1.3.5五四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C

1.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正义要求遭拒绝。

2.过程: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主要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

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免除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

(3)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1.3.6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对中国变革的影响 B

(1)条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李大钊、陈独秀贡献突出;共产国际。

(2)中共一大(1921.7.23)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个人运动。

影响: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领导、新思想、新前景)

1.3.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 A

(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标志国民革命运动开始。

(2)北伐战争: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北伐。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作用:北伐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打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3)失败: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共

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2.土地革命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1)武装起义:1927南昌起义: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初以夺取城市为目标,后转向农村。

秋收起义:革命转向农村的开始

(2)井冈山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3)红军长征

原因:1934年,党内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过程:1934—1936年。遵义会议:纠正错误军事路线;确定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扭

转被动局面,革命转危为安。

意义: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动力。

(4)长征胜利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会宁。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注意图片。

3.解放战争:重庆谈判:1945年8-10月,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确立和平建国方针。政协会议:1946年召开。

解放战争:全面进攻:1946年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重点进攻: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1947.6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中共对国民党转入战略反攻,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开始标志。

战略决战: 1948年9月-1949年1月相继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平谈判: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任代总统,国共和谈,李拒绝签字。

渡江战役:1949年4月,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宣告结束。

1.3.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C

结束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士气,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

1.4.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转换: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多党合作方针: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1.4.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性质和地位:1949年制定,基于多民族国家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利。

确立过程:《共同纲领》开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五大省级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为内蒙古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1.4.4 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

1.4.5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 A

1.4.6 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A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人民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1984年颁布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颁布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总之,经过20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区域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1.4.7 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B

有利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民主权利;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常进行;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1.4.8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B

含义:“一个中国”是前提,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

形成过程: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解决过程: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认中国收回主权的时间。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4.9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C

有助于打破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包围,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有助于民族团结,有助于促进两岸整体经济发展。

1.5.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A

对外交往(50年代—70年代—80年代以后)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政策。

外交战线新局面:1954年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5.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背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使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搞好与邻国的关系。

提出:1953年中国与印度首次提出,次年,出访印度、缅甸时再次提出。

影响: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5.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

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

1.5.4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及其影响 B

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20世纪70年代,由于侵越战争的消耗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使美国在于苏联争霸中处于劣势,迫使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中日《联合声明》,建立外交关系。

影响:打破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5.5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B

背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建设需要和平国际环境。

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多边外交。

成就: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促进亚太地区经贸往来;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在该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同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6.1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城邦制 A

1.古希腊地理环境: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希腊小国寡民,环海,海岸线曲折。相对独立。

2.古希腊城邦特征: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1.6.2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B

海洋文明使手工业、商业和外贸经济发展,客观上促成讲自由、讲平等的社会氛围;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也便于实施民主政治;有成年男子直接参与国家政治的历史传统。

1.6.3 雅典的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B

内容:成年男性公民担任各级官职;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议事会是执行机关;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和检察机关,并参与立法工作;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确立了民主政治的体系;伯利克里,将民主政治推到顶峰(黄金时代)

意义: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推动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1.6.4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维系帝国统治的作用 B

1.罗马法律的演变:(1)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2)帝国时期的万民法:从万民法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内容:保护私产,调整公民之间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3.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有利于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是欧洲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

1.6.5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B

保护民主制度的根本保证,保证公民人身安全和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和思想的繁荣。

1.7.1《权利法案》A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利,保证议会权力。

影响: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2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 B

形成:18世纪初由国王主持,部分大臣参加国务会议,后来,英国议会下院分为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多数党领袖负责主持内阁会议,国王不再出席会议,成为最高行政权力机关,形成内阁制。

组成: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对议会负责。

首相权力:可任命大臣,决定国家政策,掌行政大权,有一定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

工作原则: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1.7.3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 B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1.7.4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A

1.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宪法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联邦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行政权属于总统

相同:都是民主国家,议会均有立法权,都实行权力分散和制衡原则,司法独立,法律之上,两党。

1.7.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A

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其为总统共和制,标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立法权属于议会,由众参两院组成,议员经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众参联席会议选举产生,任期七年,掌行政大权。

1.7.7《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A

1871年宪法规定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皇帝为国家元首,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组成立法机构,作用很小。首相主持政府,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

相同:都是君主立宪的民主国家、议会、分权、民主

1.7.9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B

使启蒙思想付诸于实践,有利于人民主权的实施,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现的保证,有利于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减少国家决策失误,有利于国家经济科技正常发展。

1.8.1 《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A

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取代封建制度,共产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阐明了阶级斗争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

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等。

1.8.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

意义: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1.8.3巴黎公社革命的史实以及经验教训 A

巴黎公社革命的史实

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第二帝国垮台,新建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割地赔款,对内准备镇压工人武装——国民自卫军。

直接原因:临时政府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国民自卫军奋起起义。

经过: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具有无产阶级政权雏形的巴黎公社;起义最终失败。

经验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打破旧的国家机器,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广大农民共同革命,建立工农联1.8.4 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战争引起革命。1917年(俄历2月)发生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二月革命。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制定《四月提纲》,提出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决定武装起义,1917年(俄历10月),彼得格勒的工人、革命士兵发起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8.5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B

历史意义:是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吧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对世界:打击了帝国主义,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1.9.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

根本原因:由于战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1945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本框架。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核心: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

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2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B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成冷战(德国分裂、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和局部地区的热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1.9.3欧共体的形成 B

原因: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依附美国恢复经济。50年代,西欧生产力较快发展,要求从美国阴影走出。各国实力无法与美苏相比,需要联合

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影响:西欧经济发展,实力增强。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开始加强政治上的联合,美国霸权地位削弱。

1.9.4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A

原因:二战后,推行民主改革,铲除封建因素。美国扶持日本。重视科技教育。贸易立国策略等。

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影响: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经济多极化挑战美国霸权,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冲击两极格局。

1.9.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A

原因:二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谋求相互团结。

形成:1961年,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

影响:标志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冲击两极格局。

1.9.6中国的振兴 A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1.9.7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 B

标志:1991年,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宣布建立独联体,标志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原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众多的矛盾,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重大失误。

1.9.8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 B

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的表现:目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美国)多强(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1.9.9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C

(1)有利于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5)推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高一历史知识点复习

必修一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解读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②“秦——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1840--1900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史实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多年来 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和最后一次自发而单纯的农民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代,农民阶级已经无法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 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即将兴起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既是此前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 果,也是迈进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同时 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 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 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④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反对侵略,维护国家独立。促进人类和平。 ②中关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意义: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对国际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 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②罗马法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 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②德国、日本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式,但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国王手中。 ③法国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由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势力同样强大,同 样不肯妥协,导致国家政体频繁变更,社会长期动荡。 ④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特点:三权分立制度开创了世界的先河,有力地维护了美国的独立和统一。 (8)从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在世界上第一次建立起 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①美苏争霸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世界格局明显由两极化走向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③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向明显增强,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1840-1919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共75分)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1839年 B 1840年 C 1841年 D 1842年 2.近代史上,江西省境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始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4.下列对洋务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B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始终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D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清朝统治 5.《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 割占大片领土 B 巨额的赔款 C 开放通往内地的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 因是() A 列强已经选中并支持袁世凯 B 列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性质 C 列强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方式 D 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7.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 效法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启迪人民挣脱闭关政策的束缚 C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8.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D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9.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 驱逐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0.“五九国耻”是指 () A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 B 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C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国民党 11.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是()A对德宣战 B 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C允许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D 允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据此回答l2-14题: 12.19世纪60年代中国产生的新经济因素是 ?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 ?外资在华设立的企业 A.?? B.??? C.?? D.?? 1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 ?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 ?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 ?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 ?清朝政府重视,贸易政策优惠 A.??? B.??? C.??? D.???? 15.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主要是因为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使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D.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其中,“察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最早出现在 A.春秋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 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 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宗教构梦”指的是 A.创立拜上帝会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 D.制造天京事变 5.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首义”指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保路运动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6. 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沈阳 7.解放战争时期,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 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8.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开启民间团体对话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9.图3所示照片拍摄于1971年。与照片中乔冠华开怀大笑直接相关 的事件是 A.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1689年颁布的文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该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 B.《权利法案》 C.《王位继承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在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中,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 第一国际建立 C. 巴黎公社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A.“冷战”开始 B.“热战”出现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格局形成 13.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粉彩瓷 1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鼓励贸易 D.闭关锁国 15.“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D.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 高一历史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整理(人民版)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二)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为了进行有效地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①分封: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③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对士实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秦朝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①秦王嬴政,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②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③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④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①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是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全面推行郡县制。 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2.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发展科举制: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题大全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复习题 一、必修一(共 8题) 1 、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 (2)图二政治制度的实施是在哪个朝代?它具体称为什么制度? (3)图三与前两幅图示的区别在哪里?图四中的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 (4)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个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答案:(1 )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或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秦朝 (2)唐朝 三省六部制 (3)废除相权,加强皇权 清朝 (4)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评价:①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②前期,基本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后期(明清后),阻碍了中国资本资义萌芽发展,背离了世界经济潮流,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2、阅读下 请回答: 图一《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图一至图三条约签订的背景各是什么? (2)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在《马关条约》的各项条款中,对中国民族工商业打击最为沉重的是什么? (3)图一至图三各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4)列举两个抗战期间正面战场取得胜利的重要战争?据图四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 (2)《南京条约》。 答应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 影响:《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战争:淞沪会战、台儿庄战争(或平型关大捷)。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5)历史意义: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