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学年论文

题目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

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作者向晶

所属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2011级公共事业管理

指导教师王丽华职称教授

写作时间2013年9月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向晶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民进城务工现象越来越普遍,被学界称之为“农民工”的群体也愈加庞大。农民工对于社会的巨大贡献已经得到社会的共识,但同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外部制度和农民工自身制约两方面分析其融入城市之难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尝试以经济、社会、心理三个维度介入研究,探析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工作;介入

City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 Research

XiangJing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migrant farmers increasingly common phenomenon, being scholars called "migrant workers" groups has become even more substantial. Migrant workers great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s been a consensus in society, but also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the city has also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ry this article and migrant workers from outside its own analysis of both the difficulty of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cit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attempts to economic, social, psychological three dimensions of intervention research, analysi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solutions.

Keyword:Migrant workers;City integration;Social Work;Intervention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而农民工城市融入作为社会融合的一种是指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人的城市化的过程[2]。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和科学。1991年我国以民政系统为主题成立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并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的不幸人群,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3]。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由外部制度安排带来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程来看,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民化是同步协调进行的,随着城市的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实现了与城市的一体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实现市民化是一步完成的。而在中国,因为体制的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从农村转出过程中,首先实现了职业的非农化,但身份的城市化却被体制制度阻断,由此产生了规模日益庞大、影响日渐深远的农民工群体。这部分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群体亦工亦农又非公非农,在城镇化进程中他们已经走出农村但却无法顺利融入城市。在二元社会体制下,城乡泾渭分明,流出农村却无法融入城市的农民工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从无到有,又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变迁。从中国农民工产生根源及历史演进来看,城乡二元体制是阻碍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最根本障碍。其具体包括: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工在身份上无法实现城市化,对于农民工的这种既非市民又有别于传统农民的尴尬境地,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可称为三元结构或“双重二元结构”[4]。即在农民与市民之间出现了第三个社会群体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现行的社保制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无法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就业的相关制度极大限制了

农民工在城市平等求职、同工同酬;教育制度又不同程度排斥了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教育、参加考试等继续发展权利。这些现存的具体制度使农民工自身和子女的未来充满太多的不确定性,使农民工不敢、不能在城市立足。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具体过程看,现行制度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要障碍[5]。

(二)由农民工自身因素带来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

[1]任远,邬民乐.城市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评述[J].人口研究, 2006,(3).

[2]康虎,方刚.农民工城市融入障碍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2,(39): 53—56.

[3]王思斌,熊跃根.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6.

[4]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88.

[5]滕丽娟.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融入主要障碍及破解思路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9(3):85—87.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2017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你调研报告写作有帮助!。 篇一:关于城市中农民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中仍然处于“边缘”状态,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却还是农民的身份,他们经常受人歧视,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我借着暑假的空闲时间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如何生存。 目前,已有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在很多地方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现在将此次实践活动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一.大量农民积极入城。 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 据走访句容市后白镇水北村农民工老家后统计,整个村已有七成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水北村地处丘陵地带,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

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 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 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所以目前已有不少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 据了解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月平均收入约为12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月平均收入约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其一,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 其二,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异常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个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6.3天,平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文献综述  收稿日期:2011-12- 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 编号:71073102)和国家社科基金(编号:10CGL048)。童雪敏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52 )摘 要: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形成了包括“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的社会融合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理论和视角,结合个案调查、访谈等方式来分析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城市融入的状况、适应的层次与路径等,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包括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流动人口自身因素进行探讨等方面的不足。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文献综述 目前, 中国有1.2亿农民工“离土离乡”在大中城市就业和生活。与20世纪80年代第一波民工潮中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迁徙、怀有叶落归根之情的“ 候鸟式”农民工相比,新时代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融入城市,他们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 而非被当作“打工者”看待,希望在城市拥有稳定住所而不是居无定所,希望把打工地当作自己的家而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地方。他们的生活状态正逐步由城市流动向城市融入转变(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6)。农民工合理、有序地融入城市,既可以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可促进城市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会融合的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国外对社会融合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的移民身上,虽然中国的实际情况与国外存在差异,乡-城流动人口与国际移民自身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流入地的客观环境也不一样,但他们在流入地均属于弱势群体, 面临许多类似的问题,西方的理论对中国的情况无疑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 国外对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就展开了对从欧洲来到美国的新移民的分析,研究其如何进入和适应新的城市环境。虽然不存在城市户籍和农村土地制度的阻碍和牵绊,他们仍然要面对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要经历工作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其原有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可能要 随之受到巨大冲击, 因此也面临社会融入问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形成了不同流派的社会融合理论。虽然众说纷纭,但大致可以分为“ 同化”与“多元”这两大基本取向。1.1 同化论、 融合论与熔炉论同化论(acculturation)或融合论(assimila-tion )在字面意思有所差异(后者更强调族群之间的竞争、冲突、渗透与交融),但两者均强调外来移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原有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的抛弃。 同化论的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论述之中,并历经发展,到20世纪中叶,由Gordon等人发扬光大, 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大理论范式。Park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1930年版)中为“社会同化”下了定义,“社会同化指的是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一些具有不同种族源流、不同文化传统的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共同文化的过程, 这种文化的共性至少应当达到足以使国家得以延续的程度。”Gordon提出应从七个方面来测量族群的社会融合程度:文化接触、社会结构的相互深入、通婚、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族群偏见消除、族群间教育或就业等领域无歧视和价值趋同。 同化论认为随着移民在流入地居住时间的延长,并经过语言的适应、经济的整合、文化的认同等一系列过程,移民终将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熔炉论”正是这一同化模式的形象表述。以美国这个移民国家为实证基础,熔炉论认为,各外来民族应当、而且必然会在美国这个“上帝的伟大的熔 ·041·陕 西 农 业 科 学2012(2 )

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探索与思考 朱眉华 2013-2-6 11:12:58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京)2012年4上期【英文标题】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f Social Work's Intervention into the Letters-and-Vistors System 【作者简介】朱眉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信访制度作为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民主机制,具有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和权利救济等重要功能。回顾其发展变迁的历程,可见其在沟通政府与百姓、反映民情民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但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社会问题纷呈,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剧,同样给信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学界对信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主要聚焦于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本文将从社会工作视角,基于近年来上海公益社工师事务所开展的上访家庭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注:该项目为P区妇联委托的家庭服务项目的子项目,为期两年,服务对象是因动迁安置引发的群访女性及其家庭,共96户。社工采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和社区活动等方式介入,服务达2286人次,1/3家庭情况有明显改善),探讨社会工作在信访领域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介入方法,以期抛砖引玉,更深入地研究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工作的新机制。 一、在信访领域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的意义 社会工作实践的根本目标在于帮助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进行社会功能方面的调适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无论在价值观、思维模式还是生活方式上都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有些人无法跟上社会快速变迁的步伐,种种不适应状况必然显现出来。社会工作者的职责正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士共同去处理好自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调适(工作单位、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以修复其社会功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正如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及其作用所作的清晰阐述: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信访工作,也是一个矛盾调解、问题解决、风险预警的重要领域。信访工作体系中,一直强调的是政府部门间的合作,较少关注到社会力量参与协同的成效。而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探索,正是期望通过第三方的参与、专业介入方法的运用,以形成合力来一起解决社会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此,重点探讨以下两点积极意义: 1.呼应社会发展需要,分担社会责任 回顾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与社会宏观背景息息相关的发展脉络,正是不断顺应社会发展及服务对象需求的变化,及时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社会服务,这个职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并赢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大多数服务聚焦于青少年、老人、家庭、戒毒、社区矫正、医院、学校等领域,而信访领域确实是一个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域,没有国内外的相关项目经验可以借鉴。开拓这样一个新的领域,正是为

新时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1..心理情绪问题。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2.婚恋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出现家乡的“归根”和城市的“扎根”的两难局面,婚恋取向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并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两栖”婚恋模式为以后婚姻埋下隐患,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当青年农民工在遇到现实的困难时,会经历“脱根”———扎“根”———归“根”的过程,经历文化震惊、心理压力以及“农民”———“农民工”———农“民”角色的转变等。 3.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视角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孟德拉斯在20世纪50年代曾忧心忧心仲仲地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中国正在面临的事实和严峻挑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就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三轮驱动下,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一农民工阶层产生了。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农民工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里、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研究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己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而是有着复杂的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变动的背景,因此,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1.1选题的意义 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产生,可以说是中国转型期的特有现象和重要特色在。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成为市民,这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十一五”时期,中国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外来农民工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角(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在我国逐步建立并走向成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需要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与此同时,经济制度与社会政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农民不必被束缚在土地上,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宽松。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推动下,工资高和的生活条件好的城市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流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以寻求较高的收入,人口流动变的空前繁荣,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民工潮现象。中国的农民工现象就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产生的。 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民工人数逐年增加,1994年为6000万,2000年是8840万,2003年已达1.14亿。全国已有近两亿农民工进城工作,形成了热极一时的“民工潮”。现在,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由城市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的数量,农民工将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长期存在,有的人甚至指出,农民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将构成中国社会新的一元,使中国由传统的二元结构变更为三元结构。但是,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将农民工严重边缘化了。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相应的文化认同。当前,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进行研究,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平衡,重塑农民工的价值体系,加快我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突出优势就是专业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 社工介入的方案设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但是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它们并不是单一存在的,一个完整性的公益项目或者一个系列性专业服务大都融入了其中两种及以上的服务方法,甚至引入其他专业服务方法。因此,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中更加注重和强调综融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注重不同直接服务方法的多方位介入,这也说明了问题和需求的复杂性需要不同方面的手法介入,以达至更好的服务成效。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XX~XX年“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根据该机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终期报告》显示,该项目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在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中的应用情况如下:开展4个系列专业小组和42次一般小组活动,基本活动内容为自我成长、兴趣培养、潜能挖掘、团队协作等;开展社区工作活动28次,基本活动内容以社区融入和节日主题性活动为主;开展25项个案工作与辅导,基本活动内容以亲子关系和环境适应调适为主。 这些数据能够显现出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介入农民

工服务的基本特点,即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综合运用为主,辅以其他服务方法,同时在三大直接服务方法中以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主要方法。 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设计和实践中经常综合性应用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以及其他专业手法,这就是综融社会工作方法。它是对不同社会工作直接服务方法的有机融合,既有针对农民工及其家庭个别化需求的个案工作,也有内容丰富的小组活动,还有依托社区、学校等开展的社区活动。 以上海复源社工事务所“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项目”为例,在项目后期,社会工作者发现项目对象中的六年级学生面临着回老家就学与留在上海就学的两难选择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个实际需求,社会工作者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情绪疏导和家庭辅导等专业手法相结合,引导流动儿童、家庭正确面对自身的成长发展以及对未来学习生活的规划。 基于农民工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还应尝试性地整合其他专业方法,使用扩展性服务方法,比如文艺表达法、影像传播法等,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方法比较适合农民工的群体特点和实际需求。同时,也应注重在社会工作服务农民工的具体过程中将专门性服务方法和综合性方法相结合,形成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一方面专门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 标签: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服务 自从改革开放出现农民工以来,农民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1 问题的提出:艰难的融入 学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入,即便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献,也带有明显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会政策的色彩。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建构入手,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眼光,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其原因在于:首先,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其次,如前所述,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2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 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的流动,从微观过程的角度说,并不是直接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状况的反应,而是对“由于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这种状况的反应。(孙立平,2001)改革开放以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是农民工流动的基础条件;而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和城市就业的高收入示范效应,则是农民工流向城市的主要动因。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民工仍将是城市产业大军和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单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更是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进入。这是因为: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 丁宪浩 [内容摘要]城市二元社会结构延缓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速度,加大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成 本,因而应通过积极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尽快消除城市二元社会结构。本文认为, 影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关键是制度障碍和经济障碍。实现农民工社会融入目标,需分 三个阶段进行,即融入障碍消除阶段、融入机制完善阶段、融入文化培育阶段。而根 据农民工社会融入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应分别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融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 作者简介:丁宪浩,男,苏州科技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系,教授,苏州215009 在112亿农民工[1](3-4)为流入地做大GD P而辛勤劳作的同时,/农民工0的特殊身份让他们总是游离在他们所生活的城市的边缘。以当地户籍居民为一方,外来农民工为另一方,城市里形成了一个新的二元社会结构。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弱化消解这一新二元结构,推动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努力加以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弊端 作为一个由农村流入城市的不断扩充的外来社会群体,农民工虽然改变了自己生存的空间位置,但却远未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社会角色改变。农民工与城市居民间的鸿沟,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两者间境遇状态的显著落差全方位地表现出来。城市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虽在我国目前快速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是难以避免的,但它对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威胁。 (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降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质量 其一,城市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社会流动的媒介作用大大削弱,延长了大量农民完成社会流动的进程,使农民工群体与流入地居民处于排斥、对立状 责任编辑:潘德平收稿日期:200618126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1)

社会学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朱考金,吴磊!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南京210095) 摘要: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而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民工潮#的出现,有关农民工的研究逐渐兴起。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制约因素以及如何改善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作出归纳和整理,为今后继续研究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07)03?0029?04 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社会为目标。作为外来人口的移民群体,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一直是城市研究的经典命题[1]87-94。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制约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因素以及如何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他们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了实证或理论的探讨。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 在我国,农民工在流动人口中的比重占据着绝对主导。近年来,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社会,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社会融合的前提是社会适应,因此,考察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必须参照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流动人口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再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基本条件:首先,在城市找到相对稳定的职业;其次,这种职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能够形成一种与当地人接近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其具备与当地人发生社会交往,并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条件;最后,由于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和与当地社会的接触,使他可能接受并形成新的、与当地人相同的价值观[2]。因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包括3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心理层面或文化层面。田凯指出,这3个不同方面是依次递进的,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社会层面是城市生活的进一步要求,反映融入城市生活的广度;心理层面的适应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参与城市生活的深度,只有心理和文化的适应,才说明流动人口完全地融入于城市社会。而学界对当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的。 目前我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度很低,表现为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还仅仅限于经济上的交换关系,即农民工付出劳动然后获得相应的一份报酬,这仅仅是一种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而从城市社会的其他方面来看,农民工实际上还是被拒于门外的。这就是城市对农民工的?经济吸纳,社会拒入#的现状[3]67-69。 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农民工城市融入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结论。徐志旻[4]通过对福州市进城农民工家庭的调查发现,农民工家庭已改变某些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城市文明体系靠拢,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在 ? 29 ? 第9卷第3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9N o.3 2007年6月Journal o f Eastern L i aoning U niversity(Socia l Sc i ences)Jun.2007 !收稿日期:2007-03-08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部分成果(06J SCS H003) 作者简介:朱考金(1973?),女,浙江台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吴磊(1984-),男,安徽宁国人,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21277406.html, 改善农民工文化生活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 作者:杜景莲 来源:《企业文明》2015年第10期 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其中外出务工农民工1.6821亿,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农民工数量还有逐年递增趋势。数量庞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对城市现代文明是个巨大的冲击。 农民工精神层面的权益缺失则不容易被发现,从而使得这一重要的“精神权益保护”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荒芜状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处于真空状态,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城市主流文化之外。 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 文化生活的极度匮乏与单调。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少,睡觉、聊天、打牌赌钱、闲逛是他们打发空闲时间的主要方式。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仅限于花钱少或免费的有限项目,并主要集中在看电视、玩手机、上网、打牌等上面,其中又以看电视和玩手机为主,总体上呈简单随意、廉价免费的特点。三是兴趣品位不高,文化消费多属于消遣娱乐型,主要集中在消遣娱乐、影视节目等上面,对有关科技、文学等的关注很少。四是本地农民工仍保留着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文化生活相对传统。 有着显著的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农民工身上具有农村传统文化的烙印,具有农民的深层次文化背景和特质。这个特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勤劳朴实、任劳任怨、注重亲情、讲究孝道、知足常乐、知恩图报。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是小农思想严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小进则满不求跨越。二是缺少文明意识。由于农村相对城市来说,经济条件比较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薄弱,使得农民工养成许多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缺乏缺少法律意识,多数是法盲,在遇到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较难采取法律途径讨回公道。三是具有群体特征。由于城市的排斥,农民工有很强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等传统意识,喜欢在企业中结集“同乡会”等自发性的非正式组织以同舟共济。 遭遇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激烈冲突。表面看来,农民工与城市的冲突是一个个农民工个体的冲突,其实深层次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农民工身上所体现的传统和守成与城里人所推崇的开放和创新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冲突。农民工震惊于城市的现代文明,羡慕城市生活,希望能早日融入其中。但是由于普遍缺乏善待农民工的社会氛围,农民工的人格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保护。农民工从事着市民不愿意做的脏、累、差的工作,却又受到市民的冷漠和歧视。农民工虽然置身于城市,但是与城里人生活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圈子里,茫然、自卑和对外界的敌对情绪,加深了农民工的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导致农民工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调查 发表时间:2018-09-11T15:58:50.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李颖[导读]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国土资源局山东单县 274300 一、研究的背景及目的近日,一段农民工因为身上脏怕影响他人在地铁上选择“有座不坐”,坐在地上的视频在网络上广为传播,有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引民了公众的热议。本报告基于对务工人员的电话及当面受访获得的一手资料,形成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报告,旨在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背景,进程,现状,诉求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引起部门的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并为推动农民工全方位地融入城市政策提供参 考借鉴。 二、“农民工”及“融入城市”概念的界定我国城乡分治制度将农民限制在所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自然就业。随着户口制度的松动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在供给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一词经历了临时工、轮换工、劳务工、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工等概念演变,最终成一个正式概念。农民工的基本法律特征是身份上是农民、职业上是工人,呈现从农民到市民、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性特征。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制大力改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农民工阶层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并且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源于现实的需要,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如何推动农民工顺利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切实终结农民工游离于城乡之间的“边缘”状态,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然而,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制度性壁垒,农民身份引致的福利缺失普遍存在,融入程度取决于宏观环境,农民工的融入意愿、能力,以及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及所处地位决定的行动逻辑等种种因素。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民工再社会化的过程。除了吃、穿、住、行等物质层面的融入,它还包括心理适应、城市认同等精神层面的融入。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社会成本等因素加以分析探讨。 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 1、面临身份排斥。农民工天然就具有农民身份标签,农民工身份让他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中四处碰壁遭到排斥。“农民”使人们容易将他们与文化素质低下相挂钩,“工人”使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她们来到城市就只能做些脏、难、累、重、收入低的生计。身份的排斥是他们难以融入城市最明显的表现和原因。 2、面临制度排斥。农民工由于受到户籍的限制,无论在城市生活工作了多久,为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多少贡献,还是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制度上的限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城市追逐梦想过后,成为匆匆离开的过客。 3、面临空间排斥。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都没有像样的住处,他们大部分都住在工厂拥挤的宿舍里,或者群租在城乡结合部的简易民居里,极少数人能够住在正规的住宅小区中,居住的空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他们闲时的活动范围也多在工厂附近,偶尔和老乡旧知聚聚餐,逛逛街,在城市中心商业街、购物大厦、文化体育广场等地罕见她们的身影,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空间的排斥。 4、面临交往排斥。农民工们除了上班外,剩余时间基本都是和工友、老乡旧知们度过,少数在城市中有亲戚朋友的会去亲戚朋友家串串门。她们少有或者没有城市原著居民朋友,不少城市原著居民因为打心眼里看不起农村人、农民工,不信任陌生人等原因,拒绝和她们交往。她们的孩子也不与城里孩子同校就学,在专门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种种排斥。 5、面临政治排斥。户籍和身份的限制让农民工们有很多权利,比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都无法行使,他们的部分权益也没有受到法制性保障。 6、面临文化排斥。老实本分的农民工们从小在农村长大,被母慈子孝、勤俭持家、与人为善等观念深深影响,来到城市,诱惑增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思想也挑战着她们的脑神经,使她们面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无所适从。 五、推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措施 1.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促进农民工的收入稳定增长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农民工除了劳动所得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收入,因此,工资的多少决定了农民工在城市(镇)的生存状况、发展前景。 2.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自我发展能力。职业发展不顺利,难于稳定就业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导致农民工职业发展不顺,难于稳定就业的主因则是技能水平低或缺乏。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结构性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总体上偏低,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工作岗位,成为失业者,这种失业又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只是他们不能胜任现存的工作所致,因此,只要通过培训,使他们学习到相应的技能或使原有的技能得到提升,就可以从新走上工作岗位,从而保证他们在城市稳定地就业,顺利地发展,真正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逐步由村民转化为市民。 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使农民工在城市有房可住。住房问题是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因素,因此,帮助农民工解决居住问题,有助于他们对城镇的融入。 4.建立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构筑城市精神家园。农民工来到城市除了衣、食、住要有保障外,还得为他们提供精神家园。心安之处才是家,所以要使农民工融入城市就要使他们把心留在城市,这就需要建立起社会支持体系,为此需要从创新社会服务与管理入手。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整个融入城市的程度不深,状况不佳,近年来进城农民工人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也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部门和方面必须对农民融入城市这一问题给予应有的关注,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农民工利益,推动农民工全方位融入城市,使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回报。二0二八年六月五日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_王春光

第34卷第2期2010年3月人口研究  P o p u l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V o l.34,N o.2Ma r c h201031 人口与发展论坛 新生代农民工:特征、问题与对策 《人口研究》编辑部 特邀主持人:朱 宇* 背景 自新世纪以来,在与农民工问题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农民工群体内部日趋显著的分化逐渐被引起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正是这种分化所产生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与直接脱胎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第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进城打工,因此虽被冠以“农民工”的称号,但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对农村生活也渐趋陌生;他们的就业经历和成年后的生活历程更多地与城市联系在一起,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又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生活之中。因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一种更为漂泊不定的状态。令人欣慰的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这种困境在学术和道义上的关注已转化为党和政府最高领导层的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和所面临问题的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前提,学术界在这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为此,本期论坛邀请了包括首次提出“新生代流动人口”(王春光,2001)概念的王春光研究员在内的5位学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我们希望以此进一步引起各界对这一农民工特殊群体的重视和讨论,为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判断。 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问题的认识 王春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上世纪90年代末,农民工已开始着换代的变化,这一变动引起了笔者注意,并于2001年率先提出了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入问题(王春光,2001),在这个人群中新生代农民工占绝大多数。一开始,本人主要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融合情况,理由是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在生活阅历、进城动机等方面很不相同,在经历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他们对家乡和城市的认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家乡的认同越来越淡漠;另一方面还没有真正确立起对城市社会的认同,因此他们进入了社会认同的丧失和重构的艰难阶段,有可能成为一群没有认同或认同内卷化了的无“根”漂泊者。没有想到这样的提法,引发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以至于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 福建师范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

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农民工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农业户口,但从事着非农业的工作;他们生活在城市,但又不能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问题 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地方政府在加强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仍重重阻碍。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 农民工融入城市受到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是中国。一方面,在城乡户籍制度长期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板块。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巨大差异使得农民工在城市中很不适应。另一方面,这样的户籍制度也使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存在障碍,农民工难以在城市长久居留,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候鸟式”的生活和就业方式,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现象十分突出。

同时,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及其他制度限制使得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权利不对等,农民工的权利经常得不到保障,且受到了层层限制。农民工无法真正融入到城市中来。 (二)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社会排斥等障碍 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然而,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中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体上而言仍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社会意义的公民。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阶层只有经济上提供服务的义务,没有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化的经济关系,而不发生政治联系、社会联系。农民工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镇劳动力不愿做的工作。同时,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可以说,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种延续,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三)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生存状况的障碍

农民工融入城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过渡为城市居民过程中由于制度层面的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原因,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破除二元制,改善已经城市化和正在城市化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保障他们子女受教育的公平性,维护好其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消除社会歧视,提高他们自身文化水平及素质,以加深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广度与深度。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对策 农民工,顾名思义,从字眼上看他们兼具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我们这里讲的农民工是指从事城镇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这部分人群。农民工融入城市从狭义的角度是指,主要是指农民工获得作为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和权利的过程,如在城市的户籍、平等择业权、居住权、子女受教育权、社会保障和福利享有权,等等;从广义角度来看,农民工融入城市则是指在我国推进城镇化、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民工在身份、观念、地位权利、素质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全面向城市渗透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工实现与城镇一体化的过程。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之所以产生,最根本的是由于农民工虽然实现了非农化但是没有实现市民化,没有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员,这也影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一、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要性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市民化,只有他们和城里人一样成了城市里的“土著居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各种与农民工身份相联系的歧视现象也将随其融入的深度自然消失,能够更好地保护农民工利益。 农民工融入城市对于农村也有相当大的好处,城市化了的“农民工”不用每年回农村过春节,大大缓解春运压力;弄农民工融入城市也不用再保留承包地这条最后保障线,腾出农村承包地进行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持久、稳定的转移,有利于真正减少农民数量,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城市来讲,农民工融入城市还能够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增加就业机会。农民工城市化能够彻底克服农民工弱势化、边缘化倾向,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维持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工已经实现非农化,在城镇已有工作,也比较了解城镇,更容易融入城镇,所以农民工城市化比其他农民的城市化的成本更低、更容易。 二、当前农民工融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介入策略

儿童介入: 1、儿童辅导,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通过游戏治疗模式(相像互动游戏治疗),学习沟通方式,学习方法 3、亲职教育小组,家长提供沟通,孩子教育、家庭环境改善,改善亲子关系 受虐儿童,一,优先考虑儿童安全,二、家庭、学校、医院、司法公安、保护机构或社会资源密切配合,积极介入。警察逮捕,老师及时发现。医院提供诊断,三对儿童隐私予以特别保护 1.这类儿童的需要 a)生存的需要:基本的吃、穿 b)爱的需要:与父母沟通少 c)学习的需要:老人没有辅导功课的能力 d)游戏的需要:与其他儿童一同玩耍 e)社会化的需要:学习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f)被保护的需要:自我保护能力弱,需要特别保护 2.方案设计 a)方案名称:儿童群益代代亲 b)方案目标 i.为因隔代教养而严重影响生活的儿童及家庭提供辅导; ii.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提倡父母每天与孩子的沟通不少于2个小时; iii.拓宽儿童的社交与活动范围,使儿童每周至少有1次机会与社区中的其他儿童一起游戏; iv.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提供集中的课业辅导,每周两次。 c)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i.儿童个人:爱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学习的需要 ii.隔代教养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iii.同辈群体: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游戏 iv.社区:儿童在社区中交往与学习的空间 d)介入策略 i.儿童辅导:可运用想象互动游戏治疗,为因隔代教养而严重影响生活的儿童及家庭 提供辅导 ii.小组工作:亲职教育服务,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及祖父母提供亲职教育的小

组工作,倡导父母增加与孩子的沟通,每天不少于2小时 iii.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每周开展1次或更多儿童联谊、游戏活动 iv.招募社区志愿者队伍,比如大学生,为社区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每周两次 e)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i.家长 ii.社区中的学校 iii.社区志愿者队伍 f)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各自的角色 i.社会工作者 ●服务提供者:提供儿童辅导、小组工作等 ●资源联络人:联络社区学校资源、社区志愿者队伍等 ii.服务对象 ●合作者: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合作 ●信息提供者:提供必要的儿童及家庭信息 g)具体工作程序及工作时间表 青少年工作 思想道德辅导 1、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掌握科学方法论 2、通过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对道德理论和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如弟子规 3、促使青少年学会梳理情绪的发生规律,并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4、协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并掌握面临诱惑而不迷失的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及认知辅导 1、辅导青少年了解和认识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基本的心理发展知识 2、辅导青少年掌握平衡心理发展的基本技能,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