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前后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因此从其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图4 1952—2014年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

二 、中国各时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时期选择:因为“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正在实施进行。)所以以下就每个“五年计划”期间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分析。

一五时期

产业结构:作为开端的53年,我国经济以第一产业主导,随后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而到

57年时任是第一产业占比最大且高出二、 三产业10个百分点,但有明显的下滑。

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上升并与第三产业持平,第三产业这一时期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我国启动“工业化”。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

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

基础。 “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使我国建立

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初步铺开我国工业布

局的骨架;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比1952

年增长98%;第二产业比重得以上升。 但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生

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

二五时期

产业结构:这一时期,我国经济以第二产业主导,其比重先升后骤降。第一产业与之对应现降

后升。第三产业相对平稳。

原因分析:国内,由于党左倾思想导致的“大跃进”运动,过度夸大人民生产力,大练钢铁,大

办工厂,不顾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大兴农业。使我国前期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上

升,第一产业下降的态势。但后期,由于过度生产不顾自然规律引发了59—61年的

“3年自然灾害”,人民温饱问题严重,各产业生产力下降。其后几年产业增加值较前

期下降。(1958年第一产业450亿元、第二产业484亿元,第三产业375亿元;1960

年第一产业445亿元、第二产业389亿元、第三产业387亿元)。

国外,这一时期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回对华援助人力资金物资。我国工业

化进程受阻,其比重剧降,并长时低于第一产业。

三五时期

产业结构:农业作为主导产业有着先增后降的走势,而工业则先下滑后快速回升。作为服务业

的第三产业,任变化不大。

原因分析:国内,《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

(1)大力发展农业,按不同的标准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2)适当加强国

防建设努力突破简短技术;(3)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继

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增加产量,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

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发展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事业,使国

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农业比重如此之大。而68年开始的

“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动荡不安,各产业基本处于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

国外,由于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中共中央同时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

战略方针,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重新草拟了《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

报提纲》,明确提出:“三五”计划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

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第二产业在后期得以快速

增长。而服务业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直没有较大变化。

四五时期

产业结构:四五时期产业结构变动不大,第二产业占比超过40%,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比重也缓慢上升,一、三产业较为平缓。

原因分析:国内,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波浪正逐渐平息,国家经济建设得以慢慢恢复,三大产业的继续发展,各产业总值上升。

国外,中美、中日关系的和解,前后的建交都为中国迎来了一个平和的国际环境,

冲两国的设变引进也为我国的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动力。

五五时期

产业结构:五五时期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元年,第二产业持续上升,第一产业以下滑接近30%,而这时的第三产业有小幅上升但大体没变。

原因分析:国内,78年我国对内实行改革政策,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建立以深圳为代表的一部分经济实验区,各产业增加值明显较上一时期增

幅较大,尤其第三产业突出。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

需的人才培养环境,为以后的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夯实基础。

国外,对外我国采取开放,放宽外资的引进条件,为外资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加

大外资、设备的引进。而这一时期又主要以港澳台地区的外资进入大陆发展制造业

为主。同时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使得我国的第二产业有明显上升态势。六五时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有所回升后下滑,大体不变。第二产业这一时期这有明显下滑。第三产业后期迅猛发展,并超过第一产业。

原因分析:国内,79年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经济调整问题。会议同意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要用3年时间进行

调整,坚决把各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

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和经济管理体制,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纳入有计划、按

比例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对“五五”计划指标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在以后2

年要压缩基本建设投资,降低重工业增长速度,努力发展农业、轻工业,逐步开展

多种经营形式和开辟多种流通渠道,大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同时

81年,开始实行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也为第一产业的回升提供动力。可见六五时

期,产业结构之所以这样变化,是为了让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正常化,降低第二产

业比重,提高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不一味地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增长,大力发

展服务业,调整整体经济结构。

国外,80年代出,国际态势基本向好,无重大事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

资,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七五时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以往下滑态势,到七五时期时其比重以致最低。第二产业也有小幅下滑,但较六五时期,下滑速度减缓。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

原因分析:国内,"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

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

认真对付的难题。所以"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

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

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

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

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由此不难看出第三产业比重呈唯

一上行产业。

国外,当时由于我国和美国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交好,国际市场平稳,有一段

“韬光养晦时期”。

八五时期

产业结构:随着我国GDP的快速成长,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行,第二产业这一时期有所回升。

第三产业发展就相对平缓。

原因分析:国内,八五计划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这是关键所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好处不断显现,国外思

潮的涌入,90年代初我国出现“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为了能使国内安心经济建设,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都为南方地区的产业平稳增长提供信心。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确定也为我国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中国,而第二产业受益最多。(中国廉价

的劳动力)

国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社会安定,民心无疑是有

所冲击的。但好在我国的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相好的,并较以往变化巨大,所以冲击

很快平息。

从1991年至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

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

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滑且速度快于八五时期,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滑,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且增速历年最快。但GDP增速年年下降。

原因分析:国内,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又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到1998年上半年,市场上已经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事实上,在1997年,关于"软着陆"后宏观经济形

势的判断,已经颇有争议。这年年初,一个名叫刘慧勇的人曾上书朱镕基,建议应

当注意通货紧缩。但这种观点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认识。到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

机对中国的影响已相当明朗,并与一系列国内问题叠加,使经济受阻。2月,在达

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发言表明,决策层不仅注意到了内需不

足的存在,还下决心战而胜之。当年8月2日,朱镕基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

的构想。国务院随后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

时采取了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与普通

民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三项,也从1998年开始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

和之后开始的黄金周等措施一起,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由于这一

举措更多偏向于第三产业,所以其比重得以增加。而从1999年开始的声势浩大的高

校扩招,则与1998年年底呈交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紧密相关。这封由经济学者汤

敏和他的夫人左小蕾共同撰写的信建议,在3年至4年内使中国高校的招生量扩大

一倍。他们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

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这封信得到了高

层领导的重视,并很快有了回应。次年,有关部门拟定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

加20%多,几个月后又增至47%。

国外,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从前一年的20%

猛跌至0.5%,用外资额跌至20年来最低点,而这一点在外资集中的第二产业,体

现无疑。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

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

的进展。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依旧持下降态势,第二产业平缓回升,第三产业大体持平,但较九五

时期其占比首次超过40%。

原因分析:国内,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

调整范围比九五计划要大得多,而且还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主线。

一是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当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

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而这一时期的第一产业比重也有小幅的回升。二是加快

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为各

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设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

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重视发展劳动密集

型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和从业人员占社

会从业人员比重,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谘询、法律服务等行

业。可见第二、三产业任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国外,我国在01年加入WTO ,对于三次产业来说。有利有弊,但最重要的一点是

加快了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向着欧美国家合理的产业结构日渐

优化

十一五时期

产业结构: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大体不变,第二产业后期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但GDP

较以往增速波动较大。

原因分析:国内,前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快速发展,各产业比重变化不大,但内部结构

正按照科学发展观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转变。但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外资对华直接投资下降,第二产业明显受到影响下滑。同时近2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产业中房地产泡沫破裂,通货膨胀。这些问题都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十二五时期

产业结构: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增长比重大体平稳下滑,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呈下滑态势。第三产业比重快速上升并于12年大体与第二产业持平达44.60%,13年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力量占比46.92%,而14年更达48.11%。而这一时期的GDP增速明显由高速增长变换成中高速增长。

原因分析:国内,来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成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着重与深化。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看,农业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我国第一产

业的关键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业产业结

构经过不断调整形成了较好的格局,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变现在:农产品总量供

给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同时农业结构特别是品种、品质结构尚待优化,农产品优质率

较低;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各地没有充分发挥自

身的地区比较优势,未能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布局结构;农业现代化进程缓

慢,快速工业化并不能及时为农业提供足够的现代物质装备,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现

代公共服务严重不足。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高耗能,低效率仍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

面临的最主要和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

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实行又好又快的经济

发展目标,使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趋于合理,但改革后的产业结构变化并没有从根本

上解决我国第二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高耗能,低效率是我国第二产业发展

过程中亟待解决难题。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相比发达国家

差距很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劳动力素质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

原因。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逐年上升,在吸纳就业人数,缓解就

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进程中也面临很大困境,主要表现

在;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3年以前我国第

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未达到现代化标准(即45%以上),而且还低于世界

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不过13年后超过45%,但任落后于西方发达国60%-80%

的水平,发展还很不成熟;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了优化,但劳动力配置质量有待提

高,从从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内部劳动力配置不合理,技术含量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新兴部门吸收劳动力能力较弱,传统部门如餐饮业、零售业沉淀太多低素质的劳动力,

这两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较快,仍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而适应经济市场化、

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产业就业人数却不足,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发展落

后于国民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及世界相关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

发展尚显不足,其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偏低,远远低于世界50%的平均水平。第三

产业现状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及所处的阶段很不相称,对GDP的贡献也远远低于其应有的贡献,其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导致其中不少行业的服务产品供不应求,服务价格上扬,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服务需求。所以十二五时期国家制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战略产业发展。

国外,全球经济呈现回稳复苏态势,外资不断回归。但我国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促使一部分外资将产业转移至劳动力廉价的东南亚地区,第二产业也受到影响呈下滑。

1952—2014年我国GDP与三次产业(亿元)

1978—2014年我国GDP增长率(%)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分析改 赵梓希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130410131 赵梓希 【摘要】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后的一些历史重大事件都值得我们去分析其影响,以便于今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重变化重大历史事件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建国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较低回落后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 1952—2014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52年的50.95%下降到2014年的9.17%,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 1952—2014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极增到下降再增,改革开放后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52年的20.88%上升到1960年的44.37%,随后下降到1968年的31.05%,后再次上升。改革开放后,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2010年来有小幅下降,截止14年达42.72%的水平。但总体来讲自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 1952—2014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前期平稳后期逐步上升趋势。从1952年的28.16%下降到1978年的23.94%,随后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48.11%。(其中在1984年,2013年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研究 在对齐齐哈尔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基础上,从经济发展所处的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两个方面对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现行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标签:产业结构;产业升级;高度化 “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五年,与此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制约齐齐哈尔市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抓住国家进一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研究齐齐哈尔市产业升级对策,有利于加快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升产业和产品层次,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3齐齐哈尔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280.3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451.3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498.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6.7:40.5。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4.4%、44.5%和4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3396元,增长9.5%。 二、齐齐哈尔市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结构分析 (一)所处的工业阶段分析 工业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重要阶段,工业化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程度〔1〕〔2〕。为了分析齐齐哈尔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根据我市人均GDP相关数据,运用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三阶段模型〔3〕,判断当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根据《1996-2012齐齐哈尔市经济统计年鉴》人均GDP数据和《2013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汇率均价,把2000-2012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折算为美元,并把折算后的人均GDP与钱纳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模型进行对比,以1996年为标准进行判断,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均GDP为3081.53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1年以前齐齐哈尔市工业化水平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齐齐哈尔市的经济发展不但落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而且落后于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同时距实现成熟的工业经济阶段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二)高度化分析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动态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所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三大产业结构变动对河北省生产总值的影 响 专业:金融学学号:41016113 姓名:卢红吉 摘要: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产业结构的转变也是当前经济增长的发展要求。本文采用1978年至2011年河北省地区生产总值和三大产业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eviews软件,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河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经济增长;三大产业;最小二乘法;产业结构;GDP;可是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以及技术变化的长期作用结果。而结构主义非均衡增长理论则认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竞争均衡的假设在实际中并不成立,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实际中这种竞争均衡的假设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各个部门的生产技术、产品需求、要素供给等都是各不相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部门其报酬率必然也就不相同,这样一来,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会使得总产出增加,因而产业结构变动会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在不同部门间也是不完全均衡的,经济的增长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 世界各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各国划分不完全一致。我国的为三大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省亦是如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整个省的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二十次大会论文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韩建雨1,支大林2,路宇立3 (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1952年—200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尽管我国的经济增长非常迅速,但产业就业结构却并未发生同经济发展同步的变化,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次产业转移的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明显迟缓,这已经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进入小康社会的制约条件。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 一、引言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从完全竞争均衡假设出发,通过边际分析将经济增长归结为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三大因素,并未考虑结构效应。哈罗德——多马模型强调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投资,假定在资本和劳动处于固定的技术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资本——产出比率把产出与全部实际资本联系起来,从而证明了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有关。索洛修改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提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考虑了劳动的影响因素和技术水平的因素。然而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及其理论存在严重的缺陷: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竞争均衡从未真正实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库兹涅茨(S?Kuznets)、罗斯托(W?W?Rostow)、钱纳里(H?B ?Chenery)和帕西内蒂(L?L?Pasinetti)等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产业结构问题。库兹涅茨1与罗斯托2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认识存在分歧,前者侧重于产业结构趋势分析,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总量增长是首要的,而后者主要偏重于产业结构机理分析,强调从结构角度看总量增长。之后的钱纳里等人都从结构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并认为产业间资源的再分配可以促进经济增长。Chenery 3把非均衡的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组变 作者简介:韩建雨(1982-),男,河南省濮阳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支大林(1955-),男,吉林省公主岭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区域金融; 路宇立(1984-),女,河南省商丘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时期,急需国家政策的制约目前而言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扭曲,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中,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错位。 (2)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3)高增长新生行业的地位尚不突出。我国缺乏高增长性、带动力强的支柱行业,这是经济增长

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的IT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虽然很快,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不够完善,导致其中的泡沫十几分严重,更是由于08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导致今年的高增长行业的不堪一击。 (4)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用三种国际上常用的指标衡量,我国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低10~17个百分点,而且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扭曲,没有正确的政策来制约,从而使得服务行业目前而言一片混乱。 (5)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压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口众多,我国工业化所面临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问题,是其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我国如果模仿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消费模式,我们自己和整个世界都将难以承受。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的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 湖南大学颜涵、雷艳、崔衍安 摘要 我国主要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等问题,经济结构调整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一个极其重要问题。本文利用VAR模型和1990-2007年的全国样本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和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分配结构的恶化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逐渐减弱的抑制作用;在短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动会对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逐渐减弱的负面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化的冲击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波动贡献较小,而产业结构变动的冲击对收入分配结构波动的贡献逐渐增大并稳定。最后针对研究结果,简要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居民收入水平;VAR模型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严峻的经济危机背景下,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强调“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方针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的内容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而保持需求稳定增长,继续落实、完善促进消费和提高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推动最终消费也是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有学者认为,目前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结构调整问题,以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为研究对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宏观变化视角,对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在协调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问题上,提供政策制定的经验依据。 二、文献回顾 关于产业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Lawrence F.Katz(1988)认为由于技术和产品需求的变化以及劳动力流动等因素,造成的生产部门结构的变化,进而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失业增加当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1]。苏雪串(2002)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增长和第一产业产值增幅的下降,导致农村居民收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各产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自身的劳动生产率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其生产率及产值增长率的不同,导致各行业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率的差异,从而行业收入差距扩大[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认为,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采取违背地方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建立的企业无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的保护和补贴。最终使得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低于潜在水平,恶化了收入分配状况,造成了地区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3]。范剑勇、朱国林(2003)认为,地区间专业化水平和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集聚效应会使地区差距会不断扩大。我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第二产业的高产值份额和非农产业在空间上的不平衡分布[4]。席文、秦海林(2008)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城乡间收入分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按要素分配的经济体制下和要素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变动会改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边际报酬,进而影响到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状况。其实证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变动与城乡间居民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蒙古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 比较分析 作者段婕 系别统计与数学学院 专业统计学(风险管理方向)年级 09 风险管理 学号 902093109 指导教师聂霞 导师职称助教

内蒙古财经大学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目录 引言 (2) 一、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 (3) (一)产业结构概述 (3) (二)产业结构调整 (3)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4) (一)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4)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5) (二)我国中、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1、我国中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8) 2、我国西部地区一、二、三产业劳动就业结构变动分析 (9) (三)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关于就业结构与区域生产总值的比较变动分析 (11) 三、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比较分析 (12) (一)产业合理化、高度化的简述及内涵 (12) (二)基于国际标准判断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 (13) 四、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 (16) 五、结论 (18) (一)中、西部产业结构现状简述 (18) (二)中、西部产业结构发展及转移方向 (18) 参考文献: (20)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内容摘要】由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广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近年来,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仍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明显滞后,但是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本相对饱和,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丰厚,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必会成为让中国发展更和谐经济更强大的推动力,而中、西部地区能否获得较大发展的关键在于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通过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进行的比较分析,通过2010年横截面数据以及国际标准值对我国中、西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进行测定评价,研究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增长和波动,并提出相应中、西部产业结构的长期发展形势和策略。 【关键词】中、西部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国际标准值;中、西部产业转移;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 析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 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 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 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 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江西财经大学 20 14 ~ 20 15 学年第1学期大作业论文题目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任课教师万卫红学号姓名 0124819 叶凌杰 0120728 兰卡 0120727 刘宇暄 0120734 潘景怡

目录 前言 (3)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3) (二)文献综述 (3)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3) 2、国内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成果 (4) 一、袁州区产业结构的现状 (5) 二、袁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9) 三、袁州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14)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产业结构分析 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研究的永恒主题。袁州区也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之所以有这一政策是因为在经济发展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取决于这个地区有多强大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产业是指具有某类拥有共同特性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是产业之间具有经济技术联系,以市场为主体的存在与分布状态表现出来的,而市场主体则是产业的承载者。产业结构的调整会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市场主体的发展又为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创造条件。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为市场主体的外在数量增加和内在竞争力提高创造条件,而市场主体的外延扩张和内在升级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演进和市场主体发展的相互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袁州区市场主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 在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提出的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后来经过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汗等人的补充,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汗

最新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二)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一)三次产业结构矛盾的原因分析 1、第一产业矛盾的症结,在于耕地、水等资源相对短缺和劳动力严重过剩。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多,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成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就使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由于资源短缺,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这要花费大量投资,包括水利设施的建设,机械设备、动力、化肥、农药的投入等。这就使农产品的成本不断上升,而富余劳动力又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劳动生产率的低下,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难以增加,“增产不增收”,“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等现象还很严重,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多年来,采取的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以工补农”等措施起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效果。但当主要农产品价格接近国际市场价格后,我们面临着政策上的新的选择。除了继续增加农业的投入,特别是科技投入,还需要开辟新的道路,采取新的措施。 2、第二产业供给能力大、需求相对不足矛盾的根子,是农民多,收入低。我国人均拥有的主要工业品和住房,在世界上尚属低水平,具有发展的潜力。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在城市已经普及的商品在农村尚无购买能力。(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点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依次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农业、第三产业和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矛盾,以解决这三个矛盾为战略方向,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成长,推进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民经济的全

面发展。为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制定的国民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采取重点加强这些产业发展的措施,使资源的配置向“瓶颈”部门倾斜,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取得很大的进展。产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已得到基本解决,“瓶颈”产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矛盾已得到较大的缓解,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以解决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平衡产业比例关系为目标的结构调整,将顺利完成。今后,为了进一步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相应地,产业政策,也要由倾斜式地开发产业供给能力,转向开拓市场,创造和培育需求,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的调整和优化。 2、我国除了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短缺外,一部分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相对不足。随着经济总量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目前阶段,应以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基本任务。在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大力节地、节水、节材、节能,以及节约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品,如粮食、电力、钢铁、燃料、化工等产品。要通过节约资源,推动各个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其重点和战略方向,应当放在“三农”,即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民上。其原因是:——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仍是基础最薄弱的产业,也是风险最大,比较利益最差的产业。加上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相对较少,农业的发展,面临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调整结构等一系列难度较大的问题。在国民经济长期发展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是我国必须牢牢把握的方针。——农村居民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过小,这是我国工业产品供大于求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建筑材料上,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家用电器等,农村居民因购买力低,市场还未打开。如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产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并发现山东省经济发展迅猛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本文将从纵向和横向上剖析山东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状况。 【关键词】山东省;产业结构 一、山东省简介: 山东省通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多方面产业发展,使得山东省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得山东省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万元,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始终处于我国的排行前端。山东省采取的强而有力的措施让山东省成为了我国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农业产值已经取得优异的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非常重视林业的发展,在平稳中发展林业,保护林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山东畜牧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这些产业的积极发展奠定了山东在中国的农业区域的地位。同时促进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山东工业的发展步伐非常迅速,到现在以能源、化工、冶金等为支柱产业的体系已经形成。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国民经济按照产业发展的时序及劳动对象上的特点, 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相互制约的方式,它包括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变动对经济起着决定性影响。 1.产业结构现状纵向分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山东统计信息网。从2002 年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规定, 将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归于第一产业, 但是山东省的第三产业占比并没有太大的回落, 说明山东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1.三大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按劳动性质、内容分类 ——按空间分布分类 2.金融业的形成条件 3.商业区位条件 4.国际贸易

5.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应用“规划……地区的发展”) 产业结构同步训练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政府高度重视出口商品生产的碳排放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1:2009年中国商品出口示意图 材料2:2008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3:2009年中国主要商品出口增长情况 材料4: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 2排放变化图 材料5: ◆ 世界经济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 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2008-11) ◆ 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重创世界贸 易。据世界贸易组织(WTO )统计,2009

1、对外贸易属于三大产业中的第产业,我国商品出口的主要地区是亚洲、洲和洲。 2、2010年5月23日21时(北京时间),一艘货轮从上海出发,沿图示航线航行,货轮经过甲海域时是(顺流或逆流)航行,经过乙海域所遇到的洋流对沿海地区气候的影响是。该货轮航行720小时抵达纽约(西五区),此时,纽约的区时是2010年6月日时,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航行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3、分析材料2和材料3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特点是。2008年我国出口商品中,与上年比较数量增长率最高的是,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出口量减幅最大的是,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与2008年比较,我国出口商品中类和类出口量大幅度下降;而密集型产业的商品出口量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 4、2000~2006年,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分之一(填整数),该时期中国生产出口商品的CO2排放量总体呈趋势。 5、中国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应不断减少CO2排放量,你有哪些合理化建议呢? (二)读下列图表资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我国中部省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今年8月全球最大的电子加工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

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 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1.产出结构变动 表14.1和图14.1分别显示了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组成情况及其变动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学生:杨欢指导老师:杨立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图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

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图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图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 “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蚌埠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一、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需从蚌埠市自身的特点出发 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国家的总体战略,另一方面,也要实实在在从蚌埠市自身的情况出发。要探讨蚌埠市在安徽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市份的特点。 首先,研究蚌埠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对区位特点的分析。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淮南铁路交点,面积5952平方公里,是安徽省重要工商业城市,皖北的商贸中心与加工制造业中心、邮电通讯指挥调度中心、也是省内仅次于合肥的科教文化中心。蚌埠又称珠城,跨中国南北分界线,拥有千里淮河第一大港口,是京沪高速铁路一等客站所在地、同时京沪高速铁路由蚌埠火车原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现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办事处仍驻蚌埠。 其次,研究蚌埠市经济结构调整离不开对产业特点的分析。蚌埠市是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蚌埠市经济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全市已形成以轻纺工业为主,并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的工业体系,能生产400多大类、上万种产品。近年来,蚌埠市利用改革试点城市的机遇,全面推进企业改革,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工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丰原生物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八一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光玻璃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重点骨干企业。平板玻璃、滤清器、灯蕊绒、啤酒、玻璃制品、卷烟等产品产量、质量在国内名列前茅,柠檬酸和对(邻)硝基氯化苯产量、质量在亚洲位居前列。 同时,无论研究蚌埠市区域发展,还是研究结构调整,都要有文化的视角。史前时期,今蚌埠地域为淮夷族聚居区。传说大禹治水南下淮泗,在今怀远县境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并生启(公元前21 世纪,启建立夏朝,为华夏第一代帝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三大增长极产业结构发展 比较分析研究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的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研究 摘要: 在“十一五”规划中,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2006年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十一五”时期,天津滨海新区将随的上海浦东新区、珠江三角洲的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三个发展极。三大区域的增长极,依据各自的区域基础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滨海新区作为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议所批准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将近六年,但在自身发展和对周边城市的经济拉动上并没有达到如同浦东新区和深圳一样的高度。本文通过对三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滨海新区浦东新区深圳特区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一、三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特征比较 结构调整不仅是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主线,更是反应了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方向战略性选择。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替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化的选择。应该说,无论是其产业发展经验还是教训,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都具有经典的借鉴意义。 (一)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特点 由表1可以看出,深圳年生产总值从1996年的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96年的::发展为::,产业发展呈现出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二、三产业共同推动了深圳经济发展,其产业结构特征具有如下特点: 1、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 截至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了%,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提高到2010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深圳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以工业为主导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大发展,特别是大物流的发展:2010年前三季度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万标准箱,同比增长%;另一方面,深圳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业领域延伸的新趋势,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会展业等高端服务业。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基本上与第二产业发展的齐头并进,甚至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演替特征正逐步显现。 2、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调整上积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逐渐形成了机及外设设备、通信设备制造、充电电池、平板显示、数字电视、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培育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企业已成为深圳自主创新的绝对主力,并在国内率先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和特色。主要体现在:①90%以上的研发机构主要设在企业;②90%以上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主要集中或来源于企业;③90%科技成果主要产自于企业。 3、产业发展的外向型特征突出 由表2可以看出,深圳外贸进出口总值多年来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截至2010年,实现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进口总额为万美元。对外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