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激蛋白及其在抗性方面的研究

热激蛋白及其在抗性方面的研究
热激蛋白及其在抗性方面的研究

植物热激蛋白及其在植物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摘要热激蛋白是生物体在受到逆境刺激后大量表达的蛋白,本文论述了热激蛋白的分类、特点、诱导合成与分布以及在植物抗性方面的研究,并提出热激蛋白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植物;热激蛋白;特点;植物抗性

自然界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的要遭受干旱、冷冻、高温、盐渍、病虫害、大气污染等不良环境的影响,逆境条件是目前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长时间的进化,植物可通过其自身的防御机制抵抗各种不利的生长环境。

热激蛋白(Heat Shoct Proteins ,简称HSPs)是在高温、低温、激素、高盐、干旱、缺氧、重金属离子以及机械损伤等多种环境胁迫条件下生物体内正常蛋白受到抑制而诱导合成的新的或功能增强的应激蛋白,又被称作是热休克蛋白。它最早是1962年在果蝇中发现并于1974年首先分离得到[1],现已证明它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相对于动物和微生物,植物热激蛋白的研究较晚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也取得一些进展。植物应激蛋白一般被认为是高温诱导植物产生的蛋白,是植物对逆境胁迫短期适应的必需组成成分,对减轻逆境胁迫引起的伤害有很大的作用[2]。现在热激蛋白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植物的研究着重介绍热激蛋白的分类、特点、诱导合成、主要功能及其在植物抗逆性上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植物热激蛋白的研究提供依据。

1 HSPs的分类和特点

1.1 HSPs的分类

1.1.1根据分子量

根据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SDS-PAGE)上表现的分子量,分子量,HSPs一般可被分为五个家族[3],为HSP100家族、HSP90家族、HSP70家族、HSP60家族和小分子热激蛋白家族(smHSPs)。但盘毅等把其分为六个家族,其中也包括泛素家族(18-30kD)[4]。武斌等也认为可分为六个家族,其中包括HSP40家族[5]。在这几个家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小分子热激蛋白,其在高等植物中大量合成并为高等植物所特有。此外有些植物在特殊环境下还诱导产生大分子量的HSP,如番茄的HSP95,大麦的HSP99,小麦的HSP103,棉花的HSP10O,烟草的HSP100和HSP12O以及大豆的HSP110等。

1.1.2根据表达情况

根据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热激蛋白分为在应激下表达的诱导型蛋白和在正常状态下细胞表达的组成型蛋白。在胁迫条件下应激蛋白的表达能够稳定蛋白和膜的结构,防止变性蛋白聚合,以及帮助蛋白质再折叠,回复其原有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从而有利其转运过膜,提高细胞的耐逆性。应激蛋白在正常状态下的细胞也广泛存在,参与一些重要的细胞生理活动。大部分热激蛋白被鉴定为分子伴侣,其可以与正在合成的多肽结合,使其正确折叠;能够引导新生肽穿过细胞器膜,使蛋白定位于细胞不同部位并能维持蛋白质的构象并调控其降解[6]。

1.2 热激蛋白的特点

1.2.1普遍性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都有 HSPs 的表达,而且在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内也有表达[7]。

1.2.2多样性

HSP 的种类很多,分子量从 15kDa-110kDa 或更高,定位于多种细胞器中。

1.2.3进化保守性

热激蛋白被认为是生物进化最保守的蛋白之一,不同细胞产生的HSPs分子序列绝大部分相同或类似,如不同来源的真核生物HSP70 的同源性为60%-78%,大肠杆菌与各种来源的真核生物的HSP70有 40%-60%的同源性。大肠杆菌和人细胞产生的 HSP65有50%以上的同源性。但不同族HSPs之间则无明显的序列同源性,如 HSP90和HSP70 之间。

1.2.4热激反应的短时性

热激处理诱导 HSP 合成过程通常在较短时间即可完成,在玉米中,离体根和活体根的 HSP 合成速率分别持续 4-8 小时后就急剧降低。水稻 HSP26,在热激处理 20 分钟时可以检测到 HSP26 的 mRNA,处理 3 小时其表达达到高峰,4 小时表达量下降,6 小时则表达微弱。大豆在热激处理3一 5分钟时即可在幼苗中检测到HSPS的mRNA,处理1一2小时积累量达到高峰,6小时后显著下降,12小时就几乎消失;水稻HsP26S的mRNA,在热激处理 20分钟时就开始出现,处理3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但有些HsPs的合成却需要持续较长的时间,如玉米的 62kDa和 50kDa的HSPS,在热激处理4h后才开始合成[8]。如果让植物一直处于热激状态,HSP的合成一般只持续几个小时。

1.2.5交叉耐受性

一种应激刺激诱导细胞产生 HSPs,不仅使细胞对该刺激的耐受性增加,也

增加了细胞对其他应激原刺激的耐受性[9]。

2.植物热激蛋白的诱导合成与分布

2.1植物热激蛋白的诱导条件

植物在高于其正常生长温度刺激下能诱导合成HSP。’其合成通常在高于有机体正常生长温度约5℃时就开始能检测到并认为诱导HSP合成的理想条件是比正常生长温度高出10℃左右。植物合成HSP的最适温度因植物种类而异,如豌豆最适诱导温度大约为37℃,蚕豆约为38℃,玉米为40-42℃,水稻为37-40℃[10]。HSP的诱导合成十分迅速,且持续时间较短。此外,很多研究表明,除了热处理,其它很多生物(病虫害)和非生物因素( 低温、高盐浓度、厌氧、重金属离子、营养匮乏和 ABA 等)都可以诱导热激蛋白的产生。

2.2植物热激蛋白的合成部位

植物热激蛋白可在种子、幼苗、根、茎、叶等不同生长阶段或不同器官中产生。在亚细胞的水平上HSP可定位于多种细胞器,如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线粒体和内膜系统,同时也可以存在于细胞间隙、细胞壁中。如HSP90定位于高尔基体和液泡中,HSP70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骨架中;也有不少HSP可与生物膜结合,它们很可能担当了防止膜蛋白变性和生物膜受热破解的功能。

3 HSPs在抗性方面的研究

3.1耐热性

一般认为,高温逆境下植物通过一系列生化代谢来忍受高温,其中最重要的耐热反应是降低正常蛋白的合成,加速热激蛋白的转录和翻译。众多研究表明,诱导型 HSPs 的生成量与耐热性成正相关,HSPs累积决定着真核细胞的耐热性。受到热激刺激时,由于 HSPs 的合成,机体非 HSP 蛋白 mRNA 的翻译受到抑制。HSPs 的合成为生物提供了一种暂时的保护机制。热激条件下,大部分植物能够合成 HSPs,如番茄、黄瓜、大豆、烟草、菠菜、蚕豆、玉米、小麦等。如陈以博等对不结球白菜幼苗进行热激处理,检测了叶片中BcHSP1和BcHSP2耐热基因的表达变化认为相对于不耐热品种,耐热品种热激蛋白基因具有明显稳定的热激诱导表达特性[11]。刘军等对萌发期间的玉米种子肧热激处理后在恢复时,显示热激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正常蛋白的合成重新开始[12]。还有研究表明在热激条件下,辣椒叶片中的小分子量热激蛋白会大量诱导表达[13]。

3.2耐寒性

虽然HSPs为人所知的主要功能是能够增强植物对高温的耐受力,但随着研

究的深入人们发现HSPs的累积对于提高植物耐冷性同样重要。研究表明HSPs 可以减少溶质渗透,降低细胞膜的透性,提高组织的抗冷性,进而证实了高温热激预处理产生的HSPs是导致了植物耐冷性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黄上志等人在研究热激对水稻幼苗耐冷性及热激蛋白合成的诱导时发现萌发的水稻种子经42℃热激处理后,其幼苗耐冷性明显增强,并且热激诱导萌发的水稻胚合成热激蛋白中属于 HSP70 的内质网结合蛋白的合成与水稻幼苗耐寒性的提高有关[14]。有人将甜椒HSP基因转入番茄,分析显示,转基因番茄的HSPs基因在低温下能被诱导;低温胁迫后,转基因植株能够维持相对较低的细胞膜透性,较高的光化学效率(Fv/Fm)及放氧速率,而这些现象在非转基因植株上并不存在。耐热蛋白在提高果蔬的抗冷性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用热处理的方法可用来保存那些对低温较为敏感的水果及蔬菜,以避免直接低温保存对其品质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的推动了生鲜蔬果保鲜产的发展[15]。

3.3抗病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SP在植物抗病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 Hsp90 基因与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信号途径有关。朱峰[16]等研究表明在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部时,诱导根内 Hsp90 基因的大量表达,但Hsp90 基因是否可能在抗线虫侵染过程中起作用没有给出进一步的验证。拟南芥 HSP90 复合物直接调控抗病蛋白的活性,在R基因介导的抗病性中起着关键作用[7]。Hsp90 直接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抗病也表明 Hsp90 在抗病性上有特殊的作用。如国外报道了 Hsp90 基因在烟草抗疫霉病时起到重要的作用,Hsp90 有稳定 R 蛋白的作用。

3.4 HSPs 的交叉保护功能

有人提出在不同胁迫蛋白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功能上的重叠,即 HSP 具有交叉保护功能,他们认为一种胁迫的产生必定能增强其对其它胁迫的忍受能力。作为一种逆境胁迫蛋白,HSP 能被许多逆境诱导,能够减轻逆境胁迫引起的伤害并对其进行修复。张俊环[17]等研究表明,40 ℃/3h热激处理绿豆下胚轴可诱导HSP70、HSP79 的合成,减轻随后冷胁迫对膜的伤害,使电解质外渗减少,增强了组织的抗冷性。采后水果也具有交叉适应能力。热处理可提高许多果实如番茄、芒果、鳄梨、桃、香蕉等果实的耐冷性[18]。

4 展望

热激蛋白对研究植物的抗热及其它抗性的研究有很好的作用,但对于热激蛋白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如目前热激蛋白的分子机制并没有被揭示,应利

用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进一步鉴定相关蛋白质并挖掘其潜在的功能;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植物的耐热性与热激条件下热激蛋白的生成成正相关,但也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故热激蛋白与耐热等逆境的相关性还需深入研究;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热激转录因子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其调节热激蛋白表达的完整机制尚未研究清楚,需要进一步探讨。还有,植物对逆境因素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多基因控制的复杂过程,对植物抗胁迫的研究不能单纯寄希望于搞清楚单种蛋白或通过转移一个基因来提高植物的抗性,而应当结合其它的相关研究综合地进行探讨。随着热激蛋白及其相关研究的深入,其在生物技术、农业等各个领域将会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必会产生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丁自立.杨国正.吴金平.作物热激蛋白研究进展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 2006,45(4):519-521

[2] 王彩琴.李燕.宋丽莉.热激蛋白的结构与功能[J].长治学院学报,2006,23(2):13-16

[3] 张莉.刘吉平.热激蛋白研究进展[J].广东蚕业,2006,40(2):39-42

[4]盘毅.陈立云.肖应辉.水稻耐热遗传育种及热激蛋白的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8,22(5):363-367

[5]武斌.李宗芸.杨素春.张迪.几种热激蛋白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1,27(1):22-31

[6] 蔡庆生. 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300-301

[7]裴丽丽.徐兆师. 植物热激蛋白90的分子作用机理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1):109-114

[8]胡雨晴.蜡梅热激蛋白基因cPI的分子特征、原核表达及其转录的实时荧光定量分析[J].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9]李菁.姚延.植物热激蛋白的诱导合成[J].山西林业科技,2006,3(1):16-18

[10]张晓勇.陈发河.吴光斌.热激蛋白及其与果蔬的抗冷性关系[J]食品科学,2008,29(12):726-730

[11]陈以博.侯喜林.陈晓峰.不结球白菜幼苗耐热性机制初步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1):27-31

[12]刘军.不同活力玉米种子胚萌发期间热激蛋白的合成[J].植物学报, 2000,42(3):253-257

[13]高素燕.吕敬刚.刘文明.辣椒高温胁迫和耐热机理的研究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1):31-34

[14]黄上志.黄祥富.林晓东.热激对水稻幼苗耐冷性及热激蛋白合成的诱导[J].植物生理与

分子生物学报.2004,30(2):189-194

[15] 陈发河.张维一.吴光斌. 贮前热处理对冷藏甜椒果实品质的影响[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0,23(2):6-10

[16] 朱峰.王芳.王东.HSP90基因在南方根结线虫和番茄中的表达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43(4):435-443

[17]张俊环.黄卫东.植物对温度逆境的交叉适应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495-100

[18]陆旺金.季作梁.热处理减轻果实贮藏冷害的分子基础[J].生命科学,1998,10(5):249-251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动植物蛋白源替代鱼粉的研究进展 1 鱼粉 1.1 鱼粉的特点 由于鱼粉具有必需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低,适口性好,抗营养因子少以及能够被养殖动物很好的消化吸收等特点,一直以来是水产饲料中不可或缺的优质蛋白源。鱼粉在饲料中的营养作用主要是提高氨基酸平衡性和利用效率,与其它蛋白原料相比,有比较显著的优势。但鱼粉的作用不仅在于其蛋白、氨基酸的作用优势, 还在“未知生长因子”、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具有营养作用优势。 1.2 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技术对策 在所有的饲料原料中,鱼粉在促进养殖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方面的效果是最为明显的。在配合饲料中,是否使用鱼粉及使用量不同所获得的养殖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即饲料中鱼粉的使用量与养殖鱼产品的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鱼粉在配合饲料中的使用对配合饲料的质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如在草鱼、武昌鱼饲料中基本不用鱼粉,但是使用1% ~2%的鱼粉后,鱼生长速度可以提高10%以上,同时鱼体的生理机能也会得到改善。因此,在不使用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考虑的技术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2.1 配合饲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蛋白质的营养实际上是通过氨基酸的营养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中优先考虑的技术处理是氨基酸的平衡性。由于鱼类对单体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 在部分种类鱼中使用单体赖氨酸、蛋氨酸是没有效果的。对于饲料氨基酸的平衡就只能依赖于饲料原料中氨基酸的互补作用来实现, 在设计无鱼粉或低鱼粉饲料配方时可以选择肉粉、肉骨粉、豆粕、菜粕、棉粕等通过比例调整来实现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平衡效果的评判可以采用必需氨基酸模式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定,即以养殖对象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作为标准模式, 将配方中必需氨基酸模式与此进行比较, 计算两组模式的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越大, 表明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越好。但要考虑氨基酸的利用率问题, 即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问题。有些原料虽然蛋白含量很高, 但消化利用率很低, 如羽毛粉、皮革粉蛋白含量可以达到80% 以上, 但消化率只有30%左右, 无论是单独使用或是加人鱼粉(掺假鱼粉)中, 均会使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显著降低。因此,在计算必需氨基酸平衡效果时, 尽可能选择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组成配方来进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人热休克蛋白90α

人热休克蛋白90α,即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国外专家首次报道了Hsp90α的基因序列,确认了该蛋白的身份。1992年外国科学家发现,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调控机制在此后很长时间里并不清楚。[1] 热休克蛋白,英文简称HSPs,它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 热休克蛋白90α 清华大学发布消息,山东籍归国博士罗永章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并自主研发出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液,就可以对肿瘤进行预警和诊断。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种与肿瘤相伴的物质,早在24年前,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蛋白。但这种物质与肿瘤的关系却是罗永章团队率先发现的,项目研发初期曾得到国家、山东省科技资金和平台支持。 清华大学教授罗永章:“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它分泌到细胞里的量越多而且还发现在血液里面它的含量明显多于健康人基于这个发现我们就想能不能作为一个肿瘤标志物就是利用肿瘤病人血液里面含量的变化来测量一个病人是不是得了肿瘤”与其它检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更加方便快捷,成本大大降低,但如何以这个标志物为基础,生产出临床试剂,是一项更为困难的科技攻关。罗永章团队与普罗吉生物公司合作,用四年时间,研发出了性能稳定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只需要采一滴血,就可以进行肿瘤检测、和疗效评价。[ 中国科技网北京11月17日电(记者朱丽)记者今天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并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这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首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s)是细胞在某些环境因素或应激条件刺激下形成的一类具有分子伴侣特性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中。1974年,Tissieres 课题组首先从果蝇中分离得到了HSPs。按照蛋白的大小,HSPs分为HSP100,HSP90,HSP70,HSP60 和小分子HSP。人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员。1989年,Weber课题组首次报道了人Hsp90α的全长基因序列,使该蛋白的身份得到了确认。1992年,Ferrarini课题组发现,人Hsp90α能被肿瘤细胞分泌到细胞外,但其分泌机制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间却并不清楚。 Hsp90α这一全新肿瘤标志物的确认,源于罗永章课题组首次揭示癌细胞分泌Hsp90α调控机制的重大科学发现。2009年,该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报道了肿瘤细胞特异分泌Hsp90

植物生理学

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与非气孔限制,判断。气孔限制值的计算,优缺点? 2、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可以测定哪些叶绿素荧光参数?有什么生理意义?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是指当暗适应的绿色植物材料转至光下时,其体内叶绿素荧光强度会产生有规律的随时间的变化 3、光合作用的光抑制,衡量指标,植物光保护机制? 4、水孔蛋白的种类和功能? 5、渗透调节,植物相容性物质的作用机理? 6、植物激素的研究进展?测定植物激素的方法?优缺点 7、根系化学信号,植物感知土壤干旱信息并调控气孔运动 8、植物次生代谢物,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合成途径及生理功能 9、植物热激蛋白,LEA蛋白质 10、 11、植物的抗盐性,antiport 简述植物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矿质离子营养 1、什么是离子吸收动力学曲线,其参数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低亲和力的硝酸盐吸收也需要H+--ATPase的参与? 3、与其他的养分离子相比,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有何特点? 4、钾离子运输蛋白有哪几类?有何特点? 5、不同植物铁吸收运输机制有什么不同,有哪些基因参与? 光受体 1、光敏色素发现的意义何在?举例说明PHY在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有哪些作用?例:、1、光敏色素与植物光周期反应 2、光敏色素与生理节律现象 3、避阴反应 4、光敏色素对植物激素等成分的调节作用 1.种子萌发 2.弯钩张开 3.节间延长 4.根原基起始 5.叶分化和扩大 6.小叶运动 7.膜透性11.光周期 12.花诱导 13.子叶张开 14.肉质化 15.偏上性 16.叶脱落 17.块茎形成 18.性别表现 19.单子叶展叶 20.节律现象 8.向光敏感性 9.花色素形成 10.质体形成 2、简述PHY的三种反应类型VLFR、LFR、HIR的作用特点 光敏色素的反应可按它们对光量的需求进行区分 每个光敏色素的反应都有特定的光通量范围,在此范围内,反应幅度与光通量成正比。这些反应根据所需要的光量可分为三个类型: 极低辐照度反应(VLFR) 这类反应可以被10-4~10-2μmol/㎡的红光或远红光诱导,但红光反应不能被远红光所逆

绿色荧光蛋白GF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绿色荧光蛋白G F基因 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绿色荧光蛋白(G F P)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粗提取 南方医科大学 2011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摘要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以及对其进行粗提取。方法:从 DH5ɑ中用碱提取质粒的方法提取质粒pEGFP-N3和质粒pET-28a。然后用质粒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已经提取的产物进行电泳,确定从大肠杆菌中成功提取了质粒。再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NotI对成功提取的质粒进行酶切,并对酶切后的质粒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以确定已经提取了GFP基因。将含有GFP基因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细胞 BL-21中,用LB培养基对转化后的进行扩大培养。用IPTG诱导GFP基因表达可以看到浅绿色菌落。最后对绿色荧光蛋白进行粗提取。结论: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进一步的实验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重组表达转化粗提取 目录

1 前言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一类存在于包括水母、水螅和珊瑚等腔肠动物体内的生物发光蛋白。当受到紫外或蓝光激发时,GFP 发射绿

色荧光。它产生荧光无需底物或辅因子发色团是其蛋白质一级序列固有的。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1] GFP 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其优点在于①荧光强度高,稳定性高;②GFP 分子量小,易于融合,适用于多种转化方式,对受体无毒害,安全可靠;③不需要反应底物与其他辅助因子,受蓝光激发产生绿色荧光,尤其适用于体内的即时检测; ④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在多种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表达;⑤通过替换一些特殊氨基酸,可以使之产生不同颜色的光,从而适应不同的研究需要。近年来广泛用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蛋白质的定位、转移以及相互作用、信号传递、转染与转化,以及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等研究领域[ 2~3]。采用GFP 作为标记基因,可直接收集转化细胞供实验,缩短了筛选时间、减少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并可作为活体标记,为研究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分子机制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手段[ 4、5 ]。采用基因工程手段生产GFP标记的方法,可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的免疫诊断技术[6]。 质粒转化进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细胞是分子克隆的关键步骤[7],是基因克隆以及DNA文库构建等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常规操作。目前,感受态 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重复性好、转化率 细胞的制备主要采用CaCl 2 高,可广泛应用于一般的实验室。其原理是Ca2+ 破坏细胞膜上的脂质阵列,并与膜上多聚羟基丁酸化合物、多聚无机磷酸形成复合物以利于外源DNA的渗入[8]。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

热休克蛋白7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册 学院生命科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班级(届) 2015届 学生张川 指导教师李东明 任务书编号 2015届103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号: 2015届103 论文(设计)题目:急性低氧刺激下树麻雀HSP70基因的适应性变化 学院:生命科学院专业:生物科学班级(届): 2015届 学生姓名:张川学号: 2011012028 指导教师:李东明职称:副教授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研究目标:在急性低氧刺激下,树麻雀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水平的变化。 主要任务:分析低氧刺激对树麻雀HSP70基因水平的影响。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热休克蛋白是一种高度保守的应激蛋白,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机体的HSP70会有一定变化,以保护组织器官等。本研究以树麻雀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低氧刺激下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的变化。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基础条件:本实验室主要研究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具备研究树麻雀HSP70的基础条件,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并具有野外取材的条件和能力。 研究路线:将树麻雀放入模拟各种海拔高度低氧的环境生活一定时间,然后提取其肝脏组织,对肝脏组织中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对比。 4、主要参考文献 [ 1 ] Welch WJ. Mammalian stress response: cell physiology, struc2 ture / function of stress p roteins, and imp lications for medicine and disease[ J ]. Physiol Rev, 1992, 72 (4) : 1063 - 1081. [ 2 ] Suzuki k, Sawa Y, Kagisaki k, et a l. Reduction in myocardial apop tosis associated with overexp ression of heat shock p rotein 70 [ J ]. Basic Res Cardiol, 2000, 95 (5) : 397 - 403. [ 3 ] 任宝波,王玉艳,王纯净,等. HSP70 家族的分类及基因结构与功能[J ]. 动物医学进展,2005 , (26) :98 - 101. [ 4 ] Ishii T ,VdonoH ,Yamano T ,et al. Isolation of MHC class I - restricted tumor antien peptide and its precursors asso2 ciated with heat shock proteins HSP70 , HSP90 and gp96 [J ]. Immunol ,1999 ,162 :1303 - 1309. [ 5 ] 陈劲松. 热休克蛋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 . 国外医学一遗传学分,2001 ,24 (3) 128 - 132. 指导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分子植物育种,2006年,第4卷,第1期,第88-94页 MolecularPlantBreeding,2006,Vol.4,No.1,88-94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在非生物逆境中的作用 翁锦周洪月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闽台园艺研究中心,漳州,363005 *通讯作者,hongyhk@yahoo.com.cn 摘要非生物逆境通常导致生物体内蛋白变性。热激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协助蛋白的重新折叠、稳定、胞内运输和降解,以阻止受损蛋白的累积,维护细胞内环境的稳定。而热激蛋白的表达是通过热激转录因子(Hsfs)结合于热激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的热激元件上(heatshockelement,HSE),以募集其它转录因子而形成转录复合体,促进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植物热激转录因子比动物系统更为多样性。根据其基本的结构域,植物热激转录因子可分为三类:HsfA、HsfB、HsfC。A类Hsfs已有大量深入的研究和报道,特别是在番茄方面。HsfB和HsfC的作用尚不清楚。在其复杂的网络中,每一热激转录因子均有其独特的作用,取决于其表达模式、亚细胞定位、聚合化、活性及与其他蛋白的相互作用。在非生物逆境,尤其是热激逆境下,A类热激转录因子在调节热激蛋白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番茄的HsfA1起着主导作用,其缺失无法被其他相近的Hsfs所取代,但在持续热逆境下,在HsfA1的配合下,HsfA2可成为主要调节因子。B类热激转录因子可作为A类Hsfs的阻抑蛋白。然而,基于对不同的单个突变体的研究,以及对酵母Hsf1致死突变体的拯救恢复,一些热激转录因子的作用又是丰余的。此外,热激蛋白也对热激转录因子起负反馈调节作用。 关键词热激转录因子(Hsfs),热激蛋白(Hsps),热胁迫,非生物逆境 TheRolesofPlant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inAbioticStress WengJinzhouHongYueyun* Fujian-TaiwanHorticultureResearchCenter,FujianAgriculturalAcademyofSciences,Zhangzhou,363005 *Correspondingauthor,hongyhk@yahoo.com.cn AbstractAbioticstressresultsinproteindenaturation.Heatshockproteinsfunctionasmolecularchaperonesinpreventingtheaccumulationofdamagedproteinstomaintaincellularhomeostasisbyrefolding,stabilization,in-tracellulartranslocationanddegradationofproteins.Theexpressionofheatshockproteins(Hsps)isregulatedbythe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viabindingtotheheatshockelement(HSE)ofHspsgenestorecruitothertranscriptionfactors,causingtheaccumulationofHsps.ThediversityoftheHsfsysteminplantsisevidentlymuchhigherthanthatofanimals.Basedontheirfunctionaldomainstructures,plantHsfscanbedividedintothreeclasses,HsfA,HsfB,andHsfC.ClassAHsfsarewellcharacterized,especiallyintomato.ThefunctionsofclassBandCarestillnotclear.InthecomplexnetworkofHsfs,eachofHsfshasitsuniquerole,dependentontheex-pressionpattern,subcellularlocalization,oligomerization,activation,andinteractionwithotherproteins.ClassAHsfsplayanimportantroleinregulatingtheHspgenesinabioticstress,especiallyinheatstress.HsfA1intomatoactasamasterregulator.ThedeficiencyoftomatoHsfA1cannotbesubstitutedbyanyofothercloselyrelatedHsfs.HsfA2mightbecomedominantregulatorunderprolongedheatstresscondition,althoughitsfunctionre-quirescooperatewithHsfA1.ClassBHsfsmightfunctionasrepressorofclassAofHsfs.However,someHsfsarealsofunctionallyredundantbasedonthestudiesonsinglemutantofindividualHsfandrescueofyeastHsf1lethalmutant.Inaddition,HspsalsoactasnegativefeedbackregulationofHsfs. KeywordsHeatshocktranscriptionfactors(Hsfs),Heatshockproteins(Hsps),Heatstress,Abioticstress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基因克隆载体上的各种常用蛋白标签 蛋白标签(proteintag)是指利用DNA体外重组技术,与目的蛋白一起融合表达的一种多肽或者蛋白,以便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检测、示踪和纯化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相继开发出了具有各种不同功能的蛋白标签。目前,这些蛋白标签已在基础研究和商业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美国GeneCopoeia(复能基因)为客户提供50多种蛋白标签,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包括各种最新型的标签,如:SNAP-Tag?、Halo Tag?、AviTag?、Sumo等;也提供齐全的各种常用标签,如eGFP、His、Flag等等标签。 以下是部分蛋白标签的特性介绍,更加详细的介绍可在查询产品的结果列表里面看到各种推荐的蛋白标签和载体。 TrxHIS His6是指六个组氨酸残基组成的融合标签,可插入在目的蛋白的C末端或N末端。当某一个标签的使用,一是能构成表位利于纯化和检测;二是构成独特的结构特征(结合配体)利于纯化。组氨酸残基侧链与固态的镍有强烈的吸引力,可用于固定化金属螯合层析(IMAC),对重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使用His-tag有下面优点: 标签的量小,只有~0.84KD,而GST和蛋白A分别为~26KD和~30KD,一般不影响目标蛋白的功能; His标签融合蛋白可以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存在的条件下或变性条件下纯化,前者在纯化疏水性强的蛋白得到应用,后者在纯化包涵体蛋白时特别有用,用高浓度的变性剂溶解后通过金属螯和去除杂蛋白,使复性不受其它蛋白的干扰,或进行金属螯和亲和层析复性; His标签融合蛋白也被用于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研究; His标签免疫原性相对较低,可将纯化的蛋白直接注射动物进行免疫并制备抗体。 可应用于多种表达系统,纯化的条件温和; 可以和其它的亲和标签一起构建双亲和标签。 Flag标签蛋白 Flag标签蛋白为编码8个氨基酸的亲水性多肽(DYKDDDDK),同时载体中构建的Kozak序列使得带有FLAG的融合蛋白在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效率更高。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融合表达目的蛋白后具有以下优点: FLAG作为融合表达标签,其通常不会与目的蛋白相互作用并且通常不会影响目的蛋白的功能、性质,这样就有利用研究人员对融合蛋白进行下游研究。 融合FLAG的目的蛋白,可以直接通过FLAG进行亲和层析,此层析为非变性纯化,可以纯化有活性的融合蛋白,并且纯化效率高。 FLAG作为标签蛋白,其可以被抗FLAG的抗体识别,这样就方便通过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对含有FLAG的融合蛋白进行检测、鉴定。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

钙参与植物对热激的反应与适应Ξ 宰学明1,吴国荣2 (1.金陵科技学院园艺系,江苏 南京 210038;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从Ca2+参与热激,调控热激(钙调素、Ca2+2CaM信号系统、Ca2+2A TPase应激反应)等方面综述了植物对热激的适应与Ca2+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植物;热激;反应;适应;Ca2+ 中图分类号:Q9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5X(2005)02-0082-03 C a2+and Plant R 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 eat Shock ZA I Xue2Ming1,WU Guo2rong2 (1.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210038,China; 2.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Abstract:The relations of Ca2+and plant responding and adapting to heat shock are reviewed from the facts such as Ca2+taking part in heat shock and regulating it(CaM,the signal system of Ca2+ 2CaM,the response of Ca2+2A TPase). K ey w ords:plant;heat shock;responding;adapt;Ca2+ 温室效应,干旱高温直接威胁着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对植物热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生理学研究表明,Ca2+在植物抗逆性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作为耦联胞外信号与胞内生理生化反应的第二信使。现将近年来国内外Ca2+与植物对热激适应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C a2+参与植物的热激反应 80年代,在动物的研究中己发现热激使果蝇、大鼠细胞中[Ca2+]显著升高,随后在植物方面也证明这一点。K1ein等发现对悬浮培养的梨细胞热激处理能使细胞中的[Ca2+]显著提高[1];G ong 等用转水母发光蛋白基因的烟草进行实验时发现热激时细胞质中[Ca2+]有短暂升高而叶绿体中[Ca2+]却无变化,用质膜的Ca2+通道阻断剂和细胞内Ca2+通道阻断剂或磷脂酶(PLC)抑制剂均可抑制热激后[Ca2+]的升高,所以热激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2]。在蓝藻中热激同样既动员胞内[Ca2+]又动员胞外[Ca2+][3]。这给Ca2+参予热激反应提供了更为确切的证据。 2 C a2+参与热激蛋白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当前有关热胁迫信号通过何种途径激活热激蛋白的基因表达是热激蛋白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在植物中用Ca2+载体A23187或Ca2+整合剂EG2 TA预处理白菜下胚轴或种子,可分别促进或抑制 第21卷 第2期2005年6月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 INL IN G INSTITU TE OF TECHNOLO GY Vol.21,No.2 J un.,2005 Ξ收稿日期:2004-04-10;修回日期:2005-04-22 作者简介:宰学明(1968-),男,江苏仪征人,硕士,金陵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生理生化教学和科研。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李宏远 2014236053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荧光稳定,且不需依赖任何辅因子或其他基质而发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入宿主细胞后很稳定,对多数宿主的生理无影响,是常用的报道基因。 【实验目的】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reed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研究意义】 研究绿色荧光蛋白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基因克隆和表达。通过质粒重组形成所需要的重组质粒pET-28a-GFP,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体内,通过酶切、PCR及用IPTG诱导检测是否在大肠杆菌体内诱导表达成功。根据电泳结果及荧光现象得出结论,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体内成功诱导表达。 GFP的应用特点 检测方便:不需要外加底物和辅助因子,用内眼就可以观察到,在长紫外光照射下特别漂亮,以此作为标记,观察表达产物。

第四章 热休克蛋白与免疫

第四章热休克蛋白与免疫 (Heat Shock Protein and Immunity) 一、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参与免疫应答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大家族。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和同源程度,可将其分为HSP110、HSP90、HSP70、HSP60、小分子HSP等几个家族。生理、病理(如创伤和感染)及环境因素(如温度突然升高)等都可诱导一切生物细胞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产生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SP)。 HSP的生物学功能广泛,不仅表现在应激条件下维持细胞必需的蛋白质空间构象,保护细胞生命活动,以确保细胞生存,而且在蛋白质折叠、跨膜运输、转位、细胞骨架及核骨架稳定等基本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调节这些蛋白质的活性和功能。HSP自身又不参与大分子蛋白质的组成,又被称为“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 最先发现HSP的是Ritossa(1962年),他观察到正常果蝇暴露于高温,发生休克后,其唾液腺染色体变得疏松膨胀,对此现象的发生原因,他未能作深入的研究。12年后,Tissieres等(1974年)证实,增高温度时果蝇染色体蓬松是由热休克激发染色体内基因转录合成特异蛋白质引起的,遂将该蛋白称为热休克蛋白(HSP)。 Nover(1984年)与Soger等(1987年)先后阐明编码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序列、基因结构及位点,如编码HSP70的基因在人类MHC基因位点图上介于补体成分基因与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之间;在大鼠,则靠近MHC-Ⅲ类抗原基因,在小鼠,HSP84基因与MHC连锁。 除了温度刺激以外,还发现其它一些有害的理化因素,如氧化剂、重金属、乙醇或代谢抑制物等亦可促使HSP的合成增加。在机体遭遇组织损伤、病原体感染、炎症或遇有某些细胞因子(IL-1、IL-2、TNF、IFN)的刺激,皆会伤害细胞,使其蛋白质构型发生改变及功能消退,从而引起细胞的应激反应,诱导机体某些细胞合成HSP,以保护细胞和对抗有害因子。 Ames等(1986年)及Filds等(1986年)分别用小剂量H 2O 2 预先处理能高表达HSP、细胞 内感染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使其合成HSP,结果能耐受致死量H 2O 2 或高热度攻击而不死;另 一方面用同量的H 2O 2 预先处理缺乏HSP基因表达的感染该菌的变异株,随后用高剂量的H 2 O 2 或热攻击,结果病原体和感染细胞皆失活,因缺乏产生HSP之故。 Srivastava(1996年)从甲基胆蒽诱发的小鼠纤维瘤细胞上分离得到HSP70,并证实可作为一种肿瘤转移性抗原诱发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Tamura等(1993年)也在H-ras转化的小鼠纤维肉瘤细胞W31上证实其表达HSP70,并发现一种CD8-CD4-双阴性T细胞介导了HSP70诱发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这种CD8-CD4-双阴性T细胞后来被证实为γδT细胞。近年来证实HSP及其相关复合物是γδT细胞能识别的配体。 近十几年来,发现某些HSP具有分子伴侣作用后,HSP研究工作产生了一次飞跃,成为目前生命科学的热点课题。 HSP广泛分布于生物界,在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中普遍发现了HSP,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鱼类饲料适宜蛋白能量比研究进展

饲料博览2018年第10期Research Advances on the Optimal Dietary Protein-energy Ratio of Fish GAO Liuling,PAN Qing * (School of Marine Scienc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 Abstract:The appropriate protein to energy ratio in fish feed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utrition and feed,which is helpful for utilizing energy and protein,improving feed efficiency,saving feed cost as well as enhancing immune function,and meat quality in fish.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ietary protein-energy ratio,its effects on physiology and growth of fish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protien to energy ratio were reviewed,and the development of suitable dietary protein to energy ratio was prospected.Key words:fish;dietary;protein-energy ratio;influence factors 鱼类饲料适宜蛋白能量比研究进展 高柳玲,潘庆*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广州510642) 收稿日期:2018-08-09 作者简介:高柳玲(1990-),女,广西梧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产经济动物营养与饲料。*通讯作者 摘要:鱼类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是营养与饲料研究的重要内容,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既有利于鱼类对 饲料中能量与蛋白质的利用,提高饲料的效率,节约饲料成本,又利于增强免疫机能和抗病力,提高肉质品质。文章综述了饲料蛋白能量比的研究方法、对鱼类生理生长的影响及影响饲料蛋能比的因素等,并对鱼类饲料蛋能比发展作以展望。 关键词:鱼类;饲料;蛋白能量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S963;S963.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084(2018)10-0016-06 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的比例影响鱼类的摄食、 生长性能、体成分组成、饲料效率、成活率及肉品 质等。蛋白质因其在饲料成本中占比最大,常作为 第一重要的营养素被关注。能量是鱼类生长、发 育、繁殖、活动的第一需要,也是鱼类饲料定量的 基础。饲料蛋白能量水平不适宜,会抑制鱼类生 长,降低生存和繁殖能力,还会增加养殖成本,污 染养殖水体环境。当饲料能量相对蛋白含量不足 时,饲料蛋白质会被转化为能量维持鱼的生存而不是用于生长,浪费了宝贵的饲料蛋白质;反之,饲料能量过高会降低鱼的摄食量,减少最佳生长所必需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影响生长或造成体脂大量积累,导致过度肥胖,影响食用价值[1]。当能量需求满足时,过高的蛋白质会抑制鱼类生长,限制其他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增加氨氮排放,加剧养殖水环境污染[2]。保持平衡的饲料蛋白能量比,常需要配合适量的脂肪和糖类,以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起到蛋白质节约效应[3-5]。饲料中蛋白能量比的优化,是开发环保、高效配合饲料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综述了鱼类 动物营养Animal Nutrition 16

生化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开题报告

学号:班级:姓名: 《生物化学与生物分子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开题报告 实验课题: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指导老师: 作者姓名: 所在院系: 小组编号: 小组成员: 完成时间:

成都医学院 Cheng Du Medical College 题目: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基因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立题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1.选材: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第一个用于重组蛋白生产的宿主菌,它不仅具有遗传背景清楚、培养操作简单、转化和转导效率高、生长繁殖快、成本低廉、可以快速大规模地生产目的蛋白等优点。而且其表达外源基因产物的水平远高于其它基因表达系统,表达的目的蛋白量甚至能超过细菌中蛋白量的30 %,因此大肠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质表达系统。 2.基因标记技术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3.绿色荧光蛋白 从水母(Aequorea victoria)体内发现的发光蛋白。分子质量为 26kDa,由238个氨基酸构成,第65~67位氨基酸(Ser-Tyr-Gly)形成发光团,是主要发光的位置。其发光团的形成不具物种专一性,发出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及表达结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质粒提取 用醋酸铵法提取pET-28a 和pEGFP-N3质粒后,进行琼脂糖电泳检测质粒是否提取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一所示,3、4号泳道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GFP-N3提取成功。1、2泳道同样有明显清晰的条带,说明pET-28a 提取成功。 3.2 双酶切 用BamH1和Not1分别对pEGFP-N3和pET-28a 双酶切。1、2号泳道为pEGFP-N3的酶切结果,如图二所示,电泳会得到两条带,说明pEGFP-N3酶切成功。4号泳道为pET-28a 的酶切产物的电泳有明显条带,证明酶切成功。 3.3 抗性筛选 通过氯化钙法制备DH5α感受态细胞,用热激发将pET-28a-GFP 转入DH5α感 图 1 pET-28a 和pEGFP-N3质粒提取电泳图 1、2泳道为pET-28a 电泳结果 3、4号泳道为pEGFP-N3电泳结果 图 2 BamH1、Not1双酶切 pEGFP-N3和pET-28a 1、2号泳道为pEGFP-N3酶切产物 3号泳道为pEGFP-N3原始质粒 4号泳道为pET-28a 酶切产物 5号用泳道为pET-28a 原使质粒

受态细胞。转化重组质粒后涂平板,进行重组质粒的抗性筛选。因为28a中含有 抗卡那基因,所以筛选后可以得到含28a的重组质粒。从图中可以看出1号平板 长出较多菌落,说明DH5α感受态细胞存活。2号平板无菌落生长,说明DH5α中 不含抗卡那基因。3号板生长出较少菌落,证明卡那有活性。4号板无菌落生长。 失败原因其一可能是在倒了第一个平板加入卡那后,由于倒平板速度太慢,导致 培养基凝固,影响了卡那的浓度和活性。其二可能是在转化过程中,离心后,弃 上清的过程中,将沉淀和上清混在了一起,影响了溶液的浓度。 图3重组质粒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1号图为不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2号图为含卡那的阴性对照 3号图为含卡那的自提pET-28a的阳性对照 4号图为含卡那的连接产物结果 3.4PCR鉴定 经PCR扩增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是否扩增成功,得到电泳结果如图 四所示,结果表明,1、2泳道的条带约为700bp,说明成功扩增出含有GFP的基 因。DNA电泳检验扩增片段,选出能够得到700bp左右片段的阳性克隆。 图4阳性重组菌的PCR鉴定 1、2号泳道为重组质粒转化结果

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及表达

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和表达的研究 沈国军(指导老师:王友如)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引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细胞内, 使外源基因进行表达、阐明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或者通过与染色体基因组进行稳定整合,将生物性状传递给子代动物的研究方兴未艾[1]。 基因标记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蛋白基因在标记基因方面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而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现已被普遍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各个方面。荧光蛋白是海洋生物体内的一类发光蛋白,分为绿色荧光蛋白、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2]。 2008 年10 月8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和推广者。他们分别为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和钱永健(Roger Tsien)[3]。1962 年,下村修等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并发现一种绿色的荧光蛋白。1974 年,他们分离得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4]。1994年,查尔菲等首次在大肠杆菌细胞中表达了能发射绿色荧光的GFP,开创了GFP 研究与应用之先河[5]。 绿色荧光蛋白( green fluorescent p rotein, GFP)是23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体蛋白,其分子量为27 kDa。GFP作为一种新的报告基因,与以往lacZ、CAT 等报告基因相比,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GFP 不具有种属依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