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国外经济理论专题#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王群

内容提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实践中日益广泛地应用。那么如何实现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的八项原则呢?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主治理体制的构建、调整与改善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在整个框架中,行动情境最为复杂和重要,致力于解释参与资源治理过程的个体在既有信息和控制力下基于一定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对治理结果的影响。应用规则约束人们在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其改变不仅导致行动情境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能使整个制度框架结构发生变化。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在奥斯特罗姆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逐步趋向完善。本文对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补充性介绍,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此理论成果的了解。

关键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情境应用规则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由于/在经济治理、尤其是在公共资源治理方面0的卓越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她颠覆了公共财产只有交由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或完全私有化后才能有效管理的传统观念,证明使用者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取得优于人们先前根据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结果(Ostrom,1990)。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息息相关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 p-m ent framew ork,简称为IAD fram ew o rk)从1982年起就一直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重点之一(Kiser &Ostro m,1982)。它致力于解释包括应用规则在内的外生变量(exog enous variable)如何影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政策结果,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Poteete et al.,2010),并且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如今已成为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操作指南0。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

一、理论基础

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有着多重渊源,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非合作博弈论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一组分析框架(Ostr om et al.,1994)。它既可以用来研究静态制度安排,也可以用来研究新规则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动态制度安排;

它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分解成

图1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若干相互关联、牵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既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又可以将各种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奥斯特罗姆通过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向我们表明,对资源退化等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限于相关的自然属性,例如土壤、动植物种类、降水;资源所在社区(comm unity,或译为共同体)的特点、管理体系、产权、用以规范个体之间关系的应用规则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属性一样重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包括7组主要变量(图1)。

)

137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此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64)成果。

奥斯特罗姆认为,由于这7组变量普遍存在于公共池塘资源以及市场、立法等多种情形下,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解释力,甚至可以让我们摆脱路径依赖难题。对一个(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制度进行分析时,我们既可以从自然物质条件、共同体属性和应用规则这三组外生变量入手,也可以从行动舞台或者结果入手。然而无论从何入手,首要任务都是确认一个概念单位,即所谓的行动舞台(Ostrom,1999)。行动舞台是指一个广泛存在于公司、市场、地方、国家、国际等各种和各级事务中的社会空间,此空间内的个体由于利益矛盾而相互斗争。具体讲,行动舞台由行动情境和行动者两组变量组成。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关键就是搞清楚行动舞台中行动情境和行动者在外生变量影响下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对两者的反作用。同时,这种反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外生变量和行动舞台。也就是说,行动舞台既是一个自变量,又是一个因变量(Ostrom,2005)。行动情境是行动舞台的核心,决定着个体在整个制度框架中如何通过行为把外生变量和结果连接起来。

二、行动情境

奥斯特罗姆将行动情境定义为直接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的行为过程的结构。它能够分析一种制度对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影响,并区别和限定一种制度同其他制度的不同点。行动者是指处于行动情境中的个体(Ostr om,2005)。分析者通过对行动者的偏好、信息处理能力、选择标准、资源占有程度及决策机制等假设,构建一个行动者模型,并由此推测其行为及相应结果。在2009年末的诺贝尔讲座中,奥斯特罗姆省略了框架中的行动舞台和行动者(灰色部分),只保留了行动情境。这种简化表明,行动情境是矗立于行动舞台空间中的立体结构,行动者是行动情境的一部分。

当运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解释个体行为时,如果行为比较简单或者行动者掌握相关变量的完全信息(co mplete info rmation),假设个体拥有无限计算能力和净收益最大化的博弈论及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相对有效。然而,如果行动情境复杂且不确定,则选择有限理性的假设来取代上述极端化的假设。如何理解个体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取舍呢?奥斯特罗姆通过细致观察,将众多复杂、抽象的影响因子归纳为7组变量。

1.参与者集合。参与者是指在决策过程中承担某种身份且具有决策能力的实体。参与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复合个体(com po site actor),如国家、城市、公司、非政府组织。在行动情境中,这些复合个体均被看作等同于个人的个体。参与者具有三个重要属性:(1)参与者数量;(2)他们是以单独个体还是复合个体的方式出现,如在不同情况下一户家庭的各个成员可以被看作不同个体或一个复合个体;(3)其他如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等个别属性。奥斯特罗姆越来越多地用/参与者0代替框架中的/行动者0(Ostr om,2005;Ostrom,2007)。这告诉我们,/行动者0其实就是采取行动的/参与者0,不一定非得独立出来。

2.参与者的身份。法官、立法者、买家、卖家、警察等是参与者行为选择的载体。在行动情境中,参与者可能有不同或相同的身份,也可能有多重身份;但整体来讲,身份的数量通常小于参与者的数量。身份变量将参与者和容许的行为集合相连接,也就是说,一个参与者可以选择的行为完全基于其身份,与独立于行动情境结构之外的人品、个性等特征无关。

3.容许的行为集合及其与结果的关联。在决策的各个阶段,承担某种身份的参与者必须要从众多容许的行为中做出选择。在有些情况下,个体的一系列行为或者众多个体的共同行为才能导致预期结果或者部分预期结果。这里所说的结果,必须是事物在行为的作用下产生、消失或者程度、数量的改变。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外生变量(如降水)影响下,行为与结果的关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4.与个体行为相关联的潜在结果。在行动情境中,潜在结果由三部分组成:(1)由参与者的一连串行为引起的物理结果(phy sical result);(2)由偿付规则决定的和行动相关的物质回报(material re-w ards)和支出;(3)参与者对物理结果和物质收支的综合评估。这里假设参与者能够自主地决定是否去改变某一特定结果,即参与者可以依自己的意愿选择行为。分析者也可以把非预期结果同其他结果一起进行分析,例如,生产型公司排污时往往并不了解其行为所产生的全部物理结果。

5.每个参与者对决策的控制力。参与者对结果控制力不一,可以是绝对控制和零控制之间任何一种情况。在行动情境内,个体的/势力0(pow er)等于机会价值(在结果中占的比重)与对决策的控制力的乘积。所以,如果机会价值非常小,个体即使对决策过程有绝对控制权,也只能拥有较小的势力。机会价值和控制力不一定在参与者之间平均分配,个

)

138 )

体一般情况下享有不同程度的势力。

6.参与者可得到的关于行动情境结构的信息。参与者有可能获取完全信息,也有可能获取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如果参与者获取完全信息,那么,他将掌握行动情境结构的全部信息,包括参与者数量、身份类型、潜在结果等。如果个体还知道所有其他个体所要采取的行动,那么,他掌握了完美信息(perfect inform ation)。当信息不完全时,谁在决策过程中的某一节点掌握哪些信息成为问题的关键。当一个基于众多个体联合行动而导致的结果难以估量时,投机情绪便开始滋生。一些个体通过推卸责任和欺骗,在牺牲别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这种情形进而加重了不完全信息所带来的困难。

7.收益和成本。收益和成本是行为及其结果的激励和阻碍因素。任何一个结果都与一定的收益和成本相关。收益是指某结果产生的经济回报,成本或支出是指包括税、费、罚金等在内的为实现某一结果而产生的费用。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收支的内在价值因人而异,即使两个个体通过相同的行为引发相同的结果和收支,他们对这种收支的内在价值仍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奥斯特罗姆认为,除了这7组变量以外,一个行动情境是一次性还是重复性的互动结构也有一定重要性,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例如,实践证明,个体即使一开始不合作,但在不断重复的行动情境中,也很有可能会采取有条件的合作策略(Ostrom ,2005;Ostrom,2007)。那么,这7组变量怎样在行动情境内联合运作呢

?

图2 行动情境内部结构

我们看到,在行动情境内部结构中(见图2),参与者必须以一定的相关身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其所采取的行动也必须符合其身份且被行动情境所许

可。如果一个个体没有被赋予任何身份,他的行为集合将是一个空集,他也就无从真正参与决策过程。也就是说,此个体存在于行动情境之外,其所作所为不对决策和结果产生影响。无论完全与否,行动情境都必须提供给参与者一定的关于情境结构的公共信息,而且这种信息能让参与者预见他的行为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对决策过程的控制力会对参与者的行动及其地位产生影响,这说明现实中的/下级0在行动情境中可能比/上级0更具势力。奥斯特罗姆把资源的物理变化看作是行动所造成的表面现象)))其带给参与者的收支状况的改善才是根本目的。她还指出,在解析行动情境时,我们须要假设作为参与者行为依据的变量都已经给定,并且其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变化;如果我们在分析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时引进境外变量,分析结果往往不可靠(Ostrom,2005)。在一个封闭式社会里,个体在操作层面不能改变任何层次的规则,他们只是在所属的行动情境内探究而非改变所属的或其他的行动情境的结构。然而在一个开放式社会里,个体可以通过或深或浅地改变规则来实现行动情境内部结构的改变(Os -trom,1999)。规则在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中是直接影响行动情境的最具/操作性0的一组外生变量。那么如何对这些规则进行分类呢?它们又是如何作用于行动情境的呢?

三、应用规则

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是用来约束人们在重复

性境况下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规则、规范和策略,进一步讲,规则是参与者普遍认可的对何种行为和结果是被要求、禁止和许可的具有可执行力的描述(Ostr om et al.,1994)。应用规则通常是在不断重复的行动情境内的个体为了改善结果而有意识地改动情境结构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不一定非得以文字为载体,也不一定必须来源于正式的法律程序,但规则的语言应当相对清晰,避免参与者在理解上存在分歧(Ostrom,2005)。在行动情境中,规则可以被看作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如何建立行动情境的指令、参与者所认可的构架行动情境的策略,或是人们鉴于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而努力维持情境秩序和

可预见性的努力。总之,规则在行动情境中处于核心地位。奥斯特罗姆把规则分为7类。

1.身份规则。身份规则规定身份的种类和数量,把参与者和容许的行为联系起来。根据身份规则的具体要求,承担某种身份的参与者的数量可以

)

139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可以有上限或下限,也可以既有上限又有下限。如果身份规则没有明确每个身份所能容纳的参与者数量,此数量则由产品类型、社区特点等能够影响参与者数量、特点和进入、退出的难易程度以及边界规则在不断应用中积累的经验共同确定。身份之间的关系,通常由身份规则和边界规则共同确定。

2.边界规则。边界规则确立了个体取得或者脱离某种身份的程序、标准、要求和费用,任何个体一旦失去身份,就算是离开了行动情境。边界规则可以是一种/邀请0,即具有特定身份的参与者可以/邀请0其他参与者并确定他们的身份;边界规则也可以是一种/竞争0,即个体通过考试、竞拍等方式取得某种身份。如果个体非自愿地进入某一行动情境并被强加某种身份,这种边界规则则具有强制性,例如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而且这种个体通常不能自主退出。边界规则可以允许一个参与者拥有多重身份,要求他和其他参与者分享一个身份,或者禁止他取得某(几)个身份。同时,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参与者的身份可以转变,例如,某个体由买家变为卖家。

3.选择规则。选择规则规定从属于身份的行为集合,包括/必须、可以、不可以,,0,此集合不仅与身份属性相关,也与之前此个体或其他个体采取的行为选择相关。扩大或者减小可选行为的集合会影响到个体的基本权利、责任、自主程度。这说明,选择规则可以改变从属于身份的权力,从而改变行动情境所容纳的权力总合和权力分配。

4.聚合规则。聚合规则决定了处于某一身份状态的个体对结果的控制力。聚合规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对称聚合规则)))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有选择权,只有某些具有特定身份的参与者或者由参与者组成的参与组织的代表可以参加决策;对称聚合规则)))所有参与者均享有选择权,例如,一旦某一选择的人数超过半数或者三分之二,则达成决议;协议缺失规则)))如何处理协议没有达成的情况。

5.范围规则。范围规则确定在行动情境内可能出现的结果的集合。在稳定的行动情境内,一定的行动会导致一定的结果。反过来,范围规则通过改变结果的参数来改变参与者的行为,它并不直接作用于行为。

6.信息规则。信息规则决定了哪些关于行动情境总体结构的信息和关于任何个体现在和过去的行动、状态的信息是可以被获取的以及获取程度。信息规则涉及的内容包括信息流通渠道和信息交流的频率、准确性、主题、标准语言等,它能够揭示其他参与者过去的行动,帮助参与者寻找可信的合作伙伴。

7.偿付规则。偿付规则决定基于行为选择而产生的结果所带来的回报与制裁。一方面,偿付规则决定个体的回报方式,例如月薪还是年薪、根据时间还是产量、有无合同等。另一方面,它规定了由于行

为违规而产生的惩罚性支出。

图3规则作为外部因素作用于行动情境

在图三中,我们看到每一类规则对应行动情境内一组变量,这并不代表它们仅仅作用于一组变量。实际上,它们同时又间接作用于其他变量,从而对行动情境整体结构产生一定作用。例如,一个城市欲减少出租车数量,那么它可能对出租车的状况和司机的资历进行限制,任何个体只有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运营。这样一来,乘车费可能会上涨,司机可能会改变出车时长,乘客等车时间可能会增加。在这个案例中,边界规则的改变对整个行动情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奥斯特罗姆强调,我们应该把这些规则看成一个协作整体。在一个行动情境内,7类规则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任何一类或多类规则都可能缺失,使相对应的变量处于没有规则直接约束的默认状态(default),进而牵连其他变量。如果一个行动情境内没有任何规则,那么这个行动情境处于霍布斯自然状态,势必会导致秩序的混乱和参与者行为的非理性化。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奥斯特罗姆认为致力于制度的改革往往就是制定或调整影响行动情境的规则(Ostrom,2005)。那么,在公共池塘资源的治理过程中,怎样通过规则来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与管理呢?

四、规则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应用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承认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

)

140 )

复杂性,认为在确立并执行约束资源开发行为规则的前提下,集体行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量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奥斯特罗姆总结出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一个没有或者缺少规则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体制,引入规则可以极大改善治理情况;对于一个已经存在一系列规则的自主治理体制,合理修改规则也会使治理更加有效。主观能动地改变规则就是改变行动情境内的各个变量,或者说是改变资源治理的制度安排。奥斯特罗姆(2005; 2007)向我们展示了5种常见且相对有效的策略。

1.通过边界规则改变资源使用者特性。边界规则的应用应该从这样一个问题出发:谁从哪种公共池塘资源中有权获取多少。边界规则大致分为3类:第一类主要以资源使用者的住所地(国家、地区、地方)和会员资格(某一组织)为依据。例如,很多林地和鱼塘资源的开发要求开发者必须在某一特定区域出生或居住。第二类主要是关于资源使用者的自然属性和后天属性。前者包括性别、年龄等,后者包括受教育程度和技术水平。第三类则要求参与者和资源之间通过满足一定条件而产生相应的关系。使用特定的工艺技术、基于之前的使用情况而延续的占用权、基于所有权而对资源的长期占用权,以及通过竞拍、抽奖、许可证和注册等方式都是参与者和资源之间发生使用权限关系的途径。研究表明,住所地和工艺技术是最常见的条件。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可能会降低资源开采的效益,但同时可以通过控制资源开采量保持资源的长期使用。结合选择规则,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还能解决由资源开采手段引发的争端,例如,在同一近海领域,要求使用甲技术的渔民在A处捕鱼,使用乙技术的在B处捕鱼。还有研究表明,使用至少任何一种边界规则都比不使用任何边界规则更有可能较好地解决公共池塘资源问题。一些中央政府或者上级政府(甚至还包括资源所属的社区)对边界只有很少的规定,如任何人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开采资源。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很多无意维护资源的开采者参与进来,造成开采者之间的矛盾、不信任和对于规则遵守的不情愿。

2.通过身份规则创建监督体制。很多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制度会创建资源护卫者或监督者这样的身份。研究表明,在治理林地资源时,资源使用者们出资创建和维持护卫队的做法能有效地防止林地资源退化。例如,对印度一处林地资源治理的报告指出,护卫队工作的时长(以月为单位)是影响林地资源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与正式的护卫队相比,由资源使用者自发组成的监督机构更为常见。例如,在捕鱼过程中,很多沿海渔民使用短波交流信息,并将其所见的违法船只或者捕鱼方式通知其他渔民,形成有效的集体监控模式。再如,灌溉农田时,灌溉系统监督者的存在也使得水资源较为合理、公平地分配。

3.通过选择规则改变容许的行为集合。对资源的分配而言,选择规则包括两部分:分配公式和这个公式所基于的资产情况(assets)。分配公式在时间、地点、数量、质量上限定占用者的开采行为。例如,一位渔民可能只被允许在某一时间于某一区域捕一定数量的某种达到标准(大小)的鱼;一位农民只能给庄稼灌溉一定量的水或者只能在某一时间段给庄稼浇水。资产情况作为分配公式的基础,包括资源占有数量或份额、历史原因、开采者住所地、从竞拍或者抽签中获得的资源占用权;另外,工艺技术、政府颁发的许可证、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如种植何种农作物)等也都是资产情况。例如,一位渔民的捕鱼权限由其采用的捕鱼技术、住所地和通过竞拍获得的占用权共同决定;一位农民分配的灌溉水量的计算则是基于农作物种类、农田方位以及往年用水量。除了规定资源的分配,有些选择规则还规定了使用者对于资源流通的义务。比如,在灌溉系统中,农民制定并实施关于如何维护水渠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规则。

4.通过偿付规则和身份规则改变结果(产出)。规范公共池塘资源开采的途径之一是在偿付规则中加入惩罚性规则。三种常见的惩罚性偿付规则分别是:(1)罚款;(2)免除对资源的占用权利;(3)监禁。每一种制裁方式都从轻到重划分等级,使用的次数从罚款到监禁依次递减。如果资源的护卫、监督机构由政府出资组建,那么护卫、监督人员的工资与资源保护状况、资源使用者的满意度可能无关。如果由资源使用者出资,偿付规则则可能要求以户为单位交纳实物、货币(数量可能是预定的,也可能是根据收成)、由资源自主治理组织出资,或者根据公共池塘资源的面积等属性。以这种方式出资,资源使用者会更有效地监测护卫、监督人员的工作。与身份规则密切相关的边界规则和选择规则决定了监护和制裁手段的难易程度。例如,有些林地和鱼塘在一定的月份关闭,这样不仅保证某些植物或鱼类生长繁殖,又可以使整个生态系统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自我更新,而且,这期间进行的违规开采活动也很容易被发现。总之,在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过程中,资源维护的费用应该与产出成适当的比例,如果支付护卫、监督人员的负担

)

141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过重或者对违规行为惩罚力度过轻,都有可能导致开采者在利益的驱使下铤而走险。

5.通过信息规则、范围规则和聚合规则改变结果(产出)。信息规则、范围规则和聚合规则是其他4类规则的补充。在治理较小的公共池塘资源时,开采者自发交换信息并相互监督,然而在资源价值高、规模大的情况下,信息的公开、传递往往由众多规则来规范。例如,在美国南加州8个地下水盆地资源地区,成功解决地下水过度使用地区的信息规则和其他地区有很大区别,前者要求地下水的开发商每年报告开发量以及计算开发量的具体方法,而且开发商每年也会被告知监督机制的表现、地下水盆地的状况和其他开发商的生产情况。范围规则可以被用来确立保护区,即资源开采者只能在保护区以外的地方进行开采活动。聚合规则广泛应用于集体选择过程中。一条常见的聚合规则是要求资源开采者结队进行开采活动,这样就增强了开采者之间的互相监督,减弱了对雇佣护卫、监督人员的依赖。

规则的制定、修改常常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所以除非资源使用者相信规则所带来的预期收益超过这些付出,否则是不愿意制定或修改规则的(Dolsak&Ostrom,2003)。研究表明,在资源所属社区内,如果资源使用者们越互相信任、互惠,那么建立和维持一个相对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体制就越有可能。当然,这并不是说资源使用者在一个封闭的社区内特立独行,他们的自主治理规则要符合大环境下的法律规范,并积极去争取司法机构的保护与支持。奥斯特罗姆指出,在一个行动情境内,地方政府常常是一个关键的参与者,它并不一定直接参与治理,但应该给予资源自主治理体制资金、技术和信息支持,对规则的制定、修改和执行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Ostrom,2005)。

五、结论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在奥斯特罗姆长期不懈的努力下日趋完善,其适用性和解释力也有了明显进步,行动情境的内部结构及规则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晰,并且得到了日益增多的案例支持。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将自然物质条件和共同体属性纳入考虑范畴,指导资源占用者通过一系列的应用规则来明确资源与占用者之间以及占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主治理体制。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应用增加了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持续性和可预见性,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诚然,每个行动情境各不相同,每个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体制各不相同,所以在某一行动情境内产生积极作用的规则不一定适合另一行动情境。这说明我们在应用此框架时,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对中国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公共池塘资源多由政府管理,规则也由政府制定,这就导致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单独控制了行动情境内的众多变量,资源开发者缺乏自主权,一味想通过利润最大化来弥补与资源开发相关的支出。政府设置的资源保护和监督机制往往由于资金、人力、技术等问题不足以保证资源免于非法或过度开发。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政策相对于单个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制度过于笼统或僵化,不能与当地情况紧密结合。所以说,适当放开公共池塘资源的管理权限,选择性地允许地方政府和资源开发者合作构建行动情境及相关规则,在反复试验中循序渐进,是中国改进公共池塘资源治理方式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Do lsak,N.& E.Ostr om(2003),/T he Challenges o f the commo ns0,in:Dolsak&O stro m(ed.),T he Co mmons in the N ew M illennium,M IT Pr ess.

K iser,L.& E.O stro m(1982),/T he thr ee w or lds of ac-tio n:A metatheor et ical sy nt hesis of institut ional appr oa-ches0,In: E.Ostr om(ed.),Str ategies of Po litical Inquir y. Bev erly H ills,CA:Sag e.

P oteete, A.R.,M.A.Janssen& E.Ostro m(2010),Wo rk-ing T o gether:Co llective A ctio n,t he Co mmons,and M ult-i ple M ethods in Practice.Pr incet on U niversit y P ress.

O st rom, E.(1990),Go verning the Commo ns:T he Evo lu-tio n o f I nstit utions fo r Co llect ive A ct ion.Cambr idge U n-i ver sity P ress.

O st rom, E.(1999),/Institutio na l r ational cho ice: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 utional analy sis0,In:P.A.Sabatier (ed.),T heo ries of the Policy P rocess.Bo ulder,CO: W estv iew Pr ess.

O st rom, E.(2005),U nderstanding Institut ional D iversity. P rinceton U niver sity P ress.

O st rom, E.(2007),/M ultiple inst itutions fo r multiple out-comes0,in:Smajg l&L arson(ed.),Sustainable Reso urce U se.Ster ling,V A:Ear thscan.

O st rom, E.,R.Gar dner&J.Walker(1994),Rules, G ames,and Commo n-Po ol Resources.A nn Ar bo r:U n-i ver sity o f M ichig an P ress.

(作者单位:美国布鲁明顿印第安那大学)

(责任编辑:程灏)

)

142 )

企业战略框架

企业的大框架 一、经营和管理 管理:使资源的运用规范(社会相关约束)、高效。或通过规范化高

经营就是确定一个方向,描绘一张蓝图,设定一个愿景,进行资源取舍,约定一个边界,就是画一个框。 管理就是按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按着蓝图进行建设,在约定的边界内,高效规范利用资源或取得资源,确定阶段性目标,达到目标,实现愿景。愿景开始发生变化,新一轮开始。 最典型的例子:毛泽东是经营者,周恩来是管理者。 在另一层面,周恩来是经营者,其他一些人是管理者。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层级 二、企业的愿景 一些企业觉得提出愿景很难,如果消除了顾虑,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很顺利地提出切合自身的愿景,即便不提也会实质性地存在着。如:企业长期生存下去。成为区域性口碑最好的企业。成为区域内这个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成为某领域一家绿色企业等。 有些企业虽然没有提出来,但其行为和一些说法,其实已经把愿景表现出来了。 755曾一直将自己作为最好的军用电池企业来做,产品成本很高,

优先保证质量,采取质量一票否决等。 环宇电源,长时间将企业作为动力电池企业第一位,将电池的动力性能列为首位,集中发展动力电池,而不是发展所有的电池(动力电池的利润最高)。 天丰集团,长江以北最大的钢结构企业。 上述的例子,除了自身具备相应的优势,或发展出了相应的优势,同时也是资源相对有限,将资源集中,发展出差异化优势,形成自己的愿景,而且是可以达到的。 如果企业的愿景加上对社会某一方面的联系就,带有明显的使命感,愿景和使命就统一了。如微软提到:让每一张桌上和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台PC。 其内容应包括: 三、为了实现企业愿景而设定的目标 目标必须具备SMART(词的原义是聪明、敏捷等),代表了五个含义: S:目标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而不能是含糊的。 M:目标必须是可以量化的。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 一个分析框架 周雪光 艾 云 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 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 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 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 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 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 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 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 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 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国外经济理论专题# 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评介* 王群 内容提要: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已经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并在实践中日益广泛地应用。那么如何实现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的八项原则呢?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自主治理体制的构建、调整与改善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在整个框架中,行动情境最为复杂和重要,致力于解释参与资源治理过程的个体在既有信息和控制力下基于一定身份所采取的行动对治理结果的影响。应用规则约束人们在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其改变不仅导致行动情境内部结构的变化,还能使整个制度框架结构发生变化。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在奥斯特罗姆近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逐步趋向完善。本文对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补充性介绍,以增进国内学术界对此理论成果的了解。 关键词: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行动情境应用规则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由于/在经济治理、尤其是在公共资源治理方面0的卓越贡献,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她颠覆了公共财产只有交由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或完全私有化后才能有效管理的传统观念,证明使用者自主治理的公共池塘资源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取得优于人们先前根据标准理论所预测的结果(Ostrom,1990)。与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息息相关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 p-m ent framew ork,简称为IAD fram ew o rk)从1982年起就一直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重点之一(Kiser &Ostro m,1982)。它致力于解释包括应用规则在内的外生变量(exog enous variable)如何影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政策结果,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Poteete et al.,2010),并且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经过30多年的不断完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如今已成为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的/操作指南0。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最新发展。 一、理论基础 奥斯特罗姆认为,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有着多重渊源,它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非合作博弈论中都可以找到理论依据,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一组分析框架(Ostr om et al.,1994)。它既可以用来研究静态制度安排,也可以用来研究新规则和新技术不断出现的动态制度安排; 它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分解成 图1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若干相互关联、牵制的组成部分,使我们既可以对具体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又可以将各种问题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奥斯特罗姆通过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向我们表明,对资源退化等问题的研究不应该仅限于相关的自然属性,例如土壤、动植物种类、降水;资源所在社区(comm unity,或译为共同体)的特点、管理体系、产权、用以规范个体之间关系的应用规则等社会因素和自然属性一样重要。一个完整的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包括7组主要变量(图1)。 ) 137 ) 5经济学动态62010年第4期 *此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64)成果。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制度变迁理论综述 杨芳 () 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实践的推动下,在学者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贡献下,制度变迁理论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变革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关键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制度变迁的含义及其动力 对制度变迁的分析,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论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生产关系基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变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革命性质的制度变迁,而变革生产关系中的某个环节所引致的制度变迁,属于社会改革性质的制度变迁。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制度变迁,包含社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意义。 然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把制度变迁的意义等同于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的理解。V W拉坦(1978)认为,制度创新或制度发展是“一种特定组织的行为的变化;这一组织与其环境之间是相互关系的变化;在一种组织的环境中支配行为与相互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但这一系列变化须以成本—收益的法则加以权衡而决定其发生的可能,当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这些变化就会被终止。诺斯在诠释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式时更加表达这一含义,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这一获利行为可以通过政府引入法律、政策和命令的强制性方式进行,也可以由个人或团体为追求获利机会自发性或自愿合作方式倡导和组织。一言以蔽之,制度变迁的动力来自于行为人的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的追求。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而诺斯从个体追求潜在利益寻找制度变迁的动力。 制度变迁路径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分析 制度选择存在“路径依赖” 诺斯指出,人们在进行制度选择时存在“路径依赖”。“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诺斯认为,在“路径依赖”的背后隐藏的都是人们对利益的考虑。对组织来说,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对现存路径有着强烈的要求,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更有效率。而对个人来说,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后,就会不断投入各种资源。在职业生涯中,我们无法摆

牛场管理制度框架

牛场管理制度框架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提高牛场生产管理水平和调动工人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办好养牛场的重要环节。我国各养牛场一般都建立有以下几种规章制度:一是岗位责任制,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其职责范围,有利于生产任务的完成;二是建立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体制,充分发挥各组织特别是基层班组的主动性,有利于增产节约,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制定简明的养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互相监督,减产评比;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其中养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各项规章制度的核心,是提高养牛生产,促进养牛业大发展不可缺少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证。 一、日常工作规章制度框架 (一)职工守则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科技和业务素质。 2、团结同志,尊师爱徒,服从领导。 3、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增收节支,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4、树立集体主义观念,积极为股份制养牛合作社的发展和振兴献计献策。 (二)劳动纪律 1、严格遵守合作社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岗位,尽责尽职,积极完成本职工作。

、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做好出勤登记。2. 3、认真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做好交接班手续。 4、上班时间严禁喧哗打闹,不擅离职守。 5、严禁在养殖区吸烟及明火作业,安全文明生产,爱护牛只,爱护 集体财产。 (三)防疫消毒制度 1、坚持防重于治原则,要制定完善的防疫计划。即根据各种传染病 在本地区目前和以前发生与流行情况,结合本地具体条件,制定切实而合理的防疫计划。 2、加强兽医监督,防止传染病由外地带入本场。场门设消毒室(池),并经常保持有效消毒作用。对新购入的牛,必须隔离检疫,观察一段时间后,在确定无病情况下,方可归入本场。 3、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严格的消毒制度,是及时切断传染源,有 效控制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主要措施。 (1)要对整个牛舍和用具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消毒,方可进牛。场门、生产区入口处消毒池内的药液要经常更换(可用2的氢氧化钠液),保持有效浓度、车辆、人员都要从消毒池经过。 (2)严格隔离饲养,杜绝带病源的人员或被污染的饲料、车辆等进 入生产区。从外面进入牛场内的人员要进行严格消毒。 (3)牛舍内要经常保持卫生整洁、通风良好。每天都要打扫干净, 牛舍每月消毒一次,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大的消毒。常用消毒药物有:可佳消毒液、10—20的生石灰乳、2—5的烧碱溶液、0.5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_陈丽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土地资源对我国经济 增长、城市建设及其它各项建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结果显示,2003年至2006年,全国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68.0万公顷,年均占用17.0万公顷。①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农地非农化的波动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紧密一致,各省区之间GDP总量与建设占用耕地之间存在幂指数的关系(陈江龙,2003;曲福田,2006)。同时,非农建设用地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并存在耕地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失地农民增加等现象。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有3500万人左右,按目前的土地征用速度,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将增至1.1亿人。②可见,基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且面临着日益紧张而残酷的国际与区域竞争,大量土地资源迅速地向非农用途转移将使得国家粮食有效供给、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严重隐忧。 土地利用规划是政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之一。自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两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第一轮规划(1990)在执行过程中被终止,对规划思想、目标和方法进行了大的调整后,重新编制了第二轮规划(1997)。虽然第二轮规划在耕地保护和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划编制社会经济背景的快 速变化,规划实施中出现了用地指标不断被突破、 规划方案调整频繁、违规用地现象普遍、圈地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调研组,2002;张跃进,2004;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而土地利用规划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这些事实促使专家、学者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状况进 行理论反思:我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 基本农田保护等制度的确立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虽然在空间、时间 和数量上对土地资源配置建立了法律体系,但非农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过度消耗、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的势头仍得不到有效控制,其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中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机制缺失(师学义,2005)。因此,本文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评述基础上,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制度分析视角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并阐释其重要的理论命题,为系统深入地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一、现有研究视角的评述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时序的系统工程。各领域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规划的内涵有不同的解释,致使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了不同的视角和范畴,其研究成果也涉及科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决策、规划政策、规划管理、规划实施等方面。然而,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社会依赖程度日益复杂多样化,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地解决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时,在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各国土地利用规划逐步由技术主导研究转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与政策研究中。 当前国际上对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就是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解释规划的 “政治性”和实际规划工作中的大量政治问题 (Betts,1995;Do-minitz和Manski,1996)。 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规划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和社会结果两个方面,且这二者处于互动之中,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将决定规划的开展,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其空间后果将反过来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本 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与理论命题 陈丽1,曲福田2,严金明1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2;2.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文章在现有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述评基础上,阐释土地利用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制度,从制度经济学 分析视角,以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需、成本和博弈分析为核心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提出 这一研究框架下三个重要理论命题,即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度供给与需求、 土地利用规划决策与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管制权限配置。这为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分析框架;理论命题【中图分类号】F2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16-0055-03【收稿日期】2008-02-22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4JZD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173027)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2006年)》整理获得。②包宗顺:《重视失地农民利益的保护》 ,新华日报,2003年7月13日。【作者简介】陈丽(1980-),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规划;曲福田 (1962-),男,山东莱州人,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土地政策;严金明(1965-),男,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 《生产力研究》 专题研究.生产力研究/No.16.2008! "

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

「内容提要」本文在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中国制度变迁的初步的演进论框架,然后证明,中国的改革过程交织着政府选择外部规则和社会成员选择内部规则的双重秩序演化路径,前者是表面上的主线,实际的主线则是后者;并且两种规则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贯穿整个制度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央政府更多地起法官裁决作用,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事制度企业家活动。总的来看,改革经历了政府逐步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领域及外部规则逐步缩减作用范围的过程,也就是内部规则的逐步发育和强大的过程,这是中国市场化的本质。 「关键词」内部规则/外部规则/制度演进 在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的是对制度变迁过程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从两条思路展开,一种是所谓政府主导论,认为通过政府来供给新制度安排实现制度变革;另一种是所谓交易观,即制度变革是经济活动中各当事人面临获利机会而自发从事制度创新(注:两种思路的详细划分参见周业安(1999);更早一些的研究综述参见盛洪(1996)。)。很明显,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采用了林毅夫(1994)早期关于强制性变迁与诱制性变迁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然而,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型都无法完全揭示制度变迁

的全貌,前者忽略了社会成员的自发制度创新行为,因而得不到证据的支持,后者又忽视了政府可能有的积极作用。并且更重要的是,制度供求分析无法摆脱新古典范式的种种弊端(汪丁丁,1995),要把这些看似矛盾的因素统一地理解,必须有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周业安,1998,1999),而制度演进理论也许能够满足该要求。本文将从哈耶克的社会秩序二元观出发,同时借鉴诺思、熊比特的演进论思想,立足于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的冲突和协调来推演中国的制度变迁 过程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一、内部规则和外部规则的冲突和协调——一个演进理 论的初步分析框架 现有的研究用强制性和诱致性的两分法来界定中国的制度变迁之所以存在许多不足,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范式本身的局限性。一方面,新制度经济学家坚持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这一点可以从众多的契约理论模型中看出来;另一方面,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很模糊的概念,这使得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这些来自范式的局限性制约了理论的解释力,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研究范式,其中演进经济学正逐步受到青睐。但是大多数演化模型仅仅关注技术创新引致的熊比特

企业规章制度框架

企业规章制度框架 【篇一:公司框架图及管理制度】 公司管理制度 经理法则: 1.总经理必须带头执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2.领导部门总管不得越级指挥下一级员工。 3.领导部门总管应明白自己的工作岗位,不得越级进行操作,错指挥、乱指挥下级人员。这样会导致指挥的不明确,制约和影响公司 的发展。 员工守则: 1.员工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 2.坚决服从上级的管理,杜绝与上级顶撞。 3.禁止员工议论公司的制度、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其他一切与公司 有关的事情。员工对 公司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书面形式向公司反映。也可以要求召开 专门会议倾听其陈述,以便公司做出判断。 4.员工必须做到笔记本不离身,上级安排的任务和客户的要求同 事的委托均需记录,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答复和回话。自己解决或解答不了的问题 应立即向有关人员汇报,不得拖延。杜绝问题石沉大海、有始无终。 5.公司实现打卡制度。迟到10分钟以内扣款5元,10至20分钟 扣10元,迟到30分 钟以上按旷工半天计算。 6.员工有事外出必须请假,未获批准,不得擅自离岗。因自然灾 害或直系亲属的婚殇 嫁娶等急事需请假时,须将自己的工作交接好,经上级批准后方可 离开。 7.除每月正常休假外,如需请假须填写好请假条,同时将自己的 工作交接好,经上级 批准后方可离开,如因病假须有医院证明,否则公司将做出处罚。 8.员工在工作时必须衣冠整齐,不得穿拖鞋,一经发现罚款20元。 9.员工上班不得一边工作,一边聊与工作无关的事,不得影响别 人工作。

10.员工上班时间内不得乱取乱叫他人绰号,可以直呼其名或称呼 小**。 11.员工在上班期间,早餐及中餐严禁饮酒。饮酒后8小时内禁止 工作,隐瞒饮酒并在 饮酒后工作的第一次扣除20%的奖金,第二次解聘。 12.公司员工女士化淡妆不化浓妆,不得其装异服、不得染怪式发型。男士不得留长发, 发不过耳,不得染怪式发型。 13.上班时间统一按照公司规定穿工作服和佩戴工作牌,如丢失工 作牌照价赔偿。 14.员工不得在施工现场公司库房,喝酒、赌博做有损公司形象的事,违者扣款20元。 15.做错任何事情都应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否则一经发现加倍处罚。 16.员工须与客户保持一定距离,不得接受客户的礼品、吃客户的 饭和喝酒。公司只认 同工作作风及向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客户的尊重。 17.公司倡导员工之间关系简单化,员工之间不得谈论其他员工的 工作表现,不得发表 对其他员工的看法,更不得打听其他员工的报酬和隐私。 18.不得故意损坏和滥用公司财物,不得破坏公司员工的私人物品。员工之间如因过失 或方法不当损坏他人物品时,应立即主动承认并诚恳道歉,以求得 物主的原谅。 19.员工必须讲究卫生、讲礼貌、讲文明,不得说粗话、脏话、要 做到真诚待人。 20.员工对公司要忠诚,不得泄露公司机密。对朋友、同事要真诚。 21.禁止赌博。公司所有员工在上班期间不得打麻将、玩纸牌及游 戏机,无论是赌博还 是单纯的赌博游戏。 22.请事假、病假者不得享受当月平均工资待遇和提成奖金。员工 结婚、生育请假期内 不享受门市当月平均工资待遇,无奖金和提成。 23.在此工作期间一律不准在外兼职,违者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并 扣除当月工资及提成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内容摘要: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本文在理解马克思关于制度分析的一些具体理论命题的基础上,试图剖析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一般结构,从方法论、制度的起源、制度范畴的界定、制度的本质、制度结构、制度变迁机制几方面分析马克思的制度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XX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思路框架

XX市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思路框架 1.诊断部分 a)制度诊断 i.股权结构分析 1.是否一股独大还是股权结构多元化 2.有无存在弊端 ii.公司治理状况分析 1.三会的相互制衡作用是否有效发挥 2.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限划分是否合理 3.董事会对高管的监管与制衡状况 4.董事会在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有效把握方面的状况 b)运营诊断 i.信贷管理考察 1.新贷款的损失率测算 a)评估所需资料 ?乌商行近3年的信贷纪录及分析报告(银行提供) ?乌商行的客户结构(专家访谈、银行提供) ?全国与新疆地区的宏观经济环境数据及乌商行当地的宏观经济 环境数据(项目小组收集) b)测算结果: ?乌商行保持现有做法的前提下,未来的新贷款损失率 2.评估测算信贷风险的方法 a)评估所需的资料: ?乌商行现有的风险测算方法(乌商行提供+专家访谈) ?外部最佳实践(目标外部参照由项目小组及乌商行协商确定,项 目小组将负责外部参照银行的研究)

b)评估结果: ?乌商行的信贷风险测算方法与最佳实践的差距 3.信贷流程分析(结合组织结构) a)评估所需的资料: ?乌商行现有的信贷流程与信贷组织(乌商行提供+专家访谈) ?外部最佳实践(目标外部参照由项目小组及乌商行协商确定,项 目小组将负责外部参照银行的研究) b)评估结果: ?乌商行的信贷流程与组织与最佳实践的差距,并进行优先排序 4.考核呆帐准备金和清收做法 a)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了解各类贷款的数量及在总贷款中的比重 b)评估当前的贷款清收流程 c)估算所需的准备金水平 d)对照最佳做法,比较当前贷款清收流程与最佳做法的差距 e)初步量化在实行改进后所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ii.运营经营业绩评估 1.乌商行总体经营业绩状况 a)评估所需的资料: ?乌商行2000-2002年的财务数据(乌商行提供) 1.成本收益比 2.员工生产率 ?乌商行前后台员工的数量 (乌商行提供+专家访谈) b)评估结果: ?乌商行总体业绩评价,及乌商行的改进重点 2.银行运营绩效支持因素的可持续性 a)分支机构 ?–人均成本

公司管理制度框架

公司管理制度框架第一章管理总则 第二章员工守则 第三章公司行政管理制度 一、办公事务管理 1)、办公设备管理制度 2)、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3)、办公文书管理制度 4)、公司档案管理制度 5)、往来信件管理制度 6)、公司印章管理制度 7)、图书资料管理制度 二、办公事务管理流程 1)、办公设备购买流程 2)、办公用品管理流程 3)、办公文书管理流程 4)、公司档案管理流程 5)、往来信件管理流程 三、办公事务管理方案 1)、办公设备采购方案 2)、客户档案管理方案 3)、办公费用控制方案 四、行政人事管理 1)、员工考勤管理制度 2)、员工出差管理制度 3)、公司会议管理制度 4)、日常纪律管理制度 2、行政人事管理表格 1)、员工考勤登记表 2)、月、季度、年度考勤汇总表格 3)、员工请假申请单 4)、员工加班申请单 5)、员工出差申请表 6)、差旅费报销清单 7)、公司会议记录单 8)、员工奖惩记录表 9)、员工违纪处理表 行政人事管理流程

1)、出差管理流程 2)、会议管理流程 五、保密管理 第四章岗位职责 第五章企业招聘管理 1、招聘管理制度 1)、员工聘用管理制度 2)、管理人员录用办法 3)、招聘面试管理制度 4)、招聘与录用管理制度 2、招聘管理表格 1)、招聘工作计划表 2)、应聘人员登记表 3)、人员面试记录表 4)、面试成绩评定表 3、招聘管理流程 1)、招聘计划管理流程 2)、招聘与录用管理流程 3)、员工试用管理流程 第六章培训管理 1、培训管理制度(根据公司岗位设置来安排相关岗位的培训) 1)、新员工培训制度 2)、岗前人员培训制度 3)、在职人员培训制度 4)、外派员工培训制度 5)、销售人会培训制度 2、培训管理表格 1)、新员工培训计划表 2)、新员工培训评定表 3)、员工培训申请表 4)、员工培训评估表 5)、员工培训档案表 3、培训管理流程 1)、培训需求调查流程 2)、员工培训管理流程 4、培训管理方案 1)、新员工培训方案 2)、在职员工培训方案 3)、员工外派培训方案 第七章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最新版

企业管理制度框架 一、总则 二、行政日常工作规范 1.行政协调工作规范 2.行政沟通工作规范 3.行政经费管理工作规范 三、企业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 (一)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 1.办公室布置规范 2.办公室用品管理制度 3.办公室用品、文具管理制度 4.工作服管理制度 (二)行政办公室事务管理实用表单 1.文具用品一览表 2.办公室用品需求计划表 四、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 (一)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化制度 1.员工守则 2.企业员工仪容仪表规范 3.企业员工礼仪举止规范 4.企业员工言行规范 5.企业员工电话规范

(二)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管理实用表单 1.自我报告表 2.自我评价表 3.目标工作单 4.主要计划表 5.工作计划6W2H分析表 6.工作记录表 五、企业人事行政管理 (一)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人事管理刚要 2.人员招聘管理制度 3.员工培训管理方法 4.员工工作调动管理办法 5.员工辞职审批管理办法 6.劳动合同 (二)企业人事行政管理实用表单 1.企业人事规划表 2.人员补充申请表 3.应聘登记表 4.员工培训计划表 5.工作调动申请表 6.辞职申请表

7.辞退通知单 (三)企业人事行政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六、企业会议管理 1.会议管理工作要点 2.会议管理规范化制度 3.会议管理使用表单 4.会议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七、企业提案管理 1.企业提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2.企业提案管理实用表单 八、企业文书管理 (一)企业文书管理规范化制度 1.企业公文收发规定 2.企业邮件、函电收发制度 3.图书管理制度 (二)企业文书管理实用表单 九、企业档案管理 (一)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制度 1.人事档案利用制度 2.文书档案归档制度 3.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制度 (二)企业管理规范化细节执行标准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框架范例汇编

缔造传奇**** 成就百年企业 试论青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框架 ●诚信立足、品质发展、创新取胜 ●坚持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用“文化要软、制度要硬”的管理思路构筑 企业学习型、智慧型组织 ●以最大之勇气及谋略打造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富盛名的青海本土有机 食品成品加工企业,为大美青海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逐渐扩大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刘兆君 2013-3-17

企业的发展战略要具备的五个特征: 1、发展性:企业的发展战略一定首先要着眼于企业未来中长期的可发展性。依据市场环境、政策 环境、经济环境及行业发展趋势而体现出其发展性的可行性。 2、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于局部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整体性问题,而不是局部性 问题。 3、长期性:长期性是相对于短期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长期性问题,而不是短期性 问题。 4、基本性:基本性是相对于具体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基本性问题,而不是具体性 问题。 5、计谋性:计谋性是相对于常规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关于企业问题的计谋而不是 常规思路。 每一个企业,在其创立初期都会制定出其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宗旨、发展之路径、企业愿景等等相关理念,虽然这些理念可能会随着企业发展、市场变化、政策变化等而变化,并不一定能一直沿用,但这充分表明了企业经营者或这些理念的制定者对企业以及企业行为的期望。同时,也往往是这些理念在字里行间就显现出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思路······ ●诚信立足、品质发展、创新取胜(经营理念) ●坚持多元化、品牌发展战略(企业宗旨及发展之路径),用“文化要软、 制度要硬”的管理思路构筑企业学习型、智慧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及管理要素) ●以最大之勇气及谋略打造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富盛名的青海本土有机 食品成品加工企业(企业的愿景及目标),为大美青海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逐渐扩大的影响力添砖加瓦(企业的使命) 诚信立足、品质发展、创新取胜(经营理念) 诚信立足: 人无信而不立,企业也一样。诚信是一个企业立足的根本,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是根本无法立足的,更谈不上发展了。诚信立足:不光要诚信于消费者,诚信于政府,更要诚信于自己的企业,诚信于企业所有员工,诚信于上下游渠道的所有产业链相关单位和人员。只有当你诚信于他人的时候,他人才会诚信于你。只有企业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时候,这个品牌才有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品质发展: 靠品质发展,包括产品品质、企业管理品质、品牌品质、企业品质。产品品质自不用说,如果你的产品达不到消费者所期望的或推广宣传时所承诺的品质,那么你不但失信于消费者还会遭到消费者的抛弃。如果你的企业管理品质达不到一定标准,首先你的产品品质就会低劣,因为你的管理不到位,产品品质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你就更谈不上品牌品质了。如果你的品牌品质不到位,即便你的产品品质和企业管理品质再好,你也得不到你应有的市场和经济效益,因为现在是一个品牌至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一、主题: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 主讲人:周雪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3:30 地点:教育学院103教室 二、主题:大众传媒在公共舆论和民主政治构建中的作用与局限 主讲人:洪浚浩教授(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0:10 地点:文史楼104 三、主题: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之四:茶与咖啡 主讲人:张信刚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9:00 地点:光华老楼202教室 四、主题:Novel Digital Media with Electronic Inks 主讲人:Dr. Zhang-Lin Zhou (Hewlett-Packard Labs, Palo Alto, California, USA)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化学楼A区205会议室 五、主题Ocean Environment and Ocean Energy -From Waveless Hulls to Ocean Renewable Energy 主讲人:Professor Ronald W. Yeung, Ph.D.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5:00 地点:湍流会议室(大风洞会议室) 六、主题:煤炭--中国化石能首席及其开发利用 主讲人:杜铭华研究员(神华煤制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40 地点:北京大学理教203教室 七、主题:Bit Allocation for Spatial Scalability Coding of H.264/SVC with Dependent Rate-Distortion Analysis 主讲人:刘家瑛(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4:00 地点:计算机所421会议室(中关村方正大厦内)八、主题:Attractos, limit cycles and homoclinic orbits in low-dimensional quadratic systems. (16-th Hilbert problem and Lorenz system) 主讲人:Professor Gennady Leonov ,St Petersburg State University, Russia 时间:2010年05月17日10:00 地点:北京大学力学楼四楼434大教室 九、主题:关于集团财务管理的一些见解 主讲人:吴孟飞 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光华管理学院老楼202会议室 十、主题:谁家无清风明月——禅艺术与禅修行 主讲人:林谷芳 时间:2010年05月16日19:00 地点:二教309 十一、主题: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并购-法律框架与实例探讨 主讲人:黄日灿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9:00 地点:北京大学法学院理教121室 十二、主题:The Humanities in an Age of Global Transition 全球过渡时期的人文学科 主讲人:霍米巴巴(Homi Bhabha),著名后殖民理论家、哈佛大学教授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5:00 地点: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 十三、主题:Confidence Intervals Comparisons for the Slope in Linear Measurement Error Models 主讲人:Prof. Chi-Lun CHENG(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Academia Sinica,Taiwan) 时间:2010年05月18日14:00 地点:理科一号搂1418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马克思经济学的制度框架分析(一) 生产关系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而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本身必然涉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因此,可以在该种意义上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种制度经济学。 制度框架分析 (一)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虽然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但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能动性,马克思明确拒绝了个体与制度环境的决定论解释,批判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他认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制度分析的方法论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历史客观性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制度理论所运用的范畴主要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分工、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实践、劳动等。 (二)制度分析的切入点 在马克思看来,要揭开人类社会制度演变之迷,就必须首先确立历史起点、历史前提,而这一起点或前提就是生产这一人类首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由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制度分析的切入点应当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马克思正是在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迷的。 (三)制度的起源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在原始社会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个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十分低下,不得不以群体的方式生存,个体还不具备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由于不存在经常性的超过生存需要的剩余产品,群体内部利益是一致的,实行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只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逐渐具备了个体脱离群体生存的条件。这时,产生了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群体内部利益发生分化,产生了对经济资源具有不同支配力的集团和阶级。在社会分工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阶级,为维护有利于自身的既定利益分配格局,依靠自己在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建立起了国家等强力组织和政治、法律制度,同时建立了有利于自身统治的意识形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第一层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的形成);进而又从社会生产关系中导出第二层制度的起源,即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上层建筑。 (四)制度范畴与制度的本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制度最初来自于物质生产条件,之后才上升到政治、法律层次。因此,制度范畴在马克思经济学说中包括作为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和作为上层建筑的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制度体系两个层面。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仅限于经济关系领域内的狭义的制度,后者则可以被视为一种广义的制度。完整的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组成的,二者之间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于物质生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对社会制度进行研究的逻辑次序应当是,首先必须分析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的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